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9 MB
- 2022-02-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二则
第七单元
21
伯牙鼓琴
《
吕氏春秋
·
本味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而成的。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前夕。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思想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资料袋
伯牙、
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
“
知音
”
,用
“
高山流水
”
比喻知音或乐曲高妙。
学习生字
锺
(
zhōn
g
)子期
汤汤
(
shān
g
)
乎
哉 巍 弦
课文朗读
伯牙鼓琴,
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课文注释
1.
鼓:
弹。
2.
志:
心志,情志。
3.
太山:
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4.
善哉:
好啊。
5.
巍巍乎若太山:
像大山一样高峻。巍巍,高大的样子。若,像。
6.
少选:
一会儿,不久
。
7.
汤汤乎若流水:
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8.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课文翻译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奏。
伯牙刚开始弹琴时,表现出巍巍高山的心志,锺子期说:“琴弹得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
过了一会儿,琴声弹出了流水激荡的境界,锺子期又说:“琴弹得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锺子期死后,伯牙毁琴断弦,一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课文解读
第一部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锺子期死,伯牙绝弦不再弹琴。)
1.
熟读课文,说说文章大意。
2.
伯牙弹琴水平与锺子期的音乐鉴赏能力高不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伯牙琴艺高超:“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写出伯牙将自己的情操与志向融入琴声,用琴声表达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心志,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的情感。
锺子期音乐鉴赏能力极高。他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从“方鼓琴”可看出)
“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由衷赞叹。
“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可谓知其“音”,更知其“志”。
(这也是对伯牙琴艺高超的侧面描写)
3.
遇到知音,伯牙的心情如何?文中写了吗?
没有直接写他遇到知音的欣喜。却写了他失去知音的悲哀。
4.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一行为表现了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
这一行为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因为他“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也就是,世上再没有一个人能像锺子期那样理解自己了,琴弹得再好,没有人懂,又有什么意义呢!
“
高山流水
”也演变成了一个成语,
比喻知音或乐曲高妙
。
还有
“
伯牙绝弦
”一词: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总结
伯牙是一个
琴技高超,寄情怀于琴技
的人,锺子期是个
有极高音乐鉴赏能力
的人,表达了两人
相互理解相互欣赏
的深厚友情,也阐述了
知音难觅
的道理。
拓展
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
锺子期,如: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
孟浩然《示孟郊》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
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
王安石《伯牙》
书戴嵩画牛
苏
轼
作者简介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学习生字
戴
嵩
(
sōn
g
)
蜀
(
shǔ
)中
拊
(
fǔ
)掌
尾
搐
(
chù
)
谬
(
miù
)
奴
(
nú
)
婢
(
bì
)
写一写
轴 锦 曝 矣
课文朗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
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
“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
不可改也。
课文注释
1.
处士:
本指
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
后来也指未做官的士人。
2.
所宝:
所珍藏的(书画)。
3.
戴嵩:
唐代画家。
4.
《牛》:
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5.
锦囊玉轴:
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6.
拊掌:
拍手。
7.
搐:
抽缩。
8.
股:
大腿。
9.
乃:
却。
10.
掉:
摆动,摇。
11.
谬:
错误。
12.
然之:
认为他说得对。
课文翻译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杜处士晒字画,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牧童说得对。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织工。”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课文解读
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观点:
谬矣。
理由: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表现:
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牧童“拊掌大笑”是什么样子的?试着表演读一下他的神态和他说的话。
戴嵩画的《牛》,两牛牛角冲撞,相斗正酣,而牛尾摇摇摆摆,似很悠闲。牧童看到此画,根据他的经验,牛在相斗时两角发力,尾巴应该夹在两条大腿之间,不可能摇晃起来的,画作违背了生活实际,所以会笑;加之他是一个天真无邪、无所顾忌的孩子,所以会“拊掌大笑”。
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你觉得他是怎样笑的?试着揣摩一下他的心理。
杜处士“笑而然之”是在牧童指出《斗牛图》中的谬误之后,他的“笑”既有化解尴尬的意味,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
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古语
有
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主题思想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谢 谢 观 看
!
相关文档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永远记住您,老2022-02-1020页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江山如此多2022-02-1022页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252022-02-1014页
- 六年级语文上册卜算子•咏梅课件32022-02-1016页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蜜蜂课件12022-02-1012页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3)(2022-02-105页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匆匆课件1西2022-02-1021页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把耳朵叫醒课2022-02-1015页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22-02-10178页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春课件1鲁教2022-02-10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