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7.50 KB
  • 2021-11-01 发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教案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6 散文二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结构,感悟作者的情感。‎ ‎2.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在老师的点拨下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难点 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多媒体 音频朗读 ‎2课时 ‎《永久的生命》‎ ‎(视频导入)‎ 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一条小溪从雪山发源,流入大海。‎ 导言:上面两组画面,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进程,感受生命的蓬勃。生命,是大自然伟大的作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语言来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儿这样阐释生命的意义:“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听音频朗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回答:‎ ‎1.文题是“永久的生命”,读罢课文,你觉得作者在文中对生命持怎样的情感态度?‎ 赞美 ‎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谈生命易逝。‎ 第二部分(第2~3段)谈生命神奇不朽。‎ 第三部分(第4~5段)赞美生命。‎ ‎3.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这是“抑”;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这是“扬”,最后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层层铺垫,将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抒发到极致,凸显文章主旨。‎ ‎1.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作者在第二段中以“小草”“小牛犊”为喻,阐释了“生命自身的神奇”。小草卑微而柔弱,然而“春风吹又生”,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3.如何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 ‎“凋谢”的是一个个个体,一朵朵花朵。“永存”的是生命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永远充满生机。‎ ‎1.条理清晰,层层深入。‎ 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层层铺垫,层层蓄势,水到渠成地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将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抒发到极致,凸显文章主旨。‎ ‎2.欲扬先抑,凸显主旨。‎ 分析见前面“整体感知3”。‎ 永久的生命 ‎《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1.听读。听音频朗读,认识生字。‎ 遏(è)制 飓(jù)风 濒(bīn)临 俯瞰(kàn)‎ ‎2.指点学生朗读。说说作者一生为什么而活着?‎ 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3.大声朗读课文,说说文章的结构特点。‎ 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二部分(第2~4段):分说。‎ 第一层(第2段):解说渴望爱情的原因。‎ 第二层(第3段):解说渴求什么样的知识。‎ 第三层(第4段):具体解说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三部分(第5段):总结,这样的人生,作者觉得活着值得。表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面对追求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他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 这句话,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使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2)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形象而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中的情感体验。“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揭示了孤寂的恐怖可怕。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是反衬出爱情的可贵美好,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这句话点明了爱情、知识与同情的内在联系。作者用含蓄而充满理性的语言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2.问题探究 ‎(1)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①爱情可以带来狂喜;②爱情可以摆脱孤独;③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2)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①了解人类心灵;②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③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作者同情那些遭受苦难的人们: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4)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可以说,这篇文章,是罗素生活的宣言书,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生活的共同准则,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课文中,作者用凝练含蓄的语言叙写了自己一生的纯洁而无比强烈的人生追求,表达了作者博大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积极的态度。激励我们有所追求,奋发向上。‎ 胸怀博大 积极乐观 本课两篇散文都与生命密切相关,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教师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真正的教育总是充满活力和生气,通过教师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熏陶,对个体生命的肯定、激励、褒扬,创造自由舒展的空间,使学生充满对生命的热爱,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学生个体生命情感在积极、活泼、明朗的教育环境中得以无声地滋润、涵化、延展、厚实,把教育中的个体生命引向高处。课堂教学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应该让生命教育走进课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生命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这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