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4.07 KB
- 2021-11-2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苏教版新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认识空气
1 空气占据空间吗
2 空气有质量吗
3 热空气和冷空气
1.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材分析】
《空气占有空间吗》是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这个单元的
第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起始课。主要包括
四个教学活动:第一,认识什么是占空间。第二,通过三个活动
验证空气能够像粉笔、水一样占据空间。第三,探究空气可以被
压缩,压缩后的空气有弹性。第四,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一年级时,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对空气有了一些的认识:知道
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也知道了空杯子、空
瓶子并不真正是空的,它们里面有空气等等的认知。这节课通过
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方法,去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
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2.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
1.能用不同的试验方法,证明空气占有空间;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
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3.通过“玩注射器”的活动,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
弹性。
科学态度:
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
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压缩空气有关的技术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了解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气球、矿泉水瓶、大头针、大烧杯、小烧杯、锥形瓶、
漏斗、注射器
学生材料:纸、橡皮泥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导入新课
1.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几个小朋友在踢球,一不小心,球
掉进了一个大树洞里,树洞很深,洞口又很小,球拿不出来了。
(这时,将准备好的小球放进锥形瓶里)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
法帮帮他们吗?
2.学生汇报:用水
3.教师边演示边讲解:随着老师将水倒入到锥形瓶中,我们发现
“水将瓶子里的空间一点一点的占满了,小球就出来了”“此时
瓶子满了,如果老师继续往里面倒水,可以吗?为什么?”“是
的,瓶子里的空间被水占满了。所以,我们说:水可以占据空间”
4.(将锥形瓶里的水倒掉)提问:“仔细观察,此时瓶子里还有
东西吗?”
5.学生汇报:有,空气
6.揭示课题:那空气会不会像水一样占据空间呢?
[设计意图:利用一个童年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水占
满 了 树 洞 的 空 间 ” 引 出 本 科 要 研 究 的 问 题 “ 空 气 占 据 空 间
吗?”]
二、操作与探究
(一)烧杯底部的纸团会湿吗?
1.演示讲解实验过程, 提问:把小烧杯口向下竖直的扣到水里,
并完全浸入水中,纸会不会湿?猜一猜并说出理由。
2.师: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呢?你来试一试!学生活动
3.师:说一说,你的纸湿没湿?为什么?
生:纸没湿,因为空气有占据空间的性质,杯子里面的空间被空
气占据着,空气跑不出来,水就进不去,所以纸团不会湿。
4.师:如果将杯子慢慢倾斜,会看到什么现象?松开手以后呢?
生:将杯子慢慢倾斜,会看到气泡,松开手以后纸就会湿。
5.师:是不是像我们同学猜的这样呢,我们再来试一试。学生活
动
6.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将杯子慢慢倾斜,会看到气泡,松开手以后纸就湿了。
7.师:为什么?
生:将杯子慢慢倾斜,会看到从杯口冒出气泡,那是空气跑出来
了,说明空气比水轻,杯子里空气占据的空间一让出来,水就进
入杯子,纸团就变湿了。
8.师生小结:通过这个实验你知道了什么?(第一次把杯子往水
中压时,纸团没有湿,是因为杯子里面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空
气跑不出来,水就进不去,因此纸团不会湿。第二次把杯子压入
水底后,将杯子慢慢倾斜,会看到从杯口冒出气泡,那是空气跑
出来了,说明空气比水轻,杯子里空气占据的空间一让出来,水
就进入杯子,纸团就变湿了。)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师生双方共同建构了“空气
占据空间”的操作性定义:引领学生借助可见介水,使学生更加
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
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探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
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学生通过做这个发不仅亲眼看到了
空气和它的流动,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学方法的魅
力。]
(二)漏斗的秘密(空气占据空间的应用)
1.出示小视频(在老师小的时候,一些常用的调料,类似油呀,
醋呀、酱油等等,都是散装的,当需要的时候,我们就自己带着
空瓶子去商店里买,这个过程就是打油、打醋。在打油、打醋的
过程中,有一个很神奇的现象,你能试着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
释一下吗?)
2.师提问:你能试着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3.实验验证:师出示有橡胶塞的漏斗,提问:向漏斗里倒水,水
会流到锥形瓶中吗?为什么?
4.小组讨论、汇报。
生:水不会流到锥形瓶里,因为空气将锥形瓶里的空间占满了,
锥形瓶的口又被橡皮泥堵死了,空气出不去,所以水进不来。
5.教师演示,追问:为什么水流不到锥形瓶中?
生:水不会流到锥形瓶里,因为空气将锥形瓶里的空间占满了,
锥形瓶的口又被橡皮泥堵死了,空气出不去,所以水进不来。
6.师:有办法使水流进去吗?为什么这样做?
生:把橡皮泥拿开,这样就可以使锥形瓶里面的空气可以从锥形
瓶的口流出来,水就可以流进锥形瓶里了。
师:为什么有一点点的水流进了锥形瓶里呢?我们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小事例引导学生用科学课堂上学到的知
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吹气球比赛
1.出示图片:“猜猜谁会赢?”(小个子同学只是一个气球,大
个子同学用的是气球口套住矿泉水瓶的气球)
2.提问:为什么大个子的气球吹不大?
学生讨论、汇报。
3.小结:空气占据空间。
4.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能让瓶子里的气球吹大吗?
学生汇报想法,实践、汇报。
5.小结:(1)空气占据空间。(2)空气可以流动,把瓶子里的
空间让出来,气球就可以被吹大了)
[设计意图:占据空间是空气的一个重要性质,利用学生平时就
喜欢玩的气球这一研究材料,通过吹一吹,议一议等活动,在经
历了假想,实验,推论这一系列的过程后,充分验证了空气占据
空间这一性质。]
四、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
1.师追问(过渡)为什么瓶子里的气球会有一点点变大呢?我们
来做下一个实验。
2.出示注射器
师:将抽满空气注射器口用橡皮堵住,然后用力推活塞,你看到
了什么?为什么?如果这是我再松开推活塞的手,活塞会怎样
呢?
学生活动,汇报。
3.师生共同小结:注射器里的空气长度变短,说明空气是可以被
压缩的;松开推活塞的手后,活塞被空气推出,说明压缩空气有
弹力。
4.师:试着说说“漏斗的秘密”活动中为什么会有一点点的水流
进了锥形瓶里?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会有一点点变大呢?
学生讨论、汇报
5.小结:漏斗里装满了水,由于水的重力,将锥形瓶里的空气给
压缩了一点点,所以有一点点水会进入到锥形瓶里。瓶子里的空
气被压缩了一点点,所以气球只会有一点点变大。
[设计意图:借助注射器内空气柱长短的变化使学生能够直观的
建构“空气是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活动概念。]
五、运用与拓展
师:压缩空气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出示课件)你还知道压缩
空气有哪些用途吗?
[设计意图:把“空气是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这一知
识迁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看各种充气拱门、车胎打气,体
会到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这一性质在我们生活中的
广泛应用,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去探究空气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
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1.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占据空间
空气可以被压缩
压缩空气有弹性
2.空气有质量
【教材分析】
《空气有质量》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
课主要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运用平衡尺测气球里的空气
是否有质量,给一侧的气球充气,将充了气的气球挂在原来的位
置,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第
二个活动是用电子秤称皮球里空气的质量,比较充气前和充气后
电子秤显示的数字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第三个活动
是科学家伽利略的实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教材从学生已有的
认知发展水平出发,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
身体验,感知新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空气》一课中了解空气颜色、
状态、气味等特征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上学习
了“克”,知道了克的概念和 1 克有多重。本课时是在学生已有
的知识经验水平上设计的,着眼于学生发展最近区,设计学生在
教师引导下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的知识。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学生能够感知空气是有质量的,但是质量很轻。
2.能用电子秤测出皮球里空气的质量。
二、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比较简易平衡尺的变化,发现空气有质量。
2.通过测量得到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得知空气质量很轻。
三、科学态度:
1.学生能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对空气是否有质量产生探究兴趣。
2.敢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
3.能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工合作、彼此分享交流、接
纳别人的意见。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通过阅读伽利略的相关资料,感受科学家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
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质量。
【教学难点】
设计多种实验,重复验证知道空气有质量。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视频,回形针
学生材料:透明的塑料袋,石头、1 升的矿泉水、气球,绳子,
铁架台,木棍,打气筒、皮球、电子秤、记录表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出示分别装有石头、1 升的矿泉水和空气的塑料袋,每个塑料
袋贴上标签)
1.教师:孩子们,老师准备了 3 个塑料袋,里面都装了什么?1
号石头、2 号矿泉水、3 号空气(将石头和矿泉水拿出来让学生掂
一掂)
2.师:掂一掂,你有什么感受?他们的什么不一样?
3.师:科学上称为质量。
4.师:你们能将 3 号袋里的空气拿出来掂一掂吗?(不能)
5.师: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想要
抓住空气需要借助容器。
6.师:石头和矿泉水有质量,那空气有质量吗?师:猜一猜,说
出你的理由。
7.师: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空气是否
有质量。(板书课题,在旁边贴一个问号)
[设计意图:利用实物,让学生感知物体有质量,引出课题,激
发学生探究空气有质量的欲望。]
二、感知空气有质量
1.师:现在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空气有没有质量?师:这
里有一些材料,请同学来介绍一下。(介绍材料)学生介绍,师
重点介绍简易平衡尺。
2.师:这个装置叫简易平衡尺。主干是铁架台,上面有一根木棍,
木棍的两端可以挂物体。和跷跷板的原理一样,重一端向下倾斜,
轻的一端向上翘起。在使用前要使平衡尺保持水平,没有保持平
衡,可以使用调节螺帽。
3.师:孩子们,猜一猜这 2 个气球是用来干嘛的?(装空气)
4.师:你们怎样把空气装进去?(将气球充大)
5.师:我们要用打气筒给气球充大自然中的空气,不要用嘴吹。
而且不要把气充得太足,以免气球爆炸。我们做实验,一定要注
意安全。
6.师:你们是想 2 个都装,还是只装一个,为什么?
第一种:只装一个,装了空气的气球比没有装空气的气球重
7.师:怎样来验证装了空气的气球比没有装空气的气球重,你们
有好方法吗?(学生思考)
8.师:现在我们将这两个气球挂在平衡尺的两端。再仔细观察老
师带来的 2 个气球,它们有什么特点?
9.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相同型号的气球?
10.师:所以我们要挑选型号相同的气球。但是型号相同的气球
质量也可能有差别,我们可以先将 2 个没有装空气的气球,挂在
平衡尺的两端,进行调整,使平衡尺保持水平。然后再给其中一
个气球充气。这个气球充了气后,我们又做什么?
(挂在原来的位置,观察现象)
11.师:我们来回忆一下,用这些器材探究空气有没有质量。我
们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生复述)
12.师:现在我们就根据大家讨论的方案,动手实验。(演示实验)
(师逐步引出完整的方案,然后让学生复述就行,注意事项要简
明扼要)
13.师:为什么挂了充了气的气球一端的平衡尺向下倾斜?
14.师:我们知道这就像座跷跷板一样,重的那一端就向下倾斜。
现在说明这端的质量增加了,为什么会增加?(因为加入了空气,
增加的质量就是空气的质量。)
15.师:也就是说空气有质量。第二种:2 个都装。
16.师:有小朋友希望两个气球都装空气,我们也做了这个实验,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右边的气球被刺破,里面的空气慢慢释放出来,它就变轻了。
平衡尺由平衡变为倾斜)
17.师:这也说明空气有质量。(将板书中的问号取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现象,让学生
直观感知空气有质量。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空气有质量。]
三、称出皮球里空气的质量
出示皮球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有质量,那你猜猜,这个皮球中的空
气有多重呢?(学生猜)
2.师:到底有多重呢?现在我们将皮球中的空气称出来。
先向大家介绍一个好朋友——电子秤。我们要正确使用这个好朋
友,请认真看它的使用方法。
播放使用电子秤的使用方法。(录制视频插入)
在使用电子秤时我们应该注意哪几点?
(在录制电子称的使用方法时,称量的物体选择约 1 克的)
3.师:现在我们要用电子秤称出皮球里空气的质量。
要求:(1)每个小组先称出皮球的质量,填写好记录。
(2)给皮球加气。称出加气后皮球的质量,填写好记录。
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表上的数据进行汇报
4.师:质量是否增加了?
5.师:质量增加说明了什么?
我们还发现质量增加的非常少,说明空气非常轻。
6.师:孩子们你们通过自己探究证明了空气有质量,并能测出皮
球里空气的质量,你们太棒了。古代,人们一度认为空气是没有
质量的。17 世纪,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做了一个实验证明
了空气是有质量的。他是怎样证明的呢?请看科学书第 6 页。
7.师: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 升空气的质
量约为 1.29 克,相当于 3 枚回形针的质量。(出示 1 升的矿泉水
瓶和 3 枚回形针)空气有质量,但很轻。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测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让学生知道
空气有质量,而且很轻。介绍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明白科学研
究是很严谨的。]
四、收获
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梳理这节课的知识点及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板书设计】
2.空气有质量
空气有质量 很轻
3.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材分析】
《热空气和冷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认识空气》第 3 课的内容。《认识空气》单元的内容是根据小
学科学课标“物质科学”领域的重要概念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
重要的混合物质”来建构的。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空
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征,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空气
具有流动性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从空气的流动性引入空气受热
和受冷时会怎样流动为话题,指导学生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认
识到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
进而认识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均,导致了冷
暖空气的循环流动而形成风。
教材安排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供学生探究,第一,认识热
空气是怎样流动;第二,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研究热空气上升
的原因;第三,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第四,解释现象,
推想风的成因,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是科学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
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把学生原有的
生活经验提升到应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上来。通过
二年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科学课的基础,也具备了
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但对于“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的
性质学生难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
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和分析进行认
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2.知道当温度有冷热差别时,空气就会流动。
科学探究:
学会做热空气上升的实验。
科学态度:
1.对于温度带给空气的变化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主动参与探究.
积极分享成果。
2.能够细致地观察,如实地记录和描述,理性地分析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热空气上升” 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感受科学和技术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是因为同体积的热空
气比冷空气轻。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视频(冷热空气对流、风的形成),集气
瓶,毛玻璃片,香、热水、冷水等。
学生材料:塑料袋儿、纸蛇、棉线、蜡烛、打火机等。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通过上两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空气的性质,空气除了
能占据空间,有质量,还具有什么性质呢?生:会流动。
2.师:在每个小组的实验盘中都有一支蜡烛,大家观察蜡烛的
四周有什么?(生:空气)
3.点燃蜡烛后,蜡烛周围的空气有什么变化?(生:变热了)
4.师:蜡烛周围的空气被加热了就变成了热空气,热空气会怎
样流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热空气和冷空气》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为实验中判断热空气的运动方向奠定基
础。]
二、提出问题,合理猜测,实验探究
1.师:蜡烛周围的空气被加热变成了热空气后会怎样流动呢?
大家来猜一猜。生:向上、向……
2.师:要怎样用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测呢?请阅读课本 P7 页,小
组讨论,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又好有多。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生 1:我们小组的想法是:点燃蜡烛,在蜡烛的火焰上方撤一些
很轻的碎屑状的东西,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生 2:我们小组的想法是:点燃蜡烛,在蜡烛的火焰上方放一个
会很轻的会转动的物体。
生 3:我们小组的想法是:点燃蜡烛,在蜡烛的火焰上方放一个
很轻的塑料,看塑料袋会不会“飞起来”。
3.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老师这也有一个想法:点燃一支蜡
烛,然后把手放在蜡烛火焰周围的不同方位,感受热风往哪个方
向流动。
4.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想法,每个小组选
择一种方案进行实验。实验时请注意:①不点燃蜡烛前,现将实
验物品放到蜡烛上方,观察现象,并进行记录;②组员做好分工,
密切合作;③认真观察,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如实记录实验
现象;④注意安全,准备一块湿毛巾,发生意外时迅速将湿毛巾
盖在火焰上或将燃烧物丢在地上,然后远离燃烧物,不要伤到自
己或引燃其他物品。
5.学生进行实验:纸蛇转动的实验、感受热风流动的实验。教
师参与到学生的实验中进行指导。
6.教师演示:模拟热气球上升的实验。
[设计意图:纸蛇转动的实验、感受热风流动的实验较为简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并进行记录,而模拟热气球
上升的实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多,有一定危险性,通
过教师的演示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7.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什么?(学生汇报)
生 1:我们发现不点燃蜡烛时,纸蛇不会转,点燃蜡烛后,纸蛇
就转动起来了,说明热空气往上流动。
生 2:我们发现不点燃蜡烛时,塑料袋是瘪的,点燃蜡烛后塑料
袋慢慢鼓起来,然后就飞起来了,说明热空气往上流动。
生 3:我们发现不点燃蜡烛时,将手放在蜡烛周围,没有什么感
觉,点燃蜡烛后,我们在火焰上方感受到了热风吹到手上的感觉,
说明热空气往上流动。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使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提出问题,进行猜测,
到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探究过程。通过探究学生既观察到了空
气受热后会上升的现象,又提高了探究能力。]
8.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纸蛇和塑料袋的运动,推测出了空气
受热后会上升,我们能用眼睛看到热空气向上流动吗?(生:不
能)为什么?(生:因为空气是透明的)
9.分组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屏幕前,用强光电筒照射火焰,
这时,就会看到火焰上方空气的影子在不停的向上运动,这进一
步说明了空气受热后会向上升。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在脑海中根深蒂固的
建构起热空气会上升的概念。]三、探究热空气轻上升
1.师:老师这有二个杯子,是空杯子吗?(里面有空气)这是二
个大小相同并装满空气的杯子,这二杯空气一样多吗?(一样多)
对,它们的体积相同。(出示 PPT)等会儿请同学们用手调节木
棒中间的线,让实验装置平衡,然后用点燃火柴加热一端纸杯内
的空气,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学生分组实验。
3.交流汇报。(用加热过的热杯子那端向上翘。)
4.提问:火焰烤过的纸杯向上翘说明了什么?(一样多的空气,
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5.小结:说的非常正确,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热空气比冷空气
轻,所以热空气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翘了。
[设计意图:当学生发现“热空气会上升”这一事实后,马上提
出了新问题 “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学生会猜想空气加热后
可能变得比原来轻了,所以上升。通过这一环节验证学生的猜
想。]
第二课时
四、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1.师:同学们,当热空气和冷空气相遇后会怎么样呢?请看课
本 P8 页的实验,思考①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
片,烟会怎样流动?这说明了什么?②将冷瓶与热瓶的位置上下
对调后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动脑进行猜测,然后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既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思维的提升。]
2.师:我们通过一段录制好的实验视频来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播放多媒体视频)
3.师:看到了什么现象呢?生:我们看到热瓶内的烟向上流动,
冷瓶内的烟向下流动,形成一个循环了。
4.师:观察得很仔细,将热瓶放在冷瓶上面又是怎样的现象呢?
生:热瓶内的烟一动也不动。
5.师:谁来解释为什么呢?
生:因为热空气向上流动,不会向下流动。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又一个科学探究的
过程,认识了空气对流的现象。整个过程环环相套、层层推进,
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规律,从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上都会对学生产
生比较深刻的影响。]
五、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
降,现在杨老师家要安装暖气片,你觉得安装在什么位置合适呢?
为什么?
生:墙的下方,因为热空气向上流动。
2.师:为什么冷藏柜可以不加盖子?
生:因为冷空气向下流动。
3.师:刚开始上课时,通过复习我们知道了空气流动就会形成
风,请结合第一课空气占据空间的相关知识,根据冷空气和热空
气的流动规律,看课本 P9 页的图说一说大自然中的风是怎么形
成的。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生(尝试解释):阳光使地表温度升高,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方
的空气,这时热空气就会上升,热空气上升后就会腾出空间,冷
空气会补充到热空气上身后留下的空间里,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
风。
4.体验:设置一个场景,小组的桌子是蜡烛的火焰,组员是空
气中的颗粒,加热时,空气颗粒受热离开桌子(火焰周围),这
是就腾出了空位,空位周围的其他同学扮演冷空气颗粒,移动至
腾出的空位上(代表冷空气的流动),但冷空气颗粒移动至热空
气上升后留下的空位时,形成了空气的流动,这样风就形成了。
[设计意图:通过场景体验活动,让学生明白风形成的原理,构
建了风形成的概念。]
5.风是我们身边熟悉的自然现象,生活中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制
造风?试一试。(生尝试)
6.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科
学无出不在,只要你有一颗好奇心,善于观察,动手动脑你们也
能成为科学家。
六、拓展提升
阅读课本 P10 页,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想一想实验说
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能帮助学生感受到科学发现能够推动
技术和工程的发展,而技术和工程可以更好地改善人类生活,从
而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
重要意义。]
【板书设计】
3.热空气和冷空气
轻
热空气 和 冷空气 (同体积即一样多)
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