- 521.38 KB
- 2021-10-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1.实验原理:v=st
2.实验仪器:斜面、垫块、小车、金属片、刻度表、秒表。
3.实验装置
4.斜面的坡度不宜过大的原因:使小车下滑的时间较长,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5.金属片的作用:确定终点在同一位置。
6.刻度尺和秒表的读数。
7.计算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
8.注意事项:小车从斜面顶端自由滑下。
9.实验误差分析:小车到达金属片还未停止计时,导致所测时间偏大,测出的平均速度会偏小,小车没有从斜面顶端静止释放,导致所测时间偏小,测出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实验器材:可折转的光屏,可探究光的反射光线与人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实验装置:
3.光屏的放置:垂直于平面镜放置,法线垂直于镜面。
4.记录光传播路径:取点连线。
5.改变人射角大小多次实验的目的:得到普遍规律,避免结论的偶然性。
6.“三线共面”的判断方法:将F沿ON向后折转,观察F上是否有反射光线,若纸板上没有反射光线,说明三线共面。
7.归纳分析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8.逆着某反射光线入射进行实验的目的:验证反射光验可逆。
三、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器材
(1)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因为玻璃板既能反光又能透光,便于观察找到像的位置。
(2)选择薄玻璃板:防止烛焰在玻璃板的前后两个面同时反射成像。
(3)刻度尺的作用:比较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的关系。
(4)两根蜡烛大小必须完全相同的原因: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太小关系。
2.实验装置
3.选择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实验的原因: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4.平面镜垂直于桌面放置:这是为了能准确确定像的位置。当玻璃板与桌面垂直时,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所成的像恰好在水平桌面上,才能在桌面上确定像的位置;若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不垂直时,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所成的像就不在水平桌面上,这样就很难确定像的位置。
5.确定像的位置: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大小完全相同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这种方法叫作等效替代法。
6.确定像的位置时,人眼观察的位置:应该在玻璃板前蜡烛同侧的不同位置。
7.验证所成的像是虚像的方法: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如果光屏上不能(选填“能”或 “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那么平面镜成虚像。
8.移动蜡烛,重做实验的目的: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9.实验结论:(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10.像与物不能完全重合的原因: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四、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使水中光线显示更明显的方法:在水中加牛奶或用茶水代替水;选择较暗的环境进行实验。
2.在界面处是否发生折射的判断:光线是否发生偏折;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3.折射光线、人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关系: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4.光发生折射时,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比较: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较大;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较大;当光垂直射人介质中时,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5.折射角大小的变化: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
6.在光的折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7.在实验中,多次实验的目的: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五、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凸透镜成像原理:光的折射。
2.实验装置
3.测定凸透镜焦距:让平行光(太阳光)沿主光轴方向入射到凸透镜上,在另一侧与透镜平行放置一光屏,调节光屏位置使光屏上的光斑最小且最明亮,此时透镜与光屏的间距为凸透镜的焦距。
4.安装细节: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5.记录像的特点(大小、倒正、虚实)及像距和物距。
6.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2倍焦距之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利用此原理制成照相机;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2倍焦距处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利用此原理制成投影仪;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1倍焦距处时,不能成像;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1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利用此原理制成放大镜。
7.换用不同焦距的透镜重做实验的目的:得到普遍规律,避免结论的偶然性。
8.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均得不到像的原因:
(1)凸透镜、烛焰、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2)蜡烛在1倍焦距内或蜡烛在焦点上;
(3)凸透镜焦距太大,成像位置在光具座以外。
9.注意事项:
(1)遮住凸透镜一部分,成像性质不变,像变暗;
(2)蜡烛与光屏对调后,物距变像距,像距变物距,像的大小与对调前相反,这也说明了光路的可逆性。
(3)用发光二极管替代蜡烛实验:成像稳定清晰,便于比较像的大小。
10.成实像时物像动态变化
(1)像变大: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靠近凸透镜,光屏远离凸透镜(物近像远像变大);在物体与凸透镜之间加凹透镜(近视镜),延迟光线会聚。
(2)像变小: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远离凸透镜,光屏靠近凸透镜(物远像近像变小);在物体与凸透镜之间加凸透镜(远视镜),加快光线会聚。
11.蜡烛长度变短时,像在光屏上的位置越来越高,使像重新成像在光屏中心的方法:
(1)使光屏上移:
(2)使蜡烛上移;
(3)使凸透镜下移的同时使光屏下移,
六、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实验装置(以液体为例):
2.读取数据
3.计算密度
4.实验步骤的排序或补充:测量固体密度的顺序:先测质量,再测体积。测量液体密度的顺序:先测总质量,部分倒入量简后再测剩余部分质量。
5.实验结果的讨论(实验测量结果是偏大还是偏小)。
6.实验方案的选取或对实验设计进行评价(找出实验的不足)。
7.注意事项:
(1)天平的使用和读数:使用前必须先调平衡;必须用镊子加减砝码;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物体的总质量为砝码的质量与游码指示质量的总和。
(2)量筒读数:视线与凹液面的底部(或凸液面的顶部)相平。
(3)量简中盛适量水的含义:物体能没入水中,且不超过量程。
七、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测量原理: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匀速滑动时,拉力与摩擦力平衡,大小相等。
2.实验方法:
(1)控制变量法: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只改变压力大小;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保持压力大小不变,只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
(2)转换法: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转换为拉力大小,即弹簧测力计示数。
3.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4.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过程中很难保持物体进行匀速直线运动,如图,可以使弹簧测力计固定,拉动物体下面的长木板,这样便于准确地读出测力计的示数,更为准确地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5.根据实验数据描述实验结论:(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6.实验注意事项:
(1)弹簧测力计示数需要稳定后读数。
(2)选用木块而不用小车:木块摩擦力较大,便于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3)测量摩擦力时,使物体匀速直线运动即可,与速度大小无关
八、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每次实验时让同一滑块或小车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自由滑下,使滑块或小车到达水平面的初速度相同。
3.改变滑块或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所受阻力大小的方法:通过改变不同材料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阻力的大小。
4.使滑块或小车滑下沿水平方向运动的原因:能保证滑块或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只受到摩擦力,因为滑块或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相互平衡,对滑块或小车水平方向上运动没有影响。
5.滑块或小车到达水平面能继续向前运动的原因:滑块或小车具有惯性。
6.转换法的应用:通过滑块或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的不同来判断阻力的大小。
7.滑块或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过程中能量转化: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或内能。
8.实验推理:若物体不受阻力,运动的物体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九、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选择小车而不选择木块的原因: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
2.定滑轮的作用:减小摩擦,改变力的方向。
3.实验中选择卡片为研究对象,是为了不考虑卡片自重的影响。
4.选择小车处于静止状态为研究状态的原因: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好控制。
5.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①保持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改变小车或纸片两边所挂钩码的数量,研究力的大小关系。
②保持两边钩码质量相同,扭动小车或纸片,研究平衡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③保持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两边钩码质量相等,用剪刀剪开卡片的目的是研究两力是否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6.实验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7.实验评估与改进。
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
1.转换法的应用:通过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应保持受力面积不变,改变压力大小。
(2)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应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积的大小。
3.选用海绵而不用木板,是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4.实验结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十一、探究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用手轻压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观察U形管中液柱是否发生变化。
若漏气,两液柱始终相平。
2.实验前,U形管中液面不相平时,应拆除橡皮管,重新安装。
3.比较液体中压强大小的方法:观察U形管中两边液面高度差的大小。
4.转换法的应用:根据U形管两管水面的高度差来判断液体压强的大小。
5.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探究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的大小关系:控制探头在同种液体的深度不变,只改变探头的朝向。
(2)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控制探头在液体中的密度和探头的朝向不变,只改变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
(3)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控制液体深度和探头的朝向不变,只改变液体的密度。
6.液体压强的相关计算:p=ρgh。
7.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的各处、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3)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不同液体内部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十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
2.浮力的测量:F浮= G - F拉
3.实验方法:
(1)探究浮力与物体浸在液体中体积的关系时,用弹簧测力计提着同一物体,让不回体积浸入同种液体;
(2)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用弹簧测力计提着同一物体,让它分别浸没在不同的液体中;
(3)探究浮力与浸没的深度的关系时,用弹簧测力计提着同一物体,让它分别浸没于相同液体的不同深度。
4.分析并得出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5.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应换用不同液体多次进行实验。
6.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1)计算固体、液体的密度;
(2)判新浮力大小的变化。
7.注意事项:尽量选择体积大的物块,所受浮力较大,便于测量。
十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
1.用称重法计算浮力:F浮= G - F拉
2.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1)物体没有在液体中时受竖直向下重力和竖直向上拉力(如图甲);
(2)物体在液体中时受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拉力和浮力(如图乙)。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
4.正确使用溢水杯:溢水杯中的液体达到溢水口,以保证物体排开的液体全部流入小桶。
5.实验步骤补充或排序:先测空桶的重力或物体的重力,再将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最后测出排开液体的重力。
6.测量排开的液体重力的方法:先测出空桶的重力G1,再测出桶和溢出水的总重力G2,则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为G排= G2 - G1
7.多次测量的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8.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物质的密度。
9.实验结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十四、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1.拉力端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s=nh s:拉力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提升的高度 n:动滑轮上绳子股数
v拉=nv物 拉力段的速度为物体运动速度的n倍
2.机械效率的计算
η=GhFs=GnF
3.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增大物重
(2)减少动滑轮重力
(3)减小摩擦
注:机械效率的大小与滑轮组的绕法无关
十五、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实验装置
2.实验前调节杠杆水平平衡方法及目的:调节平衡螺母,左端高向左调,右端高向右洞。杠杆水平平衡时能直接在杠杆上读取力臂,便于力臂的测量。
3.让支点处于杠杆中央的目的:减小杠杆自身重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4.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改变钩码个数以及钩码所挂的位置,多次实验,使结论具有普施性。
5.读取力和力臂。
6.将杠杆一端的砝码换成弹簧测力计的好处:能直接测出拉力的大小,实验操作方便。
7.弹簧测力计从竖直拉杠杆变成倾斜拉杠杆,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拉力的力臂变小,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8.分析数据得到结论: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9.注意事项:
(1)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平衡后,实验过程中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而应调节钩码的个数和位置使杠杆恢复平衡。
(2)多次测量时,选取数据应具有多样性、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十六、研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装置
2.转换法的应用:物体动能的大小是通过木块被推动的距离来反映的。
3.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控制速度一定,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让不同质量的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释放,让小球到达斜面底部的速度相同。
(2)控制质量一定,探究动能与运动速度的关系。选择同一个小球从不同高度释放,让小球到达斜面底部的速度不相同。
4.结合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对该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和判断。若本实验中水平面绝对光滑,则该实验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原因是本块将在光滑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
5.能量转化:小球从斜面释放运动到水平面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两物体碰撞后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停下来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内能。
6.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大小有关,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研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装置
2.转换法:实验中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是通过观察小方桌下陷的程度来比较的:
3.控制变量法:①探究物体的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如图甲、乙),让同一物体从不同高度处落下,小方桌下陷的深度不同;②探究物体的重力势能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如图甲、丙),让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处落下,小方桌下陷的深度不同
4.实验结论:物体的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所在的高度有关。质量相同时,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高度相同时,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十七、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实验装置:
2.组装实验器材的顺序:先下后上。
3.石棉网的作用:使物体受热均匀。
4.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
5.根据表格数据判断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6.固体颗粒大小的选择;尽可能用粉末状,便于物体受热均匀。
7.使用水浴法加热的优点:保证受热均匀。
8.判断晶体的熔点。
9.烧杯中水量的规定及试管插入水中的位置要求:烧杯中水的量不宜太多,避免加热时间过长,要求是能够浸没试管中所装固体,同时试管不能接触到烧杯底和侧壁。
10.绘制熔化时温度-时间曲线。
11.分析图像:判断吸、放热特点,各段物质的状态及温度变化的规律。
12.实验结论:晶体熔化时需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时需要吸热,物质先变软再变稠,然后变稀,温度一直在升高。
十八、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1.实验装置及其安装:实验装置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安装。
2.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温度计玻璃泡浸没在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和侧壁,待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3.判断水是否沸腾。
4.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5.根据测量数据,分析总结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水在沸腾时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有沸点。
6.根据实验结论,分析实验环境的气压。
7.注意事项:
(1)实验时,烧杯内盛适量水,其中“适量”的含义:不宜过少,温度计的玻璃泡能全部浸没在水中,不宜过多,使实验时间太长。
(2)实验时,可在烧杯上加带有小孔的硬纸板,目的是减少热量的散失,使水在短时间内达到沸腾,纸板上留一个小孔的作用是使烧杯内外的气压相同。
十九、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能力
1.实验应选用的器材中用到的测量工具有温度计、天平、秒表。
2.液体选择:实验中应选用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进行实验。
3.选用相同热源的目的:在加热相同的时间释放的热量相同,方便比较吸热的多少。
4.组装器材顺序:自下而上,应先确定石棉网的位置,再确定烧杯和温度计的位置。
5.转换法的应用:通过加热液体的时间长短来判定物体吸热的多少。
6.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控制物质的质量和吸放的热量相同,改变物质的种类。
7.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大小的方法:
(1)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时间越长,吸热能力越强。
(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升得快的物质吸热能力弱。
二十、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1.电路作图:画电路图,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实物图纠错。
2.连接电路时注意事项:开关应该断开;滑动变阻器滑片滑至阻值最大处。
3.电流表的使用与读数。
4.电流表在使用过程中其指针的状态所反映的问题:
(1)不偏转——可能电路开路,可能电表损坏或短路;
(2)反偏——电流表“+”“-”接线柱接反了;
(3)满偏——可能电路发生短路或所选量程太小;
(4)偏转过小—所选量程太大。
5.在找电路中灯泡不亮的方法:串联电路中,若闭合开关,电流表无示数,可能是某灯烧坏,可用导线将灯泡逐个短接,看接到哪个灯泡两端时其他灯亮,则被短接的这个灯泡断路。
6.换用不同灯泡多次实验的目的:保证总结得出的实验规律的普遍性和正确性。
7.实验评价和数据分析。
8.实验结论: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加等。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二十一、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1.电路作图:则电路图,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实物图纠错。
2.连接电路时注意事项:开关应该断开;滑片滑至阻值最大处。
3.电压表的使用和读数。
4.电压表在使用过程中其指针的状态所反映的问题:
(1)不偏转——可能与电表串联的部分电路断路,可能电表损坏或短路。
(2)反偏—一电表的“十”“一”接线柱接反了;
(3)偏转过小——电表量程选择太大;
(4)偏转过大——电表量程选择太小。
5.电路故障分析:串联电路中,闭合开关,如果其中一个灯泡短路,与该灯并联的电压表无示数;若该灯断路,其余部分连接完好,与之并联的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
6.为使得出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可以改变电源电压或换用不同规格灯泡进行多次实验。
7.实验评价与数据分析。
8.实验结论:串联电路两端急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二十二、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1.连接电路前注意事项:开关断开;滑动变阻器滑片移至阻值最大处。
2.电流表量程的选择和读数。
3.转换法的应用: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导体中电流的大小(电流表示数或灯泡的亮度)来判断导体电阻的大小。
4.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探究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时,选取长度、横截面积相同的不同材料制成的导体:
(2)探究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时,选取材社、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的导体;
(3)探究电阻与导体横截而积的关系时,选取材林、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导体。
5.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6.实验结论:导体电阻的大小取决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二十三、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1.实验电路及实物图
2.电路连接前注意事项:开关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移到阻值最大处。
3.电路故障的判断。
4.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及读数。
5.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保持电路中的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6.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1)保护电路;(2)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7.分析并总结实验结论:
(1)采用图像法,作出电流-电压、电流-电阻图像。
(2)得出实验结论。
8.器材选择标准: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避免电压表示数达不到所需电压值。
9.实验评估及改进:
(1)不能用小灯泡代替定值电阻进行探究的原因是小灯泡的电阻受温度的影响:
(2)实验过程中,电阻一定时,电流随电压的增大而减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将电压表并联在了滑动变阻器两端。
二十四、“伏安法”测电阻
1.连接实物图,画电路图。
2.连接电路时的注意事项:
(1)连接电路前,开关要断开;
(2)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移至阻值最大处。
3.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1)保护电路;
(2)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4.电流表与电压表的使用及读数。
5.电路故障分析。
6.U-I图像的绘制及分析。
7.多次测量的目的: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8.设计、补充实验步骤。
9.计算电阻值。
10.特殊方法测电阻。
二十五、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实验实物图
2.实验原理:P=UI.
3.连接电路时的注意事项:
(1)连接电路前,开关要断开;
(2)闭合电路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移至阻值最大处。
4.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1)保护电路;
(2)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
5.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灯泡两端电压低于、等于、高于额定电压,读取电流表、电压表示数。要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的方向:若U>UL,应将滑片向阻值增大的方向移动,直至电压表示数等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若U
相关文档
- 2019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章 第五节2021-10-263页
- 八年级下物理课件八年级下册物理课2021-10-2625页
- 2019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章 第二节2021-10-263页
- 2014-2015学年重庆市忠县石宝中学2021-10-2611页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2021-10-2625页
-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7.1 力2021-10-269页
-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综合能力检测题2021-10-265页
- 2019八年级物理上册 光的折射2021-10-263页
- 人教版物理八下43汽化和液化WORD教2021-10-262页
- 初中8年级物理教案:第14讲 期中考试2021-10-26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