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16 KB
  • 2021-11-12 发布

2020中考语文 作文的开头与结尾的技巧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预习作业:‎ ‎《太平广记》中有一则故事:李贺未成名时,带着诗稿去拜谒韩愈,正值韩愈刚会见过忧思满腹的孟郊,心情烦闷,困倦非常,对李贺这个无名后生本不欲接见,然而当韩愈从仆人手中瞥见李贺的诗稿,开篇即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顿时精神为之一振,睡意全消,立即吩咐仆人:“快请客!”‎ 巧妙的开头,富有引人入胜的魅力,令人一见钟情,读起来欲罢不能。‎ 古人作文有所谓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凤头”是说作品的开头要像凤凰的头那样秀气、漂亮,“豹尾”是说作品的结尾要像豹子尾巴那样有力、刚健。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意思是指作品一开头就要切题,要开门见山;而作品的结尾又要起到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言的本意。明代著名学者谢榛所写的《四溟诗话》中则有“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的说法。这是说,作品一开头,就要像放炮似的,使人耳目为之一震;而作品的结尾,又要像敲钟似的,使人觉得余音绕梁。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对作品的开头和结尾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遽别”(《闲情偶寄》)。这实际上是对作品的开头与结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述古人这些关于作品的开头和结尾的言论,尽管说法不一,但其实质都是要求作者要认真写好作品的开头和结尾。‎ 精讲提升 ‎ ‎【知识梳理】‎ ‎【开头的方法与技巧】‎ 一、修辞开篇,展示文采。‎ 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生动而又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高考作文若能熟练运用修辞手法,定能使文章增色添辉。‎ 例1:‎ 我看见祥子手里拨弄着现洋,心中盘算着买车,嘴里念叨着自己的小九九,身旁老北京洋车黑漆漆的车身、亮晶晶的瓦圈,闪着光;我看见王顺发忙着擦桌子码茶碗招呼客人,手里拎着老北京的大茶壶,壶嘴徐徐吐着水雾;我看见祁家正房的清水脊子旁石榴正红,天井的八仙桌上老北京的兔儿爷昂首挺胸,老太爷微笑点头;我看见沙子龙直视徒众一言不发,心中暗道:“不传!不传!”,堂前老北京那只镖局长枪,静静倚立墙角,与主人遥相呼应……‎ 读老舍先生的书,仿佛被书中人物引领着,游览北京的街巷,呼吸北京的气息,欣赏北京的色彩,聆听北京的节奏,感受北京的心情……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符号啊!(《北京的符号――老舍与北京》)‎ 例2: ‎ A、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击打,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 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谈意气》)‎ B、高考作文果然是提笔千钧,转而一想:作文之法不正如人行路上。不禁暗暗自得。‎ ‎  作文恰如行路,有人昂首阔步,气势凌人;有人亦步亦趋,低唱徐吟;有人正气浩然,仰天长啸。但要记住:怎么走都要走在自己的路上?(《作文恰如行路》)‎ 例3: ‎ 千载风雨兴衰,你,静静地贮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唯有无字碑留下了你的浩叹。抚摸着那凹凹凸凸的碑身,沧桑而感慨,你,只是略略扬起那时柔时刚的嘴角。此时,风,依旧凛冽;苍穹,依旧浩渺,你无语,碑无字,却完整地记下了你的不凡,青史依旧为你长流,在那看似空白的无字碑上,却无限延伸着你——那个唐朝女皇的博大与智慧。(《点点空白悠悠情思》)‎ 例4: ‎ 人生就像旅游,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有好风景,人就越想往前走,但是人的精力有限,需要停息片刻,才能更好地前进。人生又像是一场马拉松赛跑,需要中途补充能量,才能够跑到终点。(2006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走与停》)‎ 二、故事先行,引人入胜。‎ 高考作文故事先行,能引人入胜。‎ 例5: ‎ 夏日里的炎热炙烤着大地,不知不觉中,海边多起了游泳的人。向远处望去,几个小孩像在搜寻着什么,带着好奇我走了过去,才知他们是在寻找珍珠……一颗小小的沙砾被蚌无意识地吞噬在嘴里,蚌觉得好痛,似乎有一把尖刀刺向它的喉咙。但一切都无可奈何,只能日日夜夜地把它磨小、磨亮才能将它吐出。终于有一天,蚌被海水冲上了海滩,一个小男孩发现了蚌嘴里的沙砾,把它取了出来,但它不再是粗糙的沙砾,而是一颗灿烂夺目的珍珠,蚌感觉轻松了许多,重新回到了海洋中。蚌育珍珠从此为人们所知,于是它的故事被人们所传颂,生命从此有了夺目的光彩,每一次去海边,我都带着崇高的敬意注视着蚌的艰辛。(《穿过它,生命从此壮美》)‎ 三、开门见山,揭示中心。‎ 作文一开头就把话题或中心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 ‎ 例6:‎ 我的财富 每当我盘坐在地板上,总觉得自己俨然是一个帝王。因为我有最无价的财富陪伴在左右——我所有心爱的书籍。 ‎ 书给我带来最大的快慰,调剂着我的情绪,是最无价的精神财富。当你的眼光在黑字白纸的书页上驰骋,人却随着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那是多么大的快慰啊!或者你在读着一本令人费解的哲学著作,每有会意处,你难道不会乐而忘忧吗?你会为丑小鸭变为白天鹅而惊喜万分;为堂吉诃德大战风车而捧腹大笑;为阿凡提智斗巴依而会心一笑——有这么多快乐,这不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吗? ‎ 书给我带来了最丰富的知识,拓展了我的视野。世界上最高的山,最深的谷,最长的河流——在哪里?这些答案全在我的脑海里,谁也偷不走。这是最安全的财富。足不出户,闭门苦读,却知天下万事兴衰,简直妙不可言。泰妃陵没去过,不要紧,我读过《星夜下的泰妃陵》;金字塔没去过,不要紧,我读过《金字塔探秘》——节约了一大笔旅费,却游历了名山胜水,书难道不是最奇妙的财富吗? ‎ 书是我的精神支柱,它重塑了我的灵魂。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懂得了作为人的价值;当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懂得了作为人应具备的反抗精神。每读完一本书,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一次灵魂的升华。我们可以从书本中窥见人类最崇高的部分,也可以窥见人类最卑劣的部分,这难道还不能促使你完成人生的定位吗?书已成为我的“第二灵魂”,这样的财富难道还不算是无价之宝吗? ‎ 当然,我的财富也有失窃的时候,当有人借书不还,我也为之伤心黯然。但想到“物质守恒”,我的财富变成他的财富,促使他思想的变化,这份功劳还是我的,不禁释怀。 ‎ 席地而坐,以书为伴,秉烛夜读,不亦乐乎?你也该营造这样一份财富。 ‎ 四、欲擒故纵,虚晃一枪。‎ 在阐述自己观点前,先姑且承认与自己的观点相对立的另一个观点。 ‎ 例7:‎ ‎“为富”未必“不仁”‎ 一提起发家致富,人们会想起“为富不仁”这句话来,旧中国,官僚、地主资本家巧取豪夺,“为富不仁”对他们来说,是千真万确的。今天,也确有一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力或其它便利条件,钻空子,捞外快,中饱私囊。这些家伙都有一副损人利己的歹毒心肠。但“为富”者是不是都“不仁”呢?我认为,“为富”与“不仁”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 当今致富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条是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和卓越的才干,为社会,为国家作出了贡献,获得丰厚的报酬;另一条是以非法行为大发昧心财。前一条致富道路是国家政策许可和提倡的,扣不上“为富不仁”的帽子,因为他们取财方式合法又合理,何“不仁”之有?我国越来越多的专业户,企业家,发明家——他们靠正当收入改善了生活,由穷变富了,能说他们“为富不仁”吗? ‎ ‎“富”与“仁”并不是对立的。人类所向往的最高境界——共产主义社会,按马克思的说法,就是“富”和“仁”的最完善的统一。我国古代的司马迁也说过:“君子富,好行其德。”为国为民疏财济困,在封建社会也提倡,现在更不乏其人。大书法家舒同一纸千金,他用义卖所得,捐资200万元给华东师大建教学楼;香港张明敏把义演所得巨款捐给了北京亚运会。这样的人多得举不胜举 ,如果将“为富不仁”的帽子扣在他们头上,岂不冤枉! ‎ 时下,“好行其德”的“君子”富户越来越多。但“为富不仁”者也绵绵不绝,这使许多在正常轨道上想富的人疑虑重重,担心自己也会被人们看成“为富不仁”的“过街老鼠”。这倒大可不必。我们反对的只是不仁不义的生财之道,凡是按党的富民政策走上富裕道路的,我们不但不反对,还应拍手叫好。 ‎ 五、点化名言,引语入题。‎ 这类开头或以格言,或以俗语,或以诗文,或以故事,或设比喻,然后以此为核心生发出去,可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一开始就能吸引读者。 ‎ 例8: ‎ 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无论头顶是怎样的天空,我准备承受任何灾难。”这是英国诗人拜伦的名句,它曾经也将永远在我心中引起强烈的共振。因为,坚韧是我追求的品格。 ‎ 曾几何时,我是所有老师的宠儿,他们疼我爱我,说我是年级的楷模。我相信了,也陶醉了,然而,当我不负众望地跨入重点中学的大门时,一切都变了:我的头上不再有光环,我的身边也不再有同学众星捧月。当我拿着第一次测验的八十九分哭红了眼时,我却不知道后面还有更多的七十九,六十九甚至不及格在向我走来。谁知道白天鹅一觉醒来变成丑小鸭是什么滋味呢,然而正是无情的竞争,激发了我的斗志,磨练了我的品格。我不愿做温室里的幼苗,我要成为搏击长空的雄鹰。 ‎ 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九年来养成的娇气,使我听不得一句逆耳的话;同学的揶揄,听在耳里也有一股让鼻子发酸的感觉。我是谁?要干什么?只有不怕在风浪里摔伤,才能在万里晴空奋翅翱翔。每一次失败,我都压在心底,让它转化为动力,催我前进。 ‎ 转眼到了高三,我天天雷打不动地晨读没有白费;节节课认认真真地笔记没有白费,次次统考,我的成绩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我终于登上了久违的年级第一的位置。然而我知道,我的成功是毅力对体力的胜利,我的第一名中还有许多的遗憾。我应当感谢我强大的竞争者们,是他们造就了我坚忍不拔的品格,使我冲破了原先渺小软弱的自我,成了废墟中再生的凤凰。 ‎ 今天,我坐在考场里,回首高中三年,身后的脚印触目惊心。我知道,人生旅程荆棘丛生。逃,怯弱;避,消极;退,无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只有扛起坚韧的大戟,毅然前行。‎ ‎ ‎ 六、提出问题,引人入胜。‎ 开头就提出问题,或引起读者注意,或激发读者思考,或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立志当高远 你也许看见过,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农民,弓着背,弯着腰,赶着牛在细雨中耕田;你也许看见过,码头上,一行人,背着沉重的货物,同声喊着号子,像蜗牛驮硬壳般地在缓缓前进。当你看到这些情景,当你看到劳动人民那结满老茧的双手有着刀刻般皱纹的脸庞时,你是否想到,这与以“电子”命名的时代是多么不相称!你是否意识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青少年肩负着怎样的责任,应当具有怎样的理想? ‎ 从远古时代的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知识爆炸,信息革命,多少年,多少代,多少志士仁人都有着崇高的理想。但他们受到时代的限制,有许多人感到生不逢时,饮恨终生:江州司马,沦落天涯,泪湿青衫;东坡居士,赤壁岩下愤呼“人生如梦”;陆放翁,临终低吟“万事空”;秋瑾女士,狱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然而,那种令人诅咒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我们的祖国已是“天公重抖擞,九州生气扬”的时代了。祖国的儿女以一个又一个优异成绩报答了母亲的养育之恩。歌德巴赫猜想中的陈景润,微血管构造学中的修瑞娟,以及奥运会赛场上的李宁——他们,都以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扬名于世。 ‎ 理想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俗话“人无志不立”。倘若没有一个为人类的解放事业献身的大志,《资本论》这部巨著怎么会问世?倘若没有以手中的笔去征服世界的雄心,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怎么会流传于后代?倘若没有长大了干大事业的雄心,爱迪生怎么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 理想也是我们勇于创新的动力。一个人立下了大志,并愿意为之而奋斗,那么就是历尽艰难险阻,也会在所不辞。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那么他的才能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是啊,立志当存高远,我们青少年,精力充沛,正是努力学习的黄金时代。我们是实现四化的后备军。我们青少年是时代的开拓者,我们应当勇于打破世俗的旧观念,抖擞精神,不畏急流加险滩。然而有些人处在我们这个炽热,火红的时代,却胸无大志,碌碌无为,实在令人感到奇怪。青少年时期是宝贵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青少年时期尤为宝贵。我们的祖国面临着改革,面临着图强,面临着兴盛。所以在我们这样的年岁,每一分钟都不能浪费,我们唯一的职责,唯一的权力,就是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去做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 我们大家都是龙的传人,我们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创造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前进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我们的意志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同学们,让我们以自己的智慧使我们的祖国绕过弯道,飞步赶上人类历史上的“第三个浪潮”! ‎ ‎【结尾的方法与技巧】‎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作文亦然,尾结得好,能给读者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启发读者深入地思考问题,从中得到教育。收尾要做到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主题,有利于文章的结构,要做到辞虽尽而意无穷,就像欣赏一首绝妙的乐章,一曲终了,余音仍在耳畔回荡缭绕。要坚持一个原则,即不拖泥带水无话找话,要干净利索。结尾的方法有: ‎ 一、首尾呼应,结尾点题。‎ 首尾呼应或结尾点题能给阅卷教师留下中心突出、结构完整的印象,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跑题的缺憾。 ‎ 例1:‎ 成功需要代价 一个小女孩去摘玫瑰花,被刺扎破了手指。她对妈妈说玫瑰园是一个坏地方,因为每一朵花下都有刺。 ‎ 花儿是美丽的,但花下有刺。要想摘到它,就得冒手指被扎破出血的危险,于是就有人不摘,到头来“无花空摘枝”。但也有人不怕刺,摘到了花,享受到了成功的欢欣,尽管他的手指滴着血。 ‎ 摘花如此,干事业何尝不如此?它需要艰辛的劳动和痛苦的代价。因为在通向成功的路上铺满了荆棘。有的人被重重困难唬住,面对成功望而却步。这种人一生只能平淡而过,庸庸碌碌。而另一种人,他们和那个小姑娘一样,为成功做出了努力,但也因被刺破手指终于没有成功。还有一种人,他们忍受着被刺的痛苦,在困难中艰苦地前进。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做了一次次的实验,从不害怕失败,最后,他鲜血淋漓地从炸得粉碎的实验室里跳出来,狂吼着“我成功了!”他终于摘到了那带刺的玫瑰。成功属于有志者! ‎ 当前的改革开放,也像摘带刺的玫瑰花一样。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验进入我们的国家,西方一些腐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像毒刺一样危害我们。我们不能像小姑娘那样,因为有刺就放弃采摘鲜花。我们应不怕困难,吸取先进的东西,抵制落后的东西,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 奥斯特洛夫曾经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到岛屿与暗礁,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我们只有迎击风险,驾驭风险,才能通过勇敢的驰骋为获取成功的果实而登上希望的绝顶。 ‎ 那个被扎破了手而却步不前的小姑娘,总有一天会明白这个道理。 ‎ 二、设问收束,巧妙点题。 ‎ 例2:‎ ‎“尺长”岂能笑“寸短”‎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意思是说,什么东西都有它的优缺点。“尺”虽然比寸长,但它也有不如“寸”的地方;“寸”虽然比尺短,也有它的长处。所以,我们可以坦然地说:尺长不能笑寸短。 ‎ ‎《鸟的评说》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画面:百鸟聚集在一起,互相评说对方;但它们都犯了片面性的错误,都只看到对方的缺点,而没有看到其长处。所以,互相攻击,争争吵吵,不欢而散。如果它们都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谦虚进取,互相学习,结果就会迥然有别。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些,谦虚一点,谨慎一点,就可以不断完善自己。如果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只会使自身的毛病愈演愈烈,甚至闹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只有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才能在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 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哲学家与渔夫的故事:在一条小船上,渔夫和哲学家同舟到彼岸去,哲学家问渔夫:“你懂数学吗?”答曰:“不懂。”“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生命。”这时一个浪打来,险些将小船掀翻,哲学家站立不稳,掉进了河里。渔夫问:“你会游泳吗?”答曰:“不会。”“那你就失去了整个生命。”这个故事同《鸟的评说》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告诉人们一个相同的道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前,必须以辨证的观点看待事物,也就是既看到它的长处,优点,又看到它的短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才能使我们免犯机械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 ‎ 时下,中国掀起改革大潮。中国大地一片生机。过去被拒之门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正在被引进国内。我们在排除资本主义“短”的同时,也吸取了它的“长”。这对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完全必要的。 ‎ 写罢此文,掩卷沉思:我们是否有勇气嘲笑鸟的单纯?仔细想想走过的路程,我们是否也有过像它们一样的错误?在经历了许多事情之后,我们完全有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尺长”不能笑“寸短”! ‎ 三、提出问题,引人深思 有一篇优秀作文《简单与不简单》,在列举了种种“简单与不简单”的现象、分析了“简单与不简单”的辩证关系之后,文章结尾时,作者写道: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同时有着简单和不简单,问题是我们该追求什么样的简单和不简单。朋友,你说呢?‎ 四、出人意料,戛然而止 这种结尾不是按照故事情节的通常逻辑,来处理人物或事情的结局,而是用意想不到的结局戛然而止,让人在目瞪口呆之余,不禁感叹作者的奇思妙想、生活的千变万化。‎ 如一篇学生习作《门•钥匙》的结尾写到“我捏着钥匙,伸过手去开那扇紧锁的门,钥匙刚一触到门一啊,门竟然没锁!原来我一直认为紧锁的门,根本就是开着的。”‎ ‎【例题精讲】‎ 例1.‎ ‎2018上海春考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们往往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然而,事情是怎样,它还是怎样,世界自有其原则。‎ 优秀范文:‎ 今者听其言而观其行 自古亦然。人们往往为其行动找出充足的理由,但理由再充足,都是从自我出发,而自我往往会遮蔽事情最真实的那一部分。不管怎样,事情本身该是怎样就是怎样,世界有它固有的原则。‎ 原则往往会被破坏,或慑于威势与权力,或伏拜于权威的脚下,或匍匐于沉默的大多数的眼光下。真理被偷走外衣,谬误就会穿着真理的外衣在大街上招摇撞骗。为什么没人为真理叫屈:那没穿衣服光着身子的才叫真理?而穿着光鲜亮丽的谎言,它打扮得再花枝招展,毕竟是谎言。‎ 谎言最能口吐莲花巧舌如簧,它有一千个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掩饰事情底下最真实的死角。而真实因为真实而沉默,而包涵,而默默承受,一忍再忍,而呈现君子风范,在自己善良的理想国里忍受化作享受,岂不知这是隐忍与懦弱,是让步与纵容,致使谎言旁若无人,大行其道,而一再得逞,成为世界永远的赢家,成功的典范,其实高尚者有高尚者行为的准则,为什么不能振臂一呼,捍卫自己为自己行为辩护的神圣权利,告诉世界:事实不是那样的,事实不是他说的那样?‎ 你可以沉默,等待时间公正的发话,可时间往往会将事实成为解不开的谜底,你还要等待多久?许多事实是等到身后,身后的时间有多漫长,在许多情况下是亘古的孤独与无告。‎ 我开口,或者聋哑。用一生的经历看清世象,始观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者观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我不会将假象现身,原形毕露,在阳光下显影,我漠然而冷静,袖手旁观,去筛选那理由真实的成分,不动声色心知肚明,聪明人你告诉我,为什么要揭穿呢?假的自得其乐,真的与它相安无事,岂不是两全其美?然而,事实该是怎样,就是怎样,世界有它本来的原则,灰尘都会擦亮眼睛,拾得有言:且由他去,若干年后,看他怎的!‎ 冷眼观其行,那理由,爱咋的咋的!‎ 请针对这个题目从自己确定的利益角度出发写一个开头和结尾。‎ 开头:‎ ‎ ‎ 结尾:‎ ‎ ‎ 例2.‎ 钱钟书有名作《围城》。在书中, 他认为,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 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现今社会“围 城”无处不在,而“突围”则是人生必 须经历的过程。你的周围有人在“城” 中进进出出,或许你也有身陷“围城” 的困扰,你对“突围”又有什么感悟和体会?‎ 请以“突围”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优秀范文:‎ 破茧 蝴蝶只有在冲破厚厚的茧后,才能展现出羽化的美丽,在阳光下翩翩起舞;种子只有冲破厚厚的土层,才能生根发芽,展现自己的风姿。人亦如此,只有突破自己的心墙,才能在人生的围城里活得恣意畅快。‎ 作为这时代列车的司机——知识分子中的大多数早已陷入自己所住的一方围墙中,无处逃脱。‎ 也许是国人终于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抑或是人们为日渐式微的传统文化而忧虑,不知何时起,一种“亲民文学”俨然成为风尚。易中天、于丹等文化名人争先恐后地将文学这只大蝴蝶从茧中强行拽出。初时,人们从众多文化节目中受益良多,《论语》、《孟子》等文化经典受到人们的热捧;可如今,走向十字街口的文学成了茶余饭后的笑谈,成了商家眼中的摇钱树,它被迫变得流俗,失去了思想性。‎ 言至此,于丹北大被呛事件也变得合情合理了。文化超女于丹在端了多年的心灵鸡汤后终于被人轰下台。当年她用心灵鸡汤抚慰了无数人疲困的心,可是近年来她不断地将文化推向商业化的边缘,只加汤不加料的心灵鸡汤终于不再为世人所接受。当初于丹只是抱着一颗对文学虔诚敬仰的心走出围城,为大众讲解文化,但金钱、名利终究遮住了她的眼睛。这是于丹不懂得冲破名利的茧才落得的下场。‎ 与她不同的是,辛亥革命研究家章开沅先生主动请辞“终身资深教授”,给年轻人更多机会;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在简单地召开完一场新闻发布会后便消失在大众的视线中,安静地创作新作品。章开沅、莫言,他们都曾破茧而出,翩跹起舞,最终他们也都回到了自己的围城中,回到 “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寂寞却充实的围城中!‎ 知识分子应当懂得“破茧”,冲破名利的枷锁,重回围城;文学也应当“破茧”,只有这样方能经受名利之风的侵袭。‎ 还文学一片宁静,给文学一片净土,愿知识分子再度“破茧“,把文学带回它的围城中。‎ 突围 ‎ 经常会在古装电视剧中看见这样的景象:一堵堵砖块砌成的围墙护城池安稳,蠢蠢欲动的邻国想要攻打这座城池首先要做的就是设法越过这高大的围墙。围墙,仿佛是全城最安全牢靠的保障。‎ 如今,这种围城早已随着文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消亡殆尽。然而我分明看见越来越多的围城悄然崛起,无数座围城杂乱无章地排布着,有时也会由于太过拥挤而相互摩擦碰撞,发出或刺耳或沉闷的声响。‎ 钱钟书说:人生如围城。我想说:人心如围城。‎ 每个人耗费时间耗费心力将自己脚下这一方小小的土地圈划起来,画出与外界隔离的分界线,然后添砖加瓦筑成小小的围城。他们用最优质的水泥,放上最坚固的钢筋和最密实的砖块。他们把围城砌得厚实冰冷、密不透风。他们终于如愿以偿,封围了自己的心。‎ 从此,每个人都有了最安全最牢靠的堡垒,他们躲在自己小小的围城里,陌生冷漠地感受着身边人的痛苦与欢乐不作任何表示。他们的目光被围墙阻挡看不到前方看不到身旁,他们的援手被砖块磨痛伸不出围墙触不到远方。别人无法进来,他们也无法出去。‎ 我想我们的生命需要突围,冷淡和无情只会吸噬我们的血液使我们的心脏变得苍白枯竭失去动力,心中的苦痛与欣喜别人无法感知,别人的成功与失败我们亦无法参与。所以我们要用最温暖的体温融化掉围城的冰冷让内心重回鲜活湿润,用最执着的双手击碎砖瓦打通人心与人心之间的通道,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然而围城早在时间的积淀中日益稳固成为一种可怕的习惯难以摧毁。突围,从某种程度上说更像是一场漫长艰难的征途,布满荆棘与沼泽,而我们注定是走完征途凯旋的勇士。‎ ‎“一朵孤芳自赏的花只是美丽,一片互相依恃而怒放的锦绣才是灿烂。”正如席慕蓉所说,毕竟孤独的生活无法精彩热闹,毕竟寒冷的内心无法勃勃生机,突围让我们重新拥抱在一起,让我们彼此手牵手、心贴心,让我们在人情严寒的冬天,呵出最温暖的阳春。‎ 我不曾见过海洋 我一直都在流浪可我不曾见过海洋,我以为的远方,原来躺在你手上。‎ 越来越看不清楚世界真实的模样,我的生活,被定格在一个小小的方格中,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我是一条被围困在井中的鲤鱼。我的世界仅局限在这个窄小的井中,这个只能容我翻一个身的距离。我并不觉得自己生活的井底有多狭小,我也有阳光有蓝天有雨露,我的世界也如同所有人所认定的世界一样,五彩斑斓,那样丰富,那样充实。‎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打着解救我的旗号,拖着我冲出了那口水井。顺着奔流向东的河流,我如同那些砂石流水一起,注入了一片对于我来说比整个世界更加庞大的地方,那一次,从小生长在水中的我,第一次,真正的见到了海洋,真正的去到了远方。‎ ‎“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浩瀚的海洋,回首去看那个我认为会是我人生永远归宿的井,那口记录我成长的,直到我化成一掊土也会永远留在里面的那口井,居然在转眼间变成了针眼一般的大小。我是井底的鱼,我曾看不见圆圆的井口所遮挡掉的所有的蓝天。‎ 或许那场暴雨是正确的。带我一起冲出了我给自己带上的屏障。在海中我的眼睛能看见的,有从未见过的珊瑚,有与我不同模样的同类。太阳光照在水面上,明晃晃而又暖洋洋,好像回到了那些在井中是一年之中少有的几个能遇见太阳的日子。那些极其稀缺的如此明朗的太阳,那些极其稀缺的如此美味的食物,在包容万物的海洋面前,却又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山间清风与明月”了。‎ 印象中的世界正如细沙般一点点从我的身边溜走,咸咸的海水所堆砌而成的世界在一点一点筑起。我不去难过过去的流逝,因为我也正意识到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危险与挑战,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无奈,但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外面的世界也十分精彩十分灿烂。‎ 井底虽然十分安逸,井底虽然不会有大风大浪,但在见过了无边的海洋之后,在睁开眼看过世界之后,我才明白了隐藏在碧海青天背后的我作为一条鲤鱼要越过龙门的真正含义。‎ 我不曾见过海洋,我一直都在流浪,但我已经知道越过生命高耸围墙后那美丽的风光,是怎样的模样。‎ 请按照前面的分析方式来点评这一篇范文的开头和结尾的技巧特点。‎ 开头:‎ ‎ ‎ 结尾:‎ ‎ ‎ ‎ ‎ ‎【巩固练习】‎ 练习1.‎ 请为话题“规则”写一个结尾。(100字左右)‎ ‎ ‎ ‎ ‎ ‎ ‎ 练习2.‎ 面对当今世界的变化,有人认为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应当以不变应万变;有人认为变化是一种必然,所以应当以变应变。‎ 请根据本节课的内容采用两种方式来为这个材料写开头。‎ 方式一: ‎ ‎ ‎ ‎ ‎ 方式二: ‎ ‎ ‎ ‎ ‎ ‎ ‎ ‎ ‎ 检测题1.‎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庄子在《逍遥游》里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清代黄景仁在《杂感》中咏叹:“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请为这个材料从不同立意角度写两个开头。‎ 开头1: ‎ ‎ ‎ ‎ ‎ 开头2: ‎ ‎ ‎ 检测题2.‎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如今,互联网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提供一个全新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更容易彰显真实的自我,也更容易掩饰真实的自我。‎ 双面自我(65分)‎ 从古时的烽火传信、飞鸽传书到如今“微信”代替了短信,互联网将全球笼罩在同一空间、时间之下。七十亿人口之间的距离因互联网的发展变得前所未有之近,而蓦然回首——我们的生活、感情早已与互联网息息相关。‎ 当人们习惯于将真实的“自我”投射到网络之上时,亦是将自我标签化的一个过程。动动手指,就能在许多社交网络上给自己贴上“学霸”、“二次元”“旅游达人”等标签,而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人比起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相同爱好者的影子,似乎更愿意在网络上交友。在头像与昵称的掩护下,他们向网友展现最真实的嬉笑怒骂,却在现实中将本我塞进虚伪表象的躯壳中。‎ 互联网本是为了方便人与人之间交流与信息的查询互通二诞生的,近十年中互联网飞速发展,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当今社会对于互联网关系仍是初学者。不少人身边一定有这样的朋友——他们在互联网平台上热情如火,搞怪“表情包”层出不穷,而现实中却腼腆少言。那么到底哪个才是他们真实的“自我”呢?我想,在网络上所彰显的那部分,是其真实“自我”所需求,却又迫于“腼腆”的禁缚而在现实生活中鲜少触及的那一部分。亦不可否认网民多直言不讳,火爆热情,出于某种从众心理与“罐头思维”,我们迫不及待地抛弃了真实自我中矜持、谨慎的那部分,加入网民的狂欢之中。‎ 诚然,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通过“标签”定人,鲜明却不全面。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处更讲究“圆滑”与“磨合”,而自我之中一些较为尖锐的部分就此被现实磨去锐角。如何将现实本性与互联网个性达到圆融统一?我认为不必苛求。在尝试学习着一些独立处于社会的过程中,势必要对“自我”加以修剪,这是成熟道路上必经的一课,在微信、微博上,我们当然可以隐去现实生活中晦暗不得意的那一部分,展现自己日常渴求而不可得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可以说,不论哪一面,都的的确确是我们“真实自我”的一部分,只是取决于我们自己决定何时展现,何时掩饰。只需记住,不论是现实抑或互联网上,存在的所感所想皆是真实,也许动动鼠标即能删除一条动态,但生活到底是一场盈科而后进的旅行,在信息洪流的冲击中坚守自己,用真挚的本我填平迷茫的沟壑,才是我们最应当做的。‎ 课后巩固 作业1.‎ 人生总有痛苦和快乐,有人认为:逃离痛苦才能得到快乐;也有人认为:逃离痛苦也就意味着放弃快乐。‎ 这是一道观点型的多则材料作文题。观点型的多则材料作文题往往是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列举相同或相反(以相反居多)的看法,以引发考生对核心问题的思考。其实就是围绕“是否应该逃离痛苦”这个核心问题,让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这类题型在审题时要注意一个原则:逐则分析,对比解读,综合辩证。这则材料给我们的这二者的显性的关系有二种:“逃离得到快乐”,“逃离意味放弃”。‎ 请根据以上立意的分析写一个开头和结尾。‎ 开头: ‎ ‎ ‎ ‎ ‎ 结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