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50 KB
- 2022-02-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穷人》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刚刚病故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在自身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仍本能地向别人伸出援手的可贵品质。他们在生存困境面前的一个善举、一个信念,让人动容,彰显出人性之美。
课文共27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了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桑娜在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归来;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了桑娜去探望邻居西蒙,却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两个孤儿;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写了渔夫归来,得知西蒙死去,主动提出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景,也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从对桑娜家和邻居西蒙家的环境描写中,让人深刻感受到渔民生活的窘迫。如,丈夫在恶劣天气下出海打渔,孩子一年四季没有鞋穿,菜只有鱼,西蒙家潮湿又阴冷,睡的是稻草铺……这样层层推进的环境描写,铺垫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背景。读者只有深刻感受人物的生活困境,才能深入理解人在这样困境中的言行与心理,为体会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可贵品质打下基础。文中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这几个字,是全文环境描写中最耐人寻味的。初看“温暖而舒适”
是因为桑娜一家勤劳、善良,在深入理解人物内心后,再看“温暖而舒适”,会体会到正是因为人情的温暖和心灵的高贵,困窘的生活不再是煎熬,反而充满了希望。
文中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她矛盾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同情心的劳动妇女形象。小说着力描绘她忐忑不安的心理,但她“不安”的不是要不要把孤儿送回去,而是担忧自己丈夫身上的生活重担,“揍我一顿也好!”更是表达了她宁可受苦也要收留孤儿的决心。这种关键时刻细腻的心理描写,让人物显得更加真实、真诚,使桑娜这个穷苦人物身上闪耀着高尚、纯洁的母性光辉。
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体现了他们可贵、动人的品质。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
课文故事情节主线清晰,结构独具匠心。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两个悬念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从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使得全文波澜迭起扣人心弦。
课文还配了一幅插图,描绘的是结尾桑娜拉开帐子的场景。画面安宁、温馨。柔和的灯光成为画面的中心,映照在两个孤儿的脸上,映照着桑娜慈和的脸庞,温暖的画面也映照出人物温暖的内心世界。
二、学情分析
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感受人物形象,但本文的写作背景和生活环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学生难于理解桑娜善行之后的矛盾心理。学生在平时阅读小说时,关注人物和情节比较多,留意环境描写较少,忽略了环境描写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因此,本课以“人物”为主线,联系上下文梳理小屋的环境,感知人物的生活状况和勤劳的形象。抓关键词句和不同形式的朗读,深入探究人物善良纯洁的天性。借助插图,前后关联阅读,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会写“汹、涌”等14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个词语。
2.能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4.能根据提供的语境,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并联系课文内容补白桑娜的心理活动。
2.品读环境描写,体会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者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平时,同学们都爱读书,也阅读了一些小说,认识很多人物。如《桥》一课中的老支书,他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今天我们再来阅读一篇文章,它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穷人》(板书:穷人)
2.读资料袋,走近作者。
(1)引导学生读“资料袋”。
(2)出示补充的资料。
师:了解一位作家,除了知道他的一些代表作和人们对他的评价之外,还要知道作者的生活背景。
出示:列夫·托尔斯泰出生贵族家庭,但是他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把自己土地分给了农民并要放弃祖产,他还多次上书沙皇希望放弃专制和暴力。他的全部作品都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
【设计意图:补充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1.通读全文,自学字词。
2.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出示:勉强 抱怨 魁梧 搁板
3.认读词语,体会环境不同。
温暖舒适 干干净净 闪闪发亮 (屋内环境)
寒风呼啸 汹涌澎湃 波涛轰鸣 狂风怒吼 (屋外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以上两组词语,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为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做铺垫。】
4.出示语气词,指名认读。
唉 嘿 嗯 嘛 哦
5.朗读句子,体会心情。
(1)“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
(2)“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哦,是你!”桑娜站起来,不敢抬起眼睛看他。
(4)“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设计意图:列夫·托尔斯泰是心理描写的大师,文中的这些语气词表达出人物的不同心情,引导学生品读,意在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5.指导书写。
湃 嘿 糟 熄
三、梳理情节,把握内容
1.梳理情节。
(1)出示: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板书:情节、环境)
(2)这篇小说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核心人物都是谁?(板书:桑娜、渔夫)
师:围绕着桑娜和渔夫都描写了哪些情节?
(3)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学习单上的情节图。
预设:
(贴板书条)
师:最扣人心弦的情节是哪个?为什么?
【设计意图:“桑娜抱回孤儿忐忑不安”的情节扣人心弦,是人物情感纠结的地方,也是文章的高潮点。抓住该情节利于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4)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在自己已有五个孩子、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动收养刚刚病故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四、聚焦心理,体会桑娜的形象
师:桑娜将邻居的孩子抱回家中,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板书:忐忑不安)
问: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从字形上理解:心忽上忽下)
(一)体会桑娜的忐忑不安
1.默读课文:画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句子。
(1)品读心理活动的语句。
出示: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体会桑娜思绪的纷乱。
师:这些心理活动,如果按先后顺序应该是这样的:“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这是闹着玩的吗?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说什么呢?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问:为什么作者不按这样的顺序写呢?
【设计意图:通过重新整理句序,帮助学生感受桑娜紧张、纷乱的思绪。】
2.关注标点,体会紧张的心情。
问:还从哪儿体会到忐忑不安?(省略号、问号、感叹号)
3.指名朗读,感受桑娜复杂的心情。
过渡:桑娜为什么认为已经够丈夫受得了?
(二)联系上下文,感受生活的艰辛
1.品读第2自然段,感受生活的不易。
出示: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抓住“勉强填饱、没有鞋穿、菜只有鱼”体会桑娜一家窘迫的生活。
2.品恶劣环境,感受生活的艰辛。
出示: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通过聚焦关键词语和环境描写,体会到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打鱼,一家的生活还是捉襟见肘,食不果腹。恶劣的天气烘托艰辛的生活,也揭示出桑娜内心矛盾的原因。】
(三)细读语句,探究桑娜的真心
1.问题导读,细品真心。
师:生活如此艰辛,对丈夫如此牵挂,桑娜为什么还要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预设1:“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问: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同情、关心、善良)
预设2: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师:谁能不改变意思,给这句话换一种说法?(一定要这样做;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做不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非……不可”这一关联词语,体会桑娜对西蒙一家的同情和抱回孩子的坚定决心。】
问:你觉得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富有爱心、善良仁慈、富有同情心等)(板书:善良)
追问:在桑娜的心中,被丈夫揍一顿也好,好在哪呢?
预设:
(1)自己挨了打,心里会好受一些,对家庭和渔夫的歉疚就会少一些。
(2)挨了打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留下孩子,两个孩子的生活有了着落,生命有了保证……
追问:为了两个孩子的生命,桑娜决定即使挨打也要将孩子抱回来。此时你感受到什么?(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总结:我们从桑娜抱回孩子的紧张、担忧、自责乃至最后的坚定,这复杂、矛盾、不安的心理活动中,让我们感悟到了淳朴、善良的人性美。(板书:人性美)
2.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题,回顾课文内容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的不朽名作《穷人》,齐读课题。
1.快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对话,走进渔夫内心
过渡: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她在忐忑不安中等待着丈夫的归来,那么,渔夫回来了,桑娜该怎样对他说呢?
1.朗读人物对话。
2.补白心理活动。
师:在两人的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
出示:
3.品读渔夫的言行。
师:听了桑娜的叙述,渔夫的反应是怎样的?
(1)画出渔夫的表现。
出示: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2)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形象。
师:渔夫说的话中,哪一个字最让你感动?(板书:熬)
问:如果给“熬”换个词你会用哪个?(挺、扛、撑、度、坚持等)
作者为什么用“熬”?从这个字你读出了什么?(坚强、善良、有爱心)
【设计意图:通过换词语,体会“熬”字背后反应的是渔夫一家艰辛的生活,感受语言的凝练和精准;透过“熬”字也可体会到主人公的善良和坚定的态度。】
(3)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三、关联阅读,体会环境的作用
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把目光移到插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熟睡的孩子、渔夫、桑娜、微弱的灯光)
1.聚焦灯光,感受温暖的画面。
师:这微弱的灯光照亮了孩子的脸,照亮了破旧的帐子,也照亮了( )。
预设:照亮了渔家的小屋;照亮了生活的希望;照亮了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
【设计意图:观察插图,聚焦灯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画面的温馨,从而体会出温暖的灯光映照出人物美好的心灵,为学生理解环境的作用做渗透。】
1.品读环境,体会起伏的心情。
师:这微弱的灯光是温暖的,小屋也是舒适的,让我们一起回到课文的开头,走进小屋,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预设1:屋子打扫得干干净,体会到桑娜很勤劳(板书:温暖舒适、干干净净、勤劳)
预设2:屋里、屋外交替着描写,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 (板书:寒风呼啸、波涛轰鸣)
2.问:面对不同的环境,桑娜的心情会是怎样呢?(安心、幸福;焦急、担心、心惊肉跳等)
3.勾连情境,体会环境的作用。
(1)总结:面对恶劣的环境,桑娜的心情焦急、沉重;她坐在火炉旁、看到熟睡的孩子,内心又是踏实、幸福的。环境的变化不仅烘托出桑娜一家人生活的艰难,也映照出桑娜的内心活动。(板书:烘托、映照)他们的生活如此艰辛,还主动抱回两个孤儿,这些感人的情节,塑造出光彩的人物,彰显了他们身上的人性美。(板书:塑造、彰显)
【设计意图:关注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环境映照人物内心活动,烘托人物形象,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通过对比和关联阅读,体会环境描写刻画人物的作用。】
(2)升华:列夫?托尔斯泰用深情的语言描绘着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更用激情的笔墨讴歌着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的品质。
板书设计:(两课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