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9 MB
- 2021-11-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结与复习
第二十八章 锐角三角函数
要点梳理 考点讲练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2)∠A的余弦:cosA= = ;
(3)∠A的正切:tanA= = .
要点梳理
1. 锐角三角函数
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
a,b,c分别是∠A,∠B,∠C的对边.
(1) ∠A的正弦: ∠A的对边
斜边sin A = a
c
;
∠A的邻边
斜边
b
c
∠A的邻边
∠A的对边 a
b
sin30°= ,sin45°= ,sin60°= ;
cos30°= ,cos45°= ,cos60°= ;
tan30°= ,tan45°= ,tan60°= .
2.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
1
2
3
2
3
3
2
2
2
2
1
3
2
1
2
3
合作探
究(1) 在Rt△ABC中,∠C=90°,a,b,c分别是∠A,
∠B,∠C的对边.
三边关系: ;
三角关系: ;
边角关系:sinA=cosB= ,cosA=sinB
= ,
tanA= ,tanB= .
a2+b2=c2
∠A=90°-∠B
3. 解直角三角形
a
c
sin
cos
A
A
sin
cos
B
B
b
c
(2) 直角三角形可解的条件和解法
◑ 条件:解直角三角形时知道其中的2个元素(至少
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3个未知元素.
◑ 解法:①一边一锐角,先由两锐角互余关系求出
另一锐角;知斜边,再用正弦(或余弦)求另两边;
知直角边用正切求另一直角边,再用正弦或勾股
定理求斜边;②知两边:先用勾股定理求另一边,
再用边角关系求锐角;③斜三角形问题可通过添
加适当的辅助线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3) 互余两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sinα = ,
cosα = ,
sin2α + cos2α = .
tanα · tan(90°-α) = .
cos(90°-α)
sin(90°-α)
1
1
对于sinα与tanα,角度越大,函数值越 ;
对于cosα,角度越大,函数值越 .
大
小
(4) 锐角三角函数的增减性
(1) 利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
第二步:输入角度值,
屏幕显示结果.
(也有的计算器是先输入角度再按函数名称键)
第一步:按计算器 键,sin tan cos
4. 借助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及锐角
(2) 利用计算器求锐角的度数
还可以利用 键,进一步得到角的
度数.
第二步:输入函数值
屏幕显示答案 (按实际需要进行精确)
方法①:
°'″2nd F
第一步:按计算器 键,2nd F sin cos tan
方法②:
第二步:输入锐角函数值
屏幕显示答案 (按实际需要选取精确值).
第一步:按计算器 键,°'″2nd F
(1) 仰角和俯角
铅
直
线
水平线
视线
视线
仰角
俯角
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
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
夹角叫做俯角.
5. 三角函数的应用
以正南或正北方向为准,正南或正北方向线与目
标方向线构成的小于900的角,叫做方位角. 如图
所示:
30°
45°
B
O
A
东西
北
南
(2) 方位角
45°
45°
西南
O
东北
东西
北
南
西北
东南
图19.4.5
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记作α,有
i = tan α.
坡度通常写成1∶m的形式,如i=1∶6.
显然,坡度越大,坡角α就越大,
坡面就越陡.
如图:坡面的铅垂高度(h)和水平长度(l)
的比叫做坡面坡度.记作i,即i = .
(3) 坡度,坡角
h
l
(4)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
程是:
① 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平面图形,
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② 根据条件的特点,适当选用锐角三角函数等
去解直角三角形;
③ 得到数学问题的答案;
④ 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A
C
M
N
①在测点A安置测倾器,测得M的仰角∠MCE=α;
E
②量出测点A到物体底部N的水平距离AN=l;
③量出测倾器的高度AC=a,可求出
MN=ME+EN=l · tanα+a.
α
(1) 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步骤:
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2) 测量东方明珠的高度的步骤是怎么样的呢?
①在测点A处安置测倾器,测得此时M的仰角∠MCE=α;
A
C
B
D
M
N
Eα
②在测点A与物体之间的B处安置测倾器,测得此时M的仰角
∠MDE=β;
β
③量出测倾器的高度AC=BD=a,以及测点A,B之间的距离
AB=b.根据测量数据,可求出物体MN的高度.
,tan tan
ME ME b MN ME a
考点一 求三角函数的值
考点讲练
例1 在△ABC中,∠C=90°,sinA= ,则tanB
的值为
( )
A. B. C. D.
4
5
4
3
3
4
3
5
4
5
解析:根据sinA= ,可设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
4k,5k,则第三边长为3k,所以tanB=
4
5 3 3.4 4
k
k
B
方法总结:求三角函数值方法较多,解法灵活,在
具体的解题中要根据已知条件采取灵活的计算方法,
常用的方法主要有:(1)根据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
值;(2)直接运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值;(3)借助边的
数量关系求值;(4)借助等角求值;(5)根据三角函数
关系求值;(6)构造直角三角形求值.
1. 在△ABC中, ∠A、 ∠B都是锐角,且sinA=cosB
,
那么△ABC一定是______三角形.
直角
2. 如图,在网格中,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点A,B,
C都在格点上,则∠ABC的正切值是____.1
2
针对训练
例2 矩形ABCD中AB=10,BC=8,E为AD边上一点,
沿CE将△CDE对折,使点D正好落在AB边上,求
tan∠AFE.
分析:根据题意,结合折叠的性
质,易得∠AFE=∠BCF,进而在
Rt△BFC中,有BC=8,CF=10,
由勾股定理易得BF的长,根据三
角函数的定义,易得 tan∠BCF
的值,借助∠AFE=∠BCF,可得
tan∠AFE的值.
10
8
解:由折叠的性质可得,CF=CD,
∠EFC=∠EDC=90°.
∵∠AFE+∠EFC+∠BFC=180°,
∴∠AFE+∠BFC=90°.
∵∠BCF+∠BFC=90°,∴∠AFE=∠BCF.
在Rt△BFC中,BC=8,CF=CD=10,
由勾股定理易得BF=6.
∴tan∠BCF = . 3
4
∴tan∠AFE=tan∠BCF= .3
4
10
8
针对训练
解:∵在直角△ABD中,tan∠BAD =
∴BD = AD·tan∠BAD=12× =9,
∴CD=BC-BD=14-9=5,
∴
∴sinC =
如图,△ABC中,AD⊥BC,垂足是D,若BC=
14,
AD=12,tan∠BAD= ,求sinC的值.
3
4
3
4
BD
AD
,
2 2 2 212 5 13AC AD CD ,
3
4
12.13
AD
AC
考点二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例3 计算:
03 2tan 60 .33
解:原式= 3 3 1 2 3 1.
(1) tan30°+cos45°+tan60°;
(2) tan30°· tan60°+ cos230°.
计算:
3 333 4
7 .4
3 2 33 2
4 3 2 .3 2
解:原式
解:原式
针对训练
考点三 解直角三角形
例4 如图,在△ABC中,∠C=90°,点D在BC上,
BD=4,AD=BC,cos∠ADC = ,求:
(1) DC的长;
5
3
分析:题中给出了两个直角三角
形,DC和sinB可分别在
Rt△ACD和Rt△ABC中求得,由
AD=BC,图中CD=BC-BD,
由此可列方程求出CD.
A
B CD
又 BC-CD=BD,
解得x =6,∴CD=6.
A
B CD
解:设CD=x,在Rt△ACD中,cos∠ADC = ,3
53 5
5 3
x AD xAD
,
5
3AD BC BC x , ,
5 43 x x ,
(2) sinB的值.
A
B CD
解:BC=BD+CD=4+6=10=AD,
在Rt△ACD中,
在Rt△ABC中,
2 2 2 210 6 8AC AD CD ,
2 2 64 100 2 41AB AC BC ,
8 4 41sin .412 41
ACB AB
方法总结:本考点主要考查已知三角形中的边与
角求其他的边与角.解决这类问题一般是结合方程
思想与勾股定理,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进行求解.
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AC=3.
点D为BC边上一点,且BD=2AD,∠ADC=60°.
求△ABC的周长 (结果保留根号).
针对训练
解:在Rt△ADC中,
∴BD=2AD=4.
∴BC=BD+DC=5.
在Rt△ABC中,
∴△ABC的周长为AB+BC+AC
sin = ,ACADC AD
∵ ∠
3= = 1,tan tan 60
ACDC ADC
∴ ∠
tan = ,ACADC DC
∵ ∠
3= = 2,sin sin 60
ACAD ADC
∴ ∠
2 2 2 7.AB AC BC
2 7 5 2 3.
解:连接OC.
∵BC是⊙ O的切线,
∴∠OCB=90°,
∴∠OCA+∠BCA=90°.
∵OA=OC,∴∠OCA=∠OAC,
∴∠OAC+∠BCA=90°,
∵∠BOA=90°,∴∠OAC+∠APO=90°,
∵∠APO=∠BPC,∴∠BPC=∠BCA,∴BC=BP.
例5 已知:如图,Rt△AOB中,∠O=90°,以OA
为半径作⊙ O,BC切⊙ O于点C,连接AC交OB于点P.
(1) 求证:BP=BC;
解:延长AO交⊙ O于点E,连接CE,在Rt△AOP中,
∵sin∠PAO= ,设OP=x,AP=3x,
∴AO= x.
∵AO=OE,∴OE= x,
∴AE= x.
∵sin∠PAO= ,
∴在Rt△ACE中 ,∴ ,解得x=3,
∴AO= x= ,即⊙ O的半径为 .
(2) 若sin∠PAO= ,且PC=7,求⊙ O的半径.1
3
1
3
2 2
2 2
4 2
1
3 1
3
CE
AE
3 7 2 2
34 2
x
x
2 2 6 2 6 2
E
如图,AB为⊙ O的直径,且弦CD⊥AB于E,过点
B的切线与AD的延长线交于点F.若cos∠C = ,DF=3,
求⊙ O的半径.
4
5
针对训练
解:连接BD.
在⊙ O中,∠C=∠A,
∵BF是⊙ O的切线,∴∠ABF=90°.
设AB=4x,则AF=5x,
由勾股定理得,BF=3x.
∵AB是⊙ O的直径,∴BD⊥AD,
∴cosA=cosC=
4.5
∴△ABF∽△BDF,
BF DF=AF BF
, 3 3=5 3
x
x x
即 , 5.3x 解得
∴⊙ O的半径为 1 10AB 2 .2 3x
考点四 三角函数的应用
例6 如图,防洪大堤的横截面是梯形 ABCD,其中AD∥
BC,α=60°,汛期来临前对其进行了加固,改造后的背
水面坡角β=45°.若原坡长AB=20m,求改造后的坡长
AE.(结果保留根号)
解:过点A作AF⊥BC于点F,
在Rt△ABF中,
∠ABF =∠α=60°,
则AF=AB·sin60°= (m),
在Rt△AEF中,
∠E=∠β=45°,
则 (m).
故改造后的坡长 AE 为
m.
10 3
10 6sin 45
AFAE
10 6
F
如图,某防洪指挥部发现长江边一处防洪大堤 (横
断面为梯形ABCD) 急需加固,背水坡的坡角为45°,
高10米.经调查论证,防洪指挥部专家组制定的加固
方案是:沿背水坡面用土石进行加固,并使上底加宽 2
米,加固后背水坡EF的坡比i =1: .求加固后坝底增
加的宽度AF. (结果保留根号)
3
针对训练
A B
CDE
F
45°
i=1: 3
A B
CDE
F
45°
i=1: 3
GH
解:作DG⊥AB于G,EH⊥AB于G,
则GH=DE=2米,EH=DG=10米.
10= 10 3tan
EHFH F i
∠
(米),
10 3 2FG FH HG (米).
又∵AG=DG=10米,
∴ (米).
故加固后坝底增加的宽度AF为 米.
10 3 2 10 10 3 8AF FG AG
10 3 8
例7 如图所示,某数学活动小组选定测量小河对岸大
树BC的高度,他们在斜坡上D处测得大树顶端B的仰
角是30°,朝大树方向下坡走6米到达坡底A处,在A
处测得大树顶端B的仰角是48°,若坡角∠FAE=30°,
求大树的高度(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
sin48°≈0.74,cos48°≈0.67,tan48°≈1.11,
≈1.73)
3
解:如图,过点 D 作DG⊥BC于G,DH⊥CE于H,
则四边形DHCG为矩形.
故DG=CH,CG=DH,DG∥HC,
∴∠DAH=∠FAE=30°,
在直角三角形AHD中,
∵∠DAH=30°,AD=6,
∴DH=3,AH= ,
∴CG=3,
设BC为x,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3 3
tan 1.11
BC xAC BAC
,∠
G
H
在Rt△BDG中,∵ BG=DG · tan30°,
解得:x ≈13,
∴大树的高度为:13米.
3 3 31.11
xDG BG x , ,∴
33 3 3 1.11 3
xx
∴
G
H
针对训练
如图,为了测出某塔CD的高度,在塔前的平地上选
择一点A,用测角仪测得塔顶D的仰角为30°,在A、C
之间选择一点B(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用测角
仪测得塔顶D的仰角为75°,且AB间的距离为40m.
(1) 求点B到AD的距离;
答案:点B到AD的距离为20m. C
(2) 求塔高CD(结果用根号表示).
C
解:在Rt△ABE中,
∵∠A=30°,∴∠ABE=60°,
∵∠DBC=75°,∴∠EBD=180°-60°-75°=45°,
∴DE=EB=20m,
则AD=AE+EB= (m),
在Rt△ADC中,∠A=30°,
答:塔高CD为 m.
20 3 20
10 10 32
ADDC ∴ (m).
10 10 3
例8 如图,轮船甲位于码头O的正西方向A处,轮船乙
位于码头O的正北方向C处,测得∠CAO=45°,轮船
甲自西向东匀速行驶,同时轮船乙沿正北方向匀速行
驶,它们的速度分别为45km/h和36km/h,经过0.1h,
轮船甲行驶至B处,轮船乙行驶至D处,测得
∠DBO=58°,此时B处距离码头O多远?(参考数据:
sin58°≈0.85,cos58°≈0.53,tan58°≈1.60)
解:设B处距离码头O x km,
在Rt△CAO中,∠CAO=45°,
∵tan∠CAO=CO/AO ,
∴CO=AO · tan∠CAO=(45×0.1+x)· tan45°=4.5+x,
在Rt△DBO中,∠DBO=58°,
∵tan∠DBO=DO/BO ,
∴DO=BO · tan∠DBO=x · tan58°,
∵DC=DO-CO,
∴36×0.1=x · tan58°-(4.5+x),
因此,B处距离码头O大约13.5km.
36 0.1 4.5 36 0.1 4.5 13.5.58 1 1.60 1x ∴
某海滨浴场东西走向的海岸线可近似看作直线l (如图). 救
生员甲在A处的瞭望台上观察海面情况,发现其正北方向的B
处有人发出求救信号.他立即沿AB方向径直前往救援,同时
通知正在海岸线上巡逻的救生员乙.乙马上从C处入海,径直
向B处游去.甲在乙入海10秒后赶到海
岸线上的D处,再向B处游去.若CD=
40米,B在C的北偏东35°方向,甲、乙
的游泳速度都是 2 米/秒,则谁先到达 B
处?请说明理由 (参考数据:sin55°≈0.82,
cos55°≈0.57,tan55°≈1.43).
针对训练
分析: 在Rt△CDB中,利用三角函数即可求得BC,
BD的长,则可求得甲、乙所用的时间,比较二者之
间的大小即可.
解:由题意得∠BCD=55°,∠BDC=90°.
∴BD=CD · tan∠BCD=40×tan55°≈57.2(米).
BC=CD · cos∠BCD=40×cos55°≈70.2(米).
∴t甲≈57.22÷2+10=38.6(秒),
t乙≈70.22÷2=35.1(秒).
∴t甲>t乙.
答:乙先到达B处.
锐角三角函数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
解直角三角形
简单实际问题
课堂小结
正弦
锐
角
三
角
函
数
余弦
正切
三边关系
三角关系
边角关系
仰俯角问题
方位角问题
坡度问题
相关文档
- 初中语文PPT教学课件:2 雨说(人教版2021-11-1020页
- 2020年化学精品教学课件12单元 化2021-11-1023页
-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2021-11-1026页
- 【精品资料】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上2021-11-0730页
- 【精品资料】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上2021-11-0724页
-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4节 变阻器》2021-11-0723页
-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4节 电流的测2021-11-0721页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堂教学2021-11-0621页
-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2021-11-0625页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3 二氧2021-11-06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