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8.00 KB
  • 2021-12-23 发布

人教版5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 长方体(导学案)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一是用4个或5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从正面看形状相同的不同的立体图形,二是能根据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拼摆符合条件的立体图形。‎ 这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出发,借助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对“图形与几何”的兴趣。通过学习,促进学生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视图之间的转换,发展空间观念。‎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1)长方体 (1课时)‎ ‎(2)正方体 (1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1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1课时)‎ ‎(3)练习课 (1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体积和体积单位 (1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 ‎(4)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课时)‎ ‎(5)容积和容积单位(1) (1课时)‎ ‎(6)容积和容积单位(2) (1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 (1课时)‎ 综合与实践探索图形(1课时)‎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构建新知。‎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1课时 长方体 课题 长方体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探究立体图形,他们的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上下大工夫。在教学本节课时,遵循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步一步,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 ‎1.通过实物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多了解一些立体图形,增强对立体图形的感知。‎ ‎2.联系实际寻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长方体的表象。‎ ‎3.给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操作的机会,本课时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探究长方体特征这个环节中,首先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建立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概念,再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逐步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具体特征,最后让学生利用实物并结合教材中的表格说一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数长方体的面、棱这个环节中,注意让学生展现数面、棱的不同方法。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感受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不同方法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学习目标 ‎1.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了解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2.知道长方体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含义。‎ ‎3.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 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并认识长、宽、高。‎ 学习难点 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空间概念。‎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铁丝框架学具准备:课前收集的长方体纸盒等实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6分钟)‎ ‎1.谈话引入: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这些都是什么图形?(学生边回答边课件展示)‎ ‎2.课件展示教材第18页主题图。‎ 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 ‎3.引入课题:讲桌上放一些物体,要求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像文具盒、书的形状是长方体。(板书课题)‎ ‎1.回顾: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它们都是平面上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2.明确:这些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观察桌子上的物体,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图形分类。‎ 上面的图形中,平面图形有: ;立体图形有: ‎ ‎ ‎ 答案:①②③ ④⑤⑥‎ ‎2.判断。‎ ‎(1)凡是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都是长方体。( )‎ ‎(2)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 ‎(3)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 ‎(4)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相同。( )‎ 答案:(1)×(2)√(3)×(4)√‎ 二、实物感知,概括长方体的特征。(12分钟)‎ 课件出示例1。‎ ‎1.整体感知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1)组织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长方体的面。‎ ‎(2)指导学生找出自己手中长方体的棱。感知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2.探究长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 ‎(1)指导学生数出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数量。‎ ‎(2)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学具,初步发现在同一个长方体内,哪些棱的长度相等,哪些面的大小相同,并提出猜想。‎ ‎(3)组织学生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1.(1)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实物,动手摸一摸,进一步感知长方体的面。‎ ‎(2)先认真倾听老师的介绍,再动手找出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棱。‎ ‎(3)先观察长方体,再动手指一指三条棱相交的顶点,感知顶点。‎ ‎2.(1)汇报交流:长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12条棱可以按前后方向、左右方向、竖直方向分组来数,每组有4条,共12条。‎ ‎(2)观察后提出猜想。‎ 猜想一: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猜想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动手实践,在小组内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进行验证。‎ ‎(4)讨论后归纳出长方体的特点 :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三、动手操作,认识长方体的长、宽和高。(10分钟)‎ 课件出示例2。‎ ‎1.指导学生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 ‎2.引导学生思考:在动手操作中会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3.组织学生讨论: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出示教具)‎ ‎1.仔细观察手中学具的特点,积极动脑思考,想出做得快的办法。‎ ‎2.通过动手操作,可能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每一组棱的长度相等。‎ ‎3.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体,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4.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分别在学具和几何图上辨认长方体的长、宽、高,并在小组内交流。‎ ‎3.标出下面各长方体的长、宽、高。‎ 答案:‎ ‎4.课件出示: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四、巩固提升。(9分钟)‎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同桌合作动手剪一剪。‎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3分钟)‎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布置课后学习任务。‎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六、教学板书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下两点:一、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为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二、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实践活动,逐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及理解长、宽、高的含义。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