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22 KB
  • 2021-11-24 发布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6灰雀教学设计(教案)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26 灰雀 【教学目标】 1.会认“宁、惹”等 10 个生字,会写“雀、郊”等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 散步、欢快、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 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 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那些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 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宁、惹”等 10 个生字,会写“雀、郊”等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郊 外、散步、欢快、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 2)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 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课件出示 3:列宁简介) 3.(课件出示 4)灰雀图,板书:灰雀。 师:我们来和这 【设计意图:通过出 示课件,了解故事人 物的情况,解释了题 目。激发学生学习的 只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 指导书空“雀”。 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 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 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地去读一读吧。 二、初读感悟,过关检测 同学们,课前大家认真地预习了本课,你在预习中有 哪些收获和疑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次闯关比赛。 (一)第一关:随文识字词 (课件出示 5)出示比赛规则 闯关任务:逐段读文,圈画出生字新词,读准文中生 字词的读音,尤其注意多音字、平翘舌音。 过关奖励:完成任务的选手奖励“智慧星”一颗,取 得星星最多的小组评为优秀小组。 1.闯关准备 (1)自由朗读《灰雀》,圈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小组内朗读生字、新词。 2.闯关过程 (课件出示 6:生字) què jiāo yǎnɡ fěn lì nán huò zhě dònɡ xī kěn chénɡ 雀 郊 养 粉 粒 男 或 者 冻 惜 肯 诚 (1)指名读。 (2)重点强调:读准翘舌音“者、诚”,前鼻音“男”, 后鼻音“养、冻”,边音“粒”。 (3)指名小组齐读生字。 (4)全班齐读。 (课件出示 7:词语) 胸脯 惹人喜爱 仰望 面包渣 或者 诚实 可惜 (1)指名读。 (2)打乱顺序,随机出示词语,指名读。 (3)用“或者”一词练习说话。 欲望。】 【设计意图:闯关游 戏,解决了字词句的 阅读障碍,三年级上 册识字仍然是重点 内容。】 (4)全班齐读。 3.过关评价 (1)表现好的同学、小组发放小星星。 (2)小结:在本轮比赛中多名同学、多个小组都得 到了星星,后面的比赛会更加精彩,相信同学们表现得会 更加出色。 (二)第二关:熟读课文 (课件出示 8)比赛规则 闯关任务: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不添字不落字,尝 试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过关奖励:完成任务的选手奖励“智慧星”两颗,取 得星星最多的小组评为优秀小组。 1.闯关准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小组内朗读练习。 2.闯关过程 (课件出示 9)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没……我没看见。”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 (1)指名读。 (2)抓住“没看见”“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 定”等词语,体会男孩的心理变化。 抓住“多好的灰雀”“可惜”读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3)练习情感朗读。 (三)第三关:书写生字 (课件出示 10) 雀 郊 养 粉 粒 男 或 者 冻 惜 肯 诚 1.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1)形声字识字。如,“粒”,植物的一部分,“米” 是表意的,“立”是表音的。另外“冻、惜、诚”都可以 用这种方法识记。 (2)熟字比较。如:羊一养 (3)组词扩展:“雀、男、或、者”,可以组词为“麻 雀、男人、男生、或者、或许”等。 2.链接前置性学习,反馈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小组内 评价书写。 3.小组长汇报本组内写的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字。 4.依据小组长的汇报,重点对以下几个字进行范写指 导。 “养”——注意倒数第二笔是撇。 “男”——上下结构,“力”的撇不能写到“田”里 去。 5.学生针对易错的生字再次练写。 6.展示学生作品。 7.过关评价。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生字的读音,生字的书写, 还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很多同学、多数小组都闯关 成功,让我们用掌声再一次祝贺。期待大家在下一节课有 更精彩的表现。 【设计意图:鼓励学 生多元识字,在此基 础上学会写字,完成 会写字的学习。】 【课堂作业新设计】 1.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引起别人的喜爱。 ( ) (2)令人惋惜。 ( ) (3)抬着头向上看。 ( ) (4)自己一个人低声嘀咕。( ) 2.看拼音写汉字。 huī què yǎnɡ ɡǔ lì nán ( ) ( )鱼 ( ) ( )孩 参考答案 1.(1)惹人喜爱(2)可惜(3)仰望(4)自言自语 2.灰雀 养 谷粒 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问题导入。 1.(课件出示 12)三只灰雀在枝头的画面。 2.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 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 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板 书:灰雀 惹人喜爱)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读课文的 2—10 自然段,看看哪几段话是列宁 讲的,哪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找出来。 2.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什么呢?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 13) 【设计意图:问题 导入,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1)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4)会飞回来? (板书:可惜) 细细读这些话,你对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 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指导朗读。列宁的关心、惋 惜、焦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 概括,是什么呢?(爱) 4.聪明的孩子,小灰雀去哪儿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呢?说一说。 (课件出示 14) (1)没……我没看见。 (2)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 (板书:男孩:没看见 一定会飞回来) 细读这几句话,你对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 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吗?指导朗读。 5.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喜欢这只灰雀)他 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男孩 把灰雀捉回家圈养起来)讨论,交流相关语句。 列宁: (1)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 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板书:每次 都 要 经常带来) (2)灰雀不见了,列宁的心情是怎样的?(急)你是从 哪儿知道的? (课件出示 15)“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 找到。”指导朗读。 教师相机指导:列宁的爱是给小鸟自由,男孩的爱却 夺去了小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设计意图:出示 对话,指导分角色 朗读,体会人物内 心心理活动。】 6.分角色朗读课文的 2—10 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课件出示 16)灰雀在枝头歌唱的画面。在列宁真 爱的感染下,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森林。看,灰雀又在枝头 歌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 11—13 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 害这个可爱的男孩,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3.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4.课堂练笔:(课件出示 17) 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男孩 和列宁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 语”。 学生交流。 四、拓展延伸,积累巩固 1.这个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男孩,放回 了灰雀。男孩及时改正了错误,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你有 过这样的经历吗? 2.个别交流。 3.摘抄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设计意图:感受 孩子的诚实,列宁 对孩子的爱。】 【设计意图:读写 结合,培养学生的 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教学 的结尾进行适当联 想,进行书面表达,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 力,摘抄句子,积 累语言。】 【板书设计】 26.灰雀 惹人喜爱 列宁 男孩 每次……都要…… “没看见” 经常带…… “一定会飞回来” 可惜 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