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3 MB
- 2021-11-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计划
一、 学情分析
经过三年级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同学对科学充满着兴趣,对探究实验充满了期盼,初步养成了先思考后实验的习惯,培养了科学记录的能力,但学生的发展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对于科学探究能力和发展对科学研究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呵护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与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发展对科学研究的理解能力是本学期的重点,增强学生对证据的重视、理性思考、大胆质疑,指导学生更好的科学记录也是本学期需加强的内容,在更好的促进学生课外探究方面做更多更大的努力。
二、 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科书由“声音”、“呼吸与消化”和“运动和力”三个单元组成。
在周围的生活环境里, 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大自然的风声、 雨声、 雷声, 乡间的蛙声、 鸟鸣声, 城市里的汽车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学生怎么学习声音呢? 他们看不到它, 也摸不到它, 但他们能感受到它并能提出很多关于声音的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又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为什么有的高、 有的低、 有的弱、 有的强? 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是怎么变化的? 我们能控制声音吗?
“ 声音” 这一单元共 8 课时, 是为 4 年级学生设计的, 里面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上述问题以及他们可能还会问到的一些声音问题的答案。本单元的前半部分, 学生将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音高、 声音的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基本规律。
第 1 课 “听听声音”, 学生将听到不同的声音, 并且去思考这些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并对听到的声音进行描述。 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 并与同学进行描述。第 2 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当学生探索了由不同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后,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会得到初步的理解。第 3 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将认识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这个振动同样会使它接触到的物体 (包括气体) 产生振动,
这样声音就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第 4 课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学生通过一个鼓膜模型可以观察到人耳是怎样接受声音的。 这种经历会加深学生对声音是怎样通过不同的物质传播的理解。第 5 课 “声音的强与弱” 和第 6 课 “声音的高与低”, 集中探讨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 音高的产生与变化。 通过改变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 使振动的频率发生变化, 而这种变化用肉眼是可以识别的。 学生在仔细观察尺子振动快慢变化的同时, 可以倾听到音高的相应变化。讨论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 观察到的振动和相应音高的关系, 学生可以建立起较高的音高是由较高的振动频率产生的这一概念。第 7 课 “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学生将进一步通过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探究声音的高低变化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第 8 课 “制作我的小乐器”, 学生在探究了乐器发声的秘密后,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 进一步理解物体的发声原理, 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
人体就像一台复杂而神奇的机器, 多个系统分工配合, 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生命体, 人体与外界物质有着紧密的 “ 不可思议” 的联系。 呼吸是我们的身体从外界吸入氧气、 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 吃进肚子里的所有食物, 都要通过消化和吸收, 为人类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以及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 但学生对于 “ 为什么呼吸” “ 呼吸是怎样的过程” 的认识还是模糊、 不完善的。 吃各种各样的食物是学生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 关于食物, 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与学习中有着较多的体验, 他们对食物的关注常常是零散的; 即使涉及消化问题, 他们得到的解释也大多是不尽全面的, 有的甚至是片面的。
“呼吸与消化”单元共有 8 节课。第 1 课 “感受我们的呼吸”, 学生通过感受呼吸的过程及用简单装置模拟人体呼吸, 认识参与呼吸的人体器官, 发现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第 2 课 “呼吸与健康生活”, 引领学生认识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 学生通过不同活动状态下呼吸次数的变化统计与分析, 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第 3 课 “测量肺活量”, 学生在测量肺活量的活动中, 收集、
处理科学合理的数据, 分析、反思自己的健康指数, 树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第 4 课 “一天的食物”, 通过让学生回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 完成一次全班性的调查活动, 学生会发现原来我们一天中吃到的食物是那样的丰富, 而且还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别。 这也是在向学生表明, 食物的丰富体现着人类饮食的特征—— “杂食”。第 5 课 “食物中的营养”, 将学生由 “我们吃什么” 的问题引入到 “食物带给了我们什么营养” 上来。 从一天中吃下的食物是丰富的这个生活经验, 进一步发展为当我们获取丰富食物的同时, 也就获得了丰富营养的认识。 将丰富的食物与丰富的营养之间的关系, 呈现在学生面前。第 6 课 “营养要均衡”, 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平衡膳食宝塔的活动, 引出了营养要均衡的概念。 学生在这个活动中, 用自己一天的食物与营养均衡标准做比对的时候, 就会发现一些问题。他们会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 并尝试做出改进。第 7 课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将在食物消化过程中最容易观察的部位——口腔作为研究重点, 使学生认识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与牙、 舌头、 唾液的关系, 初步认识食物消化需要身体内多器官协同工作。第 8 课 “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主要在学生对消化的原有理解基础上, 通过比对消化器官图, 猜想食物在体内的 “旅行” 过程和进行模拟实验, 认识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 再一次感受食物的消化需要多个器官共同参与完成。
我们处在一个运动的世界中, 所有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 只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 物体有的是静止的, 有的是运动的; 同样, 我们处在一个力的世界里, 力无处不在。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 力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学生对力和运动都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 也对一些有关 “力” 和 “运动” 的现象产生一些困惑, 比如, 为什么树上的苹果往下落?汽车为什么会运动? 为什么在地上滚动的球会停下来? 在本单元学习中, 我们将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趣的探究。
“运动与力”单元共有 8 课。 第 1 课 “让小车运动起来”, 从问题 “各种类型的车都是怎样动起来的” 开始, 引导学生去调查了解从古到今不同类型的车辆, 发现它们的动力来源。 然后, 设计了 “ 用垫圈的重力作动力” 去研究运动与力的关系, 先是探究用多大的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
再是尝试用不同大小的力使小车的运动快慢发生变化, 从而逐步建构 “ 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 也可以让物体运动启动或停止” 这一概念。第 2 课 “用气球驱动小车”, 先从感受气球喷气时所产生的力和气球上升的力开始, 体会力产生的方向和气球运动的方向, 再测试组装的气球小车能行驶得多远, 用更多的办法使小车行驶更远, 体会改变喷气装置会影响小车的运动速度。 这样一方面可以认识 “ 反冲力”, 另一方面加深对 “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快慢” 的理解。第 3 课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先是引导学生安装一个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在安装中体会橡皮筋与车轴连接起来的是 “轮驱动”, 再研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以进一步强化运动和力的有关科学概念。 拓展部分引导学生在体会 “ 橡皮筋受力变形” 的事实中, 进一步认识 “弹力”。第 4 课 “弹簧测力计”, 先是让学生通过观察、 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 刻度标示以及如何读数, 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感受不同大小的力和测量不同轻重的物体, 从而使学生认识 “力是有大小的, 也是有方向的”。 在测量前通过预估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力大小的感知。第 5 课 “运动和摩擦力”, 通过古代人搬运巨石的真实情景,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在运动中受到了摩擦力, 并思考如何能减小摩擦力。 学生通过研究 3 种不同的情况下, 即物体直接在木板上、 增加 “滚木” 以及增加 “轮子” 时的摩擦力, 去体会物体从静止到运动需要克服多大的摩擦力, 认识到可以用在物体下方垫滚木或轮子的方式, 去减少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第 6 课 “运动的小车”, 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 物体是否具有能量”。能量是抽象的, 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不同敲击速度下的音叉振动情况, 体会 “ 小槌运动得越快, 传递给音叉的能量越大”; 通过观察不同速度的小车撞击木块后的距离, 体会 “ 小车的速度越大, 具有的能量越大”。 拓展部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能量会以不同形式存在。第 7 课和第 8 课 “设计制作小车” 围绕设计制作小车展开, 这既是对之前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小结和应用, 又是进一步发展对工程设计的认识、 理解和应用。 学生通过完整的设计制作过程认识到, 设计要先于制作, 要从实际的用途或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 讨论、 改进并选取最优的方案; 制作完成后, 还要对作品进行评估、
反思和改进, 这就是不断优化完善以满足人们需要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声音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 3 ~ 4 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6. 1. 1 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6. 1. 2 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6. 1. 3. 1 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 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 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
知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 强弱发生改变。
6. 1. 3. 2 知道噪音的危害和防治; 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
18. 3. 2 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通过第一单元学习, 学生不仅能找到他们关于声音问题的答案, 而且会对他们的不断发现感到骄傲。 随着学生用不同的装置做实验并发现他们听到的声音和他们能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关系, 他们的理解会得到持续加强。 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他们的发现, 同时配上简单的图表, 进行归纳和分析, 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科学解释的能力。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 3 ~ 4 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10. 2. 3 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
3. 2 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10. 2. 1 简要描述人体用于呼吸的器官。
10. 2. 2 简要描述人体用于摄取养分的器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领学生通过对呼吸活动的体验与探索, 对食物的统计、 分类、 实验及食物消化过程的观察与实验, 认识到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并能简要描述人体用于呼吸与摄取养分的器官, 知道呼吸与消化是人体重要的维持生命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活动。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人体 “ 系统” 的概念, 知道每一项生命活动都需要不同部分的器官协作完成, 为了促进它们更协调地工作, 我们要爱护它们, 能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 初步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与习惯。
第三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 3 ~ 4 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5. 1 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 弹力、 浮力等都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5. 2 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 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 也可以使物体运动起动或停止。
6. 6. 1. 1 识别日常生活中的能量。
6. 6. 1. 2 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16. 2 举例说出制造技术、 运输技术、 建筑技术、 能源技术、 生化技术、 通信技术的产品。
17. 2 举例说出改变方法和程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18. 1 举例说出, 一项工程运用到的科学技术和原理, 如汽车刹车系统的设计中运用到的科学与技术。
18. 2. 1 知道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 确定方案、 设计制作、 改进完善等。
18. 2. 2 针对一个具体的任务, 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来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指定的任务。
18. 3. 1 对自己或他人设计的想法、 草图、 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并说明理由, 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18. 3. 2 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本单元选择了学生熟悉的车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以 “物体的运动及其受到的力” 为主要线索, 循序渐进地安排了一些活动。 如探究小车在力的作用下怎样运动起来、 不同的力对小车的运动产生怎样的影响、 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与其运动情况有什么样的关系等。教学中还选择了如测量力的大小、 制作小车等一些相关的活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与探究活动, 学生将认识物体的运动与其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认识到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 力的大小、方向不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不同, 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产生的能量也不同, 能量还会以各种形式存在。
四、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科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的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随时提示他们将自己的记录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修正,教师每周都要对学生的记录进行督促和检查。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这种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
5、指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尤其要重视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从证据、表格、图形获得的一些科学信息,并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这些信息做出科学解释。
五、教学课时进度安排
周次
起止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上学期考核分析本学期整册思维导图
1
1.1听听声音
1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
2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
1.5声音的强与弱
1
3
1.6声音的高于低
1
1,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1
1,8制作我的小乐器
1
4
单元复习
2
2.1感受我们的呼吸
1
5
2.2呼吸与健康生活
1
2.3测量肺活量
1
2.4一天的食物
1
6
2.5食物中的营养
1
2.6营养要均衡
1
2.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1
7
2.8食物在身体的旅行
1
单元复习
2
8
3.1让小车运动起来
1
3.2用气球驱动小车
1
3.3用橡皮筋驱动下车
1
9
3.4弹簧测力
1
3.5运动与摩擦力
1
3.6运动的小车
1
10
3.7设计制作小车(一)
1
3.8设计制作小车(二)
1
单元复习
2
11
总复习
6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1《听听声音》教案
课题
听听声音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大自然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的声音等。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科学态度目标:
1.在观察和描述声音的过程中,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愿意倾听,积极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声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重点
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难点
1.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老师播放声音,
预设: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咳嗽声、雷声、下雨声、溪水声、马蹄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
老师:其实除了这12种声音外,还有很多声音。我们就是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今天我们就先来细细地听听这12种声音。
出示课题:听听声音。(板书课题)
学生听声音、辨声音。
选生活中的12种声音,有些是动物发出的、有些是自然界的声音、有些是人发出来的,学生听声音并辨声音,为后面描述声音做好了铺垫。
2. 科学探索
(一)给声音分类
通过给声音分类,学生们能够很好的理解
师出示12种声音: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咳嗽声、雷声、下雨声、溪水声、马蹄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我们先给这12种声音来分分类,哪些是动物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二)再次听声音,描述声音
师:我们再来仔细听听12种声音,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并记录听到的声音。师引导学生记录(小鸟声和汽车喇叭声为例):
(说明:①“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这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②对于声音的强弱(响、轻)学生听不出来,教师可以把音量放大和缩小,让学生辨别;③听12种声音时,建议教师把每一种声音的音量都调到一样。)
(三)对声音问题的思考
师:我们对12种声音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相信,再次听到它们,可以马上说出它们是什么声音。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声音,一起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然后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
我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
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
生(预设):鸟叫声、狗叫声、马蹄声是动物的声音,雷声、下雨声、溪水声是自然界的声音,汽车喇叭声、咳嗽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学生听声音,并记录。
学生拿出活动手册,记录并交流:
哪些是动物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可以知道用什么词汇才描述听到的声音。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各种思考,声音的来源是什么?不同的声音有哪些不同的热点?这些思考会带领学生对声音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
师:同学们知道得很多,想要知道的也很多,我们就一步一步地去探索声音的奥秘。
(说明: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
3. 科学拓展
师播放小星星的乐曲:同学们,我们来听一段简单的乐曲,识别乐曲中的音符,辨一辨它们的高低顺序:
生听乐曲,识音符,辨高低,交流
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拓宽自己的认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能够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1 听听声音
板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
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 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 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老师播放视频《生活中的声音》
提问:刚才的影片中有哪些声音?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
(1)家里人说话的声音
(2)电视机发出的声音
(3)电话铃声
(4)门窗打开的声音
(5)窗外汽车发动机的声音
(6)树上鸟儿的声音
(7)邻居大声交谈的声音..
(8)说话声、笑声、喊叫声、咳嗽声
(9)歌声、肚子咕叫声、
(10)拍手声、跺脚声
提问: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看视频,说声音。
积极回答知道的声音
带领学生回顾周围的声音,让学生沉浸在搜寻各种声音的乐趣中。通过提问,引出今天的课题。
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橡皮筋发声实验
实验材料:橡皮筋、小木棍
实验方法:
(1)拉伸橡皮筋
(2)按压橡皮筋
(3)揉搓橡皮筋
(4)弹拨橡皮筋
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轻轻拉伸、按压、揉搓或拉动橡皮筋时,橡皮筋没有明显的振动,没有发出声音;
当橡皮筋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时,橡皮筋发生了明显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由此我们可推断,橡皮筋发出声音与它是否振动有关。
实验结论:
拨动橡皮筋,它会震动并发出声音。
当我们用手或其他工具将橡皮筋的振动停下来,它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科学词汇:
当物体进行往复运动,即它的状态改变的过程,我们把这样的运动称为振动。
总结: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探索二:观察其他发声物体
播放视频《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实验材料:钢尺、鼓槌、小锤、鼓、音叉
通过科学实验: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实验方法:
拨动、拍打、敲击都能够使钢尺发出声音;
慢慢弯曲钢尺,钢尺不能发出声音。
用手拍打或用鼓槌敲击鼓面,能使鼓发出声音;
慢慢按压鼓面,鼓不能发出声音。
用小锤敲击音叉,能使音叉发出声音;
轻轻触摸音叉,音叉不能发出声音。
实验现象:
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都不能发出声音。当用手轻轻触摸这些还在发声的物体时,会感觉它们在振动,随着振动的停止,便不会听到声音。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
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时,它们发出声音时,都受到了力,并且产生了运动这一现象,猜测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到的力和自身的运动有关。
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这三种情况,物体受到了力,也产生了运动,但却没有发出声音,猜想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实验结论:
物体发声时会有振动;
物体停止振动后,不会发出声音。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验证之前对物体发出声音方法的猜测。
先研究物体怎样能够发出声音,再研究如果不这样物体能不能发出声音,正好客观地从正反
两个方面验证之前的猜测,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总结: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3. 科学研讨
探索一: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如我们弹吉他时,吉他弦发生振动,并发出声音。而当我们轻轻按压吉他弦时,并没有发出声音,因为此时吉他弦并没有振动;我们轻轻拨动橡皮筋,会听到声音,这是因为橡皮筋产生了振动。而我们轻轻拉伸橡皮筋,不会听到声音,这是因为橡皮筋只是形状发生变化,并没有产生振动。
探索二: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竖笛是通过中空部分的空气柱(笛管内的空气)振动来发出声音,竖笛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音调与振幅是由空气柱的粗细、长短决定的。
根据所学内容解释声音产生的实例。
猜测答案
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拓宽自己的认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4.拓展提高
我们的发声器官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声带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中国成年男性的声带一般在 18~24 m,平均长度为20 mm左右,成年女性的声带一般在14-18 m,平均长度为15 mm左右,因此男性的声音通常比女性的声音低。
拓宽新知识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的解释。
板书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振动:当物体受力后,进行往复运动。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板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课题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
重点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难点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
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
本活动通过听到鼓声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鼓面和人耳之间存在一种物质
提问: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学生A:人和鼓之间除了空气,没有其他物质,我猜测,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
学生B: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听到,说明声音的传播不是单方向,可能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空气,进而推测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物质(空气);通过“在教师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听到鼓声,让学生意识到,声音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验证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是否有关
实验材料:玻璃罩、抽气筒、闹钟
实验步骤:
(1)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观察能否听到闹钟的声音。
(2)用抽气筒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仔细倾听,观察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否发生变化。
(3)将玻璃罩内抽至接近真空状态,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是否有关?》
实验分析:
开始能清楚地听见闹钟的声音,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也变得越来越弱。玻璃罩内接近真空状态时,就无法听见闹钟的声音了。
实验结论:
抽掉玻璃罩内的空气后,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探索二:比较耳朵贴在桌面和不贴在桌面听到声音的不同
实验方法:
准备实验材料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观看视频
通过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和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对比实验,认识声音的传播也需要物质,没有物质,既不能产生声音,又不能传播声音。
这个对比实验现象前后的强烈反差,不需要教师做出解释,学生也很容易推测出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空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科学的探究方学。
(1)一名同学将耳朵贴在桌面的一端,听一听同桌在说面另一端抓挠桌面的声音。
(2)坐直,将耳朵离开桌面,同桌继续用手轻轻抓挠桌面,比较这两种情况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实验现象:
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要比不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清晰。
实验分析:
我们把耳朵贴在桌面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桌面传递过来的,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当耳朵离开桌面时,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要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快,所以耳朵贴在桌面听着清晰。
实验结论:声音可以通过桌面(固体)传播,桌面(固体)传播能力要比空气强。
探索三:水是怎样传播声音的
实验材料:音叉、小锤、水槽、水
实验步骤:
(1)在水槽里装一半的水,等待水面平静。用小锤轻轻敲击音叉,慢慢将敲击后的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2)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一部分,让另 一名同学将耳朵贴在水槽边,观察是否能听到音叉振动的声音。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能否在水中传播?》
实验现象:
(1)用敲击过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看到水面荡起水波,这个水波是从音叉开始的,并且逐渐向四周扩散。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观看视频
准备实验材料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观看视频
通过对比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与不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
中与空气中传播速度的不同。
通过观察振动的音叉会引起水面的波动,初步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通过听水中振动的音叉的声音,了解声音是否可以在水中传播。
(2)将耳朵贴在水糟边时会听到音叉振动的声音从水中传来。
实验分析:
(1)音叉接触水面荡起水波,说明物体在振动发声的同时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并且会从中心(声源)处以波的形式逐渐向四周传播。从这个现象可以想象声音在空气和固体中的传播形式。
(2)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因此当耳朵贴在水槽边时可以听到水中音叉振动的声音。
实验结论:
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同时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
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3. 科学研讨
研讨一: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
教师点拨: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如鼓声在传播过程中借助的是空气;音叉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借助的是水和水槽。
研讨二: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否则即使他们面对面讲话,也听不见彼此的声音。这是因为太空中不但没有空气,而且也没有传播声音的物质,所以他们必须依靠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无线电波来进行沟通。
通过对本节课的实验,总结声音传播过程中需要借助的物质。
学习交流思考讨论。
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拓宽自己的认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4.拓展提高
做一个土电话
播放视频《做一个土电话》
播放视频《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观看视频
现象:
直接听或者在电话线(棉线或尼龙绳)松弛状态下听,都听不清对方说话的内容,将电话线(棉线或尼龙绳)拉直后听,可以清楚地听到对方说话的内容。
分析:
声音能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说话时,声带的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纸杯的振动,纸杯又将振动传递给棉线或尼龙绳,棉线或尼龙绳再将振动传到对面的纸杯,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结论:声音能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动手做一个土电话,完成声音的传播。
土电话实验本身也是一个游戏,将知识蕴含在游戏中,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进行教授,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记忆也更深刻。土电话实验不仅说明固体可以传声,还说明固体传播声音的效果比空气好得多。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可以在液体、固体和空气中传播的,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能够借助实验和详细,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音可以在固体、气体和液体中传播。
板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课题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2.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重点
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难点
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播放视频《感觉世界》
播放歌曲《少年》,提问:这首好听的歌曲,我们是用什么器官听到声音的呢?
提问:耳朵有哪些勾结?都有什么功能?耳朵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
出示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板书课题)
观看视频
耳朵
我们都是通过耳朵才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耳朵有哪些结构,各个结构有什么功能,这就开启了对耳朵结构和功能的探索。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观察耳朵的结构图
播放视频《一分钟了解耳朵》;
耳朵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
1.外耳:包括耳郭(又名耳廓)、外耳道等。耳郭
观看视频
认识耳朵结构
通过这一部分学习,了解耳朵的结构及其功能。
负责收集空气里的声波。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道到达鼓膜。
2.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等。鼓膜是一个半透明的薄膜,呈浅漏斗状,凹面向外,外耳与中耳以它为界。鼓膜很薄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也会产生振动。
3.内耳:结构复杂,包括耳蜗和前庭等。耳蜗可
以把声波的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前庭可以使人体保持平衡,是平衡器官。
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而听小骨就会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受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需要注意的是,听觉神经属于神经系统,不属于内耳。
探索二:探究耳郭的作用
播放视频《一分钟了解耳郭》;
实验步骤:
(1)把一张A4纸卷成圆锥状,用双面胶带黏住,做成一个“喇叭”。
(2)在一定的距离,用耳朵朝向一个细微的声音,仔细感受声音的大小。
(3)把"喇叭”小的一端紧靠耳朵,大的一端朝向个细微的声音,仔细感受声音的大小。
(4)重复以上步骤多次实验仔细感受声音的变化。
实验记录:
学习耳朵结构及其功能。
观看视频
完成实验内容
通过实验证明耳郭有什么作用
实验现象:
用裸耳能听到微小的声音;用自制纸喇叭听声音的时候,听的更清楚了。
实验分析:
用纸喇叭听声音时,收集声波的范围更大,因此听得就更清楚。由此推断,我们的耳郭主要起到收集声波的作用,它能增强我们的听力。
实验结论:耳郭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探索三:模拟鼓膜振动实验
播放视频《一分钟了解鼓膜》;
实验材料:气球皮、塑料杯、橡皮筋、音叉、小锤、碱面等。
实验步骤:
(1)把气球皮放在杯口上面绷紧,用橡皮筋固定(气球皮模拟鼓膜)。
(2)在“鼓膜"上面放少量的碱面。
(3)用音叉等能发声物体,在“鼓膜”的上方制造强弱不同和远近不同的声音。仔细观察“鼓膜”是怎样振动的,上面的碱面是如何变化的。
(4)重复以上的步骤多次实验,仔细观察“鼓膜”的振动。
播放实验视频《模拟鼓膜的振动》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做好实验记录
观看视频
准备实验材料,并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观看视频
利用鼓膜模型研究鼓膜的作用
在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中,常常会利用一些方法来放大我们不易观察到的现象,即媒介的思想。如在本实验中, 利用细沙或碎纸屑或碱面等的跳动来放大气球皮的振动就是典型
的例子。气球皮的振动幅度很小,
用小锤敲击音叉,把音叉靠近塑料杯口的气球皮时,会看到气球皮上的碱面跳起来。音叉距离气球皮的远近和敲击音叉力量的大小都会影响到碱面跳动的高度。
实验分析:
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物体发声产生的振动传播到“鼓膜”时,会使“鼓膜”产生振动,当声音的大小和远近不同时,“鼓膜”的振动幅度也不同,从而推测出人耳鼓膜的振动状态。
实验结论:
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可以证明鼓膜会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声音的远近和强弱等条件不同,引起鼓膜的振动也不同。
做好实验记录
难以直接观察到,但是在气球皮上放一些细沙或碎纸屑或碱面,通过它的跳动就可以间接地观察到气球皮的振动。因此, 在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中,我们要
开动脑筋,用类似的方法解决实验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3. 科学研讨
研讨一:对人耳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1.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
教师点拨:
(1)耳郭能收集声音。
(2)鼓膜是分隔外耳和中耳的一层膜,鼓膜能将声音转化为振动。
(3)听小骨能把鼓膜的振动传给内耳,传导过程还像放大器一样,把声音信号放大十倍,所以即使很轻微的声音人们也能听到。
(4)耳蜗可以把声波的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
2.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
鼓膜的作用是接收空气的振动(即声波的刺激)。当外界有声波(空气振动),鼓膜也振动,鼓膜借助连接它的听小骨,将振动传递给内耳,内耳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经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产生听觉。
研讨二:耳郭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以及实验,总结人耳的结构和功能,能够复述人耳是如何让我们听到声音的。
人耳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这里主要掌握外耳的耳郭起到收集声波的作用,中耳的鼓膜可以产生振动,通过听小骨向内耳传递声波信号,内耳中的耳蜗可以将声波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再传递给听觉神经,进而让大脑感知。抓住这几处关键点,
1.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
教师点拨:
耳郭与纸喇叭在结构上都是由大到小的,纸喇叭
外部越大,聚集到的声音越清晰。
2.你能解释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吗?
听诊器头的薄膜结构能够随着声音产生振动,听诊器的听筒和耳郭的作用一样能聚集声音,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拉长变大的耳郭”。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耳的结构及其对应的功能,从而知道人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
4.拓展提高
科学零记录
失聪的概念:
听觉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不灵敏,助听器能帮助很多听觉不良的人提高听力,但是有些人由于听觉器官的某一部分受到了损伤,即使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再听到声音,人们把这种状况叫作失聪。
突然遇到巨大响声时应该怎么办?
如果突然遇到很响的声音(如放鞭炮),可以采用堵上耳朵或张大嘴巴这两种做法来保护鼓莫。堵住耳朵是为了阻止声波由外耳道进入耳朵;张大嘴巴可以使人体的咽鼓管张开,平衡鼓膜两侧声波引起的空气振动,这两种做法都可以保护鼓膜。
拓宽知识面,能够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耳朵的结构,通过模型探究,了解了耳郭和鼓膜的作用,知道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2)耳朵如何听到声音
板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
课题
声音的强与弱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
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
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重点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
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难点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
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播放视频《非洲鼓·逆战》
非洲鼓表演时鼓手在鼓面上拍打就能发出不同的节奏和音符,敲击非洲数,我们发现,轻轻敲鼓,发出的声音小;用力敲鼓,发出的声音大,因为用力的大小不同,鼓面产生的振动情况不同,声音的轻重就不同,音乐课上,我们将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
那么声音的强弱是怎样形成的?
出示课题:声音的强与弱。(板书课题)
观看视频
猜测答案
通过观看视频好,同学们会发现用力的大小不同,非洲鼓发出的声音强弱就不同。分析后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研究钢尺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一把钢尺
实验步骤:
准备实验材料
研究钢尺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1)将钢尺伸出桌面大约10厘来,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
(2)用另一只手轻轻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仔细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
(3)用另一只手用力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仔细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
(4)重复3次,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
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振动幅度大。
实验结论:
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探索二:研究橡皮筋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四个钉子、一块木板、一根橡皮筋
实验步骤:
(1)在一块木板上钉4个钉子,将橡皮筋均匀地围在钉子之间。
(2)轻轻拨动橡皮筋的一侧,仔细倾听,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幅度。
(3)用力拨动橡皮筋的同一侧,仔细倾听,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幅度。
(4)重复3次,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记录
准备实验材料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研究橡皮筋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分析:
轻轻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用力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强,振动幅度大。
实验结论:
橡皮筋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橡皮筋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探索三:研究鼓面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鼓、一些碎纸屑、一对鼓槌
(1)将碎纸屑均匀地洒在鼓面上。
(2)轻轻敲击鼓面,仔细听鼓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碎纸屑的变化,推测鼓面振动幅度的变化。
(3)用力敲击鼓面,仔细听鼓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碎纸屑的变化,推测鼓面振动幅度的变化。
(4)重复3次,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轻轻敲击鼓面,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
用力敲击鼓面,发出的声音强,振动幅度大。
实验分析:
鼓面发出的声音较弱时,碎纸眉只能轻微地跳动,说明鼓面的振动幅度小;
做好实验记录
准备实验材料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记录
研究鼓面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鼓面发出的声音较强时,碎纸屑会被弹起很高,说明鼓面的振动幅度大。
实验结论:
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3. 科学研讨
研讨一: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我们可以打开一个音频的应用播放音乐,声音越强,显示声波的振动幅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研讨二: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1.我们轻轻走路时,脚步振动的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小;重重走路时,脚步振动的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大。
2.我们大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大;小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小。
3.在铁架台上用细线吊个乒乓球,乒乓球挨着旁边的音叉,当我们敲击音叉时,会发现乒乓球也跟着摆。当我们用力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变强,乒乓球的摆动幅度也变大。乒乓球的摆动幅度相当于振动幅度,说明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强度就越大。
通过学习,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能够用语言简要的描述振幅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思考生活中的实例。
通过研讨环节,能够回忆思考今天的实验内容,能够用语言简要的描述振幅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思考,运用到生活学习中去。
4.拓展提高
科学零记录
音量:
音量又称响度、音强,是描述声音强弱的量。
音量的大小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同一个物体,振动幅度越大,音量越大;振动幅度越小,音量越小。
声音的强弱等级可以用分贝(dB)来表示。
拓宽知识面,能够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5声音的强与弱
振幅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
振幅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板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6《声音的高与低》教案
课题
声音的高与低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
声音越低。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描述尺子伸出桌面长度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情况,提高有根据的
推测和科学操作的能力。
2.通过分析柱状图,将不同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与其声音高低联系起来。提高整理和分析数
据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科学技术影响我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
重点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
声音越低。
难点
通过描述尺子伸出桌面长度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情况,提高有根据的
推测和科学操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播放视频《《月光奏鸣曲》钢琴演奏》
钢琴能弹奏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生活中一般来说,女性的声音比男性的声音要高,大人比小孩的声音要低一些。
声音的高低简称音高。
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出示课题:声音的强与弱。(板书课题)
观看视频
猜测答案
通过观看视频和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让学生初步认识声音的高低,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解答问题的兴趣。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敲击铝片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仔细观察铝片琴的结构,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步骤:
(1)用相同的力度敲击铝片琴,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2)反复实验3次,描述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
琴片越长,声音越低;琴片越短,声音越高。
实验分析:
同样材料由于大小不同,当用相同的力度敲击的时候,就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实验结论:
声音有高低的不同,铝片琴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琴片的长短。
探索二:吹奏口琴,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
实验步骤:
(1)用相同的力度去吹奏口琴,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2)反复实验3次,描述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观察铝片琴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通过用相同的力度敲击铝片琴,研究铝片琴发出的声音的高低。
通过用相同的力度吹口琴,研究口琴发出的声音的高低。
仔细观察口琴的簧片,高低不同的声音和簧片有什么关系?
实验现象:
簧片越长,声音越低;簧片越短,声音越高。
实验分析:
口琴的发声部分是固定在簧板上的簧片,当用相同的力度吹奏口琴的时候,就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实验结论:
声音有高低的不同,口琴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簧片的长短。
探索三:钢尺实验
1.钢尺振动的快慢与发出的声音的关系。
实验猜想:
随着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音高可能也会发生变化,伸出越长,音高越________;伸出越短,音高越________。(填“低”或“高”)
播放视频《声音传播的特性》
实验步骤:
(1)根据钢尺的长度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为5~6厘米、10~11厘米、15~16厘米、20~21厘米。
(2)将钢尺露出桌面5~6厘米,用硬皮书盖住余下部分,并用力压住。
(3)用力拨动钢尺,反复3~4次,仔细倾听钢尺发出声音的高低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然后记录下来。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振动用快、较快、较慢、慢来描述。
(4)把钢尺依次伸出桌面10~11厘米、15~16厘米、20~21厘米,重复以上实验过程。
实验记录:
猜想答案
观看视频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探究不断的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变化,发出的声音会怎样改变。
实验现象: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声音的高低就不同。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长,发出的声音低;钢尺仲出桌面的长度短,发出的声音高。
实验分析:
(1)通过对记录表的分析,可以发现声音高低的变化与钢尺振动的频率有关。钢尺振动越快,声音越高;钢尺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2)声音高低与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有关,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声音越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声音越低。
实验结论: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得越快,声音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越低。
2.音高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单位:赫兹。
我们可以用柱形图表示声音高低的变化与钢尺
振动长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分析:
通过对“音高变化柱形图”
记录实验数据
认真听讲学习。
柱形图是我们科学活动中经常用到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便于我们分析数据,它可以直观地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从而让我们我出数据之间的规律。这给我们的观察和预测提供了
的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音高与钢尺伸出桌面长度的关系。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声音越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声音越低。
实验结论: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得越快,声音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越低。
可靠的依据,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数据能力。
3. 科学研讨
研讨一:从钢尺振动长度与声音高低实验的记录表和柱形图中,你能发现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吗?
音高的变化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声音越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声音越低。钢尺声音的高低与钢尺的振动频率有关,钢尺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则越低。
研讨二:通过以上三个实验,你认为发声物体的声音高低变化有怎样的规律?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研讨三:推测声音高低变化,并说明理由?
图一为不同粗细、长短的音叉
图二为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钢管
图三维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编钟
经过逐敲击,我们发现粗、长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细、短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
因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长短、粗细(振动频率)有关,物体越细、越短,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则越低。
通过学习,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能够用语言简要的描述振幅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思考生活中的实例。
通过研讨环节,能够回忆思考今天的实验内容,能够用语言简要的描述振动频率和声音高音的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思考,运用到生活学习中去。
4.拓展提高
科学零记录:根据声音判断物体运动的方向
当一辆鸣着笛的汽车或火车向你驶来时,鸣笛声就会变得越来越高;当一辆鸣着笛的汽车或火车离你而去时,鸣笛声就会变得越来越低。这是因为声源相对于我们发生运动时,会使人
耳感受到音高在发生变化。同理,有经验的炮兵会根据炮弹在空中音高的变化来判断炮弹是飞向他还是远离他。
拓宽知识面,能够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越慢,声音越弱,发出的声音越低。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6声音的高与低
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板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教案
课题
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的长短、粗细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而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长而粗的物
体发出的声音低。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说明理由。
2.在反复的观察中验证白已的假设,解决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并愿意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发现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重点
物体的长短、粗细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而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长而粗的物
体发出的声音低。
难点
在反复的观察中验证白已的假设,解决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播放小提琴、吉他、古筝乐器演奏;
观看视频
提问:你知道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乐器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吗?
二胡是最常见的民间乐器,有两根琴弦,分里弦
和外弦,依靠琴弓与弦的摩擦发出声音。
吉他是一种弹拨乐器,通常有六条弦,形状与小提琴相似,依靠手指或拨片弹拨弦发出声音。
小提琴是一种弦乐器,总共有四根弦,依靠琴弓与弦的摩擦发出声音。
古筝属于弹拨乐器,目前古筝多为21根弦,依靠手指弹拨发出声音。
提问:像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观察琴弦的粗细、松紧,以及琴弦振动部分的长短变化,来找出影响弦的音高的因素。
出示课题: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板书课题)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猜测答案
通过观看视频以及对乐器发出声音的了解,及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琴弦粗细、长短、松紧的不同,思考这些因素是否与弦的音高有关。
2. 科学探索
1.选定一种弦乐器,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先选定你要进行探究的乐器,再仔细观察它的弦。
2.找一找相关因素,推测音高变化可能存在的规律
我的预测:
选择要研究的乐器
推测相关因素
通过这一部分,让学生们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不断的验证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老师指导,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能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说明理由。
①弦越长,声调_______(越高 越低),音高越_______(高 低)。
②弦越紧,声调_______(越高 越低),音高越_______(高 低)。
③弦越粗,声调_______(越高 越低),音高越_______(高 低)。
在弦乐器上反复试弹,听听其音高是否发生变化。
3.设计能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
播放视频《探究音调与琴弦的关系》
方案一:琴弦的长短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实验材料:一把吉他(以吉他为例)
实验步骤:在保证弦的松紧程度不变的情况下,选择其中一根琴弦,左手按住琴弦的不同位置,使其振动的部分越来越短,同时右手拨动琴弦,识别音高的变化。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
琴弦振动的部分越长,说明弦变长了,其振动顿率变慢,音高变低;琴弦振动的部分越短,说明弦变短了,其振动频率变快,音高变高。
实验结论:
同一根弦, 弦越长,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弦越短,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方案二:琴弦的松紧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实验材料:一把吉他(以吉他为例)
预测结果
观看视频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记录
对实验记录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验证琴弦的长短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验证琴弦的松紧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实验步骤:在保证弦的长短不变的情况下,用弦钮不断地改变琴弦的松紧,同时拨动琴弦,仔细地听其音高的变化。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拨逐渐拉紧的琴弦,琴弦的音高会随着琴弦的拉紧而升高,琴弦的振动频率也会越来越快。
实验分析:
我们通过拨逐渐拉紧的琴弦发现,松的弦振动频率低,音高较低;紧的弦振动频率高,音高较高。
实验结论:
同一根弦,弦越松,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弦越紧,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方案三:琴弦的粗细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实验材料:一把吉他(以吉他为例)
实验步骤:在保证弦的长短松紧程度不变的情况下,手指在多根弦上连续拨动,仔细听其音高的变化。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当我们由粗到细拨动琴弦时,琴弦音高变化是由低到高;当我们由细到粗拨动琴弦时,琴弦音高变化是由高到低。
实验分析: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记录
对实验记录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记录
验证琴弦的粗细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我们通过拨相细不同的琴弦发现,粗的弦发出的声音较低,细的弦发出的声音较高。我们还发现,当琴弦发出的音高低时,琴弦振动得较慢;当琴弦发出的音高高时,琴弦振动得较快。
实验结论:
粗细不同的弦,弦越粗,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弦越细,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我的预测:
总结:
同一根弦:
弦越长,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
弦越短,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弦越松,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
弦越紧,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长短松紧相同,粗细不同的弦:
弦越粗,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
弦越细,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紧、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长、松、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
播放视频《探究音调与琴弦的关系》
对实验记录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观看视频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紧、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长、松、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能在反复的观察中验证自己的
假设,解决要研究的问题。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7 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板书设计
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
短、紧、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
长、松、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8《制作我的小乐器》教案
课题
制作我的小乐器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在乐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需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科学探究目标:
经历设计、制作、调整、展示小乐器的制作过程,并将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起来。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乐于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
重点
在乐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需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难点
经历设计、制作、调整、展示小乐器的制作过程,并将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播放视频《乐器表演》
乐器的种类很多,如吉他、排箫、鼓、扬琴等,它们通过弹拨、吹奏、敲击等方式发出优美的声音。但是大部分乐器不能完全机器制造,需要人工来完成,世界著名顶级的乐器均由人工打造完成,我国的古琴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掌握了声音的发声原理,熟悉了弦的秘密,我们也来做一个乐器的手工匠人。
观看视频
通过观看视频,知道乐器的种类有很多种。
课堂上动手制作一个小乐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回忆上节课中弦乐器是怎样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根据你理解的乐器的发声原理,自己设计、制作小乐器。
出示课题:制作我的小乐器。(板书课题)(刘老师工作室制作)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认识常见的乐器
常见乐器:
1.西洋乐器
(1)键盘乐器:钢琴、风琴、电子琴等
(2)管乐器:长笛、单簧管、萨克斯等
(3)弦乐器:小提琴、贝斯、吉他、竖琴等
(4)打击乐器:军鼓、架子鼓、镲等
2.民族乐器
(1)弹拨乐器:琵琶、阮、古琴、古筝、扬琴等
(2)弓弦乐器:二胡、板胡、高胡、京胡等
(3)吹奏乐器:唢呐、笙、箫、笛子、管子等
(4)打击乐器:鼓、锣、梆子、板、木鱼等
探索二:设计制作方案,画出制作小乐器的示意图
1.制作前要思考
(1)用什么材料制作小乐器?怎样让这些材料方便的发出声音。
(2)怎样让我们的小乐器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
2.设计我的制作方案
制作乐器:打碗
制作材料:5个相同的碗、水、小棒。
制作步骤:
(1)摆放好5个相同的碗;向碗中倒入不同量的水。
(2)用小棒逐个敲击,听听声音。
设计制作方案,并按照设计的方案步骤完成小乐器的制作。
认识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全面检验学生对声音的认识,丰富学生对
声音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
设计原理:通过敲击让小乐器发出声音,并通过不同水量让小乐器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水量越少,音调越高;水量越多,音调越低。敲击力量越大,音量越高;敲击力量越小,音量越低。
3.制作其他乐器
播放实验视频《自制瓶乐器》
播放实验视频《橡皮筋吉他》
播放实验视频《吸管排箫》
探索三:为小乐器调音
(1)打碗:调节碗中水量的多少,水量越多音调越低,水量越少音调越高。
(2)橡皮筋吉他:调节橡皮筋的松紧(粗细程度),橡皮筋越紧(细)音调越高,橡皮筋越松(粗)音调越低。
(3)吸管排箫:调节吸管的长度,吸管越长,音调越低;吸管越短,音调越高。
探索四:展示小乐器
1.乐器展示会
(1)举办乐器展示会,利用你自制的小乐器为同学们进行演奏,并聊一聊制作过程中的体会;
(2)请几名有音乐基础的同学做评委,评一评谁制作的乐器发音较准确,演奏较流畅;
(3)评选我们班的乐器制作小能人,颁发一枚“ 乐器匠人勋章”吧。
2.乐器演奏会
(1)全班相同类型的乐器一起来演奏一首乐曲;
(2)全班所有的乐器挑战一次交响乐的合奏;
(3)选一个合适的曲子,开始我们的演奏会吧!
播放视频《中国古代十大乐器》
观看其他小乐器的制作视频
对小乐器进行调音。
展示自己小乐器
观看视频
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能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可以检验是否真正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及规律。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经历了设计、制作、调整、展示小乐器的制作过程,养成了动脑、动手的习惯,能够在乐器制作过程中和完成后及时对其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学,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不断的改变我们的生活。
板书
1.8制作我的小乐器
认识常见的乐器
设计→制作→调整→演示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 燕子 部编2021-11-234页
- 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5教2021-11-2310页
-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位置与方向(2021-11-234页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几何小实践(2021-11-236页
-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习作:续写故事》2021-11-237页
- 2020年秋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2021-11-2399页
-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24-《延安,我把你2021-11-234页
-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为中华之2021-11-236页
- 体育与健康人教四年级全一册双手正2021-11-234页
-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在牛肚子里2021-11-2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