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6.00 KB
- 2022-02-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2《
论语
》
四则
孔子(公元前
551
年~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尊称为圣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
孔 子
《
论语
》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通行本
《
论语
》
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
,
含义深刻
,
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
《
大学
》《
中庸
》《
孟子
》
合为四书。
《
论语
》
一、初读:找出文中易错的读音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
》
四则
正音:
y
ā
n
hu
ì
焉
诲
诲
女
(
“女”同“汝”,应读“
r
ǔ
”
)
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
知
(
“知”通“智”,应读“
zhì
”
)
也。
二、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女:同“汝“ 知:同“智”
通假字,
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
(
别字
)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三读:读课文,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节奏。
择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
/
/
/
/
/
/
/
/
四读:读课文,解释划横线字的意思。
1
、择
其
善者而
从
之
2
、
诲
女
知之
乎
3
、
好古
4
、
温故而知新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yān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几个人,古代汉语里的“三”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数。
焉:表示肯定的语气词。
之:前一个“之”指“善者”,即优点。后一个“之”指“不善者”,即缺点。
五读:读课文,疏通文意
第一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子曰:“由,诲(
huì
)女(
rǔ
)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是。
是:这(就是)。
知之:知道事情的道理。
第二则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好:喜欢,爱好。
求:探求。
敏:敏捷。
第三则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懂知识明事理,只不过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探求它罢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温习。
故:旧的
。
可以: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以”是个介词,这里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感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
为:作为,当作。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细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则是谈学习态度的,
哪几则是谈学习方法的?
想一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温故知新
22《
论语
》
四则
谈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
谈学习方法:
敏以求之
练一练:
将下面的句子与其含义用线连起来。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勤奋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实事求是
虚心求教
加强复习
练一练:
1
、背诵课文。
2
、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a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
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
《
论语
》
,
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
料,了解更多有关
《
论语
》
的内容。相信一定会让
你受益匪浅。
拓展延伸
春秋时期,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辩。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第一个小孩说:
“
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
”
第二个小孩则说:
“
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
对这个问题,孔子没有
“
强不知以为知
”
,而是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实事求是地说不知道。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
两小儿辩日
》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