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1.00 KB
- 2021-10-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
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
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
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
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
需要划分的。
同学们请看屏幕。(课本图 5.1)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
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
屏幕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东南沿海——经济特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
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
想一想: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
多重“身份”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
活动 1:(课文第 3 页活动第 1 题)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
换划分结果。
提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
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几位同学都是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
治县、市),再者是××乡(镇)等,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
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若学生有疑问,教师举例
说明。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
××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
××乡(镇)——三级行政区
总结:(大屏幕显示)
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板书)
举例:(大屏幕显示)
活动 2:(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
之间的联系)检查学生调查结果:
第一、二位编码 表示一级行政区
第三、四位编码 表示下一级行政区
第五、六位编码 表示投递局的代码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
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如:长途电话号码:区号+电话号码
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
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
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
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
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
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
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总结: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板书):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
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5 页活动题,同学
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
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并做板书。
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线A 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 400 mm 等
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
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
润、半湿润区。
2.①界线B 大致与 1月 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线B大致与 800 mm 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
影响。
④秦岭—淮河。
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
界线C 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
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
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
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
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
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知识要点与检测
[反馈练习]
1.填空
(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 (山脉)、
(河流)一致。
(2)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
与 mm等降水量线一致。
(3)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
级阶梯分界线一致。
2.判断
(1)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
(2)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
(3)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
(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
色。(√)
3.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北方地区
西藏自治区 南方地区
北京 西北地区
上海 青藏地区
4.填图(图见课本)
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绘下列地理事物:
秦岭、淮河、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阴
山山脉、贺兰山脉
●板书设计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 四大区域的划分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教学要求
1.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
线。
2.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
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3.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比较,了解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
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4.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结构分析
教材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
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节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区和
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内容涉及“总论”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
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主要的河流以
及中国的农业生产等知识。
1.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
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
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
的方法,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
行了阐述。
2.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在地图上找出
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
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北方地
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课时。
【引入新课】
1.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是在中国总论的基础上讲述的,因此,所
涉及的内容中很多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
抓住这一点,尽量采用简明生动的启发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区域
知识的构建。
2.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直观地感到我国南方地区和北
方地区的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在教学中要突出区
域特色。
【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1.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
地区的自然差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录像资料。提出问题:从
图片或录像资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哪些差异?如何用科学的地
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
2.这部分教材中的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景观图,包括图 5.9
中的“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
5.10 的“东北林海雪原”、图 5.11 的“海南岛热带风光”。另一
类是地理图表,包括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哈尔滨、北京、武汉、
广州四城市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长江和黄河的流量过程线
图,这部分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3.指导学生分别阅读哈尔滨和北京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图,引导学生得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
再将这样的特点与武汉和广州的气候进行对比,认识到南方比北方
冬季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 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同时
为分析河流流量的特点和植被的特点打下基础。填活动 1 表格。
4.由降水的特点引导到河流流量分析。首先让学生明白我国东
部季风区的河流来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补给,由于南方地区的降水
量比北方地区多,所以造成了长江流量比黄河流量大。进一步帮助
学生发现,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
河流的流量随着降水的变化而变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
反之减少。引申到我国南方地区夏季会出现洪涝灾害,明确灾害的
形成原因,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完成活动2 的有关部分。
5.由气候的特点引导到对植被的分析。仍然用对比的方法,使
学生明确不同区域的植被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植被类型与气候条件
的关系。首先分析“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
叶林”的区别,然后继续分析区域内部植被的区别,又突出我国地
域辽阔,自然差异明显的特征。完成活动2 的有关部分。
6.总结归纳,继续完成活动 2 的讨论,归纳出形成南方和北方
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
异。所以,活动1 的表格中可以多设计几行让学生填写。
【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
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2.阅读比较图5.12 和图 5.13可以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
差异,并通过列表格的方式对比体现出来。这实际上是八年级上册
有关我国农业部分的知识的再现,学生通过回忆上学期所学知识,
再通过两张素描图的比较体现出来。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
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
三熟
一年二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多
用汽车、马车
水运
传统民居
屋顶坡度较小、墙
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
高
其他不同
3.组织学生探究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景观差异的原
因,完成活动1:
主要形成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
型
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 气候
作物熟制 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 地形
传统民居 气候
其他不同
4.通过区域比较研究归纳区域特征。教材中只是分别通过比较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说明两个区
域的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归纳每个区域的特征,
对于理解区域内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完成活动1之后,教
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和南方地区
的区域特色。尤其是突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关系,
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地关系的教育.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
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
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难点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
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
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
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
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
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 5.5 图、5.7 图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
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 800 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
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 400 毫米,从东部的 400 毫米
左右,往西减少到 200 毫米、50 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
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
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 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
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胡
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小结】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
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
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通过“干旱”
这一主导因素,逐层分析区内其他因素、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业
完成P14 的活动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1.地形
2.气候
3.自然特征
第四节 青藏地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制作青藏地区简易地形模型,并说出该地区的位置和范
围。
2.能通过模型制作及计算分析出该地区地高天寒的自然特征。
3.能根据自然特征,结合地图和模型说出该地区河湖、人口、
种植业、畜牧业的分布特征。
教学重点
高寒环境中形成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
教学难点
分析高寒环境对气候、水文、人口、农业和牧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
发现法。
教学媒体
中国地形图、青藏地区地形图(学生每组一幅),实验托盘(学
生每组两个)、已经调匀的812 腻子粉(学生每组一盆),空白小旗
(学生每组若干)、景观图片、投影片、录像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两幅景观图——长江中下游景观及青藏高原景观。
展示“中国地形图”,在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及青藏高原贴
A、B 两个纸片。
【设问】这两幅景观图哪个是 A 地景观?哪个是 B 地景观?
【设问】B地是在什么地区?(青藏高原地区)
【讲授新课】
【板书】第四节 青藏地区
【设问】为什么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景观相差如此
之大?(海拔差异大)
【设问】请你们读“中国地形图”估计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
平原的平均海拔。
学生讨论、回答。
【启发】请各组同学按照每厘米代表100 米的垂直比例尺在两
个托盘里用 821 腻子粉分别堆放两个土堆代表这两个地形区。
学生动手感知两地高度差。
【设问】你们感觉青藏地区地形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高)
【设问】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下降 0.6℃,请大家计算两地
的气温差。
学生计算并回答。
【设问】可见,青藏地区气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寒)
【板书】
在“中国地形图”上把 C 、D 两个纸片分别贴在经度相同的
塔里木盆地和乞拉朋齐。展示塔里木盆地和乞拉朋齐两地典型景观
之图片。
【设问】这两幅景观图哪个是 C 地景观?哪个是 D地景观?
【设问】为什么经度相同的两地景观会如此不同?(青藏高原
阻挡了北上的暖湿气流)
【设问】青藏大部分地区的降水状况会如何?(旱)
【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青藏高原的位置:地处亚热带,深居
内陆,那么青藏地区的范围如何呢?
【启发】请你们把刚才堆的青藏地区的模型再加工一下,即根
据地形图在模型上制作出耸立在青藏地区周围的主要山脉,并把写
有山脉名称的小旗插在对应的山脉上。
学生动手操作。
【板图】青藏地区主要山脉。
【启发】请读第 78 页图 11.47,识别青藏地区包括哪些省级
行政区?请把写上省级行政区名称的小旗插在模型的相应位置上。
【投影】
地区 西北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青藏地区
面积占全国总面积
(%)
30 20 25 2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
(%)
4 40 55 1
【设问】该表格说明青藏地区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地广人稀,高寒)
【设问】这是我国藏族的主要聚居区。藏族同胞有哪些生活习
惯与高寒的环境相适应?
(简介藏族服装与日较差大的关系及藏族舞蹈动作幅度小与高原
缺氧的关系)
【设问】请你们读手中青藏地区地形图,据图分析这占全国
1%的人口会选择居住在哪里?为什么?
请各组同学讨论之后在模型上你们选择的地方插上小旗。
学生分组讨论、画图,各组间交流、讨论。
【小结】青藏地区的人口城镇都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如雅鲁藏布江谷地和黄河支流湟水谷地。
【指导】请你们在模型上开挖出雅鲁藏布江、黄河及湟水的河
道。
【板书】地广人稀
【过渡】请你们读书第 78 页图 11.47,看看青藏地区还有哪
些重要的河、湖,请你们在模型上开挖出来。
【板图】重要河、湖
【设问】青藏地区的河湖有什么特点?(世界河源,多咸水湖)
【设问】为什么青藏地区能成为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冰川纵
横,固体水库)
【设问】为什么多咸水湖?
【板书】冰雪河湖
录像展示青海湖景观。
【设问】青藏高原能否发展种植业?有哪些有利条件?哪些不
利条件?(能。有利条件:日照强,温差大。不利条件:降水少,
气温低)
【投影】水稻、小麦、青稞、豌豆等作物习性比较表。
【设问】青藏高原适于种植哪些作物?(简介青稞)
【设问】观察青藏地区地形图,你们觉得这些作物应该种植在
哪些地方?请你们把画有小麦、青稞、豌豆的小旗插在模型的相应
位置。
各组讨论、组间交流。
【板书】河谷农业
【讲解】这些作物有两个特点:即喜温凉和优质高产。在青藏
地区培育出的黄瓜能有小孩胳膊粗。
【设问】为什么青藏地区作物单产高?
学生讨论。
【投影】农作物单产高
白 天 光合作用强
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 制造营养物质多
长
夜 晚 呼吸作用弱
气 温 低 消耗营养物质少
全 年 生育期长
气 温 低 积累营养物质多
【设问】青藏地区农作物的分布也具有垂直分布规律,请你们
把下列右侧的三纸签贴在左侧示意图的对应位置上。
学生讨论,贴纸签。
【过渡】青藏地区适于发展种植业的地方不多,其它的地方适
于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畜牧业)
【设问】青藏地区分布最广的三大畜种有:牦牛、藏绵羊、藏
山羊。请同学们看课本第 79页图11.48 和图 11.49 牦牛和藏绵羊
的图片。这些畜种有哪些特点与高寒环境相适应?
请学生读第 79页“读一读”,(一)牦牛。
【板书】高寒牧业
【课堂小结】指板书小结本区奇特的自然景观,并简述高寒环
境对气候、水文、人口、农业、牧业的影响。
【课堂练习】(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该区太阳能、地热能、水能资源丰富
的原因。
2.能分析出该区发展的瓶颈问题(交通运输)及发展方向。
3.能根据地图在自制模型上标出该区主要公路、铁路、城市和
柴达木盆地。
4.能根据所学知识说出开发青藏、建设青藏、维护统一的原因
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开发青藏,维护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分析该地区发展经济的瓶颈问题及解决办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媒体
上节课自制模型(每组一个)、空白小旗(每组若干)、中国地
形图(每组一张)、投影片。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青藏高原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
什么?
【导入新课】对于人类来说青藏高原的环境是十分恶劣的。我
们是否应该放弃开发这块土地?如果不放弃,我们应该怎样开发这
块土地呢?
【设问】青藏地区有哪些资源可供人们开发利用?(太阳能、
地热能、风能、水能、矿产资源、科研旅游资源等)
【板书】资源宝库
【设问】青藏高原有哪些无污染的洁净能源?
【设问】为什么青藏地区气温低、太阳能却非常丰富,拉萨有
“日光城”之称?
【投影】上海与拉萨的纬度、海拔、日照时数比较表格(见教
参第84 页)。
【设问】为什么青藏地区地热资源丰富?(位于板块交界处)
【引导】请读课本第 80 页图 11.50,找到目前我国最大的蒸
气田——羊八井,并且把写有“羊八井”的小旗插在模型的相应位
置处。
【讲解】羊八井已建成地热发电站(见书彩图 42)。地热是一
种洁净能源、新能源。在勘探羊八井地热田的时候,曾有一口钻井
打下去,竟能喷出热气柱高达 800 多米,热水柱高达 50多米。
【设问】柴达木盆地为什么叫作“聚宝盆”?(矿藏丰富,煤、
石油、铅锌矿、盐都在开采利用。)
【引导】读第 78页图 11. 47,找到柴达木盆地和盆地里的察
尔汗盐湖。制作两个小旗,然后插在模型的相应位置处。
【讲解】柴达木蒙语“盐泽”的意思。察尔汗湖的盐是多成分
的,有钾、镁、硼、硝等,我国在这里建设了最大的钾肥厂。察尔
汗盐湖内光是食用盐就可供世界人口吃2000 年。这里的铁路、公
路都建在盐盖上,修补公路时用盐水浇灌路面即可。在这里炒菜用
不着买盐,住房用盐块砌墙,吹来的风都带有咸味。所以,这里被
称为“盐的世界”(彩图44)。
【提问】为什么青藏地区水能丰富?
【提问】为什么说这里是科研、旅游的宝地?
【过渡】由于青藏地区有这么丰富的资源,所以,我们不能放
弃开发这块宝地。我们开发利用青藏地区时应从哪里入手呢?
【设问】一个瓶子里的东西能不能拿出来取决于瓶子的哪个部
位呢?(瓶颈)
【设问】那么,青藏地区发展的瓶颈首先是什么问题呢?为什
么?(交通运输)
【板书】交通运输
【讲解】介绍青藏过去的交通运输状况。
介绍溜索(课本第 81 页图 11.52,教参第96 页文字介绍)。
(请学生看课本第 82页“读一读”。)
【设问】首先,我们要修四条公路,请你们观察《中国地形图》,
各组讨论,你认为这四条公路的起迄点分别应该在哪里?大致路线
应如何?请在地形图上用铅笔勾绘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绘制。
【引导】请你们看书第 81 页图 11.53,在图上描出川藏、青
藏、新藏和滇藏四条公路,并对比验证修改你们的设计。请同学们
把这四条公路刻在你们自己做的模型上。
【讲解】另外,我们还修建了拉萨通往尼泊尔的公路。
【引导】高原上第一条铁路是从西宁到格尔木的青藏铁路北
段。请你们对照第 81 页图 11.53,把这条铁路线刻在模型上。
【设问】为什么高原上第一条铁路选择修建在这里?(为了加
速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
【讲解】介绍青藏航空事业的发展。介绍解放军和筑路工人为
青藏交通建设付出的代价。
【设问】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后,根据本区的资源情况,下一步
该如何发展?
(学生阅读第 83 页“读一读”。)
【板书】巨大变化
【设问】极少数人认为西藏应该从祖国分离出去,形成独立的
国家。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课堂小结】青藏地区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许多独有的
特点,但这些特点又是相互关联的。
【投影】
青藏高原世界巅,雪山冰川大河源。
高原湖泊如棋布,湖边草肥湖水咸。
日照强、温差大,高原之上干且寒。
农业区在“三谷地”,小麦青稞最盛产。
牦牛号称“高原舟”,负重能越云中山。
(摘自《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课堂练习】展示北京、上海、兰州、拉萨四地的气温曲线图、
降水柱状图,请学生识别其所属地区(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
区)并扼要说明判断的主要依据。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
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
来发展方向。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
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
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提问,学生回答。(略)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
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
4 个,省 23 个,自治区 5 个,特别行政区 2 个。那么,大家知道
在这34 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
学生齐答:北京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家
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好,我们请××同学给
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
学生介绍。(略)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
还不全面、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
中心——北京。
板书: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
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 6.1“北京市略图”和图 6.3“北京
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
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在屏幕上打出)
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
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
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根据时
间要求,可安排 1、2 组讨论 1、2 题,3、4组讨论 3、4 题等)
提问,小组代表回答,组员补充。(略)
板书:一、北京概况
位置、面积、人口
归纳讲述: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 150 km;东
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地理坐标为 40°N,
116°E。
北京市面积 1.68 万 km2,现有人口1382 万人(2000 年)。
板书:二、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板书)
指图(显示北京市地形图)讲述:北京的地势西北部和东北部
三面环山(板书),地势较高。西部的山地总称西山,是太行山的
余脉,由几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褶皱山岭组成。门头沟西部的灵山
海拔 2303 米,是北京的最高峰。北部山地属燕山山脉,统称军都
山。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沿着燕山山脉蜿蜒起伏,雄伟壮丽。越山
地,北与内蒙古高原相连,西与黄土高原衔接。在重叠的群山之中,
由于河流侵蚀,形成了不少隘口,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南来北往的必
经之地。
北京的东南是华北平原(板书)的一部分。由于靠近燕山和太
行山,平原大部分为山麓冲积扇。北京城就位于永定河的脊部。平
原东南地势低洼,属于冲积平原,整个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平缓倾斜。
板书:2.北京的气候
(显示北京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讲述: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板
书)夏季高温多雨(板书),春秋短,冬夏长,年平均降水量 609 mm。
北京的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多风;夏季当东南季风来临时,形
成 7~8 月间的高温多雨天气。夏季降水占全年的 70%,对农业生产
极为有利;秋季云淡、天高、气爽,为北京最舒适的季节;而冬季
则盛行西北风,经常出现大风、降温、寒冷、干燥天气。
板书:3.北京的河流
讲述:北京市的河流属海河水系(板书)。永定河、温榆河和
潮白河是全市三条大河,分别自西北和东北向东南流入天津,汇入
海河,最终流入渤海。
注:以上各部分内容的讲述顺序可在学生回答了相应问题之
后,内容的详略程度视学生接受程度和时间而定。
在了解了北京的自然环境以后,我们来看作为一国之都的北京
的交通。
板书:三、北京的对外交通
讲述:(大屏幕显示北京市交通图)北京市的对外交通十分便
利。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有京沪、京九、京哈—京广、京
包—包兰等密集的铁路网;北京市还是中国最大的航空港之一,有
多条国际航线通向世界各地;北京的公路密度也是全国最大的,有
多条高速公路连接(全国各地);北京虽地处内陆,但东距大海只
有 150 千米。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分析概况出北京市位置的优越性。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北京位置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优越。北京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地处内
陆但距海不远,这样的位置使北京有适合城市发展的冷热、干湿都
适中的气候优势。
2.战略位置优越。北京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北京市战争年代易守
难攻,和平年代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3.经济区位优越。北京西部背靠我国黄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
基地,南邻粮、棉、油等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北抵我国最大的
牧区内蒙古牧区,这些区域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
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承转:正是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北京自古就是我国
的战略重镇,金、元、明、清先后在此建都,新中国成立后,又一
次定都北京。
提问:作为一国之都,北京最重要的职能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讲述:(板书)四、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
市。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 6.2、6.4,看看从哪几个方面可以
说明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在北
京。
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等
数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众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
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
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
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
交往机构,各种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特
征,知道北京位置优越,掌握了北京的城市职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
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已经成为中华儿女最
向往的地方。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教学重点】
1.台湾省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台湾岛丰富的资源及经济特点。
【教学难点】
台湾的“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录像片、板图、青藏高原景观图、台湾景观图
【课前活动】
动员、指导学生开展有关的课外活动。
1.从书籍中找寻“台湾之宝”
台湾是著名的宝岛,它有哪些宝呢?关于这些宝还有很多有趣
的知识和美丽的传说,请同学们试着去查找一些书籍,摘抄或剪贴
有关“台湾之宝”的介绍和传说。比一比,看看谁找到的资料最有
趣。
2.从书报中探寻“台湾之根”
70 年代时,台湾同胞开展了热烈的寻根活动。经考证,他们
认为台胞(包括客家人)的祖宗在唐山—唐山就是指祖国大陆,特
别是指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的福建与广东。然而,近几年来有人却企
图淡化甚至否认台湾与大陆的亲缘关系。那么台湾的根在哪里?请
同学们把有关资料摘抄或剪贴下来。比一比,看看谁找到的证据更
有说服力。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仔细观察两幅景观图,判断哪幅是青藏高原的景
观图?(一幅青藏高原景观图,一幅台湾景观图)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台湾省。
(板书)第五节台湾省
(板图)台湾岛、澎湖列岛等岛屿。
(引导)课前,同学们已经查阅了很多关于台湾省的资料。今
天,我们就来根据这些资料探讨两个问题:(1)宝岛台湾有什么
宝?为什么能有这些宝?(2)台湾之根在哪里?有什么证据?
(板书)?成因←台湾之宝 台湾之根←证据?
(讲解)首先,我们一起来讨论第一个问题。
(板书)一、台湾之宝及其成因
请同学们根据剪贴或摘抄资料介绍台湾之宝,教师适时补充。
(板书)
水产王国
甜岛、粮仓
水果之乡
矿产丰富
森林宝库
水能丰富
(引导)下面请同学们依次分析台湾之宝的成因。
学生分析讨论,教师适时补充。
(板书)
(小结)由于台湾特定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和地处板块交界
之构造带上的位置决定了它自然环境和特产的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台湾经济。
(提问)台湾的这些宝贵资源拿在手里怎么用呢?
(讲解)介绍台湾 60年代以前在“宝”字上做文章的经济发
展方式。
(板书)
(提问)台湾和日本的地理环境相似,它的发展可以借鉴日本
的什么经验?
(讲解)介绍台湾 60年代以后在“岛”字上做文章的经济发
展方式。
(板书)
(讲解)60 年代以后,台湾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生产
总值在30 年内翻了 50倍,人均国民收入翻了 20倍,使之跃成为
亚洲四小龙之一。
(启发)目前,台湾在发展“进口—加工—出口”经济时,谁
应是台湾最好的合作伙伴呢?
(提问)海峡两岸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可行性如何呢?请同学
们根据下列两幅表格分析。
(投影)
两岸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生产要素比较
基本生产要素 大陆 台湾 待选内容
资金 A.雄厚 B.
紧缺
技术,设备 A.先进 B.
落后
劳动力价格 A.昂贵 B.
廉价
场地租金 A.昂贵 B.
廉价
内部市场 A.广阔 B.
狭小
(小结)台湾与大陆有广阔的经济技术合作前景。同学们喜欢
的亲亲八宝粥就是与台湾合作生产出来的。但是因为有人为障碍,
这种合作还没有广泛进行。很多商人都急切地盼望两岸关系的进一
步改善。
(板书)二、台湾之根及其证据
(启发)介绍20 世纪70 年代至今台胞的“寻根”活动和少数
人企图分裂祖国的言行。请学生根据摘抄或剪贴的资料阐明自己的
观点。
(小结并板书)
(课堂练习)量算厦门到高雄的图上距离,并根据比例尺计算
实际距离。
(课堂小结)大陆与台湾的距离并不遥远,我们都盼望着海峡
两岸的中华儿女能早日团圆。
(课后宣传)请同学们根据找到的资料,设计布置校园内的橱
窗,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观点,同意我们的观点。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2、使学生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的分布特
点,并分析其原因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获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
题的能力
2、初步训练学生绘制简图反映地理事物分布的技能和
方法
教学重点: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欣赏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提问:关于新疆,你知道哪些?
讲授新课:
一、 美丽的新疆
1、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逐一介绍
2、欣赏一段有关新疆的视频材料
二、 全国最大的省区
1、 新疆的面积和人口
请学生计算人口密度,然后得出结论:地广人稀
2、 多民族的聚居地(课件展示)
3、 读《新疆轮廓图》及《新疆在全国的位置》图,(课件展
示)
分析
1)描述新疆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2)新疆的海陆位置对其环境的影响
小组活动,讨论,反馈
三、干旱的气候特征
读图《乌鲁木齐的气温和降水图》和《新疆的降水量分布图》,
(课件展示)小组讨论学习:
1、新疆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新疆的气候特征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3、除海陆位置外,新疆干旱气候的形成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反馈总结
四、三山夹两盆
1、读《新疆地形图》,(课件展示)找出新疆重要的山脉和盆
地。
2、示图、讲解,总结新疆的地形特点
3、完成课本 41页活动 1
4、思考:新疆的地形对其气候有无影响?
5、轻松一刻:有趣的地名(课件展示)
五、新疆地区的河流
读《新疆地形图》,(课件展示)小组完成:
1、分析新疆河流分布的特点
2、新疆河流的河水主要依靠什么补给,为什么?
3、你认为绿洲应该在那些地区分布较多?理由是什么?
反馈、总结
六、自然环境与城市分布
读《新疆地形图》,(课件展示)小组完成:
1、新疆城市分布有何特点?
2、城市与地形、河流的关系是什么?
3、 影响新疆城市分布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反馈、总结
七、环境问题
1、 思考:新疆地区最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2、 课件展示:荒漠化 资料一、资料二、资料三
3、思考:人们在这些地区生产生活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完成42 页活动 2和 3
八、课堂小结
1、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2、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新疆的自然地理特征,以
及独特环境特征影响下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
新疆的地位和地形特点导致新疆的气候以干旱为突出特点,
进而使新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荒漠为主的自然景观,这说明
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同
时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环境特征也会影响到人类的活
动,干旱的自然环境导致人口、城市等主要分布在水源充足
的绿洲和内流河沿岸,同时人类的某些过激行为也会破坏生
态,导致环境恶化。人类与环境应该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
厂”;
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
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
发展状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
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二)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
四、教具准备
有关图片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请到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过或从电视上看过该区新闻或
专题报道的同学谈谈他(她)对那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所
见所闻。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具备初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
导学生积极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
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点?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课文内
容。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它才
成为我国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板书: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讲授新课]
设疑思考:人们说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
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那么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
带?
读图观察:读彩图7.1,引导学生观察本区地理位置后,分析
上述问题。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激励评价后,指出:珠江三角洲
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
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面向海洋,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
大门”。
读图分析 1:引导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图,并在图上描画出
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
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学生:热带、亚热带;教师:同学们判
断得很对。接着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印证学生答案。在此
基础上再出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
地区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珠江三角洲地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
在 800 mm 以上),进而得出这里的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人
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
读图分析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东南亚地图》,重点分析珠江
三角洲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隔海相望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分析激励评价后,教师指出:与周边地区
的位置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根本条
件。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位置条件,历史上才会有大量的移民从这
里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华
侨故乡又能获得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
设疑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仅
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能行吗?(学生:仅凭其优越
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还不够。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学生)那
么还应具备哪些因素才能使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
沿”呢?
读图分析 3:引导学生阅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弓 I 的外资占
全国的比例》(图 7.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用外资上有哪
些特点呢?学生分析后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
增速快、约占全国的 30%,在全国占居首要地位等特点。学生回
答盾,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设疑思考: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无论从数量上还
是速度-上都高居全国榜首呢?它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呢?
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启发。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给予激励评价,
然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吸引的外资之所以在数量和增速上高居全国
榜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优势:(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位
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
交通便利,是我国的“南大门”;(2)20 世纪 80 年代初,我国实
行了改革开放政策。1980 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
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 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
(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 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
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
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华侨
的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
的前沿地带,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P51,全国著名的侨乡,下面材
料,了解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不仅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经济
发达,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还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之后讲解:历史上华人、华侨有着不可磨灭的爱国、爱家乡和
爱人民的光荣传统。每当祖国危难之际,他们都会省吃俭用,慷慨
解囊,为我们祖国捐钱、捐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如
陈嘉庚、李林、李嘉诚、霍英东、邵逸夫等等。祖国改革开放后,
广大华侨、海外华人为了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献计献策,还大量
向祖国内地、家乡投资办厂、捐资助学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
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为有这么多爱
国华侨、华人而自豪,都应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
国家为经济特区制定的优惠政策及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经济
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带来巨大变化的录像后,指出:我们党和国
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珠江三角洲这个祖国的“南大门”采取
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
他地区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
了国家的政策对区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说明伟大的社会主义
祖国是大有发展前途的,是充满希望的。
分组讨论: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组,结合以上所学知
识,分别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讨论,归纳总
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A 组: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
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B 组: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
的侨乡。
C 组: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
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策略。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
拨。
[课堂小结]
总之,珠江三角洲正是具备了天时(政策因素)、地利(区位
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
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二)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一下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
前沿”?或者说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
后,教师激励评价点拨)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珠江三
角洲,它的经济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属外向型经济;教师:答得
很对)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
板书:外向型经济
[讲授新课]
师问:20世纪 80 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是如何
发展起来的呢?
生答:20世纪 80 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优
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同时
也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办法和最新高科技信息,创办了
一大批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企业,如纺织和服装制造
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玩具制造业
等。(教师及时激励评价)
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的大量外资来自哪里呢?
读图: “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图 7.3)
生答:珠江三角洲的外资 74%来自港澳地区,这是本区最大的
外资来源地。其中 3%的外资来自祖国的台湾地区;23%的外资来
源地在世界其他地区。
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呢?
引导学生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及外向
型经济的名称,边想象边画出外向型经济示意图。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画出示意图,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外
向型经济是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
的经济。
读图:“外向型经济一例”(图 7.4)加深学生对外向型经济
的理解。
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的产品是通过什么渠道出口至东南
亚、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的呢?
生答:珠江三角洲地区是通过港澳贸易渠道把本区的主导产品
出口至世界各地的。(教师及时给予激励评价)
师问: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怎样的合作方式发展珠
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从而使该地区贸易国际化水平有了大幅
度提高的呢?
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 P53 材料,明确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
洲地区是以“前店后厂”的基本模式合作发展珠江三角洲外向型
经济的。两地区正是采取了这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合作模式,到
20 世纪末,珠江三角洲才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
出口基地之一。
发散思维:“前店后厂”模式充分利用两地的互补优势,实现
了强强联手。你认为这种分工合作模式还对哪些地区有借鉴意义?
评价点拨:学生发言后,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前店后
厂”的分工合作模式对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环
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发展外向型经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读图:“珠江三角洲和全国GDP 增长曲线”(图 7.5)
分组探讨 1: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带动作用。读图
7.5,分析珠江三角洲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
(1)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全
国的趋势有何差异?
(2)这种差异在 20 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变得越来越明显。请
你分析其原因。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
拨:(1)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增长幅度
较大,而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却较小。(2)这种差异
在 20世纪80 年代中期后,变得越来越明显。主要是因为珠江三角
洲地区优先实行改革开放,以“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模式大力发
展了外向型经济,因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上升。
分组探讨 2:外向型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
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结合下列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的低成本优势,吸
引了台湾各大电脑厂商前来投资建厂,形成了完备的电脑零配件生
产体系。但是,随着企业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劳动力
成本上涨,加上远离市场,人才储备不足,使得这里吸引资金的优
势渐失。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而且本
身就是一个深具潜力的市场,使得这里开始成为台商投资的热点。
近几年来,台商投资已经向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昆山、苏州、南京
一带转移。
评价点拨:/j、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
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
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税收减少等。这些现
象毫不奇怪。因为投资者追求的主要是经济效益,什么地区获得经
济效益大,就投资什么地区。什么地区投资环境好,就投资什么地
区。这是商人的经营之道。投资要考虑各种因素,才可能获得最大
的经济效益。
分组探讨 3:我国地区差异巨大,各地依托不同的条件,可以
发展具有不同特色的经济。
过渡: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城镇的迅猛
发展,可以说城镇的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的发展。
板书:城镇的发展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前后的录像。让
学生说说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明确其中最
显著的变化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前者农田广阔(以农业用地为
主),后者却是城镇密集。土地利用方式的显著变化是珠江三角洲
城镇发展的重要标志。
师问: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前后土地利用方式会发
生如此大的变化?形成这种巨大变化需要哪些条件呢?
读图5:《珠江三角洲独特的土地利用景观》(图 7.6)、《流不
息的民工潮》(图 7.7)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短文加深印
象。
启发思考:同学们,画中的城镇幢幢建筑都是用来干什么
的?(学生:居住、建工厂、办学校、办医院等)城镇的建筑越来越
多,这是为什么?(学生:当地剩余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越来越多,
人口急剧膨胀。教师:及时鼓励)
讨论表述: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投影片)珠江三角洲地区下列地
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序号将它们排列起来,并派小组代表加
上适当的动词,用一段完整的话表述出来。
①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②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 ③
城镇的发展 ④大量就业机会 ⑤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外地劳动力 ⑥
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学生:①②④⑤⑥③)
评价点拨:学生讨论、排序、口头表述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
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业、娱乐业、
运输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些非农产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
会,不仅吸纳了本地剩余劳动力,还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正
是由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入,珠江三角洲才有越来越多的
农业用地被改变为工业、交通和城镇建设用地,这些非农用地散布
在城郊和乡镇,与尚存的农业用地相邻,形成了居住用地、工业用
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农业用地交错分布的独特土地利用景观,有力
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
小结:由于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产
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才使本区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利用方式发生
显著变化,可见,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的形
成条件是:外向型经济繁荣,产业结构调整。
填表:地区
最显著的变化
形成条件
珠江
三角洲地区
改革开放
前
土地利用方式
__________型经济繁荣
以_______用地为主
后
_____用地、______用地、_____用地和______用地交错分布
__________结构调整
正改革开放前:以农业用地为主;后:居住、交通、基础设施
用地与农业用地交错分布。形成条件:(1)外向型经济繁荣;(2)
产业结构得到重大调整)
投影:《珠江三角洲城镇分布的变化》(图 7.8)引导学生观察
投影图后,结合地图说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学生:1984 年即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分布稀疏,
数量较少,规模较小,非农业人口增长缓慢;2000 年时珠江三角
洲城镇分布越来越密,数量大大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非农业人口
增长很快。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回答得很现实!
分组讨论:下面同学们结合图7.8 和前面所学知识分组讨论
一下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评价点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珠江
三角洲地区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外
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促使各种服务业迅速崛起,为当地剩余劳动力
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并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因而促进了房
地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过渡: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
社会进步的必然。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为 70%以上,而我国现
在的城镇化水平不到 40%,亟待加快发展步伐。但是,城镇化的
发展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分组讨论:城镇化发展过快,大量的农业用地变为工业、商业、
居住和交通用地,会对环境及人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
城镇化发展过快,大量的农业用地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用
地,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源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垃
圾成堆、绿地面积减少等)和社会问题(如交通拥挤、车辆堵塞、噪
声污染、住房短缺等)。
过渡: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怎样才能解决城
镇化发展过快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协调好人地关系
呢?
角色扮演: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分别充当普通工人、工厂厂长、
深圳市市长、广东省省长角色来谈谈自己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和
城镇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角色
建议
设想
普通工人
城镇发展太快,难以保证居民居住环境
城镇应适度发展,科学规划,保证居民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
工厂厂长
应尽量少建或不建污染性工厂
要大力兴办环保型企业
深圳市长
做好环保宣传工作。城建规划要科学、合理,注重环保
把城市建设成花园式城市
广东省长
城镇发展要注意节约耕地、合理用地,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
发展
要努力实现广东省各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稳定城镇人口
评价点拨:刚才同学们扮演的角色很成功,提的建议和设想很
有道理,操作性很强。珠江三角洲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只有做到适
度发展、科学合理地规划、注重环保、适当引进外来人口,搞好宣
传教育工作,才有可能解决好本区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协调好
人地关系,获得可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
条件,采取的独特的模式,城镇发展的主要原因、利弊和解决办法。
第二节 西双版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西双版纳的位置;
2、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
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
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
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二)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
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四、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投影片及录像。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
名?(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云南南部的西
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
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
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
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
旅游?(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
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
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
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读图观察: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
漠照片。之后,出示投影《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图 7.10)引
导同学读图析图后,说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
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
缅甸、老挝等国。)
提问: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
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
投影:“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分析边探
讨,然后派小组代表将本组分析的结果告诉大家,其他小组代表可
作补充回答。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着重
指出: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所
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对西双
版纳的热带雨林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意义。
投影:“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7.13)
读图 7.13,分析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确定其
气候类型。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地
区年平均气温在 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 5 月;降水受季
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每年5~10
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 月~
次年4 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因而
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
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
过渡: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形
成了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
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西
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投影:“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彩图”(图 7.11)和“可爱的雨
林动物彩图”(图7.12),并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两个问题分组讨
沦,派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
(1)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
观特征: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7、
8 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
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2)植物
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
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
纳特有的生物群落。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
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西双版纳称
为“热带动物王国”。
过渡:美丽诱人的西双版纳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
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
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西双版纳还是一
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
在这里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傣族
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提问;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泼水节)
教师:回答得很对!这是傣族的一个什么样的传统节日呢?请阅
读材料《欢乐的泼水节》并观看投影。
欢乐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欢乐的日子。这一天,人们
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泼水,相互嬉戏,传递真诚的祝福。傣家人常
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欢乐的“圣水”把傣
家人一年的烦恼和忧伤冲洗得干干净净。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敬爱的周总理参加云南傣族泼水节时
的情景录像以加深印象。
提问: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边看
图边分组讨论)
投影:“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图”(彩图7.14)
读图 7.14,说明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
傣族人世代居住在西双版纳,由于临近泰国、缅甸等佛教国家,小
乘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处处可见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
虔诚的佛教徒。傣族特有的文化生活习俗,深受西双版纳自然环境
的影响,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傣家竹楼是一种竹木结构的空中
楼阁,形状很像孔明帽的屋顶斜度很大,底部离地面2米左右。这
与当地降水丰富,气候湿度很大有关;傣家人喜跳美丽多姿的孔雀
舞,与当地多美丽多姿的孔雀有关;傣家人喜吃竹筒大米饭,与当
地竹林茂密,广种水稻密切相关。西双版纳如此丰富、如此美丽、
如此诱人的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哪能不吸引国内外众多
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呢?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板书: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阅读并观察《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
游线路的分布图》(图 7.15),观察一下西双版纳与邻国的通达状
况,思考并回答这种规划对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有什么好处?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与邻国
的相关位置及与邻国的交通通达性,可使西双版纳旅游业形成规模
效益,开辟更广泛的旅游空间,获得可持续发展。
投影:《1991~2001 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
的比重》(图 7.16)引导学生观察后,想一想本图说明了什么?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本图回答后,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
本图说明了近年来,西双版纳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旅游促
发展,不仅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
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本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提问:西双版纳地区原来以农业为主,为什么现在它的旅游业
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呢?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已学知识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西
双版纳长期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
20 世纪 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
励和支持,其次得惠于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独
具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西双版纳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
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了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如西双版纳热带
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
境旅游精品线路。第三,西双版纳以旅游业促发展,不仅带动了有
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得到它们的支持和配合。西双版纳地
区正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条件,所以它的旅游业能
够迅速发展并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角色扮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西双版纳政府官员、商人、学
生、宾馆服务员、今日橄榄坝的傣家人,来谈谈西双版纳是如何以
旅游业为龙头,来带动本区其他行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的。
过渡:旅游业的发展,曾促进了西双版纳经济的发展,改善了
人民生活,但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却呈下滑趋势。这究
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阅读分析:引导学生阅读下面材料,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下
滑与哪些因素有关?
近几年,由于周边的州县也纷纷建立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
西双版纳面临的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旅游景点相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旅游接待也没有国际
化,直接削弱了西双版纳在国内、特别是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实力。
一些不法商贩,受利益的驱动,在某些景点或旅游沿线的购物
点诱骗游客购物,影响了西双版纳在旅游市场的声誉。
部分旅游景点建在自然保护区内,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压力
比较大。
部分景点的参观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对游客的吸引
力不够。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近几年,西
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下滑趋势,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周
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2)景点分散,没成规模,接待也没国际化;
(2)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5)一
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
提问:面对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趋势,人们该怎么办呢?
角色分配:下面我们全班分成四个大组(企业家组、学者组、
商人组、学生组),以“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献计献策”为题,展开
讨论。
评价点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一个
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与否,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
质量,还取决于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性和合
理性。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对
旅游机构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对旅游者也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倡
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课堂小结]
方法1:让学生结合板书内容简要总结。
方法2:教师概括总结: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了解了西双
版纳地区的位置、资源优势和原始热带雨林的成因和景观特征及丰
富的民族文化习俗,知道了四双版纳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
的旅游地区,为什么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会出现下滑趋势,西双
版纳将如何重振旅游雄风。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
行政区,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2.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
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我的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我的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我这样学: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
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Ⅰ、课前预习,找出重点难点。
1.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 )
A.云贵高原 B.巴西高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2.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主要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3.黄土高原跨越了我国的_________等省级行政区。
4.你能说出水土流失的含义吗?
5.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雨带移动规律看,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
主要集中在________月份,而且多______雨。
6.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______。
7.黄土高原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_______频繁发生。
8.黄土高原要想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
________,改善_______。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有自然原因,
也有人为因素,而后者更为突出。自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
黄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极易受流水侵蚀;人为原因是历
史上长期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使得高原表面的植被遭到严重破
坏,地面缺少植被保护,水土流失日益加剧。为了治理水土流失,
为农牧业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地人们正在大力开展水土保
持工作,以工程措施治标,以生物措施治本。工程措施主要是在河
流干支流修建水库蓄水,在沟道上筑坝淤地,在缓坡上修水平梯田,
蓄水保土。生物措施是种草种树,使土不下坡。为了提高水土保持
的效益,还必须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在水土流失严重
的黄土丘陵区,应以牧业为主,农牧业相结合,同时要重视发展经
济林木,提高经济效益。
(1)通过阅读,你能简要说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吗?
答: 。
(2)结合对课文的预习,谈谈应该怎样解决黄土高原的环境问
题。
答: 。
Ⅱ、定学习目标,梳理知识结构。(2分钟)
基本学习目标见前面,个人学习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结构
Ⅲ、合作探究突破难点:(20-25 分钟)
1.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请同学看课本第57 页活动2题,
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2.读图 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
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4.你能说出在同等降水量的条件下,地面植被的多少与水土流
失的关系吗?
5.与同学交换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
6.看书完成活动 2 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
索出的成功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Ⅳ、成果汇报(8—10 分钟)
1.“风成说”证据是:
⑴“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
冲来的。
⑵“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
西北向东南。
⑶“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
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漠的矿物成分相同。”
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⑷“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
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2.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总结。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
刷侵蚀力就越强。
②降雨。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 7、8 月份,多暴雨,因此
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
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
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
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
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
新的水土流失。
4.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
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3.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
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4.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
验。(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
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
防治水土流失。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3.
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
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5.个人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V、自我检测:(10-15 分钟)
1.填空
(1)黄土高原东起_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_、南连
___________、北抵___________。跨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等省区。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
2.选择题
(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
(2)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
A.黄土坡 B.黄土塬 C.黄土峁 D.黄土梁
3.简答题
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
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
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
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
护措施。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
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
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
江上、中、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4.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养学生的绘
图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
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
辐射作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
射作用。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中国地形图,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
分布图、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等。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1998 年长江特大洪水纪实》片断让学生回忆并讨论长
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灾的防治。(学生回答略)
2.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
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长江沿江地带。
板书: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讲授新课]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阅读讨论
回答下列问题:
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
②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主要的地理位置特点。
③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学生回答略)
2.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东西绵延 3000
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 千米的范围内,大部分
位于北纬 25°~35°之间。长江干流纵贯东西、内河航运发达,本
区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
洋运输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上海、武汉、重庆三城市气温和
降水统计图表,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教师根据学
生回答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地势总的来看比较低平,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
为主,平原东西排列,各段宽窄不一。
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特点是:
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本区热量资源丰富,≥10℃积温为 4000℃~6500℃,1 月平均
气温在0℃以上。
本区年降水量在 800 mm~1000 mm,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
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长江沿江地带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
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2.让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图8.17)及 76页长江上、
中下游景观图片,完成活动 1,看沿江地带的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在
地形上有什么差异,在图片旁的标注栏里,概要描述长江中下游的
地形特点。针对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上的这种客观差异,让学
生分组讨论如何对长江沿江地带进行开发利用,并说明自己的观
点。(学生回答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滩多流急,落差较大,
我们可以在长江上游发展水电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域广阔、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湖泊中
浮游生物众多、饲料丰富。由于地处亚热带,水温较高,利于鱼类
索饵、越冬和繁殖,捕捞、人工养殖都有较好的条件。因此,我们
可以在中下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河道宽阔、径流量大而变幅小,来水过程较为
稳定,有利于发展航运。长江干流武汉以下可通航5000 t 级以上
海轮,南京以下可通航2.5×104 t 级海轮。实现了江海直达和江
海联运。
本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例如苏州园林,杭州西湖,
六朝古都南京,秀丽的黄山、庐山、神奇的三峡,还有我国古代三
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此外,楚文化遗址、三国遗迹、
名人故里、宝刹禅林、葛洲坝水利枢纽,以及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
均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当大力开发,并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促进商业、饮食、城建、园林、文物、文化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3.引导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完成课本活动2,
认识沿江地带有哪些自然资源,并比较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自然
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区别。并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河湖众多、水利资源丰富。长江上游河流湍急,
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不够丰富,本区除有色金属矿产
等少数资源外,从总体上看,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不能满足经济发
展的需要。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地区,是铜、钨、锑的
主要产地。江西大余的钨、德兴的铜、湖南水口山的铅锌矿、冷水
江的锑矿等都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产地。
铁矿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如湖北的大冶、安徽的马鞍山、四
川攀枝花等。
能源资源相对较少,煤主要分布在四川攀枝花和贵州六盘水。
天然气分布在四川自贡。
非金属资源中磷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湖北等省。
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其上游资源种类较多。其
中水力资源、煤矿、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较下游地区丰富。下游地区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但能源缺乏。
[课堂小结]
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其发展
提供了基础,使本区成为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
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特别是 1928 年以
来,改革开放和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了新的机遇。长江沿
江地带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
①沿长江东西带状分布的地理区域。
②长江纵贯东西,航运发达。
(2)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①地势低平,以平原丘陵为主
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
③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
④自然资源丰富
●活动与探究
长江沿江地带位于 25°N~35°N 之间,同它纬度位置相同的西
亚、北非等地气候干旱,试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长江沿江地带气候
与其不同。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
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
交流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
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
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
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二)教学难点
在世界中求发展
三、教学方法
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班分成四个社会调查小组,按协商选择的办法
分别对我们家乡的自然、人文、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详细
的社会调查,经过对调查材料的整理,写成了较好的社会调查报告。
现在请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一下调查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小组讨
论,分析一下家乡的区域发展有什么优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
想一想为什么要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讲授新课]
1.区域差异很大
读图:引导学生边观察中国地图边回忆所学知识:同学们还记
得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区域吗?它们有什
么差异或特点呢?(请男女同学轮流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教
师激励评价后加以点拨补充)
教师讲解:从地图上,从同学们的回忆中可知,我国国土辽阔,
东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区(或区域)差异很大,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基本
国情。由此可见,我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
域差异很大。(教师在适当位置上及时板书)
2.区域发展不同
过渡:不同地区或区域的特点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
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读图 9.1)引导学生了解东北平原粮食生产情况。
东北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低,适
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从图9.1 上可以看出东北平原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呢?可以想象出东北平原的土壤、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东北平原地势平
坦、面积广大,是我国最大的平原。此外,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
著称,人口密度较低。这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平原的一大优势。
利用这些优势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国家提供了
大量的商品粮,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看过东北平原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的例子,我们来看
看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轮流请男
同学说不利的地理条件,女同学说有利的地理条件,教师简练地为
学生板书)
过渡:大家在找出我们家乡发展经济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的
基础上,想一想应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呢?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其他同学补充。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激励
评价后点拨)大家刚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时
都提到我们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利方面认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
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一矛盾,有同学提出在
本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发展简单的加工工业,不但充分利用了大
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可创造更多的产值,可见,因地制宜地发展区
域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最大程度地克服不利因
素的影响。
提问: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与我们自己家乡的发展情
况相同吗?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正是由于两个区
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发
展的途径和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可见,区域发展不同(教师在
适当位置及时板书),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仅仅依靠本区
域的有利条件就能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吗?(学生,不能)那该
怎么办呢?(学生:与其他区域合作)
教师:回答得有道理!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
域合作.(教师及时板书)
板书:3.区域合作
教师讲解:发挥了我们的优势,是否就可以发展好了?如果东
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没有地方需要,如果我们加工的产品没有地方销
售,优势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区域的交
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运、南水北凋、西气东输、西
电东送,目前我国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可以说都是区域合作的结
果(教师及时板书c区域合作),离开区域间的合作,任何一项国家
重点工程,都是难以实施、难以完成的。
“三北”防护林全长 7000 多千米,宽400~1700 千米,面积
约占国土面积的 42%。
查资料:在学生读图的基础上,查有关“三北防护林”的情况。
介绍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
里山,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
辖市的551 个县,总面积406.9×104 公顷,占国土面积的 42.4%,
规划造林 3.508×104 公顷,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
最”。它的作用在于使森林覆盖率平均从1975年的5%提高到14%
左右,三北地区实现农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林网、防护林
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沙地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
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经
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巨大。
教师小结: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可以优势互补,使各区
域得到共同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区域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各区
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三北”防护林是我国区域合作获得可持
续发展的一个典范。
过渡:出示“世界地图”(挂图)。刚才,我们从实例中看到我
国的不同区域在经济和环境各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我们的祖国也
在各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那么,我们的祖国怎样才能在世
界这个更大的区域中求得发展,大显身手呢?
板书:在世界中发展
读 9.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 图、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中国历经 15 轮谈判终于在 2001 年 11
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为什么中国经过千辛万苦一定要加入
WTO 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首先,中国是一
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
加入WTO,融人世界,发展本国优势,对外开放,可促进
祖国的发展;其次,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加强
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引导学生读图 9.2)第
三,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促
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时代赋予我国这
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大责任。
[课堂小结]
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明天将带着我们所学到的
地理知识、使用地图本领、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来
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