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0 MB
  • 2022-02-12 发布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滑轮组》‎ 教学内容分析:《滑轮组》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的第六课内容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已学习了《工具和机械》的前五课中的杠杆、轮轴、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有关知识,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功能怎样?但对于如何实施实验操作,他们无从着手,要研究出滑轮组可以省多少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想:我的设计理念是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引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同时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实际操作技能。‎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认识滑轮组就是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的,知道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2.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培养小组合作的意识,加强探究氛围。‎ ‎【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滑轮组的作用。 ‎ ‎【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 ‎【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测力计 ‎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新课 ‎ 同学们,你们见过起重机吗?你知道它的作用吗?能不能说一说?‎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如: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处去的呢?‎ 二、 研究滑轮组作用 ‎1、了解滑轮组的定义 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让学生观察书本上的起重机结构图:先观察起重机上的滑轮,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 实验探究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1)以实验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2)先让学生猜猜,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500克或1000克的钩码需要多大的力?,‎ ‎(3)再让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500克或1000克)的钩码,并和直接吊起同样重钩码的力比较,看看可以发现什么?(实验时要求学生分工明确,并想想该如何操作实验,再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全班交流汇报:说说这个最简单的滑轮组作用。(大约可以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先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变?‎ ‎(2)用与前面相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状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约能省四分之一的力)‎ ‎4、提示各个实验小组以更多的定滑轮和动滑轮并以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然后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如果定滑轮和动滑轮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它们的机械功能也不同,而且由它们的滑轮数目和组成位置决定。) ‎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两根光滑的圆木棒和一条长绳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观察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你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我们从中明白了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的道理。) ‎ 板书设计 ‎6、滑轮组 ‎ ‎ 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教学小结与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注重以组织学生活动为主,利用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好胜四大心理特点。课一开始,我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你知道起重机的作用吗?学生对起重机装置产生好奇,进而产生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处去的呢?”紧接着抓住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研究滑轮组的作用,学生在玩、动的同时,有一定的任务,教师也给予一定的指导。滑轮组的研究主要让学生进行自主设计研究。这一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他们竟在课堂上兴奋得手舞足蹈。如:当他们发现最简单的滑轮组竟能省一半力的时候,他们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尤其在做游戏时,学生的兴奋已达到了极点,他们就像是在看一场非常令人充满激情的奥运会体育比赛。当然课堂上,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比较困难,甚至不积极参与动手操作,特别是那些落后生。今后,在课堂上要多重视、多关心这些学生,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去表现自己,使他们增强信心,从而乐于参与到科学小组活动中去。‎ 但对于这课的教学,我认为还是有难度的,主要是表现在滑轮组的组装和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实验的效果很不理想,因为多个滑轮的摩擦力是很大的,加上组合方式要每组有所不同,这是有相当难度的,而我们的重物只是小得可怜的钩码,用4个钩码以上,效果还稍微理想一点。‎ ‎【教学反思】:‎ 课堂活动:分两大活动阵地进行探究。其一,我们用过什么工具。在这活动中我安排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工具,以调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是统计自己组的同学功用过多少种工具。课堂氛围很好!学生统计的工具不少,应该说我们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使用工具的经验的。列举的工具很多,比如:剪刀、菜刀、老虎钳、锤子、镊子、螺丝刀等等,但有同学统计出了:铅笔、文具盒、电饭锅、杯子等等一系列的生活用品。其二,选用什么工具好。在这一活动中,安排学生分组动手试一 试用什么哪些工具能把钉在木版里的铁钉、图钉和螺丝钉起出来,并做比较:哪种工具用着更省力且方便。目的为了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认识到:不同工具有不同用途,完成同样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和省力。最后对教科书上的几项工作进行探讨,选择使用滑轮、斜面、杠杆,让学生对工具和机械进行再一次的观察,最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简单机械。‎ ‎       整堂课下来学生兴趣高涨,热热闹闹的,可到最后总结以上活动,引出“机械”时,学生还是犯迷糊。关于机械的定义,书上的定义给我模棱两可的感觉,书上是这样阐述的: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作机械。我们都知道这个“省力”是针对力学上的,但是很多孩子对省力的外延无限地扩大化;还有对其另一个中心词“方便”,孩子对其也非常模糊;据我了解,原五上教材对“省力”也没有明确地 定义,现在突然提出,孩子自然而然对其的定义会扩大化,于是他们自然会想到“电饭锅”、“铅笔”。‎ ‎      课后想来:假如用力学去解释那肯定能精确,但小学阶段并不要求深入探究力学原理。小学科学概念的广而浅,有时候真会难到科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