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61 KB
  • 2021-11-23 发布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不懂就要问 人教部编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3不懂就要问(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 ‎1.会认本课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挨、背、圈”,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学会会认字和会写字,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直接导题,了解人物。‎ 质疑课题:‎ ‎1.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2.质疑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预设: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3.课件出示孙中山头像,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说说:你知道这是谁吗?(孙中山)‎ 人物简介: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被后人称为国父。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谈话过渡: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的一件事。‎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要更多地放手学生自学,教师出示自读提示,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书,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阅读能力。】‎ ‎3.独立学习,提出质疑。‎ ‎(1)这篇课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放开声音读一遍课文,读完之后,想一想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3)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梳理主要问题:‎ ‎①“照例”是什么意思?‎ ‎②“先生”是谁?‎ ‎③“戒尺”是什么?‎ ‎④什么是“私塾”?‎ ‎⑤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要壮着胆子?‎ ‎⑥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其他同学都吓呆了?‎ ‎……‎ 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把这些问题都弄明白。‎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自悟,自学课文,找到自己学习中的的困难,互相交流,共同探究解决。锻炼了学生自学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4.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 背诵 照例 圈出 一段 练习 糊涂 吓呆 戒尺 厉声 挨打 清楚 ‎(重点指导生字“诵”为平舌音,“楚”为翘舌音;前鼻音“圈、段、练”,后鼻音“诵”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有关动作的词语:背诵 圈出 练习 ‎ ‎(2)学习多音字:挨(āi ái) 背(bēi bèi) 圈(quān juàn)‎ 练读句子,找发现: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①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挨(āi ái)‎ āi 1>依次,顺次:挨门逐户;2>靠近:挨近、肩挨着肩。 ‎ ái 1>遭受:挨打、挨骂;2>拖延:挨时间、挨延。‎ ‎②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 背(bèi bēi)‎ Bèi1>身体后面从肩到腰的部分:背脊、背包、背影;2>物体的后面或反面:背面、刀背、背后、背景;3>用背部对着,与“向”相对:背光;4>向相反的方向:背道而驰;5>避开,离开:背地、背井离乡;6>凭记忆读出:背书、背诵;7>违反:违背。 ‎ bēi人用背驮东西,引申为负担:背负、背包。‎ ‎③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 圈(quān juàn juān)‎ quān >1环形,环形的东西:圆圈、花圈、圈套、画圈;2>周,周遭:跑了一圈儿;3>画环形:圈阅、圈点、圈定。 ‎ juàn 养家畜的棚栏:圈舍、圈养、圈牢、猪圈。 ‎ juān关闭起来,用栅栏等围起来:把鸡圈起来。‎ 练读一读。‎ ‎①妹妹挨(ái)打了,她很委屈,跑过来挨(āi)着我坐下。‎ ‎②放学路上,弟弟背着背(bēi)包,一边走着,一边背(bèi)诵古诗。‎ ‎③王小明用红笔在书上圈(quān)出了一个不懂得词语:羊圈(juàn)。‎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私塾】 极短的时间。‎ ‎【照例】 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霎时】 认识模糊,不明事理,形容对事物一点儿也不明白。‎ ‎【戒尺】 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糊里糊涂】 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 ‎【摇头晃脑】 旧时教师对学生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鸦雀无声】 依照惯例或常情。‎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5.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出示问题:‎ ‎(1)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课文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方法指导(一):‎ ‎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文中的两幅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内容。‎ ‎②看插图分别对应了故事中的哪些内容。‎ ‎③借助插图,分步把故事的内容说清楚。‎ 方法指导(二):‎ ‎①认真对课文。‎ ‎②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说说故事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③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对孙中山“不懂就问”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孙中山“不懂就问”反映了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方法指导(一):(从孙中山的角度思考)‎ ‎①私塾先生是非常严厉的,为什么孙中山还要壮着胆子问先生?‎ ‎②当先生拿着戒尺厉声问孙中山的时候,孙中山害怕吗?‎ ‎③从孙中山“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的回答中能感受到什么?‎ 方法指导(二):(从同学们、私塾先生的角度思考)‎ ‎①同学们被孙中山的提问吓呆了,他们会怎样想?‎ ‎②先生为什么会打破习惯把书中的道理讲给同学们听?‎ ‎2.根据提示,学生自读课文,完成相关问题。‎ 三、研读课文,交流展示 ‎1.教师补充资料:‎ ‎(1)私塾:在孙中山小的时候是没有学校的,想上学就要到私塾。私塾是那个时候由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没有教材,也没有学习的年限。‎ ‎(2)先生:那个时候称呼老师为“先生”。先生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都得听老师的,学生不许多问。‎ ‎2.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1)读课文,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2)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1)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孙中山小时侯在私塾读书。那时侯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读句子,说说从中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学生读书比作唱歌,形象地写出了学生读书的状态。从“从来不讲”我了解到当时先生是怎样教书的。)(板书:私塾读书 从来不讲)‎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你也来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我像小蜜蜂从花丛中采蜜一样从读书中获取知识。)‎ ‎(2)孙中山小时后的学习怎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读句子,说说从中能感受到什么?(“照例”写出了“流利地背出前一天学的功课”对于孙中山来说不是偶然的。)‎ ‎(3)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读上面的句子,说说你了解到什么?(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问。“壮着胆子”说明当时的教学方法不允许学生提问,孙中山这一问可要冒着被戒尺打的风险呢!)(板书:糊里糊涂背 没用 壮着胆子 讲讲)‎ ‎(4)对于孙中山的提问,同学们有什么表现?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说说读句子后了解到什么?(“摇头晃脑”写出了同学们读书时的状态。“吓呆了”写出了当时同学们表情的变化,从“鸦雀无声”可以感受到当时问题的严重性。)‎ 拓展交流:孙中山向老师提问,把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想一想,同学们此时会想写什么?(同学们会想:孙中山胆子真大,先生肯定会揍他的。)(板书:同学们 吓呆)‎ ‎(5)对于孙中山的提问,先生有什么表现?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读一读,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先生的表现说明先生并没有生气,而是对孙中山主动提问表示了赞扬与肯定,并耐心地讲解。)(板书:先生 讲得认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文后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1)小组交流。‎ ‎(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5.你对孙中山不懂就问的看法是( A )‎ A. 孙中山不懂就问的态度和勇气,值得我学习。‎ B. 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也要敢于去问。‎ C. 孙中山不尊重老师。‎ ‎6.教师小结: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设计意图:有感情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驾驭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三年级学生应该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四、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全班交流)‎ 这篇课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不懂就问的态度和勇气和勤学好问的精神,启发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敢于去问。(板书:不懂就问 勤学好问)‎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明知可能挨打,还是向老师提问的故事,反映了他学习主动、喜欢刨根问底的好品质。我们要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学习孙先生“不懂就问”这一良好的习惯。‎ 六、主题延伸:‎ ‎1.提出问题:读了本文,我们懂得了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敢于去问。此时,课文中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写在下面,然后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1)学生自由书写。‎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2.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 ‎(1)奋发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3)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 ‎(4)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6)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7)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能不能找一些抄下来自勉呢?‎ 七、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童年的问号》《不懂就问》‎ ‎(一)阅读《童年的问号》思考:‎ ‎1.文章写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如果有兴趣,查阅资料,了解: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而不是飞向天空呢?壶盖为什么要跳舞?天上到底有多少颗星星?‎ ‎(二)阅读《童年的问号》思考:‎ ‎1.你要向列宁学习什么?‎ ‎2.你读懂了吗:屎克螂为什么要把粪球滚到窝里去呢?‎ 八、当堂检测(选做)‎ 九、课后作业(选做)‎ ‎1.推荐阅读《童年的问号》《不懂就问》,完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私塾读书 从来不讲 不 糊里糊涂背 没用 ‎ 懂 敢于 勤学 就 壮着胆子 讲讲——同学们 吓呆 要 提问 好问 问 先生 讲的认真 ‎ 不懂就问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设计中,联系课程标准,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设置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紧紧围绕“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使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疑,读有所得,真正感受到读书的收获。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参与的课堂活动及时评价,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自觉获取知识的习惯。‎ 不足之处: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习惯的养成教育。要培养学生用洪亮的声音、清晰的语言,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探究交流中文明有序地发言,认真、专注地倾听别人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