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50 KB
  • 2022-02-12 发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 第 1 课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打火机一个,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蜡烛、火柴、纸若干张、易拉罐、橡皮泥、新旧的铁钉等各一份。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 / 23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 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 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 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 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 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 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 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 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 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 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 / 23 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 的物质) 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 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 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 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 / 2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 2 课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 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夹碎方糖和设计加热方糖的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发现物理变化和化 学变化的本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 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有新物 质生成。 【教学难点】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进行分析和比对,明白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学准备】 酒精灯,方糖,钳子,火柴,湿抹布 每组一个酒精灯,两块方糖(一块用于夹碎,一块用于加热),一个铁勺、 一盒火柴,一张湿抹布、一张记录表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 / 23 教 学 过 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 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 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 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 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 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 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 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 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 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 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6 / 23 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 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 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 么呢? 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 的变化呢? 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 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 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 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物理变化及其特点: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及其特点: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7 / 2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 3 课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历找淀粉的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勤于探究乐于合作, 于交流 的科学态度以及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科学习惯。 2.让学生通过对淀粉踪迹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科学记录是能力。 3.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淀粉与碘酒能发生变色反应, 粉与唾 液一起会变新的东西等科学知识,培养了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发生了反应。 【教学难点】 分析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方法】 发现法、谈话法、讨论、预测、实验等。 【教学准备】 每组一些米饭, 一些淀粉, 一些碘酒, 一支滴管, 几种常见的食物。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谈生活经验: 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 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8 / 23 二、品味米饭: 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2~3 分钟时间后,请 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 甜的呢? 3、试尝馒头或面包 1~2 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 关。(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 4、阅读课本 30 页资料。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 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 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 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 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 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 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 31 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 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 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 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9 / 2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 4 课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是“化 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系列研究课中的第二课。本课具有“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气体的探究”三个教学活动。如果 按教程的先后顺序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因第一个观察活动太简单而大大降低; 因此我打破教材的逻辑顺序,在教材基础上侧重于探索“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 变化及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先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其他变化”,再自 主研究“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而“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放在了课前观 察和记录,这样减少了课堂容量,让探究更有效更易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熟悉一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对物 质特点的观察活动他们更是轻车熟路。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已初步了解白醋,但对 小苏打的认识不多,更不清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现象,对此他们会产生 浓厚的探究兴趣。但是对于一些常见气体,只是停留在知道名字,对它们的性质 则无概念(如助燃性、谁比空气重等。)于是导致他们在探究未知气体时出现了 困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 二氧化碳是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未知气体是二氧化碳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0 / 23 观察和阐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的变化 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 分析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未知气体 【教法学法】 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合作法、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 小苏打、白醋、火柴(打火机代替)、蜡烛、盖片、集气瓶烧杯、量筒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 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 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 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 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 产生、来源和性质)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1 / 23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 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 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 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 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 很多地方。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 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2 / 2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 5 课 《铁生锈了》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该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 5 节,在 学生了解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后,进一步通过观察、探索研究铁锈 不同于铁,是一种新的物质,明白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内容同时为下一节化 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做好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是为后面第 7 节控制铁生 锈的速度提供研究素材,所以本节内容必须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铁锈与铁有着本 质的区别,凸显教材的设计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对铁生锈这一现象非常熟悉,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随口说出大量铁 生锈事例,但是学生对铁锈与铁是否存在本质的区别并没有深入思考,同时没有 细致全面思考如何去比较分析铁与铁锈的不同特点,但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已有 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一定的方法积累,能通过观察、分析、探索对物质进行比 较分析,所以只要善于引导,学生一定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正确的科学判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 铁锈与铁不同,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3 / 23 【教学难点】 如何控制变量,研究影响铁生锈的因素。 【教学准备】 教案、课件、铁钉、铁片、生锈铁片、磁铁、电路检测器、铁锤、抹布。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 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 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 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指 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 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 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 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 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4 / 23 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 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阅读 43 页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5、铁生锈了 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 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 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5 / 2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 6 课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 化学变化。 2、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 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教学难点】 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 2 份硫酸铜溶液(盛在 2 支试管里),2 根绕了圈的铁丝,培养 皿,25 毫升石灰水(盛烧杯里),2 根吸管,培养皿; 教师:上述材料各一份,铜丝;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直入实验,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1、介绍硫酸铜溶液。观察特征。 2、演示并说明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我们要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 溶液中约2分钟,观察它们的反应,记录下来,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这样可 以和铁钉的远原样进行比较。 3、各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观察要细致,记录要清晰。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6 / 23 4、反馈交流:大家看到了怎样的现象?注重比较和推理。 5、引导思考: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 明?生答补充。 6、小结:可以从溶液的颜色以及铁钉颜色的变化看出发生了化学变化,这 也是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方法之一。 二、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观察 37 页图片:课本资料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判断化学变化的浅显方法。 2、回顾整理:随着这节课的实验结束,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化学变化呢? 在变化过程中伴随出现了那些现象?列举填表。 物质的化学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本质特征 1 2 3 4 5 总结拓延: 无论哪一种化学反应,在反应的同时都会有一些现象伴随发生,这也是我们 进行判断的方法。课外续填表格:生活中你发现了什么化学变化?现象或判断理 由是什么? 阅读43页: 在课本资料中的化学反应后,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无论哪一种化学反应,在反应的同时都会有一些现象伴随发生,这也是我们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7 / 23 进行判断的方法。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8 / 2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 7 课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1.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2.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3.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办法。 4.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 行验证。 5.用“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准确地得出科 学结论。 6.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实验现象论证生锈条件。 【教学难点】 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和逻辑推理证明生锈条件和生锈速度。 【教学准备】 课前经历 5 课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作出观察和记录。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回顾导入: 在第五课中我们学习了铁生锈化学变化时,布置了课外的实践作业:生锈的 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9 / 23 二、交流展示实验成果 1、各组回顾实验过程,整理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2、集体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交流评价中注重实验设计中的对比,以及说 明的问题) 3、出示 38 页实验记录表: 分析:根据这个问题设计的实验合理么?谈谈。现象的记录你可以看出什么 结果?推理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 讨论:生锈究竟是空气或水的原因还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的原因? 4、可以怎样改进你们的实验?你的设计过程和记录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么? 5、小结: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铁生锈的快慢 1、和小苏打与白醋的实验相比,铁生锈化学变化的很慢,但是每年由于生 锈造成的损失却十分巨大,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了解铁生锈的条件和快慢来控制 生锈。 2、小组讨论:根据生锈条件怎样设计对生锈速度的探究?(可以参考课本 资料) 3、制定研究计划,注意对比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4、布置课外活动:完成活动探究。 四、防治生锈 我们知道了铁锈的形成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那么该怎样防止呢? 1、说说你所知道的生活中的防止方法,说明其原因。 2、观察涂有油漆的铁片,思考说明其中的道理。 3、课外观察自行车,自行车是怎样防生锈的? 资料阅读:48页——铁锈的形成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0 / 23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1 / 2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 8 课 《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习的重点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从观察物 质变化伴随的现象开始,通过寻求证据,证明产生了新物质,进而确定这种变化 是否属于化学变化。因此,是否“产生新物质”是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标 志。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 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同时希望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 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因此将本课的主要结构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另一部分是“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物 质变化到底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孩子们可以通过文字和视频以及 生活中的共同经验去了解,物质变化,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 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 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 1、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2 / 23 2、理解人类所有的生产生活 ,都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为学生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记录表、奶茶、果汁、汽水、白砂糖、食 品级柠檬酸、食品级小苏打、勺子、杯子、吸管、凉白开。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 物质的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变化类型及特点 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 常见现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3 / 23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 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 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 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 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 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 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8、物质变化与我们 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