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复习资料 70页

  • 2.02 MB
  • 2021-10-27 发布

初二数学复习资料

  • 7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目录 第一讲 全等三角形提高 .............................- 1 - 第二讲 全等三角形强化及角平分线 ...................- 8 - 第三讲 等腰三角形 ................................- 14 - 第四讲 勾股定理 ..................................- 21 - 第五讲 平行四边形 ................................- 26 - 第六讲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 ....................- 32 - 第七讲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二) ....................- 37 - 第八讲 梯形 ......................................- 43 - 第九讲 梯形中的辅助线及中位线定理 ................- 47 - 第十讲 一次函数 ..................................- 52 - 第十一讲 反比例函数 ................................- 58 - 第十二讲 分式方程 ..................................- 64 - 初二复习教材 第一讲 全等三角形提高 【中考考情】 1、全等三角形在中考中考察很灵活,各种题型都有可能出现 2、找出几何图形中的全等三角形,然后在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压轴题的常 考方式 【知识要点】 1、全等形:能够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两个三角形是全等形,就说它们 是全等三角形,两个全等三角形,经过运动后一定重合,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 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对应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平分线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中线相等。  (5)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  (6)全等三角形周长相等。 (以上可以简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相等) 3、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 SSS 或“边边边”),这一 条也说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2)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或“边角边”)。 (3)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或“角边角”)。 (4)有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或“角角边”) (5)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有:斜边及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 等(HL 或“斜边,直角边”)   SSS,SAS,ASA,AAS,HL 均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注意:为什么 SSA 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并且能够画出反例的图形。 【例题解析】 考点 1、全等形的概念 例 1:几何中,我们把上述所例举的“一模一样”的图形叫做“全等形”,以下是描述全等形的 三种不同的说法,你认为哪种说法是恰当的? (l)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2)大小相等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3)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 3 - 变式 1:如图中有 6 个条形方格图,图中有哪些实线围成的图形是全等的? 变式 2:全等三角形又叫合同三角形,平面内的合同三角形分为真正合同三角形和镜面合同 三角形.假设△ABC 和△A1B1C1 是全等(合同)三角形,且点 A 与 A1 对应,点 B 与 B1 对应, 点 C 与 C1 对应,当沿周界 A→B→C→A 及 A1→B1→C1→A1 环绕时,若运动方向相同,则称 它们是真正合同三角形(如图);若运动方向相反,则称它们是镜面合同三角形,如图: 两个真正合同三角形,都可以在平面内通过平移或旋转使它们重合;而两个镜面合同三角 形要重合,则必须将其中的一个翻转 180°,在下图中的各组合三角形中,是镜面合同三角 形的是( ) 考点 2、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性质 例 2:图中所示的是两个全等的五边形,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与对应角并说出图 中标的 a、b、c、d、e、α、β各字母所表示的值. 初二复习教材 变式 1:如图所示的是三个全等的四边形,请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与对应角,并写 出图中标的 a,b,c,d,α,β,γ各字母所表示的值. 变式 2:如图, 绕点 逆时针旋转 到 的位置,已知 ,则 等于(  ) A.   B.   C.   D. 变式 3:如图, ≌ ,BC 的延长线交 DA 于 F,交 DE 于 G, , ,求 、 的度数. OAB△ O 80 OCD△ 45AOB∠ =  AOD∠ 55 45 40 35 ABC∆ ADE∆ 105=∠=∠ AEDACB  25,10 =∠=∠=∠ DBCAD DFB∠ DGB∠ - 5 - 考点 3、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证题的思路: 例 1:如图,在△ABC 与△DEF 中,给出以下六个条件中(1)AB=DE(2)BC=EF(3)AC =DF (4)∠A=∠D(5)∠B=∠E(6)∠C=∠F,以其中三个作为已知条件,不能判断△ABC 与△DEF 全等的是(   ) A.(1)(5)(2); B.(1)(2)(3); C.(4)(6)(1); D.(2)(3)(4) 变式 1:如图,四边形 中, 垂直平分 于点 . (1)图中有多少对全等三角形?请把它们都写出来; (2)任选(1)中的一对全等三 角形说明理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找任意一边( )找两角的夹边(已知两角 )找夹已知边的另一角( )找已知边的对角( )找已知角的另一边( 边为角的邻边 )任意角(若边为角的对边,则找 已知一边一角 )找第三边( )找直角( )找夹角( 已知两边 AAS ASA ASA AAS SAS AAS SSS HL SAS ABCD AC BD O A B D C O A B C D E F 初二复习教材 变式 2:已知,如图,AB=CD,DF⊥AC 于 F,BE⊥AC 于 E,DF=BE。求证:AF=CE。 变式 3:已知,如图,AB、CD 相交于点 O,△ACO≌△BDO,CE∥DF。求证:CE=DF。 变式 4:如图,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1,G 为 CD 边上一动点(点 G 与 C、D 不重合), 以 CG 为一边向正方形 ABCD 外作正方形 GCEF,连接 DE 交 BG 的延长线于 H。 求证:① △BCG≌△DCE ② BH⊥DE 小结:在以上例题变式练习中,可以归纳概括出目前常用的证明三角形全等时寻找非已知条 件的途径 缺边时:①图中隐含公共边;②中点概念;③等量公理④其它. 缺角时:①图中隐含公共角;②图中隐含对顶角;③三角形内角和及推论④角平分线 定义;⑤平行线的性质;⑥同(等)角的补(余)角相等;⑦等量公理;⑧其它. F E A CD B F E O D C BA F E D C A B G H - 7 - 【课后作业】 1、已知,如图,AB⊥AC,AB=AC,AD⊥AE,AD=AE。求证:BE=CD。 2、已知,如图,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EC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 CE=CF,G 是 CD 与 EF 的交点,求证:△BCF≌△DCE 3、如图,在ΔABC 中,D 在 AB 上,且ΔCAD 和ΔCBE 都是等边三角形,说明:(1)DE=AB, (2)∠EDB=60° A ED C B GF E D C A B 初二复习教材 4、如图,正方形 ABCD 中点 P 是边 AB 上的一个动点,且 CQ=AP,PQ 与 CD 相交于点 E,当 P 在边 AB 上运动时, 试判断△PDQ 的形状并证明。 DA B C P E Q - 9 - 第二讲 全等三角形强化及角平分线 【中考考情】 1、在尺规作图中,常考作一个叫的角平分线,要求保留作图痕迹。 2、很少单独考角平分线的性质,一般都是与几何题结合起来一起考察 【知识要点】 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2、角平分线判定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 【例题解析】 全等三角形解题方法:   一般来说考试中线段和角相等需要证明全等,因此我们可以来采取逆思维的 方式,来想要证全等,则需要什么条件,另一种则要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 求出有关信息,然后把所得的等式运用(AAS/ASA/SAS/SSS/HL)证明三角形全 等。 例 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 为折痕,求 的度数 变式 1:如图所示,D 在 AB 上,E 在 AC 上,AB=AC, ∠B=∠C.求证:AD=AE BC BD, CBD∠ A E C B A′ E′ D 初二复习教材 变式 2:沿矩形 ABCD 的对角线 BD 翻折△ABD 得△A/BD,A/D 交 BC 于 F,如图所示,△BDF 是何 种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例 2:如图,已知在△ABC 中,∠C=2∠B,∠1=∠2,求证:AB=AC+CD。 变式 1:如图 20 所示,已知 AB=DC,AE=DF,CE=FB,求证:AF=DE. 变式 2:如图所示,已知△ACB、△FCD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 C 在 AD 上,AF 的延长线与 BD 交于 E,请你在图中找出一对全等三角形,并写出证明它们全等的过程. (20) FE D C B A (21) F E D C B A - 11 - 一般在判定三角形全等时,我们可以用到以下解题技巧: (1)综合法:由已知条件出发,根据正确的定义、定理逐步说理得出结论的方法(思维: 顺向而行) (2)分析法:从结论出发,利用已学过的定理,定义或法则为依据,逐步逆推,朝已知条件 靠拢,直至达到已知条件。(思维:逆向思维) (3)分析综合法:在数学学习中,要灵活把握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思维方法 用分析法探索思路寻求解法 用综合法进行有条理的表述 (先分析后综合;边分析边综合) 考点 2、角平分线性质定理 例 3:如图,E 是∠AOB 的平分线上一点,EC⊥OA,ED⊥OB,垂足分别是 C,D. 试证明 OC=OD. 变式 1:如图,在△ABC 中,∠C=90°,AC=BC,AD 平分∠CAB,交 BC 于点 D,DE⊥AB 于点 E,若△BDE 的周长是 4cm,求 AB 的长. 变式 2:已知:如图,△ABC 中,∠ACD=90°,AD 平分∠BAC 交 BC 于 D, DE⊥AB 于 E 求证: AD⊥CE E B D A C 初二复习教材 变式 3: 已知:∆ABC 中,∠B 和∠C 的平分线相交于 D,过 D 作 BC 的平行线交 AB,AC 于 E, F 求证:EF=BE+CF 考点 3、角平分线判定定理 例 4:如图,BD=CD, 。求证:点 D 在 的平分线上。 变式 1:如图,∠B=∠C=90°,M 是 BC 的中点,DM 平分∠ADC,求证:AM 平分∠DAB. ABCEACBF ⊥⊥ , BAC∠ - 13 - 【课后作业】 1、(1) 如图 1,∠AOB=60°,CD⊥OA 于 D,CE⊥OB 于 E,且 CD=CE,则∠DOC=_________. (2)如图,在△ABC 中,∠C=90°,AD 是角平分线,DE⊥AB 于 E,且 DE=3 cm,BD=5 cm,则 BC=_________ cm. 2、 如图所示,∠1=∠2,AE⊥OB 于 E,BD⊥OA 于 D,交点为 C,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 A.2 对 B.3 对 C.4 对 D.5 对 3、如图所示,在△ABC 中,AB=AC,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AB,DF⊥AC,垂足分别是 E,F,则下列四个结论:①AD 上任意一点到 C,B 的距离相等;②AD 上任意一点到 AB,AC 的距离相等;③BD=CD,AD⊥BC;④∠BDE=∠CDF,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4、在 中, ,CD 是 的平分线,求证:BC=AD+AC 5、已知如上右图,B 是 CE 的中点,AD=BC,AB=DC.DE 交 AB 于 F 点 求证:(1)AD∥BC  (2)AF=BF. D F A C E B 初二复习教材 第三讲 等腰三角形 【中考考情】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单独考察,也可以综合考察,一般出现在 7 分题和 9 分题中。 2、等腰三角形中最常用的辅助线(三线合一)是解题的关键,腰和底的分情况 讨论是易错点。 【知识要点】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定理: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相等。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推论 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这就是说,等 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推论 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 60°。等腰三角形 是以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 成“等角对等边”。) 推论 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 2:有一个角等于 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 于斜边的一半。 3、等边三角形 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性质:三边相等,三角相等且都为 60 度,加等腰三角形性质。 判定: (1)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有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3)有两个内角都等于 600 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4)有一个内角等于 600 的等腰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 15 - 【例题解析】 考点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例 1:如图,等腰三角形 ABC 中,AB=AC,一腰上的中线 BD将这个等腰三角形周长分成 15 和 6 两部分,求这个三角形的腰长及底边长。 【分析】要分 AB+AD=15,CD+BC=6 和 AB+AD=6,CD+BC=15 两种情况讨论。 变式 1:如图,已知: 中, ,D 是 BC 上一点,且 , 求 的度数。 变 式 2 : 已 知 : 如 图 , 中 , 于 D 。 求 证 : 。 ABC∆ ACAB = CADCDBAD == , BAC∠ A B C D ABC∆ ABCDACAB ⊥= , DCB2BAC ∠=∠ A 1 2 D B CE 3 初二复习教材 变式 3:如图,在△ABC 中,∠B=2∠C,AD⊥BC 于 D,求证:CD=AB+BD.请思考: (1)若在 CD 上截取 DE=DB,连结 AE, 如何证明. (2)若延长 CB 到 E,使 BE=AB,连结 AE, 是否可以证出结论. 说明: 1. 作等腰三角形底边高线的目的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构造角的倍半关系。 因此添加底边的高是一条常用的辅助线; 2. 对线段之间的倍半关系,常采用“截长补短”或“倍长中线”等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对角间的倍半关系也同理,或构造“半”,或构造“倍”。 变式 4: (1)等腰三角形中,两条边的长分别为 4 和 9,则它的周长是 .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 40°,则它的底角度数是 .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外角是 130°,它的一个底角是 . (4)等腰三角形中,和顶角相邻的外角的平分线和底边的位置关系是 . (5)若一个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为 100o,则另两个角为 . (6)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 30°,则顶角为 . 考点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例 2:如图所示,AD=AE,BD=CE,B、D、E、C 在同一线上,试判断△ABC 的形状,说明理 由.(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证明) A B CD E - 17 - 变式 1:如图,△ABC 中 BA=BC,点 D 是 AB 延长线上一点,DF⊥AC 于 F 交 BC 于 E, 求证:△DBE 是等腰三角形. 变式 2:如图,△ABC 中,AB=AC,∠A=36°,BD、CE 分别为∠ABC 与∠ACB 的角平分线, 且相交于点 F,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 A. 6 个 B. 7 个 C. 8 个 D. 9 个 变式 3:如图,在 中,点 在 上,点 在 上, , , 与 相交于点 ,试判断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E D CA B F A 36° E D F B C ABC△ E AB D BC BD BE= BAD BCE=∠ ∠ AD CE F AFC△ B CD F A E 初二复习教材 考点 3:等边三角形 例 3:已知:如图,△ABC 为正三角形,D 是 BC 延长线上一点,连结 AD,以 AD 为边作等边 三角形 ADE,连结 CE,用你学过的知识探索 AC、CD、CE 三条线段的长度有何关系?试写出 探求过程. 变式 1:如图,已知点 B、C、D 在同一条直线上,△ABC 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BE 交 AC 于 F,AD 交 CE 于 H,求证:(1)△BCE≌△ACD. (2) △BCF≌△ACH 变式 2:如图,在等边 中,点 分别在边 上,且 , 与 交于点 . (1)求证: ; (2)求 的度数. E DCB A E DC A B HF ABC△ D E, BC AB, BD AE= AD CE F AD CE= DFC∠ D A E F B C - 19 - 变式 3:如图,在ΔABC 中,D 在 AB 上,且ΔCAD 和ΔCBE 都是等边三角形,说明:(1) DE=AB,(2)∠EDB=60° 本节知识可以归纳为: 等腰三角形 6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等边对等角性质 三线合一腰与底边不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角对等边判定 定义 三边相等性质 三角都相等 有一个角等于 的等腰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判定 三边都相等( 或三角都相等) 的 三角形 初二复习教材 【课后作业】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②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③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与 底边上的高相等;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2、如果△ABC 的∠A,∠B 的外角平分线分别平行于 BC,AC,则△ABC 是 ( ) A.等边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 A(2,-2),在 y 轴确定点 P,使△AOP 为等腰三角形, 则符合条件的点有 ( ) A.2 个 D.3 个 C.4 个 D.5 个 4、如图,在下列三角形中,若 AB=AC,则能被一条直线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的是( ) A.(1)(2)(3) B.(1)(2)(4) C. (2)(3)(4) D.(1)(3)(4) 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是 1cm 和 2cm,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cm. 6、三角形三内角的度数之比为 1∶2∶3,最大边的长是 8cm,则最小边的长是_______cm. 7、如图,∠A=15°,AB=BC=CD=DE=EF,则∠GEF=_______. (第 7 题) 8、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6cm,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 之差是 3cm,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_______. 9、如图,∠ABD=∠ACD=60º,∠ADB=90º-1/2∠BDC。求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 (1) 36° CB A (2) 45° CB A (3) 90° CB A 108° (4) CB A G F E D C B A B C A D - 21 - 第四讲 勾股定理 【中考考情】 1、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一般出现在 6 分题或者是 7 分题中,而且以常见直角 三角形为主。 2、考察知识点主要以解三角形,判定直角三角形为主。 【知识要点】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表达形式:在 中, 的对 边分别为 ,则有:① ;② ;③ .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为 ,满足 ,那么, 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勾股数: (1)满足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2)勾股数中各数的相同的整数倍,仍是勾股数,如 3、4、5 是勾股数,6、 8、10 也是勾股数。 (3)常见的勾股数有:①3、4、5②5、12、13;③88、15、17;④7、24、25; ⑤10、24、26;⑥9、40、41. 【例题解析】 考点 1、勾股定理 例 1:已知直角三角形 ABC 中,∠C=900,AB=10,BC=6,求 AB 边上的高。 变式 1: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 6、8,则斜边上的高等于 。 变式 2: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 5、12,则另一边的长为 。 ABCRt∆ ,,,90 BAC ∠∠°=∠ C∠ cba ,, 222 bac += 222 bca −= 222 acb −= cba ,, 222 cba =+ 222 cba =+ C A B 初二复习教材 变式 3:如图,已知△ABC 中,AD、AE 分别是 BC 边上的高和中线,AB=9 ,AC=7 ,BC=8 ,求 DE 的长。 变式 4:如图折叠长方形的一边 BC,使点 B 落在 AD 边的 F 处,已知:AB=3,BC=5, 求折痕 EF 的长. 变式 5:如图,铁路上 A、B 两点相距 25km,C、D 为两村庄,DA 垂直 AB 于 A,CB 垂直 AB 于 B,已知 DA=15km,CB=10km,现在要在铁路 AB 上建一个土特产品收购站 E,使得 C、D 两 村到 E 站的距离相等,则 E 站应建在距 A 站多少千米处? cm cm cm A CDEB A E B C DF - 23 - 考点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 例 2:判断以下各组线段为边能否组成直角三角形。 (1)9、41、40; (2)5、5、5 (3) 、 、 ; (4) 、 、 (5) 、 、 变式 1:如图所示,已知△DEF 中,DE=17cm,EF=30cm,EF 边上中线 DG=8cm。 求证:△DEF 是等腰三角形。 变式 2:如图所示,在△ABC 中,D 是 BC 上一点,AB=10,BD=6,AD=8,AC=17。 求△ABC 的面积。 变 式 3 : 如 图 , 和 都 是 等 边 三 角 形 , , 试 说 明 : 2 1 3 1 4 1 5 23 24 25 2 3 5 ADC∆ BCE∆ 30=∠ABC 222 BCABBD += E D C B A D E FG A B CD 初二复习教材 变式 4: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AB=AC,点 D 是斜边 BC 的中点,点 E、F 分别为 AB、AC 边上 的点,且 DE⊥DF。 (1)证明: 是直角三角形; (2)若 BE=12,CF=5,试求 的面积。 归纳总结: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别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 ①先找出最大边(如 c) ②计算 与 ,并验证是否相等。 若 = ,则△ABC 是直角三角形。 若 ≠ ,则△ABC 不是直角三角形。 DEF∆ DEF∆ 2c 2 2a b+ 2c 2 2a b+ 2c 2 2a b+ F E D CB A - 25 - 【课后作业】 1、如图,在边长为 c 的正方形中,有四个斜边为 c 的全等直角三角形,已知其直角边长为 a,b.利用这个图试说明勾股定理? 2、如图,四边形 ABCD,已知∠A=90°,AB=3,BC=13,CD=12,DA=4。求四边形的面积。 3、已知,如图,折叠长方形的一边 AD 使点 D 落在 BC 边的点 F 处,已知 AB = 8cm,BC = 10 cm,求 EC 的长 4、如图,长方形 ABCD 中,AB=8,BC=4,将长方形沿 AC 折叠,点 D 落在 D/处,则重叠部 分△AFC 的面积是多少? C 第 1 题图 A B C D 第 2 题图 A B C D E F A B CD F D/ 初二复习教材 第五讲 平行四边形 【中考考情】 1、四边形这章内容是中考中的重点内容,常与函数结合起来出现在压轴题当中。 2、学好本节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这为解 9 分题做准备。 【知识要点】 1、多边形: (1)多边形的内角和:多边形内角和等于 (2)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外角和等于 360° (3)常用结论:过 n 边形的一个顶点共有(n-3)条对角线,n 边 形共有 条对角线;过 n 边形的一个顶点将 n 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2、 平行四边形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要抓住两点,即“四边形”和“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平行四边形性质: (1)边的性质:对边平行且相等; (2)角的性质: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3)对角线的性质: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 (4)对称性:不是轴对称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定义);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例题解析】 考点 1、多边形 例 1:一个多边形每一个外角都是 30°,则这个多边形是(   )边形. 变式 1:如果从一个凸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一共有 17 条对角线,则这个多边形内角和 为(   ) (A)1800°   (B)2400°   (C)3240°   (D)4206° 变式 2:(1)六边形共有(   )条对角线. (2)一个多边形内角和为 540°,则其边数为(   ). (3)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为(   )度. (4)一个凸多边形内角和 900°,则这个多边形边数为(   )条. 0180)2n( − 2 )3( −nn - 27 - 考点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例 2:已知: ABCD 的对角线 AC、BD 相交于点 O,EF 过点 O 与 AB、CD 分别相交于点 E、 F.求证:OE=OF,AE=CF,BE=DF. 变式 1:已知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AB=10cm,AD=8cm,AC⊥BC,求 BC、CD、AC、OA 的长以及 ABCD 的面积. 变式 2:如图 12 -1,平行四边形 ABCD 中,AE⊥BC 于 E,AF⊥CD 于 F,AE=4,AF=6,周长等于 24. 求:平行四边形 ABCD 的边长. 变式 3:如图 12-11,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D 在 AB 的垂直平分线 DE 上,若四边形 ABCD 的周 长为 38cm, △ABD 的周长比四边形的周长少 10cm. 求:平行四边形 ABCD 各边的长. 볍㈱ⴠⴠ Q a ⴠ c d e ⴠ ﹅ ﹄ ﹃ ﹂﹁ 볍㈱ⴠ� ㄱ! 初二复习教材 变式 4:如图,在 中, 为 边上一点,且 . (1)求证: . (2)若 平分 , ,求 的度数. 考点 3、平行四边形判定 例 3:已知,如图, ABCD 的对角线 AC、BD 交于点 O,E、F 是 AC 上的两点,并且 AE=CF.求证:四边形 BFDE 是平行四边形. 变式 1:已知:如图,A′B′∥BA,B′C′∥CB,C′A′∥AC. 求证:∠ABC=∠B′,∠CAB=∠A′,∠BCA=∠C′; 变式 2:如图,已知⊿DAB,⊿EAC, ⊿FBC 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四边形 DECF 为平行四边 形。 ABCD E BC AB AE= ABC EAD△ ≌△ AE DAB∠ 25EAC = ∠ AED∠ ⽅ 㭄 㵃 F A B A B C D E - 29 - 变式 3:如图,平行四边形 ABCD 中,E、F 分别在 AD、BC 上,AE=CF,AF 与 BE 交于点 G,CE 与 DF 交于点 H,求证:EF 与 GH 互相平分。 归纳总结: 1.学过本节内容后,应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可从三方面记忆: (1)从边看;(2)从对角线看;(3)从角看。 2.了解平行四边形知识的运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某些问 题.例如求角的度数,线段的长度,证明角相等或线段相等等;二是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 四边形,从而判定直线平行等;三是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然后再用平行四边形 的性质去解决某些问题. 3.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判定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初二复习教材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 如图 1,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下列各式不一定正确的是( ) 2. 如图 2,在 ABCD 中,EF//AB,GH//AD,EF 与 GH 交于点 O,则该图中的平行四边 形的个数共有( ) A. 7 个 B. 8 个 C. 9 个 D. 11 个 二、填空题 1、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若∠A-∠B=70°,则∠A=_______,∠B=_______, ∠C=_______,∠D=_________. 2 、 在 ABCD 中 , AC ⊥ BD , 相 交 于 O , AC=6 , BD=8 , 则 AB=________ , BC= _________. 3、如图 9, ABCD 中,DB=DC,∠C=70°,AE⊥BD 于 E,则∠DAE=_____度。 三、解答题 1. 如图 11,在 ABCD 中,已知对角线 AC 和 BD 相交于点 O,△AOB 的周长为 25,AB=12, 求对角线 AC 与 BD 的和。 - 31 - 2. 已知如图 12,在 ABCD 中,延长 AB 到 E,延长 CD 到 F,使 BE=DF,则线段 AC 与 EF 是否互相平分?说明理由。 3. 如图 13, ABCD 中,BD⊥AB,AB=12cm,AC=26cm,求 AD、BD 的长. 初二复习教材 第六讲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 【中考考情】 1、特殊平行四边形是中考的必考题,常出现在 7 分题和 9 分题当中, 以特殊的 四边形为框架来开综合考察几何代数知识。 2、特殊四边形的性质比较多,难点在于选择有用的条件。 【知识要点】 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菱形 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的性质: (1)边的性质:对边平行,四条边都相等。 (2)角的性质: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3)对角线的性质: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每条对角线平 分一组对角。 (4)对称性: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2、矩形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矩形的性质: (1)边的性质:对边平行且相等。 (2)角的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 (3)对角线的性质: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 (4)对称性:是轴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也是中心对称图形称。 3、正方形 正方形性质: (1)边的性质:对边平行,四条边都相等。 (2)角的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 (3)对角线的性质: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每条对角线平 分一组对角。 (4)对称性:是轴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 【例题解析】 考点 1、菱形的性质 例 1:已知,如图,菱形 ABCD 中∠B=60°; E,F 在边 BC,CD 上,且∠EAF=60 °; 求证:AE=AF. F E D CB A - 33 - 变式 1:如图,在菱形 ABCD 中,∠B=∠EAF=60°,∠BAE=20°,求∠CEF 的度数。 考点 2、矩形的性质 例 2:如图,已知矩形 ABCD 的纸片沿对角线 BD 折叠,使 C 落在 C’处,BC’边交 AD 于 E, AD=4,CD=2 (1)求 AE 的长 (2)△BED 的面积 变式 1:如图,矩形 ABCD 中,AD=9,AB=3,将其折叠,使其点 D 与点 B 重合,折痕为 EF 求 DE 和 EF 的长。 C DA B C E F DA B C E C’ A B C D E F 初二复习教材 变式 2:已知:在矩形 ABCD 中,AE 平分∠BAD,∠AOD=120°,求:∠BOE. 考点 3、正方形的性质 例 3:如图 1,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均为 1,其中一个正方形的顶点在另一个正方形的中心, 则两个正方形重合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__。 变式 1:如图,将边长为 1 的正方形 ABCD 绕 A 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30°,至正方形 AB′C′D′,则旋转前后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是________. 变式 2:已知,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AC.BD 相交于点 O,E.F 分别在 OB.OC 上,且 OE=OF.求证:AE⊥BF. O A B C D E F O E D CB A - 35 - 变式 3: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H 在 BC 上,EF⊥AH 交 AB 于点 E,交 DC 于点 F.若 AB=3, BH=1,求 EF 的长。 D C B H E G F A 初二复习教材 【课后作业】 1、下列四边形中,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而且有四条对称轴的是 ( ). A.平行四边形; B.矩形; C.菱形; D.正方形. 2、如图,矩形 ABCD 中,DE⊥AC 于 E,且∠ADE:∠EDC=3:2,则∠BDE 的度数为 ( ). A.36o ; B.18o ; C.27o ; D.9o . 3、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E 是对角线 AC 上一点,AE=AB,则∠EBC=_________. 4、如图,正方形 ABCD 的边 BC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 E,使 CE=AC,AE 与 CD 交于点 F, 则∠AFC=_________. 第 6 题图 第 7 题图 第 8 题图 5、已知:如图,正方形 ABCD,AE+CF=EF。求证: EDF= 。 6、已知:如图,矩形 ABCD 中,AE=CD,AB=2AD,求: EBC 的度数。 ∠ °45 ∠ A D C F BE A D E C B - 37 - 初二复习教材 第七讲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二) 【中考考情】 1、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在中考中考察比较灵活,各种题型和层次都有可能。 2、当特殊四边形的判定出现在 9 分题中时,要根据已知条件灵活选用判定方法。 【知识要点】 1、矩形 矩形的判定: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菱形 菱形的判定: (1)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正方形 正方形的判定: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3)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4)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与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例题解析】 考点 1、矩形的判定 例 1:已知点 E 为□ABCD 外一点,AE⊥EC,BE⊥DE,求证:□ABCD 是矩形. O A B C D E - 39 - 变式 1:已知,如图,等腰梯形 ABCD 中,AB=CD,AD//BC,点 E、F、G 分别在边 AB、BC、CD 上,AE=GF=GC。 (1)求证:四边形 AEFG 是平行四边行。 (2)当 时,求证:四边形 AEFG 是矩形 考点 2、菱形的判定 例 2:已知:,如图,AD 是△ABC 的角分线,DE∥AC,DF∥AB 交 AC 于 F 求证:AD⊥EF 变式 1:已知,如图,EF 是矩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的垂直平分线,EF 与对角线 AC 及边 AD、 BC 分别交于点 O、E、F。 (1)求证:四边形 AFCE 是菱形。 (2)如果 FE=2ED,求 AE:ED 的值。 F E D CB A O E F C D B A 2FGC EFB∠ = ∠ G F E D CB A 初二复习教材 变式 2:已知,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E 为 AB 上一点,△ADE 和△BCE 都是等边三角形, AB、BC、CD、DA 的中点分别为 P、Q、M、N,试判断四边形 PQMN 为怎样的四边形,并证明你 的结论. 考点 3、正方形的判定 例 3:如图,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点 E、F 是边 AB、CD 的中点,AF 与 DE 交于点 H,BF 与 CE 交于点 G。 (1)求证:四边形 EGFH 是平行四边形; (2)试问:当平行四边形 ABCD 的边满足何条件时,四边形 EGFH 是正方形? 变式 1:已知: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 中,对角线 交于点 , 是 延 长线上的点,且 是等边三角形. (1)求证:四边形 是菱形; (2)若 ,求证:四边形 是正 H G D F C BEA ABCD AC BD, O E BD ACE△ ABCD 2AED EAD∠ = ∠ ABCD E C D B A O 图 - 41 - 方法总结:(1)矩形和菱形的判定方法分两类:从四边形来判定和从平行四边形来判定。 如果是从一般的四边形出发来判断,可先判断是平行四边形,进而在判断为矩形或是菱形。 常用的判定方法有三种:定义和两个判定定理.遇到具体题目,可根据条件灵活选用恰当的 方法.(2)判断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需要先判断为菱形或是矩形,然后在分别个有两种方 法判断为正方形,这需要根据题干条件来选择最优的方法。 【课后作业】 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B.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C.对角线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 D.对角线相等且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 2、平行四边形 ABCD 的对角线 AC.BD 相交于点 O,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它为菱形的是 ( ). A.AB=AD; B.AC⊥BD; C.∠A=∠D; D.CA 平分∠BCD. 3、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 A.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B.有一条对角线平分对角的四边形是菱形; C.菱形是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 D.菱形的对角线相等. 4、如图,以△ABC 的边 AB.AC 为边的等边三角 ABD 和等边三角形 ACE,四边形 ADFE 是平行 四边形. (1)当∠BAC 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 ADFE 是矩形? (2)当∠BAC 满足什么条件时,平行四边形 ADFE 不存在? (3)当△ABC 分别满足什么条件时,平行四边形 ADFE 是菱形,正方形? 初二复习教材 5、已知: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G 是 CD 上一点,延长 BC 到 E,使 CE=CG,连接 BG 并 延长交 DE 于 F.将△DCE 绕点 D 顺时针旋转 90°得到△DAE′,判断四边形 E′BGD 是什么 四边形?并说明理由. 课后把一下表格完成 1.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 边 角 对角线 平 行 四 边形 矩形 菱形 正方形 2.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 平行四边形 矩形 菱形 正方形 A B C D E F E′ G - 43 - 初二复习教材 第八讲 梯形 【中考考情】 1、中考中一般会考一道与梯形有关的题型,一般是 7 分题,难度中等的几何题。 2、经常考察等腰梯形及直角梯形为背景,来进行线段长度及角度的计算或者是 证明题。 【知识要点】 1、梯形 (1)梯形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进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特殊的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直角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 形。 (2)证明一个四边形是梯形的方法: ①证明它的一组对边平行,并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②证明它的一组对边平行并且不相等。 2、等腰梯形 (1)等腰梯形的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的判定: ①先证明它是梯形,再证明一组对边不相等; ②先证明它是梯形,再证明同一底上的两个角不相等; ③先证明它是梯形,再证明两条对角线不相等。 (3)等腰梯形的性质: ①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②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经过两底中点的一条直线 3、直角梯形 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例题解析】 考点 1、梯形 例 1:如图:,已知在梯形 ABCD 中,AB//CD,DE//BC,点 E 在 AB 上且 BE=4,△AED 的周长是 18,求梯形 ABCD 的周长. D C A E B - 45 - 变式 1:如图:梯形 ABCD 中,对角线 AC,BD 相交点 O,那么△AOB 和△COD 的面积相等吗? 变式 2:如图,已知梯形 ABCD 中,AD∥BC,AB=CD,∠BOC=120°,AD=4,BC=8, 求: 梯形面积 变式 3:如图,在梯形 中, , 平分 , ,交 的 延长线于点 , .求证: ; 考点 2、等腰梯形 例 2:如图,等腰梯形 ABCD 中,AD//BC,AD=AB,BD⊥CD, 求:∠C 的度数. ABCD AD BC∥ CA BCD∠ DE AC∥ BC E 2B E=∠ ∠ AB DC= D C B A O D CB A DA B C O A B C D E 初二复习教材 变式 1:已知在△ABC 中,AH⊥BC 于 H,E、F、D 分别为 AB、AC、BC 的中点. 求证:四边 形 EFHD 为等腰梯形.   变式 2:如图,等腰梯形 ABCD 中,AD//BC,BA=CD,E 是 AD 延长线上一点,CE=CD. 求证:∠B=∠E. 考点 3:直角梯形 例 3:如图在直角梯形 ABCD 中,AD∥BC,∠A=90°,中位线 EF 长为 3cm,⊿BDC 为等边三 角形,求梯形的两腰 AB、DC 的长及梯形的面积。 变式 1:如图,在直角梯形 中 ,则 cm. ABCD 1cm 2cmAB CD AD CD AB AD= =∥ , ⊥ , , , 4cmCD = BC = H FE D CB A ED CB A B CD A B CD A - 47 - 变式 2:已知直角梯形 中, , , , 是 的中点. (1)求证:四边形 是正方形. (2)求 的度数. 变式 3:直角梯形的两腰的比为 1:2,则它的锐角等于__________度. ABCD AB DC∥ 90DAB∠ =  1 2AD DC AB= = E AB AECD B∠ D C EA B 初二复习教材 【课后作业】 一、填空题 1.直角梯形的上底是 6 ,下底是 10 ,高为 3 ,则梯形的周长为___________。 2. 梯 形 的 两 底 分 别 为 6 和 3 , 两 腰 长 分 别 为 5 和 4 , 则 梯 形 的 面 积 是 ___________。 3.等腰梯形的锐角是 60°,它的两底分别是 15 ,49 ,则腰长为____________。 4. 若 梯 形 的 上 、 下 底 分 别 是 3 和 7 , 一 腰 长 为 4 , 则 另 一 腰 长 的 取 值 范 围 是 ____________。 5.等腰梯形上底为 6 ,下底为 8 ,高为 ,则腰长为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等腰梯形 ABCD 的两条对角线相并于点 O,则其中全等三角形有( ) A、1 对 B、2 对 C、3 对 D、4 对 2.如图,在等腰梯形 ABCD 中,AD∥BC,AD=5,AB=6,BC=8,且 AB∥DE,则△DEC 周长为( ) A、3 B、12 C、15 D、19 3.梯形 ABCD 中,AD∥BC,AB=CD,则∠A:∠B:∠C:∠D 可能是( ) A、1:1:2:2 B、1:2:2:1 C、2:1:2:1 D、1:2:1:2 4.等腰梯形的一个内角为 120°,则高与腰长的比为( ) A、1:2 B、2:1 C、1: D、 :2 5.如果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围成的四边形是矩形,那么原来的四边形一定是( ) (A)平行四边形; (B)梯形; (C)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 (D)对角线垂直的四边形. cm cm cm cm cm cm cm cm cm m cm cm 3 cm 3 3 A B C D E - 49 - 第九讲 梯形中的辅助线及中位线定理 【中考考情】 1、往往几何题都需要通过辅助线来解题,而梯形中的辅助线做法多样,需要根 据条件及结论来选择。 2、中位线是梯形及三角形中常用的辅助线,出现中点,则作中位线的可能性很 大。 【知识要点】 1、常用的梯形中的辅助线 平移、作梯形的高、平移对角线、作中位线、延长 2、中位线概念及定理 (1)中位线概念:   ①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②梯形中位线定义: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2)中位线定理:  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②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例题解析】 考点1、梯形中常用的几种作辅助线的方法 (1)平移一条腰(移腰法) 如图1,在梯形ABCD中,AB∥DC,作BM∥AD,则: ①梯形ABCD被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________________形, ②∠ADM=∠____,DM=_____,BM=_____,两底之差DC-AB=_______. ③若AD=BC,DC-AB=BC,则ΔBMC是______三角形,∠A=_______度. ④若AD=4,DC=7,AB=2,则BM=____,MC=____,BC的长度的取值范围是_____0 时,图像经过一、三象限;k<0 时,图像经过二、四象限 (4) 增减性:k>0,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k<0,y 随 x 增大而减小 (5) 倾斜度:|k|越大,越接近 y 轴;|k|越小,越接近 x 轴 3、一次函数及性质 定义:一般地,形如 y=kx+b(k,b 是常数,k≠0),那么 y 叫做 x 的一次函数. 当 b=0 时,y=kx+b 即 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性质: (1)解析式:y=kx+b(k、b 是常数,k 0) (2)必过点:(0,b)和(- ,0) (3)走向和增减性:   b>0 b<0 b=0 ≠ k b - 55 - 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经过第一、三、四象限 经过第一、三象限 k>0 图象从左到右上升,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经过第一、二、四象限 经过第二、三、四象限 经过第二、四象限 k<0 图象从左到右下降,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4)倾斜度:|k|越大,图象越接近于 y 轴;|k|越小,图象越接近于 x 轴. (5)图像的平移: 当 b>0 时,将直线 y=kx 的图象向上平移 b 个单位; 当 b<0 时,将直线 y=kx 的图象向下平移 b 个单位. 4、直线 y=k1x+b1 与 y=k2x+b2 的位置关系 (1)两直线平行:k1=k2 且 b1 b2 (2)两直线相交:k1 k2 (3)两直线重合:k1=k2 且 b1=b2 【例题解析】 考点 1、与函数相关的基本概念 例 1:(1)在匀速运动公式 中, 表示速度, 表示时间, 表示在时间 内所走的路程, 则变量是________,常量是_______. (2)下列函数中,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是 x≥2 的是( ) A.y= B.y= C.y= D.y= · 变式 1:在圆的周长公式 C=2πr 中,变量是________,常量是_________. 变式 2:函数 中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变式 3: 中,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是 . 考点 2、正比例函数图象及性质 例 2:若关于 x 的函数 是正比例函数,则 m= ,n . ≠ ≠ vts = v t s t 2 x− 1 2x − 24 x− 2x + 2x − 5y x= − 1xy x += 1( 1) my n x −= + 初二复习教材 变式 1:正比例函数 ,当 m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变式 2:函数 y=(k-1)x,y 随 x 增大而减小,则 k 的范围是 ( ) A. B. C. D. 变式 3: 是正比例函数,则 m= 。 变式 4:写出一个函数解析式 ,满足:函数的图象经过(-1,2),且 y 随 x 的 增大而减小。 变式 5:已知 y-3 与 x 成正比例,且当 x= 2 时,y=7,求 y 与 x 的函数解析式。 考点 3、一次函数及性质 例 3:下列函数中,是一次函数的是 。 ① ;② ;③y=x;④y=-x-1;⑤ ;⑥ 变 式 1 : 已 知 函 数 , 当 m 时 , 它 是 一 次 函 数 , 当 m 时,它是正比例函数。 例 4:直线 y=2x-4 与 x 轴的交点坐标是 ,与 y 轴的交点坐标是 ,该直线 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 变式 1:已知直线 y=(a+2)x-4a+4,当 a= 时,直线经过原点,当 a= 时,直线与 y 轴交于点(0,-2)。 变式 2:已知点 A(a+2,1-a)在函数 y=2x-1 的图象上,则 a= 。 变式 3:已知一次函数 和 的图象都经过点 A(-2,0),且与 y 轴分 别交于 B、C 两点,求△ABC 的面积。 (3 5)y m x= + 0k 1≤k 10 时, 变式 1:已知函数 y=-x+1,当 时,则 。 变式 2: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集是 ,则直线 y=2x-1 与直线 y=x+2 的交 点坐标是 。 例 9:工厂现有甲种原料 360 千克,乙种原料 290 千克,计划利用这两种原料生产 A,B 两 1 2x x< 1y 2y 2 0 2 x y x y  − = − + = 3 5 x y  =  = - 59 - 种产品,共 50 件.已知生产一件 A 种产品需用甲种原料 9 千克、乙种原料 3 千克,可获利 润 700 元;生产一件 B 种产品,需用甲种原料 4 千克、乙种原料 10 千克,可获利润 1200 元.生产 A,B 两种产品获总利润是 (元),其中一种的生产件数是 ,试写出 与 之间 的函数关系式,并说明哪种生产方案获总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课后作业】 1、下列各图象中,y 不是 x 的函数的是( ) 2、y=(1-m)x+7 与 y=(2m-5)x-1 的图象平行,则 m= 。 3、一次函数 y=-2x+4 和一次函数 y=x+6 的图象的交点坐标,即为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 4、若 y-2 与 x+1 成正比例,且当 x= 0 时,y= 4,求 y 与 x 的函数解析式。 5、已知函数 y=kx+3 与 y=mx 的图象相交于点 P(2,1),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6、A城有化肥 200 吨,B城有化肥 300 吨,现要把化肥运往C,D两农村,如果从A城运 往C,D两地运费分别是 20 元/吨与 25 元/吨,从B城运往C,D两地运费分别是 15 元 /吨与 22 元/吨,现已知C地需要 220 吨,D地需要 280 吨,怎样调运花钱最小? y x y x 初二复习教材 第十一讲 反比例函数 【中考考情】 1、反比例函数的命题放在各个位置都有,最常出现在 7 分题,突出考查学生的 数形结合思想等,且与一次函数结合起来考察。 2、本节重点是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性质,难点是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的运用。 【知识要点】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 x、y 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 或 y=kx-1(k 为常 数, )的形式,那么称 y 是 x 的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 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或第二、 四象限。它们关于原点对称、反比例函 数的图象与 x 轴、y 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近坐标轴,但永 远不与坐标轴相交。 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时要注意的问题: (1)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方法是描点法; (2)画反比例函数图象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因此不能把两个分支 连接起来。 (3)由于在反比例函数中,x 和 y 的值都不能为 0,所以画出的双曲线的两个分 支要分别体现出无限的接近坐标轴,但永远不能达到 x 轴和 y 轴的变化趋势。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的变形形式为 (常数)所以: (1)其图象的位置是: 当 时,x、y 同号,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当 时,x、y 异号,图象在第二、四象限。 (2)若点(m,n)在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上,则点(-m,-n)也在此图象上, 故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3)当 时,在每个象限内,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当 时,在每个象限内,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x ky = 0k ≠ x ky = 0x ≠ x ky = )0k( ≠ kxy = 0k > 0k < x ky = 0k > 0k < - 61 - 3、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1)反比例函数关系式的确定方法:待定系数法,由于在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 k,确定了 k 的值,也就确定了反比例函数,因此 只需给出一组 x、y 的对应值或图象上点的坐标,代入 中即可求出 k 的值, 从而确定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 (2)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关系式的一般步骤是: ①设所求的反比例函数为: ( ); ②根据已知条件,列出含 k 的方 程; ③解出待定系数 k 的值; ④把 k 值代入函数关系式 中。 5、反比例函数综合 【例题解析】 考点 1、比例函数的基本题 例 1:在函数 中,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是( )。 A、x≠0 B、x≥2 C、x≤2 D、x≠2 变式 1:反比例函数 图象上一个点的坐标是      。 变式 2:若反比例函数 的图像在第二、四象限,则 的值是(   ) A、-1 或 1   B、小于 的任意实数 C、-1    D、不能确定 考点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例 2:根据物理学家波义耳 1662 年的研究结果: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气球内气体的压强 p(pa)与它的体积 v(m3)的乘积是一个常数 k,即 pv=k(k 为常数,k>0),下列图象能正确 反映 p 与 v 之间函数关系的是( )。 变式 2:已知反比例函数 的图像上有两点 A( , ),B( , ),且 , 则 的值是 ( ) A 、正数 B、 负数 C 、非正数 D 、不能确定 x ky = x ky = x ky = 0k ≠ x ky = 1 2y x = − 6y x = − 22 )12( −−= mxmy m 2 1 )0( <= kx ky 1x 1y 2x 2y 21 xx < 21 yy − p vO p vO p vO p vOA B C DD 初二复习教材 变式 3:正比例函数 和反比例函数 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图象为( ) 考点 3、反比例函数图象的面积与 k 问题 例 3:反比例函数 (k0)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如图 1 所示,P 为该图象上任一点,PQ⊥ x 轴,设△POQ 的面积为 S,则 S 与 k 之间的关系是( ) A. B. C.S=k D.S>k 变式 1:设 P 是函数 在第一象限的图像上任意一点,点 P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 P’, 过 P 作 PA 平行于 y 轴,过 P’作 P’A 平行于 x 轴,PA 与 P’A 交于 A 点,则 的面 积( ) A.等于 2 B.等于 4 C.等于 8 D.随 P 点的变化而变化 变式 2:如图,A、B 是反比例函数 y= 的图象上的两点。AC、BD 都垂直于 x 轴,垂足分 别为 C、D。AB 的延长线交x 轴于点 E。若 C、D 的坐标分别为(1,0)、(4,0),则ΔBDE 的 面积与ΔACE 的面积的比值是( ) A. B. C. D. kxy = x ky = x ky = 4 kS = 2 kS = 4p x = PAP′△ 2 x 2 1 4 1 8 1 16 1 y xo y xo y xo y xo - 63 - 变式 3:反比例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如图,点 M 是图像上一点, MP 垂直 轴于点 P,如果△MOP 的面积为 1,那么 的值是 ; 考点 4、利用图象,比较大小 例 4:已知三点 , , 都在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上,若 , ,则下列式子正确的是( ) A. B. C. D. 变式 1:在函数 y= (k<0)的图像上有 A(1,y )、B(-1,y )、C(-2,y )三个点,则下列各 式中正确的是( ) (A) y = kx ky x k 1 1 1( )P x y, 2 2 2( )P x y, 3 (1 2)P −, ky x = 1 0x < 2 0x > 1 2 0y y< < 1 20y y< < 1 2 0y y> > 1 20y y> > x k 1 2 3 1 2 3 1 3 2 3 2 1 2 3 1 x m y xO P M 初二复习教材 变式 1:如图,已知点 A(4,m),B(-1,n)在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上,直线 AB 与x 轴交于点 C, (1)求 n 值 (2)如果点 D 在 x 轴上,且 DA=DC,求点 D 的坐标. xy 8= - 65 - 【课后作业】 1、在同一直角坐标平面内,如果直线 与双曲线 没有交点,那么 和 的 关系一定是( ) A <0, >0 B >0, <0 C 、 同号 D 、 异号 2、若点(x1,y1)、(x2,y2)是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上的点,并且 x1<x2<,则下列 各式中正确的是           (  ) A、y1<y2  B、y1 >y2  C、y1= y2   D、不能确定 3、已知 -2 与 成反比例,当 =3 时, =1,则 与 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 4、在体积为 20 的圆柱体中,底面积 S 关于高 h 的函数关系式是 ; 5、对于函数 ,当 时,y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______;当 时且 时,y 的取值范围是 y ______1,或 y ______。(提示:利用图像解答) 6、如图,Rt△ABO 的顶点 A 是双曲线 与直线 在第二象限的交点, AB⊥ 轴于 B 且 S△ABO= (1)求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 (2)A,C 的坐标分别为(-,3)和(3,1)求△AOC 的面积。 xky 1= x ky 2= 1k 2k 1k 2k 1k 2k 1k 2k 1k 2k xy 1−= y x x y y x 2y x = 2x > y< < 2x ≤ 0x ≠ x ky = )1( +−−= kxy x 2 3 O y x B A C 初二复习教材 第十二讲 分式方程 【中考考情】 1、分式难点主要放在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应用题中来考察,一般是 6 分题解分 式方程,或者 7 分题的应用题。 2、分式的性质及分式方程的解法为重点考察点。 【知识要点】 1、分式的定义:如果 A、B 表示两个整式,并且 B 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 叫 做分式。 (1)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为零;【B≠0】 (2)分式没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等于零;【B=0】 (3)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B≠0 且 A=0 即子零母不零】 2、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 0 的整式,分式 的值不变。 (1)分式的基本性质: (2)分式的变号法则: 3、分式的运算: 分式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分母。 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分式乘方法则: 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分式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 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分式,然后再加减。 4、分式方程:含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分式方程。 (1)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①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 ②解这个整式方程。 B A MB MA MB MA B A ÷ ÷=× ×= b a b a b a b a =−−=+ −−=− − ,a b a b a c ad bc ad bc c c c b d bd bd bd ± ±± = ± = ± = bc ad c d b a d c b a bd ac d c b a =⋅=÷=⋅ ; n n n b a b a =)( - 67 - ③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为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 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④写出原方程的根。 增根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其值应使最简公分母为 0,二是其值应是去分母后所 的整式方程的根。 (2)分式方程检验方法:将整式方程的解带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 值不为 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 解。 【例题解析】 考点 1、分式定义 例 1:下列代数式中: ,是分式的有: . 变式 1:当 有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 变式 2:当 取何值时,下列分式的值为 0. (1) (3) 变式 3:(1)当 为何值时,分式 为正; (2)当 为何值时,分式 为非正数. yx yx yx yx ba bayxx − + + − + −− 1 ,,,2 1, 22 π x 4 4 + − x x 2 3 2 +x x 1 2 2 −x x 3 1 + − x x 65 32 2 2 −− −− xx xx x x−8 4 x 3 2 + − x x 初二复习教材 考点 2、分式的基本性质 例 2: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分子、分母的系数化为整数. (1) (2) 变式 1:不改变分式的值,把下列分式的分子、分母的首项的符号变为正号. (1) (2) 变式 2:已知: ,求 的值. 变式 3:若 ,求 的值. 变式 4:先化简代数式: ,然后选取一个使原式有意义的 的值代 入求值. 考点 3、分式的运算 1.确定最简公分母的方法: ①最简公分母的系数,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②最简公分母的字母因式取各分母所有字母的最高次幂. 2.确定最大公因式的方法:①最大公因式的系数取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②取分子、分母相同的字母因式的最低次幂. yx yx 4 1 3 1 3 2 2 1 + − ba ba + − 04.0 03.02.0 yx yx −− +− b a − −− 21 =− xx 2 2 1 x x + 0)32(|1| 2 =−++− xyx yx 24 1 − 2 2 1 2 1 1 1 1 x x x x x − + ÷ + − −  x - 69 - 例 3:将下列各式分别通分. (1) ; (2) ; 变式 1:约分: (1) ; (2) . 变式 3:计算下列各式: (1) ; (2) ; 考点 4、分式方程 例 4:解下列分式方程 (1) ; (2) cb a ca b ab c 22 5 , 3 ,2 −− ab b ba a 22, −− 3 2 20 16 xy yx− 6 2 2 2 −− −+ xx xx 42 2 3 2 )()()( a bc ab c c ba ÷−⋅− 11 2 −−− aa a xx 3 1 1 =− x x x x − +=+ + 4 5 3 5 初二复习教材 变式 1:解下列方程 (1) ; (2) 考点 5、分式方程的应用 例 5:A 城市每立方米水的水费是 B 城市的 1.25 倍,同样交水费 20 元,在 B 城市比在 A 城 市可多用 2 立方米水,那么 A、B 两城市每立方米水的水费各是多少元? 变式 1:甲、乙两地相距 19 千米,某人从甲地去乙地,先步行 7 千米,然后改骑自行车, 共用了 2 小时到达乙地,已知这个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 4 倍,求步行的速度和骑 自行车的速度. 444 1 =+++ x x x x 22 3 2 2 =−−+ x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