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88 KB
  • 2021-11-10 发布

2020全国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议论文阅读 一、(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让孤独成为一种力量 孙 超 ‎①据报道,北京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今年将开始加大腾退保护力度。这其中,便有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这里,曾经见证了鲁迅的孤独岁月。‎ ‎②办刊物失败后,鲁迅独居北京,个人的不得志、国家前途的渺茫,给这个志向远大的青年莫大的痛苦。“这寂寞又一天一天地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呐喊·自序》里这个蛇的比喻,让人对这位未来的大文豪曾经历的孤独,有着形象的感受。‎ ‎③步入新时代,当下的中国蒸蒸日上,气象万千。不过从年轻人成长的心路历程来看,说二三十岁的年龄是现代年轻人最孤独的阶段,也确有一些道理。‎ ‎④呼朋引伴的少年时代已经成为过往,学生时代的宿舍生活也已经挥手告别。初入职场,尚未打开局面,压力却已经迅速袭来。父母难免会因为代际沟通的问题,难以完全理解自己。能够给予情感陪伴的伴侣常常还不知身在何方……孤独,正在成为很多年轻人难以绕过的境遇,成为成长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⑤然而,不必太担心,这种孤独,有可能成为一种生产力。‎ ‎⑥住在绍兴会馆的几年时间,鲁迅用“抄古碑”三个字一笔带过。而实际上,除了抄写古碑,他还校订古书,整理古籍,搜集金石、造像。或许是这些闪烁着古人光芒的物件可以让他感到超越时间的陪伴,或许是一笔一画的反复誊写让他更多地感受到精神的力量,“抄古碑”这件事鲁迅一做就是好几年。‎ ‎⑦而在鲁迅向钱玄同做了那个著名的铁屋子比喻后,鲁迅也从个人精神世界的铁屋子里走出,以一篇《狂人日记》震惊中国。有人认为,鲁迅在绍兴会馆的状态,便是酝酿着呐喊的沉默。至少,我们的确可以在《中国小说史略》,甚至在《故事新编》中,看到这长长的孤独期的深厚烙印。孤独期的探索,为日后的厚积薄发积累了深厚的能量。孤独,被他化作了生产力。‎ ‎⑧孤独,能给人反思与反省的契机,让人更好地审视自己。古代的贤人主张“三省吾身”,或者身体力行坚持“日课”。这对于每日在现代机构和流水线之中忙碌的人来说,未免过于奢侈。而互联网的通达,在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的同时,也让真正意义上的独处变得更加稀有,让静思内心变得更加困难。即便反思已经变得不再流行,但请不要轻易用廉价的娱乐和无效的社交打破难得的孤独。‎ ‎⑨人生的孤独期,往往也是对自我认识的飞越期。与人相处,难免相互迁就,再加上这样那样的社交规矩,往往并不能遵循自我,以至于连自己都看不清自己,失去了奋斗的方向。而孤独,却能够让人抛去了万物,直达内心深处。正因为抛弃了万物,反而能让万物了然于心。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意思是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叔本华曾很夸张地说:“人要么独处,要么庸俗。”康德则在家乡的小城研读写作到老,甚至未曾亲眼见过高山与大海。但也许正是这种外人看来极端的孤独,造就了学者们极致的思索。‎ ‎⑩‎ 26‎ 孤独是一种稀缺品,对大多数人来说,一生或许真的只有一次长期的孤独。离开二十几岁的时光,孤独的青年人很快就陆续拥有新的角色,成为爱人、父母,或者某个团队的领袖。充实、幸福、责任……或许让人再也没有长期孤独的机会。‎ ‎⑪把握这样年轻的孤独,让积淀与自省成为孤独的基调。孤独,或许就能成为驱动人生的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3日19 版)‎ ‎1.文章三次提到“绍兴会馆”,分别有何作用?‎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又有哪些?‎ ‎3.结合上下文思考第⑤⑥⑦段顺序能否调换,理由是什么?‎ ‎4.请简要分析第⑧段的论证思路。‎ ‎5.结合文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孤独的理解。‎ 二、(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学霸奶奶”告诉我们,读书不是苦旅 封寿炎 ‎①读书苦吗?绝大多数中国家长都会告诉孩子:读书就是苦的。然而,近期成为新闻人物的81岁“学霸奶奶”薛敏修却不这么认为。“只要学习我就高兴,学习我就有收获。”最近,她完成了专升本课程的学习,拿到了天津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本科毕业证书。‎ ‎②很多人视读书为“苦旅”,跟历史传统大有关系。在中国古代,“寒窗苦读”是读书别称,“悬梁刺股”家喻户晓。这样的苦读成了少数人的晋身之阶,但对更多读书人来说,却是皓首穷经而一事无成,把美好的年华和生命消耗在无意义的苦读之中。《范进中举》是讽刺名篇,然而作者还是仁慈的,起码给了范进一个“中举”的善果。对现实中更多的读书人而言,可能终其一生都成不了“中举的范进”,而是沦为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③今天,“寒窗苦读”式的传统思维并没有完全远去。有些中小学生甚至比家长还辛苦,他们上课和做功课的时间远远超过成年人的上班时间。眼下,中小学校仍在放寒假,可是孩子们可以快乐地玩耍吗?恐怕不能。寒假并不意味着玩耍和休息,多少孩子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冒着严寒转战于形形色色的补习班和考场,在高压的学习考试中身心疲惫,苦不堪言。‎ ‎④因为中小学期间读书太苦,一些人进入大学之后就“放飞自我”。他们觉得读书是苦的,所以产生厌学情绪,平时沉溺于游戏和玩乐,考试之前“临阵磨枪”,只求不挂科就万事大吉。他们对待读书的态度,与“学霸奶奶”薛敏修判若云泥。‎ ‎⑤薛敏修为什么这么爱读书?因为对她来说,读书是莫大的乐趣。她学的专业是电子商务,因为她对计算机知识非常着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朴素的道理在薛敏修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老人攻读本科课程,其难度可想而知。因为学习跟不上,她几次被老师劝退。最后一门“计算机”的统考课程,她重考了6次。她在学习期间经历的艰辛、付出的努力,远超许多年轻的同学。然而,因为兴趣所在,所以这些困难不能将她压倒。相反,在克服重重困难、攻克一个个难关的过程中,薛敏修感到了快乐、获得了成就感。‎ ‎⑥‎ 26‎ 可是,为什么有些大学生觉得读书很苦?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读书丧失了兴趣。每年高考之后,笔者都会收到一些亲戚朋友的求助电话,询问他们的孩子应该如何填报大学志愿。笔者首先会问这些考生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想学什么专业,希望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考生答不上来。很多孩子在幼年时期都会展现某一种天赋,表现出在某一方面的潜质。但这些潜质没有被及时发现,没有得到挖掘和发展,孩子就可能逐渐钝化,变成没什么特长的人。没有兴趣爱好作为指引,他们很难找到读书学习的乐趣。‎ ‎⑦好的教育应该遵从受教育者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挖掘他们的天赋和潜能,让他们的才华和能力得到成长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会得到激发,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这样的学习之路虽有艰苦的跋涉攀登,更有精神成长的愉悦和收获。‎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2月26日10版)‎ ‎1.第②段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 《范进中举》是讽刺名篇,然而作者还是仁慈的,起码给了范进一个“中举”的善果。对现实中更多的读书人而言,可能终其一生都成不了“中举的范进”,而是沦为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2.第④段内容删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请为第⑤段补写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4.文章结尾一段有何作用?‎ ‎5.“寒窗苦读”是读书别称,而“学霸奶奶”薛敏修告诉我们,读书不是苦旅。作为新时代的人,你认为读书应是什么样子的?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 三、(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莫当局外人 邓 洁 ‎①作为编队唯一女子特战队员赴亚丁湾护航,这个春天,“能文能武”的北大学生宋玺成了热点人物,她的故事有如阵阵和风涤荡人心——当人们还在为90后贴上“丧”的标签时,宋玺和她身后的很多中国军人带着“国系90后”的新标识走进人们视野。他们换上戎装、热血卫国,作为家国一分子,真切诠释着一种“不甘当局外人”的格局与担当。‎ ‎②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局促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对社会冷眼旁观的年轻人:有的仅仅满足于自己生活中的“小确幸”,有的则困顿于精英体制下的“象牙塔”中,无意关心天下事,正如作家沃特·科恩对自己大学生活的回忆——“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成绩单之外的任何事。”然而,生活在如今的大时代下,在关注自我的同时,也请不要关闭与世界相通的窗户。万物联通的时代,本就无人能独善其身,每个人都是社会生态链上的重要一环。公共事务、祖国未来、人类理想,皆关乎我们的生活。虽然个体的声音和行动只不过是千万人中的小小一环,却也能汇入推动与建设的力量当中。‎ ‎③“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青年人的担当和使命,更要求我们在看见日常生活里的“苟且”时,也把“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当作“与我有关”,如此,才能真正带我们抵达所期许的“见自己、见世界、见众生”境界。‎ ‎④从井底一隅跳向广阔社会、从局外走入局内的方式是多元的,每个人尽可有多样的选择。宋玺将这诉诸“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身赴前线的努力,今年两会上的90后年轻代表们则把这展现成参与国家公共事务讨论的热情;武大樱花节成“樱花劫”,学生们在社交平台上批评不文明游客,也是主人翁精神的显现;青年志愿者投身公益,在大山教室里、西部戈壁上留下的身影亦成为当代青年追逐远方的一抹亮色……‎ ‎⑤‎ 26‎ 青年人是千姿百态的个体,更是一个充满朝气的集体,这种朝气,体现在对家国命运的敏感关注中,体现在对社会责任的努力担当中。这种“不甘当局外人”的精神,应该多些,再多些!‎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3日19 版)‎ ‎1.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2.文章开头引用宋玺的故事有何用意? ‎ ‎3.指出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5.学习文章,谈谈青年人该如何发扬“不甘当局外人”的精神。‎ 四、(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学会做时间的主人 董丝雨 ‎①如今,什么事情似乎都能“速成”。想学习,有速成班把几个月的课程浓缩到一天;要出门,飞机当天往返,火车夕发朝至;被催婚,“8分钟相亲”速配,感情都能“快餐化”,还有什么不能快……‎ ‎②快节奏的生活,有人觉得充实且刺激,哪怕一分钟的等待与停留,在他们看来都意味着对生命的浪费。但更多人在抱怨,快节奏让日子变得粗线条,人也愈发急功近利,在越来越快的生活鼓点中渐渐失去了自我。一份问卷调查显示,84%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生活在“加急时代”,而这其中有54.7%的人感觉“浮躁,踏实不下来”。难怪文艺青年们慨叹:“快生活让我们失去最多的其实是对生活的体验,而这恰恰是生活本身。”‎ ‎③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诗句的启发下,提出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命题。1986年,意大利记者卡洛·佩特里斯发起“慢餐运动”,让人们以慢慢吃开始,去反抗快节奏的生活。快和慢是一对矛盾,似乎隔一个时期就会对抗一次。当然也有人从另一个角度质疑,是不是只有那些经济富足的人,才有能力去让生活慢下来。当一个人被生活的重担压到透不过气的时候,慢生活对他们来说,也许只是一碗“无味的鸡汤”。‎ ‎④争论的焦点其实在一个“慢”字。但真正的“慢生活”,不是一张机票逃离北上广,或是辞掉工作去闲云野鹤那么简单。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曾说:“最重要的是‘慢心态’,你只要记住人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时空中做一件事情,着急是于事无补的,心情就会平静下来,就不会成为时间的奴隶。”‎ ‎⑤所以,提倡慢,也许只是对这种不自主状态的抵抗,为的是,把人生的节奏掌握在自己手里,做时间的主人。‎ ‎⑥适当地慢下来,是为了回望初心。有句网言曾十分流行:“别为了匆匆赶路而忘记为何出发。”在快马加鞭的时候能适当停一停,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让慢成为一次重新审视自我反省自己的机会,成为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智慧。‎ ‎⑦适当慢下来,是为了更专注于事情本身。人们时常会陷入对不确定的担忧里,渴望直接知晓结果。人们也不免会因为别人已经取得的成绩而不淡定,被旁人的节奏牵着鼻子走。然而抛弃这些急躁的心态,将注意力集中于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成功自会水到渠成。‎ ‎⑧适当慢下来,也是为了让快的状态更有效率。慢慢读一本“大部头”的书而不是让碎片化的阅读占据全部时间,慢慢写一篇足够分量的文章而不是只会用段子去“抖机灵”,慢慢学习一门知识、一项技能而不是去相信所谓的“速成秘籍”。看似不着急的背后,实际上是用慢的“扎实”去中和快的“不稳定”。‎ ‎⑨显然,慢生活并不是无所作为和不思进取。倡导慢生活的卡尔·‎ 26‎ 霍诺曾说,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也有网友在如何看待慢生活的问题里留下一句话:“慢生活是有底气的自给自足,而不是好吃懒做的得过且过。”‎ ‎⑩对待生活,难道不应该是有稳定的目标、有周密的计划,知道什么时候驻足,什么时候跃起吗?如此才能快慢相宜,让自己的人生真正出彩。‎ ‎(选自《 人民日报 》2018年2月6日19 版)‎ ‎1.文章第①②段展现了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这样写有何用意?‎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 “别为了匆匆赶路而忘记为何出发。”‎ ‎3.请简要分析第⑨段论证思路。‎ ‎4.读文章,理解慢生活的含义。‎ ‎5.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静候的智慧 ‎①大千世界,漫漫红尘,每天都在上演着进与退的人生剧目。当机会来临,我们无疑应奋勇争先,而当机会还没降临时,我们则要学会静候。静候不是守株待兔,更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大智慧。‎ ‎②看到这么一则故事。挪威布特森山林地区有一种长角鹿,每到冰雪即将消融的季节,它们都会成群结队地踩着布森河厚厚的冰过河,迁移到对岸去觅食春天的草籽。但每年总有一批长角鹿来得晚,而错过了过河。此时,河冰已经消融,面对解冻的河面,这些长角鹿显得异常狂躁。它们常常会对着大树或大石撞自己的犄角,直到弄得伤痕累累才罢休。虽然在此后,它们情绪得到了平复,伤势也得到了痊愈,但尽管如此,它们依然过不了河,只能死在原地。‎ ‎③而这一带还有一种动物——野羚,它们每年跟长角鹿一样,也是要在这个季节过河。但奇怪的是,一些错过了过河最佳时机的野羚,并没有像长角鹿那样狂躁不已。而是昼夜守在河边,靠踩着上游不断漂来的浮冰,最后一个个地都成功渡到了对岸。为什么同样的过河,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局?动物学家经多年观察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在不利的情况下,野羚没有自乱阵脚,而是学会了静候。在静候中,它们把不断漂来的浮冰当成“机会”,当这些“机会”被它们一一把握到时,也就顺利到达了对岸。‎ ‎④生活中,有许多像长角鹿一样的“愚人”。他们怀着远大的抱负,渴望在人生的路上攻城拔寨,取得成功。但是,面对“解冻”的“大河”,看着别人顺利到达彼岸的身影,他们往往会焦虑、烦躁,坐卧不宁,有时甚至还会做出自暴自弃的举动。面对不利的局面,他们不会抓机会,哪怕是像“浮冰”一样的小机会他们都熟视无睹。因而,终其一生,就只能碌碌无为。但环顾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像野羚一样的智者。面对困境,他们不急不躁,在光阴里静候着时机。一旦发现机会降临,哪怕是像“浮冰”一样的丁点儿机会,他们也不放弃,靠着这一个个机会,终于渡过了道道难关,到达成功的彼岸。‎ ‎⑤静候需要多方面的智慧,平和的心态,洞若观火的敏锐,捕捉时机的果敢,缺一不可。此时,要调整状态,扩大视野,畅通信息,一旦局面改观,就抓住时机,果断行动。静候,磨炼着我们的心性。过急了,会掉进“冰河”;过缓了,又会错过“过河”。只有恰到好处,拿捏有度,才能趟过“大河”。静候,还考验着我们的勇气。勇气不够时,会让我们错失良机。只有勇气足够时,我们才会进退自如,胜利跨上人生的绿洲。‎ 26‎ ‎⑥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蜿蜒的大河,面对这条奔腾的河流,我们常会面临“过河”的考验。当错过了最佳时机时,千万不要彷徨,更不能浮躁,而是要静候下来,像野羚一样,运用智慧,果断地抓住第二次、第三次……的机会。只要我们不抛弃、不放弃,再大的“冰河”也会被我们踩在脚下,最终赢来属于我们的春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②③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下面哪一则材料最适合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请说明理由。‎ ‎【材料1】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材料2】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材料3】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把生命放在征途 陈 凌 或是“怕长胖”,或是“为健康”,或是要“练肌肉”,身边不少朋友都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详细的健身计划。不过,从结果来看,却往往是刚开始热火朝天,越到后面越没啥动力,到最后只能草草结尾。真正能按计划坚持练下来的,并没有几个。不只是健身,工作、生活中,类似的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现象,并不少见。‎ 为什么没能坚持下来?一说起原因,几个回答很具代表性,“工作太忙,没时间”“生活太累,没精力”“雾霾太多,没条件”。事实真是如此么?这些回答,不外乎是说,外部不可抗因素太多,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仔细想想,工作再忙,一周总能挤出个把小时去锻炼吧?生活压力大,跑跑步、出出汗,不正是舒缓压力的有效方式么?这样看来,所谓的原因,其实不过是不想坚持的托词。‎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这里面的道理就在于,很多事情没有做成,并不是因为目标难以达成,而是我们不想去做、没有去做。《孟子》里有一个“不能”和“不为”之辩。“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情况之所以存在,并非由于“不能”,而在于“不为”。就像毛泽东同志当年所批评的那样,有的人“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如此,别说完成目标了,就是有所进步,恐怕都并非易事。‎ 一句话说得好,“大多数人想改造这个世界,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一些人之所以会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之所以会在“为”与“不为”之间打转,说到底,还是意志不够坚定。有人曾问一位企业家成功的秘诀,他回答道,关键是要提升自己的承压能力,“别人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我是到了黄河心也不死,因为造一座桥就过去;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因为搭个梯子就过去。”人一旦有了坚定的意志,就有了开垦人生荒原的铧犁,驰而不息、勇往直前,自不是难事。相反,犹犹豫豫,总想偷个懒、缓口气、歇歇脚,前程荒废不说,就算别人想拉一把,都找不到你的手在哪里。‎ 26‎ 人生处处有起点,比起畏葸不前,再晚的出发都不算晚。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外语学习班,报名时,来了一位老者,工作人员以为他是来给孩子报名,一问才知道,他是给自己报名。工作人员稍有不解,问他几岁,老人回答是六十八。这么高的年纪,学完课程,至少要两年,“可两年后您都七十了!”老人却不以为意,笑着反问道:“你以为我如果不学,两年后就是六十六了吗?”这一问,问到了紧要处。事实上,人生从来没有什么太晚,所谓的太晚,不过是个人意志摇摆,或自弃于晚不达,或早成而不努力,结果蹉跎岁月,消磨时光。问题是,你可以犹豫拖延,时间却不会。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挥洒了汗水,剩下的,不妨就交给时间吧。‎ 曾读到一首名为《船》的诗,诗中写道:“只要我还有一根完整的龙骨,绝不驶进避风的港湾;把生命放在征途上,让勇敢来决定道路的宽窄、长短。”我想,这才是一个想拥抱独属于自己未来的人应有的模样。‎ ‎1.选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联系语境,简略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 ‎(1)就算别人想拉一把,都找不到你的手在哪里。‎ ‎(2)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3.选文运用了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方法。请分别举例说明。‎ ‎4.作者说“再晚的出发都不算晚”。若为这一分论点补充论据,下列不能作为它的论据的一项是(  )‎ A.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B.近人吴兆江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C.乾隆十四年,已届不惑的李绿园回到故园,以“载道”的严肃态度,开始了《歧路灯》的创作。终其一生心血,洋洋70万字,写成108回,至70岁才脱稿刻印。‎ D.华罗庚小时候家庭贫穷,初中毕业就失学,他先后在小杂货铺做工,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他边工作边自学,28岁当上西南联大教授。‎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懒人改变世界 孔令龙 ‎①懒人改变世界,是这样吗?从改变生活的发明看,似乎有道理:懒人们在不断提供更加简易的解决方案。比如,想交流点什么,却又懒得跑过千山万水去聊天,所以琢磨出了邮政系统;再到后来,连鸡毛信都不想去寄的贝尔发明了电话这种沟通神器;而约30年前手机的出现,则让人们躺在床上或者在公园里晒着太阳都能和想找的人交流无阻。‎ ‎②从信封、邮票到电话、手机,这只是懒人改变世界的一个缩影,在更大的维度上,大家发现生活中处处留下了懒人发明的印记。‎ ‎③如果列一个最勤劳民族榜单的话,那么中国人的排名肯定不低,邻居日本人估计也榜上有名,因为在一些刻板的印象中,日本社会就像一个蜂巢:在井井有条的秩序中,每个成员都在勤奋劳作着。‎ ‎④因此,乍看起来如工蜂一样的日本人和懒并不沾边,但事实上,日本经常出现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黑科技”,让人们能够在方方面面偷闲。‎ ‎⑤两年前,日本一家公司推出了一款集睡觉、吃饭、上网、储物等功能于一体的懒人床。该床配有电脑桌,可以容纳零食、杂志、书籍、纸巾等各种杂物,甚至还配有洗衣机和垃圾桶。‎ ‎⑥在人们的印象中,德国人的勤劳也不输于日本人。可有趣的是,在开发起懒人神器方面,德国人一点也不落后。比如大家经常看到的各种令人赞叹的小厨具,就是德国人的发明和创造。‎ ‎⑦从怎么优雅地取出苹果核到将一个煮鸡蛋平均分成 26‎ ‎6份,德国人总能拿出各类工具来解决厨房里的问题,甚至中国人习以为常的切葱花这件事,德国人也发明了专门的剪刀来搞定。‎ ‎⑧最神奇的是,德国人还研制出一款自动系带鞋。穿上该款鞋,踏上安置在鞋内的传感器,鞋底的小电机就会开始工作,束紧鞋带。脱鞋时,将两只鞋跟轻碰两次,触及鞋跟部位的“多萝西”传感器,鞋舌处就会释放弹簧以松开鞋带,帮你脱下鞋子。该款自动系带鞋更“高大上”的一点是,走路即可产生能量,不需要充电,因为鞋内安置有能量收集系统,可以把使用者运动时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力。‎ ‎⑨各种懒人神器的精髓,其实是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闲暇时光。‎ ‎⑩大家都逐渐遇到这样的困局:交流方式越来越多,要说的话却越来越少。部分原因就是人们忙于交流。而正是因为忙碌,所以懒人精神成了遥不可及的信仰。‎ ‎⑪这种懒人精神有时甚至会带来一些反技术的倾向,认为以前的产品才是天生的懒人神器。比如,不久前,著名演员埃迪·雷德梅尼加入了拒绝智能手机的行列。他转而使用只能接打电话的老式“傻瓜手机”。“傻瓜手机”比智能手机能给用户留下更多的空闲,因而重新成为懒人的选择,这估计是手机产品经理没有预料到的。‎ ‎⑫从懒人床到“傻瓜手机”,种种懒人发明都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至少是让用户认为世界更美好。‎ ‎(选自《读者》,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第④⑤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这估计是手机产品经理没有预料到的”中的“这”指什么?‎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懒人精神”的看法。‎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坚守中变通 徐 璐 ‎①老子曰“上善若水”,我认为,水“几于道”的重要作用是它在坚守中懂得变通,水既有滴水穿石的坚守,也有随形于物的变通。‎ ‎②人亦如此。当人心中既有珞珞如石般至死不渝的坚守,又有适时而动、随情而变的通达时,才能造就和谐的自我,画出人生完美的圆。‎ ‎③我们心中所坚守的信念、目标、原则,构成了一个人的“脊梁”,使我们成为一颗响当当的“铜豌豆”,而我们心中“柔软的部分”不至于使我们成为“刚而无智”之人。‎ ‎④灵活处理人生万事,以图形作喻,刚强坚定之人均可看做“三角形”,固然稳定,却多了些许棱角,滚动起来寸步难行——不若在其外表套上一个圆,便可顺利前行。如韩信一般,虽有铮铮铁骨,却懂得变通,愿承受胯下之辱,方保全性命;如勾践一般,虽矢志复国,却懂得变通,暂屈于吴,为吴人臣,终一雪国耻,复兴越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今英雄,无不深谙,只有将坚守与变通结合起来,方能成大事。如水一般,一边坚守滴至石穿的信念,一边随形于物,灵活变通。‎ ‎⑤人柔弱中“和”的一面,即为变通的一面,多因情义而起,随形势而动,是对“坚硬”‎ 26‎ 气概的补充和美化;人坚硬的一面,即为坚守的一面,多如屈子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柔弱”的精神前提。人心中“坚硬”的东西撑起了人的精神,使人有尊严地挺立,而“柔弱”的东西使人能够灵活处置一切事务。‎ ‎⑥世间事物毕竟瞬息万变,人若只固执地坚守,不懂得变通,是一种可悲。‎ ‎⑦屈子、项王,他们正是少了份变通,固执地坚守,才有了千年的遗憾。相反,坚守士大夫气节的司马迁,在辱经宫刑后,没有固执坚守所谓“气节”,而是灵活地坚定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刚正不阿的关云长正是由于心中柔软报恩之情的呼唤,于华容道义释曹操;疾恶如仇的孙悟空也是由于心中柔软不忍之情的呼唤,每次都在菩萨的劝说下放走被打回原形的妖怪。他们不是没有原则,而是在原则中多了一层圆润,更懂得在坚守中变通。‎ ‎⑧我们需要有屈子九死不悔的坚毅刚强,也需要有老子上善若水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成熟——圆润而不刺眼的光芒。‎ ‎(选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请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2.阅读第③~⑤段,说说第③段中加点的“柔软的部分”具体指什么。‎ ‎3.文章第⑧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在第④段的横线处补充一则事实论据,以证明文章的观点。‎ ‎5.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要争气不要斗气 ‎ 徐文秀 ‎①俗话说:“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活着就是为了争一口气。有的人曾家境贫寒、出身低微,被人瞧不起、看不上,然而刻苦努力、一路打拼,最终靠苦学苦干成就一番事业;有的人在学习、工作上曾落后于人,事不遂愿,然而卧薪尝胆、奋发作为,结果弯道超车,令人刮目相看。‎ ‎②懂得争气、努力争气的人,血是热的,心是澎湃的,生命是年轻的,如破土小草茁壮地生长,似破茧之蝶顽强地展翅,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当年鲁迅先生对笔下的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俗言“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阿Q的“可恨之处”便是不争气。‎ ‎③人,应该争气、必须争气。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来到这个世上,大多数人都想踏踏实实做几件有意义的事,轰轰烈烈干几件增光添彩“长脸儿”的事。“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正是冲着有外国人称“能够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的挖苦,顶着重重压力,用不到4年的时间建成了原计划6年完工的我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铁人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为国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还有当年曾经让无数国人扬眉吐气的女排姑娘,以漂亮的“五连冠”打出了国威,赢得了尊严,等等。这些早已成为我们“集体记忆”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争气的意义和价值。‎ ‎④人靠什么争气?不是靠嘴巴吹出来的,而是靠实际行动干出来的。争气实际上争的是志气和骨气,最终还得靠本事和本钱,靠实力和实干。越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越需要争气;越是在遭人歧视的时候,越需要争气;越是在受制于人的时候,越需要争气。干出了成绩,取得了成功,就是最有力的争气。‎ 26‎ ‎⑤真正懂得争气、学会争气的人,是不会也没必要去斗气的。斗气就是赌气、撒气、怄气,往往你争我斗说气话、发脾气。或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贬损他人,伤人面子又伤人里子;或互不相让,“顶”在那里“掰手腕”,非得争高低、论输赢、决强弱;或图自己一时痛快,“撂挑子”“卸担子”,等等。“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赌气、撒气、怄气,或许能解一时心头之气,实际上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伤身又伤心,伤人又伤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大叹“既生瑜何生亮”,结果斗气而亡。眼下,一些人“路怒”开斗气车,也常常因一时之怒而酿成大祸,教训惨重。斗气好比蜜蜂蜇人,“把整个生命拼在对人的一刺之中”。赌气堵的是自己的路,斗气伤的是自家的命。人可以较真不可以较劲,可以红脸不可以翻脸,斗气就是在较劲和翻脸。‎ ‎⑥争气是强者的阶梯,斗气是弱者的拐杖。要争气,不要斗气。__‎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争气和斗气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谈谈你对结尾段画线句子“争气是强者的阶梯,斗气是弱者的拐杖”的理解。‎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你不是世界的中心 ‎①海水容纳百川,水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却从不居功。清风飘送花香,雨水润物无声,这温柔敦厚的自然总是厚德载物,却又不事张扬,更不会以造物主自居。那么自称万物灵长的我们,更应该学会不以自我为中心。‎ ‎②只有当你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你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跳出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本不必与外夷互通有无”。正是清朝常常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没有认识到自身各种弊病,从而日益落后于世界。后人再看历史,无不扼腕叹息。因此,跳出自我,并审视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 ‎③不以自我为中心,就要有谦和的姿态。北大校长、国学大师季羡林以一位平凡老者的身份替一位入校新生看行李,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不恼不怒,反倒用一句“没关系”化解了那名新生的不安。著名影星林志玲在参加一个宣传活动时,很多经销商都和她握手。有人注意到身高174公分又穿着高跟鞋的林志玲,一定会膝盖微弯,蹲到和对方一样的高度,眼神平视地和对方握手。那天她总共蹲了八十几次。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每个人都保持一种“高姿态”,这种人其实最无实绩。反而是季羡林和林志玲这样的人,以谦和的姿态平等待人,更显高贵。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都需要学会尊重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保持自身的风度与姿态。‎ ‎④不以自我为中心,还要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而不单从自身出发。或许你以为自己是万众瞩目的大明星,是舞台的焦点,可是,在一个农民眼里,你只是个普通的人,远不及他的庄稼重要。或许你正逼着自己的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殊不知在他们眼里,蓝天、白云、草地、游戏才能构成最美的童年。所以,在别人眼中你不一定耀眼,你要用他人的眼光看到自己的卑微。在孩子眼中,你奉为金科玉律的东西可能一文不值,所以你要以孩子的眼光去帮助他们找到幸福与快乐。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你将看到更绚丽的色彩。‎ ‎⑤不以自我为中心,还要善于向他人学习。“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事万物皆有其闪光的一面。师法自然,小草的坚韧,大树的昂扬,细流的执着,大海的宽容……‎ 26‎ 都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师法大师,圣贤的哲思,大儒的风范,永远是我们追随的目标;师法凡人,芸芸众生里有很多普通人更值得我们学习。“当代雷锋”郭明义,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爱心,几十年如一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不顾个人安危勇救学生……这些平民英雄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示出来的人性光辉,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学习中成长起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向他人学习是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更高境界。‎ ‎⑥当你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你将明白众生平等,从此不再轻视一只蝴蝶、一片落叶,你将读懂无言的自然和多彩的生活。‎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②③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说明理由。‎ ‎4.选出最适合作为选文第⑤段道理论据的一项(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孔子语录》)‎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孔子语录》)‎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孔子语录》)‎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孔子语录》)‎ ‎5.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和选文的观点,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应该怎样做。‎ 十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 26‎ 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文章②③④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一中心论点,试概括②④段的分论点。 ‎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第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3.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 备选人物:海伦·凯勒  邓稼先  吴王夫差  刘禅 司马迁 ‎4.请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责任”的看法。‎ 十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咬牙”是一种修炼 向贤彪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战斗频繁,旱灾严重,庄稼颗粒无收,痢疾、霍乱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唯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锄草、放羊、拉煤、挑粪……从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件工作、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未,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军伤病员被困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命黄郎”黄大 26‎ 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实验室。他的研究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克了技术瓶颈。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韧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⑦惟其艰难,更显勇敢。“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15日,有删改)‎ ‎1.文章③~⑤段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咬牙”精神的?‎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模仿第⑥段画线句的句式,给本段补充一个论据。‎ 十三、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 余荣华 ‎①“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5月21日开始,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的“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发互联网上的传播热潮。与此同时,全国中小学也正在同步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崇尚英雄”并不是要让孩子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而是教导他们从小拥有远大志向、宝贵勇气和拼搏精神。相信,“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用什么方式去报国”会成为孩子们之间热切讨论的话题。‎ ‎②国家也在回应着人民的情感与心声。为了捍卫英烈,《英雄烈士保护法》上月底全票表决通过,并于5月1日起施行。该法庄严宣告:“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③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活动中,有一句话被网友反复点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这些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 ‎④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⑤“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论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期盼“崇尚英雄”成为风尚,荣光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选自2018年5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①②两段,从哪三个方面表明“崇尚英雄”正在成为风尚?请简要概括。‎ 26‎ ‎2.第③段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为什么会“被网友反复点赞”? ‎ ‎3.简析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联系文章和下面材料,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80~100字)‎ ‎【材料】 5月14日,川航空客A319在飞经成都上方时驾驶舱右前挡风玻璃突然破裂,面对瞬间释放的驾驶舱压力、每秒250米的直面风、零下40℃的低温和大部分设备失灵的困境,机组人员沉着应对,凭借技术和经验成功迫降。机长刘传健被人们称为“英雄机长”。‎ 十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涵养几分静气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文/宋威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04版)‎ ‎1.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2.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 26‎ ‎3.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4.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十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①每至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 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有删改)‎ ‎1.文章开头描述了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有什么作用? ‎ ‎2.阅读第④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曾国藩们”是怎样的一类人。‎ 26‎ ‎3.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4.如何理解文章题目“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5.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从一个方面谈谈你因阅读而发生的改变。 ‎ 十六、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青年当做新时代奋斗者 于 石 ‎①5月3日,第二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揭晓。在28名奖章获得者当中,来自安徽砀山的“励志女孩”李娟备受人们关注。体重仅有25公斤、全身只有脖子以上部位能够有限活动的她,硬是咬着触控笔,在手机上一字一字地输入,在过去一年通过电商销售水果超过40万斤,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失去什么,都不能失去前进的勇气。”“励志女孩”所传递出的,正是新时代奋斗者的青春风采。这启示我们,青年当做新时代奋斗者。‎ ‎②“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深情寄语为广大青年朋友廓清了成长航道,勉励每个青年争做新时代奋斗者,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③生逢其时,而又重任在肩,不懈奋斗,这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毛泽东17岁以诗明志,25岁成立党组织,28岁出席党的一大;邓小平18岁就投身革命事业,25岁开始领导革命运动;习近平15岁到延安插队,29岁去河北正定工作……这些青春故事,在历史上镌刻下不可磨灭的青春印记。‎ ‎④如果说,百年前的近代图景,激发了彼时青年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节点上,当代青年更应义不容辞,和改革发展的中国同向而行,与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相伴成长。这既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在时与势的磅礴伟力中,既涌现出一大批如李娟般“青春不息,奋斗不止”的时代榜样,也孕育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价值理念。可见,无论是革命烽火中的烂漫青春,还是复兴气象里的年轻活力,紧跟时代砥砺前行、担当责任奋发有为,才是中国青年始终不渝的时代风采。‎ ‎⑤但是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难免也有人丧失理想、停步不前。比如,有人罔顾历史,抹黑英雄先烈;有人沉迷网络,得过且过;有人急功近利,用出格的行为博人眼球……要知道,丧失理想志向,再激荡的河流也会枯竭;没有奋斗拼搏,再澎湃的航程也终将搁浅。历史和现实表明,青春激情需要志向才能点燃,青春理想需要奋斗才能实现。循着理想的晨星,凭着拼搏的勇气,我们才能走出一人一事的得失,在时代跳动的脉搏中实现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与担当。‎ ‎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吧!这样我们就能在人生最明媚的季节,不负韶华,不辱使命。‎ ‎(《人民日报》2018年5月22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提出的? ‎ ‎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3.根据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使该段语意连贯完整。‎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如何做新时代奋斗者。‎ 十七、阅读《谢绝的智慧》一文,回答问题。‎ 26‎ ‎①美国化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就为自己订了一份通用的谢绝书:“对您的来函表示感谢,但十分遗憾,他不能应您的盛情邀请而给您签名,赠送相片,接受采访,发表广播讲话,在电视中露面,赴宴和讲话,充当证人,阅读您的文稿,作一次报告,参加会议,担任主席,充当编辑,接受名誉学位,等等。”克里克不无智慧的谢绝,虽然少了“人情味”,但却避免了无数麻烦,省去了许多无意义的社交应酬,节约了大量宝贵时间。‎ ‎②大概名人、要人、成功人士都会遇到类似的麻烦,都需要拿出谢绝的勇气与智慧。谢绝和拒绝还不一样。谢绝,基本都是好事或善意,至少当事人是这样认为的;拒绝,只要把脸往下一拉,把头一摇就行了。谢绝,则既要把事情回掉,还要感谢人家的“好意”;既要语言委婉,合乎情理,又要坚决而不妥协,所以,如何措词,还要一番踌躇,需要点智慧。‎ ‎③钱钟书先生生性淡泊,最烦应酬,特别是晚年,几乎谢绝所有宴请、演讲、兼职和采访,尽管人家都是好意。可钱先生不这样看,“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很好,就有必要去见下蛋的母鸡吗?”他这样谢绝那些希望拜见他的读者,倒也不失幽默诙谐。‎ ‎④作家茅盾是个温和厚道的人,他的谢绝很客气,带有商量的味道。1958年3月,茅盾给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室写了封信说:“现在写一点我个人的规划,可是规划是订下来了,能不能完成,要看有没有时间。这就希望领导的帮助。一、帮助我解除文化部长的兼职和政协常委的兼职;二、帮助我解除《中国文学》和《译文》的两个兼职;三、帮助我今年没有出国任务。如果照上面所说,一面挂名兼职这么多,一面又不得不把每星期五分之二的时间用在开会、酒会、晚会等三种‘会’上,那么我就只能不写小说了……”正是因为他的谢绝太过客气,不够决绝,当然还有“工作需要”,所以不大奏效,他不得不日复一日地泡在开会、酒会、晚会上,写作计划基本落空,在他后半生的三十年里,没有一部有影响的作品问世。‎ ‎⑤与茅盾相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匈牙利作家伊姆雷·凯尔泰斯,谈到其成功的最大诀窍,就是“善于谢绝各种邀请和应酬,成功地关上了自己的门”。他一向谢绝采访,谢绝各种会议,谢绝入选名人辞典之类。也正是因为他谢绝了几乎所有与写作无关的活动,才得以集中精力去从事他钟爱的文学创作,卧薪尝胆默默无闻地耕耘了大半辈子,最终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⑥人生苦短,转眼百年。学会谢绝,可以帮你节约时间;学会谢绝,可以帮你集中精力干事情。谢绝,不妨学学钱钟书先生的幽默而决绝的精神,学学克里克先生的巧妙措词和不妥协态度。‎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A.名人要有谢绝的勇气 B.谢绝帮你节约时间 C.谢绝帮你集中精力做事情 D.谢绝既要委婉合情,又要坚决而不妥协 ‎2.文章用一封谢绝书开头有什么作用?‎ ‎3.有人认为去掉第⑤段不影响文章论述,能去掉吗?谈谈你的理解。‎ ‎4.钱钟书说“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很好,就有必要去见下蛋的母鸡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 十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26‎ 磨 ‎①龙涎香是世界上香味最为持久的香料,被誉为“香料皇后”,它是抹香鲸分泌的一种液体日积月累后形成的包块。它的诞生令人惊叹,它是由抹香鲸吞食的尖利物不断磨蚀内脏而产生的。所以经历磨,才能创造美好。承受磨,才能变得更好。‎ ‎②戏剧性的遭遇打磨着棱角分明的石头,使之变得光滑、圆润;我们随着生命的洪流追逐,经历岁月的磨蚀,逐渐变得从容、美好。‎ ‎③磨,缔造辉煌。痛苦、失败是一种磨砺。克服困难往往就是成功的契机,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收获。数十年的跋涉困苦是对李时珍的磨蚀,正因如此,才会有《本草纲目》的诞生,才会有他在医药学上的成就;十年辛苦是对曹雪芹的磨蚀,于是才有了《红楼梦》的问世,才有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座高峰;官场的黑暗和残酷的现实是对郑板桥的磨蚀,于是才有了住寒舍、画青竹的一方净土,才有“扬州八怪”之首席。‎ ‎④人生的艰辛苦难是一种磨蚀,欢乐和盛誉何尝不更是一种磨蚀?余秋雨曾认为作家更应是一位行者,沿途的风景会让作者以及作品更有内涵。经历磨蚀,才会从容温和,才会厚重敦实。诺贝尔文学奖对莫言来说未尝不是人生的磨,然而他经历这种欢乐和盛誉却能宠辱不惊,平静美好。而相反,拿破仑被战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能经受住成功的磨蚀,最终兵败滑铁卢,抱憾终身。世事也会如此,人们有时在严酷的环境经受磨折,能平安度过危机,反而在安逸的环境掉以轻心,酿成悲剧。由此看来,“胜不骄”也是一种磨。‎ ‎⑤人生从来就是一场艰难的旅行,生活磨蚀着我们,我们必须承受生活的磨砺。因此不必为失败而抱怨,也不必为胜利而忘形。磨与承受磨的过程会痛,这种痛就是成长的内涵。在磨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不谙世事、轻浮急躁,必然收获精明干练、成熟稳重,这种得失交换其实是值得的,更是生命的必然。好比练习芭蕾,只有经历过钻心的苦痛,才会成为真正的舞者,才会找到艺术的真谛,感受生活的宁静和美好。人类正是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⑥泰戈尔曾说:“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正如司马迁所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珍珠的圆润光泽就是来自沙砾的磨蚀。这个世界上,也许尽如人意的事并不多,只有多一些忍耐,多一些等候,多一些磨折,才能有最醇厚的“龙涎香”。‎ ‎(《青年文摘》2018第11期,有删改)‎ ‎1.请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④段画线句子除用了例证法外,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3.文章第③段和第④能否调换顺序?结合文本分析理由。‎ ‎4.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十九、(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 26‎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富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分析本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3.文中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4.结合本文,按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二十、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面相与品相 ‎①人啊,露得最多的是这张脸,最爱遮掩的,也是这张脸。击剑运动员训练比赛,先得把脸罩起来。江洋大盗与窃贼,都爱扮成蒙面人,只露两眼。人害臊,不好意思,失态掩饰的也都是脸。‎ ‎②可见,人在面孔这张脸之外还有一张脸,一张显露道德和觉悟、自尊和自律的脸。如此说来,人就有了两张脸,一张面孔的脸,一张德行的脸。面孔脸是爹妈给的,不可改变,他人不能说三道四,我叫它面相;德行脸是后天自修来的,可以改变,可予以道德褒贬和舆论监督,我称其为品相。‎ ‎③若再谛视,发现人们对两张脸的重视程度大不一样。具体分三种情况:一曰“面相与品相并重”;二曰“面相第一,品相第二”;三曰“为了面相,不惜品相”。以当今成年人的基本倾向而言,若说“重面相,轻品相”,至少不离大谱。‎ ‎④个人愚见,第一、第二种情况都属可以理解,第三种若不危害社会不违法也管不着。但若就“重面相,轻品相”说道说道,该不算“狗拿耗子”。‎ 26‎ ‎⑤有种说法叫“读书是女性的深度美容”,是从提高修养、改变气质意义上讲美的塑造的,说的主要就是品相。其实,不只女性,男性也如此。可无论人数还是程度上,人们往往更注重表层,不大关注“深度”。不信睁眼看看,没病也动刀,无恙也花钱,还有种种膜、霜、膏、素、水儿……投入的就是这张脸。可你若问问她(他)们在“深度美容”上投入了多少,恐怕自己都脸红。或许,这是个别,可一谈表层美容就津津乐道就来神,一说“深度美容”就打不起精神就犯困,一本书捧一年读不完,却断不是个别的现象。‎ ‎⑥现实中,“重面相,轻品相”以至“有面相,无品相”的活剧不时上演。莫看西装革履,珠光宝气,人五人六,照样脸拾掇得很光鲜,事做得很难看。他们不讲良知、不讲公义,不讲公德、不讲规则,损人利己、贪占便宜,不尽义务、只享权利。像某些人,洋溢着满满的优越感,啥事都一“抢”字。抢倒是抢到了,可脸却没有了。‎ ‎⑦《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后来,曹丕在《与王朗书》中进一步阐发:“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无疑,这里说的是人的品相,且是事关身后的品相。现今有句时语叫“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说脸决定了会否第一眼就喜欢这个人,才华决定了能否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人品内涵。古言时语,何其一致!‎ ‎(作者:于文岗。选自《广州日报》)‎ ‎1.描摹第④段画线句子,品析这句话的语言表达效果。‎ ‎2.研读第⑤段,指出文段最主要的一种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3.如果将下面的材料放到文中作为论据,你认为放到哪一段合适?‎ ‎ 某女明星长相漂亮,拥有众多“粉丝”,拿着巨额片酬,却很少承担社会责任,偶尔参加公益活动,也只是蹭蹭热点,还弄出诈捐、逃税的丑闻。‎ ‎4.第⑦段引用“古言”“时语”,想要表达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从文中发现了商机,准备开一家“深度美容院”,请你为这家美容院写一句广告词。‎ 参考答案 一、‎ ‎1.第一次提到是为了引出论题“孤独”,“鲁迅的孤独”,更好地激发读者的兴趣。‎ 第二次提到是列举了鲁迅在这里“抄古碑”,校订古书,整理古籍,搜集金石、造像的事例。‎ 第三次提到是说鲁迅在绍兴会馆的状态,是酝酿着呐喊的沉默,后两次都是为证明“孤独,有可能成为一种生产力”的分论点,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2.中心论点:让孤独成为一种力量。‎ 分论点:孤独,有可能成为一种生产力;孤独,能给人反思与反省的契机,让人更好地审视自己;人生的孤独期,往往也是对自我认识的飞越期;孤独是一种稀缺品。‎ ‎3.不能调换,第⑤段与第⑥⑦二者是总分关系,第⑤段提出分论点,第⑥⑦举例证明分论点。第⑥段与第⑦段是递进关系,先介绍鲁迅的事例,后进一步总结这就是孤独的力量。若调换,则会造成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4.首先提出“孤独,能给人反思与反省的契机,让人更好地审视自己”这一分论点,接着使用了引用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最后发出“请不要轻易用廉价的娱乐和无效的社交打破难得的孤独”的号召。‎ 26‎ ‎5.①珍惜独处,让静思充满内心,不要轻易用廉价的娱乐和无效的社交打破难得的孤独。②遵循自我,看清自己,保持自己奋斗的方向,让万物了然于心。③珍惜青年时代仅有的一次长期的孤独期。④让积淀与自省成为孤独的基调,让它成为驱动人生的力量。‎ 二、‎ ‎1.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列举了范进和“孔乙己”的事例,并将二者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视读书为“苦旅”,跟历史传统大有关系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删掉不好。这一段在结构上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存在使结构紧凑完美。在内容上承接上文部分人认为中小学读书太苦,引出下文一些人进入大学后对读书的态度,与“学霸奶奶”薛敏修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段既充当事实论据,又引出对中心论点的阐发。‎ ‎3.事实论据:示例①钢琴大师郎朗,从小爱好钢琴,也为此勤学苦练:每天早晨5点起床练琴,练到7点多,然后吃饭上学;中午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先练琴;晚上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吃完饭练琴,一直练到10点睡觉,每天都是这样渡过。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为了国际钢琴大师。②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很差,为了背文章,司马光看书常常看到深夜。但因白天看书,导致晚上困,睁不开眼睛。后来,他拿了一段圆木头来当枕头。半夜,他一翻身,圆木头就滚走了,头部跌下来就马上会清醒,又可以起来继续看书了。也正是因为他的乐学上进,最终才成为了伟大的史学家。‎ 道理论据:示例①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④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4.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中心论点,概括好的教育的原则与标准,发出教育应让受教育者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号召。‎ ‎5.①首先要培养读书的兴趣,有兴趣才会有乐趣。②学习期间遇到困难,要努力克服,这样才会获得快乐与成就感。③激发自己的求知欲,挖掘天赋和潜能,完善才华和能力,积极主动地“我要学”。‎ 三、‎ ‎1.青年人莫当局外人。(或青年人要有“不甘当局外人”的精神。)‎ ‎2.引出中心论点;作为事实论据;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兴趣。‎ ‎3.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宋玺、90后年轻代表、武大的学生、青年志愿者等人的事例,论证了从局外走入局内的方式是多元的,选择是多样的,但都离不开担当,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首先列举北大学生宋玺的故事,然后从生活中年轻人的局外人的表现入手,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指出青年人要关心天下大事,要沟通世界,努力达到“见自己、见世界、见众生”境界。最后得出青年人要有“不甘当局外人”的精神这一结论。‎ ‎5.①不局促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对社会不冷眼旁观,关心天下事。②在如今的大时代下,在关注自我的同时,也要打开与世界相通的窗户。③日常生活里抵达“见自己、见世界、见众生”的大境界。④对家国命运敏感关注,对社会责任努力担当。‎ 四、‎ ‎1.用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事例,引出论题“慢生活”,从而证明中心论点“慢生活就是学会做时间的主人”,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26‎ ‎2.这句网言写出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人在努力前行中丢掉了自我审视自我反省的机会,缺少了返璞归真的生活智慧。通过引用论证的方法,更有力地证明了“适当地慢下来,是为了回望初心” 这一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3.首先提出“慢生活并不是无所作为和不思进取”这一分论点,接着使用引用论证的方法,证明分论点,从而证明中心论点。本段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形式。‎ ‎4.慢生活就是把人生的节奏掌握在自己手里,做时间的主人。适当地慢下来,是为了回望初心;是为了更专注于事情本身;也是为了让快的状态更有效率;慢生活并不是无所作为和不思进取。‎ ‎5.总结全文, 深化文章的中心论点,发出“对待生活,要有稳定的目标、周密的计划,快慢相宜,出彩人生”的号召。‎ 五、‎ ‎1.静候是一种大智慧。(或:当机会还没降临或错过了最佳时机时,我们要学会静候。)‎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列举长角鹿和野羚的事例,并将二者面对同一困境时的不同表现及结果作比较,突出论证了“静候是一种大智慧”的论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3.首先点明中心论点“静候是一种大智慧”;然后列举长角鹿和野羚的事例进行对比论证;接着联系生活具体论述,指出“静候需要多方面的智慧”,并指明具体做法;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4.材料三。因为材料三表达的是一种淡定的心态与心境,即身处绝境时,不要失望,不要放弃,淡定、从容地应对,总会找到出路的。与文章的中心论点相吻合。而材料一和材料二均与文章中心论点关联不大。‎ 六、‎ ‎1.在人生旅途上,要用顽强的意志,坚持勇往直前,奋斗不止。‎ ‎2.(1)那些做事犹犹豫豫,总想偷个懒、缓口气、歇歇脚,荒废了前程的人,别人想帮助他,都不知道如何帮助他,从何帮起。‎ ‎(2)①山再高,只要人去攀登,就会被人踩在脚下;路再长,只要肯走,就会被脚走完。 ②在这里,作者以“山”“路”喻困难,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没有不可战胜的困难的道理。‎ ‎3.① 引用《孟子》的“不能”和“不为”之辩作为道理论证,论证了很多事情没有做成,并不是因为目标难以达成,并非由于我们“不能”,而是在于不想去做,没有去做的观点。②列举一位企业家因为到了黄河心也不死,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所以才成功的事例作为事例论证,论证了只要“勇往直前,自不是难事”的观点。‎ ‎4.D 【解析】D项写的是华罗庚小时候籍勤工俭学,不能证明本文的观点。‎ 七、‎ ‎1.懒人改变世界。‎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比喻论证、举例论证(例证)。论证了“懒能够让人偷闲”的观点,进而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有力,更有说服力。‎ ‎4.“傻瓜手机”能给用户留下更多的空闲,因而重新成为懒人的选择。‎ ‎5.这里所说的“懒”其实是一种智慧,它能够激发人创新的灵感,进而促使人们发明出使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成果,让人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闲暇时光,这种“懒人精神”是值得提倡的。‎ 26‎ 八、‎ ‎1.在坚守中懂得变通(或“在坚守中变通”“懂得在坚守中变通”)。‎ ‎2.人柔弱中“和”的一面,即为变通的一面。‎ ‎3.呼应开头,总结全文。文章第①段用老子的“上善若水”引出论点,第⑧段再点老子的“上善若水”,照应第①段,总结论点。‎ ‎4.示例:如孙膑一般,虽遭受膑、黥之刑,却懂得变通,忍辱装疯,终在桂陵、马陵之战中大展谋略,功成名就。‎ ‎5.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文章借司马迁忍辱坚持完成《史记》、关云长义释曹操、孙悟空放走被打回原形的妖怪这三个事例,具体而充分地论证了“在坚守中懂得变通”这一观点。同时,通过将屈子、项王与司马迁、关云长、孙悟空进行对比,突出了“一味固执地坚守只能使人生留有遗憾”(在坚守中懂得变通,才是真正的成熟)的观点。‎ 九、‎ ‎1.要争气,不要斗气。‎ ‎2.争气是靠实际行动成就事业,斗气是赌气、撒气、怄气。‎ ‎3.举例论证。列举詹天佑、王进喜、女排姑娘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争气的意义和价值。‎ ‎4.示例:能够争气的人,是生活的强者,往往能够取得成功。斗气的人,是生活的弱者,很难取得成就。‎ 十、‎ ‎1.我们应该学会不以自我为中心。‎ ‎2.举例论证。列举清王朝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或以“天朝上国”自居),而日益落后于世界的事例,从反面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只有当你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你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观点,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3.不能。第②段阐释了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义(或“只有当你不把白己当作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你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第③段论述的是如何才能做到不以自我为中心(或“不以自我为中心,就要有谦和的姿态”),两段内容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互换位置。‎ ‎4.A ‎5.示例:生活中,父母对我要求很严格,我非常不理解。读了本文后,我懂得了不应该以自我为中心,要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的道理,以后再与父母发生矛盾时,我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多替他们想想。‎ 十一、‎ ‎1.自己的人生责任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 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才能弄清自己的社会责任。(或:不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就不能弄清自己的社会责任。)‎ ‎2.对比论证。文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3.示例1:海伦·凯勒尽管身体残疾,但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作家、教育家,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示例2:吴王夫差,作为一国之君,忘记了自己的责任,置天下苍生于不顾,骄奢淫逸,误己误国。‎ ‎4.点拨:观点明确,积极健康,语言表述简明严谨;联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 十二、‎ 26‎ ‎1.①“咬牙”体现的是坚韧;②“咬牙”彰显的是智慧;③“咬牙”蕴含的是担当。‎ ‎2.举例论证,文章第③段列举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艰苦努力的例子,论证了“‘咬牙’体现的是坚韧”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3.首先提出“‘咬牙’体现的是坚韧”这一分论点,然后通过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列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例子,论证了这一观点。最后得出只有坚持才能突出重围、打开局面的结论。‎ ‎4.示例:没有王进喜用身体堵住井喷的“咬牙”,就没有大庆油田的传奇。‎ 十三、‎ ‎1.①网络媒体发起“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网络互动活动;②全国中小学同步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③上月底全票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 ‎2.这句话点出了在社会稳定的背后,那些默默无闻的高风险岗位上的奉献者们,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引发了人们对这些行业和奉献者的关注。‎ ‎3.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中处处是英雄这一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略。‎ 十四、‎ ‎1.遇到事情,不去苦恼抱怨,不去烦躁惊慌,而应该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寻觅解决之道。同时也应严格自律,经历艰难困苦的历练,以及从读书中荡涤浮躁之气。‎ ‎2.通过父与子不同心境下寻找手表的故事,引出文章遇事需要涵养静气而非苦恼抱怨的中心论点,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 ‎3.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毛泽东为锻炼意志到喧闹的地方读书、某人为戒除浮躁而每日静坐两个例子,具体清晰地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论点。‎ ‎4.示例:每当我遇到烦恼、心绪浮躁的时候,我会选择出门跑步听歌,让自己出一身汗,回来之后我就会身心舒畅,解除烦恼,能够重新乐观积极地面对问题。‎ 十五、‎ ‎1.照片描述了三名男子在战火纷飞中仍不忘阅读的故事,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引出下文对“阅读伟力”的论述;作为一个事实论据,论证了“阅读能丰盈人的内心”。‎ ‎2.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的人;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的人;懂得读书“能养人精神”的人。‎ ‎3.举例论证 阅读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从而引起外在的改变 ‎4.阅读能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阅读可以收获知识与智慧,让我们理解选择的意义,能够坚定前行的意志;阅读能解放心灵,让人生之路无限广阔;阅读必然指向内心的丰沛,从而让人有外在的改变)‎ ‎5.示例:曾有一段时间,学业考试复习让我忙碌不堪,心生抱怨,我读了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书中福楼拜在忙碌中依然会捕捉生活之美,这种做法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懂得了“人可以忙碌却不可庸碌”的道理,在忙碌中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十六、‎ ‎1.青年当做新时代奋斗者。用李娟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 26‎ ‎2.举例论证,通过列举伟人青春奋斗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生逢其时,而又重任在肩,不懈奋斗,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现如今的时代光景,同样激励当代青年为民族复兴接力奋斗。‎ ‎4.点拨:结合“胸怀理想”“不懈奋斗”两方面回答,合情合理即可。‎ 十七、‎ ‎1.D ‎2.这样写,显得新颖别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开篇点题,醒目而又重点突出;作为中心论点的论据,有力而自然地引出下文。‎ ‎3.不能去掉。因为这是正面论证,它和开头的例子相互补充(开头是诺奖后谢绝,这是获诺奖前的谢绝),阐述了“谢绝”态度的坚决所带来的重要作用,是文章论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去掉了,文章的论证就弱了许多,所以不能去掉。‎ ‎4.示例1:这句话说得好。这是钱钟书谢绝应酬的幽默语言,委婉得体,显示了钱钟书的谦逊胸怀和为人低调的生活态度。‎ 示例2:这句话值得商榷,为人就要有追根求源勇于探索的精神,在生活中遇到美好的东西,这是“觉得一个鸡蛋好”;为了让东西更加的美好,就要有探本求源的精神,“有必要去见下蛋的母鸡”。‎ 十八、‎ ‎1.①承受磨难,我们才能更好;②磨,会把我们变得更好;③只有经历磨难,我们才会取得成功。‎ ‎2.对比论证。用莫言和拿破仑的经历作对比,证明了“欢乐和盛誉也是一种磨难”这一分论点,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3.不能。理由:因为第③段和第④段有递进(逻辑)关系,困难和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难,然而欢乐和盛誉更是人生的一种磨砺(它们之间存在层次上的递进关系)。‎ ‎4.引用了名言作为道理论据,再次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加了权威性和说服力;再次总结中心论点,提出希望与建议;在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十九、‎ ‎1.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或: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2.②段和④段的内容与①段“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的句子相照应;②段从论述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④段从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调换。‎ ‎3.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 ‎4.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等。‎ 二十、‎ 26‎ ‎1.这句话引用俗语,看似自贬或戏谑,但却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或运用引用论证方法,生动地证明了作者对“重面相,轻品相”的态度,同时语言幽默诙谐,生动形象。)‎ ‎2.对比论证。文段通过现实中比比皆是的“重相貌”和“轻品相”进行对比,论证了社会中“重面相”“轻品相”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3.放在第⑥比较合适。‎ ‎4.一个人面相再好,都是一时的;只有品相好,才是永远的,不朽的。(或者:人生只有注重品相,才能真正立足社会,被人认可。)‎ ‎5.示例1:深度美容,美到你心灵深处!‎ 示例2:美人品内涵,具永恒魅力! ‎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