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13 KB
  • 2021-11-24 发布

2020秋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教案(含目录)

  • 3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秋部编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教案(含目录)‎ 第一单元 水 ‎1.水到哪里去了 ‎2.水沸腾了 ‎3.水结冰了 ‎4.冰融化了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6.加快溶解 ‎7.混合与分离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到的气体,水可以通过蒸发变成水蒸气。‎ 科学探究: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变成了什么样”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了解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它是水的一种形态。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微信:x3481913332‎ ‎【教学难点】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 ‎【小组材料】湿棉签、玻片、材料盘、杯子、黑卡纸、实验记录表、前测单 ‎【教师材料】展台、一杯水、湿毛巾、板贴、课件、切换笔、板书勾画 ‎【教学过程】‎ 一、前测:水到哪里去了 ‎1.水是怎样的。师出示一杯水放展台上,讲述:我们都知道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一年级时我们曾对水进行过观察。提问:谁来说一说水是怎样的?‎ ‎2.师生交流,教师板贴特点。提问:老师用湿毛巾写的水字有什么变化吗?水渐渐消失,它到哪里去了呢?‎ ‎3.学生填写前测单。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记录单,将个体猜想填写到表格中,全班进行统计。‎ ‎4.分析学生前概念。把每位同学的想法都汇总在投影上,从汇总表中对学生前概念进行分析。‎ 二、观察:水变成了什么样子 ‎1.引导方法,观察玻璃上水的蒸发。讲述:同学们,这只是猜想,科学研究得讲究证据,我们需近距离来观察水的蒸发才行。给每一组发一块玻璃,可以把水放在玻璃上,近距离的观察,水变成了什么样子?‎ ‎2.指导操作。给每2位同学准备一块玻璃片、一小杯水、棉签,用棉签蘸一些水,在玻片上划一划,水就会留在玻璃片上。把玻片放平,静静观察。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 ‎3.视频指导。用感官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 ‎4.小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记录,扫描学生观察记录。‎ ‎5.师生交流。在学生观察的时候,老师将表格收齐,并进行统计,把统计情况 呈现在投影上,让学生解释自己的记录。‎ ‎6.观察总结。通过观察发现,水在玻璃上渐渐不见,变成了一种无色、无味、‎ 透明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水蒸气。‎ ‎7.根据水蒸气的特点再次引发猜想:水变成水蒸气后去哪里了?‎ ‎8.总结。水蒸气就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液态的水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这就是水的蒸发现象。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微信:x3481913332‎ 三、比较:水和水蒸气 ‎1.教师引导。水在蒸发后变成了水蒸气,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又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以板贴进行调整,呈现韦恩图。‎ ‎3.总结。水和水蒸气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只不过水是液体它看得见、摸得着,而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 填写手册 四、拓展:一杯水的蒸发 ‎1.教师引导。很少的水过了一会就蒸发了,如果是一滴水会不会蒸发?大概需要多久才能蒸发完?一杯水会不会蒸发?大概需要多久?‎ ‎2.指导课外研究活动。课后进行“观察一杯水的蒸发”,取一杯水,每天同一时间在杯子上标上一个刻度,连续观察一杯水的蒸发现象。‎ ‎3.初步思考如何加快水的蒸发。提问:这杯水放到哪里会蒸发得快一些?可以做一个对比实验,来观察温度对水蒸发快慢的影响。‎ ‎【教学板书】 水到哪里去了 液体水蒸发水蒸气   气体 水的特点水蒸气的特点 ‎1.2《水沸腾了》教学设计 课题 水沸腾了 单元 ‎1‎ 学科 科学 年级 ‎3‎ 学习 目标 科学知识 ‎1.掌握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 ‎3.了解水沸腾时的特点和条件 ‎4.辨别蒸发与沸腾的区别 科学探索 通过给水加热的活动体验,观察水沸腾现象,探索其特点、形成的条件以及与蒸发的异同 科学态度 ‎1.认识到正确使用试验设备的重要性 ‎2.培养严谨实验态度 重点 ‎1.掌握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 ‎3.了解水沸腾时的特点和条件 ‎4.辨别蒸发与沸腾的区别 难点 通过给水加热的活动体验,观察水沸腾现象,探索其特点、形成的条件以及与蒸发的异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同学们,大家一定见过热气腾腾的饭锅吧。如果我们不停地给里面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思考 ‎ 提出问题,引发思索,进入学习角色 讲授新课 一、探索1:怎么测量水温 ‎1.承接聚焦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教师点拨:‎ 水温很高,水会沸腾,热气腾腾,……‎ ‎2.怎么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教师指导:‎ ‎◆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连续变化的温度时除外)‎ ‎◆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3.实战演练 下列测量水温的方法哪种是正确的?说明理由。‎ 教师点拨:‎ ‎ ‎ 学生或说或画,互相交流 ‎ ‎ ‎ ‎ 学生自由回答 ‎ ‎ ‎ ‎ ‎ ‎ ‎ ‎ ‎ ‎ ‎ ‎ ‎ ‎ ‎ ‎ ‎ ‎ ‎ ‎ 培养学生先对现象进行猜测,为下步的验证做准备 ‎ ‎ 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 ‎ ‎ ‎ ‎ ‎ ‎ ‎ ‎ ‎ ‎ ‎ 巩固温度计的使用要领 A.温度计下端碰到容器底部             ‎ B.温度计碰到容器壁 D.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未持平             ‎ C.正确 二、探索2: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1.模拟实验 ‎(1)工具与材料: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和水、漏斗、秒表、塑料袋、试管夹、火柴 ‎(2)实验装置 依次按照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的顺序安装好实验装置 ‎(3)酒精灯的结构 常见酒精灯一般由灯体、灯芯、灯帽和酒精四大部分所组成。(展示结构示意图)‎ ‎(4)酒精灯的火焰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常使用外焰加热物体。(展示结构示意图)‎ ‎(5)酒精灯的使用 ‎①检查酒精灯是否能正常使用 正常使用的酒精灯要求:‎ ‎◆酒精灯灯体无破损;‎ ‎◆酒精灯内酒精量不少于四分之一且不高于三分之二;‎ ‎◆灯芯应浸润酒精且不宜太短,一般高出灯体0.3~0.5cm。若灯芯顶端不平或焦掉则用剪刀剪平。‎ ‎②点燃酒精灯 ‎◆取下酒精灯灯帽,使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灯芯 ‎◆绝对禁止用另一个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 ‎③酒精灯的加热 ‎◆因为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常使用外焰进行加热。‎ ‎◆用试管加热固体物质是应注意预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 ‎◆预热方法是将试管在灯焰上缓慢来回移动,使试管受热均匀。‎ ‎④酒精灯的熄灭 ‎◆酒精灯使用完后用灯帽盖住熄灭,禁止用嘴去 ‎  吹灭。‎ 学生演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生准备工具与材料 ‎ ‎ ‎ ‎ 学生按老师指导进行组装 ‎ ‎ 学生认真听 ‎ ‎ ‎ ‎ 学生认真听 ‎ ‎ ‎ ‎ 学生认真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生会安装实验设备 ‎ ‎ ‎ ‎ 了解酒精灯的结构、火焰结构以及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熄灭酒精灯后应再提一下灯帽,方便下次使用时打开。‎ ‎(6)实战演练 仔细观察,对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哪些?为什么?‎ 教师点拨:‎ 使用正确的是①③,②错在用酒精灯点燃酒精灯,④错在用嘴吹灭酒精灯 ‎(7)实验操作与要求 ‎①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 ‎②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 ‎③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 ‎④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观察袋子的变化 ‎(8)温馨提示 此实验主要观察水沸腾前后发生的变化:‎ 一听:水沸腾前后的声音变化 二看:水沸腾前后温度和气泡的变化 三记:当水温升高到90℃时,每隔1秒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水沸腾后3-5秒 四画: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2.填写活动手册 ‎(1)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 水在沸腾前 水在沸腾时 气泡 温度 声音 教师点拨:‎ 水在沸腾前气泡由大变小,温度逐渐升高,声音较大;水在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温度保持变,声音小。‎ ‎(2)实战演练 猜猜气泡出现的时间 ‎(3)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 ‎ ‎ ‎ ‎ ‎ ‎ 时间 ‎0‎ ‎1‎ ‎2‎ ‎3‎ ‎4‎ ‎5‎ ‎6‎ 温度 教师总结:水加热时温度一直上升,但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生演练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生按要求实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巩固酒精灯使用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学生做给水加热实验,观察沸腾现象,探究水沸腾特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展示图像)‎ ‎ ‎ ‎ ‎ ‎ ‎ ‎3.活动结论 ‎(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发生的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各种液体在沸腾时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3)拓展:温度计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4.讨论 ‎(1)如果停止对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 ‎ 教师提示:‎ 水的沸腾要继续吸热。‎ ‎(2)液体沸腾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 ‎ 教师提示:‎ 二者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 ‎ ‎(3)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塑料袋发生怎样变化?‎ ‎ ‎ 教师提示:‎ 水在沸腾时,烧杯底部形成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 ‎ ‎(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 ‎ 三、探索3:比较蒸发和沸腾异同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不同点 发生部位 液 温度条件 剧烈程度 ‎ ‎ ‎ ‎ ‎ ‎ 学生观察填写各项活动体验记录 ‎ ‎ ‎ ‎ ‎ ‎ ‎ ‎ ‎ ‎ ‎ ‎ ‎ ‎ ‎ ‎ 学生演练:第一个是水沸腾前,第二是是沸腾时 ‎ ‎ ‎ ‎ 学生继续填写活动手册 ‎ ‎ ‎ ‎ ‎ ‎ ‎ ‎ ‎ ‎ ‎ ‎ 学生在图像上画出不同时间的温度点,用线平滑连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巩固沸腾特点 ‎ ‎ ‎ ‎ ‎ ‎ ‎ ‎ 了解水加热时温度的变化特点 ‎ ‎ ‎ ‎ ‎ ‎ ‎ ‎ ‎ ‎ ‎ ‎ 学生认识了解温度变化曲线图 ‎ ‎ ‎ ‎ ‎ ‎ ‎ ‎ 了解沸腾、沸点的科学概念 ‎ ‎ ‎ ‎ ‎ ‎ ‎ ‎ ‎ ‎ 液温变化 教师适当点拨 四、课堂练习 ‎(一)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 ‎2.水的沸点是100℃。(    )‎ ‎3.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是液态变为气态,都吸热。(    )‎ ‎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小。(    )‎ ‎5.水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水泡就是水蒸气。(    )‎ ‎6.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 ‎(二)问答题 想一想:小试管中的水能沸腾吗?‎ 教师点拨:‎ 当大试管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小试管中的水虽能达到沸点,却不能继续通过大试管中的水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五、拓展提高:几种液体的沸点 六、作业布置:魔术揭秘 我们常常在一些魔术表演或是街头巷尾的江湖艺人中看到“油锅取物”这个表演。锅里的油冒着热气沸腾着,这么烫的油,手不会烫伤吗?请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本课有关知识解释原因。‎ ‎ ‎ 学生认真听 ‎ ‎ ‎ ‎ ‎ ‎ 学生回答:水会停止沸腾 ‎ ‎ ‎ ‎ 学生回答: A.达到沸点  B.继续吸热 ‎ ‎ ‎ ‎ 学生回答:塑料袋会膨胀起来 ‎ ‎ ‎ ‎ ‎ ‎ ‎ ‎ 学生回答:体积变大 ‎ ‎ ‎ ‎ ‎ ‎ 学生探究研讨并填写 ‎ ‎ ‎ ‎ ‎ ‎ ‎ ‎ ‎ ‎ ‎ ‎ ‎ ‎ ‎ ‎ ‎ ‎ 通过讨论,了解沸腾的条件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了解蒸发和沸腾的区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生独立完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生认真阅读 检测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了解不同液体的沸点,拓宽学生知识面 ‎ ‎ ‎ ‎ ‎ ‎ 激发探索科学奥秘兴趣 ‎ ‎ ‎ ‎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掌握了正确测量水温的方法和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知道沸腾和蒸发一样都是水的汽化现象,了解沸腾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通过给水加热的活动体验,知道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比较沸腾与蒸发的异同点,培养了我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总结课堂 板书 ‎ ‎ ‎       温度计、酒精灯使用 ‎                       沸腾 水沸腾了   给水加热 ‎                   沸点 ‎           蒸发和沸腾区别 板书设计 ‎ ‎ ‎ ‎ ‎3.水结冰了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2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本节课要研究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以及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冬天湖面的冰和冬天房檐下冰的图片,初步体验冰和水的不同,引出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观察发现水结冰过程中试管里水温的变化过程,以及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时,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学生还认识到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水的液态——水变成了水的固态——冰。‎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仔细观察还会发现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液化成小水珠或凝结成霜。了解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拓展板块,通过让学生讨论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使学生认识到水结冰这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再让学生想办法能把试管里的冰取出来,初步体会环境温度高起来时,冰可以融化成水。再提出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引导学生尝试寻找冰融化成水的温度条件等。‎ ‎ ‎ ‎【学情分析】‎ 不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能结成冰。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环境温度在很低的情况下,水能结成冰。但是,从什么温度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学生的体验不多。‎ ‎ ‎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 成了固体状态。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微信:x3481913332‎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 ‎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 ‎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 ‎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 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 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 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微信:x3481913332‎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 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  凝固(0℃或0℃以下)  冰(固态) ‎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 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是让学生比较水与冰的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冰和水之后,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2. 维恩图的填写,要将水和冰的不同点写在两侧的空白处,相同点写在交 叉的空白处。‎ ‎ ‎ ‎【作业设计】‎ ‎1. 当水的温度下降到(   )的时候,水开始结冰。‎ A.3 ℃         B. 0℃         C.-3 ℃‎ ‎ ‎ ‎2.装有冰块的烧杯外壁会有小水珠,这些小水珠(    )‎ 可配图 A.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   B.可能是杯子里的冰变成的  C.可能是空气里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 ‎ ‎3. 在冰里加入一些盐会使得冰的温度(    )‎ A.会上升      B.不变       C.会下降 ‎4.冰融化了 ‎【教材简析】‎ 学生在观察了水结冰的变化过程,了解到结冰使液态的水变成了固态的冰,同时也产生了继续探索的兴趣,由此自然地继续开展观察水变化的探究活动。在本课,学生将经历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从固态到液态),我们希望学生在关注冰状态发生变化的同时,还能注意到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其他现象。‎ 本课安排了三项探究活动。‎ 第1项活动是学生用吸管或用吹风机的热风向冰块的某一个部分吹热气,观察冰块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冰块融化的原因。‎ 第2项活动是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通过在试管上做标记,了解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 第3项活动是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建立起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想实验方法,提高他们实验的积极性。在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一些办法后,教师出示本课的实验材料,给学生一些提示与启发,在学生的不断补充、完善后,梳理、整理出本课的实验方法。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是对本单元前 4 课的梳理与小结,让学生认识到水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它们有相同之处,也都有各自的不同之处。学生通过用箭头表示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了解加热,遇冷都能使水的三态之间相互转化。‎ ‎【学情分析】‎ 本课是基于学生在实践水结冰的课堂后展开的,而学生对冰既熟悉又陌生,他们从小就经常玩弄冰块,冰融化了这个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经验。但是学生可能缺少细致地观察冰融化的过程,也没有比较过冰融化成水后的体积的变化。因此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就成为本课重点,通过探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记录,交流表达等良好的科学习惯。冰融化成水是因为温度升高了,但要让学生说出热量这个词还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与启发。本课还可以通过观察水的各种图片,播放视频,让学生充分感知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 因素。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微信x3481913332‎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 ‎ ‎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微信x3481913332‎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   固态   水  液态    水蒸气  气态)‎ ‎5.   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 ‎(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热量 )‎ 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微信x3481913332‎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板书设计】‎ ‎        4.冰融化了 吸收热量 冰        固态  ‎ 水        液态          互相转化    热量 水蒸气    气态   ‎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让学生记录冰的融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记录:冰融化前;冰融化一半;冰完全融化。表格里的记录既可以让学生画图, 也可以用文字记录,也可以图文结合。‎ ‎    2.让学生用箭头标出水、水蒸气和冰的转化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箭头上方简单的注明水的三态的转化条件:比如加热、遇冷等。‎ ‎【作业设计】‎ ‎1.下列方法中,不能加快冰的融化速度的是        。‎ A.晒太阳     B.用手捂    C.放在0℃以下的冰柜里 ‎2.试管中的冰在完全融化成水后,我们发现体积       。‎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3.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形态从       。‎ A.固态转化成液态    B.气态转化成液态 C.液态转化成固态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知道食盐、白糖、味精、红糖等物体在水中能够溶解,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本节课将要研究比较不同物质(以食盐和小苏打为例)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将学习到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对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比较,明白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的物质溶解的数量是不同的。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微信x3481913332‎ 聚焦环节,通过提问和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出本课主题“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一样吗”。‎ 探索环节,主要编排了2个学生探索活动。探究活动1让学生根据一年级学习实践过的体验,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探究活动2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的能力不同。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8份,这种方法在教师准备材料时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称量好20克食盐和小苏打后将它们先平分成2份,再平分成4份。最后平均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这种方法易操作,但刮的力度、深浅会不同,还有将盐洒出等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这是本课的主要活动,通过对比的方式对实验现象有直观的感受。其中探究活动2为本课的核心活动,为保证其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教学时可把探究活动1前置到聚焦环节。‎ 研讨活动,通过分析全班小组的实验数据,分析出食盐和小苏打在相同的水中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并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通过研讨,让学生认识到,在实验的过程中,“要等前一份完全溶解之后才能加入后一份”这一实验方法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控制实验变量,防止干扰的实验意识。‎ 拓展环节,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物质,比如味精、红糖、白糖等,让这些物质也溶解在水中,并自主去研究、比较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从更加广泛的角度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 ‎ ‎ ‎【学情分析】‎ 在本课开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生活中有不少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但是对于小苏打和书本中出现的碱平时接触较少,不清楚它们的样子及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对于“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不同”也比较模糊。‎ ‎ ‎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微信x3481913332‎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 ‎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 ‎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 ‎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平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微信x3481913332‎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 ‎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碱……‎ 水量统一                每次加入量相同 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   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小组 ‎1‎ ‎2‎ ‎3‎ ‎4‎ ‎5‎ ‎6‎ ‎7‎ ‎8‎ 食盐 小苏打 我们的发现 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 ‎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在学生研究活动过程中,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2.在班级汇报时,可以在班级记录表中汇总每个小组的观察结果,通过全班数据的呈现来直观展示一杯水中溶解食盐或小苏打的份数。‎ ‎3.在“我的发现”一栏中,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形式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水能够溶解食盐和小苏打,但是溶解的数量是不一样的。‎ ‎【作业设计】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微信x3481913332‎ ‎1.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   )克食盐 A.20    B.35   C.100‎ ‎2.5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    )克小苏打 A.1     B.4   C.10‎ ‎3.下列物体组合中,都能溶于水的是(    )‎ ‎①白糖  ②食盐  ③面粉  ④沙子  ⑤碱  ⑥食用油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⑤‎ ‎6.加快溶解 ‎【教材简析】‎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很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本节课要研究“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聚焦板块:直接提出了本节课的研究重点“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使学生对溶解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三个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对比实验,同时认识到不同情况下食盐溶解的速度是不同的。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要知道“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必须通过对比实验才能知道,而进行对比实验,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此外学生还发现,食盐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的快,食盐在搅拌时比不搅拌溶解的快。‎ 研讨板块: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同时鼓励学生对影响溶解的因素进行思考,还有哪些方法能够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拓展板块:通过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方法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今天在课堂上探究的方法继续寻找更多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 ‎ ‎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质跟食盐一样,放在水中能够溶解。对于加快溶解的方法知道一些,比如知道能通过搅拌的方式加快溶解,但是学生对于热水是否能够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还不清楚。对于实验方法,学生知道要通过对比实验才能得出结论,但是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学生不是非常的清楚。‎ ‎ ‎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 ‎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 ‎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小组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4份、四杯水(三杯自来水、一杯热水)、 玻璃棒1 根、秒表1只、学生活动手册等。‎ ‎ ‎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食盐1份,一杯水]‎ ‎1.出示食盐和水。‎ 提问:把食盐放入水中会如何?(预设:食盐会溶解在水里。)‎ 提问:这些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大约需要多少时间?(预设:5分钟、6分钟、10分钟)提问:谁有办法使食盐更快的溶解?(预设: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 ‎2.揭示课题:加快溶解(板书)‎ 二、探索:加快溶解(预设30分钟)‎ 活动一:如何进行实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活动二: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一杯自来水、一杯热水)、 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冷水、热水)‎ ‎2.出示实验记录表 我们提出的问题 温度与溶解快慢有关系吗?‎ 我们的推测 两个组不同的条件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 实验过程与方法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我们提出的问题 温度与溶解快慢有关系吗?‎ 我们的推测 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快,在冷水中溶解的慢。‎ 两个组不同的条件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 水量相同、食盐量相同、同时加盐、都不搅拌 实验过程与方法 ‎1.准备两份质量一样的食盐;‎ ‎2.将食盐同时加入到两杯一样多的热水和冷水中;‎ ‎3.静止不动,观察比较食盐溶解的快慢;‎ ‎4.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5.介绍实验要求以及学生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1.小组合作;2.分步进行;3.及时记录。)‎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三: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玻璃棒1 根、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又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水、玻璃棒、秒表)‎ ‎2.出示实验记录表 我们提出的问题 搅拌与溶解快慢有关系吗?‎ 我们的推测 两个组不同的条件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 实验过程与方法 ‎3.组织学生结合上一个实验,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我们提出的问题 搅拌与溶解快慢有关系吗?‎ 我们的推测 食盐搅拌比不搅拌溶解的快。‎ 两个组不同的条件 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 水温相同、水量相同、食盐量相同、同时加盐 实验过程与方法 ‎1.准备两份质量一样的食盐;‎ ‎2.将食盐同时加入到两杯一样多的冷水中;‎ ‎3.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观察比较食盐溶解的快慢;‎ ‎4.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6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反馈交流。‎ 小结: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3.提问:如果要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水里,还可以怎样做?‎ 四、拓展:请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加快溶解的方法。(预设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2.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不止两个,你们还想做实验研究其它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吗? ‎ ‎【板书设计】‎ ‎ ‎ ‎6.加快溶解 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加快溶解的方法:用热水 ‎            搅拌 ‎ ‎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学生在观察的时候,根据不同时间下,水中的食盐是否已经溶解来进行记录。还没有溶解的,下面打×,已经溶解的,下面打√。‎ ‎2.表格中“我的发现”一栏,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食盐溶解之后,再根据现象填写。‎ ‎ ‎ ‎ ‎ ‎【作业设计】‎ ‎1.在做对比实验时,我们可以改变(    )条件。‎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 ‎ ‎2.在做“温度与溶解快慢关系”实验时,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 A.水的温度     B.搅拌情况     C.食盐的多少 ‎ ‎ ‎3.下列各种措施中,不能加快食盐溶解的是(    )。‎ A.搅拌        B.用热水      C.加盐 ‎ ‎ ‎7.混合与分离 ‎【教材简析】‎ 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食盐就析出来了。如果学生们一直收集、保存着前几节课使用后的浓盐水,他们也许该发现这种现象了。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这些食盐是从盐水里分离出来的吗?食盐能从盐水里分离出来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 问题。‎ 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聚焦板块教材中展示一副食盐和沙混合在一起的图片,引导学生学生如何将食盐和沙进行分离,体现出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生活化的科学。‎ ‎    探索板块通过实验活动将食盐和沙进行分离,这当中包括溶解、过滤、蒸发三个实验活动。溶解在前一课以前掌握,本课的重点进行过滤和蒸发实验。‎ ‎【学情分析】‎ 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体,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不同,对生活中固体混合分离的例子也有一定了解。本节课有利用,但对于混合分离利用的是物质的不同性质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沙子和食盐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有很多特点的,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分离混合在一起的固体,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1.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 ‎2.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 难点: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1 份食盐、1 份清洗干净的细沙、1 份食盐与沙混合物、1 根玻璃棒、一杯清水、一块石棉网、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一个放大镜、一张咖啡过滤袋、一个漏斗、一个铁架台、一个烧杯。‎ 教师准备:过滤过程微视频、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投影图片出示:食盐和沙混合物,你有什么办法将食盐和沙分离?‎ ‎2.揭示课题:混合与分离(板书)‎ 二、科学探索:(预设20分钟)‎ ‎1.初步了解食盐和沙子的特点:食盐和沙有什么特点呢?‎ ‎  每组领取食盐和沙,集体交流讨论食盐和沙子的特点,并完成活动手册。‎ ‎2.   根据食盐和沙的特点你会怎么样来分离?(引导学生根据食盐和沙不同特点来设计方法/把食盐和沙放入水中会有什么不同现象?)‎ ‎3.   方案一:教师演示将食盐和沙混合物倒入装有水的烧杯,并搅拌溶解食盐。‎ ‎       方案二:学生领取装清水的烧杯,并把食盐和沙倒入搅拌溶解食盐。‎ ‎4.   展示烧杯,食盐哪里去了?可以怎样将沙和盐水分开?‎ 方案一:5.出示过滤装置,并课件学习过滤操作。‎ ‎6.学生进行过滤操作分离沙和盐水?‎ ‎        7.怎样将食盐和水分离?(把水蒸发了)‎ ‎        8.展示蒸发装置,并学习操作规程。‎ ‎        9.学生进行蒸发实验,分离食盐和水。‎ 方案二:5.出示过滤装置,并课件学习过滤操作。‎ ‎        6.食盐怎么从水中分离出来呢?‎ ‎7.提供蒸发装置,学习操作要求。‎ ‎8.学生实验操作,先进行过滤实验分离沙和盐水。‎ ‎9.用过滤装置换取蒸发装置分离食盐和水。‎ ‎10.整理器材放回原处,‎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蒸发获得的食盐是混合时的食盐吗?‎ ‎  引导分析蒸发获得的食盐和原来食盐之间的异同。‎ ‎2.   水再分离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利用一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的特点可以分离一些物质。)‎ ‎3.   食盐和沙混合后是怎么分离的?追问水到哪里去了?‎ ‎(利用物质之间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离)‎ ‎4.在分离食盐和沙的食盐过程中你还有发现?‎ 四、课后拓展:‎ ‎1.   准备:木屑、铁屑、磁铁、纸、水、烧杯、网筛 ‎2.   木屑和铁屑混合了可以怎么分离?‎ ‎      (利用铁屑能磁铁吸的特点,利用木屑在水中是浮的、铁屑在水中是沉的特点)‎ ‎【板书设计】】‎ ‎7.混合与分离 ‎ ‎ 食盐     能溶解在水中                    ‎ ‎                              过滤              蒸发  ‎ 沙        不能溶解在水中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   让学生记录食盐和沙的特点,在比较观察食盐和沙的特点是学生自主完成,交流后,修改补充。‎ ‎【作业设计】‎ ‎1.   在蒸发实验中,要用酒精灯的(    )来加热。‎ A.         外焰       B.内焰       C.焰心 ‎2.   我们可以用(  )的方法分离木屑和铁屑。‎ A.         网筛         B.风车        C.磁铁 ‎3.   石棉瓦在蒸发实验中的作用是(     )。‎ A.   支撑               B.盛放物体         C.使物体受热均匀 ‎ ‎ ‎8.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材简析】‎ 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变化可逆”的概念。‎ 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物质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微观粒子(电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都是物理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不断地从观察和实验中获取证据。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知道了物质之间的一些变化是可逆的。而本节课将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反思,对水和纸、橡皮泥的变化进行对比,实际上是让学生对物理变化本质进行对比理解。这是一次评价的机会,可以观察到学生在单元学习后在科学概念方面的发展变化。‎ ‎【学情分析】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微信:x3481913332‎ 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习,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概念目标】‎ ‎1.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 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 ‎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 活动前课件出示:‎ ‎1.活动要求: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2.活动问题: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 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活动一:‎ ‎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 ‎(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 ‎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活动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悦。(预设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预设2:颜色改变、形状改变等。预设3: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橡皮泥形状预设改变但是还是橡皮泥。)‎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教师提问: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还是橡皮泥吗?纸变化后还是纸吗?(引出下一环节)‎ 三、研讨:(预设5分钟)‎ ‎1.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大小改变、形状改变等)‎ 教师引导:水结冰后还是谁吗?(预设:学生:是。)制作泥人后还是橡皮泥?(预设: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相似的相同点请同学们说一说。(预设:它们都还是原来的物质。)‎ ‎2.在分析小结中得出结论: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 四:回顾和拓展(预设8分钟)‎ ‎1.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顾溶解。教师准备溶解小实验,请学生观察并结合第4.5两课的所学说一说相关?的要点(预设: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颗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顾混合与分离。‎ 提问1:我们要怎样把沙和食盐分离?(预设:筛子、溶解和过滤等)‎ 提问2:食盐和水又是怎样分离的?(预设:晒太阳、加热、蒸发等)‎ ‎4.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的变化。‎ ‎ ‎ ‎【板书设计】‎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               看到了什么现象          ‎ 纸               形状变化  大小变化          ‎ 橡皮泥             形状变化  大小变化 颜色变化 水               形态变化 相同点:     还是原来的物质   ‎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观察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学生在完成探究活动及记录后,学会根据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注重数据的真实性,关注数据的重要性。‎ ‎ ‎ ‎【作业设计】3——4题为宜,以选择为主,其他形式也行。‎ ‎1.水的三态是:           、          、          。‎ ‎2.把一张A纸折成纸飞机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 a.           形状改变    b.颜色改变    c.性质改变 ‎3.冰是属于水的三态中的(     )‎ a.气态           b.液态        c.固态 ‎4.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恢复原形是因为:(    )‎ a.乒乓球的空气受热膨胀把乒乓球定回原形 b.热水受热膨胀把乒乓球定回原形 C.乒乓球本身受热膨胀变回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