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7 KB
- 2021-11-2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第六课 声音的产生
科学知识
1.能说出让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
2.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
1. 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现象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声音的产生作出假设 ,并设计出简单的实验方案。
3.能用记录表等方法记录和整理实验现象。
4.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
1. 能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 能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举例说明声音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操作,探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观察,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寻找证据,
支持自己的想法。
教师准备
音叉、橡皮锤、水槽、小鼓、水、纸屑、人唱歌、蟋蟀鸣叫、扬声器播放,音乐
第 2 单元 声音的世界
6 声音的产生
7 声音的传播
8 声音的高低强弱
9 怎样听到声音
10 噪声污染
的视频等
学生准备
钢板尺、皮筋、《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1 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引导: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知道要上课的呢 ?对,是铃声响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每天能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
(播放各种各样的,声音)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呢?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 提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二) 寻找声音,初步感知
1. 寻找声音。
(1) 引导:声音无处不在。比如我们在学校里 ,就可以听到上下课的铃声;在教室里,
可以听到钟,表发出的“滴答”声。谁来,说一说:你在哪里?听到了哪些物体发
出了怎样的声音
(2) 交流: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并把,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
手册》第 7 页中。
2. 制造声音。
(1) 引导:同学们都是善于留心观察的孩子 ,找到了这么多声音。
那你,能用身边的一些物体制造声音吗?
(2) 实验: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让身边各种物体发出声音。
(3) 小结:我们可以用敲击、拍打、吹气等多种方法使不同的物体
发出,声音。那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一步探究。
(三) 实验探究,构建知识
1. 实验探究,获取信息。
(1) 讲解:(出示幻灯片)讲解实验方法。
①用橡皮锤敲击音叉的叉股,仔细倾听音叉发出的声音,观察叉股有什么变化,用
手摸一摸叉股,看看有什么感觉。用发声音叉接触平静的水面,观察,水面出现的
现象。
②在小鼓上撒一些纸屑 ,轻轻地敲击鼓面 观察,纸屑出现的现象。
③把钢板尺的一端用手,固定在桌边 ,用另一只手的,手指压钢板尺的另一端之
后松开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钢板尺会有什么变化。
(2) 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观察现象,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7 页中。
(3) 汇报: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手摸音叉的时候感觉有些麻,音叉放在水里
会溅起水花;鼓面上的纸屑跳动起来;钢板尺来回运动。
2. 分析信息,形成知识。
3. (1)讨论:
①在以上实验中,发声的物体相同吗?发出的声音相同吗?
②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现象 ?,③由此推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 运用知识,拓展延伸
1.使物体停止发声。
(1)引导:怎样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呢?请同学们利用音叉和小鼓再试一试。
(2)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2.寻找发声物体的振动部位。
(1)提问:人、蟋蟀、扬声器分别是用什么部位振动发声的?
(2)出示:人唱歌,蟋蟀鸣叫、扬声器播放音乐的视频 (特写发声部位)。
(3)交流: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并把交流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7 页中。
3.课堂总结。
教师对表现好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
第七课 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空气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2. 能举例说明不同材质的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
科学探究
1. 能从传声现象中提出探究性问题,并对问题作出假设。
2.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能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3.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4.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 能对声音的传播产生探究兴趣。
2.能尝试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3.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学习,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举例说明人类的需求促进了人工传声物品的发展。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实验证明声音可以在液体、气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玻璃钟罩、抽气筒、闹钟(或空气传声实验视频)、音叉、橡皮锤、水,
槽、石块、铁棍、细绳、气球、尼龙线、棉线、软管、牙签等。
学生准备
纸杯、《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1 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引导:(播放两个人分别在山上和山下对唱山歌的视频或课件)同学
们,为什么人在山上唱歌,山下的人能听到呢
2. 提问: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 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 探究空气能否传声。
(1) 掌握方法。
①把小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听一听闹钟的声音
②用抽气筒慢慢抽岀玻璃罩内的空气,听一听闹钟声音有什么变化;
③取下抽气筒,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观察闹钟声音有什么变化。
(2) 实验观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
动手册》第 8 页中。
(3)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①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②引导:实验中,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闹钟的声音也越来越小,
最后就几乎听不到了;当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时,声音又逐渐变大。这
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③小结:声音可以依靠空气向各个方向传播。
2. 探究固体、液体能否传声。
(1) 提出问题。
引导:声音能够通过空气传播,那声音能不能通过固体或液体传播呢?
(2) 掌握方法。
讲解:固体、液体传声的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固体传声的实验。
A. 把音叉立在桌子中央,用橡皮锤敲击音叉使其发出声音,把耳朵贴
在,桌面边缘,听一听是否能听到音叉的声音。
B. 在音叉的叉股上系上一根细绳,另一端系在铁棍的一端,把细绳拉
直,把耳朵贴在铁棍另外一端。轻轻敲击音叉,听一听,看看是否能听到
音叉的声音。
注意事项:轻轻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的声音小一些,尽量使旁边的人
听不到声音。
②液体传声的实验。,A.把两个石块放在水中,互相轻轻敲击。听一听,
看看是否能听到声音。
C. 把长气球装满水放在桌面上,把连接音叉的细绳系在气球一端,把
细绳拉直,把耳朵贴在气球另外一端。轻轻敲击音叉,听一听,看看是否
能听到音叉的声音
注意事项:轻轻敲击石块,尽量不溅出水花,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3) 实验观察。
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8 页
中。
(4) 得出结论。
①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②讨论:以上四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③小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中向不同方向传播。
3. 综合概括,形成结论。
①引导:通过活动 1 和活动 2 的探究,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
②总结:声音可以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向不同的方向传播。
(三) 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 制作土电话。
引导:我们利用声音传播的知识可以设计制作一些传声小装置,比如土
电话。
(1) 掌握制作方法。
①讲解:准备两个纸杯,将纸杯底各打一个小孔,分别将棉线两端塞入
杯中,在棉线两端绑上牙签,用来固定。试着用这个土电话和其他同学
通话。
②注意事项:棉线要拉直,要与杯底垂直;说话的学生声音要小,避免其
他学生通过外界直接听到声音。
(2) 制作土电话。
学生分组制作土电话,并尝试进行通话。
(3) 探究土电话。
①引导:如果我们把棉线换成其他的材料,比如尼龙线、塑料软管等等,
听一听,通话效果是否有变化?
②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
(4) 得出结论。
小结:声音可以通过棉线、尼龙线、软管里的空气传播,不同物体传播
声音的能力不同。
2. 月球上的交流方式。
(1) 引导:月球表面没有空气,航天员怎样互相传递信息呢?
(2) 播放:航天员在月球表面利用无线电装置交流的视频或图片。
(3)小结: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航天员要借助于电子通信
设备,将声音转换成无线电波进行通话。
第八课 声音的高低强弱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举例说明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
2.能说出声音的高低、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科学探究
1.能从对声音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并作出假设。
2.能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实验。
3.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4.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探究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产生兴趣。
2.能认真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愿意与同学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体会声音的高低、强弱给人们带来的丰富感受,以及科学技术对声音研究的影
响
教学重点:懂得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音叉、橡皮锤、铝板琴、小鼓、钢板尺、系有泡沫小球的细绳、纸屑少,许、长
方形硬纸片、齿轮组、粗细相同的皮筋 6 根、长尾夹 6 个、相同的玻璃杯,7 个、
水槽、胶带、抹布等。
学生准备
硬板纸小纸盒、剪刀、笔 2 根、《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本课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 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
活动 3 和“应用与拓展”。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的,物体产生
的声音是不同的,但即使同一个物体,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播放,高低、强弱不
同声音的音频。)刚才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提问:声音的强弱、高低与什么有关呢?
(二) 感知声音,作出假设
1.演示:先轻轻敲击音叉,再用力敲击音叉,反复 3 次,倾听音叉发
出的声音。
2.讲解: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大表示声音强,音量小表示声音弱。
3.假设:你认为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声音的强弱可能与物体振动幅度
的大小有关。物体振动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就强;物体振动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就
弱。)
(三) 实验观察,获取事实
1、掌握方法。
出示:实验方法的幻灯片,要求学生理解、记忆。
(1) 音叉发声强弱的实验方法。
①把系有泡沫小球的细绳用胶带固定在音叉叉股顶端。
②用橡皮锤轻轻敲击另一个叉股,观察泡沫小球振动的幅度及音叉发声的大小。
③用橡皮锤使劲敲击叉股,观察泡沫小球振动的幅度及音叉发声的大小。
④实验反复进行 3 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 小鼓发声强弱的实验方法。
①在小鼓鼓面上放一些纸屑。
②轻轻敲击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高度及鼓声的大小。
③用力敲击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高度及鼓声的大小。
④反复实验 3 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 钢板尺发声强弱的实验方法。
①用手将钢板尺按在桌边,让尺子伸出桌外 15 厘米。
②用手指轻轻向下拨动钢板尺,观察尺子振动的幅,度及发出声音的大小。
③用手指用力向下拨动钢板尺,观察尺子振动的幅度及钢板尺发声的大小。
④实验反复进行 3 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实验观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第 9 页中。
(四) 分析事实,得出结论
1.汇报:你是怎样实验的?观察到什么现象?
2.讨论:音叉、小鼓和钢板尺发出较强或较弱的声音时,它们振动的幅度,有什么
相同点?
3.结论: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五) 活动总结,拓展延伸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知道了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声音的强弱。高低
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第二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演示:敲击铝板琴上不同的琴板,让学生观察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讲解:当敲击不同的琴板时,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调来
表示,有的音调高,声音比较尖锐,叫做高音;有的音调低,听上去,比较低沉,叫做低
音。
3.提问:声音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 实验观察,记录现象,掌握方法。,出示:实验方法的幻灯片,指导学生理解、
记忆。
(1)钢板尺发声高低的实验方法。
①将钢板尺按在桌边,让尺子伸出桌外 15 厘米。
②用手指向下拨动钢板尺,辨别音调高低,观察尺子的振动
③调整钢板尺的位置,使其伸出桌外的长度缩短为 5 厘米。
④用相同的力拨动钢板尺,辨别音调高低,观察尺子的振动。
⑤实验反复进行 3 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 橡皮筋发声高低的实验方法。
①把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长度相同的塑料尺上用,铅笔把
橡皮筋支起来。
②用手指轻轻拨动细橡皮筋,辨别音调高低,观察橡皮筋的振动。
③用相同的力拨动粗橡皮筋,辨别音调高低,观察橡皮筋的振动。
④实验反复进行 3 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 纸片发声高低的实验方法。
①用手拿住纸片的一端,把另一端搭在齿轮组的大齿轮上。
②转动手柄,使大齿轮转动并拨动纸片,辨别音调高低,观察纸片的振动
③用相同的速度转动手柄,使小齿轮转动并拨动纸片,辨别音调高低,观察纸片的
振动
④实验反复进行 3 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实验观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观察,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第 9 页中。
(三)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1.交流:你是怎样进行实验的?观察到什么现象?
2.讨论: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3.结论: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髙;物体振
动越慢,音调越低。
(四) 设计制作,巩固运用
1.明确任务。
引导:(播放音乐会视频)人们弹奏各种乐器就是利用声音高低强弱的变,化来演奏
出动听的音乐。我们也做一个“六弦琴”或其他小乐器,来体会其中的奥秘吧!
2.设计方案。
(1) 出示:六弦琴、吉他、排箫等乐器实物或图片。
(2) 讨论:这些乐器由几部分组成?各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3) 要求:可以设计一种或几种小乐器,把设计的方案用图和文字呈现出来。
(4) 设计:学生分组设计。
(5) 汇报:引导学生按种类分别展示小乐器方案,并相互补充与评价,形成几种统
一的制作方案。
3.制作乐器。
出示“六弦琴”等小乐器的制作方法。学生根据制,作方法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
弦琴或其他小乐,并将制作好的乐器的照片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9 页
中。
4.展示评价。
组织学生展示各自的作品,并从结构合理、造型美观、音调高低区别明显几个方
面进行评价。
(五) 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1.引导:我们刚才在实验中观察到了物体振动的幅度和快慢会影响声音的,强弱和
高低。计算机音频软件在播放声音时,则可以把声音转换成波形图来直观表现。
2.播放:计算机音频软件播放声音时呈现的波形图。
3.讲解:波形图纵向的高度代表振动的幅度,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
度越小,声音越弱。波形图横向的疏密代表振动的快慢,声波越密说明振动得越快,
音调越髙;声波越稀疏说明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
第九课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耳朵的构造及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能举例说出保护听力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根据生活经验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通过观察、实验、阅读等方式获取信息。
3.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活动结果,得出活动结论。
4.能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并积极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1.能对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过程产生兴趣。
2.能听取他人的意见,分工协作完成探究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体会到科技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听到多种声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人耳结构模型、硬纸筒、漏斗、气球皮、系有细绳的泡沫小球、乳胶管,(约 20
厘米)、笔管尾塞、胶带、救护车鸣笛、上下课铃声、打雷声等音频及,课件等。
学生准备
搜集到的保护听力的方法及超声波和次声波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1 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声音,的高低
强弱等知识。请大家认真倾听下面的声音,想一想这些声音能告诉你什么信息。(播
放救护车鸣笛、上下课铃声、打雷声等音频。)声音是生活中传递信息的方法之
一,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再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
朵里。
2.提问: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二) 实验探究,构建知识
1.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 引导:耳是人体重要的听觉器官,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人耳模型,分析我们的耳由
哪些部分组成。
(2) 观察:学生分组观察人耳模型。
(3) 讲解:人耳从外,到内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和听神经,组
成,鼓膜是位于外耳道末,端的半透明薄膜。
(4) 讨论:声音在人耳中传播的路径是怎样的?并将讨论的结果画在《科学学生活
动手册》第 10 页中
2.声音引起鼓膜振动。
(1) 提问:声音进入外耳道,能使鼓膜发生什么变化?
(2) 出示:实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记忆。
①把一块气球皮绷紧在硬纸筒的一端,用胶带固定。
②把系着泡沫塑料小球的细绳用胶带粘在纸筒上面,使泡沫小球悬挂在气球皮中
心。
③从另一端向纸筒内说话,观察泡沫小球有什么现象。
(3) 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 汇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
(5) 讨论:根据实验现象,推想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6) 小结:当声音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时,鼓膜就像纸筒上的气球皮一样振动起来,
把声音信号传递到听小骨,听小骨把信号通过耳蜗传给听神经,最后听神经把信
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3.怎样保护听力?
(1) 引导:耳是人体重要的听觉器官,如果耳朵受到伤害可能会引起听力下降,甚至
丧失听觉。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做法可能会影响到耳的健康吗?我们应该怎样保
护听力?请同学们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保护听力的
倡议书
(2) 阅读:学生分组阅读、整理资料并完成倡议书,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第 10 页中。
(3) 总结:保护听力,我们应做到:①不用力扭耳廓;②不用尖锐的工具拘耳屎;③尽
量避开噪声,听到巨大的声音(例如雷,声、炮声)时要张口,避免震破鼓膜;④不
让污水进入外耳道,洗澡、游泳后要把外耳道内的水擦干净,以免引起中耳炎;⑤预
防鼻炎、咽炎。鼻、咽与中耳相通,如果鼻、咽发炎,病菌有可能侵入中耳,引起中
耳炎,损伤听小骨或使鼓膜穿孔等。
(三) 制作模型,加深理解
1.引导:人们经常借助一些工具倾听微弱的声音,比如听诊器是医生常用,的诊断
用具,它可以收集和放大从心肺部或其他脏器发出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制作,
简易听诊器,体会其中的奥妙吧。
2.讲述:听诊器主要由拾音部分(胸件)、传导部分(胶管)及听音部分(耳件)组成。胸
件一般由金属探头制成,覆有膜片。
3.出示:制作听诊器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记忆。
(1) 用漏斗代替听诊探头,把气球皮绷紧在漏斗上,用胶带固定。
(2) 把乳胶管一端套在漏斗颈口,另一端用笔管尾塞堵住,做成耳塞。(如果找不到
中间有孔的笔管尾塞也可以省略。)
4.制作:学生分组制作听诊器,教师巡回指导。
5.观察:二人为一小组进行,把乳胶管听筒一端塞入耳内,把漏斗上的,皮膜放在另
一个同学胸口,观察能否听到心跳的声音。
6.讨论:听诊器的原理是什么?还有哪些工具也可以帮助人们听见声音
7.讲解:听诊器胸件上的膜片就和鼓膜一样,心跳声会引起膜片振动,继而引起听诊
器内密封的空气振动,再通过耳塞进入人耳,我们就听见心跳声了。
(四) 运用知识,拓展延伸
1.引导:除了微小的声音不容易被我们发觉外,还有一些声音是人耳听不到的,比如
次声波和超声波,它们超出了人耳的听觉范围,所以我们听不到这两种声音次声波
和超声波有什么作用?对人体的健康又有什么危害?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到的
材料进行分析整理。
2.交流: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并整理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人耳的构造,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还有保护听力的方
法。关于声音的传播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研究。
第十课 噪声污染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噪声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能举例说明消减噪声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噪声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利用噪声计测量噪声,并判断噪声的来源。
3.能通过实验获取消减噪声的方法。
4.能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5.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噪声的危害、防治噪声等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设计无噪声教室。
3.能与同学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活动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1.能从正反两方面客观分析声音对生活的影响。
2.能树立环保意识,体会科学技术对消减噪声的帮助。
教学重点:从生活经验出发对噪声提出探究性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获取消减噪声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音乐和噪声的录音、噪声计、380 毫升的矿泉水瓶、黃豆、报纸、耳塞,毛巾、
大纸筒等。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噪声危害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1 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声和刺耳的噪声的录音)听了刚才的录音,你有什么
感受?我们周围有很多声音,优美的声音令人心情舒畅;但有些声音却使人心烦意
乱,形成噪声污染,干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甚至影,响人体的健康。
2.提问:哪些声音会危害我们的健康呢?
(二) 探究发现,建构新知
1.认识什么是噪声。
(1) 引导:在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有大有小、有强有弱,我们一起来
用噪声计检测这些声音的强弱吧。噪声计是用来测量声音强弱的仪器,声音越强
显示的数值越高。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室、操场等区域进行音量测定,同时认
真感受哪些声音过大会影响正常的学习。
(2) 观测:学生分组,测量校园内不同区域的声音,并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科学
学生活动手册》第 11 页中。
(3) 讨论:哪些声音让我们感到不舒服?这些声音的数值是多少分贝?
(4) 小结: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比如,尖锐的哨
声、同学们的打闹声或者音乐课上的乐曲声过大,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学习
2.认识噪声来源及噪声的危害。
(1) 认识噪声的来源。
①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活动会产生噪声?
②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③讲解:噪声的主要来,源包括交通工具、工业机器,和建筑机械,这些设备在工
作和运行的时候经常会产生大量的噪声。另外,人们在一些社会活动中,比如集会、
体育比赛或娱乐场所产生的喧闹声也是噪声。家用,电器在工作时也会发出强弱
不同的噪声。
(2)认识噪声强弱。
①播放:录音(音量逐渐增大)。
②测量:学生先用噪声计测量音量数值,然后对应教材中第 29 页的图表,判断听到
声音的强弱。
③讨论:你听到不同强弱的声音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④小结:0 分贝是我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的声音;10 分贝相当于微风吹动,树叶的
沙沙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房间里的声音在 20--40 分贝左右,是比较,理想的安
静环境;讨论交谈的声音约为 40--60 分贝;大声唱歌约为 60--80 分贝;重型卡车
行驶的声音约为 80--90 分贝;风镐的工作声约为 90--110 分贝;飞机起飞或降落时
的声音约为 110--130 分贝。
(2) 认识噪声的危害。
①讨论:噪声会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产生哪些危害?学生分组讨论,并将讨论
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1 页中。
②小结:声音超过 50 分贝就会影响人们的睡眠和休息;70 分贝以
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 90 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严重影响
听力,引起神经衰弱、头疼、血压升高等疾病 ;超过 130 分贝的声音甚至会引起,
鼓膜破裂而导致听力丧失。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控制和消减噪声。
3.消减噪声。
(1) 引导:把 10 粒黄豆放入塑料瓶里,摇动瓶子的时候会发出响亮的声音,有什
么办法可以减弱瓶子发出的声音?
(2) 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将实验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1 页中。
(3) 交流:你用怎样的方法减弱瓶子发出的声音?
(4) 小结:轻轻摇动瓶子可以减小声音,这是从声源处控制噪声;利用报纸包住瓶子
可以减弱噪声,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用手捂住耳朵或佩戴耳塞可以减弱噪
声,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我们可以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入
手,采用不同的材料、装置或方式来消减噪声。
(5) 分析生活实例。
①讨论:在生活中,人们怎样利用这些方法消减噪声?
②小结:在室内装修时人们一般利用密封性好的双层门窗,或者采用软装饰比如铺
地毯、安装胶垫等方法减少噪声。在剧院、演奏厅、音乐教室内壁安装多孔性 (或
纤维性)材料制成的吸音板,表面比较粗糙,可以有效地吸声降噪。高架桥上的隔音
板、汽车排气筒上的消音器也是采用了多层、多孔结构;街道上茂密的树冠,耳塞
外面的海绵套都可以有效地降低噪声。
(三) 实践运用,设计方案
1.明确任务。
引导: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设计一个无噪声教室,使教室内的音量保持在 40 分贝
以下。
2.设计指导。
(1) 设计思路:①怎样减少周围噪声的产生;②怎样阻碍周围噪声的传播;③用什么
材料和设施来控制噪声的接收
(2) 设计方法:先小组讨论,围绕每个问题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并用思维导图记录
下来,再利用组合法构建多个无噪声教室的方案;最后从科学性、实用性和操作性
等方面筛选出可行的方案,并画出简图。
3.设计方案。
学生分组设计,并用图和文字记录下来。
4.展示交流。
利用多媒体将各自设计的方案呈现出来,进行交流与评价。
5.活动总结。
无噪声教室除了要避开周围环境的噪声、改进教室的结构和材料来减少噪声传播
进来以外,还需要教室里面的同学也要注意轻声低语,不大声喧哗,减少室内噪声
的强度,以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