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5.10 KB
- 2021-11-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
学
设
计
65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第一课时 快乐的家园
【教学内容】
快乐的家园
【教学目标】
1.对“1”进行认识,并且从1引申到2、3、4的学习。
2.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座美丽的小山村去旅游(板书“1”),你们想去吗?乡村的早晨非常美,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1.(演示课件:美丽的山村)请你们仔细观察,1可以表示什么?(小组讨论)
2.集体交流:学生可能说:一条狗、一棵树、一艘船、一间房、一个小孩、一座山、一个太阳、一户人家、一棵草、一个萝卜、一筐萝卜、一条小路、一条 河、一群鸟……
3.平时,你还在什么时候会说到或用到“1”?
4、谁能总结一下,“1”都可以表示什么?
(1即可以表示个体,又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集合,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也 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
二、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用到2、3、4等数字,这些又可以表示什么呢?
(1)同学们,你能认真地看图,说说2、3、4、5分别可以表示什么吗?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有了前面的“1表示什么”做基础,这就比较 容易解决了。对于能独立回答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小结:2可以表示2只小鸟、2个人;3可以表示3朵白云、3个苹果;4可以表示4朵野花;5可以表示5只鸭子。这里的每一个数我们都可以像画图形表示1一样,画出自己喜欢的相应的图形来表示。(板书:2、3、4、5。)
(2)同学们刚才看图回答问题说得很好,现在我们不看图,好好想想:生活中,在我们身边的事物可以用哪些数字来表示呢?用数字来表示一下我们身边的事物吧!
小组交流汇总发言,学生可能会说1扇门、2个凳子、5张桌子、3个小朋友等。
(3)同学们,抛开情境图,照着刚才那样,谁能说说6、7、8、9、10在我们的生活中各可以表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6只小熊、7朵鲜花、8棵树、9只小鸟、10只蝴蝶……只要合理就要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板书:6、7、8、9、10。)
小结:用图形表示数字的时候,我们可以数一个画一个,也可以数完后一次画完。
(3)同学们,抛开情境图,照着刚才那样,谁能说说6、7、8、9、10在我们的生活中各可以表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6只小熊、7朵鲜花、8棵树、9只小鸟、10只蝴蝶……只要合理就要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板书:6、7、8、9、10。)
65
小结:用图形表示数字的时候,我们可以数一个画一个,也可以数完后一次画完。
3. 几个和第几个。
(1)出示课件。(教材第5页“说一说”插图)
同学们,你们瞧,一排小鸭子游过来了,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鸭子。
同学们,请仔细看看这些小鸭子,你最喜欢哪一只?
师:同学们,一般情况下我们吃饭拿筷子的那只手是右手,这边就是右边;不拿筷子的那只手是左手,那一边就是左边。老师最喜欢从左数第3只(边说边用手指给学生看)。谁能到前面来指出你最喜欢的那只,再像老师一样告诉大家,你最喜欢的这只是从左数第几只或者说从右数第几只,其他同学认真听。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展示自己,练习用“从左数第( )只”“从右数第( )只”,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小鸭子。
(2)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图中有5只小鸭子”和“从左数第5只小鸭子”中的“5只”和“第5只”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思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
老师小结:虽然都是5,但是“5只”和“第5只”的意思不一样,5只表示5只小鸭子,第5只表示的是1只小鸭子在这一组中的顺序。也就是说5可以表示5只小鸭子,还可以表示第5只小鸭子。
(3)巩固训练。 (教材第6页第3题)
课件一:大雁图。
同学们快看,空中飞来一排大雁,瞧,它们多遵守纪律,排列得多整齐,谁能数一数有几只大雁?要求我们找出来的是第几只?你是从哪边数的?
(有5只大雁,从左数第2只。)
课件二:接力赛图。
看!同学们在进行接力比赛,这是几个人一组?手拿接力棒的同学排第几?从哪数的?
(有4个人,从前数排第3。)
课件三:小熊图。
同学们看这幅图,有几只小熊?衣服颜色与其他不同的小熊排第几?从哪数的?
(有5只小熊,从上数排第4。)
二、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打算向谁学习他的什么优点?
【教学后记】
65
第二课时 玩具
【教学内容】
玩具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生熟识的玩具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
2.学会书写数字。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具吗?
(出示教材第7页情境图)看,这位小朋友的玩具真多呀!就是他太调皮了,把玩具摆了一地,乱七八糟的,谁能帮他数一数?
“2架‘飞机’”中的“2”我们还可以用2根小棒、2个三角形或2个手指来表示。你觉得“4辆‘小汽车’”中的“4”可以怎样表示呢?
(可以画4个图形,可以用4个手指,也可以用4根小棒,还可以有其他的方法,只要合理就予以肯定。)
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一个一个数得很好,说得很棒!你们想不想自己把这些数记录下来呢?怎样才能把字写漂亮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内容——1~5各数的认识与书写。(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准备工作。出示课件。(展示正确的握笔方法和写字姿势)
请同学们模仿图中小朋友的姿势坐端正,头不能太接近书本,眼睛与书本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眼睛,预防近视。仔细看这位小朋友的右手,是用哪几根手指握笔的?同学们试一试。
互相指正,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
2. 学习写数。
同学们,现在老师就教大家写数,注意写字时的姿势要端正,握笔的方法要正确,还要注意书写笔顺。1个数占半个田字格,一般情况下,我们把数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1、2、3这三个数都是一笔写成的,4、5这两个数是两笔写成的。看清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把字写匀称才漂亮。大家一起看看老师怎样写。
边示范边讲解:
“1”的写法:从右上方向左下方略倾斜写,不要写成竖直的。
“2”的写法:从左向右写半圆后倾斜向下,然后向右拉平。
“3”的写法:注意两个半圆要写得圆滑些。
“4”的写法:要注意第二笔的起点处与第一笔的起点处相平或略低,略倾斜。
“5”的写法:下半圆要写得圆滑些,占满格。
让学生把教材第7页的虚线数字描实,再照样子写一写。
你们看,1~5各数像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表达自己的想法,交流记忆数字的方法。)
65
小结:1像铅笔把字写,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钩称东西。
3. 课堂练习。
(1)游戏:每名学生发10个花片,可以摆出5以内各数,也可以摆出自己知道的其他数。同桌摆一摆,一个摆,一个说摆出的数,然后交换进行。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并使本节知识得以延伸。
(2)投影出示(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2题):数一数,画一画,写一写。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尤其关注学生的书写。
[设计意图]既巩固了本节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对已学数字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小猫钓鱼
【教学内容】
小猫钓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0的三个含义,通过直尺认识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3、引导学生观察图,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你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放录音,听故事。)
二、观察画面,引入新课
(一)出示主题图。
教师:你猜猜故事里的小猫是哪一只?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别的小猫钓了多少条,你们知道吗?你们能把这些数写在下面的田格里吗?
1.出示图片。
(1)学生在书上写数。
(2)展示。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教师:小黄猫一只也没钓着,在他的下面应该写几呢?(写 0)
2.出示图片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0”的认识。
65
(板书:0的认识)
教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也是一个数。
师指着小猫下面的0问: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
(二)感知0的另两种含义。
教师:你还在哪见过0?
我们在直尺上发现了0,请同学们拿出直尺看一看。
1.出示图片
教师: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
(这些数是按顺序排列的,从0 开始的)
这个0表示什么呢?小组同学互相说说。
谁来说说你们组的意见?
小结:直尺上的这个0,表示开始,起点的意思。
2.出示图片
教师:在温度计上也有0,这个0又是什么意思?
教师:0度是水变成冰的温度,当温度下降到0度时水就开始结冰了。
3.出示图片。
教师:0度可以这样表示。
三、学习写0。
(一)教师:我们在这么多地方见过0,0是怎样写出来的,请看黑板。
1.教师演示:0的写法
2.边演示边讲解:
0是一笔写成,起笔在右上边线中间偏上一点,向上碰到上边线,再向左下写,写到横竖中线焦点的地方,与竖中线接触,然后向右下拐,到下边线中间偏左的地方与下线接触,再往上拐到中线附近,与右边线接触,再继续向上,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接。
教师:请你用手指和课件演示一起写一遍。
学生书空
(二)出示图片
1.学生练习书写。
2.出示学生作品。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1.教师:你能把下面的空格写完吗?
教师:哪种写法对呢?为什么?
(这两种方法都对,第一种是接着写的,第二种是照样子写的.)
教师:你们写得真棒!在写好字的同时,还注意了写字的姿势。下面我们一起来休息一下。
【教学后记】
65
第四课时 文具
【教学内容】
文具
【教学目标】
1.根据现实情境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6——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6——10+。
3.初步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正确地读、写6——10各数。
2.根据现实情境,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看看谁来到我们教室了?(出示大象博士的图片)
生:大象博士.
师:对!今天大象博士通过网络来看望我们小朋友,他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都很聪明,爱动脑筋、爱提问。他想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吗?
生:有!
师:好!老师也为你们加油鼓劲!首先,大象博士先请你们拿出文具盒,打开看看自己的文具盒里有哪些学习用品?(指名学生说一说)
二、提出数学问题
师:下面请一位小朋友上讲台,从自己的文具盒里大胆地提数学问题,请其他小朋友回答,注意要把问题出示在实物投影上。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加以引导,然后同桌互相提问。)
三、学习6 - 10各数。
1、出示情境,提出问题。
师:大象博士说:“你真棒!你真棒!”(课件演示)同时他带来了小象的文具盒,他把文具盒里的学习用品都画在了图上(课件出示图),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学生各自观察思考)
2、小组交流图意。
3、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4、学生独立地数一数。
5、再连一连。(课件演示正确结果)
6、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连的。
7、写一写。
65
(1)教师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正确规范地书写6——10。
(2)写写自己家的电话号码。
师:我们已经学完了1——10,大象博士想知道你们家的电话号码,能正确,规范地写出来才给他看吗?谁写得好,大象博士就会表扬他。
四、实践应用。
师:刚才大象博士看了小朋友们写的数,太满意了,夸小朋友们真聪明,真能干。(课件演示)但是你们先别得意,大象博士还要继续考考你们,你们还愿意接受他的挑战吗?如果要向大象博士投降的小朋友请举手。——好!我们奋勇往前!
(1)看数画线。(完成书本第1题)
a、弄清图意,让学生说图中画的是什么意思。
b、让学生独立完成。
c、学生汇报结果,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2)数一数,画O,再写出数。(完成书本第2题)
(3)填数。(完成书本第3题)
a、从10数到1.(同桌互数)
b、从10写到1.
五、小结。
师:大象博士说今天他甭提有多高兴了(课件演示画面),我们班的小朋友真的是个个聪明、即爱动脑筋又爱提数学问题,他很喜欢和你们一起上数学课。你们呢?那你们跟大象博士说一说,今天学到了什么?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快乐的午餐
【教学内容】
快乐的午餐(比多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直观认识两个数量(10以内)间的相等与不等关系。
2、能力目标:结合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积累一一对应的活动经验。
3、情感目标:继续学习并养成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主题图:一群小松鼠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动物餐厅,准备美餐一顿,爱动脑筋的小松鼠发现了好多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板书:快乐的午餐
65
二、操作感知,感悟“一一对应”
1、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
①盘子够吗?学生说出后,你是怎么知道的?6和6一样多。要比较物体的多少可以数数;也可以一个对一个的进行比较。老师这里有松鼠和盘子图,我们一起来摆一摆,看看盘子到底够吗?一只松鼠要发一个盘子,那我们就把一个盘子对着一只松鼠摆,一个对着一个。
②勺子够吗?餐厅里的勺子够吗?我们一起来摆一摆。指名学生摆一摆。
③杯子够吗?有了盘子勺子,还要给每只小松鼠准备杯子,餐厅里的杯子够吗?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先读一读小动物说的话,然后小组演一演,借助学具摆一摆,最后全班交流
2、看图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最多、那个最少。理解“多少、同样多、最多、最少”的含义。
出示课件。(教材第14页最下面的图)
同学们,现在老师把餐桌上的餐具都摆在了一起,你们仔细看看,能正好配成套吗?哪个最多?哪个最少?
三、练习反馈,强化思维
1、拍手游戏,前后呼应。
如:师拍3下,你和我一样多。生相应拍手3下。
师拍4下,你比我多。生相应拍手5下。(指名说)
师拍4下,你比我少。生相应拍手3下。(指名说)
2、画一画。完成教材“练一练”的第1题。
引导学生先读每道题的要求,再按要求画。画完后,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练一练”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知道了“一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一对应”来比较物体多少的,今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运用这样的方法解决很多问题。同学们在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时注意要把话说完整。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动物乐园
【教学内容】
动物乐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比较多少的方法。认识
65
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的“动物乐园”真热闹,快来看看,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教材第16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回答:
有2只小鸟在空中飞来飞去。
有3只小猴子在一起荡秋千。
有4只小兔子在大树下玩耍。
……
师:同学们的观察可不够仔细,老师可是发现了许多问题的,今天就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帮老师解决这些问题。
二、引导操作, 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等汇报的时候再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些什么?各有几少?(学生:4个篮子,4只小白兔,5个萝卜,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
(2)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 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4、设疑激趣
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兔子和篮子比)
咱们先把兔子和篮子做比较,那么这两种东西,谁多?谁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
动手操作: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直接根据数量多少来比较,还可用摆
65
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展示、交流: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猜一猜: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么进行比较的? (如果学生不懂得表述“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发表意见。)
认识 “=”
揭示同样多:兔子有4只,篮子也有4个,兔子和篮子的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数量?(“同样多”、“一样多”、……)兔子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篮子也有4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谁知道? 谁会写“=”? 板书: 4 = 4 读作:4等于4
(2)认识“>”、“<”(兔和猴比、猴和鸟比……)
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这两种动物谁多?怎么比较?比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①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 ③ 全班交流
怎么比?{引导学生表述:--比—多(少)}
师:4比3多,在4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你们知道吗?谁会写“>”?这个式子4>3怎么读?(4大于3); 4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4少,可以用“>”表示吗?应用什么符号表示? 这个式子怎么读? 3<4(3小于4)。
指导书写:“>”、“<”
练习使用“>”、“<” (练习中引导学生想办法分辨记忆“>”、“<”)
引导发现: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还有的孩子说:想到把“箭号”的一横去掉就是大于号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练习与拓展
(1)在这么多的动物和物品里面,什么最多?什么最少?(小鸟最少,小兔最多)其他物品的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请同桌交流: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也可以用数字说一说它们比的结果。
(2)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3)独立完成第17页练习题
(4)填一填。
【教学后记】
65
第二单元 比较
第一课时 过生日
【教学内容】
过生日(比大小)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比较的方法,初步了解比较的思维方法。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初步感知直接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关心父母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过生日时妈妈会买什么?今天是小红的生日,看,他们在开生日会呢?(课件出示)
2、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合作研讨,探索新知
1、小红将蛋糕切成了3块,也将西瓜切成了3块。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那一块最大,哪块最小。
2、接着观察主题图,你发现桌上的杯子有什么不同?
(1)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杯子。
(2)分别往3个杯子中倒上水,3杯水的高度一致。
(3)你现在能一眼看出哪杯装得最多吗?
a.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b.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c.教师小结
3、动手操作,比较多少
(1)4人小组,每组两个不同的瓶子;
(2)提问:请你猜一猜那个瓶子里装的饮料多。
(3)动手试一试。
(4)各组演示比较的方法,
学生观察后说出自己看到的一些东西。
学生观察后,说出谁最大,谁最小。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学生活动
小组演示汇报。
三、加深理解,拓展延伸
1、出示教材p19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65
2、出示教材p19第4题
(1)说说图意,并说说你要向淘气学习什么。
(2)谁喝得多?说一说理由。
3、完成教材p19第5题
学生独立想一想,集体评讲。
四、全课总结
通过小红的生日聚会,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下课啦
【教学内容】
下课啦(比高矮、长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懂得比较垂直(水平)摆放的物体长度叫高矮(长短),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爱(有长有短)。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探索操作,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高矮与长短。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高矮、长短的概念
【教学难点】
高矮、长短的比较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几根长短不同的尺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在我们班选一个个子最高的同学和老师比比,谁高?
师生活动。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高。
师:对!现在比,老师高,你们矮,等你们长大了以后,我相信许多同学会比老师高。可是老师想问问,这个同学的高矮没有变化,怎么一会儿说他高,一会儿又说他矮了呢?
生:因为比的人不一样啊,跟我们比,他是最高的,跟老师比他就不是最高的。
师:是啊,高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高或绝对的矮,关键是看跟谁比。
二、探索新知
65
1、学生判断对错,并说一说为什么?
(1)、你知道怎样比较物体的高矮吗?以你身边熟悉的物体为例,探究出方法来。
(2)、汇报交流
(3)、强调:比两个认的高矮时,一定要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不能踮脚跟。
2、那么,要是需要给学生甲乙丙丁四人比高矮,又该用什么方法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并进行实际论证。
(1)学生汇报后给予肯定,并选择最佳方案。
(2)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估计、猜测,然后回答。
(3)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学生分组活动,经历有猜测动手验证的过程,探究比较物体、人之间谁高谁矮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进行认真的实验操作,总结出比较多个人高矮的方法。
我们可以用刚才总结出的比高矮的的方法来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吗?学生猜测并讨论。
拿出学具(两根绳子)比一比,并说一说怎样比他们的长度。
学生活动,比绳长,并总结方法。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强调:一定要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并拉直,在比另一端。)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p21“练一练”第1 、2、3、4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同学很棒,能自己发现比较高矮、长短时,要先对齐或拉直,还知道高矮、长短是相对的,关键看跟谁比,以后留心观察,相信你们的发现会更多。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跷跷板
【教学内容】
跷跷板(比轻重),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65
【教学过程】
一、小实验,感受重量
1、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2、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3、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4、引出“轻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板书课题:跷跷板)
二、互动探究
1.说一说: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提问:你能说一说,在他们三个当中,谁最重,谁最轻?,
请一名同学到台上感受感受两个书包的轻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哪个轻、哪个重。
生:狮子比老虎重
生:跷跷板重的一端会下降
生:老虎比豹子重,狮子比老虎重,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②操作2: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出示天枰 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判断物体的轻重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手掂一掂,还可以用天平称一称。
【教学后记】
65
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第一课时 一共有多少
【教学内容】
一共有多少
【教学目的】
1.通过熟悉的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
2. 认识“+”,会读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在加法算式中填数。
3. 激发学生学习加法计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说一说,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难点]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的左手有2支铅笔(板书:2),右手有3支铅笔(板书:3)。想一想,如果合在一起,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学生可能会说:
1、2、3、4、5,一共有5支铅笔。
3之后是4、5,一共有5支铅笔。
同学们说得对,可以合起来一起从头开始数,也可以接着其中的一个数往后数,不管怎么数,都是一共有5支铅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共有多少”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看谁最聪明。(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
二、探究新知
1.看图画一画。
熊猫可是我们国家的国宝,最喜欢吃竹子了。图中的熊猫在干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插图)
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
3只吃竹子的熊猫,我们就可以先画3个圆,2只玩皮球的熊猫,就再画2个圆,合起来一共就是5个圆。
这个符号叫作加号,表示合起来的意思。这个算式应该这样读:3加2等于5。
学生尝试写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2. 摆一摆,算一算。
(1)同学们打开教材,看第24页最下面的习题,先摆一摆,再算一算。
学生可以直接看图写出得数。(也可以画出图形后再数一数)
(2)指导学生看懂教材第25页“试一试”习题的图意,并说一说,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出加法算式,交流结果。(如果学生出现把4辆汽车和1个交警加起来的错误,教师要及时纠正,强调加法一定要把同类的东西加起来。)
(3)谁能告诉大家你觉得“1+4=5”这个加法算式可以表示什么呢?
65
学生可能会说:
可以表示1个手指加4个手指,合起来是5个手指。
可以表示1个大人与4个孩子合起来,就是5个人。
……
说说在这几幅图中,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说一说”插图)
(表示1朵花和4朵花合起来,是5朵花;表示1只大母鸡和4只小鸡合起来,一共有5只鸡;表示1个篮球和4个足球合起来,一共有5个球;表示先画了1个圆,又画了4个圆,一共有5个圆。)
总之,加法算式就是表示把两部分数合起来成为一个数的计算过程。
三、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了解决“一共有多少”这类问题,就是把两部分数合起来成为一个数,要用加法算式计算。下课之后用你们充满智慧的双眼去观察,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看谁发现得最多。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还剩下多少
【教学内容】
还剩下多少
【教学目的】
1.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减法的意义。
2. 认识“-”,会读减法算式,会计算5以内的减法。
3. 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情境教学,体会减法的含义,能正确口算5以内的减法。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认识减法。
(1)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美丽的果园里,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下来2个,这时候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是什么?
树上还剩下多少个苹果呢?大家数一数,想一想,互相讨论。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树上还剩下多少个苹果的?学生可能会说:
我从图中的树上数了数,1、2、3,还剩下3个苹果。
65
我是先看到树上5个苹果,掉下来2个,再数树上还有三个苹果。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知道吗?但是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画图的方法怎么样?
二、探究新知
1.画图解决问题。
(1)先画5个圆表示原有的5个苹果,掉了2个,就把2个圆画上斜线表示去掉了2个。
认识“-”吗?它叫作减号,表示去掉的意思。这个算式读作:5减2等于3。
要求学生练读。
(2)出示课件。(教材第27页“还剩几块奶酪”情境图)
同学们,图中的小老鼠为什么这么高兴呢?它在干什么?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小老鼠发现了5块奶酪,它非常想吃,就搬走了2块。
还剩下几块奶酪?
同学们画图试试看,能写出减法算式吗?
关注学生画图计算的过程,适时指导。
2. 画一画,算一算。
(1)同学们打开教材,看第27页最下面的习题,先画一画,再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指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然后订正。
(2)指导学生看懂教材第28页“试一试”的图意,然后说一说。同时,让学生自己写出减法算式,交流结果。
你觉得“4-1=3”这个减法算式可以表示什么呢?出示课件。(教材第28页“说一说”插图)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知道了解决“还剩下多少”这样的问题,就是从原来的大数中拿走一部分,要用减法算式计算。今后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减法的应用很广泛,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可爱的小猫
【教学内容】
可爱的小猫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情境活动,进一步巩固对减法的认识。
2.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3.初步体验加减法互逆关系的思想。
65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难点]初步体验加减法互逆关系的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太阳快落山了,小猫和妈妈回到家。妈妈把3条鱼做好了,出去办点事。小猫在家等妈妈,等了好长时间,妈妈还没有回来,小猫可能会怎么做呢?你们想知道吗?看动画吧!(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大家发现了什么?
小猫把鱼吃完了。鱼都被小猫吃了,那么列式就是3-3,一条鱼也没有,就用0表示,所以3-3=0。得数是0,这就是今天我们研究的重点。(板书课题)
1. 进一步学习减法。
盘子里原来有3条鱼,小猫等妈妈等得实在着急了,就吃了1条鱼,这时还剩多少条鱼?我们应该用减法,谁能把算式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3-1=2。
小猫等着等着,又想吃鱼了,可是妈妈还是没有回来,于是小猫又吃了1条鱼,这时还剩几条鱼呢?该怎么列式呢?
2-1=1,还剩1条鱼。
看最后一幅图,小猫又吃了盘子里的最后1条鱼,还剩多少条鱼呢?该怎么列式?
1-1=0,还剩0条鱼。
开始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如果只看第一幅图和第四幅图的情境,就列式为3-3=0;如果只看第二幅图(盘子里有2条鱼)和第四幅图的情境,该怎么列式呢?为什么?
2-2=0,因为第二幅图中盘子里有2条鱼,第四幅图中2条鱼被小猫吃了,所以说是2-2=0,最后一条鱼也没有了。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再次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 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把计数器上的5个珠子,分开拨成了4个一堆和单独的1个,你能用我们学的数学知识列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可能会说:
4+1=5
1+4=5
5-1=4
5-4=1
65
(以上算式都可以,回答多的学生要多鼓励。)
同学们说得真好!能想出这么多种算式,如果老师把珠子拨成3和2,又该怎么列式呢?
(以下几个算式的教学过程基本类似,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不用再一一详细讲解。)
同学们仔细看看,每幅图可以列出的四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应该能看出加法算式的两个数位置交换了,结果得数没变;至于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学生可能看不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加法算式可以倒回去变成减法算式,减法算式也可以倒回去变成加法算式,没必要告诉学生专业的术语,学生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就行。
[设计意图]借助拨珠算数的小游戏,引导学生学会看图列式计算,并从中体会数的分与合和加减法计算的密切联系,渗透加法交换律与加减法互逆关系的思想。
3. 试一试。同学们都喜欢玩套圈游戏吧!套圈是一项健康有趣的娱乐项目,你看这个小朋友的手里拿着几个圈?(出示课件)你们猜一猜,他可能套上几个?(拿着4个圈,可能套上1个,也可能套上2个……)
(1)当小朋友套上1个圈时,你能列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吗?
(1+3=4或3+1=4,4-1=3或4-3=1)
(2)当他套上2个圈时,该怎样列式呢?
(2+2=4 4-2=2)
(3)当他套上3个圈时,该怎样列式呢?
(1+3=4或3+1=4,4-1=3或4-3=1)
(4)当他把所有的圈都套上时,该怎么列式呢?
(0+4=4或4+0=4,4-4=0或4-0=4)
[设计意图]通过对套圈游戏多种可能性的猜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借助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巩固5以内加减法的运算。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得数是0的减法,知道了当把所有的物体都拿走以后,一个也不剩了。也就是说,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得数就是0。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
练习一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5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2.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及互逆关系。
65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5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难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大家好好回忆一下,还有哪些地方有问题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忙?小组讨论之后,把问题汇总一下告诉大家。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
组织交流,汇总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哪些算式的得数是0?哪些算式的得数是1?哪些算式的得数是2?哪些算式的得数是3?哪些算式的得数是4?哪些算式的得数是5?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练习课要总结的主要内容了,同学们可要积极参与哟。
三、探究新知
1. 帮助我们计算5以内加减法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觉得用什么方法能准确地进行列式计算呢?
学生可能会说:
①看图画容易列式,看图数一数就能写出正确的得数。
②图中的物体如果是两堆,算一共有多少,就用加法计算;图中的物体如果画掉了一些,或者用虚线圈起来一些,就是用总数减去画掉的或圈起来的,用减法计算。
③可以摆花片或者画图形帮助我们计算。
④还可以数手指帮助我们计算加减法。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先看懂题意,看看要求我们算什么,再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请打开教材第32页,看第3题,做一做。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然后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这一阶段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是为今后学习6~10的加减法的计算打基础,又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意识,为逐步自我提高奠定基础。
2. 以得数为准进行归类。
师:老师手里有一些卡片,上面写着我们学过的加减法算式,我们现在就以得数为准,挑出其中得数是0的算式。(把卡片贴在黑板上展示)
学生经过计算能选出0+0=0、1-1=0、2-2=0、3-3=0、4-4=0、5-5=0。
师:得数是1的算式呢?
学生经过计算就能顺利地按要求挑选出算式,这样就能把算式以得数为准进行归类。其他问题的教学方法与上面类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为教材第33页第9题的解答做准备,降低解题难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课堂小结
65
今天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知道了可以通过摆花片、画图形等方法解决问题,还以得数为准对我们学过的计算进行了梳理,很有条理,老师真高兴!相信有了刚才的总结归纳,我们再解决教材“练习一”的习题就轻而易举了,但别骄傲,只有细心才能都做对。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猜谜游戏
【教学内容】
猜谜游戏
【教学目的】
1.经历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玩一个小游戏,看谁最聪明。(板书课题:猜数游戏)
老师拿出了几颗,让学生数一数。你们猜猜老师手里现在有几颗棋子?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示学生“还少了一些”或“多了些”,引导学生猜数。)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学习10以内的数时间不长,对数的认识及数数均不是十分熟悉,因此这样安排单手猜数的游戏活动,既可以复习10以内的数,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刚才同学们很投入,做得很好。现在老师拿了一些棋子放在两只手里,你们看看发现了什么。
一只手里有4颗棋子,另一只手里有2颗棋子。
现在老师把两只手握在一起了,一共有多少颗棋子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
1、2、3、4、5、6,一共有6颗棋子。
4之后是5、6,一共有6颗棋子。
4+2=6,可以画图形数出来。
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跟6有关的问题的解决办法。(板书课题: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65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猜数游戏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为下面解决问题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1. 猜一猜。
现在老师的两只手里一共有6颗棋子,请同学们数一数老师的这只手里有几颗棋子(3颗),那么老师的另一只手里有几颗棋子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的回答只要意思对,教师就要给予鼓励。)
2. 分一分,填一填。
现在老师想把手里的6颗棋子分别放在两只手里,你有哪些分法?
可以一只手里面放0颗,另一只手里面放6颗。
可以一只手里面放1颗,另一只手里面放5颗。
可以一只手里面放2颗,另一只手里面放4颗。
可以一只手里面放3颗,另一只手里面也放3颗。
可以一只手里面放4颗,另一只手里面放2颗。
可以一只手里面放5颗,另一只手里面放1颗。
可以一只手里面放6颗,另一只手里面放0颗。
(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要记录下来。)
打开教材第34页,根据你们的分法能填好这个表格吗?试试看。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3. 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说一说”插图)
看图后你明白了什么?说一说。
在小组交流后,汇报。
[设计意图]在猜数的游戏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记录,使学生懂得数学算式是记录活动的简单符号,一个算式代表一次猜数的过程。分棋子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体会6的组成,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家能把前面学习的5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到“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计算”中,这种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真棒,如果能巧妙地加以运用,相信你能解决很多的问题,继续努力吧!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背土豆
【教学内容】
背土豆
【教学目的】
1.经历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65
2.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3.能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很多孩子都很喜欢吃土豆,你们喜欢吗?小老鼠也很喜欢吃土豆,你瞧!(出示课件:教材第36页情境图)
师:谁能把图中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讲故事。
师:是啊,小老鼠找到了7个土豆,它高兴极了,急忙装在口袋里背上就跑,结果还丢了1个土豆。同学们发现了不少数学信息,这里面就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板书课题:背土豆)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在观察情境图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准备工作。
二、探究新知
1. “背土豆”中的问题。
现在同学们仔细看看第一幅图,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有两堆土豆,一堆有5个,另一堆有2个。
小老鼠一共可以背走几个土豆?
根据我们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想该怎么解决呢?
生左边有5个,右边有2个,一共有7个,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算,用加法,列式是5+2=7。
但是小老鼠并没有背走那么多。不信,你仔细看第二幅图,小老鼠的口袋上有一个大洞,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还剩多少呢?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学生可能会这样:
摆出7颗棋子代表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颗棋子,数一数还剩6颗棋子,所以7-1=6。
可以画7个圆表示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个圆,数一数还剩6个圆,所以7-1=6。
……
2. 口袋上的洞。
小老鼠的口袋里最初装了7个土豆,外边1个也没有了,就是说外面有0个土豆(边说边板书算式记录);当小老鼠的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的时候,里面有几个土豆?用算式该怎么表示?
里面还剩6个土豆,算式是7-1=6。
如果每次都从口袋里掉出1个土豆,你能用算式记录下每一次的结果吗?
65
可以用你手里的棋子摆一摆,再写算式记录下来。
学生边摆棋子边记录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如果一直这样漏下去,等小老鼠回到家的时候,口袋里就1个土豆也没有了。现在把你记录的算式跟大家说说吧!
汇报交流后,填写教材第36页表格。
3. 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说一说”插图)
看图后你明白了什么?说一说。
在小组交流后汇报。
原来大鱼缸里有5条小金鱼,现在又放进2条,这样鱼缸里面一共有7条小金鱼。
原来有7个鸡蛋,已经有2个鸡蛋孵出了小鸡,还剩5个鸡蛋没有孵出小鸡。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用棋子演示“背土豆”游戏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记录,使学生懂得数学算式是记录活动的简单符号,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更让学生明白了7的组成,进一步体会到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大家能把前面学习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到“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计算”中,希望今后大家能巧妙地加以运用,解决更多的问题!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跳绳
【教学内容】
跳绳
【教学目的】
1.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2.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3.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
[难点]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知道跳绳有什么好处吗?老师也喜欢跳绳,跳绳是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也是小朋友们课间活动的娱乐方式之一。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跟跳绳有关的照片。(课件出示)
师:看,他们跳得多开心哪!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发现:
有2个小朋友在摇绳,有6个小朋友在排队跳绳。
65
有3个小朋友穿裙子,有5个小朋友穿裤子。
有4个女同学,有4个男同学。
有1个小朋友戴帽子,有7个小朋友没有戴帽子。
……
[设计意图]跳绳是儿童喜爱的活动之一,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活动主题,同时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二、探究新知
1. 计算8的加减法。
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
我看许多同学都写好了。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
有2个小朋友在摇绳,有6个小朋友在排队跳绳,列式为6+2=8或2+6=8。
有3个小朋友穿裙子,有5个小朋友穿裤子,列式为3+5=8或5+3=8。
有4个男同学和4个女同学,列式为4+4=8。
有1个小朋友戴帽子,有7个小朋友没有戴帽子,列式为1+7=8或7+1=8。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图中的不少信息,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桌讨论一下。
谁来给大家提一个问题?
(如果学生提不出,教师先提。)
正在跳绳的有几人?8-2=6
还可以提出其他问题:
正在摇绳的有几人?8-6=2
有几个穿裤子的小朋友?8-3=5
有几个穿裙子的小朋友?8-5=3
有几个男同学?8-4=4
……
2. 分一分,填一填。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出色,下面同学们打开教材第38页看“分一分,填一填”,自己动手用花片代替桃子,帮小猴子把8个桃子分一分,然后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记录分的过程,并填在表格里。
学生动手操作,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现在我们把9个花片分成两部分,可以怎样分?记录在教材第39页的表格中。
学生动手操作,摆花片,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最后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学习8和9的加减法。
65
3. 说一说。
谁能说说“3+5=8”还可以表示什么?
可以是3顶帽子与5顶帽子,合起来就是8顶帽子。
可以是3只小绵羊与5只小山羊,合起来就是8只小羊。
……
4. 巩固练习。
(1)出示课件。(教材第39页“试一试”第1小题)
师:图中有9个方格,如果我们只涂其中1格,可以用算式1+8=9或9-1=8表示。如果我们涂其中的2格呢?谁会列式?
(2+7=9或9-2=7)
涂其中的3格呢?4格呢?……一直涂下去,用我们学过的列算式的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列式后组织交流。
(2)出示课件。(教材第39页“试一试”第3小题)
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做习题,然后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举一反三,由扶到放,步步深入,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自己学习、自主探究,最终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棒,能够自己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研究8和9的加减法,并且完成了记录过程,很了不起。今后大家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可爱的企鹅
【教学内容】
可爱的企鹅
【教学目的】
1.巩固8和9的加减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
2.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看图口述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巩固8和9的加减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
[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领略一番南极冰天雪地的奇观。看,
65
可爱的小企鹅一摇一摆地向大家走来了。(出示课件:教材第41页情境图)
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由这些数学信息你想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自己想到的问题吗?
图中前面有3只小企鹅,后面有5只,一共有多少只?列式为3+5=8。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看图是要明白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为今后应用题的教学打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探究新知
这些可爱的小企鹅非常调皮,你看这是怎么了?(出示课件:教材第41页第二幅图)
一共有8只小企鹅,只看到了2只,其余的跑到冰山后面去了,我想知道冰山后面有几只。
冰山后面有几只呢?列式算一算,告诉老师。
8-2=6
我们还可以用8个图形或物体代替这8只企鹅,把看到的2只用虚线圈起来,虚线的圈就表示去掉的意思,这样的图画既简单明了,又容易看懂。这样,我们就可以列式为8-2=6。(边讲解边板书)
同学们,看这幅图,像刚才一样先在小组里说说你们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问题,再列式计算,好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最下面左图)
点名说一说,说不完整的要适时指导。
(一共有9只小鸡,只看到了3只,草丛后面有几只?9-3=6)
同学们,再看这幅图,谁想说给大家听?(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最下面右图)
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只要意思对的就要加以鼓励和表扬。
(一共有9只小鸭子,只看到了5只,草丛后面有几只?9-5=4)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机会和时间,让学生练习说一说,既能有效地巩固知识,又能全面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安排后面的教学内容。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看懂图意,回家后从我们的教材中选一两幅图,把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问题,说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小鸡吃食
【教学内容】
小鸡吃食
【教学目的】
1.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2.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65
3.发展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难点]整理出10的加减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小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小动物,今天这些小鸡也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境图)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练习说一说)
有9只小鸡看到了盘子里的食物去吃食,这时候另一边也跑来1只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小鸡?谁能列式解答?
9+1=10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10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 10的加减法。
这些小鸡跑到盘子那儿开始吃食了,同学们再仔细看看,又能发现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第二幅图)
有8只小鸡在吃左边盘子里的食物,有2只小鸡在吃右边盘子里的食物。
师:说说你想知道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我想知道一共有几只小鸡。
有10只小鸡,左边有8只,我想知道右边有几只小鸡。
有10只小鸡,右边有2只,我想知道左边有几只小鸡。
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这么多呢,大家帮着解决一下吧,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写算式后交流汇报,可能会说:
用我们的10个手指表示10只小鸡,左边有8个,右边就有2个,列式为10-8=2。
还可以画10个三角形表示10只小鸡,右边有2个,左边就有8个,列式为10-2=8。
2. 10的组成。
同学们刚才说得很好。下面请大家在计数器上拨10个珠子,然后分成两部分,看看有哪些分法,填在教材第43页的表格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结果。(教师边听学生汇报,边演示操作,并板书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相比教师枯燥单一地讲解,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三、课堂小结
【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乘车
65
【教学内容】
乘车
【教学目的】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上下车的情境,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边摆、边说、边算,获得两步算式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坐公交车吗?每当公交车到站时,就会有人上车、下车,我们坐公交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先下后上,讲文明懂礼貌,注意安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些乘车时的数学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课也要注意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及安全教育,抓住本课教学内容隐含的素材,教育学生文明乘车,注意安全。
探究新知1. 连加。
师:看!汽车到了“三家店”站,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第一幅图)
车上有2人。
有3人从前门上车。
有2人从后门上车。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或摆图形。)
师:看!老师把你们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用图形在黑板上表示出来了,这时候车上有多少人呢?
学生思考,如果学生能回答,老师就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让学生尝试解答。
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讲解:车上原来有2人,前门上来3人,这时有5人,后门上来2人,这时有7人,车上现在就有7人。用一个算式表示就是2+3+2=7。(板书讲解)
这样三个数连续相加的算式我们称为连加。计算的时候,我们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用得数跟第三个数相加,就能算出结果了。
2. 连减。
同学们,看看在“七里庄”站的这辆汽车,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第二幅图)
这辆汽车上有8人。
到站后从前门下来1人,从后门下来4人。
车上还剩多少人?
现在大家像老师一样在小组里用手中的图形摆一摆图中的数学信息,再列式算一算。
65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锻炼。(8-1-4=3)
像这样的算式我们称为连减。计算的时候,我们要先算前面的减法,即用第一个数减去第二个数,然后再从得数里减去第三个数,得到最后的结果。
3. 加减混合运算。
同学们,这是“九棵树”站的一辆汽车,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车上有9人。
到站后从前门上去1人,从后门下来5人。
上车的人少,下车的人多,车上的人比原来少了。
车上现在有多少人?
……
同学们说得越来越好了,还有人想到了“上车的人少,下车的人多,车上的人比原来少了”。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呢?是比原来少了吗?有哪些同学愿意来演一演当时的场景?
组织学生表演,再现当时的情境。其余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看懂了吗?该怎么列式呢?怎么计算呢?
9+1-5=5,因为车上有9人,再上来1人就要加1,所以先算加法9+1=10;又下去5人,就要减5,那么10-5=5,所以车上还剩5人。
也可以是9-5+1=5,因为下去5人,就是9-5=4;又上来1人,就是4+1=5,结果也是车上还剩5人。
同学们还发现了不同的算法,真棒!但是,你们仔细看看,其实这两种方法是一样的,都是从9里面减5加1,只不过顺序不同罢了。
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我们称为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时,先算前面的加(或减)法,再算后面的加(或减)法,按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无论是摆图形,还是表演上下车的场景,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进而明确运算的顺序,掌握计算方法。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数的运算,不管是连加、连减,还是加减混合运算,计算的时候都是按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顺序计算。你学会了吗?课下要多练习哟!
【教学后记】
第十一课时 练习二
65
【教学内容】
练习二
【教学目的】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在运算过程中提高口算速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数学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巩固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把10以内的加减法都学完了。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疑问?
学生可能回答:
我知道了在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画图形,可以摆小棒或花片。
我知道了可以用算式记录我们分物体的过程。
对于看图列式有什么窍门吗?
怎样才能算得又对又快呢?
同学们既有收获,又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这很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知道学习,知道学习才会有进步。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些问题,相信只要你好好学,就会有收获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和不足,为练习课层次的提升做准备。让学生有点压力,努力学习,慢慢进步。
二、探究新知
1. 看图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第5题)
(1)仔细观察第一幅图、第二幅图,有什么相同之处?
有两堆物体的图问一共有多少,就用加法列式;如果知道总数了,问其中一堆的数量,就用减法列式,让总数减去知道的那一堆的数量就是要问的那一堆的数量。试试看,能做对吗?
学生写好后,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想法。
(2)仔细看看第三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图中告诉我们总数是6人,能看见2人,问号表示问我们船里有几人。这就是知道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知道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就是从总数里面去掉已知的部分,用减法计算。快试试看。
点名让学生汇报结果。(重点放在前面对此类问题有疑问的学生身上)
(3)看第四幅图,谁能给大家讲讲,像这样的该怎么办呢?
跟物体分成两堆的一样,用加法算。
三堆物体应该是问一共有多少的,就把这三个数相加,用连加计算。
所以这道题应列式为3+2+5=10。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的疑问有选择地详细讲解,分析习题,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本身就是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系统化知识结构的过程,
65
促使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 口算练习。
要想算得又快又准,就要平时多加练习,形成技能技巧才行。我们看教材第48页第4题,同学们自己算一算,比一比,看谁是冠军。
学生做题比赛,教师观察学生的计算方法,适时指导。
交流结果。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经过今天的练习,相信你们掌握了看图的技巧,知道了图中的问号在一侧,表示问其中的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如果物体被分成两份或三份,就表示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今后要更加努力哟!
【教学后记】
第十二课时 做个加法表
【教学内容】
做个加法表
【教学目的】
1.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加法表的过程。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3.奖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加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难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以前是老师给你们讲,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加法算式。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1. 整理加法表。
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把我们学过的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写卡片。
老师已经把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都整理在了卡片上,我们要想把这些整理好,就要仔细看看、想一想,先确定一个标准,即按什么分类整理。
竖着把得数相同的算式摆成一列,
65
横着也按顺序把含有同一个数的算式摆成一排,这样就能整理成一个表格了。大家看(出示不完整的加法表),这个加法表还不完整,老师已经摆了一些加法算式卡片,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整理学习过的知识,为防止学生在整理加法表时不知如何填写,先引导学生明确整理的依据和标准,并给出部分例子作参考,降低难度,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学生会发现:
第一列两个数相加都是10。
同学们说得很对,第二列往下写是哪个算式呢?
学生可能猜测:第二列两个数相加都是9,往下写是9+0、8+1……
按课前划分的小组,每个小组在一起仿照这个开始整理,完成这个表格吧!
学生认真看明白后,动手把相应的算式卡片放入表格里,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关注小组分工是否明确。
组织交流展示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2. 探索规律。
下面请同学们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可能发现:
横着看,第一排算式都是加0,第二排都是加1,第三排都是加2……
竖着看,第一列算式的得数是10,第二列算式的得数是9,第三列算式的得数是8……
从右上到左下斜着看,每个算式的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算式多1,得数比前一个算式多1。
竖着看,每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减少1,后一个数增加1,算式的得数相等。
[设计意图]表中算式的排列有明显的规律,也有隐含的规律,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加法算式,下一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来整理减法算式,好好想想该怎么做。
【教学后记】
第十三课时 做个减法表
【教学内容】
做个减法表
【教学目的】
1.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减法表的过程。
2.能把10以内的减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减法表中,
65
能发现减法表中的简单规律,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3.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运用小组合作完成了对10以内加法表的整理,大家整理得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10以内的减法表,仍然由同学们自己来进行整理,你们有信心做好吗?
[设计意图]加法表的整理方式与减法表的整理方式有相同之处。由加法表引入,为进行减法表的整理作了思维方式上的铺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运用小组合作完成了对10以内加法表的整理,大家整理得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10以内的减法表,仍然由同学们自己来进行整理,你们有信心做好吗?
[设计意图]加法表的整理方式与减法表的整理方式有相同之处。由加法表引入,为进行减法表的整理作了思维方式上的铺垫。
二探究新知
1. 整理减法表。
同学们看一看教材第51页笑笑做的减法表,你们发现这些算式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吗?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分工进行整理。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后,分工整理。教师巡视,重点指导有困难的小组,必要时作为参与者和同学合作整理。
请各组介绍一下你们整理的减法表。
[设计意图]交流为学生创造了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和分享他人学习成果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
2. 探索规律。
师:观察我们整理的减法表,你发现了哪些规律?
学生可能回答:
第一排都是10减几,也就是10减1~10各数;第二排都是9减1~9各数;第三排都是8减1~8各数……
从上往下看,后一个算式中的两个数都比前一个算式中的少1,得数相等。
从右上往左下看,后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减少1,后一个数不变,得数减少1。
1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都已经进行了整理,相信同学们的口算能力一定有了很大的进步。下面,我们来个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出示口算卡:
1+7 5+3 9+0 8+2 4+3
9-7 8-4 7-3 6-4 9-6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师:同学们,1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就学完了,需要多加练习才能算得更快更准,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千万别骄傲。
65
三、课堂小结师:同学们,1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就学完了,需要多加练习才能算得更快更准,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千万别骄傲。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分类
第一课时 整理房间
【教学内容】
整理房间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 作用。
2、通过活动,注重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整理房间”的故事情境,体会按一定的标准或自定标准分类的过程。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整理房间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老师认识一个小姑娘,她的名字叫淘气,最近淘气搬了新家,大家想不想到她家去看一看呢?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到淘气家去参观。
2、出示挂图,内容是一个乱七八糟的房间。
(1)看过淘气的房间后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2)的确太乱了,那我们一起帮淘气整理房间好吗?
二、探究新知
1、活动一
(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商量怎样帮助淘气整理房间。说说你们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2)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3)小结:大家把学习用品放在了一起,把玩具放在了一起,把衣服放在了一起,像这样把物品分类摆放,房间显得整齐多了!大家以后要养成自己动手整理房间的好习惯,做一个勤快的好孩子!淘气虚心地接受了大家的批评,现在她已经把房间整理好了,不信大家去瞧瞧!放录像或出示挂图,内容是整理好的房间,与前图进行对比。
2、活动二
(1)刚才我们替淘气整理了房间。淘气妈妈买菜回来后,看到淘气把房间收拾得整齐干净,夸她真能干!
65
淘气接过妈妈手中的拎兜,要帮妈妈把买来的东西进行分类。你知道淘气是怎样分的吗?试着自己动手分一分。
(2)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将桌上的蔬菜水果进行分类。
(3)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做的、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活动三
(1)吃过午饭,淘气一家到动物园游玩儿。淘气在动物园看到下面这些动物(出示书中“练一练”第1题的动物头饰)。请几个同学戴上这些头饰,并模仿小动物的动作或叫声。
(2)你能把这些小动物分类吗?说说你是根据什么分的。
(3)有的同学把这些小动物分成两类,其中一类是会飞的,另一类是不会飞的。请你按照这种方法把会飞的小动物涂上颜色。
4、活动四
(1)老师知道大家最喜欢做游戏了,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小游戏,请大家听清楚游戏规则,看看老师发给大家的三个牌子上分别写着什么。(玩具、文具、服装鞋帽)
(2)老师这有很多东西(准备好书中“练一练”第3题的实物),你认为它是哪一类的,就把哪个牌子举起来。明白了吗?
(3)小结:我们把这些东西分成了三类,哪三类呢?
5、活动五
(1)你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把教室里的人分分类吗?
(如:老师、学生;戴眼镜的、没戴眼镜的;脚上穿皮鞋的、穿布鞋的;男的、女的;……)
三、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帮助淘气整理了房间,还做了一些分类游戏。我们要养成爱劳动,讲卫生的好习惯。现在老师看到大家的桌子上有点乱,请大家把桌面上的东西收拾收拾,比一比,谁的动作最快!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起来分类
【教学内容】
一起来分类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中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知道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体会分类的作用。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兴趣,培养操作、合作、表达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65
【教学重点】
体验分类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猜谜语。
四四方方一口箱,书本文具里面藏,每天上学离不了,它是我们的好伙伴。
2、对了,小朋友们每天都要带着书包来上学,老师想知道你们的书包都是谁整理的呀?
3、噢,除了一两个小朋友是爸爸妈妈帮助整理的以外,大部分小朋友都是自己整理的呀,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孩子!
4、整理书包比赛。(动手整理自己的书包。)
(1)小朋友们平时都整理过书包,先请大家和同小组的小朋友们商量一下,打算怎么整理自己的书包。
(2)小朋友们开始互相讨论。
(3)小组汇报整理的情况:有按大小分的,有按语数分的,有按书本分的。
5、组织学生看书。
6、小结什么是分类,以及分类有什么好处。
二、探究新知。
1、分人物头像。
(1)请小朋友们以四人为一组,互相讨论看这么多的客人,该怎样分类,按什么分,分成几组,陈老师看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好,方法最多。
(2)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根据分的情况动手把黑板上的人物头像移动分类。
(3)分的结果大致有以下几种:按男女分;按年龄分;按是否戴眼镜分;按是否扎辫子分;按领子形状分;按是否系红领巾分……
2、分动物。
(可以按生活环境、大小来分。)
(1)老师要带大家一起来看可爱的动物,藏在袋子里,请小朋友们打开袋子取出图片。
(2)生取出图片看到动物后进行分类。
(3)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
3、分几何图形。
(可以按颜色、大小、形状来分。)
你们有本领给这些图形也分分类吗?这回有个要求,请小朋友们自己先独立地思考,想想我要怎么分,按什么分,分几类,看哪个小朋友想的方法又多又合理。
4、分算式。你们能给这些算式也分分类吗?怎样分?
三、课堂总结。
65
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本领――分类。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
小朋友们以后在生活中还会经常用到。
【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 位置与顺序
第一课时 前后
【教学内容】
前后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下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室里(活动一)
同学们,在教室里你能说出你座位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吗?
2、数字卡片(活动二)
请10个同学,每人手里拿着数字卡,按1、2、3……的顺序站好,请你说说你前边的数字是几,你后边的数字又是几?你前边有几个数字,你后边是谁?你后边的数字又是几?你前边有几个数字,你后边有几个数字?
3、排队(活动三)
请出一组同学站好队,请你说说你前边是谁?你前边有几个人?你后边是谁?你后边有几个人?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森林运动会——跑步(多媒体课件)
(1)秋天时节,一年一度的森林运动会开始了,我们先来看跑步场上都有谁在比赛?(电脑显示)谁来说说它们的名次?
65
(2)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谁在小鹿后面?小松鼠的前边是谁?……
(3)如果5个小动物继续赛跑,其前后顺序有可能变化,请同学们说说将会怎样变化?在跑步场上,小兔子接受了上次跑步骄傲失败的教训,这次它使了了全身的力气,它会跑第几名?大家(小组讨论)。
(4)我们也来一个跑步比赛。(赛跑活动)。
2、森林运动场的第二赛场——赛车场。
(1)赛车运动员都有哪几位呢?
(2)就目前的比赛情况,谁排在最前边?谁排最后边?2号车是第几名?5号车是第几名?3号车在几号车的前面?在几号车的后面?
3、(1)师:比赛继续进行,糟糕!排在第一的2号车出现了故障,怎么办?
师:赛车场上,小猫的汽车突然出了问题,你们猜猜看,谁会是第一,它的后边又是谁呢?
(2)、想一想,你们能提出来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教师能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条件,使学生在观察、讲述中进一步体会前后的意义,培养了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直观提问能力。
三、巩固练习,扩展思维。
第63页的2、3题。。
四、思维创造训练
第63页的“数学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地编故事)。
请同学们看图编故事,开始小兔和乌龟谁在前谁在后?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它们 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各种活动,体会用前、后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前、后来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多注意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上下
【教学内容】
上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65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大自然奥妙无穷,发生了许多许多有趣的事情(电脑显示)。松树林里有一棵茂盛的大松树,树上结满了松籽,饱满的松籽引来了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它来采松籽。这时,从远处飞来一只小鸟,站在树枝上不停地唱歌,树爷爷问小松鼠:“你的上面是谁呀?”“你的下面是谁呀?”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电脑显示)先出现小鸟和小兔图,把松鼠从情境中去掉,重点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上、下位置关系。
(学生小组活动,充分自主地说出小鸟和小兔的位置关系)说出谁在谁在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1、再出现三个小动物的位置关系(电脑显示)。(通过小童话剧的情节揭示小动物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老师扮演松树爷爷说:“小松鼠,你的上边是谁呀?”学生扮演小松鼠说:“我的上边是小鸟”。(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学生语言的完整性)
“你的下边是谁?”
“小兔的上面是谁,下面是谁呀?”
“小兔在小鸟的哪面?”
“小鸟在小兔的哪面?”
“小松鼠,你在小兔的哪面?”
“小松鼠,你在小鸟的哪面?”
2、大家小组合作,在一起讨论一下,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果小松鼠和小鸟交换位置,又该怎样呢?
3、如果森林的医生啄木鸟也落在这棵松树上,该怎样描述这些小动物的位置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完成)
活动二:摸鼻子,眼睛游戏
学生用右手食指指住鼻子尖,老师喊让学生自己摸,喊:“嘴巴!”学生指嘴巴,老师喊“眼睛”学生摸“眼睛”,摸完以后同桌说出“眼睛”“鼻子”“嘴巴”三者的关系。(自由发言)。
活动三:
1. 我说你摆。
学生按照老师说的要求摆放数学书、铅笔盒、橡皮。摆好后用“上下”进行描述。
65
2. 我摆你说。(同桌互相合作,一个摆一个说。)
师:按自己喜欢的方法摆好书、文具盒、橡皮的位置,然后请同桌说。摆错了,帮助改正。
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在摆玩具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活动四:请同学们说一说教室中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
三、巩固练习、扩展思维。
1、说一说65页3题(投影片)
2、请你分房子(第65页的4题)(设影片)(要求把确定的位置与简单的推理结合起来)
3、第65页的5题:小红住在小英楼上,小英住在小兰楼上,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观察”“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小动物及其物体上下的位置关系,也已经体验到:一个物体的上下位置不是绝对真理的,而是相对的,并且还可以变化。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这样上下关系的例子,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我们身边的数学吧!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左右
【教学内容】
左右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观察的习惯。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
【教学过程】
65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1、我们用哪只手写字?请你举手。(右手)
2、把你左边的耳朵给我看。(同学们的头向右转)再让我看看你右边的耳朵。(同学们的头向左转)
3、用大家的右手摸摸左耳,再用左手摸摸右耳。
4、用大家的左腿抬起来,用大家的右腿跺一下地。
5、用大家的左手摸左腿,右手摸右腿。
6、同桌相互握手(用右手握对方的右手)
二、感知身边的左右。
1、左边的同学举左手,右边的同学举右手。
2、请你说说你的左边都有谁?你的右边都有谁?
3、请10个同学排成一排,请问:从左边数小华排第几?他又排第几?小华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三、摆一摆
1、让学生按一定顺序把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摆好。
2、让学生从左数看橡皮是第几个?
3、让学生从右数看橡皮是第几个?
4、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5、交换一下位置,再让学生说说橡皮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现“让学生动手实践”这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四、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老师和你面对面站着,老师举右手,你也举右手,老师举左手,你也举左手,看谁举得又对又快。
(学生十分投入地做游戏)
[设计意图]教师适时、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表演、验证,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最后的小游戏旨在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明确了“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同时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做一做
1、把语文书放在数学书下面。
2、把尺子放在数学书的左边。
3、把铅笔放在数学书的右边。
六、走一走
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个小组按“靠右手”上楼梯,一个小组按“靠右手”下楼梯,然后让两个小组交换体验。
七、练一练:教材67页第4题。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室
65
【教学内容】
教室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教室的真实情景,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地表达。
2、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3、进一步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
[难点]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教室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活动一:组织学生观察“教室”挂图
1、小明和我们一样大,是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他在另一个学校上学,你们想不想看看他的教室是什么样子?(出示“教室”挂图)
2、你认为他的教室怎么样?
(干净、整齐、有电视……)
3、和我们的教室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
4、想像自己站在图中,面向黑板,请你说出物体的位置。
(教室的前面是块黑板,黑板上面有红旗,红旗的两边有字,在我的左边有窗户,右边有门,我的后面……)
二、探究新知
活动二:说说自己的教室
1、同学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看教室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前面有黑板、红旗、讲桌、老师……)
2、再看看教室的左边、右边分别有什么?(左边有窗户、暖气……右边有……)
3、教室的上面、下面各有什么?(上面有天花板、吊灯……下面有地板……)
三、活动三:说说自己的家
按一定的顺序说说你的家里的物品是怎样摆的?(同桌互相说,指定几名学生给大家说)
四、活动四:说说你的文具盒
指一指,说一说你的文具盒的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
五、活动五:
指定一个座位,请同学们说说从讲台到指定座位的路线,怎么走?有几条?
65
六、活动六:画一画
教材69页 练一练第2题
【教学后记】
第六单元 认识图形
第一课时 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讨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
[难点]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方法】
实物演示法。
【课前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初步掌握认识物体的方法.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小朋友,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你们欢迎他们吗?
1.出示图片:小猫和小狗
2.小狗说:“谢谢大家.”小猫说:“在学习前我想提一个问题,你们能记住我们吗?
请快想想,怎样才能记住我们.”
(二)学生讨论
1.如何记住一只小猫?又如何记住一只小狗?
2.学生反馈:小猫矮矮的、胖胖的、黄色的猫.
小狗高高的、瘦瘦的.
3.小结:要记住它们的特点.
65
二、练习分类
小狗说: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想请你们帮个忙,给它们分类.
(一)出示图片:物体分类
(二)分组讨论
1.四人分小组讨论,边发表意见边演示课桌上的物品.
2.学生演示自己不同的分类方法.出示图片:分类方法一、分类方法二
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小狗说: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物品好吗?
教师板书:认识物体
(一)认识长方体
1.出示图片:长方体
2.小狗问:它是什么样子?
3.每一名同学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件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面,摸一摸每个面一样大吗?每一个面是什么形的?起个什么名字?
4.学生反馈长方体的形状特点
(1)有六个面;
(2)有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的四个面是长方形,还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四个面是一样大的,还有两个面一样大.(教师板书:长方体)
(二)认识正方体
1.出示图片:正方体
2.小猫问:这个物体是长方体吗?
有什么特点?
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起个什么名字?
3.学生分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正方体的特点
正方体六个面,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教师板书:正方体)
5.你是怎么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6.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哪些东西是正方体的呢?
四、认识圆柱体和球
(一)认识圆柱体和球
1.出示图片:圆柱体、球
2.小狗问:你的桌面上还有什么物体呀?它们有什么特点?
3.学生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
圆柱体有两个面是圆形的,球上没有一个平面.
教师板书:圆柱、球
5.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体的?那些物体是球体的?
(二)小结
65
今天我们和小猫和小狗一齐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我们一齐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教师指图形,学生举物体,说名字.)
(三)出示图片:找朋友
五、做游戏 “摸一摸、 猜一猜”
游戏介绍:将所有的物体全部放在课桌上,小组中的每个人轮流用围巾蒙住眼睛,用手摸物体并猜出是什么物体,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六、小小建筑师
1、用桌上的物体搭建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2、学生反馈.
七、课堂总结
今天你们认识了哪些物体?怎么记住它们?我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物体吗?
【教学后记】
我说你做
【教学内容】
我说你做
【教学目标】
1、通过“你说我摆”的游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2、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是难点。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一组建筑物的图片:故宫、赵州桥、世贸大厦、东方明珠电视塔等。
讲述:这些壮观美丽的建筑都是设计师和建筑师的杰作,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你们羡慕吗?我们今天也来做做小小设计师——有趣的拼搭。
二、探究新识
1. 开展“摸一摸”活动。
(1)(出示装有四种几何形体木块的口袋)同学们想知道它们是谁吗?请大家将它们一个一个地从袋子里请出来。
65
(2)指名上台摸一摸,并说说摸出的是什么物体。
请每个小组组长拿出袋子,每个同学都来摸一摸,可以先摸出物体,再说出名称,也可以先说出名称,再摸出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摸和说名称,加深对已学过的几何形体的认识,也为接下来的活动打好基础。
2. 开展“分一分”活动。
(1)每组学生准备各种形体的实物若干个。要把这些物体分成几类,可以怎样分?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动手分一分。
(2)学生交流各组的分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分法。
分法一:分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类。
分法二: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看成一类,把圆柱和球看成一类。
(3)集体交流: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 开展“我说你做”活动。
(1)老师先请一个同学和老师做一下示范,两人一组背对背坐着,不能互相看。我说:“先放两个圆柱,再在两个圆柱上面放一个长方体,最后在长方体上面放一个正方体,你的球能从下面通过吗?”这时两人互相看看各自做的是否一样。
(2)小组开展“我说你做”活动。
4. 开展“小小设计师”活动。
(1)下面请大家当“小小设计师”。每个组的同学先集体讨论,然后大家动手,用带来的材料搭成自己喜欢的、有趣的作品,如机器人(贴机器人图片)、动物、交通工具、房子等。比一比哪个组搭的东西既有趣又好看。
(2)小组开展“小小设计师”活动。
(3)各组介绍作品,组与组互相评比,教师表扬鼓励。
[设计意图]开展“小小设计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几何形体的特征,合理利用材料,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想象力。小组集体讨论、拼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介绍作品、互相评比,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5. 开展“数一数”活动。
(1)活动导入:小朋友们拼搭的东西真有趣。现在老师请大家数一数,你的作品中各种物体的个数是多少?
(2)小组开展“数一数”活动。
(3)要求学生说一说:搭出的图形像什么?是用哪些形状的物体搭成的?数一数各种形状的物体分别有多少个。
[设计意图]看图说像什么,培养了想象力;看图说名称,加深了对几何形体认识;看图数数,提高了数数能力,并渗透了分类统计的思想。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活动,我们发现了什么?学到了哪些知识?
【教学后记】
65
第七单元 加与减(二)
第一课时 古人计数(一)
【教学内容】
古人计数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
[难点]对“数位”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物演示法。
【课前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这么多精美的礼品,一会儿将把它们奖给今天表现最好的那些同学,我们来看看老师准备了多少个奖品.(师生一起数,个数大于10)咦?这大于10的数该怎样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建立数位概念
一、数一数,有几只羊,用小棒代表羊的只数,需要几根小棒?(课件:主题图)
(一)数小棒
1.老师手里有几根小棒?我们来数一数,1、2、3、4、5、6、7、8、9、10.
2.一根一根数,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1.现在我们把它捆成一捆,它就成了1个十.
3.学生自己数出10根小棒,并将10根捆成一捆,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4.让学生再拿出1根小棒.
(1)现在是几根小棒?
(2)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3)它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它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二)介绍计数器及数位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十位上的1就表示是10.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1.
一边拨一边说:“在个位上拨几,在十位上拨几.”
3.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数、认、读、写12~20各数.
65
三、快速拨数
(一)师生互练
1.教师说数,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
2.说一说它的含义及是怎么拨的.
(二)生生互练
一人说数,另一人拨出,并说一说.两人互换再练.
四、对口令.
(一)师生互对
例:教师说16,学生对1个十和6个一.
教师说1个十和7个一,学生对17.
(二)生生互对
五、填、读尺子上的数
(一)出示图片:写一写
师生一起将尺子上的数补充完整.
(二)教师提问
1.比15小比11大的数有那些?
2.17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
3.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
六、找一找
找一找生活中的11~20各数,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
找一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到或用到了11~20各数.
七、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古人计数(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掌握口算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初步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及加、减法各部分名称。
2、 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内在关系,为教学用凑十法计算加法和利用加法计算减法打下基础。
3、 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十加几及相应减法。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65
【教学难点】
计算
【教学准备】
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 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 )。
1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1个十和( )个一合起来是19。
2个十是( )。
2、 易老师带来了一些花,奖给表现好的小朋友。瞧,花朵上还有算式呢!这些算式中哪些已经学过了,哪些还没有学?
(学生分类)8+1 10+1 2+6 7-3 8+10 11-10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板书课题)
二、新知教学
1、 实物出示实物出示一捆小棒和三根小棒。
看到这幅图你能列出四个算式吗?动笔写一写。
汇报:10+3=13 3+10=13
13-10=3 13-3=10
观察思考:这些算式的计算有什么特点?
小结:10加几就得十几,十几减10得几,十几减几得10.
2、 拨数。
学生齐声介绍计数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个位拨几颗珠子就是表示几个一,十位拨几课珠子就表示几个十。
10+5= 18-10= 6+10= 17-7= 11+3= 14-2=
3、 介绍加、减法各部分名称:
3 + 10 = 13 13 - 3 = 10
三、巩固练习
1、听写算式。
被减数是16,减数是10,差是几?
一个加数是12,另一个加数是4,和是几?
一个加数是10,和是18,另一个加数是几?
差是3,被减数和减数可能是几?
2、在○里填>、<或=。
10+3○12 13-10○3 5+10○18 11+2○14
四、课堂总结
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后记】
65
第三课时 搭积木(一)
【教学内容】
搭积木
【教学目标】
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是重点。
[难点]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是难点。
【教学方法】
实物演示法、操作法。
【课前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一)搭积木(出示图片:说一说1)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
2.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板书:10+5=15 16-2=14
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1)明明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明明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
(2)丁丁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十八块,拿走了两块是十四块,所以就是16-2=14.
(二)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明明和丁丁解决了他们搭积木情况,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
(一)动手操作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
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
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
10+1=11
11-1=10
11-10=1
65
10+6=16
16-6=10
16-10=6
10+7=17
17-7=10
17-10=7
4.任意举出一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一根还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十根还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
三、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列出这么多的加减法算式,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有几瓶牛奶
【教学内容】
有几瓶牛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9+?的进位加法。
[难点]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凑十法的意义。
【教学方法】
实物演示法、操作法。 、
【课前准备】
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宠物小精灵皮卡丘)你们认识它吗?喜不喜欢皮卡丘?今天皮卡丘就来到了我们的课上和我们一起学习。
2.游戏
(1)下面皮卡丘请我们同桌的小朋友先来做个凑十的拍手游戏:
65
你拍1,我拍9,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拍2,我拍8,团结起来力量大。
你拍3,我拍7,我们从小爱学习。
你拍4,我拍6,说话老实不吹牛。
你拍5,我拍5,两数凑十不马虎。
(2)提问:
师:看到7。 生:想到3。
师:看到1。 生:想到9。
师:看到4。 生:想到6。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谈话引入:
出示“有几瓶牛奶“图
师:小猴子不知道两个箱子里有几瓶牛奶,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
2、探究算法
(1)四人小组,学习研究(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a.小明:我是用小棒数出来的,1,2,3……14,一共14瓶。
b.小东:我用的是加法,9+5,把9凑成10。先从5瓶里拿出1瓶,和9瓶放在一起,是10瓶,10+4=14
三、巩固提高,发展思维。
1.探究算法。
(1)笑笑送完牛奶回到家,妈妈给她买来了9个苹果和4个梨,一共有几个水果?应该怎样列式?(生:9+4)
(2)师:怎样计算9+4呢?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算一算,互相说一说。
指导学生操作。学生汇报“9+4”的计算方法。
2.试一试:7+9=
[设计意图]由于每个学生家庭环境、智力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每个学生就可能采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要允许差异的存在。
3、新课总结。
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去计算。
4、体会算法。
试一试(79页) 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的算法。
我发现有些小朋友算得很快,你们能把你算得快的秘密告诉大家吗?
你的发现真是了不起!(全班表扬)我们不仅要看题仔细,多练,还要学会去找它里面藏着的小秘密,这样才能算得又快又好。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还学会了什么?和你的同学说说,记得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
【教学后记】
65
第六课时 有几颗树(一)
【教学内容】
有几棵树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2、组织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3、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是重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是难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操作法。
【课前教学准备】
计数器、小黑板、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进行环保教育.
1.出示图片:主题图。
2.教师谈话
树林中有一些小树,分两排种植,少先队员大哥哥、大姐姐们要为小数浇水,第一排有8棵树,第二排中了6棵树,你知道大哥哥、大姐姐们工需要为多少棵树浇水吗?
二、问题摆现,体会计算多样。
(一)教学“8+?”
1.根据问题,同学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出示图片:说一说1和说一说2)
(二)比较
1.计算对比。
9 + 6 = 15
8 + 6 = 14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收获吗?我们再看几组,先计算,如果有收获请你验证你的想法,如果没有,请你继续总结。
2.口算。
9+9 = 9+8 = 9+7 = 9+6 =
9+5 = 9+4 = 9+3 = 9+2 =
65
8+9 = 8+8 = 8+7 = 8+6 =
8+5 = 8+4 = 8+3 =
3.小组交流心得。
4.全班交流小结。
9加几就减1,8加几就减2。
5.反馈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快。(说一道,算一道,并说算的方法)
8+8 7+8 8+4
5+8 8+6 8+3
8+5 2+8 4+8
8+7 9+8 8+9
3+8 6+8 8+2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有几颗树(二)
【教学内容】
有几棵树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2、组织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3、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难点]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
观察法、操作法。
【课前准备】
计数器、小黑板、小棒。
【教学过程】
一、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一)出示图片:摆一摆,算一算
(二)出示图片:蝴蝶
(三)出示图片:蜻蜓
65
(四)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蕴含的数学问题(如:种树问题、游戏问题、银行问题),
选一些挑战性问题大家进行讨论,并加以解决,使之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课外研究。
7+( ) 6+( )
有什么办法计算更快?
三、巩固练习。
课本82页第3、4、5题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有几只鸟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能够根据一幅图写出加法算式, 并算出得数。
2.掌握6和7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8和10的加法,谁能说出,计算方法。
(2)开火车,快速说出结果。
二、传授新知
(一)、出示主题图
1、学生观察,列式,计算,。
2、说出计算方法。
(把其中一个数分开,使其中一个数与另一个加数的和为10,,然后再与另一个数相加。)
7 + 6 =13 7 + 6 = 13
3 3 3 4
3、做一做,说一说。 凑10法
4、圈一圈,算一算。
先圈出10,再把剩下的加上。
5、练习。接着往下算
6. 找朋友游戏。
6张卡片分别标有12,6+5,11,7+5,5+7,5+6。请同学们帮他们找到朋友,你发现了什么?
65
6+5=11,5+6=11,6+5=5+6,这两个算式和11是好朋友。
7+5=12,5+7=12,这两个算式和12是好朋友。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学生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使学生所学得以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达到练习的目的。
7. 拍手儿歌。
吃完了水果,要动动我们的小手和小嘴了,一起来读读这首拍手歌。
看到9想到1,
把数分成1和几;
看到8想到2,
把数分成2和几;
看到7想到3,
把数分成3和几;
看到6想到4,
把数分成4和几。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爱玩、喜欢顺口溜的特点设计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复习了“凑十”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1、84页第1题
先看图,观察,在列式。
用方法计算结果。
2、第2题,
学生自己做,汇报结果。
全班交流。
3、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84页第3题。
四、课堂总结。
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和不进家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5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加减法。
【教学难点】
[重点]熟练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举例子复习不进位加法与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思考过程)
二、基本练习
指导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
(2)、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三、变式练习
1、指导完成第1题。
(1)、指导看懂题意。 (2)、学生完成后交流结果。
2、指导第2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完成后校对结果。
3、指导第7题。
(1)、明确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
4、指导第6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完成后校对结果。
四、提高练习
1、 指导第5题。
(1)、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开火车,说答案。
五、开放性练习。(指导第9题)
1、先独立解题。
2、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怎样才能把算式更好地写出来?
3、交流。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对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总结得很全面,下来要有意识地多加练习,相信大家的计算能力会更高。
【教学后记】
65
第十课时 做个加法表
【教学内容】
做个加法表
【教学目的】
1. 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过程。
2.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 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过程。
[难点]能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过程】
三、情境导入
我们以前学完10以内的加减法后,进行了10以内加减法的整理,并有条理地整理在了表格里。上一节课还有同学提到要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整理成表格,这节课我们完成这项任务,你们有信心吗?
在动手之前,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在整理10以内加法表的时候,是怎么整理的?
把得数相同的算式按其中一个加数的大小顺序整理成一列。
横排都含有一个相同的加数,另一个加数是按顺序排列的。
[设计意图]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为新课的学习作准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10以内加法表的方法,意在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二、探究新知
整理的方法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现在就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尝试完成加法表的填写。(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加法表)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表格,教师深入小组重点指导分工不明确、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
展示交流小组活动的结果。
观察加法表,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横着看,第1排的得数都是11,第2排的得数都是12,第3排的得数都是13……
竖着看,左边第1列都是9加几,第2列都是8加几,第3列都是7加几……
从右上往左下看,第二个加数相同,第一个加数增加1,得数也增加1。
同学们总结得真不错,从中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一定会有所发现。
[设计意图]借助以前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自己整理、自己找规律,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进而促使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三、课堂小结
【教学后记】
65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教学内容】
小明的一天
【教学目的】
1. 结合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2. 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养成珍惜时间的观念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难点]养成珍惜时间的观念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时间就是生命,我们的生活更是跟时间紧密地连在一起,所以钟表不仅外形美观,还能告诉我们准确的时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跟钟表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这节课要进行的教学内容,避免学习时杂乱无章,尽量做到目标明确、有条不紊。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钟面。
同学们,你们先观察自己的小闹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
学生观察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
钟面上有12个数,还有时针和分针。(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
同学们讨论一下,时针和分针有什么区别呢?
时针又粗又短,分针又细又长。
2. 教学整时。
(出示2时的钟面)谁知道这表示的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4时的钟面)这又是什么时刻?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8时的钟面)这是什么时刻?平时这个时刻我们一般该干什么呢?
谁能告诉大家像刚刚这些整时刻,是怎么看出来的?
出示半时的钟面,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是什么时刻,引导学生总结认读半时的方法。
3. 小明的一天。(课件出示:教材第92页情境图)
同学们今天学习很投入啊!学得真快。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明的星期天是怎么过的。注意告诉大家:什么时候小明在干什么?
早上7时,小明刚起床。
早上8时,小明在上课。
早上9时半,小明在做操。
中午12时,小明在吃午饭。
下午4时,小明在踢足球。
晚上8时半,小明上床睡觉了。
65
同学们说得很好,甚至有同学们注意到了,两个8时可不一样,一个是早上8时,一个是晚上8时,一定要说清楚,否则该闹笑话了。
4. 我说你拨。
同学们,整时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半时时,分针指向6,时针刚过几就是几时半。现在我们来一起做个小游戏:同桌两人为一组,一个人说时间,另一个人拨指针,然后交换。看哪一组做得最好。
学生在小组里做游戏。
[设计意图]当引导学生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后,请学生拨一拨学具钟表,以增强学生直接感知经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钟面上的整时和半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分针指向6,时针刚过几就是几时半。今后一定要留心观察我们一般是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看看是否有规律。
【教学后记】
总复习
第一课时 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1”的含义,掌握古人计数的方法,理解“同一个数字所占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2.使学生学会比较数的大小,体会对应的思想。
3.使学生领悟基数(表示几个)和序数(表示第几)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数“1”的含义,掌握古人计数的方法,理解“同一个数字所占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难点]在比较两类物体的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培养初步的对应思想和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描述关系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时间过得真快啊!这本书的新内容我们就学完了,
65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这节课要进行的教学内容,避免复习时杂乱无章,尽量做到目标明确、有条不紊。
二、探究新知
先想一想,在“数的认识”这一小板块,我们学过哪些内容?
看图中有几只小鸡?几只小鸭?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情境图)
有4只小鸡,有6只小鸭,我知道了小鸡比小鸭少,4<6。
有4只小鸡,有6只小鸭,我知道了小鸭比小鸡多,6>4。
在比较数的大小时,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对着比,也可以数出来之后根据数的顺序再比。我们还学了什么呢?
学了同一个数,既可以表示几个,又可以表示第几。
看图(课件出示),有几只小动物?小猫排在第几?
有7个小动物,小猫排第7。
这两句话中的“7”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7只”表示的是一共有7只小动物,是较多的,“第7”表示的是这7只中的一只。
想想我们还学什么呢?
古人用1块大石头表示10,就像计数器上十位上的数字;用小石头表示一个一个的一,就像计数器个位上的数字。
是有点像,同是1块石头,大的可以表示10,小的就表示1;同是数字“1”,在个位上就表示1个一,在十位上就表示1个十。
同学们看(课件出示),图中的两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个位上的“1”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
(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情境图)图中用1块大石子和2块小石子表示12,你能再想一个方法表示12吗?
在整理“数的认识”时,有特殊的数,表示的含义也不一样,大家想到了那个数?表示什么?
“1”可以表示单个的1,如1个人、1个萝卜;也可以表示群体,如1群人、1筐萝卜。
“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如在直尺上的“0”;还可以表示基准,如温度计上的“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如数的大小比较、数的不同含义等。结合具体实例,促进学生对数的理解,加深印象。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总结得很好,知道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知道了数的不同含义及计数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多思考、细心做。
【教学后记】
65
第二课时 数的运算
【教学内容】
数的运算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深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2.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对实际问题进行数量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计算。
[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数的认识”,在认识了数之后,我们要进行的是“数的运算”。想一想:在“数的运算”这一小板块我们应该掌握什么呢?
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知道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在计算加减法的时候,我们可以数数,加几就往后接着数几个,减几就是倒着往前数几个。
在计算加减法的时候,可以借助计数器拨珠计算,也可以用小棒数数算。
在数小棒的时候,够10根了就捆成1捆,所以计算加法的时候常采用“凑十法”。
……
下面我们就来练一练,看看到底掌握了没有,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数的运算”涉及的知识点,从思想上提起重视,同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二、探究新知
1. 计算方法。
说说你是怎么计算“8+6”的?
想8加2可以凑成10,6里面拿出了2,还剩4没有加,所以10加4等于14。
6加4可以凑成10,10再加8里面剩下的4,等于14。
可以摆小棒,先摆8根,再摆6根,从6根里面拿出2根和8根凑成10根,捆成1捆,再加剩下的4根就是14根。
可以用计数器拨珠计算,先在个位上拨8个珠子,再加2个珠子凑成10,并向十位进一,也就是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个位上还要拨4个珠子,表示14。
还可以数数,8+6就是从8接着往后数6个数,是14。
现在我们就来比一比(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4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好。
学生完成后,以“开火车”的形式订正交流。
65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计算的方法,再加以有针对性的巩固训练,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 解决问题。
同学们,我们的学习是为了应用,是为了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完加减法的计算就能帮我们解决一些小问题了,随着学习的深入才能更进一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现在我们就来试一试吧。(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5题)
根据你得到的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一共得了多少颗☆?
哪一学科得的☆多?多几颗?
问题提出来了,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呢?
7+9=16
9-7=2 语文作业得的☆多,多2颗。
三、课堂小结
数的运算”是我们数学课的主角,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包括了数的计算和应用计算解决问题,只有学好了这个重要的知识点,才是真正地学习数学,今后要不断地努力,争取更好。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常见的量 图形与几何
【教学内容】
常见的量 图像与几何
【教学目标】
1.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钟表的过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钟表和立体图形的过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难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65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首先大家想一想在认识钟表时,知道了哪些知识?钟表上整时、半时时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
再说说,我们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要整理复习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形成看到钟表、几何图形等立即能在头脑中形成表象,逐步构建知识系统。
二、探究新知
1. 认一认,连一连。
我们的知识点说得很到位,那么解决问题怎么样呢?看一看,想一想,做这些事情该是什么时间?连一连。(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7题)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完成习题。
2. 几何图形。
给下面的物体分分类,说说你的理由。(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第1题)
(学生应该很容易地将已学过的形体进行分类)
3. 位置。
请同学们看看教材第95页第2题和第3题。先自己解答,然后我们再交流订正,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得很好。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然后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整理后,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训练,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确定下一步教学内容。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认识钟表”,知道了整时、半时时分针和时针的特点;还复习了“图形与几何”,再次认识了常见的立体图形。我们的教材学习到这就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永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教学后记】
65
相关文档
- 【41页精品】人教版学美术一年级上2021-11-1841页
- 人教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2021-11-173页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表格2021-11-1757页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42021-11-1752页
- (231页)复习专用: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2021-11-17231页
-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共152021-11-17152页
- 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2021-11-1775页
- 人教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2021-11-172页
-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2021-11-174页
- 人教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2021-11-1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