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76 KB
  • 2021-11-10 发布

真题解析2020四川省宜宾市中考语文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四川省宜宾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 ‎ (考试时间:120分钟;全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并将答题卡背面座位号对应标号涂黑。 ‎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若答在试卷上,将被视为无效。务必看准题的序号作答。‎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20分) ‎ ‎1.下列各组汉字的字形不完全同类的一项是(3分)‎ A.疫    庄    房    雁 B.品    磊    森    垒 C.日    月    田    木 D.城    程    虹    供 ‎2.下列各组成语的结构不完全同类的一项是(3分)‎ A.天圆地方    人杰地灵    鸟语花香    月明星稀 B.慈眉善目    蕙质兰心    高风亮节    良师益友 C.八面玲珑    三心二意    四通八达    千方百计 D.古今中外    喜怒哀乐    琴棋书画    江河湖海 ‎3.下列句子有语病、句意不明确的一项是(3分)‎ A.采用正确防护手段能够有效预防不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B.世界各国人民与新冠状病毒之间的斗争依然任重而道远。‎ C.人感染冠状病毒后一般会出现发热、咳嗽、气促等体征。‎ D.疫情防控需要各防控主体之间在各个方面做好协同配合。‎ ‎4.结合下列图表,按要求简要作答。(6分)‎ 汉字起源时的形体特点(限8字以内):‎ 一句话概括图表内容(限20字以内):‎ ‎5.调整下列语序,组成语言连贯的一段话,将所选句子的序号依次填写在横线上。(5分)‎ ‎①而实力,才是撑起信心的最重要支柱。‎ ‎②相信自己行,才能大胆尝试,接受挑战。‎ ‎③尝试的事情并不都能做成,这时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增强实力上。‎ ‎④为此,我们要在回忆过去成功的经历中体验信心。‎ ‎⑤不仅如此,更要多做,力争把事情做成,从中受到更多的鼓舞。‎ 答 ‎ 二、现代文阅读(36分)  ‎ ‎(一)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8题。(9分)  ‎ 材料一 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近日启动2020年度“书香中国万里行”线上巡回宣传报道活动,线上采访的第一站放在重庆。据悉,从3月下旬开始,重庆市全民阅读办公室每月最后一个周五都会面向市民推荐10本好书。‎ 自疫情暴发以来,全民阅读媒体联盟联合全国新闻出版业同行,借助网络媒体平台推送可免费阅读的图书,助力全民抗疫。比如,面向大众推送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社区服务心理技巧50问》,面向高校师生推送了“在线选书用书免费数字内容平台服务”,面向企业职工推送了《新型冠状病毒职工防护知识50问》,面向医护人员推送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院感染防控手册》,面向中小学生推送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学生防护读本》,面向特殊儿童群体推送了《走开!冠小毒》,面向诗词爱好者推送了电子书专辑“带你走进诗词的海洋”……同时,还特邀柳斌杰、朱永新、何建明、聂震宁、宋明昌等专家学者以笔谈的方式参加网上“红沙发”高端访谈,分享“以读攻‘毒’齐抗疫,足不出户好读书”的思考。‎ ‎(节选自“全民阅读媒体联盟”网)‎ 材料二 从纸质书到电子书,再到有声读物,呈现了互联网时代阅读的重大变迁。尽管仍低于纸质书和电子书读者,但自2011年以来,听有声读物的用户人数一直在稳步上升。 ‎ 美国《出版人周刊》杂志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有声读物的读者从2016年的14%上升到2018年的18%。以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不难想象,在2019年,很快就有近1/4的美国人会选择有声读物。‎ 虽然打造高质量的有声读物比提供按需印刷的图书需要花费更多的努力和投资,但这是推动图书市场继续增长的一个很好的方式。由于美国人实际阅读纸质书的时间在减少,所以有声读物是一种更好地到达“读者”的途径,用户可以在通勤或其他活动中使用有声读物来消磨时间。 ‎ 数字有声读物服务网站有声读物网的总经理伊恩·斯莫尔已经跟踪有声读物行业发展超过14年,斯莫尔对福布斯网的记者亚当·罗威说:“2019年,有声读物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多的增长和演变。我预测会有更多的竞争者进入这个市场,随着出版商尝试新的事物,这个行业会有更多的创造力。我们将看到有外部行业试图与有声读物的出版商结盟,以参与这个不断增长的市场。不同行业的合作会给有声读物增加增长潜力,会为消费者提供新的服务类型。”‎ 音频受众面也在不断扩大,听书群体正在年轻化,并且有更多语种的用户加入这个市场。斯莫尔说:“在有声读物的用户中,年轻人这一群体的性别均衡程度将比我们之前看到的还要高。2019年有声读物的列车将继续保持高速运行,没有出版商愿意落后。”‎ ‎ (节选自2019年《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6.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20年度“书香中国万里行”全民阅读活动是由重庆站最先开始开展的。‎ B.中国全民阅读管理部门在每月最后一个周五都会面向市民推荐10本好书。‎ C.全国新闻出版业同行在疫情暴发前后借助网络媒体推送可免费阅读图书。‎ D.部分专家学者分享了“以读攻‘毒’齐抗疫,足不出户好读书”的思考。‎ ‎7.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纸质书、电子书、有声读物并存,体现出互联网时代的阅读特点。‎ B.近年来,电子书、有声读物用户稳步上升,纸质书读者不断减少。‎ C.广大读者因为有声读物有着更优于其他书籍的内容而选择“阅读”。‎ D.老年群体因为视力、听力不好而普遍拒绝接受电子书和有声读物。‎ ‎8.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今年的“书香中国万里行”活动体现了“抗疫”方面的主题。‎ B.有关方面的读书推荐具有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不同推荐的特点。‎ C.出版社并不愿意花更多的努力和投资打造高质量的有声读物。‎ D.“不同行业合作会给有声读物增加增长潜力”成为新的期待。‎ ‎(二)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 语言是刀 尤  今 语言是刀。用语言赞美他人,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 倘若那赞美是真诚的,那么,雕成的便是不朽的艺术品。把这样的一件艺术品赠送给他人,承受者铭感之余,会更加地努力,务使自己能在上了一层楼之后,更上一层楼。‎ 倘若那赞美是虚伪的,送出去的雕塑品宛如冰雕,转瞬间冰融水泻,承受者在一番惊喜之后,手上空无一物,只剩下十指无情的冰冷。‎ 用语言来抨击他人,犹如用刀子来刺人。‎ 有些语言,表面上凶猛巴辣,但是,说的人功力不足,没有伤及要害。那样的语言,好似一把在空中飞舞的大刀,明晃晃、亮闪闪的,尽管声势逼人,可是没有伤人的实力。 ‎ 有些语言,初听时微痛,然而,事后一想,却痛不可当,因为说话的人在“语言的刀刃”上抹上了剧毒,你以为你只受了微伤,没想到毒已攻心。‎ 劝谏的话语,亦像刀子。见好友长了脓疮,便忍不住用刀子为他刮一刮。‎ 倘若朋友领情,一刀下去,毒脓流尽,不药而愈。然而,碰上不领情的朋友,那一刀不但医不好他的疮,反而伤了他的心。所以,以刀行医,必须三思而行。‎ 也有些刀子,是因想象而生出的。‎ 明明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然而,对方却以为你口衔尖刀,肆意伤他,结果呢,怀恨在心,伺机报仇。等有一日他有备而来地欺近你时,你手无寸铁,又无防人之心,他一出手,你便应声倒地,死得不明不白!‎ 明白了话语如刀这个道理,当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孔夫子会殷殷交代“慎于言”。‎ ‎(选自《广州日报》)‎ ‎9.下面关于“语言是刀”的说法,不符合本文写作意图的一项是(3分)‎ A.语言是刀,可以用心雕琢而赞美他人。‎ B.语言是刀,可以用它的锋刃抨击他人。‎ C.语言是刀,可以适时帮朋友刮除疮毒。‎ D.语言是刀,有时是因想象产生的误解。‎ ‎10.下面关于本文论证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特别证明了“赞美胜过批评”的生活哲理。‎ B.“送出去的雕塑品宛如冰雕”这个例子论证了语言赞美也具有虚伪性。‎ C.从“犹如用刀子来刺人”的角度,文章分析了伤害程度的不同情形。‎ D.“以刀行医”的例子,是说语言批评务必注意分寸感和中肯态度等。‎ ‎11.下面关于全文观点的分析和探究,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是刀,既可以用于真诚地赞美,也可以用于委婉地批评。‎ B.生活中有些语言方面的所谓“刀伤”,其实是听话的人想多了。‎ C.学好语言以及用好语言,并不是那么简单和立竿见影的事情。‎ D.“话语如刀”,不用就不会有误伤;“慎于言”,无言则无伤害。‎ ‎(三)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8分)‎ 听香 白音格力 ‎①第一次知道“听香”这个词,绝不是在开始学着附庸风雅的年代,更不是知道文人雅士书房取名“听香斋”之类的,自然也不是在苏州园林狮子林看过“听香”的题额。‎ ‎②我知道这个词很早,在我0.1岁或0.5岁的时候,应该就知道了。甚至在我还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因为耳朵是打开的。事实是,在我还没有记忆、不会说话的小时候,一定就听过“听香”这个词了。是我们家乡的土话,“闻香”说成“听香”,比如“听听这菜香不香”。我曾觉得我们的土话太土了,太没有“文化”了,香又没有声音,耳朵怎么能听到呢?我大概在上大学后,就再没说过这句“土话”,只要一回到家乡,“听香”一词就无处不在,顿顿饭都离不开。‎ ‎③清代画家张问陶有诗:“早听时务夜听香,镇日茶瓜习送迎。洗耳已无清涧水,到门恰喜卖花声。”说的是每天早晨听当世的事务,夜晚听着卖花声,好似闻到花香,整天喝茶吃瓜,习惯过着迎来送往的生活。可是不愿意听那些世俗杂事,想用清水洗洗耳朵,却已经没有清涧水,可喜的是卖花声送到家门口。‎ ‎④对诗中“听香”的解释,我是参考了资料的,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宁愿将其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不论是花香,还是墨香,能让人心悠然从容、不理世事,沉浸于自我的世界之中。这时的香,一缕缕在飘着,仿佛耳朵能听见一般。‎ ‎⑤同是清代的李慈铭为其友叙云所画《湖南山桃花小景》题诗:“山气花香无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读来妙不可言,从画中听山气花香,这样的人内在自有乾坤,是在世最美的姿态了。‎ ‎⑥明代“吴中四杰”之一的张羽,为凉亭取名为“听香亭”,题诗云:“人皆待三嗅,余独爱以耳。”查得此资料时,觉得这样的想法甚是可爱。这样的亭,人坐其中,听一壶茶香,或一池荷香,该是如何的逍遥自在。‎ ‎⑦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回目名称诗词,《苏幕遮·其二》中有“水榭听香”句,也是阿朱的居所名称。多么让人艳羡啊,临水而居,听得水声如乐,缓缓流进心田,于静谧中,自然也听得到花开的声音,闻得到香气。尽是自在悠闲,一派天真之趣。‎ ‎⑧香要闻、要嗅、要尝、要品,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 ‎⑨我觉得对“听香”的理解,应该有此二类:一是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比如开花声、卖花声,就会因美而产生美好的联想,耳朵里听到这样与花有关的声音,自然而然会感觉闻到花香;二是香本身好似有声音,因为静谧,因为心存美好,能听到那香在飘动,虽然看不见,耳朵却又似听得着。 ‎ ‎⑩我特别喜欢这样的描述,不管是听到与花有关的声音联想到香,还是花香本声是有声音的,都是非常好的心境。 ‎ ‎⑪试想,巷子里突然传来一声卖花声,你枯坐窗前,耳朵里会不会一下子开出花来呢?‎ ‎⑫试想,那些个夜晚,你案头一枝荷也罢,一枝梅也罢,静静守着你,你在一抬眼间,看到不知什么时候,花已初绽,你是不是仿佛听到花香在屋子里飘着的声音,你是真的能听到香的。‎ ‎⑬香到骨头里,鼻子能闻见,耳朵能听见,眼睛也能看到,我相信是这样的。‎ ‎⑭听香,原来就是你的心境之地长了耳朵,那一声香,让你的耳朵有了一场别有韵味的遇见,带着温慈的美。‎ ‎⑮从一枝冬窗下的枯枝上,能听到香的梦呓;从初春绽出的第一缕香瓣上,能听到香的私语;从一幅画的山河里,能听到香的浅笑;从一缕墨的走笔里,能听到香的脚步声……‎ ‎⑯这样的人,心上长着耳朵,细腻而美好。‎ ‎(选自作者作品集《喜欢你,是一首诗的样子》)‎ ‎12.下面关于“听香”的相关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把“闻香”说成“听香”是比较土气的方音误传。‎ B.“闻香”侧重体现嗅觉,“听香”侧重体现听觉。‎ C.“香”可以尝,可以品,可以嗅,可以用心感受。‎ D.“香”还能够香到你的骨头里,香到你的生活中。‎ ‎13.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的笔法灵动且思路清晰,体现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B.“在我还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语带夸张,意在突出我听觉很好。‎ C.文章举清代画家张问陶诗句为例,把“听香”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 D.第⑧段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之感悟。‎ ‎14.文章紧扣“听香”展开。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主要内容。(6分)‎ 段落范围 有关“听香”的主要内容 ‎①②自然段 我与“听香”这种说法的渊源。‎ ‎③~⑧自然段 ‎⑨~⑭自然段 ‎⑮⑯自然段 ‎15.结合全文简要作答:“这样的人”是怎样听到香的?(6分) ‎ 三、古诗文阅读(28分)  ‎ ‎(一)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16分)  ‎ 冷泉亭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熏熏,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①,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 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物,粹冷柔滑,若俗土,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侯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释】‎ ‎①蠲(juān)烦析酲(chéng):解除烦恼,消除困倦。‎ ‎16.下列关于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尤:最 B.广不累丈 累:重叠 C.可谓佳境殚矣 殚:竭尽 D.述而不作 作:炒作 ‎17.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虚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寺观言 由:从 ‎ B.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 C.眼耳之尘 之:的 ‎ D.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 虽:即使 ‎ ‎18.把下列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10分)  ‎ ‎(1)春之日,吾爱其草熏熏,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 ‎(2)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二)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9~20题。(6分)  ‎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9.下面关于这首唐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交代诗歌的主要内容:“访”的地点、人物及事件结果。‎ B.第一联“犬吠水声中”是指主人不想见客,而养狗守护宅院。‎ C.第二联写树丛深处有麋鹿出没,中午也没听见道士敲钟声音。‎ D.第三联写道士居所环境,野竹、青气、飞瀑、碧峰共成奇境。‎ ‎20.下面关于这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格律诗体,一、二、四、六、八句押韵。‎ B.中间两联对仗严谨,“树深”对“溪午”,“青霭”对“碧峰”。‎ C.“愁倚两三松”生动地写出了诗人走得太久而渴望回家的心情。‎ D.全诗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形象勾勒出“道士”的生活境界。 ‎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21.在空白处按要求填写(6分)  ‎ ‎(1)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2)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 ‎(3)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 ‎(4) ,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 ‎(5)《满江红》中表现鉴湖女侠侠肝义胆的诗句是 , 。(秋瑾《满江红》)    ‎ 四、名著阅读(6分)  ‎ ‎22.文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内容、塑造的形象、体现的思考等,都无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部,就其一个或多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限60字内)(6分) ‎ ‎《西游记》   《朝花夕拾》   《简·爱》   《昆虫记》   ‎ 五、写作(60分) ‎ ‎23.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 带着关爱与祝福,一天天长大;经历收获与困惑,一步步前行;充满激励与期待,一点点成长……此刻,中考场上,我写一篇文章给自己!‎ 请结合材料内涵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选定文体,不少于600字。注意不出现真实地名、人名。‎ 四川省宜宾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全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并将答题卡背面座位号对应标号涂黑。 ‎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若答在试卷上,将被视为无效。务必看准题的序号作答。‎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20分) ‎ ‎1.下列各组汉字的字形不完全同类的一项是(3分)‎ A.疫    庄    房    雁 B.品    磊    森    垒 C.日    月    田    木 D.城    程    虹    供 ‎【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书写结构。仔细分析每个选项中汉字的写法,然后做出答案。‎ ‎【解答】A.都是半包围结构; B.“垒”是上下结构,其余是品字形结构; C.都是独体字; D.都是左右结构; 故选:B。‎ ‎【点评】书写汉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字的结构,这是书写汉字的基本功,平时多加训练。‎ ‎2.下列各组成语的结构不完全同类的一项是(3分)‎ A.天圆地方    人杰地灵    鸟语花香    月明星稀 B.慈眉善目    蕙质兰心    高风亮节    良师益友 C.八面玲珑    三心二意    四通八达    千方百计 D.古今中外    喜怒哀乐    琴棋书画    江河湖海 ‎【分析】本题考查汉语语法的短语类型。认真分析每个选项中的每一个短语的类型,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做出正确答案。‎ ‎【解答】A.都是并列短语。 B.都是并列短语。 C.“八面玲珑”是主谓短语,其余是并列短语。 D.都是并列短语。 故选:C。‎ ‎【点评】汉语中的语法知识虽然学起来不难但是比较复杂,需要同学们系统学习,灵活掌握。‎ ‎3.下列句子有语病、句意不明确的一项是(3分)‎ A.采用正确防护手段能够有效预防不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B.世界各国人民与新冠状病毒之间的斗争依然任重而道远。‎ C.人感染冠状病毒后一般会出现发热、咳嗽、气促等体征。‎ D.疫情防控需要各防控主体之间在各个方面做好协同配合。‎ ‎【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有误,否定不当,“预防”和“不被”不能搭配,其表肯定,应该改成“预防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4.结合下列图表,按要求简要作答。(6分)‎ 汉字起源时的形体特点(限8字以内):‎ 一句话概括图表内容(限20字以内):‎ ‎【分析】本题考查从图文中得出结论的能力。仔细观察所给的图文,可以得知汉字的发展顺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根据我们熟知的行书,很好判断这几行字依次为:日、月、车、马。古人所讲的“六书”是造字之本,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字是一首表意性质的文字,指的是汉字一般根据意义来造。我们举第一行为例,甲骨文的“日”,在一个圆中加一点发光,表示“日”是一个可以发光的发热的天体。在之后,将点写作横,圆形开始像长方形过渡,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日”。所以汉字是由形象(图形)为起源,经过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逐渐变得美观、方正,故第一空填形象、美观、方正。第二空,举例说明汉字由甲骨文到行书的7种演变。‎ ‎【解答】答案: 特点:形象(图形)、美观或方正等。 内容:举例说明汉字由甲骨文到行书的7种演变。‎ ‎【点评】图文转化应注意:①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②注意图的细节。图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他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画中的字、图下的“注”等。③把握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这样,比较分析有关内容,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5.调整下列语序,组成语言连贯的一段话,将所选句子的序号依次填写在横线上。(5分)‎ ‎①而实力,才是撑起信心的最重要支柱。‎ ‎②相信自己行,才能大胆尝试,接受挑战。‎ ‎③尝试的事情并不都能做成,这时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增强实力上。‎ ‎④为此,我们要在回忆过去成功的经历中体验信心。‎ ‎⑤不仅如此,更要多做,力争把事情做成,从中受到更多的鼓舞。‎ 答 ‎ ‎【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排序。解答此地,要在对文段意思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排序,首先确定首尾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 ‎【解答】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通读五句,②句是总起句,指出人要自信;④句“为此”的“此”指代②句,承接②句指出要在回忆成功的经历中体验信心;⑤句“不仅如此,更要多做”承接④句进一层指出做成事情会增强信心;③句承接⑤句的“做”,从反面指出不能做成就要增强实力;①句“而实力”紧承③句。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②④⑤③①。‎ ‎【点评】语句排序题解决方法: 1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 2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3把握关联词的搭配 4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 二、现代文阅读(36分)  ‎ ‎(一)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8题。(9分)  ‎ 材料一 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近日启动2020年度“书香中国万里行”线上巡回宣传报道活动,线上采访的第一站放在重庆。据悉,从3月下旬开始,重庆市全民阅读办公室每月最后一个周五都会面向市民推荐10本好书。‎ 自疫情暴发以来,全民阅读媒体联盟联合全国新闻出版业同行,借助网络媒体平台推送可免费阅读的图书,助力全民抗疫。比如,面向大众推送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社区服务心理技巧50问》,面向高校师生推送了“在线选书用书免费数字内容平台服务”,面向企业职工推送了《新型冠状病毒职工防护知识50问》,面向医护人员推送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院感染防控手册》,面向中小学生推送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学生防护读本》,面向特殊儿童群体推送了《走开!冠小毒》,面向诗词爱好者推送了电子书专辑“带你走进诗词的海洋”……同时,还特邀柳斌杰、朱永新、何建明、聂震宁、宋明昌等专家学者以笔谈的方式参加网上“红沙发”高端访谈,分享“以读攻‘毒’齐抗疫,足不出户好读书”的思考。‎ ‎(节选自“全民阅读媒体联盟”网)‎ 材料二 从纸质书到电子书,再到有声读物,呈现了互联网时代阅读的重大变迁。尽管仍低于纸质书和电子书读者,但自2011年以来,听有声读物的用户人数一直在稳步上升。 ‎ 美国《出版人周刊》杂志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有声读物的读者从2016年的14%上升到2018年的18%。以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不难想象,在2019年,很快就有近1/4的美国人会选择有声读物。‎ 虽然打造高质量的有声读物比提供按需印刷的图书需要花费更多的努力和投资,但这是推动图书市场继续增长的一个很好的方式。由于美国人实际阅读纸质书的时间在减少,所以有声读物是一种更好地到达“读者”的途径,用户可以在通勤或其他活动中使用有声读物来消磨时间。 ‎ 数字有声读物服务网站有声读物网的总经理伊恩·斯莫尔已经跟踪有声读物行业发展超过14年,斯莫尔对福布斯网的记者亚当·罗威说:“2019年,有声读物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多的增长和演变。我预测会有更多的竞争者进入这个市场,随着出版商尝试新的事物,这个行业会有更多的创造力。我们将看到有外部行业试图与有声读物的出版商结盟,以参与这个不断增长的市场。不同行业的合作会给有声读物增加增长潜力,会为消费者提供新的服务类型。”‎ 音频受众面也在不断扩大,听书群体正在年轻化,并且有更多语种的用户加入这个市场。斯莫尔说:“在有声读物的用户中,年轻人这一群体的性别均衡程度将比我们之前看到的还要高。2019年有声读物的列车将继续保持高速运行,没有出版商愿意落后。”‎ ‎ (节选自2019年《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6.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20年度“书香中国万里行”全民阅读活动是由重庆站最先开始开展的。‎ B.中国全民阅读管理部门在每月最后一个周五都会面向市民推荐10本好书。‎ C.全国新闻出版业同行在疫情暴发前后借助网络媒体推送可免费阅读图书。‎ D.部分专家学者分享了“以读攻‘毒’齐抗疫,足不出户好读书”的思考。‎ ‎7.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纸质书、电子书、有声读物并存,体现出互联网时代的阅读特点。‎ B.近年来,电子书、有声读物用户稳步上升,纸质书读者不断减少。‎ C.广大读者因为有声读物有着更优于其他书籍的内容而选择“阅读”。‎ D.老年群体因为视力、听力不好而普遍拒绝接受电子书和有声读物。‎ ‎8.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今年的“书香中国万里行”活动体现了“抗疫”方面的主题。‎ B.有关方面的读书推荐具有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不同推荐的特点。‎ C.出版社并不愿意花更多的努力和投资打造高质量的有声读物。‎ D.“不同行业合作会给有声读物增加增长潜力”成为新的期待。‎ ‎【分析】本题为材料阅读题,围绕“全民阅读”给出两则材料。第一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比对能力,第二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判断能力,第三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比对能力。‎ ‎【解答】(1)解答此题,要根据选项内容找准信息区间,然后将选项的表述与其进行比照,从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A.有误,选项偷换概念。材料中表述“线上采访的第一站放在重庆”,而非全民阅读活动是由重庆站最先开始开展的。 B.有误,选项偷换概念。材料中表述“从3月下旬开始,重庆市全民阅读办公室每月最后一个周五都会面向市民推荐10本好书”,并非中国全民阅读办公室。 C.有误,选项对象错误。材料中表述“全民阅读媒体联盟联合全国新闻出版业同行,借助网络媒体平台推送可免费阅读的图书,助力全民抗疫”,并非全国新闻出版业同行。 D.正确。 故选:D。 (2)本题是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注意从中找到与选项内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分析与比对,判断正误。 A.正确。 B.有误,推断错误,材料中指出听有声读物的用户人数一直在稳步上升,并不能得出纸质书读者不断减少的结论。 C.有误,选项强加因果,材料并未交代广大读者因为有声读物有着更优于其他书籍的内容而选择“阅读”。 D.有误,选项无中生有,材料并未提及老年人群体。 故选:A。 (3)此类选择题的综合性较强,有的选项针对全篇,有的选项针对局部,总体来说,把握作品的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ABD.与材料相符; C.与材料不符,根据材料二最后一句话“2019年有声读物的列车将继续保持高速运行,没有出版商愿意落后”。可知选项中“出版社并不愿意花更多的努力和投资打造高质量的有声读物”的表述错误。 故选:C。 答案: (1)D (2)A (3)C ‎【点评】要解答好材料阅读题,必须做到:1、善于运用积累,有效调用知识;2、仔细揣摩题意,提炼答题信息;3、发散多种思维,合理展开想象。‎ ‎(二)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 语言是刀 尤  今 语言是刀。用语言赞美他人,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 倘若那赞美是真诚的,那么,雕成的便是不朽的艺术品。把这样的一件艺术品赠送给他人,承受者铭感之余,会更加地努力,务使自己能在上了一层楼之后,更上一层楼。‎ 倘若那赞美是虚伪的,送出去的雕塑品宛如冰雕,转瞬间冰融水泻,承受者在一番惊喜之后,手上空无一物,只剩下十指无情的冰冷。‎ 用语言来抨击他人,犹如用刀子来刺人。‎ 有些语言,表面上凶猛巴辣,但是,说的人功力不足,没有伤及要害。那样的语言,好似一把在空中飞舞的大刀,明晃晃、亮闪闪的,尽管声势逼人,可是没有伤人的实力。 ‎ 有些语言,初听时微痛,然而,事后一想,却痛不可当,因为说话的人在“语言的刀刃”上抹上了剧毒,你以为你只受了微伤,没想到毒已攻心。‎ 劝谏的话语,亦像刀子。见好友长了脓疮,便忍不住用刀子为他刮一刮。‎ 倘若朋友领情,一刀下去,毒脓流尽,不药而愈。然而,碰上不领情的朋友,那一刀不但医不好他的疮,反而伤了他的心。所以,以刀行医,必须三思而行。‎ 也有些刀子,是因想象而生出的。‎ 明明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然而,对方却以为你口衔尖刀,肆意伤他,结果呢,怀恨在心,伺机报仇。等有一日他有备而来地欺近你时,你手无寸铁,又无防人之心,他一出手,你便应声倒地,死得不明不白!‎ 明白了话语如刀这个道理,当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孔夫子会殷殷交代“慎于言”。‎ ‎(选自《广州日报》)‎ ‎9.下面关于“语言是刀”的说法,不符合本文写作意图的一项是(3分)‎ A.语言是刀,可以用心雕琢而赞美他人。‎ B.语言是刀,可以用它的锋刃抨击他人。‎ C.语言是刀,可以适时帮朋友刮除疮毒。‎ D.语言是刀,有时是因想象产生的误解。‎ ‎10.下面关于本文论证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特别证明了“赞美胜过批评”的生活哲理。‎ B.“送出去的雕塑品宛如冰雕”这个例子论证了语言赞美也具有虚伪性。‎ C.从“犹如用刀子来刺人”的角度,文章分析了伤害程度的不同情形。‎ D.“以刀行医”的例子,是说语言批评务必注意分寸感和中肯态度等。‎ ‎11.下面关于全文观点的分析和探究,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是刀,既可以用于真诚地赞美,也可以用于委婉地批评。‎ B.生活中有些语言方面的所谓“刀伤”,其实是听话的人想多了。‎ C.学好语言以及用好语言,并不是那么简单和立竿见影的事情。‎ D.“话语如刀”,不用就不会有误伤;“慎于言”,无言则无伤害。‎ ‎【分析】这篇文章围绕“语言是刀”展开论述。用语言赞美他人,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 用语言来抨击他人,犹如用刀子来刺人;也有些刀子,是因想象而生出的。因此我们要学会“慎于言”。‎ ‎【解答】(1)本题考查对写作意图的探究。 ACD.符合文意。 B.有误,从文章“用语言来抨击他人,犹如用刀子来刺人。有些语言,……有些语言,初听时微痛,然而,事后一想,却痛不可当,因为说话的人在‘语言的刀刃’上抹上了剧毒,你以为你只受了微伤,没想到毒已攻心”可知,用语言来抨击他人必须慎重,不能给人造成重大伤害。因此B错。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论证内容的分析。 A.有误,从文章“用语言赞美他人,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倘若那赞美是真诚的……承受者铭感之余,会更加地努力,务使自己能在上了一层楼之后,更上一层楼。倘若那赞美是虚伪的……承受者在一番惊喜之后,手上空无一物,只剩下十指无情的冰冷”可知,作者要论证的是真诚的赞美胜过虚伪的赞美,而不是“赞美胜过批评”,故A错。 BCD.正确。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观点的分析和探究。 ABC.正确。 D.有误,作者论述“话语如刀”,要用真诚的语言赞美去他人;要用劝谏的话语对待“好友长了脓疮”,而且要让他领情;而“有些刀子,是因想象而生出的”,“明明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然而,对方却以为你口衔尖刀,肆意伤他”,结果导致“‎ 你便应声倒地,死得不明不白!”可见,“话语如刀”,不用也会有误伤。“慎于言”,是思考后再言,是谨慎地言,是让朋友努力领你的情,而不是无言。 故选:D。 答案: (1)B (2)A (3)D ‎【点评】关于全文观点的分析和探究,首先要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8分)‎ 听香 白音格力 ‎①第一次知道“听香”这个词,绝不是在开始学着附庸风雅的年代,更不是知道文人雅士书房取名“听香斋”之类的,自然也不是在苏州园林狮子林看过“听香”的题额。‎ ‎②我知道这个词很早,在我0.1岁或0.5岁的时候,应该就知道了。甚至在我还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因为耳朵是打开的。事实是,在我还没有记忆、不会说话的小时候,一定就听过“听香”这个词了。是我们家乡的土话,“闻香”说成“听香”,比如“听听这菜香不香”。我曾觉得我们的土话太土了,太没有“文化”了,香又没有声音,耳朵怎么能听到呢?我大概在上大学后,就再没说过这句“土话”,只要一回到家乡,“听香”一词就无处不在,顿顿饭都离不开。‎ ‎③清代画家张问陶有诗:“早听时务夜听香,镇日茶瓜习送迎。洗耳已无清涧水,到门恰喜卖花声。”说的是每天早晨听当世的事务,夜晚听着卖花声,好似闻到花香,整天喝茶吃瓜,习惯过着迎来送往的生活。可是不愿意听那些世俗杂事,想用清水洗洗耳朵,却已经没有清涧水,可喜的是卖花声送到家门口。‎ ‎④对诗中“听香”的解释,我是参考了资料的,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宁愿将其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不论是花香,还是墨香,能让人心悠然从容、不理世事,沉浸于自我的世界之中。这时的香,一缕缕在飘着,仿佛耳朵能听见一般。‎ ‎⑤同是清代的李慈铭为其友叙云所画《湖南山桃花小景》题诗:“山气花香无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读来妙不可言,从画中听山气花香,这样的人内在自有乾坤,是在世最美的姿态了。‎ ‎⑥明代“吴中四杰”之一的张羽,为凉亭取名为“听香亭”,题诗云:“人皆待三嗅,余独爱以耳。”查得此资料时,觉得这样的想法甚是可爱。这样的亭,人坐其中,听一壶茶香,或一池荷香,该是如何的逍遥自在。‎ ‎⑦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回目名称诗词,《苏幕遮·其二》中有“水榭听香”句,也是阿朱的居所名称。多么让人艳羡啊,临水而居,听得水声如乐,缓缓流进心田,于静谧中,自然也听得到花开的声音,闻得到香气。尽是自在悠闲,一派天真之趣。‎ ‎⑧香要闻、要嗅、要尝、要品,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 ‎⑨我觉得对“听香”的理解,应该有此二类:一是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比如开花声、卖花声,就会因美而产生美好的联想,耳朵里听到这样与花有关的声音,自然而然会感觉闻到花香;二是香本身好似有声音,因为静谧,因为心存美好,能听到那香在飘动,虽然看不见,耳朵却又似听得着。 ‎ ‎⑩我特别喜欢这样的描述,不管是听到与花有关的声音联想到香,还是花香本声是有声音的,都是非常好的心境。 ‎ ‎⑪试想,巷子里突然传来一声卖花声,你枯坐窗前,耳朵里会不会一下子开出花来呢?‎ ‎⑫试想,那些个夜晚,你案头一枝荷也罢,一枝梅也罢,静静守着你,你在一抬眼间,看到不知什么时候,花已初绽,你是不是仿佛听到花香在屋子里飘着的声音,你是真的能听到香的。‎ ‎⑬香到骨头里,鼻子能闻见,耳朵能听见,眼睛也能看到,我相信是这样的。‎ ‎⑭听香,原来就是你的心境之地长了耳朵,那一声香,让你的耳朵有了一场别有韵味的遇见,带着温慈的美。‎ ‎⑮从一枝冬窗下的枯枝上,能听到香的梦呓;从初春绽出的第一缕香瓣上,能听到香的私语;从一幅画的山河里,能听到香的浅笑;从一缕墨的走笔里,能听到香的脚步声……‎ ‎⑯这样的人,心上长着耳朵,细腻而美好。‎ ‎(选自作者作品集《喜欢你,是一首诗的样子》)‎ ‎12.下面关于“听香”的相关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把“闻香”说成“听香”是比较土气的方音误传。‎ B.“闻香”侧重体现嗅觉,“听香”侧重体现听觉。‎ C.“香”可以尝,可以品,可以嗅,可以用心感受。‎ D.“香”还能够香到你的骨头里,香到你的生活中。‎ ‎13.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的笔法灵动且思路清晰,体现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B.“在我还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语带夸张,意在突出我听觉很好。‎ C.文章举清代画家张问陶诗句为例,把“听香”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 D.第⑧段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之感悟。‎ ‎14.文章紧扣“听香”展开。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主要内容。(6分)‎ 段落范围 有关“听香”的主要内容 ‎①②自然段 我与“听香”这种说法的渊源。‎ ‎③~⑧自然段 ‎⑨~⑭自然段 ‎⑮⑯自然段 ‎15.结合全文简要作答:“这样的人”是怎样听到香的?(6分) ‎ ‎【分析】这篇文章主要讲听香。作者觉得对“听香”的理解,应该有二类:一是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比如开花声、卖花声,就会因美而产生美好的联想,耳朵里听到这样与花有关的声音,自然而然会感觉闻到花香;二是香本身好似有声音,因为静谧,因为心存美好,能听到那香在飘动,虽然看不见,耳朵却又似听得着。‎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A.有误,结合第二段“是我们家乡的土话,‘闻香’说成‘听香’”可知,作者家乡的人把“闻香”说出“听香”,是土话,并没有提到方音误传。结合第三段“早听时务夜听香,镇日茶瓜习送迎。洗耳已无清涧水,到门恰喜卖花声”及后文作者的观点句可知,还有一些人是有意的把“闻香”说成“听香”,不是方音误传,这样一种有意的说法,表现的是他们的一种自在、悠闲的生活态度,故A错误。 BCD.符合文意。 故选:A。 (2)本题考查内容分析和鉴赏。 ACD.正确。 B.有误,结合第二段“我知道这个词很早,在我0.1岁或0.5岁的时候,应该就知道了。甚至在我还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因为耳朵是打开的”可知,这里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知道“听香”这个词之早,目的是写“听香”这个词在家乡应用之普遍,进而引发后文自己对这个词情感态度的变化,以及对这个词的深入解析、理解。不是为了突出听力好,故B错误。 故选:B。 (3)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①文章第三到第七段分别举出了四位作家、诗人在自己诗文里用“听香”这个词语的例子,结合“对诗中‘听香’的解释,我是参考了资料的,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宁愿将其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等句子可知,突出了“听香”这种说法的深层内涵,一种生活姿态。第八段总结上文。结合第八段“香要闻、要嗅、要尝、要品,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可知,文章第三到第八段举诗文例子展现“听香”韵致。 ②结合第九段“我觉得对‘听香’的理解,应该有此二类”等句子可知,文章第九段到第十四段写出了我对“听香”的理解感悟。 ③文章第十五段采用排比的手法,具体举例写出了生活中“听香”的美好;第十六段写能“听香”的人必然是美好的人。故第十五和第十六段,深化主题,突出了“听香”之美好。 (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①结合第九段“‎ 一是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比如开花声、卖花声,就会因美而产生美好的联想,耳朵里听到这样与花有关的声音,自然而然会感觉闻到花香”可知,“这样的人”运用丰富的联想,通过听到的具体的“声音”去“听香”,可概括为: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联想到香。 ②结合第九段“二是香本身好似有声音,因为静谧,因为心存美好,能听到那香在飘动,虽然看不见,耳朵却又似听得着”可知,这里突出香本身好似有声音能够被心存美好的心灵所听到,可概括为:香好似有声音能让有心者听到。 ③结合第十四段“听香,原来就是你的心境之地长了耳朵,那一声香,让你的耳朵有了一场别有韵味的遇见,带着温慈的美”可知,要想听香,则要让心境“长耳朵”;结合第四段“对诗中‘听香’的解释,我是参考了资料的,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宁愿将其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可知,“听香”展现了一种生活姿态,一种心存美好、悠然的生活姿态;故这样的人通过拥有美好的、自在悠闲的心境让心上长了“耳朵”,进而感受香的声音。可概括为:心上长了“耳朵”感受香的声音。 【答案】 (1)A (2)B (3)举诗文例子展现“听香”韵致;我对“听香”的理解感悟;深化主题,突出“听香”之美好。 (4)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联想到香;香好似有声音能让有心者听到;心上长了“耳朵”感受香的声音。‎ ‎【点评】概括主要内容一定要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中心。‎ 三、古诗文阅读(28分)  ‎ ‎(一)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16分)  ‎ 冷泉亭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熏熏,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①,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物,粹冷柔滑,若俗土,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侯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释】‎ ‎①蠲(juān)烦析酲(chéng):解除烦恼,消除困倦。‎ ‎16.下列关于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尤:最 B.广不累丈 累:重叠 C.可谓佳境殚矣 殚:竭尽 D.述而不作 作:炒作 ‎17.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虚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寺观言 由:从 ‎ B.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 C.眼耳之尘 之:的 ‎ D.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 虽:即使 ‎ ‎18.把下列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10分)  ‎ ‎(1)春之日,吾爱其草熏熏,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 ‎(2)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分析】参考译文:       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优;在郡里,灵隐寺最突出;从寺庙看,冷泉亭第一。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它高不到两寻,宽不逾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       春天,我爱它的草香薰薰,林树欣欣,在这里可以吐纳于清新空气之中,令人气血舒畅。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除酒困,令人心旷神怡。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生于亭梁之间,水漫到亭阶之上。你坐着玩赏,可用床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出家的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待那清泉洗涤,见了这里的景致,就会一下子全部消亡。这种无形中能获得的益处,哪能给你说得完!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       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山连山、湖连湖,有极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过去在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君,筑了虚白亭;仆射韩皋,筑候仙亭;庶子斐棠棣,筑观风亭;给事卢元辅,筑见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最后筑了这个冷泉亭。这样,五亭相互可以望见,象五个手指并列一样。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要筑的亭子已经全筑好了。后来主持郡政的人,即使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再要加什么也加不上了,所以我继承他们到这里以后,只是整修亭子,不再添造新的。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A.句意:在郡里,灵隐寺最突出。尤:最。解释正确。 B.句意:宽不逾两丈。累:重叠。解释正确。 C.句意: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殚:竭尽。解释正确。 D.句意:不再添造新的。作:建造,创造。解释不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虚词含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来分析。 A.句意:从寺庙看,冷泉亭第一。由:从。解释正确。 B.句意:你坐着玩赏,可用床下清泉洗脚。而:连词,表并列关系。解释不正确。 C.句意: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之:的。解释正确。 D.句意:后来主持郡政的人,即使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虽:即使。解释正确。 故选:B。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欣欣,繁茂、充满生机。导,引入、疏通、顺应等。粹,精粹。句意为:春天的日子,我喜欢这里百草绿意弥漫,树木生机勃勃,可以由此顺应暖意吸纳精华,通畅全身血脉气息。 ②句中重点词:斯,这。甲,第一。句意为:这就是我之所以认为(山水)余杭为最佳( 郡的风景)灵隐寺为第一的地方。 答案: (1)D (2)B (3)①春天的日子,我喜欢这里百草绿意弥漫,树木生机勃勃,可以由此顺应暖意吸纳精华,通畅全身血脉气息。 ②这就是我之所以认为(山水)余杭为最佳( 郡的风景)灵隐寺为第一的地方。 欣欣:繁茂、充满生机。导:引入、疏通、顺应等。粹:精粹。(2)斯:这。甲:意动用法。同时还要注意,(2)句属于判断句式。‎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二)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9~20题。(6分)  ‎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9.下面关于这首唐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交代诗歌的主要内容:“访”的地点、人物及事件结果。‎ B.第一联“犬吠水声中”是指主人不想见客,而养狗守护宅院。‎ C.第二联写树丛深处有麋鹿出没,中午也没听见道士敲钟声音。‎ D.第三联写道士居所环境,野竹、青气、飞瀑、碧峰共成奇境。‎ ‎20.下面关于这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格律诗体,一、二、四、六、八句押韵。‎ B.中间两联对仗严谨,“树深”对“溪午”,“青霭”对“碧峰”。‎ C.“愁倚两三松”生动地写出了诗人走得太久而渴望回家的心情。‎ D.全诗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形象勾勒出“道士”的生活境界。 ‎ ‎【分析】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解答】(1)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诗歌颔联,既写景又含蓄地叙事,用“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因此,“犬吠水声中”并非指主人不想见客,而养狗守护宅院,而是道院无人。 故选:B。 (2)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此诗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尾联,“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等待道士回来,同他畅谈一番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故诗人并非着急回家,而是着急见到道士。 故选:C。 答案: (1)B (2)C 译文: ‎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 树林深处,野鹿时隐时现,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瀑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只好依靠几棵古松,排遣愁思。‎ ‎【点评】古诗鉴赏一直是我们在平常作业练习和考试中遇到的难题,比分也比较重。 答题方法 1、捕捉信息 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 (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 对象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 2、抓住关键词语 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什么是关健词语? 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21.在空白处按要求填写(6分)  ‎ ‎(1)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2)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 ‎(3)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 ‎(4) ,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 ‎(5)《满江红》中表现鉴湖女侠侠肝义胆的诗句是 , 。(秋瑾《满江红》)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1)随君直到夜郎西    (重点字:郎) (2)谈笑有鸿儒     (重点字:儒) (3)自缘身在最高层     (重点字:缘) (4)商女不知亡国恨 (5)算平生肝胆    因人常热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四、名著阅读(6分)  ‎ ‎22.文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内容、塑造的形象、体现的思考等,都无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部,就其一个或多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限60字内)(6分) ‎ ‎《西游记》   《朝花夕拾》   《简·爱》   《昆虫记》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认真阅读名著,结合积累作答。‎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赏析能力。解答时,从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内容、塑造的形象、体现的思考等方面,结合生活,就其一个或多个方面谈谈理解。《西游记》主要讲述的是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历尽了艰难险阻依然坚持不懈,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文学意义在于启迪读者,他们身上体现的精神启示我们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不能碰到一点困难就知难而退,要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胜利。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作品回忆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及学习经历,我们既享受着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又为旧中国的弊端而忧心,“文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 ‎,散文集中的一些作品启示身为未来栋梁的我们,为中华之崛起,为中华之富强而读书。 《简•爱》讲述了一个孤女的精神奋斗史,她贫苦低微,性格倔强,勇敢执着,聪慧过人,自尊自立,她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的理想和执着的追求。作品所塑造的简•爱形象就像一面镜子,她的情感经历,我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能够感同身受,她斗争的经验也值得我们所借鉴,我们要学习她身上的精神,做一个坚强、善良的人。 《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他每去了解一种昆虫,都会常年累月的观察和进行上百次的实验,他将每一只昆虫当作一种独特的存在,将大自然看作一本教科书。法布尔对昆虫对科学的态度启示我们要善于用心去发现,作一个有恒心、有毅力的人。可以说文学是一面生活的镜子,我们能通过作者自己的故事,发现生活中我们忽略的东西,从而启迪心灵,激励自己。 答案: 示例一:《西游记》有取经事件的历史依据,降妖除魔的隐喻性,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文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 示例二:《朝花夕拾》是回忆性散文,本身就是作者的生活记忆;而这样的生活思考,关于童年,关于教育,关于国民性等,具有广泛的启迪作用,全面体现了“文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 示例三:《简•爱》中的人物、事件以及情感经历,我们都似曾相识,那些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我们或多或少都能够感同身受,读一本书,何尝不是读一种生活,读生活中的我们?可见文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 示例四:《昆虫记》:一面是科学,另一面是文学;一面是自然,另一面是人类。万物共生,生命同质。以大的视角看,人类只是一种特殊的昆虫;以小的视角看,每一只昆虫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大自然是一本教科书,文学作品是生活的一面镜子。‎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对重点的人物及其情节进行重点记忆。‎ 五、写作(60分) ‎ ‎23.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 带着关爱与祝福,一天天长大;经历收获与困惑,一步步前行;充满激励与期待,一点点成长……此刻,中考场上,我写一篇文章给自己!‎ 请结合材料内涵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选定文体,不少于600字。注意不出现真实地名、人名。‎ ‎【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带着关爱与祝福,一天天长大;经历收获与困惑,一步步前行;充满激励与期待,一点点成长……”。从材料看,话题是成长进程中我们的收获,有关爱、有祝福,有困惑、有期待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在成长,现在的我们再回首看过去的事,视角一定和当年不一样,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可以写我们成长过程的收获,也可以写莅临我们成长过程中难忘的人,据此可立意文章。可拟题为:回望成长;谢谢你陪伴我的成长;做成长中幸福的人,感恩成长等。体裁上看,除诗歌外,不限定体裁,但本文的写作较适合写夹叙夹议或议论性的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可以穿插不同的视角进行议论抒情。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阐释自己的认知或感悟,表现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写作中,要注意真情实感,写自己亲身的经历,切忌生搬硬套,这样文章才能打动人心,拉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解答】成长的歌谣       外公是我成长的导师,他教我懂得担当和感恩。 “外公。”我轻声呼唤刚从手术室出来的外公,只见他费力地睁开眼睛,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大滴大滴的泪珠不由自主地掉下来。   外公一看到我哭,便强忍住疼痛说:“外公已经好了,过段时间就可以回家了,我不在家的这段时间,你要照顾好自己,你已经是大人了!”我含泪点了点头,紧紧握住外公的手。外公苍老的脸上诉说着岁月的磨砺和生活的辛劳。   外公陪伴我的一幕幕情景仿佛就在昨天。他是我的数学启蒙老师,我上幼儿园时他教我数数,上小学时教我奥数,上初中时教我几何……多少次放学路上,一老一少在夕阳下畅快地讨论着数字的奥妙。每次奥数比赛,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外公总是站在考场外面等我,就像他自己参加考试一样紧张。想到这些,我在心里默念:“外公,谢谢您陪伴我成长。” ‎ ‎  从那天起,我就像个小大人一样,每天放学都去医院看望外公,我知道外公最喜欢看《参考消息》,每天都买一份读给他听。外公安静地躺在病床上,听我大声朗读报纸,读报声仿佛是一剂止疼药,外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怕外公躺久了引发褥疮,妈妈每天都帮外公翻身。翻身可是个技术活儿,妈妈先扶住外公的肩膀,往要翻身的方向拉拽,我则站在外公的背后推,这样妈妈可以省点儿力气,我和妈妈配合得天衣无缝。外公每次都自豪地说:“没白疼这个外孙,真是个小帮手。” “外公,这道数学题怎么解啊?”怕久病的外公失去成就感,我故意愁眉苦脸地哀求道。本来躺在床上打瞌睡的外公一听立马来了精神,迫不及待地说:“快读给我听听。”外公非常认真地听完题,短暂地思考一会儿就给出了正确答案。“外公,你是最棒的老师!”我由衷地赞许道。外公高兴得像个小孩子,脸上的皱纹一下子舒展开了。   成长是一首悠长的歌谣,我们只有学会担当和感恩,学会独立,才能为这首歌谣谱上最动听的旋律!‎ ‎【点评】外公是小作者成长路上的陪伴者和引路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外公一天天老去。为了让动完手术的外公尽快康复,小作者可谓煞费苦心:每天给外公读报纸,和妈妈一起为外公翻身,还向外公“求教”数学题,一个个细节令人感动。而在这个过程中,小作者对成长有了更深的领悟--要学会承担责任,学会独立。文章感情真挚、立意独到、结构精巧。如果说生活是成长的教科书,那么每一篇好作文便是一份成长的完美答卷。这篇文章当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