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1.00 KB
  • 2021-05-10 发布

2019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项训练有答案解析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 中考压轴题专项训练 训练目标 1. 熟悉题型结构,辨识题目类型,调用解题方法; 2. 书写框架明晰,踩点得分(完整、快速、简洁)。 题型结构及解题方法 压轴题综合性强,知识高度融合,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问题背景的研究能力 以及对数学模型和套路的调用整合能力。 考查要点 常考类型举例 题型特征 解题方法 问 题 背 景 研究 求坐标或函数 解析式,求角 度或线段长 已知点坐标、解析式或几何 图形的部分信息 研究坐标、解析式,研究边、角,特殊图 形。 速度已知,所求关系式和运 动时间相关 ① 分段:动点转折分段、图形碰撞分段; ② 利用动点路程表达线段长; ③ 设计方案表达关系式。 求面积、周长 的函数关系式, 并求最值 坐标系下,所求关系式和坐 标相关 ① 利用坐标及横平竖直线段长; ② 分类:根据线段表达不同分类; ③ 设计方案表达面积或周长。 模 型 套 路 调用 求线段和(差) 的最值 有定点(线)、不变量或不 变关系 利用几何模型、几何定理求解,如两点之 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三角形三边关 系等。 点的存在性 点的存在满足某种关系,如 满足面积比为 9:10 ① 抓定量,找特征; ② 确定分类;. ③ 根据几何特征或函数特征建等式。 特殊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 存在性 ① 分析动点、定点或不变关系(如平 行); ② 根据特殊图形的判定、性质,确定分 类;根据几何特征或函数特征建等式。 套 路 整 合 及 分 类 讨 论 图形的存在性 三角形相似、全等的存在性 ① 找定点,分析目标三角形边角关系; ② 根据判定、对应关系确定分类; ③ 根据几何特征建等式求解。 答题规范动作 1. 试卷上探索思路、在演草纸上演草。 2. 合理规划答题卡的答题区域:两栏书写,先左后右。 作答前根据思路,提前规划,确保在答题区域内写完答案;同时方便修改。 3. 作答要求:框架明晰,结论突出,过程简洁。 23 题作答更加注重结论,不同类型的作答要点: 几何推理环节,要突出几何特征及数量关系表达,简化证明过程; 面积问题,要突出面积表达的方案和结论; 几何最值问题,直接确定最值存在状态,再进行求解; 存在性问题,要明确分类,突出总结。 4. 20 分钟内完成。 实力才是考试发挥的前提。若在真题演练阶段训练过程中,对老师所讲的套路不熟悉或不知道, 需要查找资源解决。下方所列查漏补缺资源集中训练每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些训练与真题演练阶 段的训练互相补充,帮学生系统解决压轴题,以到中考考场时,不仅题目会做,而且能高效拿分。课 程名称: 中考数学难点突破之动点 1、图形运动产生的面积问题 2、存在性问题 3、二次函数综合(包括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二次函数之面积问题、二次函数中的存在性问题) 3、中考数学压轴题全面突破(包括动态几何、函数与几何综合、点的存在性、三角形的存在性、 四边形的存在性、压轴题综合训练) 一、图形运动产生的面积问题 一、 知识点睛 1. 研究_基本_图形 2. 分析运动状态: ①由起点、终点确定t的范围; ②对t分段,根据运动趋势画图,找边与定点,通常是状态转折点相交时的特殊位置. 3. 分段画图,选择适当方法表达面积. 二、精讲精练 1. 已知,等边三角形 ABC 的边长为 4 厘米,长为 1 厘米的线段 MN 在△ABC 的边 AB 上,沿 AB 方向以 1 厘 米/秒的速度向 B 点运动(运动开始时,点 与点 重合,点 N 到达点 时运动终止),过点 M、N 分别作 边的垂线,与△ABC 的其他边交于 P、Q 两点,线段 MN 运动的时间为 秒. (1)线段 MN 在运动的过程中, 为何值时,四边形 MNQP 恰为矩形?并求出该矩形的面积. (2)线段 MN 在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 MNQP 的面积为 S,运动的时间为 t.求四边形 MNQP 的面积 S 随 运动时间 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 t 的取值范围. 1 题图 M A B AB t t t A B C M N Q P A B C 2.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直线 l1:y= x 与直线 l2:y=-x+6 相交于点 M,直线 l2 与 x 轴 相交于点 N. (1)求 M,N 的坐标. (2)已知矩形 ABCD 中,AB=1,BC=2,边 AB 在 x 轴上,矩形 ABCD 沿 x 轴自左向右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 的速度移动.设矩形 ABCD 与△OMN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S,移动的时间为 t(从点 B 与点 O 重合时开始计 时,到点 A 与点 N 重合时计时结束).求 S 与自变量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相应的自变量 t 的 取值范围. 1 2 A B CD N M O x yy xO M N D C BAA B CD N M O x yy xO M N D C BA 3.我们知道,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一定会交于一点,这一点就叫做三角形的重心。重心有很多美妙的性质, 如在关线段比.面积比就有一些“漂亮”结论,利用这些性质可以解决三角形中的若干问题。请你利用重 心的概念完成如下问题: (1)若 O 是△ABC 的重心(如图 1),连结 AO 并延长交 BC 于 D,证明: ; (2)若 AD 是△ABC 的一条中线(如图 2),O 是 AD 上一点,且满足 ,试判断 O 是△ABC 的重心吗? 如果是,请证明;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3)若 O 是△ABC 的重心,过 O 的一条直线分别与 AB、AC 相交于 G、H(均不与△ABC 的顶点重合)(如 图 3),S 四边形 BCHG.S△AGH 分别表示四边形 BCHG 和△AGH 的面积,试探究 的最大值。 2 3 AO AD = 2 3 AO AD = BCHG AGH S S 四边形 (图3)(图2)(图1) H A B CD O A B CD OO G D CB A 解:(1)证明:如答图 1 所示,连接 CO 并延长,交 AB 于点 E, ∵点 O 是△ABC 的重心,∴CE 是中线,点 E 是 AB 的中点。 ∴DE 是中位线。∴DE∥AC,且 DE= AC。 ∵DE∥AC,∴△AOC∽△DOE。 ∴ 。 ∵AD=AO+OD, ∴ 。 (2)答:点 O 是△ABC 的重心。证明如下: 如答图 2,作△ABC 的中线 CE,与 AD 交于点 Q, 则点 Q 为△ABC 的重心。 由(1)可知, , 而 , ∴点 Q 与点 O 重合(是同一个点)。 ∴点 O 是△ABC 的重心。 (3)如答图 3 所示,连接 DG. 设 S△GOD=S,由(1)知 ,即 OA=2OD, ∴S△AOG=2S,S△AGD=S△GOD+S△AGO=3S。 为简便起见,不妨设 AG=1,BG=x,则 S△BGD=3xS. ∴S△ABD=S△AGD+S△BGD=3S+3xS=(3x+3)S。 ∴S△ABC=2S△ABD=(6x+6)S。 设 OH=k•OG,由 S△AGO=2S,得 S△AOH=2kS, ∴S△AGH=S△AGO+S△AOH=(2k+2)S。 ∴S 四边形 BCHG=S△ABC﹣S△AGH=(6x+6)S﹣(2k+2)S=(6x﹣2k+4)S。 ∴ ①。 如答图 3,过点 O 作 OF∥BC 交 AC 于点 F,过点 G 作 GE∥BC 交 AC 于点 E,则 OF∥GE。 ∵OF∥BC,∴ 。∴OF= CD= BC。 ∵GE∥BC,∴ 。∴ 。 ∴ ,∴ 。 ∵OF∥GE,∴ 。∴ ,即 。 ∴ ,代入①式得: 。 ∴当 x= 时,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 。 (1)如答图 1,作出中位线 DE,证明△AOC∽△DOE,可以证明结论。 (2)如答图 2,作△ABC 的中线 CE,与 AD 交于点 Q,则点 Q 为△ABC 的重心.由(1)可知, ,而 已知 ,故点 O 与点 Q 重合,即点 O 为△ABC 的重心。 (3)如答图 3,利用图形的面积关系,以及相似线段间的比例关系,求出 的表达式,这是一个二 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出其最大值。 二、二次函数中的存在性问题 一、知识点睛 解决“二次函数中存在性问题”的基本步骤: ①画图分析.研究确定图形,先画图解决其中一种情形. ②分类讨论.先验证①的结果是否合理,再找其他分类,类比第一种情形求解. ③验证取舍.结合点的运动范围,画图或推理,对结果取舍. 二、精讲精练 1. 如图,已知点 P 是二次函数 y=-x2+3x 图象在 y 轴右侧部分上的一个动点,将直线 y=-2x 沿 y 轴向上平 移,分别交 x 轴、y 轴于 A、B 两点. 若以 AB 为直角边的△PAB 与△OAB 相似,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 点 P 的坐标. y xOO x y y xO O x y B A y xOO x y A B y xOO x y y xO O x y B A y xOO x y A B y xOO x y y xO O x y B A y xOO x y A B 2. 抛物线 与 y 轴交于点 A,顶点为 B,对称轴 BC 与 x 轴交于点 C.点 P 在抛物线上, 直线 PQ//BC 交 x 轴于点 Q,连接 BQ. (1)若含 45°角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所示放置,其中一个顶点与点 C 重合,直角顶点 D 在 BQ 上,另一个 顶点 E 在 PQ 上,求直线 BQ 的函数解析式; (2)若含 30°角的直角三角板的一个顶点与点 C 重合,直角顶点 D 在直线 BQ 上(点 D 不与点 Q 重 合),另一个顶点 E 在 PQ 上,求点 P 的坐标. ( )21 1 34y x= − − + CO y BA x x A B y O C Q P ED CO y BA x CO y BA x x A B y O C Q P ED CO y BA x CO y BA x x A B y O C Q P ED CO y BA x 3. 如图,矩形 OBCD 的边 OD、OB 分别在 x 轴正半轴和 y 轴负半轴上,且 OD=10, OB=8.将矩形的边 BC 绕点 B 逆时针旋转,使点 C 恰好与 x 轴上的点 A 重合. (1)若抛物线 经过 A、B 两点,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______________; (2)若点 M 是直线 AB 上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作 MN⊥x 轴于点 N.是否存在点 M,使△AMN 与△ACD 相似?若存在,求出点 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cbxxy ++−= 2 3 1 y x A D CB O y x A D CB O 三、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 一、知识点睛 “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思考流程: 整合信息时,下面两点可为我们提供便利: ①研究函数表达式.二次函数关注四点一线,一次函数关注 k、b; ②)关键点坐标转线段长.找特殊图形、特殊位置关系,寻求边和角度信息. 二、精讲精练 1. 如图,抛物线 y=ax2-5ax+4(a<0)经过△ABC 的三个顶点,已知 BC∥x 轴,点 A 在 x 轴上,点 C 在 y 轴上,且 AC=BC.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关键点坐标 几何特征转 线段长 几何图形函数表达式 D C O y A xB (2)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 M,使|MA-MB|最大?若存在,求出点 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 说明理由. 2. 如图,已知抛物线 y=ax2-2ax-b(a>0)与 x 轴交于 A、B 两点,点 A 在点 B 的右侧,且点 B 的坐标为 (-1,0),与 y 轴的负半轴交于点 C,顶点为 D.连接 AC、CD,∠ACD=90°.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点 E 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点 F 在抛物线上, 且以 B、A、F、E 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求点 的坐标. 3.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 与抛物线 交于 A、B 两点,点 A 在 x 轴上,点 B 的横坐标为-8.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点 P 是直线 AB 上方的抛物线上一动点(不与点 A、B 重合),过点 P 作 x 轴的垂线,垂足为 C, 交直线 AB 于点 D,作 PE⊥AB 于点 E.设△PDE 的周长为 l,点 P 的横坐标为 x,求 l 关于 x 的函数关 系式,并求出 l 的最大值. F 3 3 4 2y x= − 21 4y x bx c= − + + B x A y O C y x E P O D C B A 4.如图,点 P 是直线 : 上的点,过点 P 的另一条直线 交抛物线 于 A、B 两点. (1)若直线 的解析式为 ,求 A、B 两点的坐标; (2)①若点 P 的坐标为(-2, ),当 PA=AB 时,请直接写出点 A 的坐标; ②试证明:对于直线 上任意给定的一点 P,在抛物线上都能找到点 A,使得 PA=AB 成立. (3)设直线 交 轴于点 C,若△AOB 的外心在边 AB 上,且∠BPC=∠OCP,求点 P 的坐标. l 22 −−= xy m 2xy = m 2 3 2 1 +−= xy t l l y x y 第25(1)题图 O l m P B A x y l O 第25(2)题图 x y C l m P A O B 第25(3)题图 5.如图 1,抛物线 y=nx2-11nx+24n (n<0) 与 x 轴交于 B、C 两点(点 B 在点 C 的左侧),抛物线上另 有一点 A 在第一象限内,且∠BAC=90°. (1)填空:点 B 的坐标为(_ ),点 C 的坐标为(_ ); (2)连接 OA,若△OAC 为等腰三角形. ①求此时抛物线的解析式; ②如图 2,将△OAC 沿 x 轴翻折后得△ODC,点 M 为①中所求的抛物线上点 A 与点 C 两点之间一动 点,且点 M 的横坐标为 m,过动点 M 作垂直于 x 轴的直线 l 与 CD 交于点 N,试探究:当 m 为何值 时,四边形 AMCN 的面积取得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CO A y xB CO A y x D B M N l 图 1 图 2 附:参考答案 一、图形运动产生的面积问题 1. (1)当 t= 时,四边形 MNQP 恰为矩形.此时,该矩形的面积为 平方厘米. (2) 当 0<t≤1 时, ;当 1<t≤2 时, ; 当 2<t<3 时, 3 2 3 3 2 33 + 2S t= 3 3 2S = 7 3- 3 2S t= + 2.(1)M(4,2) N(6,0)(2)当 0≤t≤1 时, ; 当 1<t≤4 时, ; 当 4<t≤5 时, ; 当 5<t≤6 时, ; 当 6<t≤7 时, 3.解:(1)证明:如图 1,连结 CO 并延长交 AB 于点 P,连结 PD。 ∵点 O 是△ABC 的重心, ∴P 是 AB 的中点,D 是 BC 的中点,PD 是△ABC 的中位线,AC=2PD, AC // PD, ∠DPO=∠ACO,∠PDO=∠CAO, △OPD∽△CA, = = , = ,∴ ; (2)点 O 是是△ABC 的重心。 证明:如图 2,作△ABC 的中线 CP,与 AB 边交于点 P,与△ABC 的另一条中线 AD 交于点 Q,则点 Q 是△ABC 的重心,根据(1)中的证明可知 , 而 ,点 Q 与点 O 重合(是同一个点),所以点 O 是△ABC 的重心; (3)如图 3,连结 CO 交 AB 于 F,连结 BO 交 AC 于 E,过点 O 分别作 AB、AC 的平行线 OM、ON,分别 与 AC、AB 交于点 M、N, ∵点 O 是△ABC 的重心, 2 4 tS = 1-2 4 tS = 23 13 49- -4 2 4S t t= + 13- 2S t= + ( )21 7 -2S t= ∴ = , = , ∵ 在△ABE 中,OM//AB, = = ,OM = AB, 在△ACF 中,ON//AC, = = ,ON = AC, 在△AGH 中,OM//AH, = , 在△ACH 中,ON//AH, = , ∴ + = + =1, + =1, + = 3 , 令 = m , = n , m=3-n, ∵ = , = = = -1= mn-1=(3-n)n-1= -n2 +3n-1= -(n- )2 + , ∴ 当 = n = ,GH//BC 时, 有最大值 。 附: 或 的另外两种证明 方法的作图。 方法一:分别过点 B、C 作 AD 的平行线 BE、CF,分别交 直线 GH 于点 E、F。 方法二:分别过点 B、C、A、D 作直线 GH 的垂线,垂足 分别为 E、F、N、M。 二、二次函数中的存在性问题 1.解:由题意,设 OA=m,则 OB=2m;当∠BAP=90°时, △BAP∽△AOB 或△BAP∽△BOA; ① 若△BAP∽△AOB,如图 1, 可知△PMA∽△AOB,相似比为 2:1;则 P1(5m,2m), 代入 ,可知 , ② 若△BAP∽△BOA,如图 2, 可知△PMA∽△AOB,相似比为 1:2;则 P2(2m, ), 代入 ,可知 , 当∠ABP=90°时,△ABP∽△AOB 或△ABP∽△BOA; ③ 若△ABP∽△AOB,如图 3, 可知△PMB∽△BOA,相似比为 2:1;则 P3(4m,4m), 代入 ,可知 , ④ 若△ABP∽△BOA,如图 4, 可知△PMB∽△BOA,相似比为 1:2;则 P4(m, ), 代入 ,可知 , xxy 32 +−= 25 13=m )25 26,5 13(1P 2 m xxy 32 +−= 8 11=m )16 11,4 11(2P xxy 32 +−= 2 1=m )2,2(3P m2 5 xxy 32 +−= 2 1=m 4 1 5( , )2 4P 图2 O A B P M x y 图3 O A B PM x y 图4 O A B PM x y 图1 O A B P M x y 2.解:(1)由抛物线解析式 可得 B 点坐标(1,3). 要求直线 BQ 的函数解析式,只需求得点 Q 坐标即可,即求 CQ 长度. 过点 D 作 DG⊥x 轴于点 G,过点 D 作 DF⊥QP 于点 F. 则可证△DCG≌△DEF.则 DG=DF,∴矩形 DGQF 为正方形. 则∠DQG=45°,则△BCQ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Q=BC=3,此时,Q 点坐标为(4,0) 可得 BQ 解析式为 y=-x+4. (2)要求 P 点坐标,只需求得点 Q 坐标,然后根据横坐标相同来求点 P 坐标即可. 而题目当中没有说明∠DCE=30°还是∠DCE=60°,所以分两种情况来讨论. ① 当∠DCE=30°时, a)过点 D 作 DH⊥x 轴于点 H,过点 D 作 DK⊥QP 于点 K. 则可证△DCH∽△DEK.则 , 在矩形 DHQK 中,DK=HQ,则 . 在 Rt△DHQ 中,∠DQC=60°.则在 Rt△BCQ 中, ∴CQ= ,此时,Q 点坐标为(1+ ,0) 则 P 点横坐标为 1+ .代入 可得纵坐标.∴P(1+ , ). b)又 P、Q 为动点,∴可能 PQ 在对称轴左侧,与上一种情形关于对称轴对称. 由对称性可得此时点 P 坐标为(1- , ) ② 当∠DCE=60°时, a) 过点 D 作 DM⊥x 轴于点 M,过点 D 作 DN⊥QP 于点 N. 则可证△DCM∽△DEN.则 , 在矩形 DMQN 中,DN=MQ,则 . 在 Rt△DMQ 中,∠DQM=30°.则在 Rt△BCQ 中, ∴CQ= BC= ,此时,Q 点坐标为(1+ ,0),则 P 点横坐标为 1+ .代入 可得纵坐标.∴P(1+ , ). b)又 P、Q 为动点,∴可能 PQ 在对称轴左侧,与上一种情形关于对称轴对称. 由对称性可得此时点 P 坐标为(1- , ) ( )21 1 34y x= − − + 3DH DC DK DE = = 3DH HQ = 3BC CQ = 3 3 3 ( )21 1 34y x= − − + 3 9 4 3 9 4 1 3 DM DC DN DE = = 1 3 DM MQ = 1 3 BC CQ = 3 3 3 3 3 3 3 ( )21 1 34y x= − − + 3 3 15 4 - 3 3 15 4 - G F E BA D C P QO x y H K E BA D C P QO x y y xOQ P C D A B E K H N M E BA D C P Q O x y y xO Q P C D A B E M N 综上所述,P 点坐标为(1+ , ),(1- , ),(1+ , )或(1- , ). 3.解:(1)∵AB=BC=10,OB=8 ∴在 Rt△OAB 中,OA=6 ∴ A(6,0) 将 A(6,0),B(0,-8)代入抛物线表达式,得, (2)存在: 如果△AMN 与△ACD 相似,则 或 设 M (00,∴a=1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2)当 AB 为平行四边形的边时,则 BA∥EF,并且 EF= BA =4 由于对称轴为直线 x=1,∴点 E 的横坐标为 1,∴点 F 的横坐标为 5 或者 3 将 x=5 代入 得 y=12,∴F(5,12).将 x=-3 代入 得 y=12,∴F(-3, 12). 2 2 3AC OC− = 3− 1 6a = − 21 5 46 6y x x= − + + 5 2 22 3 MA MB MA MC AC− = − ≤ MA MB− y kx b= + 3 0 4 k b b − + =  = 4 3 4 k b  =  = 4 43y x= + 5 2x = 22 3y = 5 2 22 3 2 2y ax ax b= − − 1− 2 2 3y ax ax a= − − 1− 3− 2 2 3y ax ax a= − − − OA OC CM DM = − 3 3 1 a a = 2 1a = 2 2 3y x x= − − − 2 2 3y x x= − − 2 2 3y x x= − − FE B xA y O C DM 1 1 M D C O y A xB 当 AB 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时,点 F 即为点 D, ∴F(1, 4). 综上所述,点 F 的坐标为(5,12),( 3,12)或(1, 4). 3、解:(1)对于 ,当 y=0,x=2;当 x= 8 时,y= . ∴A 点坐标为(2,0),B 点坐标为 由抛物线 经过 A、B 两点,得 解得 (2)设直线 与 y 轴交于点 M 当 x=0 时,y= . ∴OM= . ∵点 A 的坐标为(2,0),∴OA=2,∴AM= ∴OM:OA:AM=3:4:5. 由题意得,∠PDE=∠OMA,∠AOM=∠PED=90°,∴△AOM ∽△PED. ∴DE:PE:PD=3:4:5 ∵点 P 是直线 AB 上方的抛物线上一动点, ∴PD = ∴ 由题意知: 4.(1)A( , ),B(1,1);(2)①A1(-1,1),A2(-3,9);②过点 P、B 分别作过点 A 且 平行于 轴的直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 G、H.设 P( , ),A( , ),由 PA=PB 可证得△PAG ≌△BAH,即得 AG=AH,PG=BH,则 B( , ),将点 B 坐标代入抛物线 ,得 ,根据△的值始终大于 0 即可作出判断;(3)( , ). − − − 3 3 4 2y x= − − − 15 2 15( 8 )2 − −, 21 4y x bx c= − + + 0 1 2 15 16 82 b c b c = − + +− = − − + 3 4 5 2 b c  = −  = 21 3 5.4 4 2y x x∴ = − − + 3 3 4 2y x= − 3 2 − 3 2 2 2 5.2OA OM+ = 21 3 5 3 3( ) ( )4 4 2 4 2x x x= − − + − − 21 3 44 2x x− − + 212 1 3( 4)5 4 2l x x= − − + 23 18 48 5 5 5x x= − − + 23 ( 3) 155l x∴ = − + + 8 2x− < < 3 15.x l∴ = − =最大时, y x E P O D C B A 试题分析:(1)由题意联立方程组 即可求得 A、B 两点的坐标; (2)①根据函数图象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结合 PA=AB 即可求得 A 点的坐标; ②过点 P、B 分别作过点 A 且平行于 轴的直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 G、H.设 P( , ),A( , ),由 PA=PB 可证得△PAG≌△BAH,即得 AG=AH,PG=BH,则 B( , ),将点 B 坐标代入抛物线 ,得 ,根据△的值始终大于 0 即可作出判断; (3)设直线 : 交 y 轴于 D,设 A( , ),B( , ).过 A、B 两点分别作 AG、BH 垂直 轴于 G、H.由△AOB 的外心在 AB 上可得∠AOB=90°,由△AGO∽△OHB,得 ,则 ,联立 得 ,依题意得 、 是方程 的两根,即可求得 b 的值,设 P( , ),过点 P 作 PQ⊥ 轴于 Q,在 Rt△PDQ 中,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即可. (1)依题意,得 解得 , ∴A( , ),B(1,1); (2)①A1(-1,1),A2(-3,9); ②过点 P、B 分别作过点 A 且平行于 轴的直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 G、H. 设 P( , ),A( , ), ∵PA=PB, ∴△PAG≌△BAH, ∴AG=AH,PG=BH, ∴B( , ), 将点 B 坐标代入抛物线 ,得 , ∵△= ∴无论 为何值时,关于 的方程总有两个不等的实数解,即对于任意给定的点 P,抛物线上总能找到两个 满足条件的点 A; (3)设直线 : 交 y 轴于 D,设 A( , ),B( , ). 过 A、B 两点分别作 AG、BH 垂直 轴于 G、H. ∵△AOB 的外心在 AB 上, ∴∠AOB=90°, 由△AGO∽△OHB,得 , ∴ . 联立 得 , 依题意得 、 是方程 的两根, ∴ , ∴ ,即 D(0,1). ∵∠BPC=∠OCP, ∴DP=DC=3. 设 P( , ),过点 P 作 PQ⊥ 轴于 Q, 在 Rt△PDQ 中, , ∴ . 解得 (舍去), , ∴P( , ). ∵PN 平分∠MNQ, ∴PT=NT, ∴ . 5.解:(1)B(3,0),C(8,0) ………………3 分 (2)①作 AE⊥OC,垂足为点 E ∵△OAC 是等腰三角形,∴OE=EC= ×8=4,∴BE=4-3=1 又∵∠BAC=90°,∴△ACE∽△BAE,∴ AE BE= CE AE ∴AE2=BE·CE=1×4,∴AE=2 ………………4 分 ∴点 A 的坐标为 (4,2) ………………5 分 把点 A 的坐标 (4,2)代入抛物线 y=nx2-11nx+24n,得 n=- 1 2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y=- 1 2x2+ 11 2 x-12 ………………7 分 ②∵点 M 的横坐标为 m,且点 M 在①中的抛物线上 ∴点 M 的坐标为 (m,- 1 2m2+ 11 2 m-12),由①知,点 D 的坐标为(4,-2), 1 2 则 C、D 两点的坐标求直线 CD 的解析式为 y= 1 2x-4 ∴点 N 的坐标为 (m, 1 2m-4) ∴MN=(- 1 2m2+ 11 2 m-12)-( 1 2m-4)=- 1 2m2+5m-8 …………9 分 ∴S 四边形 AMCN=S△AMN+S△CMN= 1 2MN·CE= 1 2(- 1 2m2+5m-8)×4 =-(m-5)2+9 ……………11 分 ∴当 m=5 时,S 四边形 AMCN=9 ……………1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