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31 KB
- 2021-11-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 5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知道
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知道
量角器是用来量角的,但对于实际测量没有体验,对具体角的大小概念没有建立。这节课是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其学习过程的最大特点是明晰相应的才做流程。教材注重让学生操作、
探究、对操作步骤的归纳提炼,积累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为后面学习角的分
类和画角打基础。
【学情分析】
我们在备课之前给学生做了前测和访谈。前测的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知道需要用到量
角器量角,但是不知道度量角的单位。部分学生不知道量角器的名字但是知道是这个工具。
画工具时,大部分学生只关注到了形状、外圈刻度,不了解量角器的构成要件和工作原理。
【教学特色】
从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引入新课,沟通知识的联系,体现类比的思想。借助纸量角器
画角,准确把握学生的起点,让学生从最熟悉的90°角画起,初步建立量角的方法,为后面
学习如何用量角器量角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 1°角的表象。
2. 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3. 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4.经历量角操作步骤的整理归纳过程,感受操作技能学习的特点,积累相关的数学活动
经验。
【教学重点】理解量角器的工作原理,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教学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教学策略】
2 / 5
我们通过迁移——初识——理解——再识——找角——量角,借助纸量角器画角,建立
量角的方法,准确地归纳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教学准备】 PPT、量角器、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通过用尺子度量三角形一条边的长度,复习测量的方法,再用三角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引出 1°角产生的需要,从而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旧知迁移,引导学生从一维空间向二元思维过渡,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一)初识量角器
1.自学课本
学生汇报
2.理解原理,建立 1°角的表象。
人们将一个圆平均分成 360 份,取其中的 1 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定为 1 度,记作 1°作为度
量角的单位。(板书:用 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记做 1° 。)
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圈刻度、外圈刻度。(板书)
3.再识量角器
师生互动,熟悉量角器的构成要件。特别关注“0°刻度线”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初识、理解、再识,加深对量角器原理的理解和认识,为使用量角器量
角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再纸量角器上画角
1.找角
在量角器上找一个 90°角.
3 / 5
2. 在纸量角器上画一个 90°角。
(1)学生汇报:画角的方法。
(2)规范画角的方法。
(3)质疑:方向不同为什么都是 90°?
【设计意图】借助纸量角器画角,准确把握学生的起点,让学生从最熟悉的 90°角画起,
初步建立量角的方法。通过质疑让学生感悟 90°就是包含了 90 个 1°的本质内涵。
3.在纸量角器上画一个 60°的角。
(1)学生汇报:画角的方法。
(2)追问:为什么要看内圈刻度?(小组讨论)
(3)出示方向不同的 60°角,质疑:这个 60°角是看哪一圈的刻度?为什么?
(4)小结看刻度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讨论,掌握在量角器上画角时看刻度的方法。
4.正确选择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学会看 45°角和钝角的大小。
(三)量角
1.完成练习纸第 2 题。并小组交流量角的步骤。
(1)学生汇报:怎样量角。
(2)小结:量角的步骤。(板书)
2.回应引入。(板书:角的度量)
3.看书质疑。
(四)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4 / 5
三、全课总结
学生谈收获。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 44 页第 2、3 题
五、板书设计:
5 / 5
个人简介
姓名 最高学历 专业
职称 教龄 是否专职 是
教
学
特
色
、
教
学
风
格
在教学过程中,用详细的语言给学生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条理清楚,层层
剖析,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
理智控制课堂教学进程。学生通过听教师的讲授,不仅学到知识,也受到思维的训
练,还受到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的熏陶和感染。对于学生没有理解的地方,重复讲
解,力求做到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个
人
研
训
成
果
(曾
获
奖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