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 MB
  • 2021-11-01 发布

人教版8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诗词曲五首》课件

  • 3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诗词曲五首 酬 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 772 ~ 842 )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 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 ( 793 )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 太子校书。永贞元年( 805 ),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 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 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 827 ),回 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 州刺史。开成元年( 836 ),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元年( 841 ),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 刘尚书。临终前撰 《 子刘子自传 》 。 白居易曾称其为“诗豪”, 唐宋两代对其诗文评价甚高, 可见刘禹锡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是一首 赠答诗 。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后,应召回京。途径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此写此诗回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 , 2 :写被贬地的荒僻;贬时之漫长。 3 , 4 :运用典故,作者孤身只影,远离家乡,重返旧地,仿如隔世。 5 , 6 :进一步表现了作者世事变迁的感概,充满人生的乐观感悟和哲思睿理。 7 , 8 :是诗人对白居易关怀的感激及相互慰勉;表现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坚定不移的意志。 沉舟,病树:自比遭贬。 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暂凭:暂时凭借。 长:振作。 阅读理解 1. 首联交代了什么? “ 凄凉地 ” 、 “ 弃置身 ” 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贬地之荒避,贬时之漫长。 痛苦、寂寞 阅读理解 2.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用典 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 。 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感慨万分) 阅读理解 3. 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 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比喻 自己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 这两句诗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 了哲理,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阅读理解 4. 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 又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 的精神。 长期遭贬 遭遇坎坷 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 感叹身世 展望未来 感谢赠言 振作精神 辛酸、愤懑 怀恋、怅惘 豁达、进取 积极、昂扬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用典 比喻 富有哲理 积极进取、乐观豁达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这是一首咏史诗。 ——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 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诗人 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诗人 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 803 ~ 852 ), 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名相杜佑孙。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 世称“杜舍人” 。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 人称“小杜” ,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 《 孙子兵法 》 十三篇。有 《 樊川文集 》 。 赤 壁 杜牧 1 , 2 :叙事,写诗人从前朝旧物睹物兴感,不禁 “ 发古思之幽情 ” ,浮想联翩。 3 , 4 :由叙事引发议论,杜牧本人认为赤壁之功出于侥幸,若非东风之便,则国破家亡。借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说来,便觉风华蕴藏,增人百感,此正诗人巧于立言处。 小结: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但诗人咏史,只是借题发挥,并非写历史鉴定。而杜牧这样写,显然有 借史事以吐其怀才不遇之感的意思。 赤 壁 兴感之由 感慨咏叹 未销蚀的铁戟 是前朝之物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 【 简析 】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阅读理解 1. 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 折戟沉沙铁未销 2. 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 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 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 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3. 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 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寂寥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作者简介 】 文天祥: (1236 ~ 1283) , 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 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 1256 )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 1275 )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 作品有 《 文山先生全集 》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经:经书。 四周:四年。 风飘絮,雨打萍:风中柳絮,雨中浮萍。同样比喻国家和自身摇摆不定。 阅读理解 1. 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一是读经书入仕途,二是起兵抗元, 频繁战斗了四年 。 2. 颔联 “ 风飘絮 ”“ 雨打萍 ” 比喻什么? “ 风飘絮 ” 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 。 “ 雨打萍 ” 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阅读理解 3. 颈联两个 “ 惶恐 ” ,两个 “ 零丁 ” 个有什么含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前一个“惶恐”、“零丁”是指地名,后一个“惶恐”、“零丁”是写心情。 —— 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 境的哀怨。 阅读理解 4. 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 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因此,尾联成 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1 , 2 :写诗人寒窗苦读考上功名,进入仕途;还写了诗人起兵抗元的经历。 3 , 4 :写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5 , 6 :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忧虑。 7 , 8 :表现他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英雄的气节。 小结: 《 过零丁洋 》 一诗,整首都把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是在叙事,还是在抒情,让人分不清哪些是叙事,哪些是抒情。叙事抒情两者交融,浑然一体,从而更深一步地将诗人那一腔爱国热情抒发出来,最后达到了感情的炽点。 过零丁洋 文天祥 步入仕途 起兵抗元 国家危难 命运艰辛 比喻 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 对偶 舍生取义 名垂青史 叙事 抒情 追忆 抗元经历 , 表现 忧国之痛 和 以死明志 、 为国捐躯 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 苏轼 苏轼: (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 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 时追谥 文忠 。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 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 ,对后代很 有影响。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 《 水调歌头 · 丙辰中秋 》 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 。诗文有 《 东坡文集 》 等。 【 作者简介 】 ——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 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 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 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望 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题解及写作背景 ——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其作用是规定一首词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 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朗读欣赏 音乐欣赏 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宫殿。 归去:回到天上。 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不胜:经不住。 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比得上。 转朱阁,低姬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低姬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色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不应:不该。 何事:为什么。 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1. 如何理解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 整体感知上片大意 —— 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 ? 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 ? 这体现了苏轼屡受打击后在 “ 出世 ” 与 “ 入世 ” 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2.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寒 ”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 由于无法排解内心的困惑,词人便想乘风飞往 月宫去,但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这就流露出词人 “ 出世 ” 、 “ 入世 ” 的双重矛盾心理。 整体感知上片大意 3.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透露了诗人主要的心愿? —— 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这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 1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 欣赏品味 ( 3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 2 )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和“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 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自慰、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 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 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 上阕:是写景想象,写见月思念君,有所企盼又万分无奈,而欲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内心矛盾。 下阕:着重写睹月思人,抒写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怀念,写得惋恻缠绵而又富于理趣。在词的最后一句,作者以超迈豁达的心情表达了对弟弟的祝愿:但愿我们都能健康常在,几时远隔千里,却也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光。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还抒发对弟弟的强烈思念。特别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成为流传千世,脍炙人口的佳句。 内容结构 上阕:饮酒问月 下阕:难眠怀弟 情景交融 --------- 追求美好生活 --------- 探求人生哲理 咏月 明月 喻清高 圆月 衬别离。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如聚” 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 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写作者远望长安,往日辉煌的西都,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 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请展开讨论。 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 —— 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 —— 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