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0 KB
- 2022-02-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4* 月 迹
这篇散文描写了童年时代一段美好的往事,按照“盼月亮——巡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中秋之夜,几个孩童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寻找月亮的踪迹,以儿童化的语言描绘了皎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夜色,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童趣。
本文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童趣。如,第2自然段,写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爬竹帘格儿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动态变化;第3自然段写院子里的月光玉玉的、银银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这样的描写有儿童的语言特点。文中儿童的想象也颇有趣味,如,在院中寻月时,看见桂树缀满累累的骨朵儿,便“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听到奶奶说月亮里有一个女子时,便想到“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文中儿童的感受也很有趣,如,当月亮爬上穿衣镜时,“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当奶奶说月亮上有桂树时,“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等语句,都是孩童特有的感受,体现了作者感受的细腻和描写的传神。文章以孩童的心态、孩童的目光来展示、描绘中秋之月迹,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热情追求的思想感情,浓缩到对月迹的追逐之中,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课文配有插图,第一幅是月亮透过竹窗帘照进屋子的情景,对应课文第2自然段的描写。第二幅是明月下的村舍全景图,天上的月亮和小河里的月亮相映成趣,古朴的石桥村舍与幽深静寂的小巷更衬出月夜的静谧。两幅插图与课文描写的意境相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意境。
1.会认“悄、累”等生字,掌握多音字“悄、累”。正确理解“满盈、希望”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寻月、赏月、议月的乐趣,抓住文中动静结合的描写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
3.感受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品味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会认“悄、累”等生字,掌握多音字“悄、累”。正确理解“满盈、希望”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寻月、赏月、议月的乐趣,抓住文中动静结合的描写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
教学难点
感受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品味文中蕴含的道理。
1.本课为略读课文,会认字可让学生在预习中自主学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检测预习效果即可。
2.让学生独立寻找月亮的足迹,理清课文的思路。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找到作者追寻月亮的足迹,然后进行交流。教师可同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寻月踪迹。
3.自主阅读,圈画出有趣的语句并交流。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圈画出自己觉得有趣的句子后进行交流。
4.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再读课文,厘清寻月踪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3.搜集有关月亮的诗词、名句。
4.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板块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学生分享、交流搜集的关于月亮的诗词名句,并说说这些语句带来的感受。
2.谈话导入: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那么,在孩子的眼里,月亮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作者贾平凹为我们营造的澄澈透明的童心世界,一起去寻找美好的月迹吧。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指名学生朗读,检验预习效果,相机指导读音。(重点指导多音字“悄、累”的读音,可结合具体语境或运用组词法,帮助学生识记字音)
2.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思考问题,并在文中圈画出答案。
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
(1)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画答案,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回答,学生互相补充,教师总结。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门外。
人物:奶奶、我、弟弟、三妹。
事件: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3.作者重点写了哪一事件?(指名回答)
寻月亮
板块三 研读课文,学习写法
1.过渡:中秋节的夜晚,人们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赏月,作者一家人也不例外,但月亮却像个调皮的孩子一般和孩子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孩子们在院子中等了好久却不见月亮的踪影,只好回到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缠着奶奶讲故事。奶奶讲了一个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可奶奶却突然开小差了,她说:“月亮进来了!”。孩子们最后在奶奶的指引下寻到了月亮。
2.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月亮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指名回答,学生补充,教师引导)
中堂里:在竹窗帘儿和穿衣镜上出现了月影,月亮的形状变化为:白道儿——半圆——满盈。
院子里:在葡萄叶儿、瓷花盆儿、锨刃儿上出现了月影,月光是玉玉的、银银的。
院门外:在河里、眼睛里都看到月亮的影子。
3.小组合作,自主交流。找出你认为有趣的语句,并与大家分享。(师生交流,教师相机深入指导朗读和品析)
(1)镜前观月。
①课件出示句段1,让学生赏析“款款地”“悄没声儿”“溜”的好处。(指名回答)
句段1: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运用拟人、动态描写,“款款地”“悄没声儿”“溜”将月亮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出现时的悄无声息。月亮顺着窗帘儿往上爬,竟然跑到穿衣镜上了,这一动态描写把月亮慢慢升高的过程写得既活泼又有趣。“先是”“再是”“渐渐地”准确又生动地写出了月亮形状的变化。
②请学生想象月亮爬竹窗帘儿的过程,并把这个过程通过语气表达出来。(指名范读,学生互评,教师指导)
③课件出示句段2,请学生总结“我们”在看到月亮之后的心情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句段2。(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句段2: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心情:先是高兴,再是紧张,最后是失望。
(2)院中望月、议月、寻月。
①品析静态描写。
句段3: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A.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运用静态描写,写出了月光清照的静态美。“玉玉的”写出月亮温润清凉的质地,“银银的”写出月亮的光泽,“灯光也没有这般亮”写出了月亮的亮度。
B.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静态月光的柔美。
②品析叠词运用的妙处。
句段4: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叠词的运用,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儿童的语言特点。
③品析第8自然段中的联想。
奶奶说月中有一棵桂树,“我们”便由院子中的桂花树,联想到月桂的样子,并从嗅觉、触觉两个方面想象月中的桂树,使遥不可及的月桂变成可以闻到和摸到的存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院门外寻月、赏月。
①说说“我们”在院门外寻月时的心情变化,并带着这种心情,朗读第21~23自然段。(学生交流,指名范读,教师相机指导)
“大呼小叫”“喊道”,足见弟弟妹妹找到月亮的兴奋、激动的心情,在朗读时要读出这种心情。
4.小组讨论,说说文章为什么以“月迹”为题?“我们”寻月的过程有何意义?(小组代表回答,学生互评,教师指导)
“月迹”是月亮的变化轨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月亮也代表了我们心中的美好追求,说明只要努力追寻,我们便能拥有美好。
5.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板块四 课文总结,拓展运用
1.出示课文结构图示,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月 迹
2.总结写法:作者通过写“我们”寻月的过程,写出月迹的变化,运用了拟人、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的手法,将月亮的静态美、动态美以及月迹的新奇有趣展现在读者面前。
3.拓展运用:请同学们课下认真观察落日,再用文字写下你观察的落日图景。注意:运用动态描写,写出落日的变化。
完成对应的训练。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换位思考,感受文中孩童的心理变化,进而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2.抓住奶奶说的话,引导学生掌握“奶奶”的人物形象,理解“寻月”的内涵和作者的表达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