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化学实验 8页

  • 2.15 MB
  • 2021-05-10 发布

北京中考化学实验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实验题32 33 ‎ 朝阳 32.(5分)某化学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若装置Ⅰ中加入石灰石和过量稀盐酸,装置Ⅱ中加入澄清 石灰水。打开a,关闭b,装置Ⅰ中观察到的现象 是 ;一段时间后,关闭a,打开b,装置Ⅱ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若利用装置Ⅱ完成模拟合成氨气(N2+3H2 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过程中的气体混合实验。从装置 Ⅱ右侧导管通入氮气,左侧导管通入氢气,则装置Ⅰ中加入的药品是 ,装置Ⅱ中加入浓硫酸,则装置Ⅱ的作用有:① ;②使氮气和氢气充分混合;③通过观察 来控制气体的体积比,从而提高氮气和氢气的利用率。‎ 石景山 32.(5分)用如右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两个实验(已知: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1)打开止水夹,向Ⅰ中液体加入一种黑色固体、Ⅱ中液体加入一种白色固体。 ‎ Ⅰ和Ⅱ中均有气泡出现,且Ⅱ中液体内出现燃烧现象。‎ ‎①写出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②请说明Ⅱ中出现燃烧的原因________。‎ ‎(2)打开止水夹,向Ⅰ中液体加入一小块固体。Ⅰ和Ⅱ中均有气泡出现,且Ⅱ中液体 出现浑浊现象。关闭止水夹,发现Ⅱ中液面上升,溶液由浑浊变澄清。‎ ‎①请说明溶液由浑浊变澄清的原因________。‎ ‎②若实验后Ⅱ中澄清液中的溶质由一种或两种物质组成,为检验其成分,应该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 丰台 32.(4分)下面是某兴趣小组同学做的3个小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仪器的固定装置已经省略)。 ‎ ‎(1)若甲中为二氧化锰,连接甲乙装置,______________(填开关“K1”和“K2”的操作),从分液漏斗向甲中加入适量双氧水,该实验可以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甲中为水,丙中为红色溶液,连接甲丙,打开K1,关闭K2,从分液漏斗向甲中加入某药品后,丙中只看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写出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 西城 32.(7分)兴趣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实验。(试剂均足量,假设各步反应均完全,装置可重复使用,部分夹持装置已省略,组合装置气密性良好。)‎ K2‎ K1‎ 烧瓶 ‎ A B C D ‎ ‎(1)甲组同学利用A中产生的氧气验证B中的黑色粉末是炭粉。① 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 为完成此实验,除用装置A、B外,还需要补充的装置有 (填装置序号)。‎ ‎③ 说明黑色粉末是炭粉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 ‎(2)A中烧瓶内的气体可能含有CO、CO2、CH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烧瓶内气体的成分,乙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资料】甲烷和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 + 4CuO 4Cu + CO2 + 2H2O I. 将‎3.0 g的浓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烧瓶中,充分反应;‎ II.按A→C→B→C→D的顺序连接装置,打开K1,从K1处通入氮气,打开K2,排尽B中空气,加热B中足量的氧化铜固体,充分反应;‎ III.反应结束后,测得烧瓶中溶液的质量为‎3.1 g,B中固体的质量减少了‎0.32 g,第二个C装置的质量增加了‎0.18 g。‎ ‎① 打开K2前通入氮气的目的是 。② 两个装置C中试剂相同,装置C中的试剂名称是 。③ 烧瓶中气体的成分是 。‎ 密云 32.(6分)葡萄糖是生命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提出问题】 葡萄糖燃烧的产物是CO2和H2O,由此能否推断葡萄糖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实验设计】 为了确定葡萄糖的元素组成,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其中浓硫酸、无水CaCl2均为常用干燥剂,部分固定装置省略,假设每个装置中均吸收完全或反应完全)。‎ ‎(1)装置A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 ‎(2)装置B处Fe2O3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 ‎【方案评价】 用充有空气的储气球代替制备氧气的装置 ,是否更有利于实验的进行,为什么? 。(填“是”或“否”及理由)‎ ‎【数据处理】下表是同学们填写的实验报告,请你帮助完成。‎ 实验事实 数据分析及结论 ‎1.8g葡萄糖完全燃烧,得到‎2.64g CO2和1.‎08g H2O 结论:葡萄糖含有 元素 数据分析的依据是 。‎ ‎【 讨论交流】上述实验装置D、E中盛放的都是NaOH固体,试分析两次使用NaOH固体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 朝阳 33.(8分)课外小组同学用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水接触时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 ‎(1)实验准备 ‎【查阅资料】‎ ‎①过氧化钠能与水、二氧化碳,盐酸反应,反应过程中均有氧气放出。‎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除生成氧气外,还生成一种工业上制玻璃的原料,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CO2能与碳酸钠水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CO2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几乎不溶解。‎ ‎【设计方案】‎ ‎①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②老师指出,应在M点前增加下列 装置,才能得到更准确的实验结论。‎ ‎(2)实验过程①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K1、K2关闭;‎ ‎②向装置中分别加入所需药品,写出装置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实验时,先打开 (填K1 或K2 ),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a口处,一段时间后,关闭它,再打开另一个弹簧夹,再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a口处。‎ ‎④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始终不复燃。‎ ‎ (3)实验分析①为观察到最终木条复燃,甲建议在Ⅲ后安装一个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目的是 ;‎ ‎②乙认为即使采纳甲的建议且最终观察到木条复燃,也不能证明CO2与Na2O2发生反应,原因是 。‎ ‎(4)实验反思 丙同学认为:应进一步证明CO2与Na2O2反应生成新物质。他补充的实验是:取Ⅲ中反应后所得固体滴加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则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 丁同学认为:丙同学实验时应将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否则不能证明CO2与Na2O2反应,其理由是 。‎ 通州 33.(7分)小强同学看到妈妈将买来的排水口洗净剂(主要成分:过碳酸钠、柠檬酸)洒在厨房排水口网状盖的底部,倒上温水后迅速冒出气泡。为了解其反应过程,他与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足量的 澄清石 灰水 温水 排水 口洗 净剂 ‎【探究一】小组同学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            A     B        C 实验中观察到如下现象:A中有气泡产生;B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收集到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由此同学们得出结论:生成的两种气体分别是: (填化学式)。B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探究二】(1)实验过程:‎ ‎     教师提供了一瓶过碳酸钠(Na2CO4),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①‎ ‎②‎ ‎③‎ 过碳酸 钠样品 温水 无色溶液X 缓缓冒出气泡 溶液X取样 加入MnO2‎ 迅速冒 出气泡 带火星 的木条 木条 复燃 ‎(2)提出问题:无色溶液X中的溶质有哪些物质?‎ ‎(3)猜想与假设: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X溶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 ;还可能存在Na2CO3、NaHCO3、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 ‎(4)查找资料:‎ 资料1:氯化钙溶液呈中性;氯化钙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合不发生反应;‎ 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混合后发生如下反应:Na2CO3 + CaCl2 ═ CaCO3↓ + 2NaCl。‎ 资料2:NaHCO3溶液呈碱性,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氢钠、碳酸钠与足量的酸反应产物相同。‎ ‎(5)实验过程:小组同学对溶液X中的溶质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将下列实验方案填写完整。‎ 实验操作 主要实验现象 结论 ‎①‎ 证明溶液中有Na2CO3‎ ‎②‎ 证明溶液中无NaHCO3‎ ‎③‎ 证明溶液中无NaOH ‎(6)实验反思:根据资料,NaHCO3溶液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于是,同学们猜想: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是否可以发生 (写方程式)这样的反应?于是,同学们进行了新的探究实验。‎ 房山 33.(8分)膨松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它在面包制作过程中发生反应产生气体,使面包变得松软。膨松剂反应产生气体的量作为检验膨松剂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已知某膨松剂含碳酸氢钠、碳酸氢铵(NH4HCO3)中的一种或两种,化学兴趣小组对该膨松剂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2NaHCO3 △ Na2CO3+H2O+CO2↑; NH4HCO3 △ NH3↑+H2O+CO2↑。 ‎ ‎②浓硫酸常用于吸收水蒸气和氨气。‎ ‎③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不与氨气反应。‎ 实验I:探究膨松剂的成分 按右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夹持仪器略去,‎ ‎ 下同)。‎ ‎(1)实验记录 ‎ 实验操作 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①‎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向装置中加入药品。‎ 关闭K1,打开K2‎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 点燃酒精灯。‎ 打开K1,关闭K2。‎ 试管中白色固体减少,‎ ‎______________‎ 有二氧化碳生成,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③‎ 打开K2,关闭K1。‎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有氨气生成。‎ ‎④‎ 继续充分加热。‎ 试管中仍有固体 ‎(2)得出结论:该膨松剂的成分为 。‎ 实验II:探究膨松剂受热产生气体的量 ‎(1)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如下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各装置中的试剂为足量)。‎ 膨松剂 ‎ ‎ 将8g膨松剂装入装置B中,通过测定实验前后装置 (填字母序号)的质量,其质量差即为样品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加热前,先对已连接好的装置A、B和C通一段时间的空气,再连接上装置D、E;加热过程中,装置C的作用是 ;停止加热后,应继续通入空气一段时间,以保证产生的气体被装置充分吸收。‎ ‎(2)测定氨气的质量:调整上图装置的连接顺序为 。另取8g膨松剂装入装置B中,通过测定实验前后装置C的质量,其质量差即为样品产生的氨气的质量。‎ ‎【解释与结论】同学们进一步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后,认为该膨松剂质量良好。‎ ‎【反思与评价】实验II中,若没有装置E,造成测定结果可能会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丰台 33.(9分)某学习小组对在实验中吸收过二氧化碳气体的碱石灰成分进行了研究。‎ ‎【查阅资料】‎ ‎① 碱石灰是CaO与NaOH 的固体混合物,通常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及干燥气体。‎ ‎② 碱性的Na2CO3溶液可以与中性的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提出猜想】‎ 该碱石灰的主要成分可能含有 、Ca(OH)2、CaCO3、NaOH和 。‎ ‎【设计方案、收集证据】‎ ‎(1)甲同学在烧杯中放入少量的碱石灰样品,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有白色沉淀,甲同学认为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乙同学认为他的结论不准确,原因是:‎ ‎ (填化学方程式)。‎ ‎ (2)乙同学进一步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过程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从甲同学的烧杯中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 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 ‎ 。‎ ‎②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无明显现象 通过实验及分析,样品中不含有:‎ ‎ 。‎ ‎【解释与评价】‎ ‎(1)乙同学进一步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通过称量B装置的质量变化来确定样品的成分及质量(气密性良好,每步均完全反应,操作无误)。多次实验发现测定结果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偏差,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 ‎(2)在老师的指导下乙同学完善了实验装置,并重新进行了实验,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将5.06g干燥的样品放入锥形瓶中;‎ ‎②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关闭活塞b;‎ ‎③称量盛有氢氧化钠浓溶液的D瓶质量;‎ ‎④向锥形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⑤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⑥称量D瓶质量,增重2.2g。‎ 通过分析及计算可知:5.06g样品中各成分及质量 。‎ ‎32 33 答案 朝阳 32.(5分) (1)固体减少有气泡产生 液面上升,浑浊液体变澄清,有气泡冒出 (2)Zn和稀硫酸(合理答案得分) 干燥进入的气体 观察冒出气泡的速率 石景山 32.(5分)(1)① 4P + 5O2 点燃 2P2O5 ② 白色固体(白磷)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并达到着火点 ‎(2)① Ⅰ中盐酸进入Ⅱ中将碳酸钙完全反应 ② 取Ⅱ中的澄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2分)‎ MnO2‎ 丰台32、(4分)(1)关闭K1,打开K2; 2H2O2 2H2O + O2↑(2)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打开K1后,丁中液体倒吸入甲,产生无色气泡,浑浊减少(消失),甲中液体流入丁。‎ 西城 32.(7分)(1)①2H2O2 2H2O + O2↑ ②CD ③C + O2 CO2 Ca(OH)2+ CO2 = CaCO3↓+ H2O ‎(2)①防止倒吸 ②浓硫酸 ③ CO2 和CH4(0,2分)‎ 密云 32.(6分)每空1分 ‎(1) 吸收从随着氧气溢出的水蒸气,防止影响C处的称量结果。(2)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方案评价】否 ,空气中的CO2会干扰实验结果的测定 ‎【数据处理】葡萄糖含有C、H、O三种元素,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或者“元素的种类和质量在化学变化前后不变”‎ ‎【讨论交流】D中NaOH吸收葡萄糖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E中的NaOH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以减少误差 朝阳33.(8分)‎ ‎(1)【查阅资料】①2Na2O2+2CO2=2Na2CO3+O2 【设计方案】②C ‎(2)CaCO3+2HCl=CaCl2+H2O+CO2↑ K2‎ ‎(3)①除去未充分反应的CO2 ②水与Na2O2反应生成氧气 ‎(4)Ⅲ中固体含有未反应完全的Na2O2,与稀盐酸反应会产生O2,不能确认Na2CO3的存在(2分,答不全0分)‎ 通州33.(7分) [探究一] O2、CO2 CO2 + Ca(OH)2 = CaCO3↓+ H2O [探究二](3)H2O2‎ ‎(5)‎ 实验操作 主要实验现象 取溶液X适量于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取①中反应后上层清液适量,加入适量稀盐酸 无气泡 取①中反应后上层清液适量,加入酚酞试液 不变色 ‎(6)NaHCO3+NaOH=Na2CO3+H2O ‎ 房山33.(8分,倒数第二个空 2分,其余每空1分)‎ 实验I:(1)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 + Ca(OH) 2 CaCO3↓ + H2O ‎ ‎(2)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铵 实验II:(1)D ②除去水蒸气和氨气 (2)A、B、D、C、E(或B、D、C、E) (2分)‎ ‎【反思与评价】偏大 丰台33.(9分)【提出猜想】CaO Na2CO3 ‎ ‎【设计方案、收集证据】(1)Na2CO3+ Ca(OH)2 CaCO3↓ + 2NaOH ‎ (2)乙同学进一步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过程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从甲同学的烧杯中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C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Na2CO3+ CaCl2 CaCO3↓ + 2NaCl,‎ 不含有:Ca(OH)2、NaOH和 CaO 。‎ ‎②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无明显现象 ‎【解释与评价】‎ ‎(1)锥形瓶中残留的CO2未被吸收会导致结果偏小,而挥发出来的盐酸及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被吸收则会导致结果偏大;每次实验两种因素综合作用,残留的CO2质量大于挥发出来的盐酸及空气中二氧化碳水蒸气质量导致结果偏小,反之则导致偏大。(答出导致数据误差的2个因素,并进行比较,得2分;仅答出导致数据误差的2个因素或1个因素,没有进行比较,得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