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00 KB
  • 2021-11-01 发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表格版):藤野先生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6 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课题 藤野先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学习双线并行的文章结构,学会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掌握分析文章标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课前准备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誉为“民族魂”。1918年5月,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背景 材料 ‎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开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他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战时便去当军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进行社会改革,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但是,现实的残酷使他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字唤醒国民,使祖国富强起来。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二人建立了真挚的情谊。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二十年后的1926年,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藤野先生》就是这期间他在厦门大学图书馆写成的。‎ 读准字音 烂熳(màn) 绯红(fēi) 油光可鉴(jiàn) 发髻(jì)‎ 驿站(yì) 颇冷(pō) 解剖(pōu) 畸形(jī)‎ 不逊(xùn) 匿名(nì) 诘责(jié) 杳无消息(yǎo)‎ 瞥见(piē) 深恶痛疾(wù) 抑扬顿挫(cuò)‎ 辨清字形 倘(tǎng)倘若 蔼(ǎi)和蔼 ‎  徜(cháng)徜徉 霭(ǎi)烟霭  驿(yì)驿站 畸(jī)畸形  译(yì)翻译 崎(qí)崎岖  绎(yì)演绎 倚(yǐ)倚靠  诘(jié)诘问 梗(gěng)心肌梗死 拮(jié)拮据 鲠(gěng)如鲠在喉 理解词语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主要供同乡或同业的人聚会和住宿。文中指设立在日本东京供中国留学生活动和居住的场所。‎ ‎【斗乱】飞腾纷乱。斗,同“抖”。‎ ‎【精通时事】文中是讽刺的说法。所谓“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讲义】为讲课而编写的材料。文中指讲课的内容。‎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模胡】文中指马虎、不讲究。现在写作“模糊”。‎ ‎【试验】考试,测验。‎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裹脚】旧时一种陋习,用长布条把女孩子的脚紧紧地缠住,为使脚纤小,而造成脚骨畸形。‎ ‎【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不逊】傲慢无礼。逊,谦虚。‎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介意】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在意(多用于否定式)。‎ ‎【犹言】如同说。‎ ‎【诘责】责问。‎ ‎【托辞】找借口。‎ ‎【电影】文中指幻灯片。‎ ‎【影】文中是动词,放映。‎ ‎【凄然】形容悲伤。‎ ‎【照相】这是当时的叫法,即照片。‎ ‎【适值】恰好遇到。‎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正人君子】指品行端正的人,有时也用来讥讽假装正经的人。文中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之学者必有师。学必求良师益友。‎ 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要求:能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他(她)的性格特点,并能说出至少一件有关他(她)的事,来印证你的结论。‎ 关于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重温一下,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方正、质朴、博学、严格,有点迂腐的儒生,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那么藤野先生呢?让我们进入课文,去认识鲁迅眼中的藤野先生。‎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迅速默读课文,采用跳读法,阅读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梳理叙事线索。‎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惜别、怀念)为叙事线索。‎ 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五个典型事例:‎ ‎(1)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实习情况 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的情况 求实精神 ‎(5)临别送照片 真诚友好 ‎2.请根据所阅读的内容,在横线填上适当的词语。找出依据并分析。‎ 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例概括)‎ 示例:‎ ‎(1)肖像角度: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白描手法](第6段)‎ ‎(2)生活习惯的角度:生活俭朴,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第9、10段)‎ ‎(3)治学的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第16、17、23等段)‎ ‎(4)对待学生的角度:热情诚恳,循循善诱,特殊礼遇。(11~15、21、22、32~35等段)‎ ‎3.这节课我们着重解读了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了他的精神品质。对于这样一个藤野先生,鲁迅先生怀着怎样的情感?‎ 万分的感激,深切的怀念和愧疚。这种感激、怀念体现在行动上:(1)装订收藏讲义。(2)悬挂先生照片。(3)以笔做刀枪,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第37、38段)‎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请大家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1~3):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36~38):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品味亮点词语】 ‎1.精读第⑮段,赏析语句中用得精当的词语。‎ ‎(1)“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中的“添改”表明:不仅增添了脱漏之处,还订正了错误之处。可见藤野先生批改之认真,一丝不苟。‎ ‎(2)“连文法的错误”中的“连”表明:意想不到。表明了作者的吃惊、不安和感激。‎ ‎(3)“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中的“一直”表明:添改讲义持续进行,从未中断。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2.“实在标致极了”在文中指什么?‎ ‎“标致”本义是指相貌、姿态美丽,而且是多用于形容女人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表现他们外表华美,精神空虚的特点,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 ‎3.“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中“可惜”一词应如何理解?‎ ‎“可惜”是作者自责的表现,与上文中的“感激”联系起来,交织着作者对藤野先生衷心的钦佩之情,体现了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真诚对待“我”这样的“弱国”留学生的可贵品质。‎ ‎【感悟精彩句子】 ‎1.第⑤段开头“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一句话应怎样理解?‎ ‎“大概”表示推测语气,不敢肯定。“物以希为贵”是说“我”受到优待的原因。以“物以希为贵”为喻,表现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2.怎样理解第段第一句话?‎ 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的中国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是因为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地做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是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企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分析主体形象】 ‎1.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件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藤野先生是一个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诚恳、关心异国青年、严谨认真、简朴求实的人。‎ ‎2.“爱国青年”是一伙怎样的人?有何意味?‎ 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称他们为“爱国青年”有讽刺意味。‎ ‎【把握文章主旨】‎ 说说本文在记述“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中,作者是如何通过自己思想变化贯穿全文的?‎ 感情线索。主要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学习的目的;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可见,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线索。‎ 写作方法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双线结构,脉络分明。‎ 本文以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作者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这是作者去仙台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然后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那就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文中很多材料,如“清国留学生”‎ 赏樱花、学跳舞,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看电影事件和作者的弃医从文等,都是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来组织的。‎ ‎2.运用白描手法,突出人物特征和品质。‎ 文章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人物特征,生动传神。例如,文中通过描写藤野先生的“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穿衣服太模胡”等,准确地勾画出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鲁迅的文章大多比较含蓄难懂,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且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关系密切,另外本课篇幅较长,主题较深,情节又简单,较难吸引学生。这样长且难的课文,多讲只会造成师生双方的疲惫,那么应该怎样短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我认为,首先第一课时引导学生熟悉、解决字词疑难,了解基础事件;第二课时再进行阅读分析。第二,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结合历史教学,介绍20世纪初中国落后挨打的社会状况。第三,要避开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学生自己找事例,自己分析,这样分析单一事例,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阅读方法 分析文章标题 中考阅读中对文章标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标题的含义(如指代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等);二是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具体设问形式有:①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②“××”作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③这篇文章的题目改成“××”‎ 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④本文题为“××”,但写别的内容的文字较多,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⑤本文以“××”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题材选择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 一、分析标题含义  在理解标题表层含义的基础上,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即是否有体现文章主题方面的深层含义。例如,本文标题“藤野先生”既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对象——藤野严九郎,又暗含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尊敬、怀念之情。具体来说,分析文章标题含义可运用“抓题眼法”,题眼指标题中能点出题目的重点、表达题目的意义或决定文章内容的关键词语。‎ ‎【答题步骤】①抓住题眼,分析标题表层含义;②分析标题深层含义;③分析标题在表达内容、抒发情感、结构及形式上的作用。‎  二、分析标题作用  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的作用;如果以人物、事物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串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 文章标题的作用一般视标题类型而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作用:‎ ‎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阿长与〈山海经〉》。‎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如《太空一日》。‎ ‎③概括文章主要事件,如《散步》。‎ ‎④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如《带上她的眼睛》。‎ ‎⑤贯串全文,起线索作用,如《台阶》。‎ ‎⑥语意双关或具有比喻、象征意义,揭示文章主题,画龙点睛,如《驿路梨花》。‎ ‎⑦寄托作者情感,如《秋天的怀念》。‎ ‎⑧寓意含蓄,引人深思,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传统文化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星空中,爱国之士不胜枚举,爱国精神感天动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树立的一座座爱国精神的丰碑,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励精图治,使中华民族走出困境与危难,成就繁荣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