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87 KB
  • 2021-11-10 发布

【备战2021中考】语文复习题库:记叙文阅读

  • 4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记叙文阅读(广东专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绿色星星 ‎①系紧鞋带,挎上背包,拎上自泡的降脂茶,蹬响摩托,准备上山。‎ ‎②老彭要去的山群叫做“茶盘印”。这里三县交界,耸立多座高峰。全球几条鸟类迁徙大道中的一条正好从这里经过。每年到季节,路经此地的鸟类达九十多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达十多种。摩托车在盘山道的“肘弯”上爬行攀援,翻越过吴家冲、大湾等几个村后,木山铺半山腰里的“哨卡”——那栋灰白色的农舍映入老彭眼帘。‎ ‎③老彭摘下头盔,将车支在堆满劈柴的棚架下,然后掬起山泉水洗了把脸,疲惫顿消。往远方眺望,一片呈南北走向的大峡谷展开在邃远的天幕下,青山苍莽,梯田叠金,铺着青石板的茶马古道隐约其间。这里正是鸟儿迁徙的大道。‎ ‎④与茶盘印山群结缘,完全因为那里的“鸟”。‎ ‎⑤一天,老彭看到开酒店的好友弄来一麻袋鹭鸟,得意洋洋地炫耀是从“千年鸟道”茶盘印收购来的。他朝着老彭诡秘地笑笑说:“大好人呃,捉鸟才是条发财的路子呢!”详细了解后老彭才知道,有人在鸟儿迁徙的夜晚用聚光灯或火把引诱鸟儿,然后挥起竹竿将其击昏塞进麻袋……‎ ‎⑥老彭的心像是受到一拳猛击!‎ ‎⑦这一年,鸟儿迁徙季节,省市护鸟协会与老彭联络上了。老彭决心独闯“千年鸟道”。‎ ‎⑧周末,老彭骑着那辆破旧的摩托出发了。奔波近四十里山路后,来到“千年鸟道”。老彭个头较矮,身形肥胖,又有膝关节炎,上山就觉吃力。但他没有退缩,用弯刀削了根竹棍拄着,揪着古藤,爬一段就歇歇。夜色渐浓,老彭睁大了警惕的眼睛。终于,听到一阵鸟声浩荡而来,回荡在静寂的夜空。就在这时,山洼里,山坡上,一盏一盏灯突然冒了出来。老彭急得跺脚大叫,但是,喊声很快淹没在一片鸟儿的凄鸣声里……‎ ‎⑨一两年里,老彭连续十五次进山,基本摸清了这里候鸟迁徙和捕猎者的习性。譬如,迁徙的鸟类中长脖子的居多,鹭类迁徙较早,大雁和天鹅类相对较迟但吸引力更大;晴夜鸟飞得高,诱捕者不易得手;阴雨天,有雾,鸟儿翅膀沉重,贴地较近,就危机重重;刮风时,鸟儿敌不过反方向风力,爬上“豁口”又被挡回,只能悬在空中盘旋……‎ ‎⑩捕鸟者恨老彭,认为靠山吃山,乃古来山俗,老彭是在“管闲事”“断财路”。老彭的额头上,至今能看到一小块因冲突而留下的疤痕。他平静而诙谐地说:“疤痕无所谓,只愿它化作一颗为鸟儿照路的星星……”‎ ‎⑪‎ 老彭将摸到的第一手资料反馈给相关部门,得到高度重视。政府很快在山上设立了一个护鸟站。他决心发动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护鸟队伍,利用休息时间四处奔走,身影出现在各地志愿者网群,出现在林业单位,出现在各类护鸟培训班。终于,“千年鸟道”上成立了第一个市级志愿者护鸟站点,省级志愿者护鸟站也随即揭牌,报名志愿者现已增至百余人。守护者们在老彭的带领下庄严宣誓。志愿者采取宣传、巡逻、举报等方式护鸟。有时他们带着干粮,打着手电,踏着夜露巡山,一直坚持到十二点以后,直到鸟儿们扑扑飞往远山。‎ ‎⑫除了心爱的本职工作,老彭最喜欢仰起头来,凝望大山之上布满繁星的天空……夜幕再一次降临。老彭也收拾好行装,再一次毅然走进宽阔的夜色里。背影,与山峰融为一体。‎ ‎⑬老彭,只是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他郑重地告诉我:“我打算开一个志愿者护鸟公众号,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绿色星星’”。‎ ‎(选自《人民日报》2019.10.26,有删改)‎ ‎1.文章以“老彭护鸟”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空白方格内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4分)‎ 骑车进山→ A →独闯鸟道→ B →冲突留疤→坚持护鸟 ‎2.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子。(4分)‎ ‎ ‎ ‎ ‎ ‎3. 文章采用了什么叙述顺序?分析其作用。(4分)‎ ‎ ‎ ‎ ‎ ‎4. 文章以“绿色星星”为题,有什么妙处?(5分)‎ 一、1.(4分)A.好友捉鸟 B.摸清习性 ‎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细读文章,分析已给出的三处内容,“骑车进山”对应第①~③段,老彭骑着摩托车进山;“独闯鸟道”对应第⑦⑧段,老彭没有退缩,独闯“千年鸟道”;“冲突留疤”对应第⑩段,捕鸟者痛恨老彭,产生冲突,在老彭身上留下了疤痕,“坚持护鸟”在第⑪⑫段,护鸟的志愿者越来越多,在老彭的带领下进行着护鸟工作。其次,再结合文章填写空白方格,可知A处填写内容在第⑤⑥段,开酒店的好友弄来一麻袋鹭鸟,告诉老彭捉鸟是发财的好路子;B处填写内容在⑨段,老彭多次进山,摸清了候鸟迁徙和捕猎者的习性。最后,严格按照示例的格式和字数要求归纳筛选的信息。‎ ‎2.(4分)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青山苍莽”“叠金”“青石板”,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茶盘印山群的高大、巍峨,与梯田、茶马道交相辉映,显得旷远深邃,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老彭对这片山群的喜爱之情,为下文交代老彭建立护鸟站保护鸟儿做了铺垫。(意对即可。)‎ ‎【解析】根据““青山苍莽”“叠金”“青石板””可看出句中有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且句子是描写句,结合上下文,可知不仅写景还含情,还给下文老彭建立护鸟站保护鸟儿埋下了伏笔,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3.(4分)文章采用倒叙的记叙顺序,文章①~③段先叙述了老彭进山,以及发现非法捕鸟这件事,紧接着叙述了老彭建立护鸟站以及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到护鸟这一行动中来,倒叙的手法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在文章一开始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用倒叙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意对即可。)‎ ‎【解析】首先明确概念,叙述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文中把老彭要去护鸟站值守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属于倒叙。倒叙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从文章内容看,这篇文章的倒叙原因属于后两种,如果从老彭从小与大山相伴——听好友说捕鸟能赚大钱——建立护鸟站,就感觉文章叙述平直,没有波澜。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4. (5分)“绿色星星”比喻护鸟站工作人员们在森林里面像星星一样照亮鸟儿远行的路,赞美了他们默默无闻的精神品质。同时,“星星”也喻指数量多,赞美的对象是以老彭为代表的全体护鸟站工作人员, “绿色星星”既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又体现其精神品质,而且与文章结尾形成呼应,且充满诗意,更形象、也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意对即可。)‎ ‎【解析】文题“绿色星星”中“星星”本来具有数量多,闪烁的特点,恰恰比喻了工作人员们齐心协力保护鸟儿,守护鸟儿远行的精神品质,“绿色”特别代指鸟儿远行的树林。运用比喻来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更形象、生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与文章结尾老彭的话互相照应。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白菊花的风骨 ‎①晚秋,那一抹安静、柔软与淡定,让人放慢了匆匆的脚步。可一场秋风,一场秋雨,打破了宁静已久的模样,也惊扰了人们刚刚静下来的心绪。‎ ‎②沐浴着晚秋里一丝薄凉,我依旧沿着那条老径,步入远不如从前那样宽阔的这片田野,欣赏盛开的秋花们。静默于溪边的几株白色菊花,与我不期而遇。我俯下身,淡淡的菊香,让我想起晚秋以及晚秋里关于菊花的往事。‎ ‎③雪白的菊花,并不肥硕,甚至有些柔弱。孤孤单单在秋风中摇曳、绽放。它孤独清宁的模样,从容不羁的神情,不畏寒凉,不为人赏的品行,一眼,就让我心生喜欢与感动。雪白的菊花,其实,我们都是有约而至的,一如这晚秋里的一枚红叶。‎ ‎④置身于这空旷的田野,默默观赏着这白菊,不禁心生怜惜,这柔弱纤细的躯干,怎能经得住风雨的来袭?可是,这些孤独的白菊,不就是这样年复一年,一直盛开在晚秋的凄风苦雨里么!‎ ‎⑤站在地堰的高处,放眼四处,在这样的清秋里,都是一片空旷与灰黄,也只有这一片雪白的菊花,独自不羁地绽放。静默、淡然、笃定自如的模样,分外的优雅与纯粹。低洼处,一片绽放了好久的格桑花,已经有些枯萎,细碎的花瓣,在秋风的撼动下,纷纷落地成尘。‎ ‎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一株株柔弱的白菊花,与晚秋那样的契合,契合的心有灵犀,在晚秋的怀抱里,极尽能量的绽放,填充着季节的空旷与单调。‎ ‎⑦晚秋里的菊花,没有玫瑰的娇艳,兰花的芬芳,牡丹的华贵,寒梅的孤傲。它坚守着最初的那一份芳心,朴拙、淡泊、无尘、安静。它顽强的生命,从不挑剔生存环境,无论在荒野、河岸、溪旁、径畔,仰仗着薄瘠的泥土,开启了圣洁之旅,吐芽,拔节,成荫,绽放,播撒着缕缕清香。像极了一位无欲无求、孤芳自赏的隐者。它轻轻展颜,便惊艳了萧瑟的秋;它微微摇曳,便漠视了世俗的情。 ‎ ‎⑧那些风华娇艳的花儿们,曾以耀眼的模样,在季节的舞台上,张扬到极致,足够多的吸引了那些浅薄的目光后,不抵晚秋的萧瑟与寒凉,隐退到季节的深处。只有这雪白的菊花,临风傲霜、独立寒秋,从容淡定地任繁华落尽,留下清香如故。这分明是一种生命的境界、一种品性的高贵,这恰恰是人们崇尚的圣洁与大雅。‎ ‎⑨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空里,还有多少人可以人淡如菊,心静如水呢?‎ ‎⑩霜降过后,当一枚枚叶子悠然飘落,就会想起陶渊明老先生那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修行在路上的人们,外面的世界,无论何以灯红酒绿,无论何以喧嚣不堪,我们都该以一颗素心面对,不被那些诱惑所惑。让心与世俗隔离,去持守一份人淡如菊的执着。以一颗清宁的心,不艳羡繁华,回归最初的简朴与淡定。‎ ‎⑪一场秋风秋雨过去,再次步入那片空旷的田野,雪白的菊花,凌霜傲寒,依旧绽放似火。那圣洁与不屈的模样,让人肃然起敬。‎ ‎⑫把情愫泊在晚秋的人们,小憩之际,摘几片菊花入茶,待茶温正好,去静品一份人生的波折与沉淀,然后,怀着一抹稍稍惆怅的情思,与白菊花作别。 ‎ ‎ (选自《哲理故事》2019.10.11,有删改) ‎ ‎1.作者在第②段中说自己与菊花“不期而遇”,第③段却说“有约而至”,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4分)‎ ‎ ‎ ‎2.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的画线句子。(4分)‎ ‎ ‎ ‎ ‎ ‎3.第⑨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 ‎ ‎ ‎ ‎4.文章多次使用了衬托,请写出其中的一组。(4分)‎ 二、1.(4分)不矛盾。理由:“不期而遇”是指作者在晚秋时,漫步在田野中欣赏秋花,无意间发现了这几株白菊,始于偶然。“有约而至”则是指作者看到这几株菊花后,心生喜欢,认为菊花身上的清宁姿态、高洁品性与自己心境相合。这样写,进一步表露了自己期望有菊花一样的处世态度。(意对即可。)‎ ‎【解析】作答此题时,须先回答内容是否矛盾。阅读文章可知二者不矛盾。将内容定位到第②③段进行作答,阅读第②段,作者与菊花“不期而遇”,是缘于“我依旧沿着那条老径……欣赏盛开的秋花们”,是作者在漫步时偶然发现菊花,所以不期而遇;“有约而至”定位到第③段“它孤独清宁的模样……就让我心生喜欢与感动”,是作者由赏菊生发出感慨,被菊花的姿态、品性打动,且这种品性恰好与自己心境想合,所以说是“有约而至”。‎ ‎2. (4分)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菊花人的情态和品格。写出了菊花高贵的品性及淡泊名利的精神。‎ ‎【解析】题干指出了要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进行赏析,作答时,首先要分析画线句子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展颜”“漠视”都是多用来写人的词语,可知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两句话通过对菊花摇曳情态的描写,突出了菊花的精神和品质,再结合文章中心内容具体分析作答即可。‎ ‎3.(5分)①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对菊花品性高洁的赞美,同时引出下文自己对于生活的思索。 ②内容上,运用反问句,提出问题,让读者自己反思是否坚定了自身,让人印象更为深刻,起到一定的强调作用。‎ ‎【解析】段落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上进行分析。结构上,联系前后文,可知前文是写对菊花品性高洁的赞美,后文是写自己对于生活的思索,可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该句是一个反问句,让读者自己生发思考,这样印象更为深刻。‎ ‎4.(4分)示例:(1)文章第⑤段用有些枯萎的格桑花来衬托白菊,表现出白菊的顽强生命力。(2)文章第⑦段,以玫瑰、兰花、牡丹、寒梅衬托白菊的朴拙、淡泊、无尘、安静。‎ ‎(3)文章第⑧段用曾经风华娇艳的花儿们,不抵晚秋的萧瑟与寒凉,衬托白菊临风傲霜、独立寒秋的品格。(任举一组即可。)‎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衬托的手法,首先要明白衬托的特征。衬托就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陪衬的一种写作手法。然后通读全文,找出具有衬托特征的句子,由文章第⑤段中“也只有这一片雪白的菊花,独自不羁地绽放”“低洼处,一片绽放了好久的格桑花,已经有些枯萎,细碎的花瓣,在秋风的撼动下,纷纷落地成尘”可知,此处以格桑花衬托白菊;由第⑦段“晚秋里的菊花,没有玫瑰的娇艳,兰花的芬芳,牡丹的华贵,寒梅的孤傲。它坚守着最初的那一份芳心,朴拙、淡泊、无尘、安静”可知,此处以玫瑰、兰花、牡丹、寒梅衬托白菊;由第⑧段“那些风华娇艳的花儿们,……只有这雪白的菊花,临风傲霜、独立寒秋,从容淡定地任繁华落尽,留下清香如故”可知,此处以那些曾经风华娇艳的花儿衬托白菊。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田埂似脊,父爱如山 ‎①在我位于南方山区的老家,田埂随处可见:它们横亘在高高低低的梯田边,像一脉脉田脊,蓄水护田,界分田块。‎ ‎②父亲的一生,便与这田埂密不可分。‎ ‎③山里种田,最大的难题是水源不足,而山里是否有足够的水,决定了收成的好坏。田埂,便是用来蓄水的。开春插秧之前,父亲就会给田埂“镶埂”:铲去贴挨着水的“旧边”,再用半干半湿的软泥镶起新边,再赤着脚,一脚一脚地踩实,不留一丁点的漏洞。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田埂不渗漏水。‎ ‎④春寒料峭,在连绵的春雨中,父亲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仔细地给一条条田埂“镶埂”,常忘记回来吃饭。我奉母亲之命,前来唤他回家。父亲答应后,从田埂上不紧不慢地走下来,雨水顺着他的笠檐、蓑衣往下流,一股股地打在田埂上,顺流到水田里,荡开一层层涟漪。眼前的父亲,从从容容地扛着铁锹,像是位将军,身后是一片泥泞的战场。这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苏轼笔下的名句“一蓑烟雨任平生”。父亲当然没有苏轼那般才气,但他在风雨中安然处之的坦然心境却丝毫不输给他。我想,定是脚下的田埂给了他力量,田埂在他心中,是护田的“长城”!‎ ‎⑤镶好田埂后,就要蓄水插秧了。插秧需弯腰弓背地在水田里进行,一趟趟来来往往,劳累是不用说的。见我站在田里,面露苦色,父亲便说:“去田埂上歇歇吧,你把书念对,把笔杆子握好就行了。”‎ ‎⑥他总要插完一趟秧,才肯在田埂上休息一会儿。届时,父亲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洗净手,坐到田埂上,掏出一支烟来,点上后,一边吸,一边满足地看着田中随风摇曳的秧苗。待烟抽完,又继续下田干活,绝不久歇,插秧时如此,割稻时也同样如此。‎ ‎⑦插完秧后,为防漏水,每天清晨父亲都会去田埂巡水。沿途小径蜿蜒,草丛间晨露微凉,父亲的裤卷、鞋子不经意间便被打湿了,可他毫无察觉。他一心要快去田埂看看,是否夜里有黄鳝、蛇、龙虾或螃蟹在田埂打洞,让田水外漏。傍晚时分,还要再巡一次,直至稻子成熟。父亲说,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田里始终有足够多的水,滋养庄稼。‎ ‎⑧可仅巡水还是不够的,山区种田,水利条件差,每年夏天都会有旱情发生。老天不下一滴雨,田里缺水严重,父亲要整日整夜里守在田埂旁,用水车从山塘里一趟趟地翻水,浇灌旱田。翻累了,田埂便是他的床,星空就是他的被,躺一会儿,缓一缓,起来再翻。‎ ‎⑨辛苦终有回报,有了水的再次滋润,再加上之后姗姗来迟的几场夏末之雨,稻田开始泛金。此时,踱在田埂之上的父亲,君临天下般看着即将丰收的稻田,天地寂籁,只有阵阵稻浪。‎ ‎⑩终于到了秋收,稻子收上来了,田埂蓄水的任务完成了。父亲又会拿起镰刀给它修面,砍去田埂上的杂草,把它梳理得干干净净。他说:“田埂不荒,来年稻田便不荒!”又说,歇田,不歇埂,之后,他会在田埂边种上萝卜、青菜等农作物,依然日日在田埂上忙碌,将田埂打造成生机盎然的“冬季菜园”,丰富腊月餐桌上的食材。‎ ‎⑪一年四季,父亲的双脚都离不开田埂,田埂已融入他的血液之中,成为他体内的一道脊。田埂也知回报,它默默地帮父亲围田蓄水,帮着他耕耘春夏,收获秋冬,让父亲收获了一担担的粮食和农作物,留足口粮后,剩下的卖掉供我们读书上学。田埂让父亲昂首挺胸,让我们得以走向远方!‎ ‎⑫莫忘田埂,莫忘父亲的一生,因为田埂可亲,父亲可敬,田埂似脊,父爱如山!‎ ‎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21期,有删改)‎ ‎1.文章以“父亲种田”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结合全文,填写表格。(4分)‎ ‎ A →蓄水插秧→田埂巡水→浇灌旱田→ B →秋收种菜 ‎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4分)‎ ‎(1)田埂随处可见:它们横亘在高高低低的梯田边,像一脉脉田脊,蓄水护田,界分田块。‎ ‎(2)眼前的父亲,从从容容的扛着铁锹,像是一位将军,身后是一片泥泞的战场。‎ ‎3.请谈谈对文章第⑪段画线句子的理解。(5分)‎ ‎ ‎ ‎ ‎ ‎ ‎ ‎4.从文中的父亲身上,你学习到了哪些品质?(4分)‎ 三、1.(4分)A.冒雨镶埂 B. 稻田泛金 ‎ ‎【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通读全文,抓住“父亲种田”这一关键信息;其次,结合已经给出信息可知,其他几个空白处要按照行文线索概括总结,“蓄水插秧”来源于第⑤⑥段,“田埂巡水”来源于第⑦段,这部分主要写父亲插完秧后,每天两次去田里巡水,“浇灌旱田”来源于第⑧段;“秋收种菜”来源于第⑩段。据此可知,A空填写的内容应该来源于第③④段,这一部分写父亲开春插秧之前,冒雨镶埂;B空的内容应该来源于第⑨段,主要写父亲的辛苦有了回报,稻田开始泛金。最后,归纳要点作答,注意字数与题干保持一致。‎ ‎2.(4分)(1)“横亘”一词,指桥梁、山脉等横跨的样子。此处用来指田埂,表明了田埂对于梯田的重要性,看似普普通通的田埂,却起着重要的作用。‎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比作将军、把田埂比作战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镶完田埂之后的满足和成就感,烘托出父亲形象的威武,突出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以及在“我”心中的高大形象。(意对即可。) ‎ ‎【解析】作答此类题,首先明确该词的本义,然后结合词句理解其语境意。第(1)题“将军”“战场”,我们脑海中会出现一个威风凛凛的将军形象,在他的战场中英勇杀敌,此处用来形容父亲在田埂中劳作,田埂就是他的战场,烘托出父亲形象的威武、高大。第(2)题用“横亘”一词,形容田埂宛如山脉般护着梯田,修好田埂,便能蓄水插秧,写出了田埂对于梯田的重要性。‎ ‎3.(5分)父亲的一生与田埂密不可分,一年四季,都在田埂里辛勤地劳作,田埂已经成为他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田埂又给父亲丰厚的回报,让父亲得以撑起家庭,让孩子可以读书走向远方;可以说是田埂给了父亲昂首挺胸的资本,是父亲的脊梁。(意对即可。)‎ ‎【解析】理解此句的含义要从父亲与田埂的关系角度思考作答,父亲勤劳,一年四季始终守着自己的那畔田埂进行劳作,能为一件事贡献出一生的时间,两者的关系早已是密不可分,父亲细心呵护田埂,而田埂也懂得回报,让父亲收获了一担担的粮食和农作物,这不仅使我们家无饥饿的困顿,余下的卖掉还能供我们读书,所以父亲是撑起我们家的脊梁,而田埂恰是让他得以昂首挺胸的资本。据此言之成理即可。‎ ‎4.(4分)安然处之的坦荡心态;任劳任怨,踏踏实实;尽职尽责,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解析】从文章第④段,“父亲当然没有苏轼那般才气,但他在风雨中安然处之的坦然心境却丝毫不输给他”可得出第一点;从第⑤段“插秧需弯腰弓背地在水田里进行,一趟趟来来往往,劳累是不用说的”,由此可看出父亲不怕劳苦,联系下文看“我”面露苦色,可见农活之辛苦,据此总结出父亲具有任劳任怨的品质;从第⑦段中“插完秧后,为防漏水,每天清晨父亲都会去田埂巡水”可看出父亲的尽职尽责。‎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一豆生凉 王晓宇 ‎①绿豆这个物种,不枝不蔓,巴掌大的绿色叶子,细长的绿色豆荚,小巧的绿色豆粒,留给人们的印象就一个字:绿。就连绿豆花也是黄绿色,那种淡淡的“黄”,给人感觉只要再稍稍一用力,就能过渡到绿。‎ ‎ ②古人叫绿豆为菉豆,在食用上有许多经验之谈。宋代人最会吃绿豆,像绿豆芽、绿豆粉、冰镇绿豆等,早在宋代就已被开发出来,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宋人林洪的《山家清供》等,都曾记载过绿豆的吃法。宋人陈达叟的《本心斋蔬食谱》中还记载了绿豆制作的粉丝:“绿豆粉也,铺姜为羹。”一粒不起眼的小绿豆,在舌尖上有了用武之地,腾挪展转,顾盼生姿,衍生出多少令人惊艳的美味。‎ ‎ ③夏天,最好的消夏小食非绿豆糕莫属。把绿豆去皮煮烂,碾压成泥,下锅翻炒,按自己的喜好加入冰糖或麦芽糖、抹茶、薄荷、玫瑰花瓣等,不拘什么。喜欢带馅的,亦可包入红豆沙、花生酱或芝麻酱,然后用模具压出自己喜欢的形状,放到冰箱里冰镇一下,口感会更好。小巧玲珑的绿豆糕,入口清香绵软,淡黄的颜色,清凉的口感,令暑气全消,心生静美。‎ ‎ ④儿时,绿豆糕是稀罕物,虽然有的卖,却不是时常都可以吃到的。印象最深的,是外祖母做的绿豆糕,那叫一个好吃,松而不散,甜而不腻,香喷喷,入口即化。吃一口,顿时觉得神清气爽。每年夏天,指甲花开的时候,外祖母都会做一些绿豆糕消夏。我们几个熊孩子总是不厌其烦地揣度外祖母的心思,在外面疯跑累了,回家蔫头耷脑,搬个小板凳,坐在大丽花下,一脸痛苦地对外祖母说,“热死了,热死了,怕是要中暑了,太难受了”。外祖母颠着一双小脚,回屋拿几块绿豆糕塞进我们的小手里。于是便笑逐颜开地吃起来,吃完了拍拍手,心满意足。后来,看作家张爱玲的《私语》,她“每天下午认两个字之后,可以吃两块绿豆糕”。遂汗颜不已,相比之下,人和人的差距还真大。‎ ‎ ⑤母亲不会做绿豆糕,只会煮绿豆汤。仲夏时节,天气热得发狂,人像待在蒸笼里,树叶没精打彩,蝉也懒得叫,连猫儿狗儿都躲到阴凉的地方。母亲会抓一把绿豆丢在锅中,添两瓢清水,在锅中慢慢熬煮。‎ ‎ ⑥窗外热浪蒸腾,锅内绿豆翻滚,袅袅的水汽中,一粒粒小小的绿豆随着水花上下翻腾起舞。熬到绿豆开花,粒粒绵软,煮得汤色鲜翠,清香弥散,一锅绿豆汤就煮好了。放在阴凉的地方晾凉,单等热浪难抵的时候喝上一碗,立时三刻,心火息灭,清凉来袭,让人心生惬意。‎ ‎ ⑦年少时,每每夏天放学回家,热得心烦意乱,母亲盛一碗晾凉的绿豆汤端过来,我就着碗边“咕嘟咕嘟”喝下去,凉丝丝,甜滋滋,觉得那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 ‎ ⑧绿豆绿,这种绿色赏心悦目,优雅而诗意。绿豆小,却是小而大用。明代医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绿豆为“真济世良谷也”。绿豆是清热、败火、解毒的“济世良药”,更是“药食同源”的践行者。绿豆冰、绿豆粉、绿豆糕、绿豆汤、绿豆芽、绿豆粥……生活中如若少了绿豆,定会失色不少。‎ ‎⑨一想到绿豆,夏天的气焰便短了许多。我不会做绿豆糕,偶尔煮绿豆汤,最常做的是熬绿豆粥。整整一个夏天,有绿豆的陪伴,到底清凉不少,浮躁的心境也会渐渐沉淀下来。匆匆忙忙的脚步,忙忙碌碌的人生,得闲,停下来,喝一碗绿豆汤。‎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24,有删改)‎ ‎1.理解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妙处。(4分)‎ ‎(1)儿时,绿豆糕是稀罕物,虽然有的卖,却不是时常都可以吃到的。‎ ‎ ‎ ‎ ‎ ‎(2)年少时,每每夏天放学回家,热得心烦意乱,母亲盛一碗晾凉的绿豆汤端过来,我就着碗边“咕嘟咕嘟”喝下去,凉丝丝,甜滋滋,觉得那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 ‎ ‎ ‎ ‎ ‎2.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的画线句子。(4分)‎ ‎ ‎ ‎ ‎ ‎3.第②段文字能否删掉?为什么?(4分)‎ ‎ ‎ ‎ ‎ ‎4.本文的标题“一豆生凉”有何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5分)‎ ‎ ‎ ‎ ‎ ‎ ‎ ‎ ‎ 拓展设问 理解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4分)‎ ‎(1)放在阴凉的地方晾凉,单等热浪难抵的时候喝上一碗,立时三刻,心火息灭,清凉来袭,让人心生惬意。‎ ‎(2)绿豆是清热、败火、解毒的“济世良药”,更是“药食同源”的践行者。‎ 四、1.(4分)(1)“却”表示转折,用在这里表示绿豆糕在作者儿时是稀罕物,虽有得卖,但是也不常能吃到,故而觉得外婆做的绿豆糕越发美味珍贵。突出作者儿时吃到绿豆糕的珍贵,关于儿时绿豆糕记忆的美好。(意对即可。)‎ ‎(2)“咕嘟咕嘟”是拟声词,在这里形容“我”急于喝到母亲做的绿豆汤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的迫不及待,从侧面写出了“我”对母亲做的绿豆汤的喜爱之情。(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作答时,需要先解释词语的本意,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1)中的“却”在选文的第④段,这段主要描写了“我”儿时吃外婆做的绿豆糕的心满意足,绿豆糕这件“稀罕物”在“我”儿时记忆中的美好与珍贵。(2)题中的“咕嘟咕嘟”在选文的第⑦段,这句话独立成段,主要叙写了“我”少年时觉得在夏天放学回家喝到母亲制的绿豆汤就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这两段内容通过写“我”儿时与少年时与绿豆的不解之缘,表现了“我”内心的满足与喜悦,据此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2.(4分)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绿豆人格化,把它在锅内的浮沉看作是“翻腾起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绿豆随着开水翻滚的情态。(意对即可)‎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中要求赏析的角度是“修辞运用的角度”。从画线句子中“翻腾起舞”可以看出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翻腾起舞”本义是写人的动作,这里赋予锅中绿豆人的情态,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妈妈煮绿豆汤时绿豆不停翻滚的情态,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3.(4分)示例一:不能,本段在叙写古人食用绿豆的经验的基础上,以“衍生出多少令人惊艳的美味”引出下文对外祖母做绿豆糕、母亲煮绿豆汤的回忆,具有过渡的作用,同时也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意对即可。)‎ 示例二:能,删掉以后不影响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删掉以后文意更紧凑集中,主题更鲜明突出。(意对即可。)‎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即能删掉或不能删掉,然后再围绕自己的观点,阐明理由。通读第②段可知,这段主要叙写古人食用绿豆的经验,从内容上看,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从结构上看,“一粒不起眼的小绿豆,在舌尖上有了用武之地,腾挪展转,顾盼生姿,衍生出多少令人惊艳的美味”一句则有引出下文内容的过渡作用,据此概括作答即可。但是如果删去也不会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情感的表达有太大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4.(5分)作为文章叙述的线索;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叙写儿时外祖母做绿豆糕、母亲煮绿豆汤消夏,让我们心生清凉的美好回忆,以及绿豆的药用和食用价值,降火,使人心生凉意;赞美了外祖母和母亲的勤劳善良,表达对儿时美好生活的回忆。(意对即可。)‎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分析题干可知,此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从全文看,文章在介绍古人关于绿豆的食用和药用的基础上,写了儿时外祖母做绿豆糕、母亲煮绿豆汤消夏的美好回忆,故题目“一豆生凉”既是文章的线索,也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揭示了绿豆的药用和食用价值。“一豆生凉”传达出的是对童年美好的日子的回忆,对外祖母和母亲的赞美。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拓展设问】(4分)(1)“立时三刻”是指立刻、马上的意思,文中指喝下绿豆汤清凉来得极快,表现出喝绿豆汤后内心的惬意。(2)“践行者”原指“履行自己的承诺,按既定计划实行的人”,文中用来说明绿豆“药食同源”的作用,形象贴切。(意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词语的本意,再联系文章内容探究其在文章的意思。(1)“立时三刻”意思是立刻、马上,结合文中的句子“心火息灭,清凉来袭,让人心生惬意”可以明确这里指喝下绿豆汤清凉来得极快,揭示了内心的惬意之感。(2)文中第⑧段主要讲解绿豆的小材大用,绿豆既是美味的食物,也是清热、败火、解毒的“济世良药”,“践行者”刚好突出了它“药食同源”的作用,非常形象贴切,据此联系文章内容作答即可。‎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绿阴不减来时路 胡博洋 ‎①“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是香山居士献给绿阴庇护下的西湖长堤的爱的恋歌。这曲心灵的恋歌,从大唐一直传唱至今。每当读到这句诗时,家乡的那条魂牵梦萦的林荫大道,便使我的心湖泛起阵阵涟漪。‎ ‎②小时候住在南方的一个市委大院中,出门后要走将近五百米路程才能到达外面的大街。可能是为了给这座平凡的小城增加些许浪漫气息,这条大路两旁都被种上了法国梧桐。白色中带着苍黄的粗壮的树干,擎着伸展向上的繁茂的枝干,枝干上密密层层的如手掌般宽大的叶片,春夏绿如翡翠,秋则灿若黄金。‎ ‎③每天放学时,一路上总有爸爸妈妈或亲友的陪伴接送。微风拂过,明媚的阳光透过大道两旁梧桐树叶的缝隙,流泻出一路斑驳流动的光点。家人牵着我的小手,徜徉在林荫大道上,无论是耳听鸟儿在繁枝茂叶间纵情欢歌,还是眼见树下蚂蚁排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忙忙碌碌地搬家,抑或是拾起带有淡雅清香的梧桐叶放在鼻尖轻嗅,都是世间最安宁快乐的事情,是人与自然最亲密的接触。‎ ‎④夏日的傍晚,明月初上,行走在梧桐树下的林荫道上,“好风碎竹声如雪”写的是风过竹林的声音,此刻应是“好风拂梧声如雨”。风过,暑气消散,凉爽无比,抬头“梧桐叶底见银河”,真是好不快活,好不惬意。‎ ‎⑤正是有了家人及林荫大道的陪伴和庇护,生活才无比安宁、惬意——这便是我记忆中最初的对“林荫大道”的理解。记得小学老师讲到砍树对环境的危害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可能会伤到我最喜欢的林荫大道啊!自此,无论是老师提及有关环保的话题,还是做手抄报的作业,我绝对是班里最用心的一位。‎ ‎⑥那时的我不知道什么温室效应,水土流失,只知道哪天有人砍树砍到家门口,我的林荫大道就没了,一定要严惩那个砍树的人——毕竟是他破坏了我最喜爱的、庇护我的乐园。于是,林荫大道便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扮演起这样的角色:最好的朋友,拼命保护我的堡垒。‎ ‎⑦后来,由于父母工作调动,全家前往北京,我不得不与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割舍离别,包括亲朋好友,包括林荫大道。我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分别中逐渐领悟着人生。‎ ‎⑧以前,每天都能和家中的亲戚朋友待在一起,时常见面,伙伴也多得玩不过来,家里永远是热热闹闹的景象,就连睡觉也是由奶奶把被子叠好,热水瓶放在床边。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使我趋于麻痹,没有认清生活的真实情状。彼时,总会在独处的时候静下来,默默回想那些记忆中最纯真美好的事物,品味着往事恬淡,给疲劳的心灵一些慰藉,给无处安放的情感找寻归宿。曾有那么一段时间,回想起林荫大道上来去的美好安宁的时光,心中总是弥漫着淡淡的忧伤。‎ ‎⑨但后来,我才渐渐意识到,独立成长也许是人生的主调,太多决策需要自己操办,太多的路需要自己去闯,想要瞭望到更美丽的风景,就要学会让生命之树像林荫大道上的梧桐树一样更高大、蓬勃、壮美,否则只能沦为井底之蛙。于是,我与林荫大道的分别渐渐变得不再忧伤,对林荫大道看法的改变成为我蜕变的标志,每当想起林荫大道,我更多感到的是成长的骄傲,而非分别的痛楚。‎ ‎⑩时隔多年,再次重归故土。绿阴不减来时路,那条林荫大道一如儿时的幽静美丽。此时的我,已脱去儿时稚嫩,成长为挺拔少年。我安静地靠在树上,让心灵和梧桐交流,竟有种说不出的感动。我静静聆听着内心最纯真的情感,这种归属的幸福,久别重逢的感慨,再加上对生命意义的彻悟,我仿佛看见了那个我时常畅想的场景:在午后的暖阳中,我踏着坚定的脚步,仰望着如天一般高的大树,眼中布满对未来的期许,在人生的康庄大道上,一路前行!‎ ‎(选自《美文·青春写作》2019年第5期)‎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4分)‎ 时间 小时候 后来 以前 时隔多年 ‎“我”与林荫大道的故事 ‎①‎ 与林荫大道离别 ‎②‎ 绿阴不减来时路 ‎2.联系上下文,品味第③段画线句子。(4分)‎ 微风拂过,明媚的阳光透过大道两旁梧桐树叶的缝隙,流泻出一路斑驳流动的光点。‎ ‎ ‎ ‎ ‎ ‎3. 理解文中第⑨段画线语句的含义。(4分)‎ 每当想起林荫大道,我更多感到的是成长的骄傲,而非分别的痛楚。‎ ‎ ‎ ‎4.文章标题化用诗句,有什么妙处?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 ‎ 拓展设问 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经历“一开始不理解”“慢慢习惯”“最后理解”这样的过程。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相关经历。(4分)‎ 五、1.(4分)示例:①林荫大道是“我”最好的朋友,保护我的堡垒 ②林荫大道上的美好安宁的时光 ‎【解析】解答此类题,细读文章内容,很容易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句。第一个空对应“小时候”,可定位到第②~⑥段,在这几段中,作者回忆了在林荫大道上发生的事,我们可根据第⑥段概括出“林荫大道是‘我’最好的朋友”,是“保护‘我’的堡垒”。第二个空对应“以前”,可定位到第⑧段,在本段中,作者回想起曾经在林荫大道上的美好安宁的时光。‎ ‎2.(4分)句中“拂”“透”“流泻”一系列动词的使用,将阳光伴着风穿过茂密的梧桐树叶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解析】阅读句子可以发现,此句中的用词比较好,动词多一些,赏析的时候可从用词的角度进行赏析。“拂过”写出风的轻柔,“透过”写出梧桐树叶的茂密,“流泻”写出阳光洒下的光线明亮,光点繁密。使用这一系列动词,将阳光伴着风穿过茂密的梧桐树叶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据此进行整合。‎ ‎3.(4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意识到人要学会独立,要走出去,自己做决策,再也不会因为失去了在林荫大道上的美好安宁的时光,与林荫大道分别而感到悲伤。‎ ‎【解析】阅读文章,找到第⑨段画线句,联系上下文,可知上文“独立成长也许是人生的主调,太多决策需要自己操办,太多的路需要自己去闯”是对“成长的骄傲”的解释,再由第⑧段“曾有那么一段时间,回想起林荫大道上来去的美好安宁的时光,心中总是弥漫着淡淡的忧伤”,第⑨段“我与林荫大道的分别渐渐变得不再忧伤”可以得出对“痛楚”的理解。据此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 ‎4.(5分)引用诗句做题目,文辞优美,意蕴丰富。诗句紧扣全文内容主旨,突显文章主题。诗句本身表达了作者对景物的喜爱,用作题目隐含了本文作者对家乡林荫大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绿阴不减来时路”意思是: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文章引用诗词为题,文辞优美,意蕴丰富,表达了诗人对路上景色的喜爱之情。文章以“家乡的林荫大道”为线索,记叙了作者与林荫大道的故事,诗句紧扣全文内容主旨,突显文章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林荫大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据此进行概括即可。‎ ‎【拓展设问】(4分)示例:小学三年级时,语文老师规定我们天天练字,练得手酸,心里很抵触:现在都电脑时代了,谁还天天用笔写字啊?时间久了,也就慢慢适应了,不知不觉中字也写好了。到了中学,参加硬笔书法比赛,我出乎意料地获得了全校第一名。听老师说,中考试卷有一定的卷面分。写一手好字会让我们终身受益,我终于理解了老师让我们练字的意义。‎ ‎【解析】“在成长的道路上”,经历“一开始不理解”“慢慢习惯”“最后理解了”的过程。题干中的这些要素提示考生要写的内容题材。其次要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从生活中找到相关事例,最后用简明的语言叙述出来。叙述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题干要素。‎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沙漠红柳 魏列奇 ‎①二十年前我从北线去北京,火车进入甘肃与宁夏交界的地带,途经一片一望无际的旷野。我从车窗北望,不远处一座横亘的山脉蜿蜒东去,从山脉的凹陷处翻越过来的细沙像是一道道宽广的白茫茫的瀑布,随山势流淌下来,在山脚下铺成了一片起伏的沙滩。远近的山面也盖上了一层白沙。山的尽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白茫茫的沙漠。‎ ‎②铁路两边密植的钻天杨被西北风刮得齐刷刷地向东南弯着腰身。铁路北面是林带围拢着的沙化的土地,其间密植着成行的灌木、荆棘、蓬草,沟行间覆盖着很厚的细沙,下部叶子大半被埋,有的只剩几片顶叶,土苍苍的。透过一排排的林带,在沙漠的前沿,我看到了几棵瘦骨嶙峋的红柳,背风倾斜,从沙海中冒出半截腰身。裸露的树干被风沙打磨得锃亮,干枯的枝丫颤抖着。西北风凄厉地呼啸着,一阵狂风打着呼哨卷着沙尘扫荡过来,红柳的枝条就像是用扳手拧过的钢筋,歪歪斜斜、横七竖八龙蛇般地向南穿插斜伸过来。有一棵树的侧枝被风刮得从分枝处裂开倒挂了下来,但断枝折干上长出了新芽,折干的下部长出了新枝。有一棵似乎被狂风连根拔起,虬曲的盘根裸露在地面,歪斜的树身摇晃着,虽然长年累月被风刮得扭曲了枝条,但它不甘心倒下,不肯匍匐在地上,始终坚韧地弓腰驼背地站立在那儿,对抗着猛烈的风沙。有一棵从一块大石头底下爬出来的新鲜的红色枝条蓬蓬勃勃地向上生长……‎ ‎③这几棵红柳,传达给我一种强烈的悲怆情怀,我对红柳坚韧顽强的生命力生出感动和敬仰。‎ ‎④二十年过去了。今年我又乘北线列车去山西,我看到了沙漠边缘绵延几百里的壮阔的绿色方阵和雄伟宽广的绿色长城,透过绿色方阵中的杨柳、槐树,在绿色长城的外围,我又看到了红柳的身影。这一次它们完全是以一种崭新的生命姿态和精神面貌展现在我面前的:它们成排成行,梅体桃身,肩并着肩,手挽着手,傲立在绿色长城的最外围,以战斗的姿态驻守在防沙治沙的第一线。那些红柳的茎干为枣红色,树皮丰润鲜亮发光。柔软的枝条随风起舞,细叶呈墨绿色,汁液似乎在叶脉里流淌,阳光给嫩叶上了一层釉。细碎的明晃晃的绿叶互相摩挲着,仿佛在窃窃私语。树冠的上半身绽放着一串串一穗穗圆锥形的粉红色、紫红色花絮,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生机盎然。这成排成行的红柳点缀着雄壮的大绿,仿佛是写意水彩画,和高铁沿线一望无垠的、张扬着金色大脸盘的向日葵共同构成了壮美的独具特色的北方大漠风光。‎ ‎⑤今年初冬季节,我去了一趟景泰县红水镇,那里也是腾格里沙漠的前沿,随处可以看到一排排的红柳,这个时候的红柳又呈现出一种令人惊讶的风姿:橘红色的树叶在凛冽的寒风中像燃烧的火焰,在夕阳的映衬下绰约而艳丽。‎ ‎⑥红柳生长在北方,对环境有着强大的适应力,无论在干旱少雨的沙漠戈壁,还是在风沙肆虐的塞外高原,都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观念,在狰狞凶残的沙尘暴面前,在掀天翻地的西北风面前,创造着生命的奇迹。红柳以其朴实憨厚、忠诚无私的品格回报人类,勇敢地守护在沙漠向人类家园疯狂进攻的前沿阵地,给风沙这头脱缰的野牛带上了笼头、拴上了缰绳,阻挡在藩篱前,套装在笼子里。它们是镇守三关的杨家将,是深入大漠的霍去病,是勇士是英雄!‎ ‎(节选自《甘肃日报》2019.12.24)‎ ‎1.选文第②段写钻天杨、灌木、荆棘、蓬草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沙漠红柳”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简要概括。(5分)‎ ‎3.请对选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4分)‎ ‎(1)西北风凄厉地呼啸着,一阵狂风打着呼哨卷着沙尘扫荡过来,红柳的枝条就像是用扳手拧过的钢筋,歪歪斜斜、横七竖八龙蛇般地向南穿插斜伸过来。‎ ‎(2)橘红色的树叶在凛冽的寒风中像燃烧的火焰,在夕阳的映衬下绰约而艳丽。‎ ‎4.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拓展设问 选文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2分)‎ 链接材料:‎ 红柳,属灌木或小乔木,枝条细瘦,红棕色,是中国荒漠地区广泛分布的植物之一,具有较强的适应干旱荒漠环境的特征;是优良的防风固沙植物、水土保持树种和盐碱地的绿化造林树种。‎ 六、1.(4分)①表现红柳生存环境的恶劣;②衬托红柳的坚韧顽强;③表达“我”内心对红柳的敬仰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衬托手法的作用。首先要明确指出所运用的手法为衬托,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衬托的特点,最后分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5分)坚韧顽强、充满生机、适应力强、积极进取、朴实憨厚、忠诚无私。(意思对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从文中可以看出,红柳身处沙漠中,在钻天杨、灌木等植物大半被埋的相同情形中,却“它不甘心倒下”“蓬蓬勃勃地向上生长”;再结合选文第⑥段中“对环境有着强大的适应力”“积极进取的生活观念”“红柳以其朴实憨厚、忠诚无私的品格回报人类”等语句,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3.(4分)(1)(2分)示例:自然环境(景物)描写。写出了西北风的凶猛、肆虐,渲染了环境的恶劣,烘托出红柳坚韧顽强的品质。‎ ‎(2)(2分)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寒风中的橘红色的树叶比作燃烧的火焰,既形象地写出了红柳叶色彩的艳丽、火红,也写出了红柳的繁茂,充满活力,表现出作者对红柳的喜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赏析。(1)题根据“西北风”“狂风”“沙尘”“红柳的枝条”等可以判断出该句属于自然环境(景物)描写,然后根据自然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结合选文内容作答即可;(2)题中由“像”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再结合“燃烧”一词,写出了柳叶色彩的艳丽以及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我”的喜爱之情。据此作答即可。‎ ‎4.(4分)表达了作者对红柳的赞美之情和敬仰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作者情感。作答此类题,可从原文中找能表现作者情感的相关语句,如“这几棵红柳,传达给我一种强烈的悲怆情怀,我对红柳坚韧顽强的生命力生出感动和敬仰”“它们是镇守三关的杨家将,是深入大漠的霍去病,是勇士是英雄”,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 ‎【拓展训练】(2分)选文运用了叙述、抒情、描写的表达方式;链接材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表达方式。从选文内容看,讲“我”三次看到红柳运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写“我”对红柳的赞美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裸露的树干被风沙打磨得锃亮,干枯的枝丫颤抖着”“歪歪斜斜、横七竖八”等语句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链接材料是说明性的段落,重点概括了红柳的外观、分布地、特征等,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 七、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没有“主”的鸡蛋 马海霞 ‎①我们这里端午节有煮鸡蛋的习俗,煮时要在锅里放一百把草,几株艾,这样的鸡蛋吃了能治百病。我家养了几只鸡,但鸡蛋都让母亲攒起来去集上卖了贴补家用,一年之中除了生病能吃到一个鸡蛋,其余日子只能望“蛋”兴叹。‎ ‎②那年,我七岁,上山放羊摔伤了腿,好久都不见好转。母亲见到心疼,对我说,等端午节那天,一定给我煮“艾草蛋”,吃完保证腿伤痊愈。‎ ‎③可四月初,我家的鸡就得了瘟疫全死掉了,母亲难过得老胃病都犯了。一天,我见邻居胖婶家的芦花鸡跑来我家,还在我家柴垛里下了个蛋,我伸手就把鸡蛋摸了出来。我把鸡蛋藏在炕头的柜子里,等端午时我要拔一百把草,割几株野艾,悄悄把鸡蛋煮了。‎ ‎④胖婶刚搬来和我们做邻居没几天,但那天我算见识了她的厉害,她站在她家院子里怒喊,她家的芦花鸡一天下一个蛋,勤快得很,但今天她却没捡到鸡蛋,八成是芦花鸡跑到别人家下了蛋。胖婶喊着喊着又跑到大门口骂了起来,谁偷拾了她家芦花鸡下的蛋,叫他烂手烂脚,吃了烂嘴……胖婶的骂声一声高过一声,传到了我家,我使劲捂住耳朵,可还是听得清清楚楚。‎ ‎⑤母亲把我们兄妹几个叫到跟前,一个个问,谁捡了胖婶家芦花鸡下的蛋了?我可不敢承认,慌忙说:“没有捡到,我连胖婶家芦花鸡长啥模样都不知道。”‎ ‎⑥母亲把我拉到另外一个房间,低声对我说,胖婶是个苦命女人,男人死得早,一个人拉扯俩孩子,不容易呀,这鸡蛋是她家生活的指望,如果我拿了,一定还给人家。‎ ‎⑦我还是不吭声,母亲说:“交出来吧,我知道是你拿了,因为你这孩子一说谎便脸红。有错就改就是好孩子,你交出鸡蛋,我端午节给你们一人煮一个鸡蛋,还要领着你们去城里玩一天。”‎ ‎⑧我一听忙将鸡蛋从柜子里取出,母亲一手牵着我,一手拿着鸡蛋,还端了一瓢白面,去胖婶家陪礼道歉。可胖婶却说,这不是她家芦花鸡下的蛋,颜色不对,母亲犯了难,领着我挨家挨户问,谁家鸡把蛋下到我们家了。‎ ‎⑨鸡蛋无主,母亲把鸡蛋放在梁上的吊篮里,说谁也不能吃,因为不是我家的鸡蛋。端午节那天,母亲没有食言,一大早便煮好了艾草蛋,我们兄妹每人分了一个,我非让母亲咬一口鸡蛋,母亲的胃病就好了。‎ ‎⑩母亲说她迷眼了,慌忙用手揉,眼泪都揉出来了,揉着揉着母亲又笑了,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美。我对母亲说,那个鸡蛋我是想偷来给母亲吃的,希望能治好母亲的胃病。母亲听我这么一说,眼圈又红了。‎ ‎⑪那天,母亲让我给胖婶家送去三个煮鸡蛋。胖婶推着我的手说,不要,不要。我把鸡蛋放她家桌子上就跑了。从此胖婶像变了一个人,见到谁都笑嘻嘻的,再也没骂过街。‎ ‎⑫多年后,我才知道,那个鸡蛋就是胖婶家芦花鸡下的蛋,她是觉得骂我们那么多难听的话,我母亲非但没有生气,还领着我带着礼物登门道歉,她不好意思了,便说这鸡蛋不是她家的,这样的话,那些骂人的话便不是骂我的。‎ ‎⑬母亲领了她的心思,便在端午节那天,送了她三个煮鸡蛋。那是母亲卖掉了她的银镯子换了六个鸡蛋,给我们兄妹三人和胖婶一家三口过了个端午节,要知道那个银镯子可是母亲的祖母留给她的“传家宝”。‎ ‎⑭那个吊在篮子里的鸡蛋,直至坏了,母亲也没让我们吃。‎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22期,有删改)‎ ‎1.第⑫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4分)‎ ‎2.选文中的母亲和胖婶都是善良的人,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他们的善良分别表现在哪里。(4分)‎ ‎3.阅读选文,谈谈你对选文主旨的认识。(4分)‎ ‎4.你对选文中我们把那个鸡蛋最后直至放坏了也没吃有什么看法?请说出理由。(5分)‎ 拓展设问 选文题目的作用是什么?(2分)‎ 七、1.(4分)交代了胖婶再也没骂过街的原因;使选文内容丰富,情节完整,增强了选文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记叙顺序及其作用。阅读选文内容可知第⑫段交代的是第⑪段中“从此胖婶像变了一个人,见到谁都 笑嘻嘻的,再也没骂过街”的原因,第⑫段插叙的内容使选文内容更加丰富,通过对⑪段内容的补充使选文情节更加完整,读者读起来更加容易受感染。据此回答即可。‎ ‎2.(4分)母亲:知道“我”偷了鸡蛋后,因胖婶家庭困难,也为了教育我,马上带着礼物向胖婶赔礼道歉;端午节送给胖婶鸡蛋;胖婶:在看到母亲去道歉时却说鸡蛋不是她家的;母亲送了鸡蛋后再也没有骂过街,总是笑嘻嘻的。(答出一个人的表现给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按照选文顺序,围绕“鸡蛋”寻找体现母亲和胖婶善良的事件即可,注意简要概括,事例要全面。‎ ‎3.(4分)赞扬了母亲讲诚信、有原则的品质,赞美了人与人之间互相为对方着想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告诫人们做人要有原则,不要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主旨概括。从母亲和胖婶的交往过程中可以看出她们都在为对方着想;选文最后一段揭示了母亲原则性很强,她告诉“我”不要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这些方面入手,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4.(5分)示例一:那个鸡蛋不可以吃。那个鸡蛋是“我”偷拿邻居胖婶家的,它见证了母亲和胖婶的善良,也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因此那个鸡蛋不可以吃。‎ 示例二:那个鸡蛋可以吃。从选文中可知,“我”已经承认了错误,母亲也已经教育过“我”,况且我们家生活很艰苦,母亲还患有老胃病,从节约粮食这方面来看,那个鸡蛋是可以吃的。‎ ‎【解析】此题考查谈看法。既可以答鸡蛋可以吃,也可以答鸡蛋不可以吃,具体可结合选文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设问】(2分)行文线索。(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行文线索。阅读全文可知,全文主要是围绕这颗没有“主”的鸡蛋来写的,由此可知选文的题目即为选文的行文线索。‎ 八、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卖馄饨的夫妻 张子影 ‎①30多年前,我在南方某个小城生活。那时,我家附近一条小街道上,紧挨着路口的道边儿有一个馄饨摊子。每天早晨母亲在送我上学的路上,都要带我去那里吃一碗馄饨。‎ ‎②卖馄饨的是一对年轻夫妻,男人煮汤、下馄饨、配料,女人包馄饨。女人的手极快,包好的馄饨在一个小圆盘里一个个站得整齐又精神。滚开的汤里永远有两只滚动的大棒骨和十几只香菇。馄饨下进锅里煮的时候,男人开始配料:先在碗底铺上一层洗净发好的紫菜、一小撮切得整齐的姜丝、拳头大的一片西红柿,洒上一小撮细盐、味精,撮上十几粒小葱碎,最后淋上几滴芝麻油。把这些做完,锅里的馄饨也就漂起来了。男人左手用漏勺将馄饨捞进碗里,右手紧接着将一大勺滚烫的汤浇下,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这时候男人就会对女人轻声说:阿宝,来——‎ ‎③女人笑嘻嘻地说一声:好哩。便将手在围裙上擦擦,双手将冒着热气的碗捧起,递到客人面前,说:请。‎ ‎④一碗馄饨9只,大小一致,个头均匀,一只只胖乎乎的,在碗里起伏。‎ ‎⑤男人的个子不高,背有点驼。女人的个子更矮,大约只到男人胸口,听说是幼年时患病,之后就再也没有长高。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们的营生。他们的馄饨,永远是那么鲜香,热乎。‎ ‎⑥馄饨里的肉是新鲜的,煮汤的棒骨是新鲜的,姜丝、西红柿和小葱也是新鲜的。男人因此每天早上4点钟就要去菜场采购,女人留在家里和面、发面、擀皮,等男人回来后,他们一起洗菜、做馅料。大约5点半后,他们的摊子就出现在路边了。‎ ‎⑦买馄饨的人很多,在小城的这一片地方,这条街以及附近几条街的大人和小孩子们,每天早上宁可多走十几分钟的路,也愿意拐到这里来,吃一碗他们的馄饨,再热乎乎香喷喷地上班或者上学去。‎ ‎⑧在寒暑假期间,大人上班去了,孩子们没人带,每天都有小孩子围着他们的摊子打闹。男人也不恼,笑嘻嘻地看孩子们玩。半晌午的时候,谁家的孩子捏着大人给的钱来吃馄饨,递上来的钱差了一角五分的,男人也不计较,还是那样配料,煮馄饨,冲汤。鲜香的一碗,9只馄饨一只不少地上下起伏。女人会将碗吹了又吹,待摸着汤碗温热又不烫手了,再端给孩子。‎ ‎⑨男人对女人永远是和气的,声音很轻地说:阿宝,来。女人总是笑嘻嘻地说:好哩。‎ ‎⑩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回来,父母到车站接我们。那天下着雪,在火车站我搓着冰冷的手说,真想那对夫妻的热馄饨。母亲说,他们家里出了事,夫妻俩已经很久没有出来了。‎ ‎⑪母亲说,男人在早起去买菜的时候被一辆送菜的小货车撞了,那天下雨,天黑,路很滑。小货车司机当时就把男人送进了医院。司机是个老实的乡下农民,把男人送进医院后,第三天就回乡下,先卖了地里的菜,又卖自家圈里的猪和羊。男人住院住到第三个月,听说小货车司机要让读高中的儿子辍学打工去挣医药费,男人沉默了半天后,对小货车司机说,你走吧。男人出了院,多年的积蓄都花光了,还伤了一条腿。‎ ‎⑫但是那天在路口,我又意外地看见那对夫妻的馄饨摊子。还是那辆车,小窗玻璃擦得洁净光亮,那馄饨还是鲜香、热乎。男人的声音有点哑,女人的眼睛是肿的。但是她把碗递到我手中的时候,还是浅浅地笑了,轻声地说:请。我发现他们的头发都白了一些,在冷风中飘着。胖乎乎的9只馄饨在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汤碗里上下起伏。样子、味道,一点都没有变。‎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10月19日,有删改)‎ ‎1.文章叙述了卖馄饨的夫妻的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2.文章第②段和第⑥段详细描写这对夫妻做馄饨的原料有何用意?(4分)‎ ‎3.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一碗馄饨9只,大小一致,个头均匀,一只只胖乎乎的,在碗里起伏。(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男人对女人永远是和气的,声音很轻地说:阿宝,来。女人总是笑嘻嘻地说:好哩。(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4.本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5分)‎ 拓展设问 文章第⑪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沉默”一词写出了男人怎样的心理?请用“虽然……但是……因为……”的句式写出他的心理活动。(3分)‎ 八、(17分)1.(4分)①卖馄饨的夫妻用新鲜的食材做生意;②卖馄饨的男人不计较孩子钱给少了,依旧照原样给孩子煮馄饨;女人怕汤碗烫手,还帮孩子吹了吹;③卖馄饨的男人遇车祸;④待男人出院后,夫妻俩依旧照原样出摊做生意。‎ ‎【解析】作答时需要回归原文找到叙述“卖馄饨的夫妻”的相应语段。由文章第②段“卖馄饨的是一对年轻夫妻,男人煮汤、下馄饨、配料,女人包馄饨”,文章第⑤段“馄饨里的肉是新鲜的,煮汤的棒骨是新鲜的,姜丝、西红柿和小葱也是新鲜的”等内容可知,卖馄饨的夫妻用新鲜的食材做生意;由文章第⑧段“半晌午的时候,……待摸着汤碗温热又不烫手了,再端给孩子”可知,卖馄饨的男人不计较孩子钱给少了,依旧照原样给孩子煮馄饨;女人怕汤碗烫手,还帮孩子吹了吹。由文章第⑪段“男人在早起去买菜的时候被一辆送菜的小货车撞了”可知,卖馄饨的男人遭遇了车祸;由文章第⑫段“我又意外地看见那对夫妻的馄饨摊子”“小窗玻璃擦得洁净光亮,那馄饨还是鲜香、热乎”可知,待男人出院后,夫妻俩依旧照原样出摊做生意。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2.(4分)①卖馄饨的夫妻做馄饨的原料总是新鲜的,而且丰富多样,突出他们讲究食材,诚信待人,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②从侧面表现了卖馄饨的夫妻的勤劳善良、憨厚朴实、诚信待人的美好品质,更好地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作答此题,需细读第②⑥段的内容,再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从第②段中的“先在碗底铺上一层洗净发好的紫菜、一小撮切得整齐的姜丝……最后淋上几滴芝麻油”可看出配料的丰富,从第⑥段中的“馄饨里的肉是新鲜的,煮汤的棒骨是新鲜的,姜丝、西红柿和小葱也是新鲜的”可看出材料的新鲜。由此可看出卖馄饨的夫妻讲究食材,诚信待人,把顾客放在首位的理念。同时,通过卖馄饨的夫妻做馄饨的原料有力地烘托了他们勤劳善良、憨厚朴实、诚信待人的品质,为揭示主旨服务。据此分析即可。‎ ‎3.(4分)(1)示例:“个头均匀”“胖乎乎”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馄饨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馄饨的讲究、饱满、用料丰富。‎ ‎(2)示例:“很轻”“笑嘻嘻”这两个修饰词,具体地描写出男人对妻子的悉心呵护、温柔体贴,以及女人被疼爱时的幸福满足的心理。(意思对即可)‎ ‎【解析】作答此题,首先应找出使用的修辞方法和典型词语,然后再结合句子内容具体分析。 (1)句中的“个头均匀”“胖乎乎” 是对人物的描写,这里赋予馄饨人的情态,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个头均匀”表现了馄饨的大小一致,讲究;“胖乎乎”以及句中的“起伏”表现了馄饨的饱满、用料丰富。(2)句中的“很轻”写出了男人对妻子说话声音之低,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男人对妻子的悉心呵护、温柔体贴;“笑嘻嘻”是妻子对男人的回应,写出了妻子被疼爱时的幸福满足。据此分析即可。‎ ‎4.(5分)“我”是文中的线索人物,用“我”的所见所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我”的感受,便于直接抒发对卖馄饨的夫妻的赞美之情;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亲切自然、真切生动。‎ ‎【解析】本文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述,通过“我”的眼光来观察夫妻俩卖馄饨,“我”的听闻来了解他们不出摊的原因,“我”的感受来表达对他们的赞美,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了故事叙述的真实性,更利于文章情感的表达。同时,以“我”的视角叙述,使文章更加亲切自然。据此分析即可。‎ ‎【拓展设问】(3分)示例:虽然我是受害者,腿伤还没有好,但是这位司机已经无力再承担我的治疗费,我又怎么好为难人家,还是让他走吧,因为每个人都不容易。‎ ‎【解析】具体场景是男人意外遭遇车祸,文中已经交代了处理结果,听说肇事者倾其所有后让儿子辍学,他主动放弃了治疗,需要写出男人做出这一决定时的思想斗争。所写文字只要符合当时情景,能体现内心矛盾,巧妙运用三个关联词即可。‎ 九、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你从不说 包利民 ‎①小时候,你像园子里那棵杏树,一直默默撑起一方阴凉,也撑起一片无雨的天空。你总是温暖地笑,总是把最甜美的留给我们,从不说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你从不说,只把那一切还原成我们眼中心底的美好,任流年匆匆,想起你,我们就不会沧桑苦凉。‎ ‎②每一次回想成长的岁月,母亲总是静静地站在记忆深处,柔柔的目光抚过每一寸的光阴。‎ ‎③那个时候,我有许多缺点,可是你从不严厉地批评,仿佛那些不好之处就像叶子上偶尔的斑痕,甚至会成为美丽的点缀。所以我没有因此失去自信,也没有因此惹来自卑,我恣意地成长,在你温暖的神情中。以后那么多的日子,那么长的道路,不管怎样的缺失,我都会从中找出闪亮的东西,从而把它变成-一个闪光的足迹。‎ ‎④我记得那个时候上课很不专心,总是偷偷在本子上默写唐诗。老师找到母亲,母亲却问我老师讲的是否都会,如果已经会了,那么我就可以去写唐诗,不用再把时间浪费在听课上,那以后,我都是如此,自己已经懂得的,不再去为其消耗时光,而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的这个缺点,让我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⑤当刚刚从乡下搬进城里,生活那么艰难,你每天都出去干活,风中雨里,你从不和我们说辛苦。仿佛你的付出,是你的快乐。我喜欢读书,每次朝你要钱买书,你从没说过拒绝的话。那许多的书现在依然留存,每次看到,都会想到那段艰难而充实的时光,想到你递给我的钱上,汗水的温度。‎ ‎⑥由于刚刚转进县城的中学,一切都难以适应。他们看不起我这个很土的乡下孩子,我也同样看不起他们的张扬。母亲知道后,并没有说我什么不好,而是告诉我,要想不被别人看不起,就要站在比别人高的地方,那个时候,就算不说,也是一种漠视。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超越看不起我的人,而不是随口说出,只是把他们甩在身后,再淡淡地遗忘。‎ ‎⑦后来,我便去遥远的另一个城市上大学,从最早的写信,到最后的电话,你只是说着家里的平安,也说着我的学业。你对我的想念,你从不说,而我对你思念,我也从不说。就那样寥寥数语,绵延在千里的路上。假期回来后,你是那样开心,做着很多好吃的饭菜,可是,你依然不说,我也依然不说。‎ ‎⑧当离母亲越来越远,就越来越想念她那微笑 ,常常在梦里迎着那张脸,却听不见她在说什么。而回到家里,听到的都是平安幸福。却不知道,母亲曾经熬过怎样的病痛。 可是我却不知道,她也不提起。我看到的,永远都是健康的母亲,微笑的母亲, 我看不到的 ‎ ,都是母亲自己的生活,都是她不说我又忽略的种种。‎ ‎⑨我们终于又生活在一起,感受着有你的日月流年,我们都终日奔波,留下你在家里。你从不说那些生活的琐碎,你让我们一进门就会有家的温暖。当父亲故去后,我们想陪着你说话,你却从不说你的伤心与孤单,你依然平静地陪伴着我们,给我们最后的港湾与依靠。‎ ‎⑩母亲终于开始说我,她不让我多喝酒,不让我晚回家,不让我雪天开车,许多许多的话,在我耳边萦绕。就像沉默了多年,她又重新开始管教自己的孩子,却不再是孩子成长中的那种方式。岁月已洗白了她的发,她的话语像秋天树上的叶子,从起初的静然,终于开始纷纷飘落,落在我心底最柔软处。我喜欢听她说,我喜欢她永远说下去,我怕那些叶子会在某一天落尽。‎ 我的母亲,虽然你现在说了那么多,可是,你的寂寞,你的病痛,你的付出,你的爱,你依然从来不说。‎ ‎1. 通读全文,按照时间顺序概括母亲“从不说”的内容有哪些。(4分)‎ ‎2. 赏析文中画线句。(4分)‎ 岁月已洗白了她的发,她的话语像秋天树上的叶子,从起初的静然,终于开始纷纷飘落,落在我心底最柔软处。‎ ‎3. 文章标题是“你从不说”,文中大部分文字也一直在写母亲的“不说”,可到了结尾部分却笔锋一转写“母亲开始说”,这样安排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4.请分析文章中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好处。(5分)‎ 九、(17分)1.(4分)①小时候,不说自己承受的生活重压, 对“我”的缺点并不严厉批评;②进城后,不说生活的艰难,得知“我”与同学不睦后也不说教,而是教“我”用行动证明自己;③“我”离家后,不说对“我”的思念以及自身的病痛;④父亲故去后,不说自身的孤单和伤心。(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答此题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本文按时间顺序先写了母亲在不同时段的“从不说”。 第①至④段写我们小时候,母亲不说承受的生活重压,对“我”的缺点不严厉批评;第⑤⑥段写进城后母亲从不对“我”提及生活的艰难,“我”与同学不睦后母亲也从不说教;第⑦⑧段写“我”离家后,从不说她对“我”的思念及自身的病痛;第⑨段写父亲故去后母亲从不说她的孤单和伤心。依据时间顺序概括即可。‎ 2. ‎(4分)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母亲的话语比作秋天树上的叶子,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年事已高的“母亲”从原来的“从不说”变成“说”的过程,表达了母亲对“我”的深爱。‎ ‎【解析】由“她的话语像秋天树上的叶子”可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秋天的树叶会纷纷飘落来指母亲年龄大了之后“从不说”到“说”的转变,比喻非常巧妙,而“落在我心底最柔软处”说明母亲的话对我是关心,是温暖我的语言,即可表明母亲对“我”的爱。据此分析即可。‎ ‎3. (4分)不矛盾。全篇从“你从不说”展开,写了“母亲”许多不曾说的内容,母亲独自承担风雨,将美好全部留给我们,表达了对子女的深爱;而到最后,转变到“母亲开始说”,此时所有的话语,也是一种温暖和关爱。母亲从“不说”到“说”的整个过程,都围绕这对子女的爱这一主题,所以这样写并不矛盾。‎ ‎【解析】解答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通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母亲的那些“从不说”话,不曾说的事,不曾说的心情,而那些“不曾说”包含了生活的艰辛、自身的病痛、内心的孤独等,分析得出母亲从不说是因为深爱;而到最后,转变到“母亲开始说”,分析可知,说出来的话也是因为深爱。由此可见母亲的“不说”和“说”,都是以对子女的爱为核心,所以并不矛盾。‎ ‎4.(5分)用第二人称“你”的段落,是“我”在直接和“你”交流,对“你”诉说;而在运用第三人称的段落,则是客观叙述,在向读者讲述事实。这样两种人称叠加,有一种一问一答或者一事一理的表达效果,让人印象深刻。(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解答时要考虑文章写作技巧的运用和人称的安排。人称的巧妙安排会让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这篇文章结构上最突出的特色便是第二、三人称的交替使用。依据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的作用,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十、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那一束光 李朝德 ‎①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 ‎②车窗外,最后一抹余晖落下,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火车大概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早就黑了,那么晚让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 ‎③那天,我从单位出发去一个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十多分钟前,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坐火车去宣威,要路过村里。母亲很是高兴:“去宣威做什么?大概几点钟到?”我一一回答,但有些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 ‎④我理解这时的沉默。父亲在世时,彼此都习惯这种沉默,即便一句话也不说,却也温暖而坦然。但现在的沉默却让我内心紧缩。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⑤‎ 近些年,我隔三差五总要打个电话问问,很多时候不为别的,就为听听母亲的声音。但我一般很少回家,原因在于,没个理由就跑回家去,每一次母亲都会责怪我。我知道母亲希望我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路,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要有半点闪失。在母亲眼里,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 ‎⑥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 ‎⑦母亲很高兴,一口答应了下来。我们都知道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火车通过那个道口需要多长时间呢?估计就是一闪而过吧,我与母亲相互能看见吗?‎ ‎⑧火车快到的时候,我就给母亲打电话让她去道口等着。这时离老家松林村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此时一明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我把脸贴在7号车门的玻璃上,努力寻找熟悉的山川轮廓。‎ ‎ ⑨窗外模糊一片,夜色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不能看见熟悉的村庄。焦躁中,却看见远远的公路上有车流的灯光,黑夜中流光溢彩。‎ ‎⑩正纳闷这是哪条路呢?远远的路上放着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我心里一阵酸楚,“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1分钟前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与站在路口的母亲。‎ ‎ ⑪我为自己的粗心愧疚不已,说不出话来。‎ ‎⑫松林村的一草一木,我再熟悉不过,怎么会看不出来呢?我不甘心,告诉母亲明晚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再坐车回家住一晚。母亲慌忙阻止,语气固执而又坚定。我没有办法,告诉母亲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 ‎⑬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上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 ‎⑭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 ‎⑮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 ‎⑯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却又过了!‎ ‎⑰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 ‎⑱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 ‎⑲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⑳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做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8日,有删改)‎ ‎1.“我”和母亲在路口见了几次面?分别有怎样的结果?请简要概括。(4分)‎ ‎2.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4分) ‎ ‎(1)但现在的沉默却让我内心紧缩。(“我”的内心为什么会“紧缩”?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 ‎ ‎(2)我把脸贴在7号车门的玻璃上,努力寻找熟悉的山川轮廓。(一个“贴”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流露出“我”怎样的心理?)‎ ‎ ‎ ‎3.有人认为第④⑤段写作者理解此时的沉默和时常打电话回家的情节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4分)‎ ‎4.读了这篇文章,你看到了怎样的“一束光”?请简要谈谈。(5分)‎ 十、(17分)1.(4分)见了两次面。第一次:“我”去参加会议,打电话跟母亲约好在家乡村庄的路口相见,火车经过家乡的村庄,“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与站在路口的母亲。‎ 第二次:返程时,“我”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在火车经过家乡村庄时,“我”突然看见有束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与母亲通过一束光见了一面。‎ ‎【解析】阅读全文,从第⑥~⑪段的内容可知在去参加会议时,“我”和母亲约定让母亲在村里的铁路口等“我”相见。从“火车刚在1分钟前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与站在路口的母亲。”可知,这是第一次见面,“我”与母亲并未见上。从第⑫~⑳段的内容可知,在返程时,母亲在路口用手电的光让我们感受到了彼此。这是第二次见面,依据文章简要概括即可。‎ ‎2.(4分)(1)(2分)父亲去世后,母亲的孤独和沉默让“我”内心深感不安和紧张,表达出“我”对母亲的关爱之情。‎ ‎(2)(2分)描绘出“我”努力寻找家乡以看到母亲时的情景,流露出“我”急切想要看到母亲的心理,表现出“我”对母亲的思念。‎ ‎【解析】(1)中“紧缩”本义是缩小;压缩,可结合上下文语境作答,这里是说父亲在世时,与母亲两个人还有个伴,就不会那么孤单,但现在只剩下母亲一个人,无人陪伴,无人说话,时间就过得很慢,我们之间要是再沉默就会产生一种尴尬的气氛,这种沉默会让“我”不安,所以这里的“紧缩”是“我”对我们沉默时的一种心理感受,表达的是“我”对母亲的关爱。(2)中“贴”是一个动词,本义是靠近,紧挨,这里是说“我”把脸紧挨在车门的玻璃上,想要透过此看到母亲的身影,从词语本身出发分析体现出的人物心理,即“我”急切想要看到母亲的心理,表现出“我”对母亲的思念。‎ ‎3.(4分)不同意。第④⑤段插叙了关于父亲去世后母亲孤独以及母亲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的内容,与开头的“我”打电话形成呼应,为后文母亲不准“我”回家、只能火车上遥遥相见做铺垫,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 ‎【解析】细读文章内容,可以发现这两段内容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对以往的回忆,交代了母亲的孤独以及母亲对孩子的关爱,这样既丰富了母亲的形象,也交代了“我”为什么出差给母亲打电话,以及后文“我”返回时想回家住一宿,见母亲一面,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 ‎4.(5分)这是一束真挚无私的感人的母爱之光,为了与火车上的儿子匆匆一瞥,年迈的母亲不惜在寒冷的黑夜中孤独地等待,并用手电筒的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让母子二人能穿透黑暗,感受到彼此。‎ ‎【解析】文章中母亲为了见出差路过村子的“我”在路口等待,却在黑暗中错过了见面的瞬间。返回时,“我”努力想要在黑暗的夜里看见母亲,却看见黑暗中有一束母亲在路口照出的手电筒光,让我们感受到了彼此。“那一束光”,是母亲打出来的,在黑暗的村口和明亮的火车上,儿子是能看见母亲的,而母亲依然无法看见儿子。在经历了上一次的错过之后,母亲不想让儿子因为错过的遗憾而愧疚。“一束光”是母亲对儿子举起的手电筒,也是一束真挚无私的母爱之光。‎ 十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借衣记 张烨 ‎①清晨,我穿着母亲买的新衬衫上学去,边走边想着昨晚母亲下班回家言及丢失布票的事。母亲的神态疲惫而沮丧,她说,扯好了布,才一眨眼,放在柜台上的布票不翼而飞,被人顺手牵羊了。母亲太自责了,父亲、我和弟妹都安慰她。在衣食荒乏,什么物品都要凭票证供应的困难时期,不慎丢失布票,再豁达的人恐怕也轻松不起来。母亲从包里取出一件衬衣递给我,说,还算有幸,买到一件不收布票的衬衫。我接过衣服一看,竟然是土布,忍不住嘀咕一声,灰不溜秋的也太难看了吧,就没有黑色或烟灰色的吗?父亲说,肯定没有,你母亲的审美眼光是一流的,你就将就着穿吧。我心想,要不是那件宝贝白衬衫破了,才不会穿它呢。‎ ‎②我在街上走着。不知怎地浑身不自在,如芒刺背,以至于路上行人不经意瞅上我几眼,都让我觉得是冲着那件新衬衣似的。唉,母亲也真是的,怎么会给我买这么丑的衬衫?土布就土布呗,只是这颜色,说黑不黑,说灰不灰,实在太难看,不是一般的难看,脏兮兮的那种,穿了它自己就像一根黑芝麻糊冰棍在大街上移动。迎面碰上一位在里弄生产组干活、绰号“大榔头”的阿姨,她上下打量我一番,啧啧,这么一个蛮登样的姑娘家怎么穿这种乡巴佬、乡下男人才穿的衣服?难道是一种时髦?在她嘲讥的目光下, 。‎ ‎ ③走着走着,灵光乍现,我来到好友绿琪家。绿琪见了我,也是睁大了眼,张大了口。嘿嘿,我已然习惯了这样的表情,如此这般解释了一通,然后,厚着脸皮提出借件衬衣穿穿。没等我说完,冰雪聪明的绿琪已将她最漂亮的一件苹果绿色的碎花衬衣交到我手中。喏,给你,还没穿过呢,她说。‎ ‎④在她狭小的闺房里,我迅疾将身上的“黑芝麻糊”换了下来,塞进书包。绿琪这件“苹果花”可真漂亮,比我那件宝贝白衬衫还好看一百倍。穿着它,好像之前穿“黑芝麻糊”的“耻辱”也一扫而光。看谁还会嘲笑我……‎ ‎⑤晚上等母亲下班回家我已将“苹果花”换掉了。然而有一天,因读小说读得忘神,忘了换,母亲看到我赫然一身美极了的“苹果花”,她啥都明白了。‎ ‎⑥我担心母亲会骂我爱虚荣什么的,母亲却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她笑着说,都怪我不慎丢失布票,那天,我给你扯的布也漂亮着呢,是雪里绿梅花。我当然理解你,妈是过来人,哪个女孩子不爱美?但是,嫌自己的衣服不好看,去问别人借衣穿,这就不好了。小衣服,大学问,啥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⑦母亲见我面有愧色,抚摸着我的脸说,你认为这件衣服丑,不能增添你的美,但你却可以使这件衣服变得美。这怎么可能?我十分惊疑。怎么不可能?如果你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有一种天马行空、特立独行的精神;还有,你对天下劳动者的博爱,对织布人、缝制这件衣服的女工怀有感恩心理,所有这些都会使你的心灵变得美丽,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无形中不就增添了你身上这件衣服的美感吗?‎ ‎⑧母亲这席话,我有点懵懵懂懂,但我感觉她说得有道理,是让我仰望的深思的那种道理。第二天清晨,我高高兴兴穿上那件“黑芝麻糊”,并将洗干净了的“苹果花”完璧归赵好友绿琪。‎ ‎⑨记得那年,我读初一。 ‎ ‎(选自《新民晚报》2019.9.14,有删改)‎ ‎1.本文以“土布衬衫”为线索,主要叙述了“我”和母亲之间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4分)‎ ‎2.“我”为什么认为穿土布衬衣是一种“耻辱”?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3.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4.文章最后一段交代了具体的时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拓展设问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发挥想象,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个与人物动作有关的句子。(2分)‎ 十一、(17分)1.(4分)①因丢布票,母亲买来土布衬衫。②“我”不喜欢这件衬衣,向好友借来“苹果花”衬衫。③看见“我”穿别人衬衫,母亲耐心教育“我”。④“我”接受母亲教育,归还了“苹果花”衬衫。(意思对即可)‎ ‎【解析】通读全文可知,第①段主要写母亲因丢失布票给“我”买来土布衬衫;第②~④段主要写“我”不喜欢这件衬衣,从好友绿琪家借了她最漂亮的“苹果花”衬衫;第⑤~⑦段主要写母亲发现了“我”赫然一身美极了的“苹果花”衬衫,对“我”进行教育;第⑧⑨段主要写“我”受到了母亲的教育,高高兴兴穿上那件“黑芝麻糊”,并将洗干净了的“苹果花”完璧归赵。根据以上分析,分条概括即可。‎ ‎2.(4分)“我”认为土布衬衣太丑了,穿它走在路上会受到路人的嘲笑,这有损“我”的形象,伤害了“我”的自尊心,因此认为穿土布衬衣是一种“耻辱”。‎ ‎【解析】阅读题干,“耻辱”一词出现在第④段,联系上下文,从“忍不住嘀咕一声,灰不溜秋的也太难看了吧”“我在街上走着。……都让我觉得是冲着那件新衬衣似的”“穿了它自己就像一根黑芝麻糊冰棍在大街上移动”“在她嘲讥的目光下”“绿琪见了我……张大了口”“看谁还会嘲笑我”“我担心母亲会骂我爱虚荣什么的”等语句,可知“我”对土布衬衫的厌弃,穿着它“我”觉得受到了嘲笑。从“我”爱慕虚荣的心理来看,穿它让“我”受到了伤害,对“我”来说是一种“耻辱”。据此分析总结即可。‎ ‎3.(5分)①关心孩子,疼爱孩子:在生活艰难的日子里,母亲依然想着为“我”买衬衫。②理解孩子,对孩子宽容:在“我”穿着向好友借来的衬衫时,她没有责怪“我”。③耐心、善于教育孩子:母亲就“借衬衫”一事耐心教育“我”。‎ ‎【解析】通读文章,从第①段中的“在衣食荒乏,什么物品都要凭票证供应的困难时期……母亲从包里取出一件衬衣递给我”,可看出在生活艰难的日子里,母亲依然想着为“我”买衬衫,可见她关心孩子,疼爱孩子;从第⑥段中的“我担心母亲会骂我爱虚荣什么的,母亲却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妈是过来人,哪个女孩子不爱美”,可看出母亲看到“我”穿着向好友借来的衬衫时,没有责怪我,可见她理解孩子,对孩子宽容;从第⑦段中的“如果你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有一种天马行空、特立独行的精神……无形中不就增添了你身上这件衣服的美感吗”,可看出母亲就“借衬衫”一事耐心教育了“我”,可见她善于教育孩子。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4.(4分)①内容上,突出强调事情发生的时间,表明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深。②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上文“母亲这席话,我有点懵懵懂懂,但我感觉她说得有道理”。‎ ‎【解析】答题时要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记得那年,我读初一”,内容上,表面强调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实则表明这件事至今对“我”的影响很深;结构上,文章最后才点出事情发生的时间,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同时,联系第⑧段“母亲这席话,我有点懵懵懂懂,但我感觉她说得有道理”可知,与这句话相互照应。据此概括即可。‎ ‎【拓展设问】示例:我像一只灰兔一样蹿走了。(意思对即可)‎ ‎【解析】横线位于文章第②段,是在“我”穿着母亲给我买的“乡巴佬、乡下男人才穿的衣服”走在街上时发生的事情。此时我的心情是不自在的,觉得丢人的。因此,在阿姨“嘲讥的目光下”,我的动作应该是快速逃离她的视线。据此填写即可。‎ 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太行山魂 徐建英 ① 杨茂林做梦了,醒来后好一阵都恍恍惚惚的。 ‎ ‎②天气预报说,近日有雪。杨茂林听完后,当时嘟囔着骂了一句:“什么乱七八糟的,三月的天,还下雪! ”‎ ③ 三月的天还下雪,对他来说真的是乱七八糟的大事。‎ ‎④他的大事儿在太行山下,在托梦沟里,从沟口到沟底,全是他的宝贝——那弯弯曲曲的十几里,一边是娇俏俏的白,一边是羞答答的绿,连花苞也不愿落后,隔天能见胖上一圈,看一眼都欢喜极了。 ‎ ‎⑤以前的托梦沟是啥地方,太行山下谁人不知啊!山有万亩,都是荒岗。除了大块大块的片麻岩,就是成堆成堆的乱石岗,石缝里偶然掺和的土坷垃,夹的都是石灰层,藏不了水,扎不了根,种什么烧死什么。 那个叫李保国的农大教授来了,他说,种核桃吧,薄皮的大核桃! 托梦沟的人就笑:“这教授,是读书读呆了吧,祖祖辈辈杂毛都不长的石头山,能种核桃树?做梦去吧!” ‎ ‎⑥做梦呢!杨茂林也这么认为。 在李教授的游说下,更多的村民还是半信半疑。但有的村民动了心,穷了祖祖辈辈的托梦沟,有点梦真比没梦强。 那片麻岩山被爆成了一条条的沟梯,别处集来了土。有墒,山能蓄水了,可种下的核桃,还是枯死。托梦沟的人爆坡蓄水,几经辛苦,半截梦随着栽了又死的苗,碎了。 ‎ ‎⑦李教授又来了。他说,种植的方法不对,传统踩踏栽培后再浇水的方式,得改。改!他亲自动手,培育了42棵核桃苗,为便于分辨、记录,每棵苗,他都吊上了一张特别的扑克牌。 光阴流逝,42棵核桃苗变成了无数的核桃树,万亩荒岗真变成了万亩核桃林。每到秋季,满坡满树披着绿,果宝宝摘下,剥去皮,“咔嚓”一捏,掰开的都是清香,掰开的都是一车车的生计。 怎么感谢呢?给钱,人家李教授不要;送礼,也不收。人家还说了,我最骄傲的就是让自己变成了农民,再让农民变成我。那就再仔细想想如何感谢吧,可人家却走了! ‎ ‎⑧天更阴沉了,像一口倒扣的大锅盖在托梦沟上,盖在杨茂林的心口上。核桃园的花正开,一串串绿色的小花,随着雪粒儿的飘扬,一朵朵瑟瑟在叶子间,瑟瑟得他的心很痛很痛。 怎么能不痛呢?日子才好几年,现下核桃正壮年,正在盛花期,再这么冷下去,冻害会影响授粉,导致减产,托梦沟又剩噩梦了。 对策不是没想过,旧衣服旧被单搬去了果园,可几万亩的果园呢!杯水车薪。作为负责人,杨茂林不敢合眼,也合不了。但在刚刚,他居然做梦了。迷糊中醒来后,他失声高喊:李老师!摸过贴在胸口的手机,摁出那串熟悉的电话号码,“嘟”的一响,蓦然醒了。杨茂林鼻子一酸,挂了电话。 揉揉凌乱的头发,杨茂林努力让自己镇静,让自己清醒。梦如此真实,太过真实了。梦中人说话时习惯性的双掌挥动,激动时的眉骨耸动,还有那熟悉的声音,他一遍又一遍地回忆,之后猛拍后脑勺,拨通了林场的电话,匆匆吩咐后走向外面的柴屋。 果园浓浓的烟雾在白雪中升起,十几里弯弯曲曲的托梦沟像立在虚无缥缈的仙境中。 杨茂林的手机急促地响了,屏幕上的来电显示上跳跃着李保国教授。他一怔,电话里一个熟悉的女音急急响起:“小杨,刚看到李老师的手机上有你来电,只一声。我查了天气预报,你那边的气温越来越低,得加紧给核桃园加温!”“谢谢郭老师,果园都熏上烟了,温度慢慢在升。” ‎ ‎⑨电话那边的声音溢着惊喜:“太好了,太及时了!小杨,你也成农林专家了!” 握着手机,杨茂林哽咽了:“师母,就在刚刚,我梦见李老师了,他……他在我梦里说,小杨,快,上园子里熏烟,每坡每梯每行都点上柴草……” 电话那端的人,沉默了。 沉默过后,一声长叹传来:“你们的李老师,把根扎在太行山,太深,太深了!” ‎ ‎ (选自《小小说月刊》 2019年10期) ‎ ‎1.分析画横线句子“他的大事儿在太行山下,在托梦沟里,从沟口到沟底,全是他的宝贝”在文中的作用。(4分)‎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那弯弯曲曲的十几里,一边是娇俏俏的白,一边是羞答答的绿,连花苞也不愿落后,隔天能见胖上一圈,看一眼都欢喜极了。(这里的“娇俏俏”“羞答答”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核桃园的花正开,一串串绿色的小花,随着雪粒儿的飘扬,一朵朵瑟瑟在叶子间,瑟瑟得他的心很痛很痛。(“瑟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3.文章第⑤~⑦段运用了什么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4分)‎ ‎4.小说结尾师母长叹,“你们的李老师,把根扎在太行山,太深,太深了!”结合小说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5分) ‎ 拓展设问 李教授的“呆”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十二、(17分)1.(4分)① 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点明环境,为后面的抢救“宝贝”情节作铺垫。‎ ‎【解析】此句在第④段开头,从结构上看是中间段,承接上文“三月的天还下雪”,引出下文的抢救“宝贝”;从内容来看,“他的大事儿”指的是下雪防果园里的核桃花苞冻伤,为后文做铺垫。据此概括即可。‎ ‎2.(4分)(1)(2分)运用叠词和拟人,具体描写果花和核桃花长势喜人,表达杨茂林对果园“宝贝”的喜爱之情。‎ ‎(2)(2分)“瑟瑟”在句中形容核桃园的花随雪粒儿飘扬而抖动的样子,直观地写出核桃花在雪中的惨状,传达出作者的怜惜、心痛之感。‎ ‎【解析】(1)题中“娇俏俏”“羞答答”从词语的组合形式来看是叠词,作者用写人的词语描写果花和核桃花杨茂林对果园宝贝如孩子般的喜爱,可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果花和核桃花长势喜人的特点。联系该句的上下文,该句描写杨茂林的“宝贝”,而这“宝贝”指的是果园中的植物,由此可知该句运用叠词和拟人,表达杨茂林的喜爱之情。(2)题中“瑟瑟”形容颤抖,联系前文的天气环境,以及句中“雪粒儿的飘扬”可知,“瑟瑟”一词是形容核桃园的花随雪粒儿飘扬而抖动的样子,结合后文“他的心很痛很痛”说明花在杨茂林心中的地位很重要,当杨茂林看到核桃花的雪中惨状,心痛、怜惜之情不言而喻。据此分析即可。‎ ‎3.(4分)运用插叙。补充交代了太行山托梦沟从一个贫困的山沟到通过种植核桃脱贫的转变,引出李教授这样一个淡泊名利的扶贫者的形象。‎ ‎【解析 ‎】首先文章①~④段写托梦沟的天气恶劣,会影响到山沟上的核桃林;⑧~⑨段写因为天气恶劣,管理员杨茂林的着急、不知所措以及梦到李教授。而⑤~⑦段则介绍了托梦沟种植核桃以及引出李教授这一人物,因此,叙述顺序应为插叙。其次,根据⑤~⑦段的内容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可知,这里运用插叙,主要是补充交代太行山托梦沟拥有核桃林的原因,以及本文的中心人物——李教授。据此概括即可。‎ ‎4.(5分)示例:师母的长叹,是对小说主人公李教授形象的再次升华。句中的“深”一方面表现了李教授在托梦沟的时间久,功夫深,把自己的心血都融入到托梦沟的脱贫上;另一方面体现了李老师在托梦沟人心中的分量很重。‎ ‎【解析】这句话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在杨茂林说他梦到李教授叮嘱自己给核桃树熏烟之后,师母发出的慨叹。文章通过正面描写李教授不放弃,努力尝试,成功种植核桃林,帮助托梦沟村民脱贫的事情,以及一个托梦沟农民杨茂林从什么也不懂到能够灵活应付所有的天气情况的“农林专家”,侧面说明了李教授在托梦沟的时间之久,功夫之深。从前文天气恶劣,杨茂林不知所措到杨茂林梦到李教授叮嘱自己给核桃树熏烟,可知在杨茂林心中,遇到问题首先要找李教授解决,体现出李教授在托梦沟人心中的分量。因此,这句话实际上是对李教授形象的再次升华。据此总结即可。‎ ‎【拓展设问】(3分)要在托梦沟这个祖祖辈辈杂毛都不长的石头山种核桃树;第一次失败后,亲自动手,培育了42棵核桃苗;成功之后,不接受村民的感谢,默默回家。‎ ‎【解析】阅读全文,首先要明白题干中的“呆”指什么,分析概括时可从李教授所作的事以及能体现其为人的事入手。从第⑤段“那个叫李保国的农大教授来了,他说,种核桃吧,薄皮的大核桃!”可知李教授要在石头山上种核桃树的想法,让托梦沟的人认为他“呆”。从第⑦段,“李教授又来了。他说,种植的方法不对,传统踩踏栽培后再浇水的方式,得改。改!他亲自动手,培育了42棵核桃苗”,可知他亲手培育42棵核桃苗,用了“呆”办法为改善托梦沟的乡民的生活而努力;从第⑦段“怎么感谢呢?给钱,人家李教授不要……那就再仔细想想如何感谢吧,可人家却走了!”,可知李教授不接受村民的感谢,默默回家,体现了他为人呆愣朴实。据此概括即可。‎ 十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书香四溢 穆 萨 ‎①无论走到哪里,身在何处,有块牌匾,永远挂在我心上;牌匾上四个金光闪闪的字——“书香四溢”,永远镌刻在我心底。‎ ‎②那是二十年前,我从大山深处的一所村小考到了县里的重点中学读初中。领到通知书那天,娘一高兴,竟然卖了家里唯一的老母鸡和十几只鸡蛋,怀揣那30元钱,带我到镇上逛逛,说是对我的奖励。‎ ‎③来到镇上,娘说,小新子,想买点啥?我双眼直勾勾地扫了一圈,最后将目光落在了那家“书香四溢”的小书店。‎ ‎④店里人不多。一位戴眼镜的伯伯热情地招呼我们。我挑了一套少年版《西游记》,买了一支钢笔。娘掏出用小手帕裹了又裹的30元钱,准备付钱,不料旁边一个青年男子伸过手来,将30元钱抢了就跑。娘惊吓得大叫一声,但青年男子早已跑向门外。说时迟,那时快,眼镜伯伯拔腿就追。娘浑身哆嗦,嘴里不停嘀咕着:“这咋办?这咋办?”不一会儿,眼镜伯伯垂头丧气地回来了,脸上还青一块紫一块的。‎ ‎⑤娘两眼呆呆地发愣,脸霎时白得令人害怕,突然轰地一声,蹲在地上大声号啕起来。我手里拿着《西游记》和钢笔,不知如何是好。眼镜伯伯扶起娘,满脸歉意地说:“对不起!在我店里发生这样的事,都怪我。这30元钱,就算我赔你的吧!”眼镜伯伯从柜台抽屉里拿出30元钱来,塞到娘的手里。娘不接,哽咽着说:“这怎么能怪你?我不能要。”我怯怯地说:“娘,这书和笔我不买了。”正想转身将书和笔放回,眼镜伯伯却一把拉住了我。“就算我借给你30元钱行吗?日后你再还我吧!”眼镜伯伯用商量的口吻对娘说。“孩子,这书和笔,我赠送你了,回去后要好好学习!”眼镜伯伯和蔼地抚摸着我的头。娘执拗地拒绝,眼镜伯伯执意相送。几个回合下来,终于达成协议:30元钱,算娘借,过后还。但书和笔的钱,从借的30元钱里扣除,算娘帮我买。当娘接过眼镜伯伯补找的零钱时,我和娘都哭了。眼镜伯伯的眼眶也湿润了。‎ ‎⑥娘叫我给眼镜伯伯鞠了三个躬,走出书店,娘指着头上“书香四溢”的牌匾,叫我好好记住。我一本正经地点点头,对娘承允道:“娘,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自此,“书香四溢”四个字,足足在我心里铭记了一生。‎ ‎⑦回到小山村,娘节衣缩食,拼命干活。半年后,终于攒够了30元钱。那天,娘很兴奋地说:“小新子,我们去镇上一趟吧!”‎ ‎⑧镇,还是老样。可是眼镜伯伯已搬走了。“书香四溢”的牌匾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养心餐馆”。‎ ‎⑨我和娘来时的兴奋之情烟消云散。娘攥着那30元钱,呆立半晌,然后娘拉着我,在镇上转了许久,找到一家广告店,要制作一块“书香四溢”的牌匾。老板好奇,问娘:“这书店不是搬走了吗?”娘说:“我只是做块牌子留作纪念。”老板说:“这就巧了,王老师走时把那块牌匾留在了我这里,说是不便搬移。那块牌匾,当年也是我制作的呢。”娘双眼如两颗接通电源的灯泡般瞬间放光,立马叫老板拿出那块“书香四溢”牌匾,丢下30元钱,说是购买。老板不干,说王老师调走时有交代,谁来找这块牌匾,就送给他。娘拿上牌匾,领着我找到镇上王老师教过书的小学,以王老师的名义,给学校捐了那30元钱和“书香四溢”的牌匾。‎ ‎⑩十几年后,我们村有了图书室。图书室虽然简陋,书也不太多,但“书香四溢”那块牌匾,却熠熠生辉。那块牌匾,是王老师教过书的小学校给我们村捐图书时,送给村上的。‎ ‎⑪有年春节回老家,雪把村子几乎包裹得严严实实,天奇冷。推开窗子,突然村图书室那块牌匾上“书香四溢”四个字亮闪闪地映入眼帘,我心里霎时暖融融的。‎ ‎⑫太阳不知什么时候,从山脊梁那边斜照过来,落在了牌匾上……‎ ‎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9年第9期,有删改)‎ ‎1.作者围绕“书香四溢”回忆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4分)‎ 到“书香四溢”书店买奖励品→ →眼镜伯伯资助30元,“我”记住“书香四溢”→娘和“我”还钱,眼镜伯伯已搬走→ →‎ 学校捐匾给村图书馆,“我”深感温暖 ‎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4分)‎ ‎(1)“就算我借给你30元钱行吗?日后你再还我吧!”眼镜伯伯用商量的口吻对娘说。(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 ‎ ‎(2)娘双眼如两颗接通电源的灯泡般瞬间放光,立马叫老板拿出那块“书香四溢”牌匾。(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 ‎ ‎ ‎ ‎3.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娘两眼呆呆地发愣,脸霎时白得令人害怕,突然轰地一声,蹲在地上大声号啕起来。‎ ‎ ‎ ‎ ‎ ‎4.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5分)‎ 拓展设问 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第②段“竟然”不仅写出娘的高兴,更侧面暗示家里的穷困,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B.眼镜伯伯追赶抢劫者回来时脸上青一块紫一块,这一细节描写暗示出他力量弱小。‎ C.广告店老板将牌匾转送给娘而不收钱,侧面表现了老板坚守诚信,具备经商之德。‎ D.娘之所以将牌匾捐给学校,一是感恩眼镜伯伯王老师,二是希望学校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十三、1.(4分)钱财遭抢,眼镜伯伯追贼未果 娘拿回牌匾,连同30元捐给学校 ‎ ‎【解析】由“买奖励品”和“资助30元”可将第一空内容定位在第④段,该段讲“娘”的钱财遭抢,眼镜伯伯追凶手未果。由“眼镜伯伯已搬走”和“学校捐匾”,可将第二空所填内容定位在第⑨段,该段讲娘拿回“书香四溢”匾,并连同30元钱一起捐给学校。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2.(4分)(1)(2分)“商量”写出眼镜伯伯担心娘难为情,表现了他善解人意的性格特点。‎ ‎(2)运用比喻,把眼睛比作刚刚通电的灯泡,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娘当时眼睛忽然睁大、精神焕发的神态,透露出娘得知匾牌还在时内心的惊喜与激动。‎ ‎【解析】(1)题结合第⑤段情节,娘本打算给“我”奖品,没想到钱被抢,眼镜伯伯想帮助我们,又怕伤害“我”和娘的自尊,故而才用商量的口吻,可知眼镜伯伯善解人意,能为他人着想。(2)题由“如……灯泡”可知运用了比喻修辞,说明眼神尤其亮,“刚通电源”又说明眼睛是一瞬间变亮的,结合前文内容分析,娘对找回牌匾已不抱希望,偶然间得知牌匾还在时,她深感激动喜悦,因此眼睛才“瞬间放光”。‎ ‎3.(4分)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娘意识到钱财无法追回时,内心深处强烈的痛苦,并为后文眼镜伯伯主动免书款并慷慨资助母子做铺垫。(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首先抓住画线句的关键词语,“呆呆地发愣”“白”这是神态表情,“蹲”“号啕”这是具体动作,可知此句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其次,娘从“发愣”到“脸色发白”,再到“轰地一声”“蹲在地上”,最后大哭,可知她的情绪由平静走向崩溃,侧面折射出她内心极其痛苦。这也为下文眼镜伯伯慷慨资助母女俩做铺垫,使文章逻辑顺畅合理。‎ ‎4.(5分)①与前一段“天奇冷”的自然环境形成对比,点出“我”心里暖融融的直接原因;②渲染温暖美好的气氛,增强文章积极温馨的情感基调;③照应文章开头,用象征手法深化主题,助人为乐的美好精神如阳光般温暖,如书香般四溢,永驻心头,得到传承与弘扬。(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章结尾的表达作用。答题时,一要审准题意,从文章结构及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用,二要紧扣上下文语境,抓住上段对天气及我心里活动的描写分析作用,三要联系全文,特别是开头的点题,从深化主题角度分析作用。‎ ‎【拓展设问】(3分)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具体语境,“说时迟,那时快,眼镜伯伯拔腿就追”,说明眼镜伯伯的“勇敢无畏”,而脸上青一块紫一块,则暗示他与抢劫者进行过激烈搏斗,并非“力量弱小”,B项说法有误。‎ 十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一枚邮票 尹露露 ‎①那是一个隆冬,我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他在电话里抱歉地说,他和母亲今年活儿多,不回来过年了。这句话把我还没来得及说出口的“我很想你们”生生地堵在了喉咙里,我顿时觉得心拔凉拔凉的。‎ ‎②我本以为,自己又要独自熬过这个万家灯火的新年,学校里突然传来了好消息。老师给我们每个学生发了一个信封,信封上附着邮票,邮票上印着一朵白莲。老师要求我们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写一封信。当天晚上,我趴在桌上,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写了一封信,写下了对父母满腔的思念。‎ ‎③第二天,我一到教室,就凑过去问同桌有关寄信的事情:“那个……你知道怎么寄信吗?”我小心翼翼地推了推同桌,他把目光从他的信封上移开,然后把我的信封拿过去仔细看了看,干脆地答道:“去邮局寄。”‎ ‎④“可是……我不知道邮局在哪里……”我嗫嚅着,头都要埋进书堆里了。‎ ‎⑤他沉默了一会儿,低声问我:“寄给父母的吧?”我点了点头。‎ ‎⑥同桌看了看我,又说:“你一定很想他们吧?”我再次点点头。伪装被人戳破的感觉真不好受,我鼻头一酸,心底的委屈瞬间涌了上来。大概是看我红了眼睛,同桌终于说出了我一直想听到的话:“我帮你寄吧,顺路。”‎ ‎⑦“好的好的!十分感谢!”我那被雨雪淋湿的心好像一下子被烘干了,每一个角落都明媚了起来。同桌看着我高兴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了声“这没什么”,就把我俩的信叠在一起,郑重地放进了他的书包里。‎ ‎⑧当晚,我美滋滋地进入了梦乡。梦里,那封稚嫩而又真挚的信被爸爸紧紧地攥在手里。‎ ‎⑨可是,第二天一早,当我看见那封本该踏上旅途的信又出现在我的桌子上时,我忐忑而激动的小火苗又被兜头浇熄了。我捏着信封,急切地问同桌:“怎么了?寄不出去吗?”‎ ‎⑩此时,同桌正拈着一枚小小的邮票端详着,听到我的声音后,他突然慌乱地将那枚邮票揣进了口袋。他动作虽快,我却看得分明,那枚邮票上有两条小鱼,一红一黑,煞是可爱。我想起信封上自带的邮票好像并不是小鱼,而是一朵白莲,就多问了一句:“那是你买的邮票吧?”他含糊地说:“不是……没什么……”‎ ‎⑪“可是……”我还想多问几句,他却打断我说:“别问了,寄得出去。”他的声音突然大了起来,好像在宣告什么似的,“昨天只是因为邮局关门了而已,我今天去早些就行。”‎ ‎⑫我愣了愣,终于反应过来说:“好的,那真的谢谢你了。”我长长地舒出了一口气。‎ ‎⑬接下来的日子,我掐着指头一天一天地数,生怕那封载满思念的信被凛冽的风雪吹走,再也无法到达目的地。‎ ‎⑭所幸,半个月后,爸爸打电话来告诉我,他收到了信。‎ ‎⑮又过了半个月,我收到了爸爸的回信。那一行行的字仿佛都有温度,我感到有一股暖流从心底升腾起来,把这个冬天的寒冷都逼得退避三舍。我高兴地把回信递给同桌看,他看了一眼,傻乎乎地笑了,最后竟然笑出了眼泪。我不太明白,却好像依稀明白。‎ ‎⑯我知道,他没有收到父母的回信,大概是因为信在北上的路上弄丢了,也有可能他的父母太忙了,没时间给他回信。我不敢胡乱猜测,只是在心里默默地为他感到难过。好在他向来是个开朗的男孩,一时的难过并没有掩盖住他身上的朝气。‎ ‎⑰多年之后,我转学去了父母所在的城市,再也不必与父母分隔两地。只是离开家乡后,我与同桌失去了联系,他帮我寄信这事,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淡忘了。‎ ‎⑱这天,我在屋里收拾东西,一封信从衣柜的夹层里掉了出来。信封以及信封上的字迹很熟悉,就是多年前我寄给父母的那封信,只是信封上贴着的那枚邮票,让我瞬间呆住了。‎ ‎⑲那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上面游着两条小鱼,一红一黑,分明就是那天早上,同桌手里拈着的那枚邮票!‎ ‎⑳我顿时感觉心里一抽,呼吸都停滞了几秒,两眼一酸,眼泪几乎都要流下来。‎ ‎㉑我是很久之后才知道那枚80分的白莲邮票寄不到外省,只是当时我早已忘了那件事情。‎ ‎㉒现在,那枚小鱼邮票右下角清晰的“2.40元”,一下又一下地叩着我的心。‎ ‎㉓也许,他只有这么一枚2.40元的邮票;也许,他根本就没有寄出给父母的信,又哪来的回信呢?一想到这里,我的眼泪就不听使唤地滚了下来。‎ ‎㉔直至此时,我才明白了他当时的欲言又止,明白了他当时的反常行为。‎ ‎㉕原来,他只是在纠结,这一枚小小的邮票,究竟该承载谁的思念,究竟该往哪个方向走。‎ ‎㉖最后,他选择将邮票贴在了我的信封上。‎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9年10期)‎ ‎1.小说中的“我”寄信一波三折,请根据文章内容,从“我”的角度,将情节补充完整。(4分)‎ 时 间 情 节 当天晚上 ‎“我”给不能回家的父母写了一封信 第二天 ‎①‎ 第二天一早(新的一天)‎ 因为邮资不够,“我”的信没寄出,同桌答应帮忙 半个月后 父亲来电话说收到了“我”的信 又过了半个月 ‎“我”收到父母回信,同桌没收到 多年之后 ‎②‎ ‎2.小说第⑳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结合文章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我顿时感觉心里一抽,呼吸都停滞了几秒,两眼一酸,眼泪几乎都要流下来。‎ ‎ ‎ ‎ ‎ ‎3.小说在结尾交代了事情的真相:“他选择将邮票贴在了我的信封上”,如果结尾没有写,你能看出来吗?请简述理由。(5分)‎ ‎ ‎ ‎ ‎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同桌这一人物形象。(4分)‎ ‎ ‎ ‎ ‎ 拓展设问 多年以后,“我”若与同桌重逢,你觉得“我”会做什么?说什么?请用第一人称写出来。(4分)‎ ‎ ‎ ‎ ‎ 十四、1.(4分)①同桌答应顺路帮“我”邮寄信件 ② “我”发现当年同桌把自己邮票让给“我”的真相 ‎【解析】根据表格中已给出的时间线索进行概括。第①②段写当天晚上,“我”给不能回家父母写了一封信;第③~⑧段写第二天,“我”不会寄信,同桌答应顺路帮“我”邮寄信件;第⑨~⑬段写第二天一早,“我”发现信没有寄出去,同桌坚定地告诉“我”信会寄出去的;第⑭段写半个月后,爸爸打电话来告诉“我”,他收到了信;第⑮~⑯段写又过了半个月,“我”收到了爸爸的回信,同桌却没有收到父母的回信;第⑰~㉖段写多年之后,“我”知道了当年事情的真相,是同桌把自己邮票让给了“我”。由此总结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2.(4分)通过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逼真传神地写出了“我”知道事情真相时震惊又感动的心理。同桌牺牲了自己给父母寄信的机会,把邮票给了“我”,“我”一方面感到震惊,另一方面心生无限感动。‎ ‎【解析】此句是标准的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句子所在段落内容和情节,这是“我”得知事情真相后的表情,同桌为了让“我”如愿以偿寄信,竟将珍贵的邮票让给了“我”,但是当年同桌没有刻意提及此事,这样的举动让我“震惊”,同时也为同桌这种真情厚意深深打动。‎ ‎3.(5分)能。文章内容对此已埋下伏笔。同桌当年手里捏着一枚上面有一红一黑两条小鱼的邮票,老师给的邮票上是一朵莲花,“我”自己的信封上贴的正是小鱼邮票,可见同桌是把寄信的机会给了“我”。同桌没有收到父母回信的情节也暗示了这一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从相关语句就可判断出来。第⑩段中“同桌正拈着一枚小小的邮票端详着,听到我的声音后,他突然慌乱地将那枚邮票揣进了口袋。他动作虽快,我却看得分明,那枚邮票上有两条小鱼,一红一黑,煞是可爱”,还有文章后半部分“那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上面游着两条小鱼,一红一黑,分明就是那天早上,同桌手里拈着的那枚邮票”“我知道,他没有收到父母的回信”可总结出答案。‎ ‎4.(4分)①乐于助人,充满爱心。在知道“我”的困境后立马提出帮“我”。②毫不利己、善良无私。默默的将自己的邮票给“我”用,却从未跟“我”提及。‎ ‎【解析】由文章第⑥段“同桌终于说出了我一直想听到的话:‘我帮你寄吧,顺路。’”可知他在知道“我”的困境后,立马提出要帮“我”,可看出他乐于助人;由第⑪段“我”发现邮票没寄出去时,同桌没有将邮资不够的实情告诉“我”,反而向“我”保证邮票一定会被寄出,可见此时他已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邮票让给“我”,由此可以看出他充满爱心;由他默默把自己的邮票给“我”用,却从未提及,可知他也是一个善良无私的人。‎ ‎【拓展设问】(4分)我颤巍巍地拿出信,信封上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上面游着两条小鱼,一红一黑。“你还记得这张邮票吗?这是你的那张邮票,你把它给了我,怎么不吱一声呢?我的好同桌,我都不知道怎么表达感谢之情。真的谢谢你!”‎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书面表达能力。根据文章内容,“我”对同桌心存感激,所以描写的文字中要提现出“我”的感激之情,且主要应通过“我”的语言体现。注意要用第一人称。‎ 十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秘 方 曹春雷 ‎①银柱想和爹娘分开住,确切地说,是他媳妇想分开住。她一个劲跟银柱絮叨:“你看村里谁家娶媳妇这么长时间了还和爹娘住一个院子?”银柱耳根子软,就去找爹,期期艾艾地说了。‎ ‎②爹很痛快,说:“行,也是时候了。”于是,就分开了。银柱还有个哥,叫金柱,爹顺带着把该分的家产也分给弟兄俩了。最后,只剩下两个饭店。村南的是老店,村北的是新开的。爹一直在老店坐镇,亲自掌勺,新店由金柱掌勺。‎ ‎③怎么分呢?爹犯了难。老店挨着一条大路,人来人往,已有了固定的顾客群,生意红火。新店位置偏,门前人少,由于刚开张,吃饭的人不多。‎ ‎④银柱当然想要老店,媳妇昨晚就对他说了:“无论咋样,咱也要老店。”于是,他吞吞吐吐,对爹说了自己意思。‎ ‎⑤爹吧嗒吧嗒吸着烟,说:“那咋行,你哥不明摆着吃亏吗?”金柱在跟前,却说:“行啊,银柱要老店,我就要新的。”爹看了金柱一眼,说:“你寻思好了,和你媳妇商量好了?”“嗯,商量好了,就这么定了吧。”金柱答得很干脆。‎ ‎⑥于是,银柱乐滋滋地掌管了老店。可爹对银柱说了:“我只给你掌勺这一个月,你好好学,以后我就甩手不管了,你们哥俩的店,我谁都不给你们干。你哥那儿,反正手艺我已教给他了。你们俩的店以后是赚是赔,都是你们自己的事。”银柱忙不迭地答:“那是,那是,爹”。‎ ‎⑦银柱跟着爹学炒菜。爹的手艺,十里八乡都叫好。特别是一道“黏糊鸡”,是招牌菜。炖时在佐料里加了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炖出来黏黏糊糊,酥且香,客人们大都是奔这鸡来的。‎ ‎⑧银柱脑子精,很快就学会了。一个月后,爹丢下铁勺,解下围裙,径自走了。银柱既是老板,又是大厨。‎ ‎⑨两个月过去,银柱却郁闷地发现,来吃饭的人比爹在的时候明显少了。有客人说:“你做的黏糊鸡比你爹做的差远了。”怎么会呢?这可是爹手把手教的,他第一次做出来的鸡,爹品尝后也是认可的。银柱还听说,金柱那边的客人多了起来,每到饭时就人来人往,桌子坐得满满的。银柱媳妇说:“你爹不会是留了一手,把秘方给了老大。”银柱白了她一眼,“瞎说!”‎ ‎⑩门前日渐冷落了。银柱对秘方的事也起了怀疑。他去找爹,绕了很大的圈子才把这话说出来。爹听了,声音顿时高了八度:“你说啥,我另外有秘方,给了老大,不给你?”银柱不敢吭声。‎ ‎⑪父子相对无语。过了好一会儿,爹才开口道:“走,咱到老大店里看看他怎样炖鸡。”‎ ‎⑫在老大店里,银柱和爹看着金柱先炖好一锅鸡,然后爹让银柱掌勺,也炖了一锅,一起端出去让客人们尝。客人们都说:“这两锅鸡味道差不多,分不出上下。”正好有客人曾在银柱那里吃过,这时高声说:“银柱啊,你在这炖的可比你在自家店里炖的好吃多了。”‎ ‎⑬银柱更疑惑了,到底咋回事呢?难道在老大店里,自己的手艺就不自觉地提高了?‎ ‎⑭‎ 银柱跟着爹到厨房,爹抽了一会儿闷烟才说:“你哥用的食材都是最好的。别的不说,只说油和鸡,你哥用的花生油是自家榨的,鸡都是上门收的草鸡,必须是羽毛鲜亮的才要。你呢,油是从小贩那进的,鸡是只要便宜就买。我还听说邻村奎山婶子的鸡瘟了,马上就要死了,你却收购了来,有这事吗?”银柱听着,把头埋得很低。‎ ‎⑮爹数落了很大一会儿,却突然口风一转:“不过说到秘方,我还真有一个没传给你。”‎ ‎⑯银柱一听,猛地抬起头,两眼放光。‎ ‎⑰爹找来笔,在烟盒上的反面写了几下字,递给他,说:“这就是,拿去吧。'‎ ‎⑱爹的字龙飞凤舞,银柱认了好一会儿,才认出来:心要正。‎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2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从银柱的角度理清小说的情节,填在下面横线上。(4分)‎ 银柱想要分家→ ① → ② →银柱生意变差→ ③ → ④ ‎ ‎2.请联系上下文,阅读第⑩段画线句,具体分析“父亲”和“银柱”的心理。(5分)‎ ‎ ‎ ‎ ‎ ‎3.小说以“秘方”为标题,有什么妙处?(4分)‎ ‎ ‎ ‎ ‎ ‎4.“银柱媳妇”是小说中的一个次要人物,但是却在小说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简要分析。(4分)‎ ‎ ‎ 十五、1.(4分)①银柱掌管老店 ②银柱学会炒菜 ③银柱起了疑心(或:银柱想要秘方) ④银柱得到“秘方”‎ ‎【解析】此题考查梳理概括小说情节。根据文章情节可知“银柱想要分家”在文章第①~④段,“银柱生意变差”应在文章第⑨段,因此第①②空要填内容在⑤~⑧段,第③④空内容在第⑩~⑱段。第⑤~⑧段内容可分为两个情节,即⑤⑥段“银柱掌管老店”和⑦⑧段“银柱学会炒菜”;第⑩~⑱段内容可分为两个情节,即⑩~⑭段“银柱起了疑心(或:银柱想要秘方)”和⑮~⑱段“银柱得到‘秘方’”。由此可概括四处的主要内容,然后将此四处内容,按已有结构组织语言即可。‎ ‎2.(5分)“绕很大圈子”“不敢吭声”写出了银柱对秘方是否存在的犹疑,以及索要秘方时的心虚。父亲的声音“高了八度”,写出父亲在儿子索要秘方时内心的愤怒和失望。‎ ‎【解析】根据题干的要求,需要在第⑩段中分析父亲和银柱的心理活动。结合上文的具体故事情节。银柱之所以去找爹,是因为他怀疑父亲没有将秘方给自己,同时结合后文内容,银柱做菜用了不好的食材,他不确定菜做的不理想是因为父亲将秘方没给自己,还是和自己用的食材有关,因此他因为犹疑和心虚才绕很大圈子,不敢吭声。根据后文也可知,父亲对银柱的所作所为心知肚明,他声音高八度,一方面是愤怒,一方面是对儿子失望。‎ ‎3.(4分)①设置悬念,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秘方”一语双关,既指做菜的独家配方,又指做人的秘方,告诉人们做人“心要正”,才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保证,点明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题目的含义一般有浅层和深层这两层含义,浅层含义和文章的具体内容有关,深层含义和文章的主题有关。本文题目是“秘方”,首先“秘”字本身就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串联起了全文,其次它还一语双关,照应了文章内容和主题,即秘方既指做菜的秘方,也指做人的秘方,点明了小说主题。‎ ‎4.(4分)一方面,银柱媳妇引导银柱“分家”“要老店”“寻秘诀”等,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银柱媳妇的狭隘、自私、心术不正等特点与金柱的谦让、踏实形成对比,突出金柱“心正”的人物形象。‎ ‎【解析】此题考查次要人物对文章情节的作用。文章主人公是银柱,全文主要写的也是银柱的几个决定,由“她一个劲跟银柱絮叨”“媳妇昨晚就对他说了”“银柱媳妇说:‘你爹不会是留了一手,把秘方给了老大’”这些情节可知,银柱的几个决定都是媳妇推波助澜的结果,因此“银柱媳妇”这一人物推动了文章情节发展。其次,文章中的金柱性格谦让、踏实勤奋,而“银柱媳妇”狭隘自私、心术不正,两相对比,更加突出了金柱的个人形象,彰显了文章主题:讽刺唯利是图、自私狭隘者,赞美朴实诚信、恪守职业道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