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5.0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年重庆市巴川中学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2分)
1.化学世界是色彩斑斓的,下列颜色的改变有化学反应发生的是( )
A.活性炭投入NO2气体中,红棕色消失
B.高锰酸钾加入水中,溶液变为紫红色
C.酚酞溶液滴入石灰水中,溶液变红
D.酒精中加入红墨水中,形成美丽“鸡尾酒”
2.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N2 B.O C.I D.Ne
3.某无土栽培的营养液中含有磷酸钾(K3PO4).其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
A.﹣3 B.+1 C.+3 D.+5
4.下列实验操作或数据记录正确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取10.58g碳酸钠粉末
B.用pH试纸测得某地雨水酸碱度为5.8
C.用10mL的量筒量取9.0mL水
D.常温下,固体M的溶解度为36g,可配得该温度下36%的M溶液
5.下列实验方案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B.
用碳酸钠溶液鉴别盐酸和石灰水
C.
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D.
稀释浓硫酸
6.微粒是构成物质的基础,下列对微粒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仅有碳原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
B.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电子
C.水结冰后体积膨胀是因为水分子变大
D.Cl﹣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7.分类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中有错误的是( )
A.有机物:甲烷、酒精、葡萄糖(C6H12O6)
B.肥料:尿素、硝酸钾、磷酸二氢铵
C.盐:硫酸铜、盐酸、氯化铝
D.合成材料: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8.学习化学以后,我们对水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水时在负极得到氧气
B.少量植物油滴入水中,形成植物油的水溶液
C.水的蒸馏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
D.过滤能使硬水转化为软水
9.有关反应2Mg+CO22MgO+C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B.Mg不能取代红磷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
C.CO2发生了氧化反应
D.燃烧可以不需要氧气
10.针对目前备受关注的“疫苗事件”,小照查阅资料认识了一种产生流感疫苗的原料莽草酸(C7H10O5),下列关于草莽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莽草酸是由22个原子构成的
B.莽草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莽草酸属于氧化物
D.莽草酸中含有5个水分子
11.下列各组物质在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NaOH、Na2CO3、H2SO4 B.NaCl、Ba(NO3)2、KOH
C.CaCl2、NaNO3、AgNO3 D.FeCl3、MgSO4、KCl
12.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食品添加剂有害人体健康,应禁止使用
B.霉变花生含黄曲霉素,必须煮熟后才可食用
C.包粽子用的基本原料糯米含的营养素主要是蛋白质
D.购物时减少使用塑料袋,是为了缓解“白色污染”
13.向硫酸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物质不能验证反应发生了的是( )
A.硫酸钠溶液 B.铁粉 C.氯化钡溶液 D.氧化铜粉末
14.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方案
A
鉴别硝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
取样,滴加MgCl2溶液,观察现象
B
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
将粗盐研碎、溶解、过滤、蒸发
C
除去KCl中的KClO3
加入MnO2后再加热到固体质量不变
D
检验氢气的纯度
收集一试管气体靠近明火移开拇指点燃,听声音
A.A B.B C.C D.D
15.向Cu(NO3)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下列情况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①溶液中有Fe2+、Cu2+、不溶物为Cu②溶液中有Fe2+、Cu2+,不溶物为Fe
③溶液中有Cu2+、不溶物为Fe、Cu ④溶液中没有Cu2+、不溶物为Fe、Cu.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6.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NaOH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至过量,加入稀硫酸质量与反应后溶液pH
B.
加热KMnO4时反应时间与剩余固体中钾元素质量
C.
20℃时,恒温蒸发饱和氯化钠溶液,蒸发时间与溶质质量分数
D.
向一定质量稀盐酸中加入铁粉,反应时间与溶液质量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0分)
17.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______;(2)氯化铵中的阳离子______;(3)缺乏易得佝偻病的元素______.
18.图片的插入使化学学习更加妙趣横生,由图回答问题:
(1)A表示的物质是______,构成该物质的微粒是______(填“原子”、“分子”或“离子”);
(2)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C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4)D中蜡烛熄灭利用的灭火原理是______.
19.《西游记》75回中,作者描述金箍棒“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中间…两头箝裹黄金片.花纹密布神鬼惊,上造龙纹与凤篆”.
(1)金箍棒的原材料“镔铁”,是古代中最重要的钢材料.“镔铁”属于______(填“合成”或“金属”)材料.
(2)题干的描述文字解释:此棒能常年放入海水中而不被腐蚀的原因是______.
(3)金箍棒表面使“鬼神”惊怕的花纹是利用硫酸铁来处理的.若实验室提供原料铁、稀硫酸、过氧化氢溶液制取硫酸铁.反应分两步,请写出第一步生成硫酸亚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第二步是向有酸剩余的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生成物只有硫酸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0.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
(2)小梁同学用蒸发溶解结晶的方法从溶液中提取某物质,该物质是______(填“甲”或“乙”);
(3)70℃时,分别将50g甲、乙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甲溶液的质量为______,以下对于这两种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更大
B.甲溶液蒸发10g水,可变成饱和溶液
C.两种溶液降温到55℃时,溶液质量不相等
D.两种溶液升温到85℃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均不变.
21.A、B、C、D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物质,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和反应关系(“→”表示相连物质能转化,“﹣”表示相连物质能反应).
(1)若A、B、C、D中均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常温下,A为无色液体,C为黑色固体,则A为______,D常见的用途______.
(2)若A、B、C、D为四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A为气体,C可做炉具清洁剂,则B的俗名为______,写出A→B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三、实验题(共2小题,满分11分)
22.为了探究碳及其氧化物的某些性质,用以下装置进行实验:(B装置目的是为了除去杂质HCl气体).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______;
(2)E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A装置也可以用于实验室制氧气,方程式是______.
(3)D装置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4)CO2通过C装置后浓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5)F装置除了吸收CO2外还可以起到的作用是______.
23.某初三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Ⅰ.检查装置气密性:保持K1关闭,打开K2、K3,向乙中加水至浸没下端导管口,用热毛巾捂住甲瓶外壁,若观察到______的现象,说明装置左侧气密性良好;用同样方法可以检查装置另一侧的气密性.
Ⅱ.向甲中加入石灰石,乙中加入碳酸钠溶液,连接装置.
Ⅲ.打开K1,用注射器向甲中注入稀盐酸,直至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
Ⅳ.通过K1上方导管收集气体(收集装置略去).
Ⅴ.打开K2、K3,关闭K1,最终观察到乙中溶液变浑浊,停止实验.
依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乙中液体变浑浊的方程式______.
(2)反应结束后,乙中一定有______,还有别的溶质吗?小组同学对此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没有别的溶质;
猜想二.还有氯化钙;
猜想三.还有氯化氢、氯化钠;
猜想四.还有碳酸钠
其中猜想______不成立
为证明探究哪种猜想正确,可以选择下列试剂中的______(填字母).
A.稀盐酸、碳酸钠溶液 B.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
C.硝酸银溶液、稀硝酸 D.碳酸钾溶液、氯化钙溶液.
四、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7分)
24.向NaH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无气泡产生时,消耗稀硫酸20g,产生气体4.4g,称量反应后溶液总质量为115.6g.(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计算:
(1)NaHCO3中钠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
(2)所用NaH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已知实验室中常用3%~5%的NaHCO3溶液来进行浓硫酸的事故处理,若用(2)中溶液(溶液质量、质量分数皆不变)来配制4.2%的NaHCO3溶液以备不时之需,需要向溶液中加______g(填“H2O”或“NaHCO3”)才符合要求.
2016年重庆市巴川中学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2分)
1.化学世界是色彩斑斓的,下列颜色的改变有化学反应发生的是( )
A.活性炭投入NO2气体中,红棕色消失
B.高锰酸钾加入水中,溶液变为紫红色
C.酚酞溶液滴入石灰水中,溶液变红
D.酒精中加入红墨水中,形成美丽“鸡尾酒”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活性炭投入NO2气体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高锰酸钾加入水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酚酞溶液滴入石灰水中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酒精中加入红墨水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N2 B.O C.I D.Ne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分析】根据化学式与元素符号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金属、大多数固体非金属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它们的元素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解答】解:元素符号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化学式能表示一种物质,当元素符号又是化学式时,就同时具备了上述三层意义.
A、该符号是氮气的化学式,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O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可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但不能表示一种物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I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可表示碘元素,表示一个碘原子,但不能表示一种物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Ne属于稀有气体元素,可表示氖元素,表示一个氖原子,还能表示氖气这一纯净物,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一般有三层含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一种单质,微观:表示一个原子)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某无土栽培的营养液中含有磷酸钾(K3PO4).其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
A.﹣3 B.+1 C.+3 D.+5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磷酸钾的化学式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磷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3+x+(﹣2)×4=0,则x=+5价.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此类题.
4.下列实验操作或数据记录正确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取10.58g碳酸钠粉末
B.用pH试纸测得某地雨水酸碱度为5.8
C.用10mL的量筒量取9.0mL水
D.常温下,固体M的溶解度为36g,可配得该温度下36%的M溶液
【考点】称量器-托盘天平;测量容器-量筒;溶液的酸碱度测定;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A、根据托盘天平的精确度能准确到0.1g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pH试纸测定值的精确度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量筒的精确度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溶质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其精确度可达到0.1g,所以使用托盘天平不能称取10.58g碳酸钠粉末;故选项实验数据不合理.
B、由于标准比色卡上的数字只有整数,不能用广泛pH试纸测得某地雨水酸碱度为5.8,故选项实验数据不合理.
C、量筒的最小分度是0.1mL,所以用10mL的量筒能量取9.0mL水,故选项实验数据合理.
D、溶质质量分数=×100%,溶解度为36g,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6.5%,不可能为36%,故选项实验数据不合理.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称量容器的精确度,在实验记录数据时必须依据所选仪器的精确度进行记录,否则数据就失去了意义.
5.下列实验方案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B.
用碳酸钠溶液鉴别盐酸和石灰水
C.
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D.
稀释浓硫酸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碱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鉴别;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分析】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氢氧化钠;
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吧浓硫酸缓缓注入水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据此逐项分析.
【解答】解:A、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实验过程中,伸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的试管进入的液体比伸入水中的多,说明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反应,故方案正确;
B、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因此可以用碳酸钠溶液鉴别盐酸和石灰水,故方案正确;
C、通过两处白磷的对比可知燃烧需要氧气,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对比说明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但没有实验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具有可燃性,故方案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吧浓硫酸缓缓注入水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因此该方法正确.
故选:C.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6.微粒是构成物质的基础,下列对微粒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仅有碳原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
B.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电子
C.水结冰后体积膨胀是因为水分子变大
D.Cl﹣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A、根据纯净物的定义分析;
B、根据原子的构成分析;
C、根据变化的特征分析;
D、根据Cl﹣离子的构成分析.
【解答】解:A、仅有碳原子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金刚石和石墨混合在一起属于混合物,不属于纯净物,故A错误;
B、原子中不一定都含有质子、中子、电子,氢原子中不含有中子,故B错误;
C、水结冰后体积膨胀是因为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的体积没有变化,故C错误;
D、Cl﹣的离子是由氯的原子得到了一个电子形成的,结构示意图为,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微粒的性质、变化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基础知识.
7.分类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中有错误的是( )
A.有机物:甲烷、酒精、葡萄糖(C6H12O6)
B.肥料:尿素、硝酸钾、磷酸二氢铵
C.盐:硫酸铜、盐酸、氯化铝
D.合成材料: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考点】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分析】根据物质的分类知识及农作物生长所需要元素、盐、合成材料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有机物通常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甲烷、酒精、葡萄糖(C6H12O6)都属于有机物,故选项正确;
B、尿素、硝酸钾、磷酸二氢铵,都含有农作生长需要的元素,都属于肥料,故选项正确;
C、硫酸酸铜、氯化铝都属于盐,盐酸属于酸、故选项错误;
D、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都属于合成材料,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分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组成进行.
8.学习化学以后,我们对水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水时在负极得到氧气
B.少量植物油滴入水中,形成植物油的水溶液
C.水的蒸馏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
D.过滤能使硬水转化为软水
【考点】电解水实验;硬水与软水;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A、根据电解水“正氧负氢”分析;
B、根据软水和硬水的鉴别方法考虑;
C、根据水蒸发时发生变化的是分子之间间隔考虑;
D、根据硬水软化法分析.
【解答】解:A、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故A错误;
B、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能够形成溶液.故B错误;
C、水蒸发是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度加快,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种类不变,故C正确;
D、生活中通过煮沸法使硬水软化,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性杂质,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或排列方式,分子本身不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知道鉴别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了解电解水实验的结论.
9.有关反应2Mg+CO22MgO+C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B.Mg不能取代红磷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
C.CO2发生了氧化反应
D.燃烧可以不需要氧气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空气组成的测定;氧化反应;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A、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B、根据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失去了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Mg不能取代红磷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失去了氧,CO2发生了还原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燃烧可以不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置换反应的特征、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针对目前备受关注的“疫苗事件”,小照查阅资料认识了一种产生流感疫苗的原料莽草酸(C7H10O5),下列关于草莽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莽草酸是由22个原子构成的
B.莽草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莽草酸属于氧化物
D.莽草酸中含有5个水分子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分析】A.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C.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解答】解:A.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因此每个莽草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故错误;
B.莽草酸中碳、氢、氧的质量比是(12×7):(1×10):(16×5)=84:10:80,可见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正确;
C.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莽草酸是由、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D.莽草酸是由莽草酸分子构成的,其中不含水分子,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下列各组物质在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NaOH、Na2CO3、H2SO4 B.NaCl、Ba(NO3)2、KOH
C.CaCl2、NaNO3、AgNO3 D.FeCl3、MgSO4、KCl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各离子之间不能反应,不能有带色的离子分析,
A、根据碳酸根离子会和氢离子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判断.
B、根据硝酸盐都溶于水进行判断,
C、根据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沉淀进行分析,
D、根据铁离子在溶液中显黄色进行判断,
【解答】解:A、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能够发生反应而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不能共存,故A错误,
B、各个物质的离子之间不会发生反应生成水、气体、沉淀,所以可以共存,故B正确,
C、氯离子和银离子能够发生反应而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共存,故C错误,
D、铁离子在溶液中显黄色,而本题要求的是无色,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主要判断各物质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和有无带色离子的存在.
12.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食品添加剂有害人体健康,应禁止使用
B.霉变花生含黄曲霉素,必须煮熟后才可食用
C.包粽子用的基本原料糯米含的营养素主要是蛋白质
D.购物时减少使用塑料袋,是为了缓解“白色污染”
【考点】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白色污染与防治;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分析】A、根据在国家卫生部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食品添加剂一般对人体无害进行分析;
B、根据霉变的食物中含有黄曲霉素,对人体有害进行分析;
C、根据糯米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白色污染主要是由废弃塑料引起的分析.
【解答】解:A、食品添加剂在一定范围内控制用量,可以添加在食品中,过多有害,故A错误;
B、霉变的花生中含有黄曲霉素,黄曲霉素能够危害人体健康,煮熟后也不可食用,故B错误;
C、包粽子用的基本原料糯米含的营养素主要是糖类,故C错误;
D、目前塑料袋大多都是不可以降解的,是造成白色污染的罪魁祸首,所以要减少使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是历年中考的热点,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13.向硫酸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物质不能验证反应发生了的是( )
A.硫酸钠溶液 B.铁粉 C.氯化钡溶液 D.氧化铜粉末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然后结合选项中的物质性质,判断是否会发生反应.
【解答】解: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A、硫酸钠既不会与硫酸、氢氧化钠反应,也不会与硫酸钠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故A错误;
B、铁会与稀硫酸反应,加入铁粉后没有气泡产生,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和硫酸、发生了反应,故B正确;
C、氯化钡和硫酸、硫酸钠都会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证明,故C错误;
D、氧化铜会与硫酸反应,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和硫酸、发生了反应,故D正确.
故选:A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难度不大,需要认真分析反应原理,然后进行解答.
14.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方案
A
鉴别硝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
取样,滴加MgCl2溶液,观察现象
B
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
将粗盐研碎、溶解、过滤、蒸发
C
除去KCl中的KClO3
加入MnO2后再加热到固体质量不变
D
检验氢气的纯度
收集一试管气体靠近明火移开拇指点燃,听声音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氯化钠与粗盐提纯;酸、碱、盐的鉴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分析】A、根据氢氧化钾溶液能与氯化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硝酸钠溶液不与氯化镁溶液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B、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根据氯化钠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C、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D、根据氢气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解:A、氢氧化钾溶液能与氯化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硝酸钠溶液不与氯化镁溶液反应,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
B、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将粗盐研碎、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的过程),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
C、加入MnO2后再加热到固体质量不变,由于二氧化锰是反应的催化剂,因此引入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
D、检验氢气的纯度的方法是,收集一试管气体靠近明火移开拇指点燃,听声音,若发出“噗”的一声,说明已纯,故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5.向Cu(NO3)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下列情况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①溶液中有Fe2+、Cu2+、不溶物为Cu②溶液中有Fe2+、Cu2+,不溶物为Fe
③溶液中有Cu2+、不溶物为Fe、Cu ④溶液中没有Cu2+、不溶物为Fe、Cu.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铁比铜活泼,能置换出硝酸铜中的铜,生成硝酸亚铁,根据加入的铁粉的多少分析滤渣和滤液中存在的物质.
【解答】解:铁比铜活泼,能置换出硝酸铜中的铜,生成硝酸亚铁;
①、当加入的铁粉不足量时,溶液中有Fe2+、Cu2+、不溶物为Cu,故此项正确.
②、由于铁比铜活泼,能置换出硝酸铜中的铜,不溶物中有Fe时,溶液中不可能存在Cu2+,故此项不正确.
③、当加入的铁粉过量时,溶液中只有Fe2+、不溶物为Fe、Cu,故此项正确,
④、由于铁比铜活泼,能置换出硝酸铜中的铜,不溶物中有Fe时,溶液中不可能存在Cu2+,故此项不正确
由以上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可以考虑加入的铁粉的量进行分析.
16.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NaOH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至过量,加入稀硫酸质量与反应后溶液pH
B.
加热KMnO4时反应时间与剩余固体中钾元素质量
C.
20℃时,恒温蒸发饱和氯化钠溶液,蒸发时间与溶质质量分数
D.
向一定质量稀盐酸中加入铁粉,反应时间与溶液质量
【考点】酸碱溶液的稀释;溶质的质量分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A.由溶液的pH来分析解答;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C.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来分析;
D.根据反应过程中来分析.
【解答】解:A.氢氧化钠是一种碱,其水溶液显碱性,pH>7,图象所示错误;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故正确;
C.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溶剂即会析出溶质,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错误;
D.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56 2
可见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会增加,当酸完全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不再增加,故错误.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和所代表的反应的反应原理和相关物质的定量反应关系.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0分)
17.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2)氯化铵中的阳离子 NH4+ ;(3)缺乏易得佝偻病的元素 Ca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故可表示为:;
(2)氯化铵中的阳离子是铵根离子,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铵根离子可表示为:NH4+;
(3)儿童青少年缺乏钙元素易得佝偻病,钙元素可表示为:Ca;
故答案为:(1);(2)NH4+;(3)C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8.图片的插入使化学学习更加妙趣横生,由图回答问题:
(1)A表示的物质是 C60 ,构成该物质的微粒是 分子 (填“原子”、“分子”或“离子”);
(2)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H4+2O2CO2+2H2O ;
(3)C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
(4)D中蜡烛熄灭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 .
【考点】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1)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回答;
(2)甲烷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根据盐酸具有挥发性,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分析回答;
(4)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
【解答】解:(1)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A表示的物质是C60,构成该物质的微粒是分子;
(2)B中发生反应是甲烷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H4+2O2CO2+2H2O.
(3)由于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形成了盐酸,所以C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4)用杯子将蜡烛罩住,当蜡烛燃烧消耗掉杯子内的氧气时,蜡烛因与氧气隔绝而熄灭.所以D中蜡烛熄灭利用的灭火原理是: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
故答为:(1)C60,分子;(2)CH4+2O2CO2+2H2O;(3)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4)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属于课本中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19.《西游记》75回中,作者描述金箍棒“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中间…两头箝裹黄金片.花纹密布神鬼惊,上造龙纹与凤篆”.
(1)金箍棒的原材料“镔铁”,是古代中最重要的钢材料.“镔铁”属于 金属 (填“合成”或“金属”)材料.
(2)题干的描述文字解释:此棒能常年放入海水中而不被腐蚀的原因是 此棒由不活泼的金属包裹 .
(3)金箍棒表面使“鬼神”惊怕的花纹是利用硫酸铁来处理的.若实验室提供原料铁、稀硫酸、过氧化氢溶液制取硫酸铁.反应分两步,请写出第一步生成硫酸亚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Fe+H2SO4═FeSO4+H2↑ .第二步是向有酸剩余的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生成物只有硫酸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FeSO4+H2SO4+H2O2=Fe2(SO4)3+2H2O .
【考点】金属材料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根据合金的特性进行分析;
(2)根据金属金属锈蚀的条件进行分析;
(3)根据反应物、生成物、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
【解答】解:(1)镔铁又名宾铁,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中最重要的钢材料之一,其制作工艺是把一般易腐蚀的钢表面磨光,再用腐蚀剂进行处理,故“镔铁”属于合金;故填:金属;
(2)由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金箍棒能常年放入海水中而不被腐蚀的原因是因为此棒由不活泼的金属包裹,故填:此棒由不活泼的金属包裹;
(3)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
↑;向有酸剩余的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生成物只有硫酸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SO4+H2SO4+H2O2=Fe2(SO4)3+2H2O;故填:Fe+H2SO4═FeSO4+H2↑;2FeSO4+H2SO4+H2O2=Fe2(SO4)3+2H2O.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镔铁”的性质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0.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 20g ;
(2)小梁同学用蒸发溶解结晶的方法从溶液中提取某物质,该物质是 乙 (填“甲”或“乙”);
(3)70℃时,分别将50g甲、乙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甲溶液的质量为 150g ,以下对于这两种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更大
B.甲溶液蒸发10g水,可变成饱和溶液
C.两种溶液降温到55℃时,溶液质量不相等
D.两种溶液升温到85℃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均不变.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1)据溶解度曲线查找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2)能用蒸发溶解结晶的方法从溶液中提取固体,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据此解答;
(3)据该温度下甲 的溶解度可推测得到该温度下X的水溶液的质量,并结合二者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及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图可知: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g;
(2)小梁同学欲用蒸发溶解、结晶的方法从溶液中提取某固体,则该物质有可能是乙,因为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3)70℃时甲的溶解度是7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70g的甲,所以分别将50g甲、乙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甲物质可完全溶解,所得甲溶液的质量为 150g,乙的溶解度小于50g,所以乙物质不能全部溶解;
A.相同溶剂中溶解的甲多乙少,所以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更大,正确;
B.甲溶液蒸发10g水,则溶液中还有90g水,90g水最多溶解63g,溶液依然是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C.两种溶液降温到55℃时,二者的溶解度相等,均为40g,所以均析出晶体,溶液质量相等,是140g,故错误;
D.两种溶液升温到85℃时,甲乙溶解度均增大,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而乙的溶解度依然小于50g,则乙中固体会继续溶解但仍有剩余,则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故错误;
D.故答案为:(1)20g;(2)乙;(3)150g;(4)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概念解决相关的问题,要仔细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1.A、B、C、D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物质,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和反应关系(“→”表示相连物质能转化,“﹣”表示相连物质能反应).
(1)若A、B、C、D中均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常温下,A为无色液体,C为黑色固体,则A为 水 ,D常见的用途 冶炼金属 .
(2)若A、B、C、D为四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A为气体,C可做炉具清洁剂,则B的俗名为 纯碱 ,写出A→B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OH+CO2═Na2CO3+H2O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根据A、B、C、D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物质,A、B、C、D中均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常温下,A为无色液体,C为黑色固体,A和B会相互转化,B会生成C,所以A是水,B是氧气,C是氧化铜,D是一氧化碳,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根据C是炉具清洁剂,A为气体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A、B、C、D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物质,A、B、C、D中均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常温下,A为无色液体,C为黑色固体,A和B会相互转化,B会生成C,所以A是水,B是氧气,C是氧化铜,D是一氧化碳,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是水,D是一氧化碳,能用于冶炼金属,故填:水,冶炼金属;
(2)A为气体,C可做炉具清洁剂,故C是氢氧化钠,B能生成氢氧化钠,故B可能是碳酸钠,A是气体,故A可能是二氧化碳,D可能是盐酸,带入框图,推断合理;B是碳酸钠,俗称纯碱,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填:纯碱;2NaOH+CO2═Na2CO3+H2O.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三、实验题(共2小题,满分11分)
22.为了探究碳及其氧化物的某些性质,用以下装置进行实验:(B装置目的是为了除去杂质HCl气体).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长颈漏斗 ;
(2)E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O+COCu+CO2 ;A装置也可以用于实验室制氧气,方程式是 2H2O22H2O+O2↑ .
(3)D装置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化合反应 .
(4)CO2通过C装置后浓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变小 (填“变大”、“变小”、“不变”);
(5)F装置除了吸收CO2外还可以起到的作用是 收集一氧化碳 .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2)高温条件下,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通常情况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3)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4)浓硫酸能够吸收水蒸气;
(5)一氧化碳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不溶于水.
【解答】解:(1)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故填:长颈漏斗.
(2)E装置中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COCu+CO2;
A装置也可以用于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故填:CuO+COCu+CO2;2H2O22H2O+O2↑.
(3)D装置中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
故填:化合反应.
(4)CO2通过C装置后,浓硫酸中溶质质量不变,溶液质量增大,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故填:变小.
(5)F装置除了吸收CO2外还可以起到的作用是收集一氧化碳.
故填:收集一氧化碳.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3.某初三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Ⅰ.检查装置气密性:保持K1关闭,打开K2、K3,向乙中加水至浸没下端导管口,用热毛巾捂住甲瓶外壁,若观察到 乙中下端导管口产生气泡 的现象,说明装置左侧气密性良好;用同样方法可以检查装置另一侧的气密性.
Ⅱ.向甲中加入石灰石,乙中加入碳酸钠溶液,连接装置.
Ⅲ.打开K1,用注射器向甲中注入稀盐酸,直至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
Ⅳ.通过K1上方导管收集气体(收集装置略去).
Ⅴ.打开K2、K3,关闭K1,最终观察到乙中溶液变浑浊,停止实验.
依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乙中液体变浑浊的方程式 Na2CO3+CaCl2═CaCO3↓+2NaCl .
(2)反应结束后,乙中一定有 氯化钠 ,还有别的溶质吗?小组同学对此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没有别的溶质;
猜想二.还有氯化钙;
猜想三.还有氯化氢、氯化钠;
猜想四.还有碳酸钠
其中猜想 三 不成立
为证明探究哪种猜想正确,可以选择下列试剂中的 AD (填字母).
A.稀盐酸、碳酸钠溶液 B.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
C.硝酸银溶液、稀硝酸 D.碳酸钾溶液、氯化钙溶液.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Ⅰ.凡是有气体参加或产生的实验,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
(1)乙中液体变浑浊,是因为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2)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稀盐酸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碳酸钾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
【解答】解:Ⅰ.检查装置气密性:保持K1关闭,打开K2、K3,向乙中加水至浸没下端导管口,用热毛巾捂住甲瓶外壁,若观察到乙中下端导管口产生气泡,说明装置左侧气密性良好;用同样方法可以检查装置另一侧的气密性.
故填:乙中下端导管口产生气泡.
(1)乙中液体变浑浊,是因为打开K2、K3,关闭K1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导致甲中气体压强增大,把氯化钙压入乙中,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
故填:Na2CO3+CaCl2═CaCO3↓+2NaCl.
(2)反应结束后,乙中一定有反应生成的氯化钠;
其中猜想三不成立,这是因为如果含有氯化氢,则氯化氢能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不能产生白色沉淀.
故填:氯化钠;三.
为证明探究哪种猜想正确,可以选择稀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利用稀盐酸可以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碳酸钠,利用碳酸钠溶液可以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钙;
也可以利用碳酸钾溶液和氯化钙溶液,利用碳酸钾溶液可以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钙,利用氯化钙溶液可以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碳酸钠.
故填:AD.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四、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7分)
24.向NaH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无气泡产生时,消耗稀硫酸20g,产生气体4.4g,称量反应后溶液总质量为115.6g.(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计算:
(1)NaHCO3中钠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23:48 .
(2)所用NaH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已知实验室中常用3%~5%的NaHCO3溶液来进行浓硫酸的事故处理,若用(2)中溶液(溶液质量、质量分数皆不变)来配制4.2%的NaHCO3溶液以备不时之需,需要向溶液中加 100 g(填“H2O”或“NaHCO3”)才符合要求.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2)由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碳酸氢钠、
(3)根据题意,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解答.
【解答】解:
(1)碳酸氢钠中钠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23:(16×3)=23:48;
(2)设溶液中NaHCO3质量为x.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2NaHCO3+H2SO4═Na2SO4+H2O+2CO2↑
168 88
x 4.4g
x=8.4g
NaHCO3溶液的质量=115.6g+4.4g﹣20g=100g
所用NaH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8.4%;
(3)由100g8.4%的NaHCO3溶液配制4.2%的NaHCO3溶液,需要向溶液中加水的质量为y
100g×8.4%=×4.2%
y=100g
答案:
(1)23:48;
(2)所用NaH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4%;
(3)100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