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5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知识要点
([依2016年福建省生物中考考试大纲[北师大版])
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1. 化学进化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源于无机物,进化而来。原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2. 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越古老的地层中,化石种类越少;化石也越简单。生物进化的历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3. 生命进化历程:
地质年代
代表生物
备注
前寒武纪时期
无细胞核生物→有真正细胞核生物
从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
古生代前期
无脊椎动物;高等藻类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三叶虫时代
古生代中期
鱼类;祼蕨类
古生代后期
昆虫、两栖类;蕨类
中生代
爬行动物;裸子植物
新生代
哺乳动物、鸟类;被子植物
4. 达尔文发表了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5.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竞争、适者生存。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生存竞争,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6.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①类人猿与人类有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
②人与猿分界的标志:两足直立行走。
③人类的进化阶段:南方古猿(两足直立行走)、能人(使用工具)、直立人(使用复杂的工具)、智人(大脑容量与现代人相当,唯一现存的人种)。
第22章 物种的多样性
7. 创立生物分类的是林奈,他创立了双名法(属名+种名)。
8. 生物的分类:以生物性状差异的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为依据,将不同的生物加以分门别类。将生物的分类等级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从界至种,生物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包含的生物数量越来越少;亲缘关系越来越近,共同特征越来越多。
9. 地球上的生物分为五大类群: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
生物分界
主要生物类群
结构特点
原核生物界
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细菌等
都是单细胞生物,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原生生物界
藻类和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等
少数是单细胞生物,多数是多细胞生物,细胞有真正的细胞核
植物界
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真菌界
单细胞的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
动物界
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10. 原生生物:包括原生动物和藻类。
11. 原生动物的特点: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能完成全部的生理功能;常见的有:变形虫、草履虫、眼虫等;与人类的关系:减轻水体污染或引起赤潮,疟原虫使人得疟疾,阿米巴变形虫能使人得痢疾;生殖方式:分裂生殖。
10. 藻类的特点:主要生活在水中,少数在陆地;都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多细胞的无根、茎、叶的分化,由根状物(固定作用)和叶状体(光合作用)组成;常见的有:单细胞的衣藻,多细胞的水绵、石莼、海带、紫菜等;与人类的关系:水城污染指示植物;大气中氧的重要来源;作为食品或药用;生殖方式:单细胞的分裂生殖,多细胞的孢子生殖。
11. 植物的主要类群特征(注:孢子生殖的受精过程离不开水)
生活
环境
特征
生殖
方式
与人类关系
常见种类
苔藓植物
阴湿的陆地
有茎、叶的分化,但没有输导组织,根为假根;叶除进行光合作用外,还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孢子
生殖
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植物界的拓荒者;与土壤的形成有关;
葫芦藓、地钱
蕨类植物
阴湿的陆地
有根、茎、叶的分化,且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
孢子
生殖
古代蕨类形成现在煤炭;可食用、观赏;
贯众、卷柏、芒箕、满江红
种子植物
陆地
体内有维管组织(木质部和韧皮部);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
种子
繁殖
12. 种子植物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相同点
不同点
人类关系
常见种类
被子植物
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
种子不裸露,外有果皮包被
等级最高、种类最多、分布最广、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裸子植物
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
我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
银杏(活化石)
苏铁、水杉、雪松等
13. 被子植物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子叶
叶
花
双子叶植物
两片
多为网状脉
花瓣为4、5或4、5的倍数
单子叶植物
一片
多为平行脉
花瓣为3或3的倍数
14. 动物的主要类群特征:
动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一类是身体里有脊椎骨的动物,叫脊椎动物。
15.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生活环境
特征
与人类关系
常见种类
腔肠动物
多海洋中,少淡水中
身体由两层细胞及其围成的消化腔组成,有口无肛门,身体辐射对称。
食用,观赏用
水螅、水母、海蜇、珊瑚虫
软体动物
水中,湿润的陆地
身体柔软,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有外套膜,常常包贝壳
食用,药用(珍珠),危害人类等
河蚌、蜗牛、乌贼、鲍鱼等
环节动物
水中,湿润的陆地
身体呈蠕虫状,细长而柔软,分成许多体节,大多蠕动爬行
蚯蚓改善土壤,促进物质循环
蚯蚓、沙蚕、水蛭
节肢动物
水中,陆地
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全身被有外骨骼(防止体内水分蒸发)。身体分节;多数体节有分节的附肢;有发达的脑、灵敏的感觉器官和独特呼吸器官,完全适应陆地上的生活。昆虫是唯一能飞的节肢动物。
与人类关系密切,对人类有利也有害。
蚊、蝇、蚕、蜜蜂、跳蚤、虾、蟹、蜘蛛、蜈蚣等
16.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生活环境
特点
生殖方式
鱼类
水中
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终生生活在水中,体表覆盖黏滑的鳞片,身体流线型,用鳍游泳,用鳃呼吸。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水中(体外)受精,卵生
两栖类
水、陆地
绝大多数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有辅助呼吸作用。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是水生向陆生过度的类型。
水中(体外)受精卵,卵生
爬行类
陆地
体表覆盖鳞片,有利于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体内受精,卵生
鸟类
分布广泛
脊椎动物的第二大类群。身体被有羽毛、前肢变为翼,适应飞行生活。从鸟类开始为恒温动物,可适应完全不同的气候。
体内受精,卵生
哺乳类
分布广泛
脊椎动物中最高级的一个类群。大多数体表长有毛,恒温。大脑和感觉器官高度发达,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强。
体内受精,胎生、哺乳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7.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18. 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整体。
19. 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网状联系)。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
20. 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依次流动的,能量在沿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通常,一个环节只能把所获能量的10%~20%传递给下一个环节。这样,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量愈少,贮存的能量也愈少,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生物体数量与能量关系。(见课本图)
21. 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
22. 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叫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和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两类:一是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等;二是人为因素。
第25章 生物技术
24. 酿酒:在发酵过程中,曲霉和毛霉把淀粉转化为葡萄糖;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酵母菌把葡萄糖转化成酒精。
25. 面酱:米曲霉能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葡萄糖等,使面酱有甜味;将少量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使面酱具有鲜味。
26. 食品腐败: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等腐生性微生物引起的。食品保鲜的原理是把食品内的腐生性微生物杀死或抑制他们的生长和繁殖。
27. 现代生物技术指的是: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
(1)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的DNA中的技术。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2)克隆技术:采用核移植、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技术产生的新个体,在遗传上与提供细胞核的生物体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