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28 MB
- 2021-11-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 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
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1.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爆发经历了长时间的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
力。
2.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
人类和平的威胁。
3.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认识到热
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战争并不是人类历史的主流,但一说起战争就让人记忆犹新,深恶痛绝。因为它有着巨
大的破坏性,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20世纪初人类历史上第一
次世界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教师:战争自古有之,人类社会为什么发展到 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进行讲解:
(1)20世纪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
激烈,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两大集团扩军备战,剑拔弩张,世界大战不可避
免。
(3)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
物质和技术基础。
史料 1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产量和殖民地对比表。
项目 英 法 德 美
19世纪中期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2 4 3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1.9 4.6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2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2 4 5
史料 2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
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怎
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忍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
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
史料 3 三大矛盾、两大集团形成示意图。
史料 4 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情况。
教师: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教师: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形成了哪两大军事集团?这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对
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为争夺世界
霸权,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战争一触即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史料1 1914年6月,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新被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
并访问其首府萨拉热窝。这次演习是以塞尔维亚作为假想敌人的,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
的极大愤怒,他们组织暗杀小组。6月 28日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19岁青年普林
西普冲出人群射杀了斐迪南夫妇,即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一战导火线。
史料 2 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1914 年 6 月行刺斐迪南大公,事后被捕入狱判
20年徒刑。1918年在狱中病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青年,在他当年埋伏站立的地
方用混凝土嵌下一双脚印。
教师:萨拉热窝事件有什么影响?
学生:这一突发事件对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教师: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爆发?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进行点拨:
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样不可避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帝国主义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任何一桩偶发事件都有可能引
发世界范围内的战争。萨拉热窝事件只是促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教师: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学生:这是一种恐怖行为,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其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后果是极
其严重的,他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火,也给塞尔维亚人民带来了灭顶之灾。因此,我们应
反对采用带有政治目的的个人恐怖行为。
教师:德、奥终于找到发动战争的借口。在德国的支持怂恿下,1914年 7月 28日,奥
匈帝国正式对塞尔维亚宣战,德、俄、英、法也很快卷入战争。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1.主要战场
史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条战线。
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什么地方?在此战场上形成了几条战线?
学生:主战场在欧洲。战场:主要有东、南、西三条战线。
2.重要战役
史料 1 凡尔登战役中一位战地记者写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
有覆盖物弹痕累累,所有十字要道都像雨淋过似的,所有道路都像翻耕过似的……到处都是
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史料 2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战事从 1916
年 2月 21日延续到 12月 19日,德法两国军队死亡超过 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伤亡人
数仅次于索姆河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教师:凡尔登战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什么地位?
学生: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使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成为第一次世
界大战的转折点。
3.战争加速
教师: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胜负的天平逐渐偏向了协约国,导致这一趋向的因素
有哪些?
学生:1917年,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中国、巴西等
也加入一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战争。
史料
教师:战争爆发后一直秉持“中立”立场的美国为什么在大战接近尾声时对德宣战?美
国参战有何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答案:
参战原因:战争爆发后,美国与交战双方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大发战争财,但相
比较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远远超过同盟国,如果协约国战败,美国的利益将受损。再者德国
进行的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两国交恶。
参战影响:增强了协约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4.大战结束
史料 1 福煦车厢。
福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协约国联军总司令。1918年 11月 11日,福煦代表协约
国与德国代表在法国东北部一节车厢里签订了《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宣告第一次世界大
战结束。
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如何?
学生:协约国取胜,同盟国战败。
教师补充:协约国取胜,美、日成为最大的赢家,英、法、意遭到削弱,俄国爆发十月
革命。同盟国战败,奥匈帝国垮台分裂为奥、匈两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垮台。战败
国面临被宰割的命运。
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什么?
学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
义的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
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性质,但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
性。
史料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数据。
战争历时 4年零 3个多月(1914/7——1918/11)
参战国家 31个(协约国 27个,同盟国 4个)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的 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 15亿
参战人员 7 000多万
伤亡人员 3 000多万
经济损失 3 400多亿美元
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1)战争历时 4年多,战火燃遍了欧、亚、非三大洲,给人类造成深重的灾难和
破坏。
(2)大战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
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
段。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终于导致了两大敌
对的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并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经过四年厮杀,协约国战胜同盟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给交战各国人
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第 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1.重要战役:凡尔登战役
2.结局:同盟国失败,协约国胜利
3.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第 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
历史意义。
1.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进程及结果。
2.知道十月革命对俄国及世界的影响。
3.通过对列宁与十月革命胜利之间关系的剖析,明白杰出人物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
的推动作用。
4.感受十月革命的革命豪情和革命者的坚定信仰和执着追求,正确评价十月革命的历
史意义。
重点: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难点:十月革命对俄国及世界历史的影响。
多媒体显示图片《列宁在十月》,并播放其视频剪辑。播放前教师提醒同学们认真观看,
思考问题:图片中的人物是谁?他在 1917年 11月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视频播放后,教师小结: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一样是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列
宁在十月》反映了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这次革命为什么会发生?这是一次什么性质的
革命?它对俄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
容。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革命的背景
史料 1 一战前,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4/5,无产阶
级在全国人口中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 42.1%。1913 年按人口计算,俄国
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 1/11,德国的 1/8,英国的 1/5,法国的 1/4。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
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
教师:以上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俄国经济实力最弱。
史料 2 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 10多个小时,但
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的 1/3)。布尔什维克党,即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的多数派,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它始终领导工人阶级同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孟什维克
进行不懈的斗争,并在斗争中越来越坚强,越来越壮大。
教师:史料 2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俄国工人阶级受压迫严重及无产阶级政党壮大与成熟。
史料 3 因为参加一战,在 1917年,农村男劳动力减少 47.4%。粮食收获量减少 1/4。
参战造成 300万难民无家可归,缺衣少食。很多人在战争中断送生命、受伤致残和死于瘟疫。
因为饥荒,1916年罢工有 1 500起,参加人数超过 100万。农村头 5个月就有 510次起义。
教师:沙皇政府参加一战给俄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激化了社会矛盾。
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俄国人民采取了什么行动?
学生:爆发革命,用革命制止战争。
2.二月革命
教师:阅读教材 P39第 2自然段及【相关史事】,掌握下表信息。
时间 1917年 3月(俄历 2月)
地点 首都彼得格勒
革命主力 工人和士兵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结果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过渡:二月革命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俄国人民迫切要求获得和平、面包和土地
的愿望并没有实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借
助战争来消灭革命力量。布尔什维克党如何领导人民继续斗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
党、全体劳动人民都热切盼望着伟大领袖列宁的归来。
二、十月革命
史料 1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
产阶级觉悟性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
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的战争是掠夺性帝国主义战争,只有
社会主义革命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四月提纲》
史料 2 流血的七月俄国。
史料 3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教师:十月革命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进行点拨:
(1)二月革命倒沙皇: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前奏)
(2)《四月提纲》指方向:提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争取和平夺权,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3)七月事件抛幻想:1917年 7月,临时政府武力镇压革命,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布
尔什维克党决定举行武装起义。
(4)十月革命现曙光:1917年 11月 6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工人和士
兵推翻了临时政府。
教师: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有什么不同?
名称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任务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指导纲领 无 《四月提纲》
结果
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
存,并继续参战
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退出一战
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史料 1 1917年 11月 7日,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
立。
教师:此次会议是什么时间在哪里召开的?
学生:1917年 11月 7日在斯莫尔尼宫正式召开。
教师:阅读教材 P41第 1自然段内容,说出此次大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1)大会宣告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苏维埃。
(2)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
(3)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建,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教师:苏维埃政府还采取了哪些巩固政权的措施?
学生:(1)政治: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创建新的政权机关。
(2)军事:废除旧的常备军,组建红军。
(3)经济: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
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4)外交: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
战。
教师: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但被打倒的反动阶级不甘心失败,国际帝国主义也极端仇
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它们勾结起来,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在国
内外敌人的包围下,新政权出现了严重的困难。
史料 2
面对这种局面,苏维埃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结果又如何呢?
学生:措施:(1)一切为了战争——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抗击外国干涉,打击国内反革命叛乱活动。
教师:从 1918年到 1920年,经过三年艰苦的斗争,苏俄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
克党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基本胜利。苏维埃政权得
到了巩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巍然屹立。那么,俄国十月革命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呢?
史料 3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
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史料 4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
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
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
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
教师:结合史料 3、4和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的胜利有何重大历史意义?为什么说它
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学生 1:国内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
专政的国家。
学生 2:国际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
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学生 3: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战争教育了人民,战争引起了革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沙皇专
制统治被推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其统治之下,国内形势继续恶化,在列宁领导
下,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经过艰苦的斗争,最终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迎来新时代的曙光,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曲折的斗争。
第 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列宁与十月革命
背景:
帝国主义链条上
最薄弱的环节
客观
主观
过程:
从二月革命
到十月革命
夺取政权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七月事件
十月革命
巩固政权
《和平法令》
《土地法令》
影响: 理论变为现实
对俄国
对世界
对人类
第 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了解《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1.知道《凡尔赛条约》的主要内容;掌握华盛顿会议召开的时间、背景及《九国公约》
的内容、影响。
2.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对《九国公约》实质
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3.通过了解巴黎和会对中国的不公正待遇和《九国公约》的实质,认识弱国无外交的
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
重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难点:正确分析和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前面我们学习了人类在 20世纪初经历的一次空前的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
争共造成伤亡人数 3 000万,直接战费损失 1 805亿,间接 1 516.1亿。1918年,第一次世
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战争结束了,帝国主义如何安排战后的世界,他们之间的矛
盾是否也随之烟消云散了呢?一起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第 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
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的召开
史料 1 巴黎和会于 1919年 1月 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正式开幕,这一天召开了全体会
议,到会的有 27国,还有大批专家、随从、记者甚至卫队。单美国代表团就有 1 300人,
会议可谓盛况空前,但事实上操纵会议的是英、法、美三国。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
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人称巴黎和会的“三巨头”。
史料 2 巴黎和会三大巨头。
史料 3 各国参加和会的意图。
国家 意图
美国 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英国 继续海上的优势,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并保持欧洲大陆均势
法国 极力压制德国,称霸欧洲大陆
意大利 扩大领土
日本 把从德国手里夺取的权利合法化
教师:上述史料中,你看出列强参加和会的目的是什么?巴黎和会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目的:重新瓜分世界。实质:战胜国瓜分战利品,建立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巴
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的分赃会议。
2.《凡尔赛条约》
教师:阅读教材 P43 第 3 自然段及 P44 教材插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版图”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版图”,归纳《凡尔赛条约》的内容。
展示表格:《凡尔赛条约》的内容。
领土 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
军事
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 15年,莱茵河东岸 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
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的人数
政治 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史料 各方对《凡尔赛条约》的看法:
德国魏玛共和国首任总理谢尔曼:“谁要是签署这样的条约,他的手就会烂掉!”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这不是和平,这不过是 20年的休战。”
史料 3 德国反对巴黎和会的漫画。
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凡尔赛条约》的影响?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凡尔赛条约》签订后,德国的领土比 1914年的领土减少八分之一,人口减少十分之
一。奥匈帝国的疆界被重新划分,奥匈帝国彻底解体。《凡尔赛条约》也被称为“德国的绞
刑架”。《凡尔赛条约》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主义的种子,并为后来希特勒所利用。20年
后的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人们不得不承认:《凡尔赛条约》种下了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祸根!
教师:巴黎和会确定了怎样的世界新秩序?
学生:继《凡尔赛条约》后,协约国又先后同战败的奥、保、匈、土签订和约。这些和
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教师拓展:凡尔赛体系是新的矛盾体,特别是德国一面舔着伤口,一面恶狠狠地注视着
对方的一举一动,伺机东山再起,所以,它带来的只是暂时的休战,凡尔赛体系是下一次世
界大战的温床,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教师: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中国北洋政府派出的四位代表,提出收回曾被德国占领的
山东省及特权,结果如何?
学生:列强却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全部转给日本,作为日本参加战争的回报。
教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什么?
学生:弱国无外交,外交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3.国际联盟
史料 国际联盟所在地——日内瓦万国宫。
教师讲解:国际联盟标榜“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实则被英法操纵,
是帝国主义维护战后新秩序的工具。国联对德、意、日侵略政策的纵容、姑息,导致了第二
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联也在 1946年 4月正式宣布解散。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
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欧洲、西亚和北非的关系,但它们在东
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参加会议的九个国家均在东亚地区有利害关系,日、
美等列强在这一地区的争夺尤为激烈。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协调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
地区的关系。在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其中美国又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这
次会议什么时候召开的呢?
教师:阅读教材 P45第 1、2自然段,找出华盛顿会议召开的时间、目的、主导国、中
心议题、主要内容。
学生找出答案并展示:
时间 1921—1922年
目的 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主导国 美国
中心议题 中国问题
主要内容 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
2.《九国公约》
史料 1 第一条 除中国外,缔约各国协定:
(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三)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
则;
(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取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
友邦安全之举动。
教师:根据史料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
学生: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
等原则。
史料 2 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在一个时期内给了日本帝国主义以独霸中国的机会,《九
国公约》签订后,又使中国回复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国半殖民地的地
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毛泽东
教师:结合史料 2分析《九国公约》的影响。
学生:《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
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教师:华盛顿会议,在美国居主导地位,中国被宰割,日本受抑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帝国
主义国家在远东亚太地区的统治秩序。因此华盛顿体系隐含着众多的矛盾:美、日矛盾加剧;
英、日分歧扩大;中国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尖锐。这些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教师: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建立在掠夺和奴役战败国及被压迫民族的基础上,它并没有解决
列强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矛盾。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蓬
勃发展,必然导致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新战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长久存在下
去。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是帝国主义国家一战后厮杀的继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是帝国主义列强综合国力较量的结果。中国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饱受凌辱的事实告诉
我们:“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强大了才不被欺负的道理。当今,霸权主义和强
权政治仍然存在,世界并不稳定,和平的天空仍然飘着几丝阴云。愿同学们为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第 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2.《凡尔赛条约》
3.国际联盟
二、《九国公约》
1.内容
2.影响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 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
题。
1.掌握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掌握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
就以及苏联模式。
2.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
3.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国现代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
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道路。
难点: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的利弊。
投影图片: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
思考:这次示威游行是苏俄政府实施的一项政策引起的,你知道是什么政策吗?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引入新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为战胜国内外敌人而实行的,为最终战胜敌人
奠定了基础。可现在怎么会出现这一情况?面对这一情况,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是如何解
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教师:经历 4年世界大战和 3年内战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
盾加剧。
史料 1 我们原本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
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
教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哪里?
学生: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实际。
史料 2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
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
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教师:阅读教材 P47第 1、2自然段,列宁是如何解决这次“失败”的?
2.实施
教师: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21年,俄共(布)
十大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教师: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
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
取酬的工资制。
史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对比。
政策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
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
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否定
商品货币关系)
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自由
贸易)
教师:结合史料分析,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和实质?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进行点拨:
特点: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
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3.作用
史料 1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
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
拐杖走动了!”
史料 2
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学生: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
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成立
史料 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才能彻底消灭民族压迫,奠定各族人民合作的基础,
为了各苏维埃共和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繁荣并对付资本主义的包围、要求联合成一个联盟国
家。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宣言》
教师:阅读教材 P48 第 1 自然段及史料,苏联的全称是什么?什么时间成立的?苏联
为什么成立?
学生: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时间:1922年。成立的原因:苏联的成立
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
2.苏联的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图片投影:1922年列宁和斯大林在哥尔克村。
教师:1924年 1月列宁逝世,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史料 1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史料 2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
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
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史料 3 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
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
成。
学生思考:(1)这些话表明斯大林的什么观点?
(2)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什么必要性?
答案提示:(1)快速发展重工业,加强国防。
(2)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内部经济虽有所恢复,
但仍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
的国防,巩固政权。
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斯大林采取了什么
措施?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 1928年,任务是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主要力量和资
金集中用于重工业。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于 1933年,任务是完成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1938
年起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因二战爆发而被打断)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不断创造新的
奇迹,使苏联取得巨大成就。
史料 4 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共建成 6 000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建立起飞机、汽
车、拖拉机、化工、电力等工业部门,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世界
一流的工业强国。193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史料 5
教师小结: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其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
联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苏联
工业化的速度创造了世界奇迹。
教师:如何评价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一方面使苏联在短时期内,集中全
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了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
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概念辨析】苏联农业集体化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
济的过程。
教师:阅读教材 P49第 2、3自然段,说出农业集体化实行的背景和时间及措施。
学生:背景: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
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时间:20世纪 3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措施: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苏联开展消灭富农运动。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
农庄的建设,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史料 1 据统计,1940年与 1913年相比,苏联重工业增长 14.5倍,轻工业只增长 3.9
倍,农业总产值仅增长 41%。在苏联农村中,从 1929年 7月到 1930年 7月,牛减少了 32%,
马减少了 13%,猪减少了 33%,羊减少了 26%。
史料 2 实现农业集体化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
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 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
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
约占 1/3。
教师:如何评价农业集体化运动?
学生: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存在着严重问题和错误。违背了农民
自愿加入的意愿,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
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
展不平衡。
四、苏联模式
史料 所谓苏联模式,即指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制度、体制以及建设社
会主义的方针、政策。这个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
教师:苏联模式形成标志是什么?
学生: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
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教师:苏联模式在经济、政治上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学生交流后教师点拨:
具体表现:经济上,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
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机关必须执行。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制度建设。
教师: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积极作用: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国家综合实力迅速增强。
严重弊端:(1)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经
济效益低下;计划经济制度过于死板,妨碍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2)政治上,权力过
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个人手里,形成个人高度集权。
教师总结: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
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
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领导苏俄人民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
索。1922年,苏联成立。从 1928年开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
为了用法律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就肯定下来,1936年苏联颁布了新宪法。宪
法的颁布,宣告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这一体制曾
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的弊端。
第 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对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
背景
时间
内容
作用
苏联成立
苏联的社会
主义建设
实现工业化
(两个五年计划)
时间
成就
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
特点
背景
弊端
第 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知道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了解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特点。
1.掌握甘地以及他领导的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理解并掌握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及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3.学习甘地、卡德纳斯等人的斗争精神。
重点: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难点:如何评价这一时期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圣雄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场影响深远
的运动。其特点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这一时期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还出现了哪些?分别
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让我们一起走进第 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了解这段历史。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
教师:阅读教材 P52内容,归纳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背景。
学生 1: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印度人民深受其苦。
学生 2:1918—1919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2.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史料 1 甘地被誉为“圣雄”甘地。他早年生活在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家中,后就读于
伦敦大学,获得律师资格。1893-1914年,他在南非的印度侨民中,多次运用非暴力反抗
方式,进行颇有成效的反种族歧视活动,并形成了甘地主义理论。
史料 2 1919年 11月,甘地应邀在德里同穆斯林代表讨论了联合抵制英国问题。与会
者都认为抵制英国不能奏效,需要有新的思想。在讨论中,甘地提出,“进行不合作原是人
民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第一次用“不合作”一词,作为对他的“非暴力抵抗”的新补
充。
教师: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起止时间、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起止时间:1920—1922年。主要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
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
教师: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因何结束?
学生: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
范围,决定停止运动。
3.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史料 1 甘地在领导 1932-1934年“文明不服从运动”中,鉴于国内厌战情绪,不再
号召群众斗争,而着力于以个人行动来实现社会建设纲领,把解救“贱民”工作放在首位。
史料 2 英国殖民当局实行食盐专营法,提高食盐价格和盐税。甘地率信徒步行三个星
期到海滨自取海水熬盐。
史料 3 1931年 3月初,印度总督欧文同甘地谈判,签订了《德里协定》。协定宣布:
国大党停止“文明不服从运动”;英国废除一切戒严令,释放政治犯,实行保护关税。
教师:阅读教材 P52 第 2 自然段,结合上述史料,回答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
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又被称为“文明不服从运动”。主要包括降低田赋、释放
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等要求。
教师:第二次不合作运动是否达成了目标?
学生:殖民当局和甘地双方妥协,国大党停止“文明不服从运动”;英国废除一切戒严
令,释放政治犯,实行保护关税。
教师:结合所学内容,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另
一方面其妥协性也使取得的成果并不彻底,不利于人民真正的觉醒。但总之,从这时开始,
印度向着独立国家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
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史料 1 1914年 12月,英国政府以土耳其加入同盟国一方参战为借口,声明“埃及今
后处于英王陛下的保护之下”,从而取消了奥斯曼对埃及的宗主权,使埃及成为英国的殖民
地。
史料 2 1918年 11月 23日,扎格鲁尔把立法议会的代表和各爱国阶层的代表们团结在
自己的周围,组成了“埃及代表团”。“代表团”阿拉伯语为“华夫脱”(al-wafd),因而
埃及现代史上称这个新的民族主义政党为“华夫脱”。
史料 3 埃及人民举行的抗议英国的示威游行。
教师讲解:
(1)一战期间,埃及要求自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
(2)大战结束后,埃及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和平方式谋求埃及的完全独立。
(3)以扎格鲁尔为首的埃及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组织 “代表团”准备与英国进行关
于埃及独立的谈判。
(4)华夫脱党的主张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200万埃及人在“委任书” 上签字。
(5)1922年,英国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史料 1 拉萨罗·卡德纳斯生于 1895年,11岁在印刷厂当学徒。他积极参加 1910-1917
年革命,1928年被选为米乔阿坎州州长,1930年任国民革命党主席,1931年和 1933年先
后任鲁维奥和罗德里格斯政府中的内政部长和国防部长。他属国民革命党左翼,在任州长期
间,以兴办教育和维护劳动法典而闻名于全国。
史料 2 改革是在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改革,既是墨西哥护宪运动
最辉煌的阶段,又是当时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中最深刻、最民主的一次改革。改革促进了墨
西哥的经济发展,既使墨西哥工业企业和民族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又使墨西哥的土地关系
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由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
教师:阅读教材 P55,结合材料说一下卡德纳斯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学生:内容: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推行土地改革,
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
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发展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影响: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
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师:如何评价卡德纳斯改革?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进行点拨:
(1)卡德纳斯改革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性质,有力地促进了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劳动人民的状况得到了某些改善。它是 1910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一次最激进的经
济和政治改革运动。
(2)由于它全面而深入地实行了 1917年宪法,因而被认为是墨西哥护宪运动的最辉煌的
阶段。
(3)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卡德纳斯实行的土地改革,废止了大庄园的债役制残余,使墨西哥的土地关系发生
了重大变化,使农村实现了由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
(5)带有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完全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也没有能消除帝国主
义对墨西哥的经济控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亚、非、拉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其中,印度国大党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等影响深远,颇具特色,成为这一阶段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典型代表。
第 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印度的非暴
力不合作运动
领导者:甘地
特点:非暴力、不合作
埃及的华
夫脱运动
领导者:扎鲁格尔
结果:埃及有条件地独立
墨西哥的卡
德纳斯改革
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
影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