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00 KB
- 2021-11-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四单元
13 威尼斯商人(节选)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注音。
(1)到了最后关头,就会显出你的仁慈恻(cè)隐来……
(2)我的意思已经向殿下告禀(bǐng)过了……
(3)遂恳其为鄙人庖(páo)代,以应殿下之召。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
A.你看他最近接连遭逢的巨大损失,足以使无论怎样富有的商人顷家荡产。
B.只是因为天生的癖性,使他们一受到刺激,就会情不自禁地现出丑相来。
C.要是开了这一个恶例,以后谁都可以借口有例可爰,什么坏事情都可以干了。
D.倘蒙延纳,必能不辱使命。敬祈均裁。
(解析:A项“顷”应写为“倾”;C项“爰”应写为“援”;D项“均”应写为“钧”。)
3.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他夙兴夜寐,遍稽群籍,终于写成《唐诗新注》这部书。
B.洪水过后,那棵大树依然挺立在河道旁,真是中流砥柱。
C.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屡屡罪行的日本战犯,简直是万恶不赦之徒。
D.《朝天子·咏喇叭》这首曲子,让我们看到宦官所到之处怨声载道,鸡犬不宁。
(解析:B项“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主要形容人,不形容物。)
4. (德州中考)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
B.琴棋书画,博大精深,玄妙无穷。它在纵横线条中凝聚哲思,于黑白方圆中演绎热情。
C.虽然好天气让百姓的菜篮子轻松了,却让不少蔬菜批发商、商户和菜农发了愁。
D.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每天只是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80岁都能做的事情,那么你要青春有什么用!
(解析:A项否定不当,应删去“不是”中的“不”;B项表意不明,“它”指代不清,这个句子主语是“琴棋书画”,而“纵横线条”指的是“书画”,“黑白方圆”指的是“棋”,句中没有涉及“琴”的表述;C项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在“好天气”之后。)
5
.通读全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全文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用简洁的语言(5字以内)概括大意。
开端:法庭调解 发展:博士到庭
高潮:智斗恶魔 结局:自食恶果
6. 请给下面的新闻拟一个标题。
河南将在全省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
人民网2016年9月1日电 8月31日上午,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发布“戏曲进校园”活动工作方案,从今年秋季开始将在全省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该活动9月9日将在河南省实验小学正式启动。
按照“一年试点、两年推广、三年普及”的思路,先确定郑州、洛阳、 濮阳、三门峡、许昌、南阳、济源、巩义、汝州、长恒等十个市(县)为试点,力争三年内实现全省大中小学校所有学生每年免费欣赏到一场优秀戏曲演出的目标。
7.(邵阳中考)综合实践。
材料一: 2017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材料二:
(1)请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
中央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思接近即可)
(2)班里将举办一次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你是主持人,请为本次活动准备几句简短的开场白,要求讲明活动的意义,并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各位同学,大家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基,中国的文化如同一条长河,源远流长,璀璨无比。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它,去感受它的魅力吧!
(3)材料二是梅兰芳在《霸王别姬》中用的两种手势。“双翘”和“翻莲”这两种手势表达了虞姬听到楚歌时复杂的感情。请根据你对京剧的了解,任选一个角度进行探究。
探究的问题:“双翘”和“翻莲”两种手势代表了虞姬当时怎么样的情感?
探究的结果:两个手势活灵活现,生动地表现了虞姬在当时听到楚歌后悲和哀的情感。
02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巴萨尼奥 你这冷酷无情的家伙……我可以不可以拿到这一磅肉?”,完成后面的题目。
8.“什么!你愿意给毒蛇咬两次吗?”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我一定要报仇,把我不喜欢的人置之死地。
9.安东尼奥说:“……满足这犹太人的心愿吧。”这“犹太人的心愿”是指什么?
让安东尼奥割肉抵债。
10.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原文选择A句的原因。
A.你这样一点没有慈悲之心,将来怎么能够希望人家对你慈悲呢?
B.你这样一点没有慈悲之心,将来也不能够希望人家对你慈悲。
A句是反问句,表达的否定语气更强烈,突出了对夏洛克强烈的谴责。B句是陈述句,语气平淡,没有A句的表达效果。
11.面对夏洛克的无情报复,安东尼奥采取了什么态度?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安东尼奥虽然懊恼沮丧,但能勇敢地面对现实,表现了他重视友谊、愿为朋友牺牲的高贵品质。
03 拓展阅读
威尼斯商人(节选)
莎士比亚
夏洛克 不,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你们拿掉了支撑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
鲍西娅 安东尼奥,你能不能够给他一点慈悲?
葛莱西安诺 白送给他一根上吊的绳子吧;看在上帝的面上,不要给他别的东西!
安东尼奥 要是殿下和堂上愿意从宽发落,免予没收他的财产的一半,我就十分满足了;只要他能够让我接管他的另外一半的财产,等他死了以后,把它交给最近和他的女儿私奔的那位绅士;可是他必须当庭写下一张文契,声明他死了以后,他的全部财产传给他的女婿罗兰佐和他的女儿。
公 爵 他必须履行这个条件,否则我就不会宣布这个赦令。
鲍西娅 犹太人,你满意吗?你有什么话说?
夏洛克 我满意。
鲍西娅 书记,写下一张授赠产业的文契。
夏洛克 请你们允许我退庭,我不大舒服。文契写好了送到我家里,我在上面签名就是了。
公 爵 去吧,可是临时变卦是不成的。
葛莱西安诺 你在受洗礼的时候,可以有两个教父;要是我做了法官,我一定给你请十二个教父,不是领你去受洗,是送你上绞架。(夏洛克下)
公 爵 先生,我想请您到舍间去用餐。
鲍西娅 请殿下多多原谅,我今天晚上要回帕度亚去,必须现在就动身,恕不奉陪了。
巴萨尼奥 好先生,我不能不再向您提出一个请求,请您随便从我们身上拿些什么东西去,不算是酬谢,只算是留个纪念。请您答应我两件事儿:既不要推却,还要原谅我的要求。
鲍西娅 你们这样殷勤,倒叫我却之不恭了。(向安东尼奥)把您的手套送给我,让我戴在手上留个纪念吧;(向巴萨尼奥)为了纪念您的盛情,让我拿了这戒指去。不要缩回您的手,我不再向您要什么了;您既然是一片诚意,想来总不会拒绝我吧。
巴萨尼奥 这指环吗,好先生?唉!它是个不值钱的玩意儿;我不好意思把这东西送给您。
鲍西娅 我什么都不要,就是要这指环;现在我想我非把它要来不可了。
巴萨尼奥 这指环的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可是因为有其他的关系,我不能把它送人。我愿意搜访威尼斯最贵重的一枚指环来送给您,可是这一枚却只好请您原谅了。
鲍西娅 先生,您原来是个口头上慷慨的人;您先教我怎样伸手求讨,然后再教我懂得了一个叫花子会得到怎样的回答。
巴萨尼奥 好先生,这指环是我的妻子给我的;她把它套上我的手指的时候,曾经叫我发誓永远不把它出卖、送人或是遗失。
鲍西娅 人们在吝惜他们的礼物的时候,都可以用这样的话做推托的。要是尊夫人不是一个疯婆子,她知道了我对于这指环是多么受之无愧,一定不会因为您把它送掉了而跟您长久反目的。好,愿你们平安!(鲍西娅、尼莉莎同下)
12.全剧矛盾冲突高潮已过,但余波不断,请列举节选部分两个小的矛盾冲突。
示例:夏洛克内心的矛盾冲突;巴萨尼奥内心的矛盾冲突;鲍西娅的“要”和巴萨尼奥的“不给”之间的矛盾冲突;葛莱西安诺和安东尼奥的不同态度之间产生的矛盾冲突;安东尼奥的建议与夏洛克的选择之间的矛盾冲突。(任选两个即可)
13.结合人物语言,说说葛莱西安诺和安东尼奥两个人各有什么特征。
安东尼奥慷慨大度,侠义仁爱,言辞温和;葛莱西安诺疾恶如仇,暴躁易怒,尖刻无情。
14.请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1)你们拿掉了支撑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钱对夏洛克的重要性,活化出他贪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的典型形象。
(2)您先教我怎样伸手求讨,然后再教我懂得了一个叫花子会得到怎样的回答。(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这句话运用语言描写的手法,表现出鲍西娅机警幽默、精明干练的个性特征。
分析戏剧中的矛盾冲突
【典型例题】贯穿本戏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参考答案】剧中的戏剧冲突,是围绕着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是否“照约执行处罚”的契约纠纷而展开的。
【技法点睛】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注意一下几点:
1.根据戏剧中的事件和情节结构分析矛盾冲突。先梳理出戏剧中的事件,沿着事件的发展线索,可以理清戏剧的情节结构,进而确定人物行动的中心,推出戏剧的矛盾冲突。
2.根据人物的性格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矛盾冲突。在戏剧中,各个不同思想性格的人会构成不同的关系,而不同的思想性格的人又必然会产生矛盾冲突。可以说人物的思想性格决定人物关系的矛盾冲突及其发展变化,人物关系的矛盾冲突也往往就是戏剧中的矛盾冲突。
【习题链接】见“拓展阅读”T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