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7.00 KB
- 2021-11-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训练(一)
记叙文阅读
(原创)
温 馨
梁晓声
温馨是纯粹的汉语词。近年常读到它,常听到它;自己也常写到它,常说到它。于是静默独处之时每想:温馨,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从小学二三年级起,母亲便为全家的生活去离家很远的工地上班。每天早上天未亮便悄悄地起床走了,往往在将近晚上8点时才回到家里。若冬季,那时天已完全黑了。比我年龄更小的弟弟妹妹都因天黑而害怕,我便冒着寒冷到小胡同口去迎母亲。从那儿可以望到马路。一眼望过去很远很远,不见车辆,不见行人。【A】终于有一个人影出现,矮小,然而“肥胖”,那是身穿了工地上发的过膝的很厚的棉坎肩所致,像矮小却穿了笨重铠甲的古代兵卒。断定那便是母亲。【批注A:________】在路灯幽蓝清冽的光下,母亲那么快地走着。她知道小儿女们还饿着,等着她回家胡乱做口吃的呢!
如今回想起来,那远远望见的母亲的古怪身影,当时对我即是温馨。回想之际,觉得更是了。
小学四年级暑假中的一天,跟同学们到近郊去玩,采回了一大捆狗尾草。采那么多狗尾草干什么呢?采时是并不想的。反正同学们采,自己也跟着采,还暗暗竞赛似的一定要比别的同学采得多,认为总归是收获。母亲正巧闲着,于是用那一大捆狗尾草为弟弟妹妹们编小动物。转眼编成一只狗,转眼编成一只虎,转眼编成一头牛……她的儿女们属什么,她就先编什么。母亲每编成一种,我们便赞叹一阵。于是母亲一向忧愁的脸上,难得地浮现出了微笑……
如今回想起来,母亲当时的微笑,对我即是温馨。对年龄更小的弟弟妹妹们也是。
上了中学的我,于一个穷困的家庭而言,几乎已是全才了。抹墙,修火炕,砌炉子,样样活都拿得起,干得很是在行。几乎每一年春节前,都要将这个破家里里外外粉刷一遍。今年墙上滚这一种图案,明年一定换一种图案,年年不重样。冬天粉刷房子别提有多麻烦,再怎么注意,也还是会滴得到处都是粉浆点子。母亲和弟弟妹妹们撑不住盹,东倒西歪全睡了。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细细地擦、擦、擦……连地板都擦出清晰的木纹了。第二天一早,弟弟和妹妹们醒来,看看这儿,瞅瞅那儿,一切干干净净、有条不紊,看得他们目瞪口呆……
如今想来,温馨在母亲和弟弟妹妹眼里,在我心里。他们眼里有种感动,我心里有种快乐。【B】仿佛,感动是火苗,快乐是劈柴,于是家里温馨重重。尽管那时还没生火,屋子挺冷……【批注B:运用比喻修辞,把“感动”比作“火苗”,把“快乐”比作“劈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给家人带来的快乐和自己所感受到的家的温馨。】
下乡了,每次探家,总是在深夜敲门。灯下,母亲的白发是一年比一年多了。从怀里掏出积攒了三十几个月的钱无言地塞在母亲瘦小而粗糙的手里,或二百,或三百。三百的时候,当然是向知青战友们借了些的。那年月,二三百元,多大一笔钱啊!母亲将头一扭,眼泪就下来了……
如今想来,当时对于我,温馨在母亲的泪花里。
后来父亲患了癌症,而我又不得不为厂里修改一部剧本。我将一张小小的桌子从阳台搬到了父亲床边,目光稍一转移,就能看到父亲仰躺着的苍白的脸。而父亲微微一睁眼,就能看到我和他对面养了十几条美丽金鱼的大鱼缸。这是父亲不能起床后我为他买的。十月的阳光照耀着我,照耀着父亲。他已知自己不久于世。然而只要我在身旁,他脸上必呈现着淡对生死的镇定和对儿子的信赖。一天下午1点多,我突觉心慌极了,放下笔说:“爸,我得陪您躺一会儿。”尽管旁边备有我躺的钢丝床,我却紧挨着父亲躺了下去。并且,本能地握住了父亲的一只手。五六分钟后,我几乎睡着了,而父亲悄然而逝……
如今想来,当年那五六分钟,乃是我一生体会到的最大的温馨。感谢上苍,它启示我那么亲密地与老父亲躺在一起,并且握着父亲的手。我一再地回忆,不记得此前也曾和父亲那么亲密地躺在一起过;更不记得此前曾在五六分钟内轻轻握着父亲的手不放过。真的感谢上苍啊,它使我们父子的诀别成了我内心里刻骨铭心的温馨……
(选自《雪地上的足迹》)
1.文章回忆了哪几件温馨的往事?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①寒冷冬夜,母亲下班回来时的古怪身影;②母亲为儿女们编小动物,受到赞叹后的微笑;③上了中学的“我”,干活很在行,得到母亲和弟弟妹妹的赞叹与信任;④“我”工作后把钱给母亲,母亲眼里满是泪花;⑤“我”躺在临终的父亲的身边,握紧父亲的手。
2.给文章加批注是读书的好方法。老师为【B】处加了批注,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在【A】处也加上恰当的批注。
【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夜归的母亲比作“穿了笨重铠甲的古代兵卒”,侧面映衬出天气的极端寒冷,突出母亲的艰辛,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母亲当时的微笑”和“母亲的泪花”都会成为“我”温馨的回忆呢。
母亲难得的微笑是因为儿女的快乐,母亲的泪花是因为感动于儿子的长大懂事。在艰苦岁月里,母亲的喜怒哀乐都源于对儿女的爱,是一家人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因此这些成为“我”温馨的回忆。
4.简要概括文中“我”的性格特点。
勤劳,能干,懂事,孝顺。
说明文阅读
(原创)
地磁逆转是地球太“任性”?
吴长锋
①据《自然》网站近日报道,受到地核内液态铁的运动影响,地磁北极正不断从加拿大向西伯利亚偏移,移动速度非常之快。
②地球磁场向太空绵延58 000公里,它保护了我们不受宇宙射线的侵袭,也阻止了生物赖以生存的大气层不被太阳风“吹跑”。地球为什么会有磁场?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发电机理论”或许可以大致解释地球磁场各种已知特点。该理论认为,地球内部液态的铁流体在最初的微弱磁场中运动,像磁流体发电机一样产生电流,电流的磁场又使原来的弱磁场增强,磁场增加到一定程度就稳定下来,形成了现在的地磁场。
③然而,地球磁场不是一成不变的。磁场的强度、地磁偏角、磁极的位置,都会发生变化。以地磁北极的位置为例,1831年首次实地确认时,地磁北极位于加拿大近北极地区的布西亚半岛;1947年已经移到了加拿大威尔士亲王岛,之后继续一路向北;20世纪90年代中期,地磁北极迁移突然开始加速,从之前的每年15公里,“飙”到了现在的每年55公里,相当于每天前进150米;2001年地磁北极离开大陆,进入了北冰洋;2018年穿越了国际日期变更线,进入了东半球,向着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方向“全速冲刺”……
④“发电机理论”认为,最近地磁北极快速迁移的原因是“位于加拿大地区下面的高速液铁射流”。这股喷射出来的液态铁流体,让加拿大附近的磁场变弱,从而使地磁北极向着磁场更强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移动。科学家认为,地磁北极的位置,可能是由北极附近两块大的磁场的相互强弱决定的:加拿大磁场弱了,西伯利亚就会把地磁北极“抢”过去。
⑤早在1906年,B.布伦赫斯就发现法国熔岩的磁化方向与现在地磁场方向相反,初步推测地磁场可能发生过逆转。1929年,M.松山根据日本、朝鲜等新生代熔岩的研究结果,首先提出了第四纪早期地磁场发生过逆转。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大逆转,发生在78万年前,这次地磁逆转,用了2万年时间构建成今天的磁场。
⑥磁场在地球表面形成的许多岩石中都留下了化石磁化,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岩石中的磁化方向判断当时的地球磁场方向。20世纪50年代,岩石的反向磁化出现在世界很多地区,各国做了大量古地磁测量和实验,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同一年龄的岩石,不论其类型如何,按其剩余磁化方向所计算出的地磁极性是相同的。这些事实进一步说明,全球性的岩石反向磁化是地磁场逆转的结果。
⑦地磁逆转发生的速率有很大的变化,在过去的百万年中,它们的速度比前1亿年快。为什么极性变化速率如此,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谜团。无论什么说法现在都是猜想,人类对地球、对宇宙的探索还将继续。
(选自《科技日报》2019年2月22日)
1.选文以《地磁逆转是地球太“任性”?》为题,有何妙处?
表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疑问形式,引起读者思考;以“任性”形容地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有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结合选文,说说“地磁北极正不断从加拿大向西伯利亚偏移,移动速度非常之快”的原因是什么。
地球内部液态的铁流体在最初的微弱磁场中运动,但磁场的强度、地磁偏角、磁极的位置,都会发生变化,而位于加拿大地区下面的高速液铁射流喷射出来的液态铁流体,让加拿大附近的磁场变弱,从而使得地磁北极向着磁场更强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移动。
3.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出地磁北极的位置不断移动的事实,且用具体的数据加以佐证,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地磁场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令人信服。
训练(二)
记叙文阅读
(2019·河池)
故乡的密码
蔺丽燕
①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故乡是有密码的。
②故乡的密码,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盐湖下。一年又一年,盐把根深深地扎在土壤深处,然后奋力地开出一朵朵硕大洁白的盐花。打捞上来的盐,堆积成山,像从苍穹飘落的云;苍凉的土地瞬间羽化成仙,散发着缕缕轻盈。
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湖而居的父辈,就靠着盐湖吃饭。很早以前,下盐湖的几乎是清一色的男壮劳力。一辆毛驴车,一只铁钯,一把铁锹,一包干粮,一身使不完的力气,便是下湖人的所有。
④慢慢地,下湖人群里,有了妇女的身影。她们跟着自己的男人,在盐湖里打捞生活。日复一日,脚下的雨靴被盐渍浸得发白。发白的,还有她们头顶的黑发和额角的皱纹。
⑤故乡的密码,隐藏在庄稼地里。春天扬花吐穗的麦子,夏风拂过玉米修长的叶子,秋日的夕阳把上等的胭脂涂抹在苹果、梨子、杏子上。一场薄雪过后,落尽叶子的杨柳、榆树,渐渐进入悠远的梦乡。
⑥这一片一片的庄稼地里,长过麦子,长过玉米,长过高粱,也长过辣椒,长过西瓜,长过胡萝卜和大白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咸涩的汗水,漫长的熬煎,从来都不会一无所获。只有劳动,辛勤的劳动,才会唤醒每一株庄稼,成就每一株庄稼。
⑦故乡的密码,隐藏在枝繁叶茂的林间。麻雀、乌鸦、喜鹊,是乡村的常客。它们时而聚集,叽叽喳喳,像是开一场热闹非凡的辩论会;时而疏离,遗世独立,自成林间淡墨疏痕似的一笔点缀。
⑧花开花落,冬去春来。那些鸟儿,还在破晓的晨曦里醒来,还在渐近的黄昏里,驮着夕阳归去。它们的眼睛,没有沾染世俗的红尘,它们的羽翅,没有背负繁芜的世事。可是人呢?终究被这庸常人间的风雨侵蚀,被不可抗拒的沧桑洗礼,在光阴的河流里,慢慢随水而逝,不见踪迹。
⑨故乡的密码,隐藏在家里。栅栏边、庭院旁、吱吱呀呀的木门里,屋檐下、窗棂间、土炕上……一个个生命在这里呱呱落地,蹒跚而行,步履矫健地走出高高的门槛,走向曲曲折折的远方。一缕缕炊烟在这里袅袅而上,流散在天际。炊烟里,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慈爱的母亲、沉默的父亲,有一碗又一碗叫作烟火气息的羹与汤。
⑩从前,只是片面狭隘地以为,故乡就是迎接生命的那个地方。流光辗转,才慢慢懂得,故乡是有密码的,就像一个人的DNA,在肌理、在血液、在灵魂深处。
⑪吮吸着故乡的乳汁,品咂着故乡的味道,回放着故乡模糊的面影,远游的人,虽然印刻了故乡的密码,却与故乡遥隔了万水千山。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不能自已。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段至第④段的内容。(16个字以内)
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盐湖下的故乡密码。
2.阅读下列语句,按句子后面括号内的要求作答。
(1)秋日的夕阳把上等的胭脂涂抹在苹果、梨子、杏子上。(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分析)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些瓜果在夕阳下都镀上一层金色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爱之情。
(2)日复一日,脚下的雨靴被盐渍浸得发白。发白的,还有她们头顶的黑发和额角的皱纹。(两个加点词表达的意思是否完全相同,请简要分析)
不完全相同。前者表现了雨靴因为长时间浸泡在盐水里的老化现象。后者表现了人因为过于操劳而显得苍老的样子。
3.文章以《故乡的密码》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充当线索,贯穿全文;点明中心,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
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林间百鸟图,表现了家乡的生机与活力,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5.选文最后一句话“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不能自己”。请你结合前文,写出“我”“黯然神伤”的原因。
虽思念家乡,却因为距离遥远,不能回去。
议论文阅读
(原创)
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
徐文秀
①“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②不久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共同宣布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第一批项目入选结果,共有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功入选。打开大门、敞开怀抱,让世界搭乘中国科技发展的便车,共同分享逐梦太空的机会,折射出一个泱泱大国的“人类情怀”。
③从“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世界认识,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公义观念,再到“达则兼济天下”的宏大抱负,中国的人类情怀,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发轫于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价值追求,是一种真正的大格局、大自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985年,邓小平同志讲道:“到下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理念和务实行动生动阐释“建设什么样的世界”。
④人类情怀,基础在人民情感。中国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体现在对世界人民的一种朴素情感上。当埃博拉疫情肆虐西非,坚守到底的中国医疗队,彰显出中国人民同非洲人民站在一起、患难与共的决心;当亚丁湾海域海盗出没,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挺身而出,10年护航让“最危险海域”重新成为“黄金航道”;当也门紧张局势持续升级,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在执行撤离中国公民行动中,还协助罗马尼亚、印度、埃及的侨民平安撤离……一次次挺身而出,见证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大爱。“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近代以来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满怀渴望,同时也尊重并支持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
⑤人类情怀,根本在勇毅担当。中国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体现在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责任担当上。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可加快数十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减贫,倡议全面实施可使3 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中国不搞成果独享,求的是“百花齐放春满园”,乐意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人类情怀,说到底是以世界和平与发展为己任,积极为人类社会进步增添正能量,为世界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做贡献。
⑥“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中国的人类情怀,可以从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和关于全球治理的一言一行中读懂,可以从每一次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主张”中读懂,可以从中国人民对于世界的看法、想法和态度中读懂。中国的人类情怀,宽比海洋,高过天空,无论征程是晴是雨,中国都将始终与时代潮流同向同行,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7月11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国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
2.选文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概述新闻事实,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文章议论的话题——“人类情怀”;充当事实论据,支撑中心论点。
3.选文第④段和第⑤段能否互换位置?请简要说明理由。
不能。因为第④段讲的是“人类情怀,基础在人民情感”,第⑤段讲的是“人类情怀,根本在勇毅担当”,先讲“基础”再讲“根本”,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如若互换位置,则违背了这种客观规律,不符合逻辑。
4.选文第⑥段画线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层层递进,多角度、全方位地诠释了中国的“人类情怀”的内涵,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训练(三)
记叙文阅读
父母在
金小林
①母亲绑着一片湛青色过膝拦腰布,在老屋的锅灶头前烧猪食。隔溪对岸,父亲在路边的水泥空地上打豆子。窄窄的河床下,溪水如练,淙淙有声。一只肚白背灰的鹅,正高高举着脖子,探头探脑地率几只鸭在浅滩上摇臀摆尾。
②仲秋的午后,散落村庄周沿的梯田一片灿黄,微风拂面而过,裹挟着阵阵稻香。阳光正好,是个适宜秋收的日子。
③打豆子的父亲坐在一张糙而旧的条凳上,孕育一夏的豆粒,被外力猛烈唤醒后迅速撑破松脆的豆荚,抖动着圆滚滚的身躯,似一群小精灵在擂桶内欢腾跳跃,沙沙作响。父亲总是先敲打十几下,然后找出“顽固”的豆荚,挤出几粒“漏网之鱼”。整个下午,父亲都在重复这些动作。
④我甫一靠近,父亲立马偏转头来:“走开点,邋遢得很!”在我家乡,“邋遢”是脏的意思。我穿着一身体面的衣裳,显然与一切农活格格不入。父亲老树根样的脖颈上,早蒙了厚厚的尘泥。他的头顶上,静卧着两瓣枯黄的豆壳。稀疏的发丛下,重枣色的头皮映照着阳光,亮闪闪的。
⑤正堂边堆着一大垛鲜绿的解放草(野茼蒿),这是母亲从田野里新拔回的猪草。近旁地上,搁着一把柴刀、一个千沟万壑草汁斑斑的树头儿。母亲还没来得及切草。我拿了张小矮凳坐下,拿起柴刀在树头儿上“咚咚咚”地切起来。母亲闻声,立马过来阻拦:“别切别切,你切不来!”母亲急拽我肩膀,试图收走我手中的柴刀。母亲拗不过我,赶忙找来两双麻布手套:“你真要切,把手套戴上,小心点。”另一双手套,母亲让我给对岸的父亲送去:“豆树剌手,你爸不听我的,你拿去让他戴上。”
⑥父亲终究也没听我的,说:“要戴老早戴了,手套戴着,豆荚不好捏。”为不漏下豆荚里的每一粒豆子,他宁愿刺手。父亲也让我给母亲传话:猪栏内的猪屎等他去铲,脏。家里养着两头猪,早晚两顿进食前清理猪屎,这是两位老人每天的必修课。
⑦我戴上手套,继续“咚咚咚”地切猪草。母亲在锅灶头前料理猪食,时不时转过头交代一句:“小心点!”细细碎碎切完一大堆解放草后,腰腿酸麻。抬眼时,却见母亲正提着两桶热气蒸腾的猪食,踩着碎步,颤颤颠颠地走在通往猪栏的墙弄里。两桶猪食随着脚步的一前一后剧烈地晃动着,汤汁溅溢一路。母亲年轻时,两手可凌空各提一桶三四十斤的猪食健步如飞,桶内却波澜不惊。如今,她的臂力大不如前。
⑧猪在栏里咂吧咂吧地大口吞咽着,母亲时不时弯腰往槽里加点糠调味。我静静地伫立一旁,望着她那满头银丝,忍不住劝她:“你和爸以后活儿都少干点,明年猪别养了,身体要紧。”在城里工作成家后,由于种种羁绊,我每年回家乡的次数越来越少,最让人担心的是两位老人的身体。
⑨“我们都老了,不要紧,不要为我们担心。你还年轻,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胃不好酒要少喝点……有什么病痛但愿都给我们老人,只要你们孩子们健健康康,我们就放心了。”母亲淡淡地说。
⑩猪已经吃饱,打着饱嗝走开了。母亲关上猪栏门,提起两个空猪食桶,喊我跟着她一起回家。走在母亲的背后,我仿佛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我又做回了儿时母亲的“小尾巴”。
⑪对岸,父亲已经打好了豆,正从擂桶往篾(miè)箩里装豆子。那一粒粒金黄而饱满的豆子,你挨我,我挨你,密密匝匝地簇拥着,宁静而祥和。赭(zhě)红色的夕阳下,割稻的乡亲们也挑着满担沉甸甸的谷子,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村庄的上空,已炊烟袅袅……
⑫望着家乡这一幕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我久久地沉浸在这种美妙的情境里,时光若止。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世界上有一种幸福,就叫“父母在”。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4月5日)
1.文章描述了关于父母的哪些场景?
母亲烧猪食、提猪食、喂猪;父亲打豆子、装豆子。
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豆粒人的情态,将豆粒比作精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豆粒成熟饱满的样子,表现出父亲收获的喜悦。
3.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的画线句。
肖像(外貌)描写,准确传神地写出父亲的吃苦耐劳、朴实无华,虽苍老却还算健康。
4.选文第⑪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作用?
景物(环境)描写,写夕阳中乡亲们挑谷回家,借家乡最普通的生活场景,烘托宁静祥和的美妙情境,表达“父母在”的幸福感受。也和第②段相照应。
5.作者笔下的父母的性格特征有何异同?
相同:勤劳、朴实,关爱子女。不同:母亲对“我”的关爱显得更为直接、细腻;而父亲说话不多,不善表达,爱得更为深沉。
6.文章标题《父母在》有什么含义?
【示例】父母渐渐老去,更要珍惜“父母在”的每一天。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关爱,“父母在”的宁静祥和、温馨美妙,是这世界上最大的一种幸福。作者以《父母在》为题,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和爱,表达了对父母安在的最美好的祝愿。
说明文阅读
紫禁城古建筑的防火智慧
①法国时间4月15日傍晚,世界文化遗产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大火过后,这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大教堂三分之二的屋顶遭到破坏,最具标志性的93米高的哥特式尖塔,在大火中轰然倒塌。这次事件给全球的文化遗产防火工作敲响了警钟。
②同样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明清紫禁城(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建造材料的使用上与巴黎圣母院很相似,都使用了大量木质建筑材料。这些始建于明朝的古建筑不仅核心受力骨架的材料以易燃的木材为主,而且其内外檐还绘制有大量的易燃性油饰彩画,因此建筑防火极其重要。在近600年的岁月中,紫禁城古建筑曾经因为雷击、人为失火或纵火发生过多起火灾。但是历代帝王极其重视防火,建筑工匠在施工中采取了多种科学的防火措施,使得紫禁城古建筑群至今基本完好。
③紫禁城内外均有河,城外有方正形状的护城河,其主要目的是防御外敌入侵。城内的内金水河围绕紫禁城主要建筑布置,其形状弯弯曲曲,尽量靠近部分宫殿建筑。其目的有二:一是切断火源的蔓延路径。文渊阁是乾隆皇帝专门用来贮藏精抄本《四库全书》的场所,建筑防火意义重大。为彻底切断可能存在的火势蔓延,乾隆下令将文渊阁建在内金水河的北侧,使得南侧建筑一旦着火,则受阻于内金水河。二是利用水源来扑火。紫禁城宫殿建筑众多,而仅有的70多口井不能满足所有建筑的灭火水源需求。所以,内金水河的布局方式有利于及时就近取水灭火。
④太和殿是紫禁城最为重要的宫殿,其在历史上曾遭受过数次火灾。清康熙十八年(1679),六名烧火的太监在紫禁城西北角的内御膳房用火不慎,诱发大火。大火从御膳房直接向南蹿,跨过乾清门广场,然后从保和殿继续向南蔓延到太和殿,使得太和殿被烧毁。16年后,太和殿开始复建。为避免再次发生别的建筑火势蔓延到太和殿的情况,建造者将太和殿原有的两端木质斜廊改成了砖砌的卡墙。这样一来,别的建筑发生火灾时,就很难波及到太和殿。太和殿两端的卡墙也成为我国最早的防火墙。
⑤紫禁城里还有不同材质的水缸,这些水缸平时贮满清水,宫中一旦失火,即可就近取水灭火。水缸共有231口,每口缸可储水3__000多升,储水量比一辆小型消防水车还多。为防止大缸里的水冬季结冰,每到十月至翌年二月,都要在缸外套上棉套,缸上加盖。气温特别低时,还要在缸下烧炭加温。
⑥为阻挡火源,紫禁城部分宫殿建筑的木质屋架还被石材取代。如乾清宫东侧的基化门与龙光门之间、乾清宫西侧的端则门与凤彩门之间,其建筑后檐墙上的木构件全部用石料雕刻而成,且上面亦有彩画,远观建筑表面与其他木质建筑无异。
⑦这些科学有效的防火措施,是几百年来紫禁城基本保持完好的重要保障。这些举措,不仅凝结着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也成为当下文化遗产保护或修复的重要参考依据。
(选自《科技日报》2019年4月,有删改)
1.除了修凿内金水河,紫禁城古建筑还采取了哪些科学有效的防火措施?
设计建造防火墙(将木质斜廊改成砖砌的卡墙);建筑前摆放水缸方便取水;部分木质屋架被石材取代。
2.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举了水缸的数量、储水量,并和小型消防水车的储水量进行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紫禁城水缸数量多、储水量大的特点。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紫禁城建筑群需要防火的主要原因是:其核心受力骨架以易燃的木材为主,而且内外檐的绘制有大量的易燃性油饰彩画。
B.紫禁城古建筑采用的防火措施成为当下文化遗产保护或修复的唯一参考依据。
C.选文开头谈到巴黎圣母院大火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下面的说明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总-分-总式结构进行说明。
训练(四)
记叙文阅读
(原创)
“背”上的亲戚
马海霞
①班里来了位新同学,叫孙大树。他刚走进教室就有调皮男生嘀咕:“快看,他拄着双拐,是个瘸子。”
②孙大树每天都是最早一个到校,最晚一个离校,他怕走路被人笑话,故意避开同学们。即便这样,没几天还是有熊孩子私下喊他“孙大拐”。每次听到有人这样喊他,孙大树都躲在角落里偷偷抹眼泪,老师问他怎么了,他回答,眯眼睛了。
③那年冬天,学校调来一位宋老师,高挑个儿、大眼睛,漂亮得很,人也和善,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可惜,她不教我们班。
④一天课间操,一名男生趴在窗户上探头朝教室里喊:“孙大拐,将我抽屉里的乒乓球扔给我。”恰好宋老师路过,听到这话,顺着窗户往里看,看到孙大树正架着拐在抽屉里翻找乒乓球。宋老师见状忙走了进去,帮忙把乒乓球扔给了那位同学,还和孙大树低语了几句,孙大树随后便笑嘻嘻地坐回了原位。
⑤那天下午,孙大树没有晚走,而是和我们一块离开教室。宋老师在学校门口等着他,他和宋老师并排着走,一路上有说有笑
的。学校大门不远处有一段斜坡,特别陡。走到这里时,宋老师蹲下来,要背着孙大树走,孙大树不好意思,可宋老师执意要背着他,他只好收起拐,爬上宋老师的背。等到了平坦的路面上,宋老师才将他放了下来。
⑥第二天,孙大树也没有和往常一样提前到校,而是按正常上学时间上学。宋老师提前在斜坡下等着他,和昨天一样蹲下身子,背着孙大树上坡。后来的几天,宋老师背着孙大树的身影总是出现在那个斜坡上。有老师看到了,会帮宋老师背一会儿;有高年级的同学看到了也上前帮忙,有的替孙大树拿着拐,有的用手往上托着他的腿。总之,孙大树成了学校里的名人,他出现的地方,总有一大帮同学围着帮助他。
⑦后来,有同学问孙大树和宋老师是不是亲戚,孙大树点点头。
⑧孙大树和宋老师是亲戚的消息不久就传遍了整个校园,大家都不敢再欺负他,“孙大拐”的绰号再也没人敢叫。大家都愿意帮助孙大树,每次帮助他被宋老师看到了,隔着老远她便竖起大拇指夸赞一下。
⑨两年后,宋老师调离了我们学校,但同学们还是愿意帮助孙大树,这已经在同学中形成了风气。
⑩孙大树后来读了职高,毕业后学了电器维修,还娶了个贤惠的妻子,生了个帅气的儿子。他年年都去看望宋老师。其实后来我们知道了,宋老师和孙大树根本不是亲戚,只不过当时她不教我们班,看到孙大树被同学欺负,也不好越过我们班老师来教训那位男生,只好假装和孙大树是亲戚,对他格外关爱,这样既帮助了孙大树又照顾到了我们班老师的面子。
⑪没想到,宋老师斜坡上的一蹲,带动了全校的老师和同学,大家纷纷来帮助孙大树,再也没人欺负和看不起他了。看来,并非“亲戚”关系起了作用,而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宋老师庆幸自己当年没有教我们班,否则以她年轻气盛的暴脾气,肯定会当场呵斥那位同学,那样反而效果不好。“关爱弱者从教师自身做起,远胜于对学生的空口说教。”这些是我后来看宋老师朋友圈的文章才知道的。
⑫不过,这么多年来,孙大树俨然成了宋老师家常来常往的“亲”亲戚。宋老师特别欣慰她年轻时选择了教师职业,她说,收获远大于付出,她家的“亲戚”如今数都数不过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2期)
1.文章叙写了四个场景,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孙大树被同学笑话;孙大树被宋老师背起;孙大树被宋老师背过以后,校园风气转变;孙大树毕业后成家,十分感激宋老师。
2.通读全文,梳理“孙大树”的心路历程,在下面的框格内填入恰当的内容。
A.伤心(自卑)→难为情→B.自信→C.感激
3.选文第⑦段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交代了孙大树与宋老师的“亲戚”关系;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同学们对孙大树态度转变的情节做铺垫。
4.品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孙大树随后便笑嘻嘻地坐回了原位。
“笑嘻嘻”写出了孙大树喜悦的样子,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突出宋老师的智慧以及人格魅力。
(2)他和宋老师并排着走,一路上有说有笑的。
“笑”有“自信、乐观”的意味,表现了孙大树的变化,突出宋老师善解人意。
5.文章结尾“收获远大于付出,她家的‘亲戚’如今数都数不过来”有什么深意?
“亲戚”指宋老师所关爱过的学生;宋老师付出爱心,也收获了更多的快乐与幸福;宋老师的善良感染、带动了更多人的善良;进一步升华了“关爱弱者,言传身教”的主题。
议论文阅读
别忘了“精神颜值”
陈鲁民
①颜值高者处处沾光,当明星容易走红,找工作额外加分,做销售更好出货,似乎干啥都占便宜。所以,时髦的人出门则描眉画眼,约会则浓妆淡抹。要说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可是,人毕竟都是活在灵与肉两个层面,在高度关注肉体颜值的同时,也别忘了提升自己的“精神颜值”。
②倘若说一个人的肉体颜值是父母给的,无法选择,听天由命;精神颜值则是自己挣的,好赖妍媸都要由自己全权负责。一个人如果其貌不扬,颜值不能“秀外”,那就想法子争取“慧中”,用知识、才华、成就来让人刮目相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精神颜值”呢?
③多读书,可美颜。北宋诗人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可见,不读书人会变丑,就是天生的潘安之貌也会变成张松之容,西施之颜也会变成东施之貌。而多读书,勤思考,广学识,明事理,则会使人胸有沟壑,面有光泽,神采飞扬,充满自信,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④勤养心,可增色。清朝学者萧抡说:“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养心,就是涵养心性,强健心智,净化心灵,端正心术,保持精神健康。可通过读书、教育、反省、觉悟来摄取,也可通过效法先贤、追慕英雄来植入。具体来说,自强不息养进取心,寡欲戒贪养洁净心,宠辱不惊养平常心。心养好了,营养丰富,自然会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光彩照人。
⑤广见闻,可添彩。人生要多游历,行万里路,遍览大好河山,可淡看云卷云舒;多经事,历千般苦乐,“惯看秋月春风”,能做到宠辱不惊。足迹遍布名山大川,可“一览众山小”,开阔心胸;身影留得名胜古迹,能“坐看云起时”,荡涤污秽。唐人张说,被贬岳州,因饱览大好江山,贴近黎民百姓,诗文进步神速,佳作迭出,精妙奇美,人亦显得神采不俗,气势豪放,骨骼清奇,面容姣好,被时人誉为“得江山助”。见多识广的人,不会大惊小怪;走南闯北的人,不怕大风大浪;他们的脸上平静、安详,呈现出一种成熟稳重的美。
⑥俄国作家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生而为人,就应内外兼修,秀外慧中,既需要颜值美,也需要精神美。
1.概括选文的中心论点。
在高度关注肉体颜值的同时,也别忘了提升自己的“精神颜值”。
2.第①段中加点的“似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似乎”暗含否定,强调未必“干啥都占便宜”,也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论点:既要关注肉体颜值,也要提升“精神颜值”。
3.第①段从“颜值高者处处沾光”的现象谈起,有什么作用?
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在高度关注肉体颜值的同时,也别忘了提升自己的‘精神颜值’”,从生活中常见现象谈起,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与读者拉近距离。
4.请简析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先提出观点“多读书,可美颜”,再引用黄庭坚的名言论证观点,接着从反面论述不读书之弊,最后从正面论述读书之利。
训练(五)
记叙文阅读
楼外鸟鸣声
孔令建
①清明回乡祭祖,在新筑的自家楼房里拥衾独睡,有一种深邃曼妙的虚静,弥散于周身之间。次日,久违的乡间晨曦,一下催醒我梦里一晌贪欢的沉香。向隅枯坐,旋转的微光勾起内心怀旧的清愁。正踟躇间,窗外一缕吐翡铺翠的绿丛中,突然,奏起一串打击乐一样的天籁妙音:滴溜儿,滴溜儿!吱咕咕,吱咕咕!叽、叽、叽,叽喳,叽喳……
②是鸟鸣声!而且是几种飞鸟齐奏的混合乐,仿佛一支乐队,面对饥渴的观众,尽情抹出一串串发烧的音符;又仿佛是一张躲闪不开的网,律动着古筝、二胡、笛子、扬琴、铜管的颤音,在半明半昧的晨曦中,将我深深笼罩。
③这样纯粹的声音,这样仿佛溅着绿魂的声音!它朴素的本质,让我感到一种生活的快意与灵魂的悸动。循着鸟鸣声,我来到空荡无人的后花园。后花园以竹篱为墙,墙身挟以盛开招展的牵牛花,端庄古雅的宫粉茶花,幽香挺拔的寿星桃,以及各类错综复杂的荆棘藤蔓、蒿芒杂树。花园之中,有蔬菜摇曳,有瓜果盛放,有春风吹动泥土发出的细碎“琴声”。“琴声”里,我能抓捏出年迈的母亲精心打理过的岁月。这是一方母亲用汗水雕镂的圣土,它让我回到江南,淡烟疏雨中,那采兰配芷的意气风发;也让我回到蓬瀛城的林涧,那孤岛上奇幻的梦境。花香鸟啼,日暖云散。在纯净的空气里,我尽情打开透明的灵魂,拾撷朝露,吮吸故地的沁泽,以滋润我身心。
④滴溜儿,滴溜儿!吱咕咕,吱咕咕!叽、叽、叽,叽喳,叽喳……
⑤齐奏的混合乐,因我的出现而消停了片刻,接着又挥抹出协奏曲的和鸣。我不敢再深入母亲打理的后花园,我害怕这些天籁的和鸣,因我的入侵而再度消失。我躲在竹篱的后面,观看这些莺声呖呖的鸟群。一只白肚灰翅的麻雀,穿着细黑的高筒靴子,站立在枝头的浓荫中,张开两片镶着黄边的长嘴唇,一声婉转的短音,便从紫红的喉头飘散而出——快快起来,快快起来!仿佛是勤劳的钟声,鞭策沉睡的乡村,叫乡村迈开脚步,奔向春耕的繁忙。一只绿背黄纹的鹧鸪,从一棵老栎树的枝头跃到一棵野毛榉(jǔ)的绿丛中,凝神片刻,左顾右盼,之后便撑出小巧玲珑的红喙,撒野般用短促而嘹亮的歌喉,清唱了起来——咕咕咕,别糊涂,别糊涂!那声调仿佛是时光的指针,穿透缥缈的空气,指向楼房里那些慵懒的贪睡者。接着,撇着八字胡的松鸡,神情怪异的黑鹭,吟落一地杜鹃花的子规,凶猛的秃鹫,学舌的鹦鹉等,先后继承麻雀与鹧鸪的衣钵,把缠绵悱恻、山重水复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撒泼开来,颇有钱塘春潮的气势!
⑥多么华美而珠圆玉润的交响乐,仿佛携着小提琴、钢琴、二胡、洞箫、萨克斯骤扬骤止的滑音,飞向岁月的灵河,丰饶着我的忧伤与快乐,我多想与它合二为一,永远倦憩在它汹涌的和音中。这些年,久居繁华的都市,汽车喇叭的鸣响,流动小贩的吆喝,熙攘人流的喧嚣,装修工具的吵闹,汇成了一泓浩荡的洪水,将我挤扁,使我再难寻觅内心渴望的田园风光与天籁的和鸣,接近清纯无邪的大自然本色。
⑦我常在午夜的梦境中,憧憬着那些远去的乡间的鸟鸣声,那妙不可言的天籁的和鸣和大自然本色。我想把这种憧憬,以我的勤勉,带回到与我息息相关的大都市之中,让它在大都市的土地上,积淀内存。只要有内存的种子,就一定有追求的繁花绽放瑰丽……一如当年的母亲,面对一片泥泞的沼泽地,发誓要将它变成自己的后花园,才使我在清明回乡祭祖之际,接受了一场天籁和鸣与大自然本色的盛宴……
(选自《思维与智慧》)
1.这篇文章的明、暗两条行文线索各是什么?
明线:楼外鸟鸣声;暗线:作者对乡村、对大自然的迷恋、憧憬之情。
2.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作者笔下的鸟鸣声具有哪些特点。
纯粹质朴(清纯无邪);散乱急骤(混合有气势);华美圆润;美妙动听。
3.第⑥段中加点的“挤扁”一词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挤扁”一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城市的繁华与喧嚣给作者心灵上带来的局促与压抑感,表达出作者对城市生活的无奈与失望。
4.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在作者看来,只要自己用勤勉和智慧,就能够创造出美好的城市家园,表明了作者对未来都市生活的憧憬。
说明文阅读
花山岩画
花山位于广西宁明县城西南约25公里处的明江河畔。一座断岩山的临江断面形成一个内凹的岩壁,岩壁上留存大批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的朱红色岩画,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左江花山岩画。岩画画面宽170余米,高40余米,面积约8 000多平方米,现存图像1 900多个,包括人物、动物和器物三类。据考证,花山岩画的绘制年代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汉代的不断完善,才形成这震撼人心的鸿篇巨制。
中国岩画有南北之分,南系柔美亮丽,北系厚重粗犷。北系以宁夏贺兰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为代表,南系则以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云南沧源岩画为代表。其中,花山岩画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图像众多,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更为世人所重。
“初识壁画认前朝,色自丹丹迹未凋。”千年的时光,也打磨不去花山岩画的色彩。花山岩画用朱红颜料(据取样化验,乃以赤铁石、动物血液及植物胶调合而成)绘制,北系岩画则采用凿刻敲磨方式制作,颜色多为岩壁色。
花山岩画以人物绘制为主,少涉动物,与北系岩画大量摹刻动物的特点不同。花山岩画绘制的人物群像,呈现出整齐感和规律性。排列或纵或横,或围作环状,透露出祭祀群舞的阵容和气势。其人物绘制,已有初步的身份识别意识,其正面姿态人物的位置和尺寸,总体上高于侧身姿态的人物。
“鬼斧神工输技巧,风吹雨打犹鲜妍。”以当时较为原始的提炼工艺,古骆越人是如何获取这些成分的?胶与赤铁石又是如何配制的?“是谁挥得笔如椽,乾坤写此大诗篇。”在如斧劈刀削般、高耸险峻的崖壁上,这些图像又是怎么画上去的?花山岩画真像一本还未被破译的天书。
花山岩画记录了骆越先民的诸多历史信息,演绎着骆越民族的永恒影像。它们与考古发掘以及民俗遗存往往可以相互印证。譬如岩画中人物腰间悬挂的环首削刀,与广西出土的战国环首刀(广西博物馆藏)完全一致;置于人物中间的打击乐器,就是曾经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的羊角钮钟(广西博物馆藏);而举手蹲足的拟蛙舞姿,至今仍活跃于壮族节日会演之中。花山岩画仿佛是一部时光机器,不停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
观赏这些影像的观众,不仅有中华民族的子孙,也有与花山相隔不远的越南人。据考证,仅从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就有三十多位来华的越南使节,留下了咏花山岩画的诗句。所以,当我从中越交界的零公里处,一路驰骋奔向花山之际,心中翻腾体味着当年越南使节的所见所思所感,刹那间,只觉得时光流转,古今汇通,竟有些恍兮惚兮了。
1.选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花山岩画的?
从规模地位、绘制方法、历史意义三个方面来介绍的。
2.根据选文内容,说说由此图(图中人物为朱红色)可推断为花山岩画的三个理由。
【示例】①画中人物为朱红色;②人物群像呈现出整齐感和规律性;③画中人物呈现举手蹲足的拟蛙舞姿。
3.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花山岩画作为南系岩画的代表是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
(2)花山岩画历经千年风雨仍很鲜艳的原因是古骆越人有先进的颜料提炼工艺。(×)
(3)花山岩画描绘的对象包括人物、动物和器物三类。(√)
训练(六)
记叙文阅读
母亲赐予我的
二月河
①我的母亲是一位性情刚烈的女性,和“慈母”“三春晖”,或者再文雅点的“萱堂”“令慈”这样的尊称不怎么联系得上。生活中,也只是偶尔为我补帽子,缝衣裤上挂破了的三角破绽,缭被脚趾顶透了的鞋。
②因此,每逢忆及,她常常不是握针,而是擦枪——她是与共和国一同诞生的第一代警察。除了打枪,她还骑马,过黄河进伏牛山,都是骑马走的。所以,母亲在我的心目中不是倚门盼子、灯下走针的女人,而是英雄。
③英雄也打儿子。因为我淘气调皮好像永远长不大,因为我逃学不肯受调教,因为我诸门功课成绩都很“臭”,不知多少次被她打得三魂七魄不归窍。当然,挨打的部位永远只有一处——屁股。打过就忘了,以至于我永远都以为,打屁股肯定补脑子,不打屁股的必定不是好妈妈。记得我第一次挨打,是一个秋天。公安局的院子里有一株很高很大的梨树,几个农民装束的人在树上摘梨,手里提着很长的麻袋,摘下来就装进麻袋里。我当时四岁吧,就站在树下,偶尔有落下的梨我就捡起来,飞快送进屋里塞进抽屉。如此往返,竟捡了多半抽屉磕烂了的梨。半夜时分,母亲开会回来,我(其实一直熬着瞌睡在等她)从床上一跃而起,拉开抽屉,说:“妈!我捡的,你吃!”母亲的脸色立刻大变:“你怎么敢拿人家的梨?”“树上掉的,我捡的……”“掉了你就敢捡?”“他们(别的小孩)都捡,我也捡!”“你还嘴硬!”……于是开打。我的绝不认错似乎更加激怒了她,她将我从里屋拖到外屋,又拖到滴水檐下……那夜月亮很好,清冷清冷的,空荡的院落中,只听见母亲狠狠地照着屁股一掌又一掌的声音——打得真疼啊!我相信她的手肯定也打得酸痛……直到我的哭声惊动了所有的公安,他们拉着劝着,母亲才罢了手。
④母亲没有上过学,可是翻看她的日记,连我这个“大有学问”的人也惊讶不已。母亲不但字写得端秀清丽,文采也是颇生动的。那全是靠自学,一点一点啃下来的,写总结、写报告锻炼出来的。20世纪60年代,我回家乡,父亲指点我去看母亲在家劳作的磨坊。石砌的墙上用炭条书写的字迹依稀可见,如“牛”“马”“羊”“人”“手”“口”……父亲告诉我:“这是你妈没有参加工作前练习写的字。”
⑤她的严厉、刻苦,形成了她的风格。我想了很久,大抵是因了她的理想主义再加着一种顽强的执着与认真。从一个拈针走线、推磨造炊的农村少妇,到一个能打枪骑马、文武双全的职业革命者,她经受了怎样的磨难?
⑥1947年,在伏牛山,一头狼半夜闯进我们的住房,她出去开会未归,只留我独自在家睡觉。我是被一声脆裂的枪声惊醒的,是母亲开的枪。她回来见灯熄了,没再点灯就睡下,听到那畜生在床下粗重的喘息声,反手向床下扣动了扳机……狼夺门而出,我们母子平安。但那次母亲哭了,她说:“万一狼叼走了你,我怎么向你爸交代?”
⑦她的勇敢传给了我。当后来苦难降临,我在井下掏煤被电击,一步一颤背水泥、登“死人崖”,从爆炸现场赤脚逃出时,当我决意舍弃仕途从文时,我觉得我所接受的是母亲的伟大力量与丰厚赐予。
⑧干公安的有句“切口”,叫“站着进来,横着出去”。命终于斯,或者是犯错误被赶出去,都叫“横着”。母亲没有犯过错误(当然是指一般性质而言),她终究是“横着”从这岗位(她死时是法院副院长)走向了生命的归宿。我已记不起她活着时休息是什么样子。无论什么时候我醒来,她都在工作,在写字。她犯病也是盛暑从乡里赶回,洗脸时晕倒的。半年后病不见起色,按规定要扣工资,她说:“这样歇着还领百分之八十的工资,我已经很不安了。”
⑨她去世之后,我带着她赐予我的,又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当我鬓发渐白、事业有成时,到“马翠兰之墓”前扼腕沉吟,我发觉母亲始终都在注视着我,跟随着我。
(选自《读者》2019年,有删减)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文章叙述的对象,引起下文;写母亲性格的刚烈,为下文叙述母亲的事迹做铺垫,突出母亲坚毅的品质、顽强的精神带给我的影响;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回忆了有关母亲的哪几件事来突显母亲所赐予“我”的优秀品质?
①母亲打偷梨的“我”;②母亲在石墙上刻苦练字;③母亲半夜独自开枪赶狼;④母亲带病工作。
3.说说第③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出当时院落的安静、清冷,突出“我”伤心、委屈与无助的心情,表明母亲的严厉,以及这件事给“我”的印象之深。
4.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由“见”“听”“反手”“扣动”“哭”这几个动词以及母亲的话,突出母亲的冷静、机敏、迅速、勇敢、果断的性格特点,以及对“我”深沉的爱。
5.文章以《母亲赐予我的》为题,有什么妙处?
文题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交代文章的叙述内容;暗示文章主旨;突出“我”对母亲的感激、敬重之情。
议论文阅读
(原创)
抖落背上的泥土并踩在脚下
李朝德
①有则寓言故事说,一位农夫的马失足掉进了很深的陷阱里,农夫绞尽脑汁想把它救出来,可是好几个小时过去了,痛苦的马依然陷在坑里,不断发出哀号。农夫无可奈何,又想到这匹马的年岁已大,干不了什么活了,费尽气力把它救出来,不如填上这个陷阱埋了它,至少能防止其他牲口再掉进去。于是他便请人一起帮他将泥土往陷阱里填。
②这匹聪明的老马当即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但令人惊讶的是,它很快就安静了下来,每当有一些泥土落入坑中时,它便迅速抖落背上的泥土,然后站到渐渐垒起的土堆上面。如此这般,填进坑中的泥土越来越多,马也越站越高,以致最后高到足以使它跃出陷阱。最后,这匹老马得意地抖落背上最后的那些泥土,在众人不敢相信的目光中逃走了。
③巴尔扎克讲:“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就像那匹老马一样,会遇到需要抖落背上“泥土”的问题。面对困境,是害怕、逃避还是去征服它?实践证明,唯一的、最管用的方法就是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尽快抖落背上的“泥土”并将其踩在脚下,果敢地将这些“泥土”变成坚实的垫脚石。
④有句谚语说得好,“坐在绒毛上的人不能成名,躺在被窝里的人不会成功”。《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苦尽甘来成长为特种兵老A;全军爱军精武标兵王忠心苦练打赢本领,当班长20多年书写“兵王传奇”。真正的成功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真正的优秀从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更别想一劳永逸,而是需要不断吃苦磨练才能达到。
⑤磨难和坎坷,常常使生命更加熠熠生辉,常常使人生的价值更加凸显出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励志名言,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艰难的环境能磨练意志,对不畏惧艰难的人来讲,任何挫折或困难都不过是块磨刀石或垫脚石而已。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现实中苦难、挫折如影随形,嚼苦成甜需迎难而上,需要铆足敢于吃苦的韧劲和狠劲,培养乐于吃苦的宽阔胸怀和智慧勇气。
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最幸福。奋斗路上,我们将会遇见更好的自己。天空不只有蔚蓝,云朵不只是白色,草木不只有碧绿,花儿不会永远绽开。换一种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坎坷与痛苦,也许就能找到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力量。
(选自《解放军报》2019年8月1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换一种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坎坷与痛苦,也许就能找到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力量。
2.选文开头写老马的寓言故事有什么作用?
以寓言故事开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议论的话题——挫折和不幸。
3.下面句子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如果要把它还原到原文中,应该放在第几段的开头?请说明理由。
其实,人的一生往往是一个经受磨难慢慢成长的过程。
应该放到第⑤段的开头,因为第⑤段写的都是关于磨难和坎坷使人成长的内容。
4.文题“抖落背上的泥土并踩在脚下”中的“泥土”喻指什么?
喻指挫折和不幸(困难和挫折、磨难和坎坷、坎坷与痛苦)。
训练(七)
记叙文阅读
善良的种子
朱成玉
①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②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③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地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⑩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⑪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1.根据选文的行文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父亲是有名的“抠王”→(父亲的钱被偷)→女人的种子被偷→(父亲及乡邻把各自的种子分给女人)→(父亲的钱失而复得)
2.选文第②段写父亲是有名的“抠王”,目的是什么?
与下文父亲慷慨地把自己的种子分给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善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父亲的善良。
3.结合全文,说说父亲被偷的那张百元票子为什么回到了他的口袋。
父亲把自己的种子分给丢失种子的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善举,感染了周围的人,也唤醒了偷钱人的良知。
4.第③段和第⑩中段两个画线语句是否矛盾,请结合父亲不同心境简要分析。
不矛盾。因为第③段写父亲的钱被偷时的焦急心情,心里是对他人的猜疑及不信任;而第⑩段写父亲的钱失而复得后,心情转悲为喜,他相信人心是向善的。
5.仔细揣摩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结合全文,说说好在哪里。
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细节描写,说明父亲的钱珍藏已久,因钱来之不易而格外珍惜,父亲的节约与善举形成对比,更能衬托父亲善举的可贵。
说明文阅读
砚,只为磨墨而生
宰 予
①砚,俗称砚台,是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古代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还用之殉葬。宋代米芾对一方山形砚台爱不释手,还专门为它写了《研山铭》,晚上都要抱着砚台入睡,真是痴迷到一定境界了。
②砚台一物,大致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于研磨的石槽、石板。目前所知道最早的成型石砚,出土于一座战国秦墓,跟毛笔、墨块放在一起,“文房四宝”在这时就已有其三了。
③汉代的砚,往往还附带一块研石,就像捣药的杵,被称为“研杵”。这说明当时墨锭制作工艺尚未成熟,不能用手捏着墨直接在砚上磨,需用研石将墨块碾碎磨细。东汉之后,随着制墨工艺的进步,墨锭可直接用手捏着磨,就不需研石了。
④早期的砚注重实用,普遍造型朴素,只有一些贵族墓葬才会出土比较精美的砚。唐宋以后,日常所用的砚造型也日渐丰富。比如唐代流行龟形砚、鱼形砚,明清流行牧牛砚、虎伏砚等,精彩纷呈。
⑤制作砚台,主要材质是天然岩石。但并非所有石头都适合做砚,必须精挑细选,核心因素就是材料的硬度。
⑥墨锭的莫氏硬度通常在2.3左右,想让它轻松磨出墨汁(称为“易发墨”),砚石中要有石英、长石等硬度较大(6-7)的矿物,它们是决定发墨效果的关键成分。然而柔软的毛笔也要频繁接触砚台,如果硬度太高,容易损伤笔毛,缩短笔的使用寿命。所以,砚台又必须有一定的柔韧性。通常,在砚台中占主要成分的是方解石、绢云母等,硬度在2-4之间,质地偏软,细腻滑润,不易伤笔。
⑦从微观视角看,砚面经过打磨后,软石部分磨损较大,微微下凹,硬石颗粒则微微凸起。研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众多“小刺”从墨块上刮下墨粉,再溶于水中。硬质的石英、长石颗粒必须很细,分布也要均匀,研磨出的墨汁才够细腻均匀,不会出现粗粒。各种矿物成分之间联结紧密、颗粒间空隙小,砚台就“不吸水”,墨汁更不易干涸。
⑧符合这些标准的就是一款好砚,人们将广东的端砚、甘肃的洮(táo)砚、安徽的歙(shè)砚、黄河岸的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
⑨端砚、洮砚和歙砚都是天然石头做成的。端砚出自广东肇庆,颜色多彩,石质娇嫩,摸起来像婴儿皮肤一样细腻。洮砚出自甘肃洮河,石色碧绿,颇为秀美。歙砚出自安徽南部、江西北部一带,多为青黑色,其代表为南唐李后主最爱的“龙尾石砚”,产于江西婺源龙尾山的溪流中,质地细密温润,叩之声音清越。宋代大书法家蔡襄曾专门写诗赞美它,将它与天下至宝“和氏璧”相提并论。澄泥砚比较特殊,是用反复淘洗、过滤后的细泥烧制的,属于陶砚。因其原料讲究、工艺独绝,磨墨效果可媲美石砚。
⑩今天,除了少数书画爱好者,我们平时写字用的多是现成的墨水或墨汁。墨从固体到液体,砚失去了用武之地,也就渐渐淡出日常生活了。
(选自《博物》,有删改)
1.认真阅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砚的起源与发展(或:砚的发展简史)→制作砚的材质要求→②四大名砚的特点
2.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第⑧段中加点的“这些标准”具体是指什么。
易发墨(或:能轻松磨出墨汁);有一定的柔韧性(或:质地偏软,细腻滑润,不易伤笔);硬质颗粒很细,分布均匀;矿物成分之间联结紧密、颗粒间空隙小。
3.请说说第⑨段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歙砚中的代表“龙尾石砚”的例子,真切具体地说明了歙砚“质地细密温润,叩之声音清越”的特点。
4.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D)
A.砚台,大致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于研磨的石槽、石板。就目前情况而言,文房四宝中的笔、墨、砚在战国时期就有了。
B.砚的形式发展与制墨工艺紧密相关。汉代的砚,往往还需要用“研杵”把墨碾碎磨细,东汉以后就不需要用研杵了。
C.早期的砚注重实用,大多造型朴素,唐宋以后,日常所用的砚造型才丰富起来,出现了龟形砚、鱼形砚以及牧牛砚、虎伏砚等。
D.澄泥砚属于陶砚,因其原料讲究、工艺独绝,大书法家蔡襄曾专门写诗赞美它,将它与天下至宝“和氏璧”相提并论。
【解析】D.蔡襄写诗赞美的是歙砚。
训练(八)
记叙文阅读
手
王世虎
①看见这只手,他的心“咯噔”颤抖了一下。
②尘封的记忆就像发黄的电影胶片徐徐拉开了序幕。
③这只手不白,肤色还有些黝黑,想必小时候也是个“淘气鬼”吧。那时,村庄前流过一条河,每年一到暑假,吃过午饭,趁大人们午睡后,他和小伙伴就像脱了缰的野马,扑通跳进河里抓鱼、嬉戏、游泳,不亦乐乎地玩到夕阳西落,一个个被晒成了一条条小泥鳅。母亲常被气得火冒三丈,一边拿鞋底追他一边责骂,我让你淘气!我让你淘气!
④这只手不大,食指明显要粗一些,大概曾经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吧。虽然顽皮,但他却天资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他尤其喜欢写作,作文屡屡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上朗诵。他还有写日记的习惯,每天睡觉前,趴在床上把一天发生的事情认真记录下来,先后写满了十多个笔记本。久而久之,他握笔的食指关节就显得有些突兀。
⑤这只手不滑,手掌上还有一层厚厚的茧子,看来也是个吃过苦的人。初一那年,母亲上山采药时意外跌落山谷不幸去世,家里的重担全都落在了父亲一个人肩上。上有卧病在床的奶奶,下面还有弟弟妹妹,懂事的他每天放学后就飞奔回家,喂猪、放牛、劈柴、做饭,然后辅导弟弟妹妹做作业。他要用稚嫩的身躯,帮父亲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⑥这只手小心地向前游走,但显得有些踌躇不定。高考后,他跟着村里的大人进城打工,因为学历不高,又没有技能,找工作四处碰壁。在本家叔叔给包工头买了一包好烟后,他进了建筑工地做小工。第一天下来,他累得全身都快散架了。晚上,躺在工地简易的木板床上,他流下了酸楚的泪水,他想放弃……但一想到家人,他又咬牙告诉自己,要坚持!
⑦这只手轻轻一拉,慢慢打开了一个黑洞。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个叫“黑皮”的老乡,黑皮开着豪车,穿着名牌,问他想不想发财。他点点头。黑皮带他去了一处偏僻的小区,说是公司的“培训基地”。听完第一堂课,他就什么都明白了。他内心很挣扎,但讲台上那一叠叠厚厚的人民币,就像一个诱人的“漩涡”,把他的欲望搅得蠢蠢欲动……
⑧这只手缓缓伸进了黑洞,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第一次执行任务,他万分紧张,虽然身边站满了“同事”,他还是害怕不已,仿佛周围有一万只眼睛在盯着自己。黑皮递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他深呼了一口气,借着公交车的颠簸走上前……没想到一切那么顺利,他成功了。“不错,是个好苗子!”黑皮拍拍他的肩膀,讪笑着把一叠钱塞进他手中。
⑨这只手忽然停了下来,似乎找到了想要的东西。在黑皮的带领下,公司的业务越做越大,他的腰包也越来越鼓。渐渐地,黑皮开始不满足于街头巷尾的小业务了,而把目光盯向了别墅区。最后一次行动,他们做了周密的计划,收获丰厚。可刚出小区,就被埋伏的警察一网打尽了——原来警察早就盯上了他们,人赃并获,无可狡辩。带上手铐的那一刻,他猛然间觉得世界都塌了……
⑩这只手开始慢慢抽出,一个黑色的皮夹露了出来。三年后,他出来了。回到老家,父亲朝他叹气,弟弟妹妹看他的眼神有些怪异,亲朋好友们也都有意无意地疏远他。那是他人生中最灰暗的一段时光……一个月后,他简单地收拾了几件衣服又返回城里,从最初的搬运工、泥瓦匠,到服务员、销售员,如今的他,自考本科,开了一家广告公司,有了家庭和孩子,才更真实地懂得脚踏实地的珍贵。
⑪这只手继续往外抽,皮夹的大半个身子都出来了……他的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
⑫“嗨,兄弟,真是你啊!”突然,他一把抓住这只手,寒暄道。
⑬这只手一惊,皮夹又滑落了回去,一双清澈而又充满惊恐的眼睛看向了他。
⑭“你不认识我了,我是你表哥啊!”话刚落,车到站了,他拉着这只手飞快地下了车。
⑮“大哥,我是第一次,真的!我发誓以后再也不会了……求你千万别报警!”他感觉这只手在颤抖。
⑯“好好做人,人生的路还长!”他用力握紧了这只手,然后松开了。
⑰望着这只手渐渐消失在人海中,他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
⑱曾经,他也有这么一只“手”。
1.根据小说内容填空。
这只手的状态
他的经历
这只手黝黑粗大、布满茧子
年少的他天真淘气、热爱写作、照顾家庭
(1)这只手开始游动、进入黑洞
成年的他四处碰壁、参与扒窃、锒铛入狱
这只手慢慢抽出、拉出皮夹
(2)出狱的他遭遇白眼、改过自新、脚踏实地
这只手继续往外、即将得手
他对于扒窃行为及时出手、巧妙制止、给予告诫
2.第⑦⑧两段加点的“黑洞”一词意蕴丰富,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指别人的皮包/被盗者的包(口袋);暗指人生歧途/人生的深渊/歪路。
3.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B13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神态描写。“清澈”形象地写出了“这只手”涉世不深,暗示其应是第一次扒窃。“惊恐”生动写出了“这只手”扒窃被发现时惊慌(害怕心虚)的样子。
4.“他”的内心由最初的“‘咯噔’颤抖”到后来的“如释重负”,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看见一只很像自己的手时的五味杂陈(或:看见这只手触动内心),想起不堪回首的往事,担心“这只手”会重蹈“他”的覆辙(或:会走自己的老路),后来“他”及时制止了“这只手”滑向深渊,挽救了失足青年,从而感到“如释重负”。
5.小说以《手》为标题,有何妙处?
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借这只手回忆了“他”不堪的过往;现在的“他”出手制止“这只手”正在失足的行为;暗示主旨:手的选择正是心灵的选择,误入歧途悔恨终身,改过自新脚踏实地、向善向美、助人归正才是正途。
议论文阅读
心中有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①生活中总有这样的瞬间,能够在不经意间击中心扉。比如近期,一则“为生命接力,与时间赛跑”的消息刷屏,沿路车辆纷纷为疾驰的救护车让行;一个骑着摩托的年轻小伙,挡在车流前护卫陌生老人安全走过马路;一名地铁执勤的文明劝导员,将鞋子借给急着赶路的乘客后坚守岗位……是什么,促使他们做出这样的举动?又是什么,赋予这些情境打动人心的力量?答案就来自“爱人者,人恒爱之”的朴素观念。的确,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感知生活的温度,传递人生的暖意。
②爱,从来都是一个难以准确形容的概念,却从不影响人们用一生去感受和追求。望着襁褓里的婴孩,父母嘘寒问暖是爱,为之计深远也是爱;看着奋笔疾书的学生,老师恨铁不成钢是爱,耳提面命也是爱;搀着垂垂老矣的老人,直言不讳是爱,善意谎言也是爱……无论爱的方式如何,都是一种直达心底的情感、一股充满感召的力量、一个终生受益的能力。可以说,拥有爱、认识爱、传递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成就精彩的人生。
③内敛的爱,往往悄无声息、细若微尘。有人说,爱是一首歌,用心演奏才能弹出醉人旋律。是啊,意志消沉时,父母的一句鼓励就能驱散阴霾;单调枯燥时,恋人的一个眼神就能心动不已;误解争执时,陌生人的一个笑容就能握手言和。其实,爱一直在我们身边。只要心中有爱,何处不是春意盎然?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摒弃浮躁,洗尽铅华,用爱去对待生命的每一次际遇,生活也将报之以歌,世界也将报之以爱。
④奔放的爱,亦可气吞山河、惊天动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没有大小之分,爱己、爱家、爱国都同样伟岸。我们看到,无论是历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激动,还是走进新时代、改革再出发的自豪,中国人民尤其是当代年轻人对国家和民族的爱历久弥新。犹记得,南海仲裁闹剧举国上下众志成城;莫敢忘,汶川十年中华儿女风雨同舟。胸怀大志,心有大爱,以爱国之情、报国之心投身时代洪流,方能成就个人前途、书写时代篇章。
⑤爱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能力,需要理解和尊重,更需要自控和坚持。这种能力,体现在肆意宣泄的自制,体现在打破麻木的发声。爱的本质是给予,而不是获得。那些爱的纵容、爱的泛滥,容易染上“空心病”“狂躁症”;那种爱的缺失、爱的空洞,极易导致“冷面人”“旁观者”。可见,唯有点燃爱、激发爱、播撒爱、守护爱,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才能铸就更健全的人格、更高贵的精神。
⑥“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在稀松寻常处滋润爱的雨露,在家国情怀中汲取爱的力量,青年们就能将自己成长为理想的模样,创造出新的更大的奇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心中有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2.仿照第④段画线句子,为选文再举一例做论据。
【示例】钓鱼岛问题华夏儿女上下一心坚定立场。
3.有人说,第⑤段可以删掉,你同意吗?为什么?
【示例】不同意。第⑤段讲了爱不仅是一种情感和能力,更需要自控和坚持。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使论证更严谨更科学。
4.下列对选文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D)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训练(九)
记叙文阅读
那祥云缭绕的地方
宗 璞
①图书馆,在一座大学里,永远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这里钻研学问,学子在这里发奋学习,任何学术成就都是和图书馆分不开的。
②我结识清华图书馆是从襁褓中开始的。我出生两个月,父亲执教清华,全家移居清华园。母亲在园中来去,少不得有时抱着我,或用婴儿车推着我。从那时,我便看见了清华图书馆。我想,最初我还不会知道那是什么。渐渐地,能认识那是一座大建筑。在上幼稚园时就知道那是图书馆了。
③图书馆外面的石阶很高,里面的屋顶也很高,一进门便有一种肃穆的气氛。说来惭愧,对于孩子们,它竟是一个好玩的地方。不记得我什么时候第一次走进图书馆。父亲当时在楼下,向南的甬道里有一间朝东的房间,我和弟弟大概是跟着父亲走进来的。那房间很乱,堆满书籍文件,我不清楚那是办公室还是个人研究室,也许是兼而用之。每次去不能多停,我们本应立即出馆,但常做非法逗留,在房间外面玩。给我们的告诫是不准大声说话,于是我们的舌头不活动,腿却自由地活动。我们把朝南和朝西的甬道都走到头,甬道很黑,有些神秘,走在里面像是探险。有时我们去爬楼梯,跑到楼上再跑下来。我们还从楼下的饮水管中,吸满一口水,飞快地跑到楼梯顶往下吐,听见水“啪”的一声落地,觉得真有趣。我们想笑却不敢笑,这样的活动从来没有被人发现。
④上小学时学会骑车,有时由哥哥带着坐大梁,有时自己骑,当时校中人不多,路上清静,慢慢地骑着车左顾右盼很是惬意。我们从大礼堂东边绕过来,到图书馆前下车,走上台阶,再跑下来,再继续骑,算是过了一座桥。我们仰头再仰头,看这座“桥”和上面的楼顶。楼顶似乎紧接着天上的云彩。云彩大都简单,一两笔白色而已,但却使整个建筑显得丰富。多么高大,多么好看。这印象还留在我心底。
⑤从外面看图书馆有东西两翼。东面的爬山虎爬得很高,西面的窗外有一排紫荆树。那紫色很好看,可是我不喜欢紫荆,对于看不出花瓣的花朵我们很不以为然。有人说紫荆是清华的校花,如果真是这样,当然要刮目相看。
⑥抗战开始,我们离开清华园,一去八年,对北平的思念其实是对清华园的思念。在清华园中长大的孩子对北平的印象不够丰富,而梦里塞满了树林、小路、荷塘和那一片包括大礼堂、工字厅等处的祥云缭绕的地方。胜利以后,我进入清华外文系学习,在家中虽然有一个小天地,图书馆是少不得要去的,我喜欢那大阅览室。这里是那样安静,每个人都在专心地读书,只有轻微的翻书页的声音。几个大字典架靠墙站着,字典永远是打开的,不时有人翻阅。我总是坐在最里面的一张桌上。因为出入都要走一段路,就可以让自己多坐一会,在那里看了一些参考书,做各种作业。在家里写不出的作文,在图书馆里似乎是被那种气氛感染,很快便写出来,当然也有时在图书馆做功课不顺利,在家中自己的小天地里做得很快。
⑦在这一段日子里,我惊异地发现图书馆变得越来越小,不像儿时印象中那样高大,但它仍是壮丽的。也常有一两笔白色的云依在楼顶。
⑧四年级时,便要做毕业论文,可以进入书库。置身于书库中,真像是置身于一个智慧的海洋,还有那清华图书馆著名的玻璃地板,半透明的。让人觉得像是走在湖水上,也像是走在云彩上,真是祥云缭绕了。我的论文题目是托马斯·哈代的诗,本来我喜欢哈代的小说,后来发现他写诗也是大家,深刻而有感染力,便选了他的诗做论文题目。导师是美国教授温德。在书库里留恋徜徉真是乐事。
⑨那时,图书馆里有教室。我选了邓以蛰的美学,便是在图书馆里授课,在哪间房间记不起了。这门课除我之外还有一个男生。邓先生却像有一百个听众似的,每次都做了充分准备,带了许多图片,为我们放幻灯片。幻灯片里有许多名画和建筑,我在这里第一次看见蒙娜丽莎,可惜不记得邓先生的讲解了。这门课告诉我们,科学的顶尖是数学,艺术的顶尖是音乐。只是当时没有音响设备,课上没有听音乐。
⑩从清华图书馆里走出来的还有少年闻一多和青年曹禺。闻一多一九一二年入清华学堂,在清华学习九年中,少不了要在图书馆读书,在九年中他课余写的旧体诗文还自编为《古瓦集》。去年经整理后出版,可惜我目力太弱,已不能阅读,只能抚摸那典雅的蓝缎面,让想象飞翔在那一片彩云之上。
⑪曹禺(本名万家宝)的第一部剧作《雷雨》是在清华图书馆里写成的。我想那文科的教育,外国文学的熏陶,那祥云缭绕的书库,无疑会影响着曹禺的成熟和发展。我们不能说清华给了我们一个曹禺,但我们可以说清华有助于万家宝成为曹禺。我想,演员若能扮演曹禺剧中人物,是一种幸运。他的台词几乎不用背,自然就会记得。“太阳出来了,黑暗留在后头,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上中学时,如果有人说一句“太阳出来了”,立刻会有人接上“黑暗留在后头”。“我的中国名字叫张乔治,外国名字叫乔治张”,短短两句话给了多么宽广的表演天地。也许这是外行话,但这是我的感受。
⑫从图书馆走出的还有许多在各方面有成就的人,无论成就大小,贡献大小,都是促使社会进步的力量,想来,在清华献出了毕生精力的教职员工都会感到欣慰。
⑬今年夏天,目疾稍稳定,去清华参观新安排的“冯友兰文库”,便也到图书馆看看。大阅览室依旧,许多同学在埋头读书,安静极了。若是五年换一届学生,这里已换过十届了。岁月流逝,一届届学生的黑发变成银丝,但那自强不息的精神永在。
(选自《烟斗上小人儿的话》,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节)
1.第①段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结构上,统领全篇,强调了图书馆的重要作用,图书馆给人的帮助,引起下文;内容上,为下文作者在清华图书馆的见闻以及在清华图书馆的成长历程做铺垫,表达对清华图书馆的高度赞美与怀念。
2.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文章③-④段、⑥-⑧段、第⑨段所叙述的事情。
儿时在图书馆玩耍;进入清华外文系学习时,在图书馆做功课、写毕业论文,徜徉在书库里;在图书馆教室里听邓以蛰先生的美学课。
3.文章写闻一多和曹禺的作用是什么?
强调了清华图书馆在培养人才、造就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4.作者为什么将清华图书馆称为“那祥云缭绕的地方”?
因为图书馆十分高大,它的顶楼顶着云彩,从外观上看来是那祥云缭绕的地方;在作者的心目中,清华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是文化的传承之地,那自强不息的精神永在,“那祥云缭绕的地方”也表现出作者对清华图书馆的敬意。
5.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清华图书馆的无限热爱、留恋和怀念之情。
说明文阅读
屋檐上的神兽
风中的思绪
①我们经常会看到古代建筑的屋檐上立着一排形状各异的小兽,它们被称为脊兽。这些脊兽总是蹲在翘起的檐角上,向着天空的方向。它们还有一个很形象的别称:走投无路。因为已经驻扎在檐角的最前端,再走一步,就会掉下屋顶。
②唐宋时期屋檐上的脊兽仅有一枚兽头,到了清代形成了骑凤仙人在前的“脊兽队列”。中国屋脊上的神兽,除了实用功能以外,还多了装饰与标示等级的作用:以故宫的脊兽为例,清朝时期,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用九个脊兽;皇后寝宫坤宁宫用七个脊兽;妃嫔的东西六宫用五个脊兽;某些配殿则用三个,甚至一个脊兽。唯一的特例,就是象征着皇权的太和殿,它的屋脊上足足有十只脊兽,紧跟骑凤仙人之后,彰显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③那么,这些脊兽是什么动物都可以担当的吗?当然不是。只有有实力、有内涵的动物,才能堪此大任。相传在战国时期,齐闵王为燕国大将乐毅所败,仓皇出逃。走投无路之际,一只凤凰飞至眼前,载着他飞离险境,升仙而去。这就是排在第一位的骑凤仙人的由来。跟在他后面的小神兽各有寓意,而且都被赋予了神奇的本领,守护着吉祥与好运。最靠前的龙、凤,分别象征着尊贵与祥瑞;第三位的狮子,是勇猛、威严的代表;其后的海马、天马,则象征威德通天入海、逢凶化吉、畅达八方;第六位的狎鱼与第八位的狻(suān)猊(ní),都是传说中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兽;第七位的獬(xiè)豸(zhì)则有神羊之称,象征着公正无私,又有压邪之效;第九位的斗牛虽牛头牛身,却身上有鳞,是虬(qiú)螭(chī)的一种,遇阴雨作云雾,能逢凶化吉。最特别的,要数屋脊上的最后一只神兽。因为除了太和殿以外,其他建筑上都不会看到这第十只神兽。所以,人们给它起的名字也很随性:行什(shí),即排第十的意思。它的造型像只猴子,但背后长有双翼,且手持金刚宝杵,像极了传说中的雷震子。
④传统的中式建筑越来越少见,但那玲珑的脊兽、飞扬的檐角,仍是中国建筑记忆中灵动与庄重兼备的美。正如建筑大师梁思诚所说:“它们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选自《知识窗》)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脊兽,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2.第②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故宫脊兽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屋脊上的神兽有装饰与标示等级的作用,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脊兽寄寓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脊兽被赋予了神奇的本领,守护着吉祥与好运;体现中国建筑灵动与庄重兼备的美。
4.结合上下文,推测“行什”的作用是什么?
防止屋顶被雷劈。
训练(十)
记叙文阅读
傅 雷
杨 绛
①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
②傅雷的严肃确是严肃到十分,表现了一个地道的傅雷。阿聪、阿敏那时候还是一对小顽童,只想赖在客厅里听大人说话。傅雷严格禁止他们旁听。有一次,客厅里谈得热闹,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忽然他蹑足把门一开,只见门后的哥哥弟弟正缩着脖子笑呢。傅雷一声呵斥,两孩子在咚咚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梅馥也赶了上去。在傅雷前,她是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她却是挡了爸爸的盛怒,自己温言告诫。等他们回来,客厅里渐渐恢复了当初的气氛。但过了一会,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梅馥也起不了中和作用。只听傅雷厉声呵斥,夹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我们谁也不敢劝一声,只装作不闻不知,坐着扯谈。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大家又坐了一会儿辞出,不免叹口气:“唉,傅雷就是这样!”
③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锤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傅雷的自比,乍听未免滑稽。梅馥称傅雷为“老傅”,而我觉得傅雷在家里有点儿老虎似的。他却自比为“小老鼠”!但傅雷这话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我想他只是道出了自己的真实心情。他对所有的朋友都一片至诚。但众多的朋友里,难免夹着些不够朋友的人。傅雷曾告诉我们,某某“朋友”昨天还在他家吃饭,今天却在报纸上骂他。这种事不止一遭。傅雷讲起的时候,虽然眼睛里带些气愤,嘴角上挂着讥诮,总不免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觉得自己老实得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他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他也像老鼠那样,只在洞口窥望外面的大世界。
④朋友们爱说傅雷固执,可是我也看到他的固而不执,有时候竟是很随和的。他有事和锺书商量,尽管讨论得很激烈,他并不固执。他有些朋友(包括我们俩)批评他不让阿聪进学校会使孩子脱离群众,不善适应社会。傅雷从谏如流,就把阿聪送入中学读书。锺书建议他临什么字贴,他就临什么字贴;锺书忽然兴用草书抄笔记,他也高兴地学起十七贴来,并用草书抄稿子。
⑤1954年在北京召开翻译工作会议,傅雷未能到会,只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讨论翻译,必须举出实例,才能说明问题。傅雷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他大概忘了例句都有主人。这就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有一位老翻译家竟气得大哭。平心说,把西方文字译成中文,至少也是一项极繁琐的工作。译者尽管认真仔细,也不免挂一漏万;译文里的谬语,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假如傅雷打头先挑自己的错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悦诚服。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准会想得周到些。当时他和我们两地间隔,读到锺书责备他的信,气呼呼地对我们沉默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又回复书信来往。
⑥傅雷的认真,也和他的严肃一样,常表现出一个十足地道的傅雷。有一次他称赞我的翻译。我不过偶尔翻译了一篇极短的散文,译得也并不好,所以我只当傅雷是照例敷衍,也照例谦逊一句。傅雷怫然忍耐了一分钟,然后沉着脸发作道:“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我当时颇像顽童听到校长错误称赞,既不敢笑,也不敢指出他的错误。可是我实在很感激他对一个刚试笔翻译的人如此认真看待。而且只有自己虚怀若谷,才会过高地估计别人。
1.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多样,请以第②段为例进行分析。
第②段传神地刻画了傅雷的严肃。主要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态来描写。通过梅馥的温和、维护对比反衬傅雷的严肃;以小见大,用日常生活的小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高大,以表达对傅雷高贵人格的赞美。
2.第③段别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作者回家常和锺书研究:他像老虎。而他自己却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联系全文,谈谈为什么有如此之比。
“孤傲如云间鹤”,是别人对傅雷做事严肃认真、不讲人情的误解;“像老虎”,是杨绛觉得傅雷在家里对待孩子们过于严厉;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是因为他对待朋友一片至诚,而有些朋友“却在报纸上骂他”,这让他感到“世情险恶”,自己“孤弱得无以自卫”,又不善在社会上周旋,只能安身于书斋。
3.杨绛擅长通过一些生活琐事来展示人物性格,请分条概述本文④⑤⑥三段所写之事。
①听从朋友的批评和建议。②直言其他翻译家的错误。③称赞“我”的翻译。
4.杨绛的语言沉静诙谐,干净明晰,有极强的表现力。请赏析第⑤段和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1)译文里的谬语,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
用生动有趣的比喻写出译文中的小错误在所难免,从而表现译者工作的不易,更突出傅雷的认真。
(2)所以我只当傅雷是照例敷衍,也照例谦逊一句。
幽默地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照例”一词写出世俗的虚伪客套,也更显傅雷的认真。
5.请根据全文概括傅雷的性格特点。
严肃、认真、倔强急躁、固而不执(随和)。
议论文阅读
(2019·福建)
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朱万曙
①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②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③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末被发掘的。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的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④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字进行深入解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亠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
(有删改)
1.选文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①要知晓文化家底;②要挖掘文化遗产;③要深入研究文化。
2.选文第③段的三个例子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论点的?
①重要文化遗产;②民间文化遗产;③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段先对文化自信进行解说,然后指出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
C.目前,对清华简文字的识读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其中一些文字还有待破解。
D.本文采用分—总结构形式,主体部分通过层层递进方式加以论证,逻辑严密。
相关文档
-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2021-11-0610页
- 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2020疫情期间2021-11-068页
- 2019年中考语文满分作文汇编(118页2021-11-06118页
- 云南省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2021-11-0614页
-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2021-11-06212页
-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2021-11-0612页
- 湖北省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2021-11-0623页
- 江苏南京市2018-2020中考语文试题2021-11-0642页
- 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词二2021-11-065页
- 2018-2019济南历城九年级语文上期2021-11-06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