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55 KB
  • 2021-11-19 发布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本课设计力求突出学生自主性阅读和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揣摩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以此思考自己的志向。‎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整理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及当时的社会情况。‎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搜集资料,阅读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读文释题 ‎1.教师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读书?‎ ‎2.学生思考后,自由回答。(预设:为父母、为了以后有好生活、为了考大学……)‎ ‎3.教师由问题引出课题。‎ 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是这样回答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位少年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板书题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学生读课题,借助工具书解题。‎ 要求:读准生字“崛”,理解“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整个题目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兴起而努力读书”的意思。‎ ‎5.介绍周恩来,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 多媒体出示周恩来图片,学生分享搜集的周恩来勤学读书的小故事。‎ ‎6.过渡:是什么事情让少年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呢?那时的中国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设计意图:“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始,是教师教学的开端。用问题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直接指向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朗读课文,检测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强调读文要求。‎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碰到新词语,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 ‎(3)思考: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三件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互读生字词,识记字形。‎ ‎(2)课件出示词语:‎ 崛起 模范 魏校长 清晰 淮安 疑惑 训斥 ‎3.书写指导:“肃、赞、疑”。‎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肃”是独体字,书写时应注意其笔顺。(横折、横、横、竖、撇、竖、撇、点)‎ ‎“赞”是上下结构,部首是“贝”。书写时注意第一个“先”最后一笔是竖提。‎ ‎“疑”是左右结构,第一笔为短撇,左下部“矢”最后一笔是点,书写时要紧凑些。‎ ‎(2)学生书空生字,感受字的笔顺。‎ ‎(3)教师范写。‎ ‎(4)学生在书后生字表中描摹,再独立练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5)师生共评后,学生修改。‎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比较多,词语也较难理解,给学生深入学习带来了障碍。本环节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自主识字、学词,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为深入学习打好了基础。‎ 三、默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注意要有一定的速度。‎ ‎ 提示学生默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不能一目十行,不求甚解。‎ ‎(2)画一画,文章写了哪三件事?简单概括。‎ ‎2.讨论交流。‎ 第一件事: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事:少年周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难以忘怀。‎ 第三件事:少年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见闻。‎ ‎3.理清课文中三件事的因果关系,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     引导学生围绕周恩来“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和“爱国忧国的情怀”这两方面来谈。‎ ‎4.认真默读第11~17自然段,想一想:从这三件事上,你对周恩来的印象怎样?‎ 设计意图:“学会抓住重点句段,理清文章的结构,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学生的一项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以上环节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能力。‎ 四、布置作业,拓展探究 作业设计:‎ ‎1.抄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搜集关于近代中国饱受欺凌的历史资料。‎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搜集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增加学生课外积累,加深对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社会背景的了解。‎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回顾内容 ‎1.导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立下的誓言。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齐读课题。这更是他终身奋斗的目标,请大家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课题。‎ ‎ 用有气势地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为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铺路。‎ ‎2.回忆课文中讲述少年周恩来的三件事,分别用三个词来描述周恩来的感情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立志——疑惑——气愤。)‎ ‎3.快速浏览课文,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回答: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围绕文章主题设疑,启发思考,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训练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语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为下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同时,抓住关键词语,形成教学主线,使课堂“提纲挈领”。‎ 二、补充资料,了解“不振”‎ ‎1.齐读“中华不振”的语段,在文中画出让你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2.交流作业成果,介绍周恩来少年时期的中国社会的状况。(搜集关于近代中国饱受欺凌的历史资料)‎ 设计意图: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引导学生与文章充分接触。‎ 三、精读词句,深思“不振”‎ ‎1.学习课文第11~14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指名读一读。‎ ‎(2)在文中画出有关产生疑惑的语句。‎ ‎(3)自由读句子,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读出自己的理解。‎ ‎2.学习课文第15~16自然段。‎ ‎(1)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问题。‎ A.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气愤)‎ B.他是因为什么事感到气愤?(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没有愧疚之情反而得意洋洋。中国巡警不但不惩罚外国人,反而训斥受害人。围观的人见此情况尽管气愤,但没有人敢说。)‎ 教师指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2)品词析句,集体交流,感受“中华不振”。‎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16自然段的内容,学生思考:‎ A.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此时这个女人会对哪些人哭诉?她会哭诉些什么?‎ B.为什么说这个女人是不幸的?‎ C.假如你就是巡警,面对这个不幸的妇女,你会怎样做?‎ ‎(3)多媒体课件出示:‎ 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思考:(学生完成学习卡内容)‎ A.这位妇女的亲人被轧死了,她本来以为巡警局会如何给她撑腰?结果呢?‎ B.想象一下巡警会怎样训斥这位妇女。‎ C.面对这样意外的结局,你有什么话想说?‎ 小结:这位可怜的妇女,遭受了如此大的不幸,她多么希望有人能帮一帮自己呀!可是,这个可恶的巡警竟借助外国人的势力在自己同胞面前显示威风,真是可耻至极,这就是——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 ‎(4)思考:这位妇女的亲人被轧死了,那个肇事者未受到惩处,围观的中国人有什么样的反应?画出体现围观的中国人情绪的词语。‎ ‎①齐读:围观的中国人……这个不幸的女人。‎ ‎②回答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吗?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当时围观的中国人的心情吗?‎ B.你们知道他们紧握着拳头最想干什么吗?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回答,那就是“惩处”。(多媒体出示)‎ C.惩处谁?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敢不敢惩处?为什么?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生答)‎ 看到这一切,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同学们,你们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了吗?根据老师的板书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想象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的事实时的悲愤心情,理解少年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深化认识,感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提炼资料,感悟誓言。‎ ‎1.在当时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外国人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课件出示)‎ 在上海某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2.过渡:看着这一幕,作为中国人,你的心能平静吗?而亲身经历这样一幕的周恩来更是难以平静。师引读——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生接读)‎ ‎ 此时学生感情激昂,教师要顺势引导,用“读”来降低理解课文的难度。‎ ‎3.提问:“这个问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像一团烈火”?‎ 设计意图:资料的展示,让学生对中国的那段屈辱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这样的志向,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引发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写作热情。‎ ‎(二)品读誓言,深化认识。‎ ‎1.过渡: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是一时冲动吗?同学们,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你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交流周恩来的资料。‎ ‎3.小结:在少年时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青年时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周恩来正因为有如此远大的志向,才成为我国伟大的总理!也正因为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 设计意图:“润物细无声”,通过品读少年周恩来的誓言,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引导学生真正了解周恩来的胸怀与抱负。‎ 五、拓展阅读,练笔应用 ‎1.赠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老师把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会有所帮助。‎ ‎2.20世纪初,中国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之时,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愿,如今,我们的祖国已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任人欺凌的中国了,如今的中国已经日益崛起。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你可曾想过:今天的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3.把你的回答写下来,并想一想理由是什么,想清楚,写完整。‎ ‎4.布置作业。(任选其一)‎ ‎(1)阅读周恩来或其他伟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办一张手抄报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3)通过不同渠道了解一下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 设计意图:‎ 介绍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来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并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可以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反思 本课为学生设计引导性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教学时,教师从课文题目入手,紧扣“中华不振”这一核心词语,抓住重点内容,进行多层次朗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的原因,理解少年周恩来幼小心灵深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再拓展文本,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树立报国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