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78 KB
- 2022-02-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2、 月 光曲
《月 光曲》 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 22 课, 课
文主要讲述了 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
为他们弹琴, 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 光
曲》 的传奇故事。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表现了 大音
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展现了 他丰富的艺术
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同时也告诉人们, 美好乐曲的产
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 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文章不仅语言美, 而且意境美、 情感美, 极富感染力。
教学目 标
1. 了 解贝多芬创作《月 光曲》 的经过, 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
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 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用‚幽静‛ 造句。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难点
1.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 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
光曲》 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 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 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
想。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 标
(一) 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词义。
(二) 初读课文, 了 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 教学重点、 难点
扫除文字障碍, 了 解课文主要内容。
21
三、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同学们, 也许你们听说过《月 光曲》 这一钢琴曲的名字, 你们想
知道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吗? 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怎样谱写成的
吗? 那么, 我们就先来听一听《月 光曲》, 然后再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吧!(教师放《月 光曲》 请学生欣赏。)
(二) 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 请学生默读课文, 画下不认识的生字和词。
(1) 读准字音 qù n 券
这个字的声母是‚q‛, 不是‚j‛, 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2) 记住字形。
生字中, 有两个字的字形容易写错, 我们可以这样指导学生。
‚券‛, 下半部分是‚刀‛, 我们可以这样记:
‚盲‛, 上半部是死亡的‚亡‛ 字,‚亡‛ 是丢失的意思, 眼睛丢
失了 , 不就瞎了 , 成了 盲人了 吗? 所以‚亡‛ 不要写成‚云‛。
(3) 理解字义。
课文中有的词语, 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
法让学生记忆。
例如:
①通过查资料或查字典记住词语。
莱茵河: 西欧最大的河流, 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 流经奥、 德、
法、 荷等国, 全长 1320 公里, 流域面积约 25 万平方公里。
②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幽静、 恬静、 安静
这三个词语都有静的意思。 但是, ‚幽静‛ 比‚安静‛ 更静, 多
用于形容环境、 夜色等。 如: 清晨, 校园十分幽静。
恬静: 安静、 宁静。
安静: 没有声音, 没有吵闹和喧哗。
21
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入场券: 就是我们用来进入场地的票据。
④抓住重点字理解。
入场券: 抓住‚券‛,‚券‛ 就是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 那么‚入
场券‛, 本课就是指听贝多芬演奏作入场凭证的纸片。
⑤有的词可以采用拆合法理解。
水天相接: 先解释‚相接‛, 即‚连接起来‛。 水天, 就是水和天。
把拆开的两个词合起来解释, 就是水和天连接起来。
微波粼粼: 粼粼, 水清澈的样子。 微波, 微小的波浪。 合起来解
释为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2.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3. 请学生再读课文, 看一看刚学过的生字记住了 没有。
4. 出一个小小的练习, 给学生做。
(1) 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
)
(
)
(
)
券
纯熟
波涛汹涌
(2)组词
谱(
)
旅(
)
21
券(
)
普(
)
旋(
)
卷(
)
芬(
)
盲(
)
纯(
)
粉(
)
育(
)
吨(
)
汹(
)
涌(
)
陶(
)
凶(
)
21
通(
)
淘(
)
(三) 初读课文, 理解内容。
1. 学生自由读文, 思考: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 一件什么事?
(学生可能一时还说不清楚, 但是,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围绕题目 ,
扩展内容说清: 课文主要记叙了 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
光曲》 的传说。)
2. 引导学生分段。
我们看看课文主要记叙了 关于贝多芬谱写《月 光曲》 的传说, 那
么请同学默读课文, 看一看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的是《月 光曲》 的谱写
经过呢? 画下来。
那么, 这篇课文怎么分段呢?
第一段: 第 1 自然段。
第二段: 第 2 自然段至结尾。
3. 学生按分好的段读文, 读熟。
(四) 布置作业。
1. 写生字词。
2. 熟读课文。
3. 思考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 标
(一) 学习课文, 了 解贝多芬创作《月 光曲》 的经过, 体会他所
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二)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 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教学重点、 难点
21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 初步学习分辨所写的事实和联想。
三、 教学过程
(一) 学习第一段(即第 1 自然段)。
1. 自由读第 1 自然段, 思考:
从这一段中, 你了 解到了 什么?
①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 谱写了 许多著名的曲子。
②有一首曲子叫《月 光曲》。
③下面一段将介绍有关《月 光曲》 的传说。
④这是一种倒叙的开头写法。
2. 练习朗读。
(二) 学习课文第二段(即第 2 自然段至结尾)。
1. 这一段, 可以用学生提问的方法来学习。
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 我们以学生的问题贯穿整个段落的学
习中。
(1) 贝多芬为什么会给一位盲姑娘弹曲子? (我们引导学生看
书, 从书中找答案。)
请同学默读 2、 3 自然段, 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默读后, 要找同学分别读这两段。 怎么理解的, 就怎样读
出来;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①贝多芬虽然是个音乐家, 但是他并没有脱离群众。 他能在演出
的间歇到小镇上走一走, 正是有这样的行动, 才能与兄妹俩相识。
②贝多芬听到了 兄妹俩的对话, 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 为兄
妹俩弹琴。
A. 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 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 总是记不
住怎样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 那有多好啊!‛ 这
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 这位姑娘也弹不好。 上文已交待了‚茅
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21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 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
高兴、 很满足的事情; 同时, 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B. 理解: 在姑娘说话以后, 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 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 不能满足妹
妹的要求。 他很愧疚,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他内心很矛盾。
C. 姑娘的话, 是什么意思:
(可出示投影片, 请学生选择。)
‚哥哥, 你别难过, 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意思是:
a. 哥哥, 我和你说着玩的。(
)
b. 哥哥, 你不要伤心, 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 可不听, 你别
在意。(
)
c. 姑娘在安慰哥哥, 不想让哥哥着急, 其实, 她很想听音乐会。
(
)
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 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 为了 哥哥的矛盾
心情, 为了 了 却姑娘的心愿, 为了 这位懂事的姑娘, 他决定进去为姑
娘弹曲子。
(2) 为什么贝多芬弹了 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给姑娘听?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 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
①这段话, 标点很重要, 先连用了 两个叹号, 说明姑娘说话时的
语气很坚定, 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可看出, 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
马上做出了 判断, 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 说明姑娘很懂音乐, 很爱贝
多芬的曲子, 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 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
21
漓尽致, 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 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 这对于一个
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 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 知音。
他很激动, 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3) 为什么文章在叙述过程中, 几次对环境进行了 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 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 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 ‚幽静‛ 的小路。‚幽静‛ 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 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
断续续的钢琴声, 如果是喧闹的小镇, 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
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 是为下文做了 一个铺垫。 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
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 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 在微弱的烛光下, 男的正在做皮鞋。
窗前有架旧钢琴, 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 脸很清秀, 可是眼睛
瞎了 。‛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 哥哥在做鞋, 姑娘在弹一架旧钢
琴。 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 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
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 月 光照进窗子来, 茅屋里的一切好像
披上了 银纱, 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 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 又为找到了 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
兴奋。 这又是一个和谐、 幽静的夜晚, 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
月 光是那样的轻柔, 这一切的一切, 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
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即兴创作了 《月 光曲》。
(4)《月 光曲》 的内容是什么?
21
请学生仔细读下面这段话, 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 哪
些是他想到的。 请用‚——‛ 和‚ ‛ 分别表示出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月 亮正从水天相接的
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霎时间洒遍了 银光。月 亮越升越高,
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 海面上刮起了 大风, 卷起了 巨浪。
被月 光照得雪亮的浪花, 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着
妹妹, 月 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 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
也看到了 , 看到了 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在月 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
的大海。‛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和‚皮鞋匠看着妹妹, 月 光
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 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
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 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
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 仿佛看到了 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 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 而且这
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 是带着感情创作的, 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 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 而且
是在那样一个月 光柔和、 清幽的夜晚。 他看着月 光, 听着乐曲展开了
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 那么投入, 他知道妹妹也仿佛
看到大海那美妙的、 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 懂音乐。 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
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 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
哥哥非常了 解自己的妹妹, 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 就知道了 妹妹已
听懂了 音乐的内容, 已被这音乐所感染, 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 去感
受。
2. 练习朗读。
21
(三) 老师小结:
同学们, 我们已对课文有了 一定的理解, 你们通过自己提问, 自
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了 全文,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下面, 我们就带着感情, 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处: 一个男的说: ‚是啊, 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 , 咱
们又太穷。‛ 姑娘说: ‚哥哥, 你别难过, 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在读兄妹俩的对话时要注意, 哥哥的话要带有痛楚的心情读, 因
为妹妹那么爱音乐, 而自己却满足不了 她, 这该是多么难过的事情,
所以读的时候要略低沉些, 慢些。
妹妹的话, 虽然说得不在意, 很轻松, 但是, 要把妹妹那种乖巧、
懂事的意思读出来。 因为妹妹懂得哥哥的心, 她为自己说的一句话而
引来了 哥哥的痛苦而感到不安, 但为了 安慰哥哥, 她说只不过随便说
说。 这个地方要带着一种不安的心情, 读得轻松一些。
第二处: 贝多芬说: ‚不, 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这句话, 是在贝多芬听了 兄妹俩的谈话后走进茅屋时说的。 贝多
芬被兄妹俩的对话所深深感动, 他很诚恳地, 心甘情愿地为兄妹俩弹
琴, 所以读的时候要诚恳, 语调坚定、 肯定, 降下来。
第三处: 她激动地说: ‚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 您就
是贝多芬吧? ‛
因为姑娘说话时很激动, 她没有想到贝多芬会来到她家, 更没有
想到贝多芬会给自己弹琴, 所以语调要高昂一些。
她激动地说: ‚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 您 就是贝多
芬吧? ‛
第四处: 她好像面对着大海, 月 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霎时间洒遍了 银光。 月 亮越升越高, 穿过一缕缕
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 海面上刮起了 大风, 卷起了 巨浪。 被月 光照得
雪亮的浪花, 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21
这一段是借作者的联想, 记叙《月 光曲》 的内容, 我们在朗读时,
要读出曲子的变化。 海面平静时, 我们要读得舒缓些; 海面上刮起大
风, 巨浪涌来时, 要读得快些, 声调高些。
(四) 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 练习字词。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目 标
(一) 总结全文, 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
(二) 复习生字词, 练习用‚幽静‛ 造句。
(三) 练习背诵课文。
二、 教学重点、 难点
总结全文, 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
三、 教学过程
(一) 巩固复习。
1. 请学生读文, 思考以下问题。
(1) 通过学习文章, 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
这部分内容的?
(2) 自由读文, 想一想贝多芬是怎样一个人? 文章的中心是什
么?
①复习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②学生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③教师订正。
(贝多芬是一位同情、 热爱劳动人民的人。)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复习字词, 练习用‚幽静‛ 造句。
1. 听写字词。
2. 指导用‚幽静‛ 造句。
21
要想用词造句, 就必须做到:
(1) 理解词义。
幽静: 幽深寂静。
(2) 弄清是什么性质的词, 常作句子什么成分。‚幽静‛ 是形容
词, 一般可作谓语或定语。 例如: 这里的环境很幽静。
我们需要生活在幽静的环境中。
(3) 明确所造句子要表达什么意思。
3. 学生造句。
(三) 指导背诵。
学生已对课文有了 深刻的了 解, 我们可采用打投影片、 填空的形
式帮助学生背诵。 另外可让学生先背喜欢的句子, 然后再背其它句子。
或者采用小组互助的形式背诵。
(四) 布置作业。
做课后作业题第 4、 5 题。
【板书设计】
课堂实录
一、 导入
师: 关于描写月 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 1: 月 光融融
生 2: 月 光皎洁
生 3: 月 光如水
生 4:《静夜思》 这首诗中也写到了 月 光,‚窗前明月 光, 疑是地
上霜。‛
师板书课题。
师: 知道的真不少, 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 光有关。 请
同学们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 贝多芬曾经这样说: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
21
我做到了 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
之间的故事, 描述了 他创作《月 光曲》 的经过。 请同学们想一想, 我
们学习这篇文章, 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 1: 文章写了 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 2: 是什么激发了 他的创作灵感?
生 3: 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 4: 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 5: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是课程共同的开发者, 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
学生是充满好奇的, 教师为了 满足学生的需要, 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
题, 自己创设问题情境, 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 教师角色的改变,
激发了 学生的主体意识, 必定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
二、 整体感知, 畅谈所得
师: 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 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
用心体会, 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 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 读了 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谁来谈一谈?
生 1: 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 很崇拜他。
生 2: 盲姑娘家很穷, 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 3: 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 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 4: 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 , 兄妺俩都陶醉了 。
生 5: 我有个问题: ‚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 您就是
贝多芬先生吧? ‛ 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 而却要再为她弹一
曲呀?
师: 问得好, 真会动脑筋!
生 6: 我也有个问题, 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 就飞奔回客
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 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 这体
21
现了 对学生生命的尊重。 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
人的赏识。 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 多角度的, 具有
个性化的, 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 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 7: 老师, 我知道为什么?
师: 请讲。
生 7: 这首曲子是他刚才想出来的,
师: 这叫即兴创作。
生 7: 对, 他即兴创作, 害怕忘了 , 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
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 8: 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 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 他的创作灵感呢? 问得太好了 , 抓住
了 最关键的问题。 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 文本、 学生的对话。 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 情
感与情感的沟通, 知识与知识的互补, 凸现了 现代课程的新理念--
在互动合作中学习。 问题是教学的生命, 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
解决问题, 反思问题, 才构成了 有生命的教学。 ]
三、 分节细读, 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 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 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
心情。
生读。
师: 从‚幽静‛ 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 光线不明亮, 只有淡淡的月 光, 周围很安静。
师: 对, 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 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 1: 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 2: 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 他肯定很惊讶, 很好奇, 这么一个
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 他是谁呀?
生 3: 弹得断断续续的, 肯定不熟悉, 有没有人教他?
师: 体会得好, 所以他就——
21
生: 走近茅屋。
师: 接下去读第三小节, 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 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 1: 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 2: 兄妺俩相互体贴。 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 因为
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 妺妺感觉到了 , 就连忙安慰他, 说自己不过
是随便说说罢罢了 , 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 3: 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 挖掘教材的内涵, 教师有不可推卸
的责任, 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 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
把握, 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 "画龙点睛"式的一问, 促进了 学生对文
本的深入探究。 ]
师: 假如你是贝多芬, 听了 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 你会为
他们做些什么?
[换位思考, 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生: 很激动, 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师: 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 这
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 让贝多芬
为之激动, 正你们所想, 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 满足
她的心愿。 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 五、 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
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 1: 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 2: 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
了 。
师: 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 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
21
而是凭感情。 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 他赋予乐曲的感情。 在这么一个
小镇上, 在一所茅屋里, 贝多芬遇到了 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
情交流的人, 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 很激动
师: 此时对贝多芬来说, 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 他只想—
—
生: 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 是的, 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就
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 发生了 什么情况呢? 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 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 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
验来设计教学进程, 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 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
容与价值, 教师也不必紧张。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
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 再策略的迂回, 这
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
四、 体会月 光曲的内容
师: 借着这清幽的月 光, 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 , 他
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 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 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体会怎样读
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 指名读, 师范读, 生再读。
师: 同学们读这几句话, 语气由轻而重, 由缓而急, 你能想像到
乐曲的旋律吗?
生: 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 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 是阅读教学遵循的规律。 要体会出情感, 带着情感
读。 读要有指导, 要读出问题, 读出语感。 ]
师: 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
21
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 开始动作优雅舒展, 面带微笑, 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
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 演得好。 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 老师, 我明白了 , 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
感情。
师: 真聪明! 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
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 巧设情境, 说写训练
师: 月 光曲多美啊! 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
(生读)
师: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 是什么意思。
生: 从‚苏醒‛ 一词我觉得‚陶醉‛ 是说兄妹俩被月 光曲迷住了 ,
忘记了 周围的一切, 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 真会动脑筋。 等他们醒来之后, 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 前后
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
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 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 通过情
态、 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 达到了 心智的升华。 如果这种体验
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 ]
六: 作业:
1、 搜集《月 光曲》, 认真地欣赏欣赏。
2、 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 延伸到课外, 注重了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
性。 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 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
21
目 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
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 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
板书设计:
(好奇) 听到琴声————走近茅屋 海上升明月 ——轻
柔、 舒展
(感动) 兄妹对话————进屋演奏 月 下海啸图——急
促、 剧烈
(激动) 巧遇知音————再弹一曲
教后反思:
《月 光曲》 一文, 叙述了 德国著名的作曲家贝多芬在一所茅屋里遇
到穷兄妹俩后, 感情由同情到激动, 再到兴奋, 即而创作出了《月 光
曲》。 全文的主线非常清楚, 那就是以贝多芬的情感贯穿全文。 我在
教学这一课时就抓住这一主线,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帮助
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 探索生活的真理和人生的真谛。
一、 以创设情境来显情
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它往往比语言来得更直接, 更贴切,
更能激发人的感情。 因此, 上课之前, 我便打开音乐让学生欣赏《月
光曲》。 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 很快把学生带入愉悦其耳目 , 激动
其心灵, 开发其智力, 感受其情趣的境界, 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的熏
陶之中。 接下来, 我问:‚刚才的音乐好听吗? ‛ 学生异口 同声答到:
‚好听!‛ 我接着问:‚你们知道这是谁的曲子? ‛ 学生告诉我是贝多
芬创作的《月 光曲》。 我故作神秘地说:‚关于《月 光曲》 的创作还有
一段传说呢, 你们想了 解吗? ‛ 生动激情的语言一下子就把学生从静
态的课堂拉向了 课文中的情境。
课文的重点与精华是第九自然段, 这是《月 光曲》 的内容, 也体
现了 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要引导学生重点掌握, 把握感情。 我再次把
《月 光曲》 音乐的高潮放给学生听, 让他们闭目 欣赏, 用心感受。 学
生们很快便感受到音乐的节奏由轻柔到加速再到高昂, 他们也体会出
21
了 贝多芬感情的逐步加深。 在这个基础上, 我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月 亮
从海面上升起的画面, 大海忽然由微波粼粼变得波涛汹涌的情景。
二、 以指导朗读来导情
当学生的感情被调动起来后, 就很容易引导他们进入课文的意境,
读起书来也一定是饱含感情。《月 光曲》 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兄
妹俩的谈话, 从谈话中可看出他们家非常穷, 这便是一个很好的朗读
素材, 首先我让同桌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谈话, 然后再指名
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读。 他们读得非常投入, 我不失时机地问道: ‚你
们刚才读的时候声音非常低沉, 这是为什么呢? ‛ 学生告诉我兄妹俩
家太穷了 , 妹妹渴望听贝多芬弹曲子, 却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哥
哥满足不了 妹妹的愿望, 心里非常难过。 通过老师语气、 语速上的指
导, 学生们以自己的感情朗读, 体会出了 兄妹俩的感情, 也了 解了 贝
多芬此刻的心情, 知道他很同情兄妹俩。
课文第五——七自然段是贝多芬与兄妹俩的谈话。 这也是一段能
很好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内容。 我引导学生进行了 填词朗读。 我将每
个人物说话的前面加上一些表示感情的词语, 如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
生人, 站起来(惊讶地) 问, 贝多芬(诚恳、 热情地) 说, 盲姑娘听
了 贝多芬的曲子, (惊喜、 赞美地) 说。 读的时候, 我读前面的旁白
部分, 学生读说话的内容。 这样, 学生的感情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也
更好地体会了 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九自然段我采用了 欣赏朗读的方法。 一开始我让学生欣赏音乐,
在音乐的熏陶中再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 指名读, 从景物的描写中,
他们明白了《月 光曲》 的丰富内容。 在读中他们也体会出了 贝多芬感
情的变化, 接着我配上大海、 月 光、 浪涛的画面让学生跟着读。 学生
们在画面的感染下, 再加上自己所体会出的感情, 读起来情绪激昂,
形成让人心弦震颤的节奏美感。
三、 以求异畅想来抒情
课文学完后, 为了 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好的归宿, 也为了 使整堂课
21
在美好的祝愿中结束, 我启发道: ‚穷兄妹听了 贝多芬的曲子, 他们
很幸福。 从贝多芬那儿他们也获得了 自信, 今后他们会怎样去面对生
活呢? ‛ 此语一生, 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 , 学生们抒发了 自己美好的
心愿, 有的说盲姑娘的眼睛好了 , 她和她哥哥过上了 幸福的生活; 有
的说盲姑娘对生活充满了 信心, 她经过努力练琴, 成了 一位盲人音乐
家。 至此, 学生们迸发出了 自己最真挚的情感, 为这堂课画上了 圆满
的句号。这样的结尾增添了 浓郁的色彩, 使学生感到课已尽, 意无穷,
留下难忘的印象。
21
21
相关文档
- 第五单元、语文园地、教案2022-02-116页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灯光》教2022-02-113页
-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4 花之歌 人教2022-02-114页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妙极了”与2022-02-1112页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匆匆课件5西2022-02-1137页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故宫博物2022-02-113页
- 人教版6年级上语文教案:诗海拾贝 阅2022-02-112页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课件PPT-14 养2022-02-1112页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盼》教案 2022-02-115页
- 人教版6年级上语文课件:六年级语文2022-02-1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