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3.81 KB
  • 2021-11-23 发布

2020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附目录)

  • 5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目 录 水 ‎1.水到哪里去了 ‎2.水沸腾了 ‎3.水结冰了 ‎4.冰融化了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6.加快溶解 ‎7.混合与分离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一单元复习与测试 空气 ‎1.感受空气 ‎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3.压缩空气 ‎4.空气有质量吗 ‎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6.我们来做“热气球”‎ ‎7.风的成因 ‎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第二单元复习与测试 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认识气温计 ‎3.测量气温 ‎4.测量降水量 ‎5.观测风 ‎6.观察云 ‎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 54‎ ‎1.1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3、认识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 过程与方法: ‎ ‎1、讨论水缸里的水变少的原因,同时结合黑板上的“水”变干的现象,讨论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教学重点 探究液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热水、实验器材、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创设情境 ‎1、猜谜语(用多媒体呈现谜语)‎ ‎“此物不稀奇,生命不能离;渴了都喝它,加热直冒气。”‎ ‎2、板书:水 师给学生展示一杯水,并提问:“它是什么形态的?液体还是气体?”‎ ‎3、师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水”字 ‎(设计说明:学生只有对科学学习有积极的兴趣,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因此,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谜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经过热身进入一个探究观察的情境。)‎ 二、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1、播放动画片,并提问:“水缸里的水怎么变少了?”‎ ‎ 学生讨论并回答。水干了,水飞了,水蒸发了……‎ 54‎ 老师追问:水飞到哪去了?变成什么了?或者说蒸发是怎么回事,你能具体说说吗?‎ ‎2、师准备板书,提示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水”字消失了。‎ ‎ 学生讨论说出黑板上的“水”字消失的原因。‎ ‎3. 师总结并板书 ‎ 水 蒸发 水蒸气 ‎4提问:刚刚黑板上的水悄悄的蒸发了,那你们刚刚看见水蒸气了吗?”‎ 学生回答。‎ 提问,还有什么是我们看不见,但是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的吗?生回答。‎ 原来水蒸气和空气一样,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到处都是。‎ 提问:那水蒸气是液体还是气体?生回答。‎ 师总结:水蒸气的微粒很小的气体,我们看不到。‎ ‎5.课件观看水蒸发的图片。‎ 将我们的这些想法用这幅图表示出来,你能看懂吗?学生说说。‎ 强调为了便于理解画出来的,实际水蒸气是看不到的。‎ ‎(设计说明: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蒸发的过程,将水分子蒸发成水蒸气的过程清晰形象的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将肉眼观察不到的现象生动形象的展示了出来。)‎ 三、加热加快水蒸发 ‎1.用所学知识描述图片现象。‎ ‎(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图片:生活中的图片。) ‎ 你能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描述图片中的现象吗?‎ 图一,衣服上的水蒸发到空气中,衣服干了。‎ 图二,头发上的衣服水蒸发到空气中,头发干了。‎ 图三,地上的水蒸发到空气中,地面干了。追问,这里地面上的水消失都是蒸发了吗?‎ 有渗透到地面,有流到下水道,,,‎ ‎2.讨论:如何加快水的蒸发?‎ ‎ 提问:如何让水快速蒸发,? ‎ 生讨论,汇报各种方法。风吹,增大面,太阳晒,烘干,,,‎ 老师总结提升方法。‎ 54‎ ‎3.聚焦到加热温度升高 猜测:加热使温度升高能加快水的蒸发吗?‎ 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可以现场做实验,亲眼看一看。‎ ‎4、实验验证: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提问,你认为做这个实验要用哪些东西呢?‎ 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讨论:‎ ‎(1)用什么东西加热使温度升高。‎ ‎(2)用什么装水。‎ ‎(3)用几个勺子,为什么?‎ ‎(4)装多少水?‎ ‎(5)运水工具。‎ 老师给打大家带来一个新朋友“滴管”可以量取少量水。‎ 提问,材料都选好了,我们该怎么做呢?生简单回答。‎ ‎(多媒体课件出示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和记录单)‎ 组长领取材料哦,开始实验,观察,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单,并得出结论: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安静实验,小声讨论。‎ 汇报,注意学生说道水蒸发了,解释这是大家根据看到的现象认为水蒸发了。‎ 学生交流后学生汇报。‎ 验证了猜想,其它回家做实验试一试。‎ ‎(设计说明:这一部分展示了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要求,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使实验更加清晰、明了,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实验。)‎ 四、总结收获。‎ ‎ ‎ ‎1.2水沸腾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 度不再发生变化。‎ ‎ 科学探究目标 ‎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54‎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 科学态度目标 ‎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 ‎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1)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2)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酒精灯使用参考视频(可用其他微课、网络视频):‎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54‎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 ‎ ‎ ‎ ‎【板书设计】‎ ‎ ‎ ‎2.水沸腾了 ‎ 水 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 水 面:气泡破裂 ‎ 水面上:热气产生 ‎ 水沸腾: 100℃‎ ‎ ‎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 ‎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1.3水结冰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 ‎ ‎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 ‎【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 54‎ 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 ‎【教学过程】‎ ‎ 一、冰的观察 ‎1、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 ‎2、师: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48的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预设:冰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 6、学生比较后汇报。(预设:水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等;水和冰的共同点:都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 ‎7、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 ‎(学生发表意见,并请他们阐述原因。)‎ 通过争论得出结论:(1)冰是固体,因为冰具有固体的特点。‎ ‎ (2)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固体。‎ 54‎ ‎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 1、师: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指导学生,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预设:(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3、师:清楚怎么做了吗?请组长来领器材,同时主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 4、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师:现在你能回答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 (预设:水在0℃时会结冰。温度的变化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5、师: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 ‎(预设:冰箱中的低温使水向周围放热,温度降低,降到0℃时,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结成了固态的冰。)‎ 三、拓展 凝固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水(液态) 冰(固态)‎ ‎2、师:现在知道为什么冬天有时候河里会结冰了吗?回家也自己去做一块冰。‎ ‎1.4冰融化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 54‎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 ‎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2、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3、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 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教学难点】‎ 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 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 温度记录表,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 ‎【教学过程】‎ 一、观察冰的融化 ‎1、师: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 ‎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预测。‎ ‎3、师: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板书:冰融化了 ‎ 师: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 ‎4、学生介绍观察方法,师生共同补充。‎ ‎(预设:(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2)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 54‎ ‎5、师: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P50的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 冰块融化时的温度记录 时间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 温度 冰融化时周围空气的温度记录表 时间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 盛放烧杯内空气温度 紧靠烧杯外壁空气温度 远离冰块处空气温度 ‎6、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根据这些现象总结。‎ ‎(预设可以得出的结论: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二、加快冰的融化 ‎1、师:我们刚才观察了冰的融化过程,你有办法让冰融化的更快一点吗?‎ ‎2、学生预测方法。(预设:把冰块放到温度更高的地方;把冰块放在太阳、灯光等下面;用手把冰块焐热。……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个融化冰的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融化冰的水平最高,每个小组先讨论下你们打算用哪种方法。‎ ‎4、师:方法都讨论好了吧,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大小一样的冰,放在同一种透明的塑料袋中,要求塑料袋的袋口一定要保持密封。一般只能改变一个变量,记录下冰完全融化的时间。在比赛的过程中各小组也可以相互观察和监督。‎ 54‎ ‎5、学生实验后汇报交流。(预设:在冰融化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塑料袋的外壁上有很多小水珠。)‎ ‎6、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说说是什么使冰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预设:热量是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三、拓展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冰(固态) 水(液态) ‎ ‎2、师:在冰融化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问题出现吗?(如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 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用具: 装50毫升水的烧杯1个、 搅拌棒1个、不同型号的勺子2个、汽水1瓶、注射器1个。‎ 分组实验用具: 装50毫升水的烧杯2个、 搅拌棒2个、食盐6份(每份4克)、小苏打6份(每份4克)、汽水1瓶、注射器1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杯溶液,请学生品尝。(出示糖水溶液与盐水溶液)问:是什么味道?为什么?回顾“溶解”的概念。‎ ‎2、提问: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于水中?学生回答。‎ ‎3、提问:在这杯水中不断地加入食盐,食盐能一直溶解下去吗?指出:对,物质在水中是有一定的溶解能力的。那么,在同一杯水中,哪一种物质溶解的多一些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课题: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二、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师:今天我们用食盐和小苏打做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1、观察比较食盐与小苏打,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2、能不能预测一下:在同一杯水中,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是否一样?哪一种溶解得更多一些?理由是什么?‎ 54‎ ‎3、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光有预测还不行,我们得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那么,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呢?‎ ‎4、引导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同时思考在这个实验中哪些数据是相同的?哪些数据要改变的?‎ ‎5、交流方案及强调实验当中的注意事项。‎ ‎①你们说用多少水?(50毫升)‎ ‎②用什么做食盐和小苏打的单位?学生提到用勺子来舀,老师出示各种型号的勺子,提出用勺子来作单位不够精确、不够科学,再问学生,用什么来做衡量的单位最科学?(引出“克”)介绍准备的物质每袋的数量4克。‎ ‎③如何加入食盐或小苏打?‎ ‎④什么情况下可以加第二勺?‎ 师:马上就要开始做实验了,你能说说这个实验的过程 吗?‎ 温馨提示:(出示)‎ ‎1)取一份食盐,加入到盛有50ml水的烧杯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另一份食盐,继续搅拌。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 ‎2)要按同样的方法在另一个烧杯中加入小苏打。‎ ‎3)注意观察,并随时记录下加入的食盐与小苏打的数量,以及你们看到的现象。 ‎ ‎4)实验时不要将水弄到杯外。 ‎ ‎6、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 ‎ ‎7、实验报告会--——实验汇报。 ‎ 食盐和小苏打溶解能力的比较记录表 物质 ‎50毫升水溶解物质的袋数 溶解能力的比较 食盐 小苏打 将各组实验数据集中,得出结论:在50ml水中,食盐溶解的数量比小苏打多。‎ ‎8﹑师:在实验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9、小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以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极大的帮助。如,夏天喝一些食盐水能预防中暑;人们还可以用小苏打溶解于水来做面包。‎ 三、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可乐一瓶,问:里面溶解了什么?怎么证明里面有二氧化碳?‎ ‎2、播放视频,学生观察。视频内容: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可乐,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3、师提问:这些气泡,谁能让它们消失?谁能让它们再次出现?为什么往外拉的时候气体出现,往里推的时候气体消失,这说明二氧化碳的溶解和什么有关?(压力)‎ 54‎ ‎4、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师:同学们想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吗?下面我们在小组里来做这个实验,先来看看操作步骤。 5、介绍操作步骤(课件出示视频) ‎ 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 ‎6、总结得出:‎ 气体既能溶解在水中,又能从水中析出,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在水中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四.拓展延伸,应用知识 出示鱼在水中游动的视频,思考:(1)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呼吸的氧气从哪来?(2)人们为什么总要不停地往鱼缸里打入空气?‎ 五.课堂评价与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在小组中你的表现如何?‎ 六、课外实践 去了解某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帮助的实例。‎ 板书设计:‎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气体 ‎↓加压 食 盐 → 水 ← 小苏打 多 少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1.6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能力目标:初步感受对比实验意义,亲身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活动过程。‎ ‎3、情感目标: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生活习惯,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几种因素。‎ ‎【教学难点】感受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 ‎【教学准备】每组四个杯子、一根搅拌棒,小勺、冷水、热水、食盐、冰糖、白砂糖、水果糖、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起探究兴趣 ‎1.老师这里有杯清水,请个同学上来喝一口尝一尝。你觉得味道怎样?‎ 54‎ ‎2.如果我把这么大的一块冰糖放到这杯水里你们猜这杯水会有点甜还是很甜?‎ ‎3.请这位同学继续喝一口,你现在觉得这杯水甜吗?‎ ‎4.这是怎么回事啊?为什么感觉不到甜?(冰糖还没有溶解掉)‎ ‎5.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这块糖更加快速地溶解呢?‎ ‎6.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溶解的快与慢”。(板书)‎ 二 、探究哪一个溶解得快 ‎(一)学生讨论、探究 ‎1、猜一猜,想一想:用哪些方法可以使食盐或糖溶解的快些?‎ ‎2、我们光靠猜想是不能证实的,必须来做什么?‎ ‎3、下面我们就来做两个对比实验:一是“搅拌与不搅拌”;二是“冷水与热水”。(出示课件)‎ ‎4、小组讨论、交流:‎ ‎(1)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和仪器?(出示课件)‎ ‎(2)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哪些条件?‎ ‎(3)师生小结:(出示课件: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相同条件:烧杯的大小,水量,食盐量或糖量,同时放食盐或白砂糖,观察时间。‎ 不同条件:一个搅拌与一个不搅拌;一杯冷水与一杯热 ‎(二)师生合作探究实验活动 ‎1、怎样来做这两个实验呢?‎ ‎2、出示“搅拌与不搅拌”实验步骤:(出示课件)‎ ‎(1)准备两杯水量相同的杯子;‎ ‎(2)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或白砂糖;‎ ‎(3)把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或白砂糖分别放入两个杯中;‎ ‎(4)用玻璃棒搅拌其中的一杯水。‎ ‎(5)观察比较那一杯的食盐或白砂糖溶解得更快一些。‎ ‎3、出示:冷水与热水的实验步骤:‎ ‎(1)准备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但水量要一样多。‎ ‎(2)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或白砂糖。‎ ‎(3)把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或白砂糖分别放入两个杯中。‎ ‎(4)两杯都不搅拌,观察比较哪一杯的食盐或白砂糖糖溶解得要快一些。‎ ‎4、学生分组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填写“溶解快与慢的比较记录表”。‎ 溶解快与慢的比较记录表一 溶解过程 搅拌 不搅拌 溶解的快与慢 快 ‎ ‎ 慢 快 ‎ ‎ 慢 54‎ 解快与慢的比较记录表二 溶解过程 常温 热水 溶解的快与慢 快 ‎ ‎ 慢 快 ‎ ‎ 慢 ‎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讨论:‎ ‎(1)哪一杯中的塘溶解得更快一些?‎ ‎(2)搅拌能加快物质的溶解吗?‎ ‎(3)如果水的温度再高一些,糖的溶解能力会更快吗?‎ ‎(4)温度能影响物质的溶解吗?‎ ‎7、小结:搅拌和温度对溶解快慢有影响。‎ 三、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 ‎1、如果要把这块水果糖放入水中,怎样才能加快溶解呢?‎ ‎2、水果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3、小组讨论交流:用哪些方法可以加快水果糖的溶解?(搅拌;改变水温;将糖切碎。)‎ ‎4、小组讨论:怎样来做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1)搅拌:拿出两个杯子,都装满纯净的水,温度必须相同,每个杯子里各放入一块方糖,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2)改变水温:一杯冷水,一杯热水,水量相同,每个杯子里各放入一块方糖,并且都不搅拌。‎ ‎(3)将糖捣碎:准备两块糖块,糖块的大小要一样,捣碎其中的一粒糖块,把两种糖块放在水温、水量一样的杯子中都不搅拌,看它们有什么变化。‎ ‎4、学生分组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先填上实验报告单,然后材料员根据实验报告单领取材料。根据实验提示,进行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小结:A、搅拌能加快溶解;B、热水可以加快溶解;C、捣碎可以加快溶解。 (板书)‎ 四、吃糖比赛游戏 ‎1、看大家做实验这么认真,老师就给每人奖一颗糖。怎样吃糖,可以让它溶解得更快呢?‎ ‎2、学生讨论吃糖方法。‎ ‎3、出示吃糖方法:含在嘴里不动,用舌翻动搅拌,把糖块咬碎,咬碎并搅拌。(课件出示)‎ ‎4、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吃糖。‎ ‎5、汇报比赛结果。‎ 54‎ 溶解糖块的方法 比赛结果 含在嘴里不动 ‎ ‎ 用舌翻动搅拌 ‎ ‎ 把糖块咬碎 ‎ ‎ 咬碎并搅拌 ‎ ‎ ‎6、小结:通过刚才的吃糖比赛游戏,你有什么发现和感觉?‎ 五、课外拓展 怎样加快洗衣粉的溶解呢?请做实验试试。‎ 六、板书设计:‎ 加快溶解 搅拌 加热 切碎 ‎1.7混合与分离 ‎ ‎ 一.教学目标 ‎ 科学概念:‎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 ‎ 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 ‎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 ‎ 二. 教学重点    ‎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难点    ‎ 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 ‎ 三. 教学准备    ‎ 小组观察实验:饱和盐水1、食盐1、沙、滤纸、清水1、蒸发皿1、放大镜1、石棉网1、酒精灯1、三脚架1。‎ 四,教学过程 (一)如何分离食盐和沙 ‎1、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如果食盐洒落在沙里了,我们怎样它们分离呢?‎ 54‎ ‎2、观察食盐和沙的混合物,食盐什么样?沙什么样?‎ ‎3、思考怎样才能将食盐和沙分离。‎ 实验步骤 ‎1、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2、在滤纸上沾点水,使滤纸紧贴漏斗,将漏斗固定在铁架台的铁圈内,让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的内壁。‎ ‎3、搅拌棒略微倾斜,一端对着三层滤纸,过滤时要使沙和食盐的混合物沿着搅拌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注意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4、仔细观察过滤前后烧杯中的液体和滤纸的变化,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物质 过滤前 过滤后 沙和食盐溶液的 混合物 实验分析:溶解的主要特点是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实验结论:食盐溶解在水中了,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将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沙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二)、分离食盐和水 师:现在盐全部溶解了。你有办法把盐和水分离出来吗?‎ 生:让水蒸发掉。‎ ‎1.师:为了证明你们的想法,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分离出来呢?‎ ‎4.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5.分组汇报实验方案。(学生汇报是可能提到让溶液自然蒸发,用过滤的方法,用酒精灯加热蒸发分离出食盐等方法,教师评价每种方法的利弊。)‎ ‎6.酒精灯的使用。(师示范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7.分组实验:用加热的办法让水分蒸发减少,观察蒸发皿里食盐与水的变化。(在分组实验前,教师应强调安全事项:1、注意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 、加热后的蒸发皿、石棉网很烫,不要触摸。)‎ ‎(三)、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是盐吗 ‎ ‎1.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吗?盐会跟着水一起蒸发吗?‎ ‎2.师:你怎么能确定蒸发皿上的白色物质一定是盐?‎ ‎3.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比较。 ‎ ‎4.交流汇报: ‎ 师:从外部特征看,白色物质和盐很相像,那它是否具有盐能溶解于水的性质呢?同学们想试一试吗? ‎ ‎5.师:请同学们把白纸上的白色物质放入水中搅拌几下,看它是否溶解了?‎ ‎ 6.结论:白色颗粒外观和盐一样,又能溶于水,是盐。可见用蒸发减少水分,可以分离出食盐。‎ ‎(四)、海水制盐  ‎ ‎1.师:刚才我们通过加热从盐水中提取出了盐。那么,我们生活中的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 54‎ ‎2.师介绍:告诉同学们一个惊人的数字,如果把海水中所溶解的盐全部提取出来,重量将达5亿亿吨。这是多少盐啊!如果把这些盐平铺在陆地上,全世界的人和房子都将被埋没,只剩下几幢特别高的摩天大楼露在外面,因为盐的厚度将达到150米。 ‎ ‎3.怎样从海水中得到盐 ·想象海水晒盐的工艺过程。 ·了解海水晒盐的工艺过程。‎ ‎(五)、联系生活,拓展外延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如果遇到了其他溶液你能分离吗?教师引导学生课后自行去探究.‎ 五.板书:‎ 混分与分离 ‎                                加热 蒸发 ‎ 溶解 盐+水 盐水溶液 ‎ 分离 ‎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习内容】‎ ‎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八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 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 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5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重点】‎ 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 ‎【学习难点】‎ 在探究活动,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 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学习准备】‎ 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学习过程】‎ 一、聚焦 ‎1.出示课件:水的三态变换。‎ ‎2.出示橡皮泥等物品。‎ ‎3.引导思考:生活中,我们注意过这类变化吗?它们的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是不是相同呢?‎ 二、探索 活动一:让橡皮泥发生变化。‎ ‎1. 学生活动:橡皮泥制作。‎ ‎2. 展示,交流。‎ ‎3. 思考:想一想这些物品还是橡皮泥吗?‎ ‎4. 教师小结。‎ 活动二:让纸发生变化。‎ ‎1. 学生活动:剪纸活动。‎ ‎2. 展示,交流。‎ ‎3. 思考:想一想这些物品还是纸吗?‎ ‎4. 教师小结。‎ 探讨,交流:比较上面橡皮泥和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相同之处。‎ 三、研讨 54‎ ‎1. 讨论:‎ ‎(1)橡皮泥,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生活中,你还能找出类似 水这样的变化吗?‎ ‎2. 交流汇报。‎ ‎3. 总结收获。‎ 四、拓展 生活中大部 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将一个压瘪的乒乓 球放在热水中,观察它的变化。你还知道其他类似的现象吗?‎ ‎ 2.1感受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与合作,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描述。‎ 评价任务 ‎1.了解空气的知识并完成气泡图。‎ ‎2.想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3.比较空气和水,完成维恩图。‎ 教学准备 54‎ 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做一个“闭眼游戏”好吗?请同学们缓慢地闭上你们的双眼,放飞你们的想象。‎ ‎2.多媒体播放班德瑞音乐《清晨》。师用语言帮助学生想象: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同闯入了一片迷雾森林,那里有自由流淌的风,穿过浓密树叶的会跳舞的阳光,欢快清脆的鸟叫声。多么美妙的早晨,我们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做一个深呼吸……‎ ‎3.睁开双眼,谈谈感受。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吸进了什么。‎ 方案A:如果学生能回答出“空气”,则顺利地引出课题。‎ 方案B: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来,师可引导:是不是感觉有一股气从鼻子吸入,科学上把这种气叫做“空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二、我们知道的空气 ‎1.关于空气,我们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课本75页气泡图中。(如果学生感觉有困难,可引导启发: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空气,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可以运用你的各种感官来感受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再想想,除了在教室里,你还在哪里也感受到了空气。没有空气,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2.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学生说,教师运用实物投影整理归纳。‎ ‎(1)引导学生观察气泡之间的联系。‎ ‎(2)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三、空气存在吗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都认为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但是口说无凭,你们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2.师:可以利用你们带来的工具(透明塑料袋、玻璃杯、吸管、气球等)思考看看。‎ 54‎ ‎(1)老师这里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一个装着水的水槽,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2)请大家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每人选择自己方法向另外三人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组员认真听讲解,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适时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并请学生试着举例。)‎ 四、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1)回顾水的特点;‎ ‎(2)相同的地方;‎ ‎(3)比较不同。‎ ‎2.自己设计维恩图,全班汇报交流结果。‎ ‎3.探究空气比水轻。‎ ‎(1)师:空气和水,哪个轻?哪个重?说一说你是怎样证明的?‎ ‎(2)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工具试一试,当小组内一名同学动手操作时,其他组员认真观察。(对于感觉有困难的小组,教师可适当启发。)‎ ‎4.空气的流动。‎ ‎(1)师:水能流动,空气能流动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一位学生上台吹泡泡,让大家通过观察泡泡的流动,感受想象空气的流动。)‎ ‎(2)思考: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周围的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 ‎5.教师利用课件总结维恩图,与学生交流。‎ 五、总结与延伸 ‎1.回到课前的气泡图,看看我们的研究结果与之前我们所知道的一样吗。‎ ‎2.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再去探究?‎ ‎2.2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是学生了解“空间”和“占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5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占据空间。‎ 课前准备:课件 、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个水槽、一个钟罩、一些气球、一个打气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爱猜谜语吗?生:……‎ 师:请看谜底:看不到摸不着,没有气味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 生:空气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空气的知识。(板书“空气”)‎ 师:为让大家更好地实验探究空气,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新的实验仪器,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1、 认识“空间、“占据””‎ 师:这是装水用的圆形玻璃水槽(板书水槽),它里面空的部分就是水槽的空间。这个像没有底的玻璃瓶我们把它叫做“钟罩”(板书钟罩),这个钟罩空的部分叫钟罩的空间······(板书空间)‎ 师:现在我把滴了红墨水的液体倒进水槽里,水槽里的空间被水给怎样了?‎ 生:占了 师:换句话说水占据了水槽的空间。(板书占据)咦,如果老师一直不停的加水,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呢?(水会漫出来)如果我往水槽里加石头,你们猜又会有什么现象呢?为什么呢?‎ 二、实验探究 刚才,我们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占据空间,那么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空气,要不要占据空间呢?让我们一起来动脑筋想办法,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材料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实验中注意这么几个问题:你们用了什么器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有没有比你们组设计很好实验呢?)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完成实验记录表一后,击掌示意。‎ ‎【学生设计、动手实验】‎ ‎[教师指导、协助]‎ 小组汇报 三、巩固新课 ‎(一)看一看——提出问题 ‎ 师:首先表扬每一位勤于思考、大胆猜测、勇于动手的同学,老师也设计了一个实验,请学生仔细观察,提出有意义的科学问题,并解答,请看老师实验:‎ ‎2、教师演示实验 师:(便操作边说)看!首先把钟罩放进水槽中,然后将气球套在橡胶塞较小的一端,并塞住钟罩的瓶口,最后把打气筒插入橡胶塞孔里。(板书实验材料)‎ ‎ 教师演示实验 问:你看到了什么?ppt出示实验前、中、后图片。‎ ‎(二)做一做——实验探究 ‎ 师:有些同学说没有看清楚,那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注意仔细观察!‎ 提出实验要求并要求学生朗读分组实验要求:‎ 54‎ ‎1、小组组员分工合作,从下往上组装好实验器材,仔细观察钟罩和水槽的水位并做好记录。‎ ‎2、打气时,一手扶稳钟罩,一手打气,打气时不能用力过猛,观察气球大小变化,以及钟罩中水位和水槽中水位变化。‎ ‎3、拔掉打气筒时,动作要轻缓,并观察气球变化,以及钟罩中水位和水槽中水位变化。‎ ‎4、小组完成实验记录表二后,方可击掌示意。‎ 师提示实验开始,学生方可开始实验操作。‎ ‎(三)说一说——得出结论 四、联系生活,总结结束 同学们,生活中有空气占据空间的物体吗?请举例 生:……‎ 师总结:我们的科学来源于生活中,最后又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积极应用,让我们科学生活,生活科学!‎ 实验记录表一 小组设计实验记录表 使用 器材 操作 过程 看到 现象 实验 结果 54‎ 实验记录表二 小组合作实验现象记录表 ‎ 实验 ‎ 现象 实验 过程 气球大小变化 水槽与钟罩中水位变化 原 因 实验前 实验中 试验后 ‎2.3压缩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学习用自己的实验结论来解释某些现象,体验“科学结论可以通过重复实验来验证”这一重要的科学本质和特征。‎ ‎3.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成功与喜悦,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应用所学知识的热情。‎ 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2.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3.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 ‎4.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 54‎ 通过“挤压空气”的实验来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特征。‎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篮球一个、打气筒一个;‎ 分组实验材料:甘油注射器一只、橡皮擦一块、硬吸管四只、牙签四只、橘子皮。‎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姚明打篮球的图片,问:他是谁?‎ ‎2.生拍没充满气的篮球,能拍起来球吗?(不能)给篮球充满气在排球能拍起来球吗?‎ ‎3.师:为什么充满气的篮球能拍起来呢?‎ 二、教学新课 ‎(一)挤压空气 ‎1.师出示注射器,生分组说说注射器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课件出示注射器的各部分名称。)‎ ‎2.师拉注射器的活塞,学生猜测注射器里面有什么?猜测:师推活塞会怎样?‎ ‎3.师拉活塞,生猜测:用橡皮堵住注射器会怎样?‎ 你们说得对吗?下面就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吧!‎ ‎4.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用到哪些材料?‎ ‎5.提示操作注意事项,分组实验。(课件出示实验步骤)‎ ‎6.填写实验记录单。‎ ‎7.交流汇报实验结论,再次解释:篮球充满气就能拍起来的这一实验现象。‎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具吗?今天我们就来自己做一个玩具,你们想学吗?‎ ‎(二)制作空气枪 ‎1.学生看制作的空气枪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制作欲望。‎ ‎2.教师讲解制作方法进行安全教育。(课件出示空气枪的制作方法)‎ ‎3.分组制作实验,分析子弹是怎样射出去的。‎ 54‎ ‎(三)压缩空气的应用 ‎1.学生说生活中的例子。‎ ‎2.看插图补充说明。‎ 三、拓展延伸 留心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压缩空气。‎ 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压缩空气 ‎1.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2.空气能被压缩。‎ ‎3.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2.4空气有质量吗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 ‎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3.亲历称量的过程,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测量。‎ ‎4.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设计、操作实验和分析数据得出空气是否有重量的结论。‎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地开展实验,能对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有效地处理。‎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皮球、打气筒、天平秤、砝码。‎ 分组实验用:每组细木条做的小天平一架,铁架台一个,气球、气球夹各两个,铁垫圈两个。‎ 课前训练:用打气筒给气球充气,并用气球夹卡住。每个同学都试一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猜谜语:水冲不走,火烧不掉,吃了不饱,人人需要。 (谜底:空气)‎ ‎2.师出示一个尼龙袋,请学生装一袋空气,再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空气的知识。‎ ‎3.相机抛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空气有重量吗?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设计实验研究空气是否有重量 ‎1.出示一瘪一鼓两个气球,先明确鼓的气球里面充满了空气,然后请学生用手掂量掂量。你觉得哪个重?掂量不出来就说明空气没重量了对不对?为什么?(a太轻,手灵敏度不够 b气球和气球夹本身重量也有差异,应用同一个)‎ 54‎ ‎2.师: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使用一个简易小天平)。师视情况出示跷跷板图片。(a跷跷板能给你什么启发吗?b跷跷板和简易小天平有什么联系呢?)‎ ‎3.师:其实跷跷板就是一个简易天平,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个简易小天平。‎ 出示细木条、气球、气球夹、垫圈、铁架台等材料,组装好小天平。怎么使用呢?请学生说,教师作操作演示(演示到平衡即可)。图片出示另外几种挂气球的方法,让学生选一选是否也可行?‎ ‎4.方法很多,我们就选“一边挂瘪的气球,一边挂垫圈”这种来做吧。提示:气球充气后可能出现的几种现象。学生操作:第一步,每组小天平达到平衡。第二步:把其中的气球充气,观察出现的现象并记录。‎ 三、学生实验,师巡回指导 四、交流实验结果 ‎1.实验现象统计:向充气气球一边倾斜( )组;向垫圈一边倾斜( )组;继续保持平衡( )组。‎ ‎2.从这些数据看,你觉得空气有重量吗?重量怎么样?为什么这么说?(如果有不成功的组,则问:这几组怎么和大多数组不同?会是什么原因呢?等会儿作业时再做做看,暂且在板书后面打“?” )‎ 五、用托盘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师:瘪的气球充足气后,增加了空气的重量,这个重量大不大?(很小)那么这个很小的重量到底有多大呢?如果需要一个具体的数据来表示(如1克、3克等)又要用到什么工具呢?‎ ‎2.师出示托盘天平,简要说明:用这种天平不但可以知道物体有没有重量,还可以精确地测量物体有多少重量。左边放要测物品,右边放砝码。天平左右平衡了,说明两边一样重,左边盘子内的物体重量就等于右边盘子内砝码的重量和。天平还有游标,可以左右滑动,它可以在小范围充当砝码的作用)。‎ ‎3.出示一个瘪的皮球,问:里面有空气吗?教师演示用天平称一称这个球的重量,在黑板记录数据。‎ ‎4.请一学生用充气筒协助教师把皮球充足气。说说现在皮球内的空气情况。‎ ‎5.请一学生把充足气的皮球放到天平,观察到从平衡到倾斜的过程再一次说明了什么?(相机释前疑)计算出空气的重量增加了多少?这个重量大吗?说明什么?‎ 六、总结延伸 ‎1.师:今天我们通过亲手做实验,证明了空气确实是有重量的,但这个重量很轻。师出示一个超大号尼龙袋,假设:里面装空气的话?你能提动吗?试一试。如果装水的话它将有120斤重(根据尼龙袋容积计算得出),你提得动吗?‎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问题产生呢?‎ ‎2.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一定量的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质量的多少可以用常用的物体作为衡量。‎ 科学探究目标 54‎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空气质量,并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记录。‎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2.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体会细致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到生活中可以用不同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简易天平,用不同的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难点:通过简易天平,用不同的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简易天平、皮球、打气筒、不漏气的大袋子、绿豆、乒乓球、小泡沫球、回形针、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高精度电子天平、板贴、皮球、打气筒。‎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要考验你们的一项品质,我先不说是什么,我们先看一个视频,这个过程中我会观察你们,看看有哪些同学通过老师的这项未知挑战!‎ 播放视频,教师观察 谈话:好了,考验结果已经在老师心中了,我想大部分同学心里还是一头雾水,其实老师要考验你们的品质就是耐心,这堂课我们就会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想知道你们有没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天平的平衡。‎ 一、 聚焦袋装空气,预测空气质量。‎ ‎ 教师出示一袋空气,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用绿豆来衡量20筒空气的质量,那今天你能来预测一下老师手中这一袋空气的质量相当于多少颗绿豆吗?‎ ‎ 学生预测结果,教师板贴绿豆,在后面记录预测数字。‎ 54‎ 继续提问:如果是这些物品(乒乓球、回形针、小泡沫球)作为衡量物,结果又会是怎样呢?教师让学生把预测结果记录下来。‎ 一、 探索一袋空气,称出空气质量。‎ 1. 找方法 谈话:同学们,那你们知道怎么称量这一袋空气的质量吗?‎ 预设生答:我们再把它放到上节课的天平里去称一下。‎ 谈话:这样称出来的是空气的质量吗?‎ 预设生答:不是,还有袋子的质量?‎ 谈话: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我在这只袋子里打了100筒空气。你能根据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称出这100筒空气的质量吗?‎ 预设生答:我们可以先称皮球的质量,再往里面打入100筒空气,再称一下,减一下就是100筒空气的重量了。‎ 谈话:同学们认为这个方法怎么样?‎ 预设生答:我觉得这个皮球容纳不了100筒空气。‎ 谈话:嗯,说得有点道理。那应该怎么办呢?上节课我们是打了多少筒呀?‎ 预设生答:我们可以先称20筒空气的质量,然后再乘以5就是100筒空气的质量了。‎ 谈话:你的小脑袋瓜真灵活,其他同学听明白了吗?若是不明白,请跟随老师的脚步,我们再来捋一捋思绪。‎ 教师出示板贴,一步步讲解类比转化思维:首先我们将这袋子里的100筒空气平均分成5份,打到5个皮球里,那每个皮球只要打多少筒气?‎ 生答:20筒 教师:是的,这样我们打气是不是方便多了。接下来我们只要称出这20筒空气有多重就可以了。怎么称还记得吗?‎ 生答:先在简易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瘪皮球,右边放绿豆,直到平衡;接着在球里面打入20筒空气,再放上去,我们会发现指针往左边偏了,我们继续在右边放绿豆,直到平衡,之后放进去的绿豆数量就是20筒空气的质量。‎ 教师:你的记忆力真棒,帮助大家回顾了上节课的称法,那我们需要每个皮球都打入20筒空气,都去称一遍吗?‎ 54‎ 预设生答:不需要,因为是平均分的,我们只要称一遍,最后乘以5就可以了。‎ 教师:真厉害,假设老师称出2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5颗绿豆,那100筒空气的质量就是多少颗绿豆?‎ 预设生答:25颗。‎ 1. 称重量 谈话:同学们,刚刚我们用绿豆衡量了100筒空气的质量,那如果换成回形针、乒乓球等,应该怎么称呢?‎ 预设生答:可以再用回形针称出瘪皮球的质量,往里面打20筒空气,再加回形针,之后加的回形针数量就是20筒空气的质量。‎ 谈话:嗯,这也是一个方法,可是老师给你们的回形针数量有限呀,好像都不能称出一个瘪皮球的质量。(教师可以再讲台上演示一下)其他同学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预设生答:刚刚我们已经用一杯绿豆衡量出了瘪皮球的质量,只要把之后加在盘外面的绿豆拿去,天平又会向左倾斜。我们只要再慢慢加入回形针,那之后加入的回形针数量就是20筒空气的质量。‎ 谈话:你真是聪明小博士呀。其他同学听懂了吗?我请人再说一说。‎ 若是大部分同学还是听不懂,教师可利用板贴进行演示。‎ 接下去,教师布置学生实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1号为材料员收发整理材料。每个同学轮流做实验,1号同学用绿豆衡量,2号同学用回形针,3号同学用乒乓球,4号同学用小泡沫球。其中一个同学在称量时,他对面的两位同学为打气员,旁边的同学帮助一起观察指针。最后,每位同学都要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实验时间为18分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并把做出来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的大表格内。‎ 三、研讨空气 ‎1.如何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 这个问题已经放在课堂导入部分,第一步是搞清楚100筒空气相当于5个20筒,第二步是取5份相当于20筒空气的物品。‎ ‎2.跟学生一起计算大表格中10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多少物品?从中分析每一小组数据差异的原因?‎ 54‎ A. 可能是读数不准确造成的。‎ B. 可能没有等待指针平衡就在添加物品,导致实验误差。‎ C. 每颗绿豆并不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因此各组之间也会存在微微的差异。‎ 1. 比较这袋空气和其质量相当的物品,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质量的2种物体,一袋空气的体积可以比几粒绿豆大得多。主要是给学生视觉上强烈的冲击,给今后密度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拓展——用电子秤称空气质量 谈话:同学们,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有好些精确的工具可以称量出空气的质量了,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吧。‎ 出示篮球、电子秤、打气筒,称量打气前后示数的变化。‎ ‎2.6我们来做“热气球”‎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54‎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们的假说。‎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2.6我们来做“热气球”‎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54‎ ‎2.6我们来做“热气球”‎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上升。‎ ‎2.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热气球能升空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从而带动了热气球升空,空气冷却后热气球又会降下来。‎ 过程与方法:‎ ‎1.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描述热气球上升和下降的现象,并对类似的现象进行解释。‎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运用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设计和记录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 ‎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针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尝试让“热气球”升空并在此过程中了解“热空气”的上升现象。‎ 难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升空及降落的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蜡烛1支,点火器1个,塑料袋1个,纸筒1个,教学课件及视频。每个小组:塑料袋1个,蜡烛1支,纸筒1个,点火器1个,学习单,学生 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教师课件出示热气球的图片,提问:有一些旅游景点会提供游客乘坐热气球的服务,有没同学乘坐过热气球?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让热气球升上去的吗?(预设:热气球是通过加热升上去的。)‎ 54‎ ‎2.教师出示人们加热使热气球上升的图片,提问:仔细观察,人们做了什么使热气球升了上去?(预设:加热里面的空气。)‎ 谈话:其实,人们在加热过程中并没有加热热气球本身,而是加热了里面的空气,那么加热后空气发了哪些变化,热气球又是怎么升上去的,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就要来做一个模拟热气球,通过模拟热气球来研究这个问题。‎ ‎3.板书课题——《我们来做热气球》‎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出本节课研究的主题——热气球,调查本班中有否乘坐过热气球的学生,如有乘坐的学生,可以让他凭经验先来介绍热气球升空的过程。再通过热气球升空前的加热短视频,使本堂课研究的中心从热气球本身聚焦到热气球里面的空气,引发学生思考:空气加热后的到底产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模拟“热气球”升空的活动(预设22分钟)‎ ‎ [材料准备:每个小组塑料袋1个,蜡烛1支,纸筒1个,点火器1个,学习单,学生活动手册]‎ ‎1.提供材料,尝试设计 ‎(1)提问:老师有一个较大的塑料袋,这个就是今天我们课堂上的“热气球”。当然,只有这一个塑料袋当然没法直接让它飞起来,还需要什么?(预设:用火来进行加热。)‎ 教师出示蜡烛,演示用点火器点燃蜡烛,同时简单介绍点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谈话:现在,我们能利用这个热源来让“热气球”升空了吗,谁愿意上来试一下。‎ 学生尝试,发现问题:直接用蜡烛加热塑料袋里的空气很难,容易使塑料袋受热熔化变形。‎ ‎(3)教师出示纸筒,提问:为了避免蜡烛火焰温度过高直接熔化“热气球”,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纸筒,你们知道纸筒怎样使用吗?小组同学讨论,并在学习单上画出纸筒和塑料袋的位置(画设计图)。‎ ‎(4)展示学生的设计图,讨论优劣及分析需要注意的事项:纸筒带有孔的一面靠下,需要进气;塑料袋的边缘不能过低,以免把进气孔堵住;纸筒上端温度仍然较高,塑料袋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纸筒上端……‎ 54‎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和尝试逐步引出材料,并在此过程中认识到每一种材料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再通过画设计图,思考材料之间的组装方式,同时清楚认识到活动过程中应该怎么做,需要观察什么。)‎ ‎2.“热力”升空,感知变化 ‎(1)谈话:接下来我们不仅要让“热气球”升空,更重要的是研究它是怎样升空的。所以在活动开始之前,要首先看学生活动手册,来了解活动中重点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学生阅读活动手册,了解观察的重点及思考记录的方法。‎ ‎(2)提供材料,学生活动:利用蜡烛、纸筒让“热气球”升空。‎ ‎“升空”要点:小组同学要互相配合,袋口朝下尽量撑开,底部拉高使塑料袋处在一个最优状态,保证蜡烛能加热到塑料袋中足量的空气但不会加热到塑料袋本身;塑料袋需要加热比较长的时间,待它上升的趋势比较明显时,小组同学一齐放手,尽量让塑料袋竖直升空。本次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经历多次失败导致塑料袋受热熔化变形,所以教师需要多准备一些塑料袋提供给学生。‎ ‎(3)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上交材料。‎ ‎(设计意图:“热气球”升空的高度并非本次活动的重点,本活动意在通过模拟塑料袋的升空来了解加热后空气的变化,活动手册的记录尤为关键,所以在活动前安排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活动的目的及记录的主要内容,以便在活动过程中找到观察的重点。在活动中,学生势必会在意“热气球”上升的高度,这需要教师对小组活动进行指导,也需要进行多次尝试,来熟悉升空的技巧及相互间配合的默契程度。)‎ 三、研讨:实验发现及解释(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回顾活动,分析成败 ‎(1)讨论:刚才的活动中,有些小组的“热气球”飞的很高,过了比较长的时间才落下来,说说看,你们时怎么做的?有什么技巧吗?‎ ‎(2)讨论:也有些小组的“热气球”飞的没那么高,也来说说看,你们是怎么做的?遇到了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 54‎ ‎:通过分析活动的成败,反思活动中做的到位和不足之处,便于再一次操作的改进。这个反思过程也是对于“热气球”升空原理的一个认识过程。)‎ ‎2.讨论分析,解释原因 ‎(1)展示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情况,讨论:加热前后,塑料袋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学生从袋子的体积,表面的温度,手拎的力度以及袋子的绷紧程度等方面来描述袋子的变化。再由袋子的变化思考空气加热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2)讨论:塑料袋加热后会上升,怎么解释?后来又慢慢落下来,为什么?‎ 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比较有逻辑性的解释塑料袋升空及落下的原因,在解释的细节中,尤其希望学生能形象地描述加热前后袋中空气的变化。如果学生能用前面学习到的微粒来表征,说明学生的解释水平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设计意图:要解释热气球升空的原因,首先要基于现象,所以首先讨论袋子加热后的变化,通过袋子的变化分析空气的变化,认识到袋子升空实际是由空气受热膨胀带动它升空所致。第二个问题需要学生组织语言进行解释,考察学生的表达及逻辑能力,教师可以让多个学生来进行表达和重复,以便让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 四、拓展:孔明灯飞行原理及危害的认识(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教师课件出示孔明灯图片,提问:孔明灯是一种能够长时间自由飞行的飞行灯,我国一些地区有元宵节放飞孔明灯的习俗,谁来说说孔明灯飞行的原理?(预设:它和热气球的原理一样,利用热空气膨胀会上升带动孔明灯飞行。)‎ 提问:为什么孔明灯飞行的时间会更长?(预设:孔明灯的火源与灯一起飞行,可以持续加热。)‎ ‎2.教师课件播放视频——燃放孔明灯的危害,提问:谁再来说说你对孔明灯有什么新的认识?(预设:孔明灯降落的地方可能会引起火灾,所以不能在户外随意放飞孔明灯。)‎ ‎3.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54‎ ‎“热气球”加热 现象 表面变热了 ‎“热气球”变得鼓起来 手要拎着——手要按住 空气变热了 空气体积膨胀 空气会上升 我们来做“热气球”‎ ‎2.7风的成因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1、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的证据。。‎ 科学知识:1、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性质。‎ ‎ 2、知道地球的形状、冷热空气对流是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意识到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并借助想象、联想,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2.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的认识方法。‎ 科学知识 ‎1.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2.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匀是形成自然风风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空气的性质有哪些?(占有空间、会流动、有质量、压缩空气有弹性)‎ 生:学生回答 师:关于空气会流动这一性质,你有哪些问题要研究?‎ 生:我想研究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师:好,今天我们这一课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你提出的问题。‎ ‎(二)、实验、探究活动(研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师:空气在受热的情况下会往哪儿流动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1)、我们首先来感觉热空气在哪里?‎ 师:拿出你带来的蜡烛将它点燃,然后将左手放在蜡烛的上空,将右手放在蜡烛的旁边。(注意安全,手不要靠火苗太近)‎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巡视。‎ 汇报: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师:你认为热空气会向哪里流动呢?‎ 生答:‎ 师:到底谁说的对呢?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吧 ‎(2)|将做好的纸蛇放在点然后的蜡烛的上空,观察纸蛇的变化,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起来的?(注意不要烧到纸蛇的尾部)‎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 讨论交流 汇报:是热空气向上流动力量使纸蛇转动起来的。‎ 小结:实验证明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 师:谁能试着解释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 学生试着回答 老师演示实验 54‎ 在木棍两端各挂一个大小相同的纸杯,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蜡烛烤热另一端纸杯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蜡烛,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观察 提问:为什么用蜡烛火焰烤过的纸杯会上翘?‎ 学生讨论回答 ‎(3)、小结:点燃蜡烛后,纸杯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升了。‎ ‎(4)、热空气有什么用途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多媒体出示P7下图)‎ ‎(5)、现在让我们也来做一只简易的“热气球”。‎ 老师讲解做法并演示。‎ ‎(学生作为家庭作业)‎ ‎2、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那么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呢?‎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看一看瓶中的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热空气又怎样流动的。‎ 实验操作:‎ ‎(1)、准备两个一样大的玻璃瓶,其中一个设法使它变冷,另一个设法使它变热 ‎(2)、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香,立即用玻璃板将瓶子盖上 ‎(3)、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板,观察烟的流动。‎ ‎(4)、重复1、2步骤,将冷瓶和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观察烟又会如何流动。‎ 下面将你所看到的情况与同学进行交流,说说从实验中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交流 汇报 小结:热空气向上流动,受冷后下降,形成了冷热空气的对流。‎ 师:回顾一下本课我们探究什么问题?‎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热空气和冷空气)‎ ‎(三)、推想空气的成因 师:同学们能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体现了新时代小科学家的风范。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运用你所学的科学知识,进行推想: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师多媒体出示风的形成图,学生看图,进行推想。‎ 学生汇报。‎ 总结:‎ 自然界里各地由于光照不同、环境不同等原因,各地的冷热不同,热的地方的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冷热空气的循环流动就形成了风。‎ ‎2.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对空气的已有了解,通过观察、实验,对空气的污染、危害作出合理的判断。‎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性。‎ 5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人类生存的生活环境,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空气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能为保护空气积极行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让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深吸一口气,进入实验室后再吸一口气,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二、探究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1.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各种性质,那么空气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说。‎ ‎2、有什么办法能够证明我们离不开空气呢?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选择一种容易操作的方法进行实验。‎ ‎3、师:刚才的实验,说明我们人类离不开空气。除了人类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生命离不开空气?小组讨论,并记录。小组汇报。师板书。‎ ‎4、师演示”动物离不开空气”的实验。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前后,动物的反应。‎ ‎5、师:通过这些实验和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空气。因此,我们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板书)‎ 三、寻找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师:空气是那么的重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师:上课之前,我们每一个小组的同学收集了两袋空气,现在互相交换呼吸一下,然后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各组学生交换袋子,呼吸。‎ ‎3、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周围的空气会洁净吗?为什么?学生思考、汇报。教师贴出图片。‎ 四、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 ‎1、师:我们。人类的许多活动都对空气造成了污染,空气被污染后会对生命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2、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些影响是从哪儿知道的?学生说一说。‎ ‎3、看科学报导:空气被长期污染后造成的危害。‎ 五、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 ‎1、师: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空气污染会造成这么大的危害。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想法?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把一切会污染空气的活动都停止呢?‎ ‎2、师: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小组讨论,并记录。‎ 六、课后拓展。‎ 师:同学们提的建议非常好,老师提议把这些建议写成一封信寄给有关部门,希望空气污染问题早日得到解决,我们能够从新呼吸到新鲜、清新的空气。‎ ‎3.1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各样的天气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2.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利用各种资源,发展自己对天气的认识,构建对天气的新知识。‎ ‎3.了解天气预报中的新内容。‎ 教学重点:能用图记录一周的天气。‎ 教学难点:根据云图预测天气的变化。‎ 教学准备:‎ ‎ ‎ 54‎ ‎ 师备:各种天气的图片、生物预告天气的谚语和图片、各种了解天气情况的途径和方法的资料、卫星云图的放大图、各种天气预报的新内容。这两天的本地报纸。‎ ‎ 生备:搜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加下次活动时交流。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师:“你关心天气的变化吗?你看过天气预报吗?”‎ ‎ 二、探究内容:‎ ‎1. 不同的天气。‎ ‎(1)小组交流对不同天气的体验。‎ ‎ ·说说自己遇到过哪些天气。‎ ‎ ·在不同的天气里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 ‎ ·印象最深的一次特殊天气是怎样的,自己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把它写在学生活动记录本上。‎ ‎(2)讨论:在不同的天气里,我们应该怎么办。‎ ‎ ·在好的天气里应该怎么办。‎ ‎ ·遇到恶劣的天气时应该怎么办。‎ ‎(3)用图画记录天气。‎ ‎ ·为各种天气设计一种符号来记录。‎ ‎ ·看看天气预报中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各种不同的天气 ‎ ·用符号记录当天的天气。‎ ‎(4)试用简图记录一周的天气。‎ ‎ ‎ 项目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六 星期天 天气 ‎¤‎ 气温 ‎20℃~28℃‎ ‎2. 生物预报天气。‎ ‎ (1)听老师说谚语。‎ ‎ 蚂蚁搬家,必有雨下 ‎ 蜻蜓赶场,大水当防 ‎ 燕子高飞晴天告,燕子低飞雨天报 ‎ 田螺出水面,不久暴雨见 ‎ 久雨闻鸟声,不久转晴朗 ‎ 麻雀洗澡,有雨快到 ‎ 鸡不入笼,阴雨将临 ‎ 鲤鱼跳龙门,大雨定倾盆 ‎ 大蛇横路,泥鳅上翻,蚯蚓出土,明天有雨 ‎ (2)生物为什么能预报天气。 ‎ ‎ 泥鳅出水、燕子低飞、蚂蚁上数都预示着快要下雨了。‎ ‎3、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在制作天气日历前老师先请你们去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出示天气符号学生自己认识。 ‎ ‎(2)检查、交流。‎ ‎(3)这些符号和电视里天气预报用的符号一样吗?‎ 54‎ ‎(4)把这些天气符号分类,并把分类清楚认真的小组贴在黑板上。并给优秀小组加分。‎ ‎(5)学生分类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把画的天气符号好的贴在黑板上。加分。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历”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6)展示、交流。‎ ‎4、制作天气日历 ‎(1)小组内讨论设计当天天气日历表格 ‎(2)在天气日历中应该记录那些内容,你打算怎样记录今天的天气日历?交流学生记录的天气日历.‎ ‎(3)教师将出示“天气日历”幻灯片。提问学生:首先记录日期星期,观察今天天气云量,温度,风速。同学们看范例,各小组画好的相应的天气现象。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 ‎(4)看幻灯片,老师制作了七天的天气日历。同学们仿照老师的做法制作一个月的天气日历。‎ ‎(5)简单了解气温柱状图,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天气的气温。 ‎ ‎5、讨论: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 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师提示注意事项:⑴周末和假期不能间断;⑵尽量每天在同一时间观察;⑶还可以收听、收看中央台或本地天气预报。‎ 教师小结:经过一段时间的天气观察后,我们要对天气日历中所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了解这段时间天气变化的特点。同时我们还要想一想:‎ ‎ 1.这一个的天气变化能不能代表这一个季节的气候呢?‎ ‎ 2.在这一季节里,人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特点?‎ ‎ 3.这些特点与天气变化有关吗?‎ ‎3.2认识气温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气温计测量。‎ ‎2.常用液体气温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气温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气温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 54‎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与写。‎ ‎【教学难点】识读零下温度。‎ ‎【教学准备】‎ 小组:体温计(1)、气温计(1)、水温计(刻度范围-20℃——110℃)(2)‎ 全班:自制气温计模型(刻度范围在-20℃——110℃)‎ ‎【教学过程】‎ 一、比较水的温度 ‎1.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过冷水和热水吗?有什么感觉?‎ ‎2.出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回答后指导: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板书:温度 ‎ 讲述: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情况。‎ ‎3.师:我们再来感知一下,每个小组的桌上有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大家一起安静的来完成下列活动: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4.汇报。(预设: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 ‎5.师:我们再来一次,这次的要求是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他们的冷热。(预设:2号和3号杯的水温度差不多,1号杯的水冷,4号杯的水热)‎ ‎6.师: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板书:气温计 二、观察气温计 54‎ ‎ 1.出示气温计,我们要正确使用气温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气温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 2.分发气温计,提示:先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观察气温计,然后仔细观察。观察时注意气温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如果气温计的管子劈裂,请立即告诉老师。‎ ‎ 3.学生观察气温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出示:“使用气温计前需要看清楚的问题”,这三个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吗?如果没有,再观察一次。‎ ‎5.学生对照问题,检查自己是否都解决了。再观察。‎ ‎(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气温计主要有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量程;刻度)‎ ‎6.用手捂住气温计的玻璃泡,观察气温计产生的变化。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汇报交流。(预设:手捂住气温计的玻璃泡,液面上升,放开后一会,液面下降。)‎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1.师:出个题目考考你:“25℃”,你会读吗?‎ ‎ 学生试读 ‎2.师: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例:“28摄氏度”怎么写?“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 ‎ 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 师:我们再来试一下,出示:0℃ 37℃ —5℃ —10℃ ‎ ‎ (此部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 ‎3.出示自制模型气温计,然后教师设置温度,请同学读或者写,巩固。同时强调:零下温度自0℃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四、读出气温计指示的温度 ‎1.现在请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气温计上的液面,并记录。‎ ‎2.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呢? ‎ ‎(预设: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这样几种:俯视、仰视;从嘴里呼出的热气。)‎ 54‎ 师生讨论,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气温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五、拓展 ‎1.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 2.师:课后考虑一下如何用气温计来测量温度。‎ ‎3.3测量气温 一、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3、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 ‎2、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 ‎3、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4、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5、知道进行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的重要性,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2、有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实事求是地反映测量结果。‎ 二、教学重点:‎ 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 三、教学难点;‎ ‎1、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 ‎2、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四、教学准备:‎ ‎1. 学生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寒暑表模型。‎ ‎2.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五、课时划分:‎ 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 1.教师问哪位同学昨晚看天气预报的,谁来做个小小气象员,做一个气象汇报。(指名汇报)‎ ‎2.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测出气温的吗?利用什么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温度表、温度计。)‎ ‎3.看到温度表你想到了什么?(里面装的什么液体?怎样读?为什么叫摄氏度?)(指名说。)教师介绍温度表(寒暑表)。‎ ‎4.同座位互相说一说温度表的读法,‎ 54‎ 任意指一个刻度相互说一说。‎ ‎5.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温度的仪器,能介绍吗? 导入新课,指导学生读、写气温的方法。‎ 探索和 调查 1.教师说明温度计使用要求 ‎(1)使用温度表测量,手轻轻地握住两边。‎ ‎(2)眼睛要平视红色酒精柱顶端,读出刻度。‎ 提问:为什么要平视?仰视结果会怎样?俯看结果会怎样?(仰视结果偏大,俯看结果偏小,所以要平视。)可借助图示演示。‎ ‎2.教师组织小小组讨论 在测量气温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如:在时间相同时测量,在人少、通风处测量,等液面完全静止在读数……)‎ ‎3.教师布置测量要求 ‎(1)测量教室、阳光下、背阴处、地面、草地上、水泥地及离地面1.5米处的气温,同座位两个人,一个同学测量,一个同学记录。‎ ‎(2)测量完填写 “活动记录”。‎ ‎4.开始测量,15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比较测得的结果你有哪些发现?‎ ‎(如:背阴处比阳光下的温度低,教室里的温度比阳光下的温度低,……)‎ 为什么会有你发现的结论产生?‎ ‎6. “交流”,全班集体讨论。(这一部分要提前一天让每组进行测量,可以是每节课后进行测量)从图中看一天内气温变化发现了什么?(如:中午13:00~14:00气温最高,早上6:00和傍晚18:00气温基本相同,……)‎ ‎1、指导学生测量气温的方法。‎ ‎2、学生通过交流,了解白天气温变化的规律。‎ 回顾和 解释 1、坚持测量一周的气温,并做记录。 巩固所学。‎ ‎3.4测量降水量 ‎1、科学概念: ‎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初步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 ‎2、过程与方法: ‎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学会合作,共同分享成果。 ‎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 ‎【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制作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 54‎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雨量器测出降雨量。 ‎ ‎【教学准备】 ‎ ‎1、教师准备: ‎ 雨量器一个,准备好教学课件.每组学生科学记录卡一页。 ‎ ‎2、学生准备分组材料: ‎ ‎(制作雨量器的材料)直筒玻璃杯,纸带,刻度尺,剪刀,胶带纸,铅笔;矿泉水瓶,盆子,帕子。 ‎ ‎【教学过程】 ‎ ‎(一)   天气预报引入: ‎ ‎1、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天气预报,仔细听听,你听到了什么?(多媒体:播放天气预报) ‎ 师:你听到了什么?(生汇报) ‎ ‎2、师:刚才我们听到的小雨、中雨、雪、冰雹,它们都叫做降水。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今天,我们就来探索《降水量的测量》。(板书) ‎ ‎(二)   认识雨量器。 ‎ ‎1、过渡语:测量降水量需要一定的装置,这就是雨量器。(板书) ‎ ‎2、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出示: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 师导读:雨量器是……。一起读一遍吧。 ‎ ‎3、(多媒体:雨量器)师:瞧,这就是雨量器,它由两部分组成:这部分用来收集雨水,我们叫它“集水漏斗”,“集水漏斗”的下半部分有刻度,可以直接读出降水量,我们叫它“测量试管”;外边这部分用铁做的就叫做“铁桶”,用玻璃做的就叫做“玻璃桶”。它主要用来保护集水漏斗,同时固定雨量器,防止它东倒西歪。 ‎ ‎4、师:瞧,这是老师为大家带来的雨量器,它也是由两部分组成。这是集水漏斗,它的下边没有测量试管,没法直接读数,收集的雨水流到塑料桶里,我们可以量一量里面水的高度就知道降水量了。‎ ‎ (三)制作雨量器。‎ ‎1、过渡语:雨量器这么有用,干脆我们也来做个“雨量器”。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呢?请看大屏幕。(读一读)(多媒体:制作材料和工具) ‎ ‎2、组长请举手,记住,你们的任务是:边听边清点桌上的材料,其他同学一起读给组长听听。 ‎ ‎3、师:有请组长汇报材料的情况。(和这组一样的请举手。) ‎ ‎4、师:材料有了,怎样制作雨量器呢?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制作步骤),仔细观察,第一步做什么?(为了让测量更准确,我们应该以什么为单位?)接着看,第二步做什么?(真能干,你直接说出了第三步,之前还需要一件事。)第三步就是用透明胶带粘好纸条。 ‎ 54‎ ‎5、师:制作前,我为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有话要告诉你们哦,仔细听:(多媒体:制作注意事项)别忘了还原实验器材,记时开始! ‎ ‎6、分组实验。 ‎ ‎7、师:时间到!哪组愿意展示自己的成果?(我们对照小精灵的话,一项一项的检查。他们获得了成功,我们用掌声来祝贺他们!现在,请你们也这样检查,比比哪组又快又好。)反馈情况。(成功的小组请举手;差一点成功的小组,哪点没做好呢?) ‎ ‎(四)教师演示实验。 ‎ ‎1、过渡语:有了雨量器就可以测量降水量了,没下雨,如何进行测量呢?(生自由交流)是的,我们可以用人工降雨来模拟一天的降水,请一个同学与我合作,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 ‎(师生一边演示,一边介绍)把盆子轻轻放平,帕子放旁边,拿好瓶子,把雨量器放中间,双手把瓶子举高,放在雨量器的上方。一天的降水开始:注意别把雨水降到盆子外边了,下了一小时了,下了半天了,一天时间到,停!注意,该还原实验器材了:瓶子放回盆子里,取出雨量器,用帕子檫掉水,注意别把水溢出来了,盆子还原,帕子还原,雨量器放平。很好,做完实验别忘了还原实验器材,这是实验课的常规。 ‎ ‎2、师:请一位同学来读数,其他的同学仔细观察他读数的方式。(瞧,他的视线与水面保持平行,这和读温度计是一样的。)读完数,就把它记录到科学记录卡上。找到对应的数据,画好柱形图。这就是我们的小组合作,我这个组长进行分工。 ‎ ‎3、同学们,正确的读数方式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听听小精灵的意见吧!(多媒体:注意事项) ‎ ‎(五)学生分组实验。 ‎ ‎1、过渡语:小精灵知道的真多!同学们,请像我们这样合作:人工降雨。音乐停止,实验结束,开始。(分组实验)(一天时间到,还原器材,填写记录表。) ‎ ‎2、师:谁来汇报你们记录的降水量?(假设他们测量的是一号这一天的降水量……下一组,二号的降水量……)同学们,这降水量变成了一根一根的柱子,我们就叫它“降水量的柱形图”。 ‎ ‎3、师:找到日期,就能很清楚的看到当天的降水量。不过,要像气象员一样,说出当天是小雨、大雨还是暴雨。我们还得认识一下《雨量等级表》。 ‎ ‎4、(多媒体)这就是《雨量等级表》,你读懂了什么?(雨对应的等级,24小时,25毫米等中间值在两个等级中都出现,我们把它放到下一个等级中。) ‎ ‎5、检查《雨量等级表》的学习情况,我们就用这个方法判断柱形图里降水量的等级。 ‎ ‎(六)课堂小结。 ‎ ‎1、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呢? ‎ ‎2、师:同学们,如果把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在生活中,不但可以巩固知识,还可以锻炼我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回家后,自己做一做“降水量的测量”,好不好?我们的好朋友小精灵要和我们告别了,我们听听它还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吧!(多媒体:课外提示) ‎ 54‎ ‎3、结束语:同学们,老师也该和大家说再见了,祝你们健康、快乐!值日生,请下课!‎ ‎【教学板书】‎ ‎             测量 降水量 ‎               测量 ‎ ‎           雨量器    降水量 ‎3.5观测风 教学目标:‎ 1. 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 ‎2.会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 记录观察结果。  ‎ ‎3.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 自制风向标,用自制的风向标测量风向,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测量风向,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54‎ 师问学生常见天气现象有哪些,在课件中出示常见天气图片。‎ 在课件中出示谜语,让学生猜是那种天气现象。‎ 然后接着出示几张被风吹着的不同事物的图片,让学生追寻风的踪迹。‎ 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3、老师介绍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教室可以测风向吗?为什么?在教室里怎么去产生风?从而引向风速。‎ ‎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告知风速的测量仪器是风速仪。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区分风速被划分为13个等级,而在风力等级表中最大的是12风级,知道0风级的存在。‎ ‎ 3、问:对于我们来说,蒲福风力等级表分级太细,我们只需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即可。想想有什么方法可以用感官直观的感受到风速的大小呢?‎ ‎4、出示风力等级儿歌。‎ ‎5、让学生现场看小旗子被风吹动情况来判断风速等级。‎ ‎6、根据风力等级的划分规律,在课堂上巧妙的做连线题,并做填空题。‎ 三、课堂小结 老师问学生课堂学到什么?‎ 四、布置作业 54‎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自然事物中其他事物的变化来感知风速的大小,从而导入下一环节:用旗子被吹动的情况来简化的划分风速等级0、1、2级,作为课外制作小风旗。‎ 五、课外拓展 教师出示关于台风天气如何保护自己的视屏,从而让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3.6观测云 教学目标: ‎ ‎1、能够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气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知道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2、用图示法说明云的种类,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3、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 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天气现象并记录了天气日历,那么今天是个什么样的天气呢?生答:……‎ 教师:很好,大家都知道今天是什么天气,那么天空中有什么东西出现呢?‎ 生答:云 二、观察云 ‎1、教师板书“云”字,问:看到这个字,你们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用网状图记录学生的想法(课件伴随)‎ 教师:既然大家对云有这么多的想法,我们现在就对云进行探究吧。‎ 教师:云是怎样形成的呢? 你能不能猜测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出示课件小结云的组成)‎ 教师: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根据云量的多少我们能不能知道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么来划分的呢?‎ 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54‎ 教师具体说明气象学家如何划分晴天、多云、阴天的。‎ ‎2、学以致用:学生根据理解判断云的类型。(课件出示云的图片)‎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4)带好文具,将你观察到的天气情况记录到天气日历记录表中。‎ 注意:如果有太阳注意不要直视太阳。‎ ‎4、师生反馈。注重学生对云量、高度、形状的描述。‎ 三、对云的分类 教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根据云量的多少对天气状况进行了划分,我们来看一看科学家把云分成了几类吧。‎ 师根据学生刚才的观察反馈引入云的分类并介绍云的分类。‎ 学以致用:出示课件云的图片,学生判断云的类型。最后提问:现在你能说说气象学家是根据什么对云进行分类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说明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四、了解天气谚语,丰富学生生活常识。‎ 五、师生小结。‎ 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对云的观测的收获,教师提示坚持记录天气日历。‎ ‎3.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过程与方法: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 二、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 54‎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3、单元评价 (1)问:今天天气怎样? (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三、课后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 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学目标 1. 知道天气预报的流程。 2. 了解预报天气的常用简单方法,能坚持长期的天气预报活动。 3. 能制作“气象科普小报”。 教学过程 一、 趣味阅读 1.课件出示“下雨了” 。 2.讨论: 下雨前的 有哪些 常见现象 ? 如:空气闷、龟壳上凝结的水、燕子低飞、乌云等。 3.讲述: 天气预报 。大家经常看(或听)天气预报吗?你为什要看(或听)天气预报呢?(从天气预报中可以知道未来天气的变化,我们就可以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带雨具等等。) 除了同学所说的以外,由于天气变化, 影响着生产、交通等很多部门的活动,所以天气预报对于几乎所有的人都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有关天气预报的知识,并且掌握正确收看(或收听)天气预报的方法。 4.讨论: 天气预报在生产、生活和其他领域 有哪些 重要意义 ? 二、 讨论与交流 1.提问: 还有哪些事物和现象也可以用来预报天气呢? 2.举例: 除了上面提到的现象外,一些动物、植物,包括人也能感觉到天气变化并做出反应。 请 同学们列举 5 个以上“天气变化影响生物行为”的例子。 3. 图片分析 讲述:PPT出示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大致可以把这些过程划分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三个环节。 同学们要在预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国家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 长期测量 讲述:同学们可不可以预报天气呢?是可以的。除了利用身体的感觉器官来预报天气变化外,使用工具可以使我们的预报更准确。 ‎ 54‎ 讨论 :我们 准备预报哪几种气象?如何比较准确地预报天气?气象谚语是人们长时期观测的总结,很帮助我们预报天气。我们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 计划: 分小组, 准备进行中长期的测量、预报工作。这种活动是有相当难度的,坚持、认真、责任心是做好长期测量的必要保证。 在一定的时候,教师 将 检查同学们的工作进度和质量, 请大家定期整理搜集到的信息,以备将来制作科普小报时使用。 四、 制作科普小报 讲述:前面的活动通过搜集资料、观测实验等方式,掌握了大量关于气象的信息,现在到了完成本单元目标的时候了。 怎样才算是一份好的《气象科普小报》 呢?同学们还可以在讨论的基础上修改,甚至制定出量化评价表,然后,依照标准的要求开始编辑工作。 编辑工作需要大约一节课的时间,制作完毕,大家根据事先制定的标准进行评价,并把小报贴在教室外面的橱窗里,展示同学们的劳动成果,丰富其他同学的气象知识,接受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