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6 MB
- 2021-11-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全
册
优
质
教
案
2020年9月
一 时、分、秒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探索并发现1时=60分,1分=60秒,学会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之前已经初步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考虑到秒是很小的时间单位,日常生活中的计时很少需要精确到秒,因此这部分内容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秒”的时间短暂,了解15秒内不同事件的完成程度,体会时间的宝贵。然后再安排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和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把先前的学习经验迁移到后续学习之中,又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新知,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其主要知识点是:秒的认识;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在教学中要注意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借助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已有认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突破计算经过时间这一教学难点。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学习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逐步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2.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
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学的十进制关系,学生往往感到不习惯,这无疑给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学时,应加强对钟表的观察,特别是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以便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知识,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1 秒的认识..........................................................1课时
2 经过时间的计算................................................. 1课时
1 秒的认识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秒的认识。(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第4页“做一做”上)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2.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
3.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遵守、珍惜时间的意识与习惯。
重点难点
重难点: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教具学具
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一 学情分析
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教材第2页第一幅主题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和观众们都在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他们正在倒计时:十、九、八、七……二、一)
2.教师提问:人们倒计时时喊的“十、九、八、七……二、一”每个数字之间经历多长时间?(1秒)
教师小结: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秒”。
二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一个有秒针的钟表,请同学们观察,你能从钟面上发现什么?
(我发现钟面上有时针、分针,还有秒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还有一些小格)
教师说明:同学们说得很正确,钟表上又细又长的针就是秒针。
2.在钟面上怎样表示1秒呢?
(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
教师用课件演示秒针走1小格的动作,请学生观察。
3.请学生谈一谈对1秒钟有什么感受。
(特别短)
4.请学生继续观察课件中的表。教师演示秒针走一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秒针走一圈,分针正好走1小格,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1分=60秒。
5.教师出示有秒针的钟表,和同学们共同感受1分钟有多长。
请学生谈感受。
(1分钟比1秒钟长,但1分钟过得也很快)
6.出示教材第4页“做一做”上第2题,了解1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
现在给同学们1分钟的时间,你亲自实践一下,这段时间能做些什么。然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同小组的同学。
三 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2.了解一下自己小组的同学50米跑的成绩,并记录下来。
姓名
成绩
秒
秒
秒
秒
秒
回答下面问题:
(1)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由小组合作完成。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分别写出下列各表所表示的时刻。
2.根据实际情况填一填。
(考查知识点:时间与时间单位;能力要求: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类
1.填空。
(1)深呼吸1次用( )秒。15秒内能深呼吸( )次。
(2)从1数到30用了( )秒。
(3)1分=( )秒 120秒=( )分
2.绕操场跑1圈,王刚用59秒,李月用1分零3秒。谁跑得快?
(考查知识点:对秒的认识;能力要求:能熟练运用秒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巩固练习
1. 时 秒 分 2. 略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3:00 1:30 10:05 2:25 2.略
B类
1. (1)略 (2)略 (3)60 2
2.王刚跑得快。
教材习题
教材第4页“做一做”
1.略 2.略
板书设计
秒 的 认 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
作为比分还小的时间单位,“秒”经常会出现在“倒计时”中。
2 经过时间的计算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经过时间的计算。(教材第4~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使学生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3.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的换算方法。
难点: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学具
钟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学前准备
口答:
1.钟面上有( )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是( )个小格。
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秒针走一圈是( )分。
3. 1时=( )分 1分=( )秒
二 自主探究
1.学习例1。
(1)出示例1:
(2)师问:谁知道2时等于多少分?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因为1时是60分,所以2时是2个60分,也就是120分。所以2时=120分)
教师板书:2时=120分
(3)练习:3分=( )秒,你是怎样想的?
(1分是60秒,3分就是60加60再加60,也就是180秒。所以3分等于180秒)
2.学习例2。
(1)出示例2:
引导学生观察钟表上所表示的时刻,小明几点离家,几点到校?
(小明7:30离家,7:45到校)
(2)提问: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样算的?
独立完成后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分针从6走到9走了3个大格,每个大格是5分钟,所以一共是15分钟。也可以这样想: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钟)
三 巩固练习
1. 3时=( )分 4分=( )秒
2.小明来到商店门前,商店还没有开门,他看到营业时间牌上写着早9:00开门,晚8:00关门,他又看了看自己的手表,心想:“现在才8:40,我还要等多久才开门呢?”
教师提问:你能帮助小明计算一下还要等多长时间吗?
用钟表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从8:40到9:00要经过多长时间。
学生回答:从8:40到9:00分针走过了4个大格,一共是20分钟,所以小明还要等20分钟。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体育课上跑400米,小强用了1分48秒,小力用了1分54秒。小力比小强多用了多少秒?
2.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每天早晨要在7:35到学校,小明应该在几时几分前从家出发?
(考查知识点:有关时间的计算;能力要求:能应用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B类
儿童游泳队测试100米蛙泳成绩。小强用2分28秒,小刚用3分5秒。小强比小刚快了多少秒?
(考查知识点:有关时间的计算;能力要求: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巩固练习
1. 180 240
2.从8:40到9:00分针走了4个大格,一共是20分钟。所以小明还要等20分钟。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1分54秒-1分48秒=6(秒)
2.小明应该在7时20分前从家出发。
B类
3分5秒-2分28秒=37(秒)
教材习题
教材第4页“做一做”
1 180 100
教材第6页“练习一”
1. 少于1分钟 多于1分钟 2.时 秒 分 3.略 4. > > > < > =
5~7.略 8.11:40 20分 12:00 4:15 45分 5:00 25分 5:25
9. 在9:40的时候能到达。
10.
11. (1)40分钟。
(2)眼保健操。
(3)最晚要7:30从家里出发,因为学校要求7:40到校,路上要用10分钟,那么比到校时间提
前10分钟就是7:30从家出发。
(4)每节课都是40分钟,课与课之间的活动时间一般是10分钟,所以第四节课的时间是
10:55—11:35。
板书设计
经过时间的计算
1时=60分 1分=60秒 2时=120分
3分=( )秒
二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的估算。共安排了4个例题。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与计算起了铺垫作用。
2.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前几册100以内的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例如,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比较熟悉,就能较快地判断出余数的大小以及商是否合适。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是新增加的内容。是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编排的。学习这些内容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而且还为后面学习多位数的笔算加、减法做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万以内的数,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学会了竖式计算的法则,本单元的教学是对以前学过的计算法则的延伸,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就能很好地解决类似的教学问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教学的,如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都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而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因此教学时,应注意相关内容的复习。
2.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
本单元计算教学的内容呈现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时,一方面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同时也应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如教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时,主要以教学笔算为主,口算时作为另一种算法出现,因此对于这类计算,只要求学生掌握笔算,对于口算不作共同要求。
3.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标准》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随着计算内容的进行适时安排一些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是本套教材的一个特点,本单元教学应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1 两位数加两位数.................................................. 1课时
2 两位数减两位数................................................. 1课时
3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1课时
4 估算............................................................ 1课时
5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1 两位数加两位数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材第9、第10页)
教学过程
1.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超过100的),会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口算。
难点:根据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同学为什么这么高兴吗?(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主题图)
生:因为他们要去参观“世博会”啦!
师:跟小组同学说一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把主要信息板书出来。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为下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
师:现在老师想知道,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呢?你能根据刚才获得的信息解决问题吗?该怎样列式呢?
生:要求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只要把一年级两个班的人数相加就可以了。我们已知一(1)班有35人,一(2)班有34人,所以算式是35+34。
师:你会口算吗?试一试,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口算方法。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口算方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把34分成一个整十数30和一个一位数4,先算出35+30=65,然后再算65+4=69。
生2:我是把35和34都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这样35分成30和5,34分成30和4,然后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30+30=60;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5+4=9,最后把它们的和相加
60+9=69。
……
对于学生的不同算法,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肯定,不必强求算法的统一。
师: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呢?谁会列式?
生:我们已经知道二(1)班有39人,二(2)班有44人,所以要买的车票张数就是这两个班的人数和,算式是39+44。
师:谁能很快算出结果?说一说你的算法。
生1:我们可以先算39+40=79,再算79+4=83。
生2:我们还可以先算30+40=70,再算9+4=13,最后算出70+13=83。
……
只要学生算法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表扬鼓励。
2.教学“做一做”。
师:请你利用主题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题目,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做一做”)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说算法:
生1:三年级一共要买的车票数就是三年级两个班的人数之和,33+36=69(张)。口算的时候可以先算33+30=63,再算63+6=69。
生2:要算四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就要把四年级两个班的人数相加,36+38=74(张)。口算的时候可以先算30+30=60,6+8=14,再算60+14=74。
生3:模仿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问:五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算式是41+42=83(张),也就是说五年级一共要买83张车票。
【设计意图: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构建方法。鼓励学生展开思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
三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75= 37+24= 81+11=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的);能力要求: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的)]
B类
一辆玩具汽车29元,一辆玩具坦克47元,如果这两样玩具都买需要多少元钱?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的);能力要求: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75 90 61 92
B类
29+47=76(元)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
一(1)班35人 一(2)班34人 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二(1)班39人 二(2)班44人 35+34=69(张)想:35+30=65 65+4=69
三(1)班33人 三(2)班36人 或 想:30+30=60 5+4=9 60+9=69
四(1)班36人 四(2)班38人
五(1)班41人 五(2)班42人
六(1)班39人 六(2)班43人
2 两位数减两位数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两位数减两位数。(教材第11~13页)
教学过程
1.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难点: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口算。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去“世博会”参观的事情吗?大家把问题解决得真棒!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参观“世博会”购买车票的问题。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主题图)
生1:我知道了普通快客的票价是65元,动车的票价是54元。
生2:我知道了乘坐世博专线大巴最便宜,票价是48元。
师:同学们获取了这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才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大家有信心正确解答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鼓励学生积极解决问题,为新课的探究奠定基础】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2。
师:今天老师还想请大家帮帮忙来解决问题!(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钱?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们已知普通快客的票价是65元,动车的票价是54元,要求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钱,就是计算65比54多多少,用减法计算65-54。
师:你会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算法跟大家交流一下吧。
生:我们可以先算65-50=15,然后再算15-4=11。
对于算法合理的学生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表扬。
(2)世博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钱?
师:你知道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
生:我们已经知道普通快客的票价是65元,世博专线大巴的票价是48元,要计算世博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的票价便宜多少钱,用减法计算65-48。计算的时候,可以先算65-40=25,再算25-8=17,所以结果是便宜了17元钱。
师: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提问题并解答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问题合理,解答正确就要给予肯定鼓励。
2.教学“做一做”。
师:你能完成下面的习题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开展抢答比赛,汇报交流计算结果;对解答全部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探究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 总结提升
师:在今天的课上你有什么收获呢?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交流汇报。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97-43= 52+16= 34+56=
25+36= 44-19= 82-48=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减两位数;能力要求: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B类
小红的爸爸体重是65千克,小红的体重是36千克,爸爸比小红重多少千克?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减两位数;能力要求:能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54 68 90 61 25 34
B类
65-36=29(千克)
教材习题
教材第11页“做一做”
88 32 83 9 45 49
教材第12页“练习二”
1. 47 59 66 78 54 40 72 78
2. 82 99 77 87 90 89 58 51
3. 83 4. 61 5. 略
6. 47 19 52 10
7. 15 24 8. 8 84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
答: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11元钱。
3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材第14页)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计算并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在众多方法中择优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难点: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进位加和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退位减。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终于进入了世博园,同学们想不想进纪念品商店逛一逛呢?
【设计意图:借助轻松的谈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3。
师:说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3)
生:知道了世博园里的一个纪念品商店,上午卖出380个“海宝”,下午卖出550个“海宝”。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说:
生: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海宝”?
师:谁能尝试解答这个问题呢?先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算法跟大家分享?
生1:求这一天卖出多少个“海宝”,就是计算上午与下午卖出“海宝”个数的和,用加法计算,算式是380+550。计算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因为380可以看作是38个十,550可以看作是55个十,这样38+55=93,所以380+550=930。
生2:在计算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竖式笔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这样就是
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肯定表扬。
生: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海宝”?
师:会解答这个问题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呢?
生1:求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海宝”,其实就是计算上午与下午卖出的“海宝”相差多少个,用减法计算,550-380=170(个)。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生2:因为550可以看作55个十,380可以看作38个十,我们可以先计算55-38=17,所以550-380=170。
生3:我们也可以借助竖式进行笔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当哪一位不够减时,向前一位借1,就是这样算:
师:谁能说一说为什么百位上是1呢?
生:因为十位上的5减8不够减,向百位上借走了1,这样百位上还剩4,再减3就得1。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
2.教学“做一做”。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出下面各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做一做”)
学生尝试笔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展示竖式计算方法及结果,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以表扬鼓励。
【设计意图:整个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点拨”为主,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处理好课堂上可能生成的问题】
三 总结提升
师:笔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加法满十进1;减法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把下列算式按得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50+170 740-210 290+310
> >
(考查知识点: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力要求:能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B类
解决实际问题。
(1)妈妈准备买一部电话和一个电饭煲,共需要多少钱?
(2)一个电饭煲比一台电风扇贵多少钱?
(3)爸爸有700元钱,买一台电风扇和一个电饭煲够吗?
(考查知识点: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290+310>740-210>350+170
B类
(1)180+310=490(元) (2)310-290=20(元) (3)290+310=600(元) 600元<700元 够。
板书设计
4 估算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估算。(教材第15~18页)
教学过程
1.学习估算的一般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
2.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
难点: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主题图)
生1:我知道了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
生2:我知道了一到三年级来了223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
师:问题是什么呢?
生: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完成“阅读与理解”,了解主题图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利用哪些信息呢?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学生可能会说:
生1:要想知道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能否坐得下,就要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人数,即223+239得多少。
生2:223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3+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能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3:把223看成220,把239看成230,我们运用所学知识就比较容易算出220+230=450,应该是坐不下。
生4:223>220,239>230,220+230=450,223+239一定大于450,所以坐不下。
生5:223接近220,239接近240,这样220+240=460,所以坐不下。
生6:在计算223+239时,我们可以从223中拿出1,这样就可以看作222;把刚才拿出的1放在239中就成了240,这样222+240=462,说明六个年级是462人,比座位总数441多,
所以坐不下这么多同学。
……
只要学生讲解估算方法合乎情理就要给予肯定。
师: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生1:首先要计算出这两个旅行团的总人数,算式是196+226。估算的时候,可以把196看作200,这样200+226=426,应该是能坐下。
生2:可以把196看作200,把226看作230,这样200+230=430,比441小,所以坐得下。
……
只要学生解答合理就要给予肯定鼓励。
三 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感觉到估算给我们的计算带来了很多方便,并且我学会了多种多样的估算方法。)
【设计意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不是都需要精确计算的,这个时候估算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就是方便而且接近真实情况。所以在课堂上就要模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多种多样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不用计算,把苹果准确地放到筐里。
(考查知识点:估算;能力要求:掌握估算方法,能进行合理的估算)
B类
育红小学有学生723人,八五小学有学生606人,估算这两所小学的学生数大约相差多少人。
(考查知识点:估算;能力要求:掌握估算方法,能进行合理的估算)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比400小的:525-239
比500大的:106+438 349+226 720-112 419+201 864-243
B类
把723看作700,把606看作600,这样700-600=100,所以这两所小学的学生数大约相差100人。
教材习题
教材第16页“练习三”
1. 770 500 360 80 600 810 190 60
2. 850-780=70(千克)
3. 850 690 970 520
4. 300-150=150(度)
5. (1)接近100的: 123 114
接近200的:203 195 215
接近300的:285 308
(2)接近440的:436 441
接近450的:452 447
接近460的:458 459 463
6.
7. 700-218≈500(元)
8. 把245看作240,把187看作190,240+190=430(元) 430元>400元 不够。
9. 640 990 500 220 530 50
10. 320 11. 100
12. 280+350=630(米) 或350-280=70(米)
13. 610 大约还剩多少瓶饮料? 528-184≈350(瓶)
板书设计
估 算
223+239想法:①220+230=450,450>441 坐不下。
②220+240=460,460>441 坐不下。
5 整理和复习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教材第19~2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题目,学生能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进一步掌握本单元内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从中体会估算的意义及估算策略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对第一单元的学习就要结束了,我们一起来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你有信心做好吗?首先来说说你的收获吧。
学生可能会说: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学会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我学会了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我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多啊!值得表扬,希望大家能再接再厉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归纳整理阶段性知识】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知道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所以要相同数位对齐。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举例说一说。
生: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其实质就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看,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第1题)
学生尝试完成口算练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奖励解答全部正确的学生一面小红旗。
师:你能自己笔算下面各题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笔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竖式计算的结果,对于解答完全正确的学生给予奖励。
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第3题)
生1:可以把441看作440,把632看作630,这样630-440=190(个),所以中国科技馆的巨幕影院比上海科技馆的大约多190个座位。
生2:可以把441看作400,把632看作600,这样600-400=200(个),所以中国科技馆的巨幕影院比上海科技馆的大约多200个座位。
……
只要学生估算合理就要给予表扬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题目,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进一步掌握本单元内容,从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掌握估算的策略】
三 总结提升
师:经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各自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可以及时总结收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750+230= 740-460= 530+380= 540-130=
490+150= 440-350= 230+170= 340-180=
(考查知识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能力要求:能正确完成相关计算)
B类
认真审题,解决问题。
(考查知识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能力要求: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980 280 910 410 640 90 400 160
B类
197+201≈400(个) 能坐下。
教材习题
教材第19页“整理和复习”
1. 87 52 80 56 92 44 44 50
2. 990 850 640 820 280 210 290 360
3. 632-441≈190(个)
教材第20页“练习四”
1. 略 2. < < > < > <
3. (1)600-405≈200(米)
(2)(答案不唯一)广州塔比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大约高多少米?600-468≈130(米)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实质就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
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估算的策略:接近整十数、整百数。
三 测 量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
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组织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认识清、感受深,而“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又比较强,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尽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对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进行充分的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所以教师要注意结合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组织学生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使之逐步养成估测的习惯,达到提高学生估测能力的目的。
课时安排
1 毫米的认识...................................................... 1课时
2 分米的认识...................................................... 1课时
3 千米的认识...................................................... 1课时
4 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 1课时
5 吨的认识........................................................ 1课时
6 长度、质量计量单位综合练习...................................... 1课时
1 毫米的认识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教材第21、第2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
硬币一枚(1分、2分或5分的),磁卡一张(电话卡、商店积分卡或储蓄卡),学生尺,曲别针,铅笔盒,数学书,铅笔或签字笔等。
教学过程
一 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和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 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位于厘米间的1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尺子,从尺子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10个)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从观察和数格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度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硬币、磁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用毫米作单位计量的。(电脑演示:①
自动铅笔、签字笔标志0.5mm、0.7mm等;②天气预报,今日降雨量达到了多少毫米)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合作验证猜的结果对不对。
三 总结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既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橡皮长4( )。 (2)教室长10( )。
(3)玻璃厚5( )。 (4)铁皮厚2( )。
(考查知识点:对毫米的认识;能力要求:能熟练应用长度单位)
B类
怎样能较准确地知道多少张纸的厚度是半毫米?
(考查知识点:对毫米的认识;能力要求:能运用毫米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厘米 (2)米 (3)毫米 (4)毫米
B类
先测量出多少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然后除以2,就能较准确地知道多少张纸的厚度是半毫米。
教材习题
教材第22页“做一做”
1. 2 8 4 2
2.略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尺子上每1厘米长度都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2 分米的认识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分米的认识。(教材第23~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1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难点: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教具学具
例2情景图(课件),照片,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 学前准备
1.导言: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你们还记得它叫什么吗?到现在为止,我们共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2.请同学们用语言表述或用手比画出1米、1厘米和1毫米的长度。
3.量出下面物体的长度,并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表示出来。
二 探究新知
1.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1)估算课桌的长和宽。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和宽。
(3)汇报测量方法: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出示例2情景图,教师拿一把米尺,指出10厘米的长度。请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的长度,用手比画一下,感受10厘米有多长。
师:10厘米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类似课桌的长和宽这样的长度,一般选用分米作单位。
2.了解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1)观察学生尺,你们能不能从中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板书: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2)练习:2米=( )分米 30厘米=( )分米
1米-2分米=( )分米 14厘米+26厘米=( )分米
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师:我们来测一测硬币的宽度和书桌的高度吧!(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例3)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小题。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单位换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4.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1)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2)用手比画一下,1分米的长度。
(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估测一下黑板的长度约是多少分米。
指名学生到前面测量,看谁估测的最接近准确长度。
三 总结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在一块长2分米的塑料板上,沿长标刻出长度为1毫米的线段,可以标出多少段?
(考查知识点:对分米的认识;能力要求:能熟练应用分米的相关知识)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分米=100毫米,2分米=200毫米,所以可以标出200段。
教材习题
教材第23页“做一做”
70 50 6
教材第24页“练习五”
1. 第一个是正方形。 测量略
2. 略
3. 分米 毫米 厘米
4. 9 1 200 60
5. 略 6. 略 7. 毫米 分米 1
8. > < = > < <
9. 2米=200厘米 200÷4=50(厘米)
10*. 4÷2÷2=1(分米)
思考题:10厘米
板书设计
3 千米的认识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教材第26页)
教学目标
1.明确千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2.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难点: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呢?
生:毫米、厘米、分米、米。
师:这些都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当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设计意图:借助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关于“千米”这一概念,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生1:“千米”也是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
生2:“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是测量比较长的路程时选用的计量单位。
生3:“千米”也叫“公里”。
……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看起来大家对千米的了解还真不少呢。不过刚才大家所说的,都是凭自己的主观感觉猜测的,那么,到底1千米有多长,需要走多长时间?
你们哪位同学估测得最准确,能不能自己想办法来验证一下?可以跟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验证方案;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生1:走一步大约长5分米,走2000步大约是1千米。从学校门口出发,走2000步,看走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再计算一下时间。
生2: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沿着100米的跑道走10次,就是1千米,并计算一下时间。(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右下方图)
生3: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长400米,沿着跑道走2圈半就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例4情景图)
……
师:根据自己的验证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
各小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汇报:走1千米大约需要15分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真正地落实能力教学】
三 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感受。
【设计意图:既总结本课所学知识点,又促使学生体会收获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通过完成刚才的课堂作业我们知道: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约长2313千米,那么,你能告诉大家沿着这条铁路线从北京到广州要用多长时间吗?
(考查知识点:对千米的认识;能力要求:掌握并运用千米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要知道沿着这条铁路线从北京到广州需要多长时间,首先要确定出行方式,然后确定这种出行方式的运动速度。
步行每小时行4千米,用2313÷4,大约用580小时。
火车每小时行80千米,用2313÷80,大约用30小时。
教材习题
教材第26页“做一做”
略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1千米=1000米
4 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教材第27~30页)
教学内容
1.在知道1千米=1000米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根据米与千米之间的这种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在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概念的基础上,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了解常见物体的运行速度,提高学生运用和千米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重点:学会根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难点:正确解答与千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口答下列各题。
(1)1米=( )分米 (2)5米=( )分米
(3)10厘米=( )分米 (4)60厘米=( )分米
(5)100毫米=( )厘米 (6)7米=( )厘米=( )毫米
2.提出问题。
观察这一组题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关于长度单位换算的题)
小结:同学们做得非常好,大家都能够根据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进行正确的换算。
3.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了1千米=1000米。那么根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你能正确换算吗?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5。
学习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1)出示例5。
①全班同学一齐动笔写在书上。
②指名学生说出解答思路。
(2)出示教材第 27页上面的“做一做”。
指名学生说出结果,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3)集体完成教材第28页第4题。
组织学生反馈交流,全班交流填写思路。
2.教学例6。
师: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生1:100米我大约要走200步,从家到学校我走了600步,大约300米。
生2:我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
生3: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
……
只要学生叙述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表扬鼓励。
师:估计一下,从你家到附近的商店大约有多远。跟小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交流汇报,组织学生进行评议是否合理。
三 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感受。
【设计意图:既总结本课所学知识点,又促使学生体会收获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填空。
8千米2米=( )米
20千米-2000米=( )千米
720米+300米=( )千米( )米
(考查知识点: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8002 18 1 20
教材习题
教材第27页“做一做”上
1000 2 3000 3
教材第27页“做一做”下
略
教材第28页“练习六”
1.千米 毫米 米
2.行1千米需要多长时间?把出行方式和相应的时间连接起来。
3. 1千米=1000米 1000÷50=20(个)
4. 8000 1 6 2000
5. 厘米 分米
6~7. 略
8. 400×5=2000(米) 2000米=2千米
9. (1)√ (2)✕ (3)√ (4)✕
10. 250+300+450=1000(米) 300+470+150=920(米) 920米<1000米
从小伟家经过少年宫、公园到体育场的路最近,要走920米。如下图所示:
11. 3 4000 3 5
12. 略
13. 100×20=2000(米)
14. 骑自行车或步行 坐飞机或火车 乘汽车
15*. 80×(12-8)=320(千米) 320千米>308千米 能到达。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及换算
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测量较远路程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1千米(公里)=1000米
5 吨的认识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吨的认识。(教材第31~33页)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通过积极的探索活动建立吨的概念。
2.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猜测推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4.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吨的概念。
难点: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在家或学校附近的超市找一找每袋重5千克、25千克、50千克的面粉或大米,分别用手搬一搬或两人抬一抬,感受一下每一袋的质量。
2.了解一下常用的质量单位并举例说明。
3.称一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7。
师: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用吨作单位的情况?(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图)
生1:集装箱的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生2:火车的一节车厢的载质量用吨作单位。
……
师:你知道每袋大米的质量是多少吗?
生:100千克。
师: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生: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计算100的10倍是多少,算式是100×10=1000(千克)。
师:1000千克=1吨,也可以说1吨=1000千克。
让学生读几遍吨与千克之间的单位进率。
师:你能从图中知道这名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吗?(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下图)
生:这名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
师:那么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生:求10名这样重的同学的体重就是计算25的10倍是多少,算式25×10=250(千克)。
师:40名这样重的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呢?
生:那就是计算25的40倍,算式是25×40=1000(千克),1000千克=1吨。
2.教学例8。
师:你知道4吨是多少千克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因为1吨是1000千克,4吨就是4个1000千克,所以4吨就是4000千克。
师:3000千克是几吨呢?你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1000千克是1吨,3000千克里面有3个1000千克,所以3000千克是3吨。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学例9。
师:请看下面的情景图,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9)
生:有一堆煤重8吨,现有两种不同载质量的车,一种载质量是2吨,一种载质量是3吨,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问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8吨煤?
师: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这类问题呢?
生: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把不同的方案都列出来。
师: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尝试用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尝试列表解决问题并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方案;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列表情况: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①
4次
0次
8吨 √
②
3次
1次
9吨
③
2次
2次
10吨
④
1次
2次
8吨 √
⑤
0次
3次
9吨
师:从表格中你知道哪种方案能正好运完吗?
生:第①、④两种方案是正好运完。
师:检验一下,这两种方案都正确吗?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检验的。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检验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三 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和感受。
【设计意图:既总结本课所学知识点,又促使学生体会收获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教材第32页“做一做”上、下。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教材第32页“做一做”上
1.略 2.2 200 20 4
教材第32页“做一做”下
6 5000
教材习题
教材第33页“做一做”
有两种恰好付给30元的方式。可以选6张5元的;也可以选5张2元的和4张5元的。
板书设计
吨 的 认 识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吨=1000千克
6 长度、质量计量单位综合练习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长度、质量计量单位综合练习。(教材第34、第35页)
教学目标
1.本节课通过对所学的长度、质量单位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达到系统掌握。
2.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实际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分类整理,系统掌握长度、质量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通过分类整理,系统掌握长度、质量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并能灵活应用。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学前准备
谈话导入:计量单位是由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而产生的,那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需要计量?
二 分类整理
1.师生一起回忆常用计量单位。
同学们谈了许多地方要用到计量,计量就要用到计量单位,那么,
我们都学过哪些计量单位?
常用的计量单位:米、厘米、分米、千米、克、千克、吨……
提问:1毫米、1分米、1千米分别有多长?1吨有多重?
2.归纳概括,形成知识网络。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你的想法,把这些计量单位进行分类整理。
(2)组织学生反馈交流,集体交流分类情况。
指名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分类的。
三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1支铅笔长约2( )。
(2)一袋面包重约200( )。
(3)我国的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它的总长约6000( )。
(4)一卡车西瓜大约重1( )。
2.填空。
100毫米=( )厘米 50千米=( )米 3分米=( )毫米
25米=( )分米 16吨=( )千克
(考查知识点:计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能力要求:熟练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B类
1只熊猫约重100千克,多少只熊猫约重1吨?
(考查知识点:计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 思维训练
用载质量8吨的货车6辆,2次能将这些货物全部运走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1)分米 (2)克 (3)千米 (4)吨 2. 10 50000 300 250 16000
B类
1吨=1000千克 1000÷100=10(只) 所以10只熊猫约重1吨。
思维训练
50+50=100(吨) 8×6×2=96(吨) 100吨>96吨 不能。
教材第34页“练习七”
1. 连线略 熊猫80千克 小狗6千克 大象4吨 鲸鱼50吨
2. 克 吨 千米 3. 7000 1 9 600
4.(答案不唯一)6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2000千克=2吨 装一辆车
700千克+800千克=1500千克 装一辆车
5. 略 6. ✕ √ ✕
7.(1)(答案不唯一)2条大船,4条小船。 (2)租1条小船和4条大船最省钱。
8. (答案不唯一)340千克+160千克+240千克=740千克 所以小熊、小狐狸和小马可以一起
过桥。
板书设计
四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包括三位数加三位数,三位数减三位数以及加、减法的验算、估算。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的加、减法计算,也就是说学生基本掌握了竖式计算的法则,本单元的教学是对以前学过的计算法则的延伸,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就能很好地解决类似的教学问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学习。
教学建议
1.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可采用尝试、讨论等形式学习新的内容,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
计算往往是与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学中应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出计算,并通过计算去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背景,或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习计算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意加强估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在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教材均安排了“先估计一下”的教学环节,教师要充分认识估算的作用,加强估算,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4.恰当、适时地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适时地运用这些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课时安排
1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1课时
2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1课时
3 三位数减三位数及验算......................................... 1课时
4 解决问题与估算.................................................. 1课时
5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1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教材第36、第37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学会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看看你认识这些湿地野生动物吗?把你了解的情况给大家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主题图)
学生自由回答。
师: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表格)
生1:我知道了湿地动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有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
生2:我知道了其中鸟类最多,有271种;哺乳类最少,只有31种。
生3:我知道了爬行类有122种。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从表格中获得了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与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关,有信心学好吗?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分析统计表,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
师:现在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谁能告诉老师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该怎样计算呢?
生:就是把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种数相加,算式是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且不是整十整百的数,不容易口算,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用竖式笔算。
师: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列竖式笔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及结果: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跟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笔算方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师:你能自己算一算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竖式计算方法,重点说清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学生可能会说:当百位上相加满十,我不知该怎么办了。想起“十位上满十,向百位上进1”,我觉得应该是百位上满十,向千位上进1。
师:说得很有道理,同学们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能解决未知的问题,很了不起!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要相同数位对齐。
要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 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感受。
【设计意图:既总结本课所学知识点,又促使学生体会收获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用竖式计算。
162+234 718+120 456+307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加三位数;能力要求: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B类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加三位数;能力要求:能熟练运用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B类
买电话机和微波炉:358+329=687(元)(答案不唯一)
教材习题
教材第37页“做一做”
999 597 895 599 1190 971 345 158 竖式略
板书设计
=
2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教材第38~4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进行验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学会合作学习,乐于与别人交流。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验算的方法。
难点:理解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不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接着完成有关湿地生物的问题。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3。
师:请看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例3)
生:我知道了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师: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呢?自己尝试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求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就是把野生植物的种类数与野生动物的种类数相加,算式是445+298。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结果是:
生2:我们可以用口算,把298看作300,这样445+300=745;刚才多加了2,所以再减2,745-2=743。
……
师: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
生:可以交换445和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师:好,同学们自己试一试,算一算298+445的结果与刚才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尝试独立进行验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验算的情况,对于验算正确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
2.教学“做一做”。
师:先想一想下面各题是否有进位,再计算并验算。(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做一做”)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计算及验算的情况,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在学生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学习难度不大,但是要求学生要高度细心,尤其是连续进位的小“1”不能忘记加上,所以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验算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总结提升
师:今后我们在做练习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呦!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淘气和笑笑学了“回收废电池”知识后,开始收集废电池,一个月后: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加三位数;能力要求:能正确运用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类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加三位数;能力要求:能正确运用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413+387=800(个)
B类
209+196=405(米)
教材习题
教材第38页做一做
243 803 1014 162 验算略
教材第39页“练习八”
1. 408 795 975 909
2. 估一估略 965 804 1380 595 329 1079
2.
4. 731 932 601 939 619 1100
5.
6.
7.
8. (1)85+148=233(元)
(2)(答案不唯一)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耳机:85+39=124(元)
(3)略
9. (走法不唯一)小君家→邮局→书店→超市→小君家的路线最近。
218+75+440+510=1243(米)
10*. 888+88+8+8+8=1000
板书设计
3 三位数减三位数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三位数减三位数。(教材第41、第42页)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统计表,并从表中的数据发现数学问题。
2. 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3. 提倡算法多样化,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难点: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大家学得非常认真,掌握得很好。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你们想不想帮助老师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
师:下面是国产电视动画片的生产情况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统计表)
生1:我知道了从2004年到2011年这几年中,国产电视动画片的数量逐渐增加,2011年的数量最多。
生2:在这几年中国产动画片的数量2004年最少。
生3:在这几年的国产优秀动画片中,2011年的数量最多。
…………
师:获取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你能解决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的问题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解答方法跟大家说一说吧!
生:从表格中可以知道2011年生产了435部动画片,2009年生产了322部动画片,多生产的数量就是435-322。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列竖式的时候,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就是这样:
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以表扬和鼓励,允许算法多样化。
2.教学例2。
师:你能试着自己算一算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解答的情况,重点说清十位上的计算情况:个位上不够减从十位退1,这样就是15减6,结果个位上的得数是9;同时十位上的3还剩2,2减8不够减,继续从前一位(百位)退1再减,这样就是12减8,结果十位上的得数是4;同时百位上的4还剩3。竖式如下:
师:结合以上计算,在小组内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什么?
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汇报小结: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
3.教学例3。
师:请看下面的问题,你能解答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3)
学生弄懂题意后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说说你的想法吧!
生:求2005年比2004年计划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就是计算403比158多多少,用减法计算403-158=245(部)。
师:计算的时候,个位不够减,十位上是0,该怎么退1呢?
生:个位上的3减8不够,要从十位退1,可是十位上是0,那么我们可以继续从前一位退1,也就是从百位退1,这样就相当于十位上是10,就可以退1给个位,那么个位上就成了13-8=5;而这时十位上就是10-1-5=4,;百位上就是4-1-1=2。即
师:如果我们想验算一下,看算得是否正确,该怎样验算呢?
学生可能会说:
可以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如果等于减数说明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如果不等于减数说明计算结果是错误的。
可以用加法验算,让减数加差,看是否等于被减数,如果等于被减数说明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如果不等于被减数则说明计算结果是错误的。
对于以上两种验算方法都要给予肯定,不必强求统一。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通过学生不同思维的碰撞,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既掌握了计算方法,思维又可以不断地得到发展】
三 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还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主交流。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减三位数;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类
仔细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解答出来。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能力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126-114=12(个) (2)126-20=106(个)
B类
(答案不唯一)裤子比原来便宜多少元? 154-110=44(元)
教材习题
教材第41页“做一做”
823 230 203 304 288 395 59 209 竖式略
教材第42页“做一做”
232 364 109 480
板书设计
4 解决问题与估算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与估算。(教材第43~4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连加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连加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估算,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商场逛一逛,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看谁掌握得最好,能灵活运用。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谈话,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瞧,我们遇见朋友了,小红的爸爸、妈妈在买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例4销售清单)
生:他们买了空调扇、学习机和护眼灯。
师:从这张单子上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知道了这三种商品的单价,空调扇的价格是558元;学习机的价格是225元;护眼灯的价格是166元。
师:你能帮小红的爸爸算一算应准备多少钱吗?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生:要准备多少钱,不需要像收银员那样精确的计算,估一估就可以了。
师:那该怎样估算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们可以把558元看作560元;把225元看作230元;把166元看作170元,这样一共需要准备560+230+170=960(元)。也就是说小红的爸爸准备960元就够用了。
师:好好想一想,同样是买东西需要的钱数,为什么选择的方法不一样呢?跟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明确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再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
师:那么收银员应收多少钱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可以先把空调扇和学习机的价格相加558+225=783(元),再加护眼灯的价钱783+166=949(元),竖式是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形成过程,掌握连加运算的技能。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时要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 总结提升
师:经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自由交流。
师:请你在生活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解决它们。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收获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好数学的动力】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用竖式计算。
162+234+123 718+120+89 456+307+247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连加;能力要求:能正确计算三位数连加)
B类
购物满300元可以获得奖品。
(1)买一本、一件和一个能获奖吗?
(2)买一件和一个能获奖吗?
(3)你还想买些什么?大约需要多少钱?
(考查知识点:万以内的加法;能力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519 927 1010 竖式略
B类
(1)28+149+22=199(元) 199元<300元 不能。
(2)149+156=305(元) 305元>300元 能。 (3)略
教材习题
教材第44页“练习九”
1. 说说略 182 214 881 63
2. 892-265+403=1030(位) 892+403=1295(位)
3. 377 233 830 291 323 405
4.
5. 391 66 138 159 105
6. 63 227 401 279 验算略
7. 105 310 17 95
8. 904 731 479 732
9. 略
10. 和:919 910 294 493 611
差:429 600 116 187 395
11.
12. 194+248+165=607(米)
13. (1)1000 300
(2)略
14. 略
板书设计
5 整理与复习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教材第47~4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加强估算意识。
2.在整理和复习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书写、认真计算和仔细检查、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学习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知道有些时候用精确计算,有些时候用估算就可以。
生2:我发现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百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一致的。
生3:我知道了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验算,能更有效地提高我们计算的准确性。
生4:我发现列竖式计算的时候,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究竟掌握得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接受今天的考验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加以系统地归纳整理,使之掌握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为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做铺垫】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请看下面的问题,自己思考并解答。[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第3题(3)]
学生读题思考并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
生1:要知道准备600张快递单够不够,不需要精确的计算,估算就可以的。我们可以把279看作280,把395看作400,这样需要的快递单接近280+400=680(张),显然准备600张快递单是不够的。而计算还差多少张快递单就需要精确的计算了,需要先算出这一天需要多少张快递单,然后才能算出还差多少,算式是279+395-600=74(张)。
生2:我们可以直接先计算出这一天需要多少张快递单,279+395=674(张),这样与准备好的600张作比较,发现根本就不够。然后再计算还差多少张,算式是674-600=74(张)。
……
不必强求算法的统一,学生能讲清道理就要给予表扬和肯定。
【设计意图: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
三 总结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感觉自己有哪些进步?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进步。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整理和复习的价值,培养学生自我整理知识点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解决问题。
(考查知识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你会吗?
(考查知识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类
(考查知识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能力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500-478=22(元)
2. 987-398=589(米)
B类
517-348=169(千米)
教材习题
教材第47页“整理和复习”
1. 1000 314 993 754
(1)671+322,160+594个位上相加不需要进位;413+587,229+85个位、十位上相加都需要进
位。
(2)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计算的时候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小“1”。
2. 147 681 86 81
(1)862-715十位相减不需要退位;310-224 400-319个位、十位相减都要退位。
(2)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计算时不要忘记减去退位的小“1”。
3. (1)262 941 181 294
(2)得数大于200的:159+97
(3)279+395=674(张) 674张>600张 不够。674-600=74(张)
教材第48页“练习十”
1. 772 47 1324 890 909 178 319 217 验算略
2. (1)337+118=455(只)
(2)337+455=792(只)
(3)900-792=108(个)
3.
4. 539 631 285 1053 96 271 993 106
5. 404 14 404 9 57 153
6. (1)(答案不唯一)可以买电话机、收音机和手表。
(2)(答案不唯一)我选电饭煲和自行车:152+245=397(元)
7. (答案不唯一)三层一共有多少本书?126+157+95=378(本)
思考题:○=9 △=1 □=0
板书设计
五 倍的认识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计算及相关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2.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情景图,以此引导学生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引出“倍” 的含义;然后例3是引导学生用“画一画”的方式,建立“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建构思维模式。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已经有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趋向,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主要依赖具体形象思维。因此我把“倍的认识”这一知识,融合在学生的直观感受、操作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中体验“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与促进“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维模式的建立。
教学要求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具体意义。
2.通过直观演示与操作,引导学生体验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几个几”与“几倍”之间的联系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渗透“倍”与乘除运算的关系。
3.通过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丰富“倍”的表象,深化倍的认识,培养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本质的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1.把“倍的认识”这一知识,融合在学生的直观感受、操作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中体验“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与促进“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维模式的建立。
2.依据儿童心理学有关小学生思维特点的理论,直观演示法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心理结构与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的特点。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建立“倍”的概念,加深其印象,验证操作结果,也便于比较。
3.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法方面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强调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比较中建构知识。
课时安排
1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1课时
2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1课时
1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材第50、第51页)
教学目标
1.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意义,体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难点:理解“倍”的意义,用有关“倍”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除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和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的关系之外,还有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种倍数关系,你想了解什么是“倍数”关系吗?那就好好学习今天的数学课吧!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孩子探究“倍数”问题的好奇心,为新课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
师: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情景图)
学生可能会说:
生1:图中有6只兔子,其中3只黑兔子和3只灰兔子。
生2:图中共有6根水萝卜,2根胡萝卜,10根白萝卜。
…………
师:图中的胡萝卜有2根;水萝卜有6根,也就是3个2根,这时我们就说水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课件演示对比过程)
师:请你画一画,白萝卜的根数有几个2根,那么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你的看法。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白萝卜有10根,每2根圈成一组,可以圈成5组,说明10里面有5个2根,所以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对于解答正确、叙述条理清楚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2.教学例2。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即使是同学们司空见惯的值日活动中也有数学。瞧,老师把同学们值日的场面用相机拍摄下来了,看看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例2情景图)
生:知道了擦桌椅和扫地的学生各有多少人。
师: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呢?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跟小组同学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方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们是用摆小棒的方法帮助解决问题的:先摆了12根小棒表示擦桌椅的12个人,又摆了4根小棒表示扫地的4个人,这样很容易看出擦桌椅的12人里面有3个4,也就是说12是4的3倍,所以说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生2:我们是用画图的方法帮助解决问题的:先画出某种图形表示擦桌椅的12人,然后用相同的图形画出扫地的4人,每4个图形圈成一组,可以把12人圈成3组,所以说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
师:综合同学们的意见,我们可以说要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12÷4=3。
【设计意图:教育家裴斯泰洛说过: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对数学学科而言就是能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问题,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真正有用的数学学习】
三 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学习的收获与感受,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点的印象】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圈一圈,算一算。
●●●●●●●●●●●●
○○○
●是○( )倍。
(考查知识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力要求:能算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B类
妈妈买来一些苹果,分给小丽10个,分给妹妹2个,小丽的苹果数是妹妹的几倍?
(考查知识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力要求:能解决有关“倍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4
B类
10÷2=5
教材习题
教材第50页“做一做”
1. 3 6 2. 4 20
板书设计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擦桌椅 ●●●● ●●●● ●●●● 12里面有几个4
扫 地 ○○○○ 12是4的3倍
12÷4=3
答: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2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材第52~55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2.通过画图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建立“倍”的意义。
难点: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咱们一起玩一会儿摆小棒的游戏吧!
让学生根据要求摆小棒:由组长安排先让其中一个学生摆一个正方形,再要求第二个学生摆的正方形个数相当于第一个同学摆的2个那么多。
师:你用了多少根小棒?列算式计算一下。
生:我用乘法计算得出4×2=8(根)。
师:一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两个正方形要用2个4根,也就是8根小棒,那么 2个4根可以说成4的2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了做的过程,学生对倍这个概念不仅认识了结果,而且借着直观教具,在做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倍”的含义,创造了“倍”,自然就理解了“倍”】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请看下面的情景图,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例3情景图)
生1:我知道了军棋的价钱,要求象棋的价钱。
生2:还知道了两种价钱之间的关系。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现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们可以通过摆小棒帮助分析理解题意:军棋的价钱是8元,就摆出8根小棒表示8元;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4倍,就要摆4个8根的小棒来表示,所以说象棋的价钱就是8×4=32(元)。
生2:我们还可以画图来帮助分析理解题意:军棋的价钱是8元,就先画出一条线段表示8元;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4倍,就要4段与之前相等的线段来表示4个8元,所以说象棋的价钱就是8×4=32(元)。
……
只要学生讲解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表扬。
师:想一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呢?在小组里举例证明一下,你的猜想对吗?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交流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初步学习“倍”,比较抽象,应以“说”的方式先巩固“倍”的概念,理清关系,再引出归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三 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相互交流,提出不同的观点,引发思维碰撞,进而使得不同层次学生的新知得到不断更正与整合】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考查知识点: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能力要求:能正确算出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B类
莉莉的奶奶养了9只鸭,养的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莉莉的奶奶养了多少只鸡?
(考查知识点: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5 6×5=30(根)
B类
9×3=27(只)
教材习题
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
1. (1)2 (2)3 2. 3
3. (1)18÷6=3 (2)(答案不唯一)兔子的只数是天鹅的几倍?24÷8=3
4. (1)16÷2=8 (2)略
5. 7×3=21(只) 6. 20 24 15 42
7. (1)18÷3=6 (2)3×2=6(个) (3)略
8. (1)6×6=36(岁) (2)(36-1)÷(6-1)=7
9. (1)8×6=48(颗) 减少54-48=6(颗) (2)54÷6=9(颗) 增加9-8=1(颗)
10*. 1分钟后1×2=2(个) 2分钟后2×2=4(个) 3分钟后4×2=8(个) 8÷1=8
11*. (5+3)×2+3=19(个)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8×4=32(元)
答:象棋的价钱是32元。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六 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地口算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部分。本单元先讲口算乘法,内容包含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先讲口算,是因为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比较容易接受。同时,由于笔算乘法,如12×3,在计算时要算2×3和10×3,这就要用到整十数乘一位数。因此在教学笔算乘法时需要有口算的基础。此外,乘法估算也同样需要有一定的口算乘法的基础,所以先讲口算有利于学生掌握笔算和学习估算,在进行笔算和估算的同时又可以巩固口算,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它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笔算乘法与笔算加、减法有很大差异,在计算过程中,多位数乘一位数不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而是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其中计算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因此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的基础上,采取各个突破的办法来克服笔算乘法的难点。
2.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1)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引出笔算竖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2)突破笔算乘法的难点。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进位问题,二是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问题。在进位中,先讲不连续进位的,再讲连续进位的,两种情况都以两位数乘一位数为主。这样编排重点突出,分散了难点,便于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
用类推的方法掌握新知识,从而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设了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乘法计算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乘法计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蕴含在许多现实情境中的一个个问题;二是将乘法计算置于现实情境中,增加练习的趣味,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时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有:理解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能熟练掌握表内乘法;正确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会用竖式计算多位数加法。这些知识基础有利于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如学生可以理解12×3表示3个12相加,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进一步理解12×3可以看作是3个2加3个10的和。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可以使用教材例题中的情景图,也可以结合坐碰碰车创设情境,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多位数算理的理解。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出的得数都表示什么,这样才能使学生准确计算。
3.教学时要注意口算和笔算相结合,同时要注意算法的多样性。
在教材中对口算和笔算的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我们在实际的应用中,要结合不同的情况灵活地给予处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强调算法的多样性,不要求全班同学统一算法,而要让他们用自己喜欢而且准确的算法来计算。
4.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时要让学生选择灵活的方法,而且也可以利用估算的结果对笔算的结果进行验证。
5.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验算的习惯。
课时安排
1 口算乘法........................................................ 1课时
2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1课时
3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1课时
4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1课时
5 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1课时
6 解决问题........................................................ 1课时
7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1 口算乘法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口算乘法。(教材第56~5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提高口算的准确性。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看题、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具学具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游乐园里也有我们的数学,看看这张游乐园的照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56页主题图)
生:我知道了游乐园各种项目的价格。
师: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跟小组的同学说说。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这些有关的乘法口算的问题。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欢的游乐园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
师:先看题,说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57页例1)
生:坐碰碰车每人20元,要求计算3人需要多少钱。
师:你怎样理解题意?该怎么解答?
生:每人20元,3人需要的钱数就是20的3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列式为20×3。
师:该怎样计算呢?跟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吧。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1:因为3个20是60,所以20×3=60。
生2:因为10个3是30,所以20个3是60。
生3:因为2×3=6,所以20×3就等于60。
师:引导学生推想:200×3、2000×3得多少?
(200×3=600,200就是2个百,2个百乘3是6个百,就是600;2000×3=6000,2000表示2个千,2个千乘3等于6个千,就是6000)
2.教学例2。
师:先看题,说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57页例2)
生:坐过山车每人12元,要求计算3人要多少钱。
师:你怎样理解题意的?该怎么解答?
生:每人12元,3人需要的钱数就是12的3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列式为12×3。
师:该怎样计算呢?跟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吧。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我是借助摆小棒算出来的,先在第一行摆1捆和2根小棒表示每人12元钱;然后在第二行、第三行分别这样摆小棒,这样就表示出了3人需要的钱数。这时整捆的小棒数是3捆,1捆表示1个10,3捆就是10×3=30(根);单根的小棒数是每行2根,3行就是2×3=6(根);所以一共就是30+6=36(根),也就是说3人需要的钱数是12×3=36(元)。
多给学生机会练习叙述思考过程,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表扬和肯定。
【设计意图:从活动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习材料的形成来自学生,学生感到亲切,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打破传统教学计算的缺陷】
三 总结提升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0×4= 200×4= 2000×3= 30×4= 600×4= 3000×7=
2. 口算下面各题。
4×2= 30×3= 200×3= 6×3= 5×4= 40×2=
300×3= 4000×2= 600×3= 500×4= 400×2= 3000×3=
1000×6= 90×3= 1000×5=
(考查知识点:口算乘法;能力要求:掌握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B类
口算。
60×2 500×6 3000×2 70×9 800×7 1000×8
(考查知识点:口算乘法;能力要求:掌握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80 800 6000 120 2400 21000 说一说略
2. 8 90 600 18 20 80 900 8000 1800 2000 800 9000 6000 270 5000
B类
120 3000 6000 630 5600 8000
教材习题
教材第57页“做一做”
140 1400 1400 84 46 96 说说略
教材第58页“练习十二”
1. 80 800 8000 54 540 5400
2. 90×4=360(元) 3. 30×8=240(千克)
4. 26 66 68 93 63 24 66 84 69 86
5. (1)12×4=48(只) (2)12×3=36(元)
6. 24×2=48(元) 7. 720 62 3500 66 360 39
8. 40×4=160(千米) 9. 62 158 9980 30 510 63
10. 80×3=240 30×8=240 40×6=240 60×4=240
11. 40 60 80 100 120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20×3=60 想:2个10乘3就是6个10,就是60。
12×3=36 想:10×3=30
2×3=6
30+6=36
2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教材第6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的算理。
教具学具
课件或挂图、小棒、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口算卡片。
6×2= 4×2= 20×3= 40×2=
300×2= 20×4= 50+7= 6+40=
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出示教学例1。
师:观察图片,请同学们说出图意,并且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1情景图)
生:图中小红、小丽和小明在一起画画儿,他们三人用的是同样的彩笔,已知每盒装12支彩笔,求3盒一共有多少支。
师:怎样列式呢?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呢?
生:12×3,也就是求3个12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3盒共有多少支。
生:把12看成10,用10×3=30,3盒大约共30支。
师: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该怎样算呢?先在小组里交流。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可以摆出小棒,也可以画图等。
独立思考后与小组内同学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同学的解题策略,说说你的想法吧。
学生可能会说:
方法一:摆小棒。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方法二:画图。
3个长条共30个方格,再加上单个的6个共36个。
方法三:连加。12+12+12=36。
方法四:分解组合。先算10×3=30,再算2×3=6,然后算30+6=36。
方法五:拆数。①9×3=27,3×3=9,27+9=36。
②8×3=24,4×3=12,24+12=36。
③7×3=21,5×3=15,21+15=36。
④6×3=18,6×3=18,18+18=36。
师:组织学生讨论这几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方法一和方法二都好理解,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方法三如果因数的个数多了,算起来就比较麻烦。方法四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方法五虽然因数不管是几都能算,但是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相乘,乘后再加,比较麻烦。
师: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
从刚才讨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合的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这三个算式组合起来写成一个竖式。
教师板书并讲解:
第二个因数要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先用3乘2得6,表示6个一,写在个位上;再用3去乘十位上的1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用虚线在个位上写一个0),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就得36。
进一步说明:因为积的十位上的3表示3个十,所以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可以把3直接写在积的十位上。教师再次板书:
可以请学生再说一说乘的过程。
三 总结提升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今天的收获。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把竖式补充完整。
(考查知识点:笔算方法;能力要求:能正确熟练地完成计算)
B类
把一根长10米的木料锯成2米一段的短木料。每锯一段需要3分钟,全部锯完需要多少分钟?
(考查知识点:笔算方法;能力要求:能正确熟练地完成计算)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B类
10÷2=5(段) 5-1=4(次) 3×4=12(分)
教材习题
教材第60页“做一做”
1. 68 48 936 844
2. 6 69 246 说顺序略
板书设计
3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教材第6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难点:掌握不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
主题图、小棒、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
8×3= 5×9= 6×4= 9×2= 6×6=
1×3+2= 2×4+1= 1×2+5= 2×3+2= 7×8+1=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2。
师:观察图片,谁愿意把图意跟大家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2情景图)
生:王老师到书店给同学们买连环画,一套16本,买3套一共多少本?
师: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16×3,也就是求3个16是多少。
师:怎样计算呢?
生1:先用小棒摆一摆,通过摆小棒得出16×3的结果。
每行摆一捆(10根)和6个1根,摆3行。
3个6根是18根,满10根要捆成一捆,共可捆1捆,与前面3捆合起来一共有4捆,再加上单独的8根,共48根。
生2:用连加的方法。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想出了不同的方法,那么用乘法竖式怎样计算呢?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请一位同学进行板演,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生:从个位乘起,先用3乘6得18,把8写在个位上,1表示1个十,向十位进1;再用3乘十位上的1得3个十,再加上进上来的1个十是4个十,把4写在积的十位上。
师:为什么要从个位乘起,而不先从十位乘起呢?
生:如果先从十位乘起,十位乘完后得3,当个位乘完向十位进1时,十位上的3还要再加1,就需要把3变成4,这样计算既麻烦,又容易出错。
三 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把竖式补充完整。
(考查知识点:笔算方法;能力要求:能正确熟练地完成计算)
B类
把下面的竖式补充完整。
(考查知识点:笔算方法;能力要求:能正确熟练地完成计算)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54 75 642
B类
(答案不唯一)
教材习题
教材第61页“做一做”
1. 54 255 2048 1263
2. 288 186 328 159 2048 384 954 568 竖式略
板书设计
4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教材第62~6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难点:掌握连续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
口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
4×4+2= 5×7+4= 6×5+1= 3×4+2= 7×8+5=
2.说一说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怎样计算。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几)
3. 计算下面各题。请三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出示教材第62页例3的情景图。
师:学校正在召开运动会,老师和几名同学为运动员们准备了饮料。每箱24瓶,9箱饮料一共有多少瓶?
师:怎样列式?为什么?
生:24×9,也就是求9个24是多少。
师:先估算一下,9箱饮料大约是多少瓶。
生:10箱是240瓶,9箱一定比240少。
师:用竖式计算。
请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试算。做完后共同订正。
请计算正确的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个位上4×9=36,向十位进3后,十位上2×9=18,表示18个十,18个十还要加上刚才进上来的3个十共21个十,2应写在积的百位,1应写在积的十位)
教师小结:用一位数乘另一个因数的十位后,要看看个位上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果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位数,如加上进位数后又需进位,那么还需向百位进位或把最高位写在百位上。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下下面的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算完后组织学生讨论:在计算过程中,这两道题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第1题十位乘完再加上进位数后最高位没有改变,第2题十位乘完后再加上进位数后最高位又增加了1。
三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自己列竖式算一算:137×6=
2.学校运动会开幕式:有4个方阵,每个方阵128人,一共有多少人?
(考查知识点:笔算方法;能力要求:能正确熟练地完成计算)
B类
1.最大的一位数与最大的两位数的乘积是多少?
2.把下面的竖式补充完整。
(考查知识点:笔算方法;能力要求:能正确熟练地完成计算)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822 竖式略 2. 128×4=512(人)
B类
1. 9×99=891
2.
教材习题
教材第62页“做一做”
336 736 822 716 竖式略
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三”
1. 28 99 84 86 846 636 884 396 竖式略
2. (1)14×2=28(元) (2)50-23×2=4(元) (3)略
3. 96 91 366 1284 70 54 284 5466 竖式略 4. 18×6=108(户)
5.
6. 252 288 472 288 243 1565 1497 4120 估一估、竖式略
7. 75×5=375(厘米) 8. 32×6=192(本)
9. (1)78×7=546(元) (2)略 10. 185×7=1295(米)
11. 333 414 2322 144 408 2238
12. 278×4=1112(人) 13. 96 672 2016
14. 400-57×6=58(名) 15*. 792 891 规律略
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5 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材第66~69页)
教学目标
1.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掌握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2.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算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和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数学王国里,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数字是什么吗?
学生猜测。
师:在数学王国里的特殊数字就是0,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0有关的乘法计算。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4。
师:你能把图意跟大家说一说吗?先在小组里交流。(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例4情景图)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跟大家讲一讲?
生:图中有7只小猴子,把它们面前盘子里的桃子都吃光了,问我们7个盘子里一共还有多少个桃子。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1:因为每个盘子里都没有桃子,所以每个盘子里的桃子用数字“0”表示,7个盘子就是7个0相加,结果还是0,所以算式是0+0+0+0+0+0+0=0。
生2:我觉得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7个0相加就可以写成0×7=0(个)或7×0=0(个)。
师:想一想,0×3=? 9×0=? 0×0=? 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得0。我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教学例5。
师:请看下面与0的计算相关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读完题后先说说你的想法。(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例5情景图)
生:求这个运动场共有多少个座位,就是计算8个604是多少,我们可以把604看作600,那么600×8=4800,所以应该比4800个还多一些。
师:到底是多少呢?尝试自己列竖式计算一下。
学生尝试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竖式算法:
师:十位上写几?为什么?
生:十位上应该是3,因为8与十位上的0相乘还得0,加上个位上进上来的3,所以十位上结果应该写3。
要适时给予竖式计算正确的学生以表扬和鼓励。
3.教学例6。
(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2)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280×3,也就是求3个280是多少。
(3)先估计一下大约得多少。
280×3≈900,大约得900。
(4)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做。教师巡视时找出两位算法不同的同学进行板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生1: 先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由于第一个因数个位上是0,乘3后还得0,所以积的个位上也是0,这个0起占位作用。
生2: 把280乘3看成28个十乘3,先算28乘3,所以写竖式时把8和3对齐,得出的84表示84个十,这时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这个0起占位作用。
(5)比较这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第二种更简便。
(6)概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
计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先用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乘另一个因数,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三 总结提升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笔算下面各题。
207×8 603×4 305×9 604×5 708×3
390×4 520×3 190×7 460×6 230×4
(考查知识点: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能力要求:能正确熟练地完成计算)
B类
你能很快说出下面哪个算式的得数大吗?
1+2+3+4+5+6+7+8+9+0 1×2×3×4×5×6×7×8×9×0
(考查知识点:与0有关的计算;能力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656 2412 2745 3020 2124 1560 1560 1330 2760 920
B类
第一个算式的得数大。
教材习题
教材第66页“做一做”
1. 0 0 0 0 0 5 0 8
2.× + × - × +(×、-)
教材第67页“做一做”
1.828 424 820 1632 1584 2628
2. 2520 1850 1170 1820 竖式略
教材第68页“练习十四”
1. 2124 3035 1236 1506 763 2436 2. 4040
3. < > < = > < 4. 108×4=432(名)
5. 第一个算式的得数大。
6. 1280 2700 920 810 1900 3220
7. 1500×6=9000(米)
8. 1260 1590 1140 640 1400 1160
9. 230×8=1840(个)
10. 280 63 68 2800 630 680 发现略
11.
12*.7 6888
板书设计
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6 解决问题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教材第70~7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估算。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价值。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乘除混合运算。
难点: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是借助乘法计算解决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生活中哪些问题是需要乘法解决的?你能正确解答吗?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7。(出示教材第70页例7情景图)
师:每张门票8元,有29人参观,带250元买门票够吗?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想知道带250元钱够不够,必须先知道29人买门票共需多少元。也就是要先算出29×8
得多少,然后和250元比较一下。
生:29×8我还没有学过,怎么办呢?
师:这道题只要知道29×8的结果比250大还是小就可以了,不必算出精确结果,因此我们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也就是看29×8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到各小组巡视,及时指导、点拨学生。
集体交流:因为29接近30这个整十数,所以我把29看成30,用30×8=240,所以29×8大约等于240。
师:同学们想得很好。29×8大约等于240,“大约等于”写成数学符号是“≈”,这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所以29×8≈240。
板书:29×8≈30×8=240(元)
生:通过估算得出了29×8的结果,和250比较后发现250元钱够买门票了。
2.教学例8。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道稍复杂一点的问题,然后说说你的想法。(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例8)
生1: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理解问题。
生2:求买8个同样的碗用多少钱,就需要先算一个碗多少钱,再算8个同样的碗多少钱。
生3:一个碗的价钱就是18÷3=6(元),8个同样的碗的价钱就是6×8=48(元)。
生4:也可以列成综合算式18÷3×8,结果仍然是8个碗48元钱。
……
只要学生讲解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表扬鼓励。
师:究竟算得对不对呢?你们检验了没有?
生:可以这样检验,买8个碗48元,说明一个碗的价钱是48÷8=6(元),这样3
个碗的钱数就是6×3=18(元),说明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师:对!我们一定要记住解答完之后要进行检验,才能有效提高我们解题的正确率。想一想,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生:先算一个碗的价钱18÷3=6(元),再算30元里面有几个6元就可以买几个碗,列式为30÷6=5(个),所以说30元钱可以买5个碗。
3.教学例9。
师:妈妈在买碗的过程中又遇到问题了,你能帮忙解决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例9)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同学们的解题策略,说说你的想法吧。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首先是画线段图来表示题意的,这样就能比较直观地分析题意了。
生2:根据6元一个的碗可以买6个,可以算出总价是6×6=36(元),那么36是9的几倍就可以买几个9元的碗,列式为36÷9=4(个)。
生3:可以列成综合算式6×6÷9,结果也是4个。
生4:我检验过了买4个9元的碗和买6个6元的碗,总价是相同的,都是36元,说明解答是正确的。
……
师:同学们,讲得有理有据,真棒!继续努力!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理清解题思路,逐步掌握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三 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意识和能力,养成随时归纳总结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一个两位数与3相乘的积大约是180,那么这个两位数可能是多少?
(考查知识点:乘法的估算;能力要求:能正确进行合理的估算)
B类
张爷爷为了锻炼身体每天要绕圆形花坛步行3圈,每圈400米;如果还是步行相同的路程,绕操场就要步行2圈,操场每圈多少米?
(考查知识点:乘除混合运算;能力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55、56、57、58、59、61、62、63或64。
B类
400×3÷2=600(米)
教材习题
教材第70页“做一做”
32×6=192(千克) 192>180 能装下
教材第71页“做一做”
(1)24÷3×7=56(页)
(2)64÷(24÷3)=8(天)
教材第72页“做一做”
(1)6×4÷8=3(天)
(2)6×4÷3=8(页)
教材第73页“练习十五”
1. 720 500 3500 800 2400 360 1000 2000 390 (答案不唯一)
2. 49×8≈400(人) 400<417 不够
3. 60×8=480(千克)
4. 75×6≈480(字) 480<500 不能
5. > > > < > <
6. (1)46×4=184(元)
(2)58×8=464(元) 464<500 够了
(3)200-34×5=30(元)
7. (1)12÷3×6=24(块)
(2)36÷(12÷3)=9(名)
8. 45 6 8 99 117
9. 48÷8×24=144(千克)
10. 75÷5×20=300(千克)
11. 246 1134 3232 1854 3600 2056 6230 5985 估一估略
12. 6×6÷9=4(组)
13. 3×8÷4=6(个)
板书设计
解 决 问 题
7 整理和复习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教材第75、第7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总结算法
下面各题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1)小军每分钟大约走65米,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8分钟。他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2)每套课桌椅坐2个人,学校新买来200套课桌椅。一共可以坐多少个人?
(3)阳光小学每个年级都有136人,全校6个年级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内同学讨论,然后集体交流。交流时说出各题选择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第(1)题应选择估算。因为不需要求出准确结果,从题目可以看出问题是求大约多远,所以只知道大概的结果就可以了,因此用估算,65×8≈560;第(2)题应选择口算,因为题目中的多位数是整百数,口算比较方便,200×2=400;第(3)题应选择笔算,因为题目要求求出精确的结果,口算起来比较困
难,所以就要进行笔算
二 练一练
1.口算下面各题。
20×4= 70×3= 12×3= 120×4= 3×6+5=
200×4= 600×8= 21×4= 320×3= 4×8+7=
500×2= 1000×7= 32×2= 1100×6= 8×8+6=
做完后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用多位数中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估算下面各题。
98×4 79×3 102×5 287×6
53×6 212×4 319×7 72×8
做完后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把多位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用这个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去乘一位数,就得出了估算的结果)
3.笔算下面各题。
213×3 89×7 28×4 507×5
213×6 354×4 146×9 470×3
做完后说一说笔算的方法。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中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几)
三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选择正确的答案。
(1)每支钢笔5元钱,王老师要买89支钢笔,准备500元钱( )。
A.够 B.不够
(2)7500×4的积的末尾有( )个零。
A.2 B.3 C.4
(3)4+5+6+7+8×0=( )
A.22 B.0 C.30
(考查知识点:多位数乘一位数;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问题)
B类
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华山旅游,成人票每张125元,儿童票每张60元,有2位老师,9名学生,买票一共要用多少钱?
(考查知识点:乘加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能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A (2)C (3)A
B类
125×2+60×9=790(元)
教材习题
教材第75页“整理和复习”
1. 316 2982 1640 760 说一说略
2. (1)200×2=400(个)
(2)136×6=816(个)
(3)65×7≈420(米) 420>400 能走到
思考题:1234 5 12345 6 123456 7 1234567 8 12345678 9
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
1. 300 4200 48 96 8 42 86 9000
2. 384 8145 648 4690 1016 3020 0 2106
3. 18÷3×30=180(毫米)
4. 284 1260 3212 3680 第二行的数是第一行的数的4倍。
5. 15×3÷5=9(个)
板书设计
数字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数字编码。(教材第77、第78页)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通过调查、比较、猜测、交流等活动初步了解身份证编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
3.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领悟与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身份证编码的规律,初步学会编码。
难点:如何科学合理地编码。
教具学具
课件、身份证。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50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28号、17号……)老师点名时,如果不叫姓名,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同学呢?
从而揭示课题: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师: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共同上一节有关数字编码的数学课,我很高兴,相信你们也很感兴趣。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到过信吗?拿出已写好的信封,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同桌互相说说。信封左上角那排数是什么?
生:邮政编码。
师:谁知道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
生: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师:你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吗?(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邮政编码信息)
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信息。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三位表示邮区;
第四位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表示投递局(所)。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本地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组成的?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师:这是老师的身份证(实物出示),谁来读一读老师的身份证号码?
学生读出号码,教师写出来。
师:请把你们搜集的身份证号码拿出来,放在小组中集体去观察、比较,看看号码中藏着哪些秘密,从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1)地址码。
①通过查询直接汇报出地址码的相关信息。
②汇报的信息不具体、不全面,师引导得出。
(2)生日码。
看到生日,你还能知道年龄。
(3)顺序码。
顺序码表示在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中的顺序。第17位单数表示男性,双数表示女性。
(4)校验码。
师:校验码是电脑根据前17位数字按一定公式自动生成的,是电脑识别身份证真假的。
师:你们搜集的信息很全面,现行的第二代身份证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数字是地址码,7~14位是生日码,15~17位是顺序码,第18位是校验码。像这样把一些数字或字母按一定标准排列,就叫数字编码。(板书课题)以前我们学习了用数表示数量和顺序,这节课我们还知道了数还可以用来编码。
师:我们的生活已经步入数字时代,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数字编码?
生:数字编码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师:运用数字或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更简洁准确。现在请同学们运用数字编码,给每个同学编号,可以看到这个号码不用知道名字就能找到这个人。首先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号码中要体现哪些方面的内容?先自己思考再到小组中交流,组长记录下讨论的结果。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汇报,集体讨论得出结果:编入入学时间、班级序号、班级学号和性别等。
师:按什么顺序编排比较合理呢?
生:按入学时间、班级序号、班级学号、性别的顺序。
学生给自己编号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汇报,给予编码正确的学生以表扬和鼓励。
师小结:数字编码真是又方便又快捷。
【设计意图: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魅力。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三 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未来社会将更是一个数字信息时代,还有许多数字编码有待我们去发现,等着我们去设计,希望同学们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课后,到生活中选择一种感兴趣的数字编码,调查了解编码的含义。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小马虎”在课前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不记得这四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能帮帮他吗?
440306197012210412 440306194506073311
440306194401010240 440306197209280161
(考查知识点:数字编码;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类
今天大家表现都很出色,王老师赠送你们几句话。不过是给你们一组数码,你们要通过译码表翻译出来。
11 12 14 25 22 23 24 33 34, 23 24 33 34 39 31 32 29 18 27 37 38。
我
11
们
12
上
13
要
14
去
15
用
16
处
17
大
18
小
19
爱
21
好
22
数
23
字
24
学
25
习
26
显
27
料
28
中
29
生
31
活
32
编
33
码
34
调
35
查
36
神
37
通
38
在
39
(考查知识点:数字编码;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440306194506073311 440306194401010240这分别是爷爷和奶奶的身份证号码
440306197012210412 440306197209280161这分别是爸爸和妈妈的身份证号码
B类
我们要学好数字编码,数字编码在生活中大显神通。
板书设计
数 字 编 码
邮政编码 身份证号码 学籍号码 ……
七 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图形、描画图形的活动中,以边数的多少对图形进行分类,知道四边形的形状和名称,然后进一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图形的周长,进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本单元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图形与几何”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纽带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知道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学生才会更容易接受本单元的新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在动手操作、细心观察等活动中,促使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对周长已经具备感性的认识,只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全面的认识,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通过学习,使学生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简单的测量计算。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促进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密切相关。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概念的宝贵资源。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才能有助于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的发展。要把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的素材,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重视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索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象、情境描述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是学生理解抽象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推理和交流等活动,经历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
探索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变化规律,从中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理解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要经过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能力,形成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认知结构。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关概念没有给出严格意义的定义,对平行四边形只要求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也没有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教学时应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不要任意提高要求。
课时安排
1 四边形.......................................................... 1课时
2 周长............................................................ 1课时
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课时
1 四边形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四边形。(教材第79~82页)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找一找、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情景图和生活中的事物,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四边形。
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学具
课件、方格纸、直尺。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图形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我们的生活中存在许多漂亮的图案都是由图形组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图形的世界。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
师: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在小组里说一说四边形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1)
学生观察这些四边形,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四边形的特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认为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呢?
生:四边形都有4条直的边。
生:四边形都有4个角。
师:你能在方格纸上自己画出一个四边形吗?
学生尝试画四边形;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画图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
2.教学例2。
师:仔细观察下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有什么特点。跟小组同学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例2)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发现跟大家说一说吧!
生1: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生2: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
生3: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直角。
……
只要学生回答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观察、操作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探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三 总结提升
师:你学会了什么?
(知道了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设计意图:课末总结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1)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 )
(2)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是长方形。 ( )
(3)四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
(4)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 )
(考查知识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力要求: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B类
数一数,图中有几个长方形?
(考查知识点:长方形的特征;能力要求:认识长方形)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2)√ (3)✕ (4)√
B类
9个长方形
教材习题
教材第79页“做一做”
1.课桌的表面、手帕、黑板等。
2.
教材第80页“做一做”
1.
2.略
教材第81页“练习十七”
1. (1)�√ (2)✕ (3)✕
2. 长方形:① ④ ⑦ 正方形:② ⑥ 平行四边形:⑤
3. 可能是长方形也可能是正方形。
4. 6厘米 4厘米 5厘米 5厘米 5厘米
5. 略
6.
7. (1)6 (2)6 2 (3)2 8. 略
板书设计
2 周长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周长。(教材第83、第8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难点: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具学具
课件、皮尺、树叶、各种图形。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你们认识吗?(教师可准备一些物品和图形)
投影出示:
请各组派一名同学选择一个你们喜欢的物品或图形。
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平面图形的周长。
板书课题:周长
二 探究新知
1.理解周长的含义。
(1)谁知道周长的含义是什么?
请你具体指一指,你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样的长度。
找同学分别到前边指一指物品或图形的周长。
(2)总结周长的含义。
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研究求周长的策略。
大家已经知道了周长的含义,如果你想知道你所喜欢的图形或物品的周长,你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独立思考。
(1)出示:
这个钟表的周长是多少?
你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①用直尺量。找一个学生试量,感知直尺不能量出这个圆形钟表的周长。
②先用绳子围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学生实际操作,感知此方法的可行性。
③用米尺量。在钟表上作一个记号,把钟表在米尺上滚一圈,就能知道它的周长。
(2)出示:
①学生分小组思考、实验,怎样用手中的工具量出它的周长。
②汇报交流,用绳子先围,再量。
(3)出示:
说一说怎样知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分别把每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4)出示:
你能知道它的周长吗?
把每条边都量出来,再加在一起。
(5)出示树叶,这个树叶的周长你们能知道吗?
先用绳子围一圈,再用尺子量绳子的长度就可知它的周长。
3.小结:刚才我们对一些图形和物品的周长的计量方法进行了研究,像一些比较特殊的图形,我们需要借助绳子才能量出周长。对于有些问题需要我们多角度、多方面考虑,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工具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明确认识图形的周长,探索得出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就是把所有围成多边形的线段长度相加,是几边形就是几条边的长度相加】
三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下面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为什么?
2.动物锻炼身体:一片长方形草地被分成A、B两部分,小牛和大象要分别绕A、B两块草地跑一圈,它们跑的路一样长吗?
(考查知识点:认识周长;能力要求:能正确认识图形的周长)
B类
1.小明的妈妈买来15米花边,想把自己家长3米,宽2米的床单装饰得更漂亮一些,你说小明妈妈准备的花边够吗?
2.小亮和小刚赛跑,裁判员宣布比赛路线:小亮沿图(1)长方形的边线跑,小刚沿图(2)的边线跑。小刚着急地说:“不公平!我跑的路程比他长。”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说裁判员公平吗?到底谁跑的路程远呢?
(考查知识点:周长的计算;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第1、2、3、4、5幅图形是有周长的,第6幅图形是没有周长的;因为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2.它们跑的路一样长。
B类
1. 3+2+3+2 =10(米) 10米<15米
答:小明妈妈准备的花边够用了。
2.他们跑得一样远,裁判员很公平。因为图形(1)长方形的周长就是两条长边与两条宽边的和;图形(2)中有4段线段我们不知道各自的具体长度,所以不能把围成图形(2)的6条线段长度相加;这就需要我们把图形(2)中两条线段进行平移(如图所示),这样就可以知道图形(2)的周长其实与图形(1)的周长相等,也就是说他们跑的路程一样远,裁判员是公平的。
教材习题
教材第83页“做一做”
略
教材第84页“练习十八”
1. 第1、2、3、5幅图是封闭图形。描线略
2. 180+100+150+20+80=530(米)
3. (1)周长一样。(2)周长不一样;第二个图形的周长比较大。
4. 略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周长是一个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就是把所有围成多边形的线段长度相加,是几边形就是几条边的长度相加。
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材第85~8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重点难点
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纸16张。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还知道了多边形的周长就是把围成多边形的各边长度加在一起。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4。
师:你能算出下面图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例4)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把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列式为6+4+6+4=20(厘米)。
生2:因为长方形有2条长和2条宽,所以可以分别计算2条长的和为6×2=12(厘米),
2条宽的和为4×2=8(厘米),最后再相加,即6×2+4×2=20(厘米)。
生3:先算一个长与一个宽的和,再乘2,即(6+4)×2=20(厘米)。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即可,不强求算法的统一。
师:你能算出正方形的周长吗?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把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加,即5+5+5+5=20(厘米)。
生2:也可以像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那样列式(5+5)×2=20(厘米)。
生3:依据正方形4条边的长度都相等的特征,也就是4个5厘米,所以可以写成是4×5=20(厘米)。
对于以上方法都给予肯定,表扬解答正确的学生。
师:说一说,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呢?跟小组的同学先讨论交流。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总结归纳: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
(1)根据周长的含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把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依次相加就是长方形的周长,把围成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就是正方形的周长。
(2)结合图形的特征:长方形的特征有对边长度相等,所以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特征有四条边的长度都相等,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教学例5。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拼图游戏,
用手中的16张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长方形和正方形,看你能拼出多少种不同的图形,完成下面的表格。跟小组的同学一起完成吧!
长
宽
周长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拼图结果:
(1)长16分米,宽1分米,周长34分米。
(2)长8分米,宽2分米,周长20分米。
(3)边长4分米,周长16分米。
师:还有别的拼法吗?周长最短是多少?
生:只有这三种拼法,周长最短的是拼成正方形时,周长是16分米。
对于完成情况好的小组给予表扬鼓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不强求算法的统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 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可以根据周长的含义,把每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也可以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计算。
生2: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学校足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宽50米,张明沿足球场跑了2圈,他跑了多少米?
(考查知识点:长方形的周长;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类
1.长方形的长是16分米,宽是6分米,如果长增加15分米,周长增加多少分米?
2.小丽有一条红丝带,用这条红丝带正好围成了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
如果用这条红丝带围成一个正方形,会围成一个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呢?
(考查知识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能力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00+50)×2×2=600(米)
B类
1. 15+15=30(分米)
2. (6+8)×2
=14×2
=28(厘米) 28÷4=7(厘米)
答:围成正方形的边长是7厘米。
教材习题
教材第85页“做一做”
1. (5+3)×2=16(米)
2. 20×4=80(分米)
教材第86页“做一做”
摆两层,每层摆两个。长5×2=10(厘米) 宽5×2=10(厘米)
胶带10×4=40(厘米)
教材第87页“练习十九”
1. 略
2. (28+15)×2=86(米)
3. 36÷4=9(厘米)
4. 按3×6排列贴的花边最少。
5. 最上面的一条路最近;中间的路和最下面一条路一样远。
6. 21×4=84(厘米) 30-21=9(厘米) (21+9)×2=60(厘米)
7. 长:4×3=12(厘米) 周长:(12+4)×2=32(厘米)
8. (6+3)×2=18(米) 6+3×2=12(米)
9. 一样长。
10*.24+12-12÷4×2=30(厘米)
板书设计
八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1.本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而且知识较为抽象。无论从其意义以及读写法都与整数有着很大的差异。学好本单元内容才能为今后继续学习分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我在教学时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的。
2.“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分数,分数的简单计算,分数的简单应用等几部分。教学内容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意义,能把一些实物图片或者图形平均分。有的学生已经知道了分数,但他们基本上还不能正确表达分数的意义。
学情分析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并且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但是无论在意义、读写方式还是在计算等方面,分数与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初次学习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1.创设丰富的数学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第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突破,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认知上的难点,教学时提供了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悟分数的意义。例如:分月饼、分西瓜以及根据七巧板、积木说分数等。
2.加强多种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构建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时充分考虑了这一点,提供了多种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意义。例如:认识了、后,让学生动手表示出一张正方形纸的;比较分数大小时,让学生动手涂色,感悟分数的大小等。
3.渗透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都有一定的过程,新知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的。例如“平均分”就是认识分数的基础。此外,在引入分数时出现了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家人,使学生感受到原有的整数知识已不能解决新问题,就需要产生新的数,体会到分数的产生源于生活实际的需要,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课时安排
1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认识几分之一。(教材第89~91页)
教学目标
1.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地对几分之一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
2.为学生提供数学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体会分数的产生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
课件、不同形状、大小的纸(其中正方形的5张)、彩笔。
教学过程
一 学前准备
中秋节到了,妈妈打算把买来的月饼与邻居张奶奶一家共同分享。课件出示:
1.把4块凤梨月饼平均分给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
2.把2块蛋黄月饼平均分给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
3.把1块豆沙月饼平均分给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
二 探究新知
三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教材第91页“做一做”。
(考查知识点:认识几分之一;能力要求:理解分数的意义并正确认识图形表示的分数)
B类
1.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分数。
2. 邻居家的奇奇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涂满了颜色(如右图),请你想一想:每种颜色各占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一?
(考查知识点:认识几分之一;能力要求:理解分数的意义并正确认识图形表示的分数)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B类
1. 略
2.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含义:将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
比较大小:一个物体或图形,只有平均分才可以用分数表示,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分
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大。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认识几分之几。(教材第92~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以及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并会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认识几分之几。
教具学具
课件、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 学前准备
1.问题:有红、黄两张同样大的彩色纸,玲玲把红纸平均分成了2份,用其中的一份折了一只纸船;芳芳把黄纸平均分成了3份,用其中的一份折了一只花篮。她们各用去原来纸的几分之几?谁用去的纸多一些?为什么?
2.请你说说怎样得到一张纸的。
二 探究新知
三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教材第92页“做一做”。
(考查知识点:认识几分之几;能力要求:初步认识分数能做到数形结合)
B类
教材第93页“做一做”。
(考查知识点:认识几分之几;能力要求:初步认识分数能做到数形结合)
参考答案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
课后反思
1.教学中运用知识的迁移,选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肯的评价,真诚的鼓励,引导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情满怀地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注重让学生动手实践,利用手中的学习用品创建分数,学生劲头高涨,人人都投入到学习之中,合作氛围融洽,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善于通过合作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分享学习成果,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3.在巩固练习阶段,通过由易到难的梯度式习题把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又吸引到了某一焦点,使得松弛的弦再一次绷紧了,在练习中加强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又通过整理、总结,使本节课的内容得以升华。但由于在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为了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同学,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不少时间,使最后的练习及总结稍显仓促,时间上安排不太妥当。
2 分数的简单计算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材第96~9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主动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同分母加减法的算理。
难点:整数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学前准备
1.口答。
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2份呢?4份呢?
2.填空。
(1)里有( )个,里有( )个。
(2)7个是,4个是。
二 探究新知
1.出示第96页例1的情景图。
师:仔细看看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他们在吃西瓜,哥哥把1个西瓜平均切成了8块。
生2:哥哥吃了两块,是这个西瓜的。
生3:弟弟吃了一块,是这个西瓜的。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得多少呢?为什么?
是1个,是2个,+也就是1个加上2个,一共是3个,也就是。
板书:+=
2.出示教材第96页例2的情景图。
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说明这个图意吗?
板书:-=
因为5个减去2个剩下3个,就是。
3.出示教材第97页例3。
1-=?
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
生1:1可以看作是把1个圆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4份。
生2:1可以看作4个。
生3:4个减去1个是3个,就是。
板书:1-=-=
每组汇报完后其他组评价,并简要说明理由。
三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教材第97页“做一做”第1、2题。
(考查知识点:分数的简单计算;能力要求:能正确进行分数的简单计算)
B类
教材第97页“做一做”第3题。
(考查知识点:分数的简单计算;能力要求:能正确进行分数的简单计算)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1 1-=
2. 1
B类
1-=
教材习题
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
1.
2. 1
3. += 4. 1-= 5. 1--=
6. 1
板书设计
3 分数的简单应用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分数的简单应用。(教材第100~10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解决分数的简单应用的技巧。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
难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简单应用”。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
师:你能用分数表示图形的涂色部分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例1)
生:这是把1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所以用分数表示是。
师:如果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生: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问题,列式为6÷3=2(个),所以每份有2个苹果。
师:那么,每份苹果的个数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生:这是把6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因为是平均分成了3份,所以其中的1份就是。
师:2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
生:把苹果总数平均分成了3份,其中的2份就是。
2.教学例2。
师:请看下面的问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例2)
生:知道了一共有12名学生,其中是女生,是男生。
师:“其中是女生,是男生”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就是说如果把这12名学生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女生,2份是男生。
师:怎样求女生的人数呢?
生:因为是女生,要求女生人数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出1份是多少,即12÷3=4(人),也就是说女生有4人。
师:怎样求男生人数呢?
生:因为是男生,要求男生人数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其中的2份是多少,即12÷3=4(人),4×2=8(人),也就是说男生有8人。
师:把刚才的解题过程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今后学习分数的乘除法应用做准备】
三 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感受。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有12个桃子,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面放( )个桃子,每个盘子里的桃子占桃子总数的。
(考查知识点:分数的简单应用;能力要求: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分数应用问题)
B类
兴趣小组有28人,其中喜欢乒乓球,喜欢篮球,剩下的人喜欢足球,喜欢足球的有多少人?
(考查知识点:分数的简单应用;能力要求: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分数应用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2
B类
28÷4=7(人) 28÷2=14(人) 28-7-14=7(人)
教材习题
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应用
12÷3=4(人) 12÷3=4(人)
4×2=8(人)
答:女生有4人,男生有8人。
相关文档
-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全套2021-11-2355页
- 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下册导学案-2021-11-232页
- 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22021-11-234页
- 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42021-11-233页
-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件2021-11-23120页
- 人教版数学3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九)2021-11-237页
- 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42021-11-233页
-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一课一练-备2021-11-232页
- 7-1认识小数PPT课件_人教版数学三2021-11-2313页
- 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42021-11-2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