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5.12 KB
  • 2021-11-10 发布

陕西省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试卷第 1页,总 6页 陕西省 2020 年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1.认识物质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下列物质属于单质的是 A.空气 B.干冰 C.液氧 D.生铁 2.变化无处不在。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A.柏油路面曝晒变软 B.水放冰箱结成冰块 C.铜器锈蚀颜色变绿 D.电流过大灯丝熔断 3.化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能源的推广利用,节约了化石燃料 B.新材料应用于航空制造,利用的都是其物理性质 C.煤炭的脱硫处理,能有效减少酸雨的形成 D.新药品的研发,可为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4.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将饮料瓶放入厨余垃圾桶 B.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 C.使用煤炉时打开窗户保持空气流通 D.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5.正确的实验操作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要求。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量液体体积 B.加热固体 C.收集气体 试卷第 2页,总 6页 D.稀释浓硫酸 6.碳、氢、氧、氮是地球的生命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元素能形成多种单质和化合物,其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B.氧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符号是 O2- C.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水,水是由分子构成的 D.这四种元素可以组成铵态氮肥,其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 7.关于以下三个反应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 3 2CaCO CaO CO  高温 ② 3 2 3 2 22NaHCO Na CO H O CO   加热 ③ 4 3 3 2 2NH HCO NH H O CO    加热 A.三种反应物均可在食品加工中用作膨松剂 B.用加热的方法无法区分 NaHCO3 和 NH4HCO3 C.充分加热等质量的三种反应物生成 CO2 的质量相等 D.三个反应均属于分解反应 8.下列各组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验证 Mg、Cu、Ag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向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各放入一根镁条,观 察现象 B 检验黑色固体中含有碳和氧化铜 高温加热固体,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中,观察固体颜色及石灰水的变化 C 除去 Na2CO3 中的 NaCl 溶解,加入过量 CaCl2 溶液,过滤,蒸发 D 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 将两根铁钉分别密封在盛有干燥空气和盛满水的 试管中观察现象 试卷第 3页,总 6页 A.A B.B C.C D.D 9.某溶液中溶质可能是 HCl、Na2CO3、H2SO4、CuC12 中的一种或多种,为探究溶质的 成分,兴趣小组的同学向盛有一定量样品的烧杯中逐滴加入 Ba(OH)2 稀溶液,产生 沉淀的质量与加入 Ba(OH)2 溶液质量的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原溶液中一定没有 Na2CO3 和 H2SO4 B.b 点对应烧杯内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 C.c 点对应烧杯内溶液中的阴离子只有 OH- D.沉淀出现前烧杯内溶液的 pH 不断增大 10.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人们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 (1)口罩是防疫的必备品,其生产原料中用到的聚丙烯属于 ___(填“无机非金属材料” 或“有机合成材料”)。 (2)洗手、消毒能有效防止病毒感染。“84”消毒液能迅速杀菌消毒其有效成分 NaClO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 (3)测量体温是防控的重要环节。家庭常备体温计中的液态物质是________。 (4)加强营养有利于增强体质合理补充维生素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下列食品中富含维 生素的是_______(填字母)。 A 鸡肉 B 黄瓜 C 面包 11.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承载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1)制作毛笔常用羊毛、兔毛等,检验笔毛是动物毛发的简易方法是_______。 (2)用墨汁写绘的字画能从古代保存至今而不褪色,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 _______(填“稳定”或“不稳定”)。 (3)宣纸制作过程中有道工序是从纸浆中用竹帘捞纸,该操作相当于_______(填字母)。 A 蒸发 B 过滤 C 结晶 (4)砚台产地不同,成分也有差别,但其中的主要成分都_______(填“易溶”或“难溶”) 试卷第 4页,总 6页 于水。 12.含义丰富的化学符号是独特的化学语言。根据以下符号回答: ①2N2 ②A13+ ③2H ④SO 2- 4 ⑤CH4 (1)能表示宏观物质的是 ______(填序号) (2)①表示两个 ______。 (3)由②和④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 (4)⑤中数字“4”的含义是______。 13.如下图所示,室温下将 120gNaOH 固体加入 100g 水中搅拌后固体全部溶解,放置 一段时间恢复至室温后,析出 11g 固体。(忽略实验过程中水的损失)。 (1)丙中溶液为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乙中溶液的质量为______。 (3)室温时 NaOH 的溶解度是_______。 (4)上述实验说明 NaOH 的溶解度曲线与右上图中的 ______(填“a”或“b”)相似。 14.黄金、黄铜(铜锌合金)、黄铁矿(主要成分是 FeS2)都是金黄色固体。 (1)将黄铜片和纯铜片相互刻划时有明显划痕的是 ________。 (2)将黄铜片放入稀硫酸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3)工业上用黄铁矿为原料生产硫酸,第一步的反应为 2 2 2 34FeS 11O 8X 2Fe O  煅烧 。则 X 的化学式为________。 15.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多姿多彩。如下图所示,“—”两端的物质相互可以发生反应。 请回答: (1)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写出一种符合条件的 Y 的化学式:________。 试卷第 5页,总 6页 (3)X 的溶液与 Y 的溶液反应时,一定能看到的现象是 ________。 16.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仪器 a 的名称是 ________。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 _____(填 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3)用 C 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检验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 。 (4)当气体从 m 口进入时,利用 C 装置还可以进行许多实验。下列实验设计方案中, 不可行的是 ________(填序号)。 ①C 中盛澄清石灰水时,可以检验实验室制出的二氧化碳气体 ②C 中盛烧碱溶液时,可以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③C 中盛浓硫酸时,可以除去氧气中的水蒸气 ④C 中盛适量冷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时,可以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7.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归纳反应规律叶发现,有些化学反应发生时没有伴随明显 的现象,他们就此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 怎样证明 NaOH 溶液分别与 CO2 及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分析讨论) 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可以用两种思路探究上述反应是否发生。 思路Ⅰ:验证有 ________;思路Ⅱ:验证反应物减少或消失。 (实验探究)同学们分两组分别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组 别 第一组 第二组 试卷第 6页,总 6页 实 验 示 意 图 (实验结论) (1)第一组同学将充满 CO2 气体的试管倒扣在 NaOH 溶液中,观察到试管内液面升高, 认为 NaOH 溶液与 CO2 发生了反应。但有同学指出,还应进行 CO2 与 ________反应的 对比实验才能得出这一结论。 (2)第二组的小文同学向丙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后,观察到溶液颜色________。得出 NaOH 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的结论。小亮同学向丁中滴入 AgNO3 溶液后,观察到 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他认为 NaOH 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 NaC1,你认为小亮的结 论是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的。 (3)第二组同学进一步讨论后认为,如果将乙中的溶液蒸发结晶,再将得到的晶体溶 于水,若在室温下测得该溶液的 pH________________(填“>”、“<”或“=”)7 时,则能 证明有 NaC1 生成。 (拓展应用)第一组同学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某无色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也得出了 NaOH 溶液与 CO2 发生了反应的结论,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18.为测定某赤铁矿中 Fe2O3 的含量,取 10g 该赤铁矿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 100g 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2g。(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 请完成下列分析及计算: (1)10g 样品中杂质的质量为 g。 (2)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第 1页,总 9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构成的,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属于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C、液氧是氧气的液体,属于单质,符合题意; D、生铁是铁合金,主要有铁、碳、硫和磷等,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故选 C。 2.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柏油路面曝晒变软,是由于柏油受热熔化导致的,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 符合题意; B、水放冰箱结成冰块,只是水从液态变为固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 题意; C、铜器锈蚀颜色变绿,是由于铜与空气中的水、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反应,生成碱式 碳酸铜,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电流过大灯丝熔断,是由于电流产生热量,温度过高,达到灯丝的熔点,使灯丝熔断, 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 C。 3.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新能源的推广利用,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节约了化石燃料,A 正确。 B、新材料应用于航空制造,利用的不都是其物理性质,还有化学性质如抗腐蚀性等,B 错。 C、煤炭的脱硫处理,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能有效减少酸雨的形成,C 正确。 D、新药品的研发,加大了疾病的治愈率,可为生命健康提供保障,D 正确。 故选:B。 答案第 2页,总 9页 4.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塑料瓶属于可回收垃圾,不能放入厨余垃圾桶,A 错,符合题意。 B、软水加肥皂水,起泡多,浮渣少,硬水加肥皂水气泡少浮渣多,可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 硬水,B 正确。 C、氧气不足,煤燃烧生成有毒气体一氧化碳,故使用煤炉时打开窗户保持空气流通,C 正 确。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D 正确。 故选:A。 5.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量取液体读数时,要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仰视读数,读数偏小,实际液体偏多;俯视 读数,读数偏大,实际液体偏少,选项正确; B、加热试管中的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低于试管底,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选项错误; C、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应将导管伸到接近瓶底,以排净空气,使收集气体较纯,选项 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热量及时扩 散,防止酸液飞溅,切不可将水倒入硫酸中,选项错误。 故选 A。 6.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碳元素能形成多种单质和化合物,但其化合物不都是有机物,如 CO2、CO、CaCO3 等含 碳化合物具有无机物的特点,一般把它们看作无机物,选项 A 不正确; B、氧原子核内有 8 个质子,一个氧原子易得到两个电子形成氧离子,因此氧离子的结构示 答案第 3页,总 9页 意图为 ,符号是 O2-,选项 B 不正确; C、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水,比如过氧化氢(双氧水)也是由氢元素和氧元 素组成的,水、双氧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选项 C 不正确; D、碳、氢、氧、氮这四种元素可以组成铵态氮肥碳酸氢铵,化学式是 NH4HCO3,铵态氮 肥遇碱性物质会反应生成氨气,降低肥效,因此其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选项 D 正确。 故选 D。 7.D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三种反应物均可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碳酸氢钠、碳酸氢铵既能在加热条件下分解, 又不生成有毒或有腐蚀性物质,碳酸钙分解生成的氧化钙是对人健康不利的物质,选项错误; B、用加热的方法可以区分 NaHCO3 和 NH4HCO3,产生刺激性气味,最后无固体剩余的是 碳酸氢铵,有固体剩余,且生成无色无味气体的为碳酸氢钠,选项错误; C、由方程式可知,生成 44 份质量的二氧化碳,需要 100 份质量的碳酸钙、168 份质量的碳 酸氢钠、79 份质量的碳酸氢铵,充分加热等质量的三种反应物生成 CO2 的质量不相等,选 项错误; D、三个反应都由一种物质生成几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选项正确。 故选 D。 8.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验证 Mg、Cu、Ag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向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各放入一根镁 条,观察现象,镁和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都反应,说明镁比铜、银的活动性都强,但不 能证明铜、银的强弱,选项错误; B、碳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检验黑色固体中含有碳和氧化铜,高 答案第 4页,总 9页 温加热固体,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固体颜色由黑色变成红色,石灰水变 浑浊,可证明固体中含有碳和氧化铜,选项正确; C、除去 Na2CO3 中的 NaCl,加入过量 CaCl2 溶液,会将需要保留的碳酸钠反应掉,不符合 除杂要求,选项错误; D、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铁钉在盛有干燥空气的试管中,因没有水不能生锈,证明铁生锈 需要水,在盛满水的试管中没有氧气,铁钉不生锈,证明铁生锈需要氧气,但缺少铁、氧气、 水三种物质接触,铁生锈的对照试验,不能得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论,选项 错误。 故选 B。 9.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象可知,滴加氢氧化钡溶液过程中,开始时没有沉淀产生,滴加一定量时才有沉淀 产生,说明溶液中有酸,且不可能是稀硫酸,因为硫酸与氢氧化钡能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沉 淀,反应开始就会有沉淀生成。则溶液中含有盐酸和氯化铜,而盐酸不能与碳酸钠共存,所 以原溶液中一定没有 Na2CO3 和 H2SO4,A 正确; B、b 点对应的是氢氧化钡与氯化铜刚好反应完,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钡,盐酸与氢氧 化钡反应也是生成氯化钡,故烧杯内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氯化钡,B 正确; C、c 点对应的是加入了过量的氢氧化钡,故溶液中含有氯化钡和氢氧化钡,故烧杯内溶液 中的阴离子有氢氧根离子和氯离子,C 不正确; D、沉淀出现前,滴加的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使烧杯内的盐酸逐渐减少,溶液酸性变弱, 故烧杯内溶液的 pH 不断增大,D 正确。故选 C。 10.有机合成材料 + 1 或+1 价 汞或 Hg 或水银 B 【解析】 【分析】 【详解】 (1)聚丙烯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填:有机合成材料。 (2)成分 NaClO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x,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1)+x+(-2)=0,故 x=+1, 故填:+1 价。 答案第 5页,总 9页 (3)体温计中的液态物质是汞,故填:汞。 (4)水果蔬菜中富含维生素,黄瓜含维生素,故选:B。 11.燃烧(点燃、灼烧)闻气味或燃烧(点燃、灼烧) 稳定 B 难溶 【解析】 【分析】 【详解】 (1)羊毛、兔毛中含有蛋白质,灼烧时产生烧焦的羽毛味。制作毛笔常用羊毛、兔毛等, 检验笔毛是动物毛发的简易方法是点燃,能闻到烧焦羽毛气味; (2)用墨汁写绘的字画能从古代保存至今而不褪色,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3)宣纸制作过程中有道工序是从纸浆中用竹帘捞纸,该操作是将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 相当于过滤; (4)砚台产地不同,成分也有差别,根据其用途可知其中的主要成分都难溶于水。 12.⑤ 氮分子或氮气分子 Al2(SO4)3 1 个甲烷分子中含有 4 个氢原子 【解析】 【分析】 【详解】 (1)2N2 表示 2 个氮气分子,只能表示微观概念,A13+表示铝离子,2H 表示 2 个氢原子, 只能表示微观概念,SO 2- 4 表示硫酸根离子,只能表示微观概念,CH4 表示甲烷这种物质或 1 个甲烷分子,故能表示宏观物质的是⑤。 (2)①表示两个氮分子或氮气分子。 (3)由②和④构成的物质是硫酸铝,硫酸根离子的化合价为-2 价,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 价,故化学式为 Al2(SO4)3。 (4)⑤中数字“4”的含义是 1 个甲烷分子中含有 4 个氢原子。 13.饱和 220g 109g a 【解析】 【分析】 【详解】 (1)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就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答案第 6页,总 9页 因为丙中有固体溶质析出(即不能被溶解),所以丙中溶液为室温时氢氧化钠的饱和溶液。 (2)乙中溶液是将 120gNaOH 固体加入 100g 水中溶解得到的,因为固体全部溶解,所以 溶质质量为 120g。又因为溶液质量等于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所以溶液质量为 220g。 (3)丙中溶液为室温时氢氧化钠的饱和溶液,此时溶液中含有溶剂水的质量为 100g,由于 乙中溶液恢复至室温变成丙中溶液过程中析出固体 11g,故丙中溶液含有溶质氢氧化钠的质 量为:120g-11g=109g。固体的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 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因此根据丙中溶液的组成可以推出,室温时 NaOH 的溶解度是 109g。 (4)因为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所以乙中溶液温度高于室温。从乙中溶液变成丙中溶液 过程中有固体析出可知,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题干提供的溶解度曲线图 中,a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因此该实验说明 NaOH 的溶解度曲线与溶解度曲线图中的 a 相似。 14.纯铜片 2 4 4 2Zn H SO ZnSO H    SO2 【解析】 【分析】 【详解】 (1)一般情况下,合金的硬度大于其组成的纯金属。相互刻划比较硬度时,纯金属会留有 明显的划痕。黄铜片是铜的合金,硬度比纯铜片大,因此有明显划痕的是纯铜片。 (2)黄铜片是铜锌合金,将黄铜片放入稀硫酸中,锌与稀硫酸反应,铜不与稀硫酸反应, 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4 4 2Zn+H SO =ZnSO +H  。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在 2 2 2 34FeS 11O 8X 2Fe O  煅烧 反应中,反应前含有 4 个铁原子、8 个硫原子和 22 个氧原 子,反应后已知的化学式中含有 4 个铁原子和 6 个氧原子,因此 8X 中共含有 8 个硫原子和 16 个硫原子,因此 X 是 SO2,故填:SO2。 15. 2 4 2 4 22NaOH H SO Na SO 2H O   Ca(OH)2 或 Ba(OH)2 产生白色沉淀 (或溶液变浑浊或产生沉淀) 【解析】 【分析】 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框图找突破口,由酸、碱、盐的化学性质,酸能与活泼金属、氧化物、 答案第 7页,总 9页 碱、盐和指示剂反应以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来分析:硫酸与 Y 反应,Y 与二氧化碳反应,则 Y 是碱; X 与硫酸、硝酸钡反应,则 X 是盐,X 中的酸根离 子要和硝酸钡中的钡离子产生沉淀,因为所有硝酸盐都溶于水,则 X 中含有硫酸根离子或 碳酸根离子,而硫酸与 X 反应,则 X 是可溶性碳酸盐,可以是碳酸钠或碳酸钾等;Y 与 X 反应,碳酸盐与碱反应,生成物中得到难溶性的碳酸盐,则碱是氢氧化钡或氢氧化钙;代入 检验,确定正确。 【详解】 (1)反应②是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 4 2 4 22NaOH H SO Na SO 2H O   ; (2)由上述分析知道,Y 可以是氢氧化钡或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 或 Ba(OH) 2; (3)X 的溶液与 Y 的溶液反应,即可溶性碳酸盐与氢氧化钡或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物中得 到难溶性的碳酸盐,一定能看到的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或溶液变浑浊或产生沉淀)。 16.锥形瓶 A 2 2 2 2 2 MnO 2H O 2H O O  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 n 口处,小木 条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④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仪器 a 的名称是锥形瓶。 (2)利用过氧化氢溶于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不需加热,故选发生装置 A,反应生成水和氧 气,反应方程式是: 2 2 2 2 2 MnO 2H O 2H O O  。 (3)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用 C 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从 m 口进,n 口出。二氧化碳验 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 n 口处,小木条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4)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当二氧化碳气体从长管进,短管出,即 m 口进, n 口出时,C 中盛澄清石灰水时,可以检验实验室制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行。 ②氢氧化钠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和一氧化碳不反应,所以 C 中盛烧碱溶液 时,从长管进,短管出,即 m 口进,n 口出时,可以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可行。 答案第 8页,总 9页 ③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C 中盛浓硫酸时,从长管进,短管出,即 m 口进, n 口出时,可以除去氧气中的水蒸气,可行。 ④C 中盛适量冷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时,不可以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因为没有对比试验, 不可行。故选④。 17.新物质生成或新物质出现或生成物出现 水或 H2O 仍为无色或不变色或不变 不合理 = 2 2 3 3=CaCl +Na CO CaCO +2NaCl 【解析】 【分析】 【详解】 [分析讨论]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思路一:验证新物质生成或新物质出现或生成物出现,思路二:验证反应物减少或消失,故 填:新物质生成或新物质出现或生成物出现。 [实验结论] (1)观察到试管内液面升高,认为 NaOH 溶液与 CO2 发生了反应。但有同学指出,是 O2 和水发生了反应,故还应进行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的对比实验才能得出这一结论。,故填: H2O。 (2)第二组的小文同学向丙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后,观察到溶液颜色仍为无色,说明溶液 酸碱性发生改变,得出 NaOH 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的结论。小亮同学向丁中滴入 AgNO3 溶液后,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他认为 NaOH 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 NaC1,小亮 的结论是不合理的,因为,稀盐酸和硝酸银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也会生成白色沉淀,故 填:仍为无色或不变色或不变;不合理。 (3)将乙中的溶液蒸发结晶,再将得到的晶体溶于水,如果生成氯化钠的话,晶体肯定含 有氯化钠,氯化钠溶于水溶液呈中性,pH=7,等于 7 说明有氯化钠生成,故填:=。 [拓展应用]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氯化钙和碳酸钠 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 2 2 3 3=CaCl +Na CO CaCO +2NaCl 有白色沉淀说 明 NaOH 溶液与 CO2 发生了反应,故填: 2 2 3 3=CaCl +Na CO CaCO +2NaCl 。 18.(1)2;(2)10.95% 【解析】 答案第 9页,总 9页 【分析】 (1)根据题意,赤铁矿石中的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剩余固体(即杂质)的质 量为 2g,氧化铁的质量是 10g-2g=8g; (2)根据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反应消耗氧化铁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 HCl 的质量,进而计算出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详解】 设 100g 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 x。 32 3 2+ 6HCl 160 6 3 Fe O 2FeCl 6.5 g 3H O 8 x    160 8g 6 36.5 x  x=10.95g 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95 100% 10.95%100 g g   (其它合理的解法均照上述标准给分) 答: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