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5.0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练习及答案

  • 5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一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 ‎ 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 ‎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答:‎ ‎ 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答:‎ ‎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 ‎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答:‎ 二 F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6题。     “咔嚓——呼”,一声尖响,一阵冷风骤雨,沉闷拥挤的车厢里激起一片惊呼。原来,后车厢前排那块有裂纹的窗玻璃,在公共汽车急转弯中被震飞了小半块,幸好没伤人。     一阵忙乱之后,就听见乘客中有人说:“大清早就触霉头!”“现在乘车啊,真是……”     后门那位理着童花式短发的年轻女售票员红着脸,一声不吭的站起来,走到玻璃窗前。座位上一对盲人夫妇手握着手,默默坐着,雨水已打湿了他们的脸和前襟。姑娘的脸更红了,忙撑开手中的花折伞,堵住洞口。     车厢里一下子静了,大家的目光柔和下来。     “对不起,师傅们,这块玻璃应该换了。怪我们……”“姑娘柔气轻声地刚说了一半,一阵狂风把她娇小的身子刮退半步,话也咽了进去。这时,一只大手抓住伞柄,助她往前一顶。只听“咝——”,伞面被尖利的破璃撕开一道口子,伞骨也断了一根,但洞口又封住了。“唷——”在乘客的惋惜声中,姑娘却朝着身边这位四十多岁、面带歉意的大汉感激的笑了,笑得弯了眉毛。     “你去吧,我来!”大汉胸前红字告诉人们,他是一位钢铁工人。他的声音也像金属撞击一样铿锵有力。     姑娘又去忙着招呼售票,只是声音更甜更亮。     “玻璃窗修好了?”盲人夫妇问。     “雨停了。”大汉回答。     “那就好。”     乘客们都善意的笑了,车厢里显得格外温暖。     公共汽车又驶过两站。大汉身边一位正在背外语的小伙子突然伸出手说:“你该下车了,交给我吧!”“你怎么知道?”“咱们都是老乘客了。”“那,哈哈……”     又过了两站,小伙子也要下车了,一位女同志刚想接过来,可是伞柄却被一个面皮白白的学生急忙抢了过去。周围的人又笑了。     一站又一站,一人又一人。伞柄被众人握得暖烘烘的。这暖意不断传给后来者,也传给了车厢里的每一个人。(选自小小说《伞》) 1.本文运用的叙述方法是_____________ 2.本文以___________为线索,记叙了在冷风骤雨的天气里,公共汽车车厢玻璃破了以后,售票员和乘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 ‎ 3.“大汉”“面带歉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姑娘却朝“大汉”“感激 的笑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中画线部分,想一想:“大汉”为什么要“欺骗”盲人夫妇,乘客们为什么又“都善意的笑了”? 答:‎ ‎ 5.本文的情节,可以分为“震飞玻璃”→“_____ _____”→“_____ ‎ ‎ __ ___”三个部分。 6.联系全文,可见文章结尾处的“暖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G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5题。     ①这天终将来临——在某一时刻,医生将确诊我的大脑已经停止思维,我的生命实际上已经到此结束。     ②当这一刻来临,请不必在我身上装置起搏器。请不要把这床叫做临终之床,把它称为生命之床吧。请把我的躯体从这张生命之床上拿起,去帮助他人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③‎ 把我的双眼献给一位从未见过这五彩缤纷的世界的人;把我的心脏献给一位心肌失能、心痛终日的人;把我的鲜血献给一位在车祸中幸免死亡的少年;把我的肾脏献给一位依靠人造肾脏周复一周生存艰难的人。拿走我身上每一根骨头,每一束肌肉,每一丝纤维,把这些统统拿尽,丝毫不剩,想方设法使跛脚小孩重新行走自如。如有必要,取出我的细胞,让它们生长,以便有朝一日一个哑儿能在足球场上欢呼,一位聋女能听到雨滴敲打窗子的声音。     ④将我身上的其余一切燃成灰烬。将这些灰烬迎风散去,化为肥料,滋润百花。     ⑤如果你一定要埋葬一些东西,就请埋葬我的缺点、我的胆怯和我对待同伴们所有的偏见吧。     ⑥如果你想记住我,那么就请你用善良的言行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们吧。假如你的所作所为无负我心,我将与世长存。 1.这篇短文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2.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将“临终之床”称为“生命之床”? 答:‎ ‎ 3.文中画横线句在结构上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4.请为这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并作分析评述。(所找内容用波浪线标示) 分析评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                                                              忆  读  书                                                                 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 ‎ 《虹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本文选用时有删节)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决定咬了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6分)i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答:‎ ‎ ‎ 五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①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②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萧管笛,无一不通。 ③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放风筝的钱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在小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由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 ④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上学,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待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给我去伴奏。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⑤‎ 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儿子那时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回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我的老伴告诉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他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不料他带回了一个同学。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是个“黑人”。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公安局随时可以来查户口,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也可能举报。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⑥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 ⑦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⑧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1.文章开头“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我”有双重身分,既是______________,又是_______________。据此,文章主体可分为两个部分,连接两部分的一个重要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表现了“父亲”的性格特征。 4.文章第⑤段中略写了_______件事,详写了_______件事;该段中“使我们非常为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末一空用文中词语回答) 5.第⑦段中两次写到“没大没小”,第一处的意思是_______,第二处的意思是_______。 6.本文艺术表现上的特点之一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请概述一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③段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从全文看,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8.认真品昧,第8段中“而且,可恶!”一句中的逗号不能去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9.从文章选材的角度看,第④段中画线部分似乎有损于“父亲”的完美,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六 我的父亲丰子恺,平日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圈”,是唐朝名画京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父亲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向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这幅背纤图。 1.用“~~”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记了三件事,根据记叙要素的知识,你认为第一件事的结果是什么?选出正确的答案。 A.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 B.父亲画的画被青年农民看到。 C.父亲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 D.父亲接受了青年农民的意见,重画了一张。 【答】(        ) 3.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的内容。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丰子恺先生对子女说“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这句话强调了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1.《海燕》是一首著名的散文诗。列宁非常喜欢这首诗,并曾在文中引用过其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燕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描写海燕,表现了海燕的英勇无畏的气概。 3.好的语言标准有:A.明确;B.朴素:C.简洁;D.形象;E.音乐性等。《海燕》的语言铿锵有力,充满革命激情,有着极强的音乐性。请揣摩下面三个句子,看它们分别体现了哪条标准,并将字母序号填在句后括号内。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回忆我的母亲》)    (        ) ②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原文修改前无“一带”一词)就有无限趣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 ③“……看见猹了,你便刺。运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故乡》)          (        )‎ 八                                                      一个七美元的梦                                                     (美)玛丽•卢•克杜勒     (1)“求购:小提琴,无力出高价。有意出售者请打电话给……”     (2)为什么我偏偏注意到这则广告呢?连我自己也不清楚。我乎时很少看这类广告的。     (3)我把报纸摊在膝上,闭上双眼:往事便一幕幕浮现在眼前:那时全家人备尝艰辛,靠种地勉强度日。我也曾想要一把小提琴,可家里买不起。     (4)我的两个孪生姐姐爱上了音乐。哈丽特•安妮学弹祖母留下的那台竖式钢琴,而苏姗娜学拉父亲的那把小提琴。由于她们不断地练习,没多久,简单的曲调就变成了悦耳、动听的旋律。陶醉在音乐中的小弟弟禁不住随着节奏跳起舞来,父亲轻轻地哼着,母亲也吹起口哨来,而我只是注意听着。     (5)我的手臂渐渐长长了,也试着学拉苏姗娜的那把小提琴。我喜欢那绷紧的琴弓拉过琴弦发出的柔美圆润的声音。“我多么希望能有一把琴啊!”但我清楚这是不可能的。     (6)一天晚上,我的两个孪生姐姐在学校乐队演出时,我紧紧闭上双眼,好把当时的情景深深印在脑海中。“总有一天,我也要坐在那儿。”我默默地发誓。     (7)那一年年景不好,收成不像我们所盼望的那么好。尽管岁月如此艰难,可我还是急不可待地问道:“爸爸,我可以有一把自己的小提琴吗?”“你用苏姗娜的那把不行吗?”父亲问。“我也想加入乐队,可我们俩不能同时用一把琴呀?”父亲的表情显得很难过。那天晚上,以及随后的许多夜晚,我都听到他在全家人晚间祈祷时向上帝祷告:“……上帝啊,玛丽•卢想要一把自己的琴。”     (8)一天晚上,全家都围坐在桌旁,我和姐姐们复习功课,母亲做针线活,父亲在给他大俄亥俄州哥伦布城的朋友乔治•芬科尔写信。父亲曾说,芬科尔先生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父亲边写边把信的部分内容念给母亲听。几个星期之后我才发现信中小一行字他没念:“请留心帮我三女儿寻觅一把小提琴好吗?我付不起高价,可她喜欢音乐,我们希望她能有自己喜欢的乐器。”     (9)过了几个星期,父亲收到哥伦布城的回信。于是我们全家驱车前往哥伦布城的爱丽斯姑姑家。到姑姑家后,父亲打了个电话,我在旁边听着。他挂上电话后问我:“玛丽•卢,你想和我一起去看望芬科尔先生吗?”“当然想。”我回答道。    ‎ ‎ (10)父亲把车开进一个居民区,停靠在一座古老而漂亮的楼房前的车道边上。我们按响了门铃。开门的是一位比我父亲年纪大些的高个儿先生。“请进!”他和父亲亲切地握手,两人马上攀谈起来。“玛丽•卢,我早就听说过你的一些情况。你父亲为你准备了一件礼物,定会叫你大吃一惊。”说完,芬科尔先生把我们领进客厅,拿出一个箱子,打开后拿出一把小提琴,便开始拉了起来。乐曲忽而高亢嘹亮,忽而又似瀑布飞泻。“哦,要是能像他那样拉该多好啊!”我心想。     (11)奏完一曲,他转过身来对父亲说:“卡尔,这是在一家当铺里找到的,才花了七美元,是把好琴。这下玛丽•卢可以用它演奏优美的乐曲了吧。”说完他把琴交给了我。     (12)看到父亲眼里的泪水,我终于明白了一切。我有了自己的琴了!我轻轻抚摸着琴。这把琴是用一种金光灿灿的棕色木料制成的,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那么温暖。“多漂亮啊!”我激动得气都透不过来了。     (13)我们回到爱丽思姑姑家,一进门,所有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我,看到父亲向母亲挤眼,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只有我还蒙在鼓里,我明白我和父亲的愿望已经得到了实现。     (14)我带着小提琴到学校上第一堂课的那天,当时那种万分激动的心情谁也无法想象。随后几个月里,我天天坚持练琴,感觉抵在额下的那温暖的琴木就像我身体的一部分,     (15)加入学校乐队的时候,我激动得浑身发抖。身着白色队服,我俨然像个女王,坐在小提琴组的第三排。     (16)首次公演是学校演出的小歌剧,当时我的心狂跳不已。礼堂里________(一个空座位都没有,形容人多)。我们乐队成员轻轻给乐器调试音调的时候,观众席里还嘁嘁喳喳说个不停。当舞台聚光灯射向我们时,台下立刻变得________(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安静)。父亲和母亲也都看着他们的小女儿,唇边挂着自豪的微笑。他们的小女儿怀抱着她那把珍爱的琴,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赞赏它。     (17)岁月似乎过得更快了,两个姐姐双双毕业后,我便坐上了首席小提琴手的座位。     (18)两年后,我也完成了学业,把珍爱的小提琴放回到琴箱里,步入了成年人的世界。先是接受护士培训,然后是结婚。在医院工作的几年里先后生育了四个女儿。     (19)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每次搬家,我都带着这把琴。每次打开行李布置居室时,我都要小心地把琴存放好,忙里偷闲时,想着我仍然多么珍爱它,且对自己许愿,不久以后还要用这把琴演奏几支曲子。     (20)我的几个孩子没有一个喜欢小提琴的。后来,她们相继结了婚,离开了家。     (21)现在我面前摆着这张登着求购广告的报纸。我极力不再去回首往事,而把这则引起我对童年回忆的广告又看了一遍,放下报纸,心想:“一定得把我的琴找出来。”     (22)我在壁橱深处找出了琴箱,打开盖,把安卧在那玫瑰色丝绒衬里中的小提琴拿出来,我手指轻轻抚摸着金色的琴木,令人惊喜的是琴弦仍然完好无损。我调试了一下琴弦,紧了紧弓,又往干巴巴的马尾弓上涂抹了点松香。     (23)接着,小提琴又重新奏出了那些铭记在我心中的最心爱的曲子。也不知拉了多久。我想起了父亲,在我孩提时他竭力满足我的一切愿望和要求,而我都不知是否感谢他。     (24)最后,我把小提琴重新放回箱子,拿起报纸,走到电话旁,拨通了那个号码。     (25)当天晚些时候,一辆旧轿车停靠在我家的车道旁。敲门的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先生。“我一直祈祷着会有答复我登在报纸上的那则广告。我的女儿太希望有一把小提琴了。”他边说,边查看我的那把琴,“要多少钱?”     (26)我知道,不管哪家乐器商店都会出笔好价钱。可此时,我听到自己的声音回答说:“七美元。”“真的吗?”他这一问,倒使我更多地想起了父亲。“七美元。”我又说了一遍,接着道:“希望你的小女儿也会像我过去那样喜欢它。”     (27)他走后我随即关上门,从窗帘缝里看到他妻子和孩子们正等候在车子里。突然车门打开,一个小姑娘迎着他双手托着的琴箱跑过来。     (28)她紧紧抱住琴箱,接着双膝跪在地上,“咔嗒”一声打开箱子。她轻轻抚摸着红彤彤的夕阳辉映下的那把琴,转过身,一下子搂住了面带微笑的父亲。     1.根据(16)段的语境,按括号中的提示,在横线上写出两个相应的成语。     答:A.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第(10)段画浪线的句子,以“××忽而……,忽而又似……”为形式造一个句子。    ‎ ‎ 3.本文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____,记叙线索是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这样两件事,其中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略写的是___________,这样安排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当“我”急不可待地向父亲表达想要一把小提琴的心愿时,父亲的表情为什么显得很难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12)段中,作者写道:“看到父亲眼里的泪水,我终于明白了一切”,你认为“父亲眼里的泪水”表达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写“我”在得到小提琴后多次用到“激动”、“珍爱”,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我”的这种情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两次提到求购小提琴的广告,这两则广告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26)段中“不管哪家乐器商店都会出笔好价钱”的一把小提琴,“我”为什么只卖“七美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一把七美元的小提琴圆了两个小女孩的梦。文章题目是“一个七美元的梦”,对这个“梦”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华老师,你在哪里?     小学二年级时,我们班换了一位老师叫华霞菱,女,刚从北平师范学校(简称北师)毕业,二十岁左右,个子比较高,脸挺大,还长了些麻子,校长介绍说,她是“北师”的高材生,将担任我们的级任(犹今之班主任)老师。   华老师对学生非常严格,尤其对一些“坏学生”特别严厉,我们都认为这个老师很厉害,怕她。但她教课、改作业实在是认真极了,所以,包括被处罚得哭了个死去活来的同学,也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谁说小孩子不会判断呢? 小学二年级,平生第一次作造句,第一题是“因为”。我造了一个大长句,其中有些字不会写,是用注音符号拼写的。那句子是:   放学以后,看到妹妹正在浇花呢,我很高兴,因为她从小就不懒惰。    华老师在全班念了我这个句子,从此,我受到了华老师的“激赏”。     但是,有一次我出了个“难题”,实在有负华老师的希望。华老师规定,“写字”课必须携带毛笔、墨盒和红模字纸,但经常有同学忘带致使“写字”课无法进行,华老师火了,宣布说再有人不带上述文具来上写字课,便到教室外面站壁角去。     偏偏刚宣布完我就犯了规,等想起这一节是“写字”课时,课前预备铃已经响了,回家再取已经不可能。     我心乱跳,面如土色。华老师来到讲台上,先问:“都带了笔墨纸了吗?”     我和一个瘦小贫苦的女生低着头站了起来。    华老师皱着眉看着我们,她问:“你们说,怎么办?”     我流出了眼泪。最可怕的是我姐姐也在这个学校,如果我在教室外面站了壁角,这种奇耻大辱就会被她报告给父母……天啊,我完了。 全班都沉默着,大家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那个瘦小的女同学说话了:“我出去站着吧,王蒙就甭去了,他是好学生,从来没犯过规。”     听了这个话或真是地处逢生,我喊道:“同意!”     华老师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厉声说了句:“坐下!”     事后她把我找到她的宿舍,问道:“当×××(那个女生的名字)说她出去站而你不用去的时候,你说了什么来着?”     我脸一下子就红了,我无地自容。    ‎ 这是我平生受到的第一次最深刻的品德教育,我现在写到这儿的时候,心仍然怦怦然,不受教育,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呢?    华老师有一次带我去先农坛参加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会前,还带我去一个糕点吃了一碗油茶,一块点心,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下馆子”了,这种在糕点铺吃油茶的经验,我借用了写到《青春万岁》里苏君和杨蔷云身上了。     运动会开完了,天黑了,挤有轨电车时,我与华老师失散了,真挤呀,挤得我脚不沾地。结果,我上错了车,我家本来在“西四牌楼”附近,却坐了去“东四牌楼”的车,到东四,仍然下不来车,一直坐到了北新桥终点……后来我还是找回了家,从此,我反而与华老师更亲了。     我们上三年级,级任老师就要换的,因此,华老师就不再教我们了,此后也有许多好老师,但没有一个像华老师那样细致地教育过我。(选文有删改) 1.根据要求分析文中划线句子。 (1)“华老师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表现了华老师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脸一下子就红了,我无地自容“,”脸红”和“无地自容”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叙事详略得当,哪一件事详写?哪几件事略写?这样处理详略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观全文,说说华老师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本文语言的突出特色是什么?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略加分析。 十                                                          门的悬念 学校大厅的门被踢破了。 ——可怜的门。自从安上那天起,几乎没有一天不挨踢。十三四岁的孩子,正是撒欢儿的年龄。用脚开门,用脚关门,早已成了不足为奇的大众行为。. 教导主任为此伤透了脑筋,他曾在门上张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可是不顶用。他找到校长:干脆,换成铁门——让他们去“啃”那铁家伙吧。校长笑了,说,放心吧.,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很快,破门拆下来,新门装上去了。 新门似乎挺带“人缘”,装上以后居然没有挨过一次踢。孩子们走到门口,总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阳光随着门扉旋转,灿灿的金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穿越的时刻,孩子们感觉到了爱与被爱的欣幸。 这道门怎能不坚固——它捧出一份足金的信任,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让他们在美丽的忧惧中学会了珍惜与呵护。 ——这是一道玻璃门。 1.校长说“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意味深长。为什么说这门是最坚固的?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答:‎ ‎ ‎ ‎2.文中说,“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这“易碎的梦”具体指什么? 答:‎ ‎3.“灿灿的金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这句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 ‎4.对“如何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这一问题,教导主任和校长持不同的观点主张,根据文意分别概括回答。 答:‎ 十一                                                         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 ①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②有一年的春天,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蚕结着茧子,这使我很感兴趣。望着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 ③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基本上是对真理的探索。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度过求学的岁月。在那整个时期,我丈夫和我在简陋的环境里艰辛地研究,我们专心致志,像在梦幻之中一般。后来我们发现了错。 ④我一生中,总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和盛名的侵扰。 ⑤我觉得,在科学方面,我们是有对事而不是对人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决定应否在我们的发现上获取经济上的利益时,我们都认为这是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的。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科学研究强烈地吸引着他们,使他们忘我地工作,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惟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不认为这种权益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被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法国自由的价值。 ⑤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像我一样敏感的人,即使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他们尽量隐藏自己的敏感。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忍耐。年纪渐老,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载花、植树、建筑,对诵诗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⑦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展现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只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他更像一个小孩儿,迷醉在如同神话故事一样的大自然中。科学的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 (注:玛丽•居里,人们常称她为居里夫人,世界著名科学家,曾先后两次获诺贝尔奖。) 1.读第①段回答如下问题: 居里夫人认为对待生活应有哪两种态度? 答: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2.读②③段回答如下问题: ①居里夫人对“蚕结着茧子”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这“某种力量”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第⑤段回答如下问题: ①文中“寻求现实的人”与“梦想家”有什么区别? 答:寻求现实的人:__________________ 梦想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居里夫人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第⑦段回答如下问题: ①“他更像一个小孩儿,迷醉在如同神话故事一样的大自然中”一句强调了科学家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科学的这种强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理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一何中“科学的这种能力”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本文中,可以看出来出科学家具有怎样的品质?用四个四字短语来概括。 答:_____ , _____, _____,_____。‎ 十二                    父亲的信                                 胡智慧 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父。”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地报平安而已。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很短,一般不超过一页纸,有时只有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学会照顾自己等等。 ④父亲的信是很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反面才载有几句嘱托。而且家中好像也没有一支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色笔写信,但父亲“顽固”依旧。战友们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是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读父亲的信却很少有这种感觉。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似乎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是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⑤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经常写信了。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角邮费的。而母亲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像把我丢了一样?我不禁一怔,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 ⑥偶然翻看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此时此刻,我不由泪流满面: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⑦到部队后,‎ ‎              (50字)(选自《时文阅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版) 1.“到部队后”,“我”会怎样做?请发挥想象,用一两句叙述性语言补写在上面的方格中。(不得超过50字) 2.本文第3节写父亲来信“认真得很”,而第4节却说父亲的信“很随意和马虎”,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4节划线句子中的“像”字与下文哪句话相照应?请用波浪线在文中划出。 4.本文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很感人。写出你最受感动的一处,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与朱自清写的《背影》从内容、语言到写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请填写下列表格。(“相同点”中,每个空格填写不得超过4个字。“不同点”中,“记叙线索”一栏,每空格填写不得超过5个字;“描写父亲的方法”一栏,每空格填写不得超过8个字。)‎ 相同点 不同点 ‎         篇名 内容 ‎《背影》‎ ‎《父亲的信》‎ ‎         篇名 内容 ‎《背影》‎ ‎《父亲的信》‎ 主题 ‎  ‎ 记叙线索 ‎  ‎ ‎  ‎ 语言 ‎  ‎ 描写父亲的方法 ‎  ‎ ‎  ‎ 十三 ‎(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乙)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高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1.下面对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段中“别恼”一词表达人们对长时间下雨的厌恶之情和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B.甲段中“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从侧面烘托春雨闪亮的特点,和“像花针”相照应。‎ C.乙段中“乱撞”一词形容风和雨点的急骤、猛烈,神韵毕现。‎ D.乙段中“砸”字既突出大雨点的气势和威力,又照应下文祥子的“哆嚓”,写得准确,精彩。‎ 答:( )‎ ‎2.甲段间接描写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乙段间接描写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即可)‎ ‎3.甲段从视觉角度写雨,运用一些表色彩的词语,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人一种清新温和的感觉:乙段中运用比喻描绘夏雨猛烈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一句中加点词“掀”能否换成“撕”,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两段文字都是景物描写,但作用不同,请简答其作用各是什么?‎ 甲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写出甲、乙两段文字的作者。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 十四 ‎ 朋 友 巴金 ‎⑴这一次旅行使我更明了一个名词的意义,这名词就是朋友。‎ ‎⑵七八天以前我曾对一个初次见面的朋友说:“在朋友们的面前我只感到cánkuì。他们待我太好了,我简直没有方法可以报答他们。”这并不是谦逊的客气话,这是真的事实。说过这些话,我第二天就离开了那朋友,并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和他再见。但是他所给我的那一点温暖至今还使我的心在颤动。‎ ‎⑶我的生命大概不会是久长的罢。然而在那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一盖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这明灯就是友情。我应该感谢它,因为靠了它我才能够活到现在;而且把家庭所给我的阴影扫除掉的也正是它。‎ ‎⑷世间有不少的人为了家庭弃绝朋友,至少也会在家庭和朋友之间划一个界限,把家庭看得比朋友重过许多倍。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 ‎⑸朋友是暂时的,家庭是永久的。在好些人的行动里我发现了这个信条。这个信条在我实在是不能够了解的。对于我,要是没有朋友,我现在会变成什么样的东西,我自己也不知道。也许我也会讨一个老婆,生几个小孩,整日价做着发财的梦,抛弃了事业mèi了良心去做一个现社会制度的忠实的拥护者罢。‎ ‎⑹然而朋友们把我救了。他们给了我家庭所不能够给的东西。他们的友爱,他们的鼓励,几次把我从深渊的边沿wǎn救回来。他们对于我常常显露了大量的慷慨。‎ ‎⑺我的生活曾是悲苦的,黑暗的。然而朋友们把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多量的欢乐,多量的眼泪都分给了我,这些东西都是生存所必需的。这些不要报答的慷慨的施与,使我的生活里也有了温暖,有了幸福。我默默地接受了它们。我并不曾说过一句感激的话,我也没有做过一件报答的行为。但是朋友们却不把自私的形容词加到我的身上。对于我,他们是太大量了。‎ ‎⑻这一次我走了许多新的地方,看见了许多新的朋友。我的生活是忙碌的:忙着看,忙着听,忙着说,忙着走。但是我不曾感受到一点困难,朋友们给我预备好了一切,使或不会缺乏什么。我每走到一个新地方,我就像回到了我的在上海的被日军毁掉的旧居。而那许多真zhì的笑脸是在上海所不常看见的了。‎ ‎⑼每一个朋友,不管他自己的生活是怎样困苦简单,也要慷慨地分一些东西给我,虽然明明知道我不能够给他一点报答。有些朋友,甚至他们的名字我以前还不知道,他们却也关心到我的健康,处处打听我的病况,直到他们看见了我的被日光晒黑的脸和手膀,他们才放心地微笑了。这种情形确实值得人流泪哟。‎ ‎⑽有人相信我不写文章就不能够生活。两个月以前的一个同情我的上海朋友寄稿到广州《民国日报》的副刊,说了许多关于我的生活的话。他也说我一天不写文章第二天就没有饭吃。这是不确实的。这次旅行就给我证明出来,即使我不写一个字,朋友们也不肯让我冻馁。世间还有许多大量的人,他们并不把自己个人和家庭看得异常重要,超过了一切的。靠了他们我才能够生活到现在,而且靠了他们还要生活下去。‎ ‎⑾朋友们给我的东西是太多太多了。我将怎样报答他们呢?但是我知道他们是不需要我报答的。‎ ‎⑿近来我偶尔读朋友的书,看见了这样的话“消费乃是生命的一个条件……世间有一种不能与生存分开的消费,要是没有了它我们就会死,就会内部地干枯起来。他们必须开花。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之花。”‎ ‎⒀在我的眼前开放着这么多的人生的花朵了。我的生命要到什么时候才会开花?难道我已经是“内部干枯”了么?‎ ‎⒁一个朋友说过:“我若是灯,我就要用我的光明来照彻黑暗。”‎ ‎⒂我不配做一盏明灯。那么就让我来做一块木柴罢。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发散出来,我属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来给这人间一点温暖。‎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谦逊( ) ②颤( )动 ‎③冻馁( ) ④施与( )‎ ‎2.给文中拼音处填上适当的汉字。‎ ‎① cánkuì( ) ② mèi( )了良心 ‎③ wǎn( )救 ④ 真zhì( )‎ ‎3.文中第⑶段,把“友情”比作“明灯”,“明灯”的作用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⑺段中,加点的词“它们”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⑸段中写到:“朋友是暂时的,家庭是永久的。”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何理解第⑽段中“靠了他们我才能够生活到现在,而且靠了他们还要生活下去”一句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⑾段中作者说“朋友们给我的东西太多太多了”,然而“他们是不需要我报答的”,这是怎样一种友情,表现了朋友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本文谈谈对“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之花”一句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什么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我不配做一盏明灯,那么就让我来做一块木柴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完此文,结合自己的认识,用一组排比句描述你对“朋友”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有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然而巴金的朋友“常常显露了大量的慷慨”,又不需要报答。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两种人生观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十五 ‎                                                        那条河流 我怀念那条河流。 a.远远地看,它就像一根孤独的琴弦绷在原野上,任风雨和岁月弹拨。 我是生长在它旁边的一双耳朵。当时我不觉得幸运,以为这音乐、这波涛的诉说、这不尽激情的灌注,都是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柳荫是理所当然的,洋槐洁白芳香的花絮是理所当然的,竹林里布谷鸟黄鹏鸟的啼鸣是理所当然的,两岸湿润的炊烟和歌谣是理所当然的。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念头:这河流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理所当然属于我们。 我在河湾里学会了游泳。我把蝴蝶的姿势、青蛙的姿势展示给水中的鱼;我仰躺在水床上,看天,在天蓝和水蓝之间,我是漂浮的梦。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而它并没有多余的恶,小小的身体上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战争的恐惧里度过,最大的成功仅仅是防止过分的伤害。在横波河湾的时候,我遭遇过一条水蛇,小小的头昂着,更小的眼睛圆睁着打量陌生的天空,它也在不测的水里横渡它的命运。 我在竹林里制作了第一管竹笛,摹仿北斗的指法(它也是七个音孔),我在静夜里向身后的村庄和远方的岁月吹奏。 当时,我不觉得这一切都是奇迹,我不觉得我内心的水域,有一多半来自这河流的灌溉。我那浮浅、单纯、蒙昧的心里,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没有想过这河流会有断流的时候,我没有想过它似乎源远流长的水,是来自哪里?它的温柔碧波和浩然激流,是怎样一点一滴汇成? 带着它的涛声和波光,我湿淋淋地走了。我走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我是它站起来行走的一部分,我的记忆里流淌着它的乳汁。 我仍然觉得它理所当然存在于那里,理所当然属于我,属于我们,而且永远。 年前回家,我愕然了。我再也看不到那条河流。横卧在面前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岸上的柳林、竹林、槐林、芦苇荡都已消失,荒堆上,有人在埋头挖坑淘金;三五个小孩,在放一只风筝,几双眼睛一齐向上,望着空荡荡的天空,和那只摇摇晃晃的风筝。 我已找不到当年游泳的地方,那让我感到河水深度、照过我少年倒影、用蓝色的旋涡激起我最初诗意想象的地方,已被高大的垃圾堆覆盖。 我多想,我多想找到死去的源头,去大哭一场,让泪水复活这条梦中的河流。 这时候,才痛彻心肺地明白:天地间没有理所当然永远属于我们的事物。 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地去珍惜——这才是惟一属于我们的理所当然。 b.我们不过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我们不愿成为干鱼,但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爱,枯竭了;我们内心的河床,不再是碧波倒影,而是注满了污水,堆满了垃圾。 我该怎样打开内心的纯洁水源,复活那死去的河流?(节选自《散文》2001•2) 1.第3段有四个由“理所当然”构成的排比句,强调了“我”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文中与此相照应的句子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取首尾词,中间可打省略号) 2.结合语境,揣摩并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①“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而它并没有多余的恶,小小的身体上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战争的恐惧里度过,最大的成功仅仅是防止过分的伤害。”两个“小小的”描写出_________________,“战争的恐惧”、“过分的伤害”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再也看不到那条河流,横卧在前面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本句采用了拟人手法,“遗体”描写出______________的惨境,“无言诉说”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全句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3.结合全文,简析划线句a和b的深层含义。 a句为什么把河流比喻成“孤独的琴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句怎样理解“我们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为什么说“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答问。 ‎ ‎①统观全文,作者用了对比的写法:写河流,当初_______________,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反差强烈;写”我”对河流的认识,当初以为“_________”,现在意识到要“_________________”,变化巨大。 ②结尾部分,“我内心的河床”指_________________,作者希望”复活?的不仅是_______________,而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根据你对本文的感受,以“我怀念……,它曾使我……”的形式写一句话。(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 ‎ ‎ 十六 ‎                                                         礼   物                                                           李淑云 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酣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地退出了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 那是一所新校舍。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尽管路途遥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 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梦见高耸的大楼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可是,入学要交纳1万元,建校费,1万元呀,到哪去弄呢? 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 母亲病倒了。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 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踌躇过多次。女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 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穿,多寒碜人哪。”?“妈,这是一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母亲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望着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 1.本文记叙了女儿送给母亲一座“雕像”的故事,请写出故事的梗概。 故事梗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焦灼”表现了女儿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的 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小山似的”这个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说说母亲为什么“失望”。(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文中两次写到女儿流泪,第一次因为_______________而流泪。第二次因_______________而流泪。 4.文章结尾写饱含着女儿爱与深惰的“雕像”破碎了,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                                                           老师的泪 初二时,我竟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老师。 老师姓杨,爱穿白色的裙子,她在讲台上讲蓝蓝的天,青青的草,像一片白云飘来飘去,轻盈极了。 她有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笑时,便成了甜甜的弯月…… “齐玉。”杨老师叫我。 我发怔。 “为什么走神?”她停止讲课,走到我面前。 云飘到我眼前……可我仍愣愣的。“我,我喜欢看你的眼睛。”我说。同学们爆发出哄堂大笑。在笑声中,她的脸红红的,(a)美丽的眼中似乎还有泪水——她刚从师范大学毕业呢。 “你——你请出去。” 我懊丧地走出了教室。她从没发过火,这一次一定真生气了。 第二天,杨老师叫我们写周记。我花整整一个晚上,把心中的苦水倾倒出来:“美丽的妈妈死了,爸爸根本就不管我,整天就知道玩麻将、赌博,被公安局抓走,判了三年徒刑。我冷了、饿了、怕了、病了,也没人知道。那时我常常一边哭,一边看妈妈的相片;可现在我长大了,是个男子汉,我不哭,把泪水咽在心里。我只有恨,恨我爸。我毕竟是个孩子,需要爱护,需要有人听听心里话。我选择了我的语文老师。因为,她像妈妈。” 不久后的一天,杨老师把我叫到她的宿舍,我诚惶诚恐地走进她的房间,只见她眼睛红红的。 “原谅老师,好吗?” 泪水涌出我的眼睛,尽情流淌。在同学面前,甚至在爸爸面前,我从不流泪,可在她面前我做不到。我哭了,尽情地哭了。 她等我哭完,便为我擦干泪水,轻轻地讲了一个姑娘的故事: “一个小姑娘上中学时,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双亡,只剩下她孤苦伶仃一个人。当小姑娘绝望时,是她的老师收养了她,给她生活的勇气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后来,小姑娘考上了师范大学,可老师不行了。弥留之际,小姑娘跪在老师的床前,哭着说:‘妈妈,我还没报答您呀!’老师却含笑地说了一句:‘给你未来的学生吧……’” (b)杨老师泪水盈盈。 我明白了:“杨老师,你也……” 她擦了擦眼泪,微笑着扶住我的双肩:“你是个男子汉,对吗?” 我呜咽着点点头。 “你恨爸爸,这不好。男子汉不这样,男子汉是笑着对待整个世界,真的。笑一笑,你笑一笑。” 我咧了咧嘴。 “我会帮助你的——像我的老师一样。”她眼中突然滚出了泪水,洒落在我的额头上。 “记住你是个男子汉,做个乐观正直的人!” 我狠狠地点点头。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觉得我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我永远也忘不了。 1.文章开头说“我竟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老师”,其实,“我”喜欢语文老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三自然段对老师外貌的描写,目的是表现老师______的外表和______ 的心灵。 3.文中多处写老师的“泪”,细腻传神地表现了老师的心理和情感。请你简要回答,横线(a)处的“泪”,表现了杨老师此时怎样的心理?横线(b)处的“泪”,表现了杨 老师对恩师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我觉得我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一句中,“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指的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 5.文章讲述了两代教师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曲___________的赞歌。 6.文中杨老师对“我”,说“男子汉是笑着对待整个世界,真的”。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简要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或体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八 ‎                                                          兰  草 ①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娴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②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③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了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④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个圆形的大花台,周围种的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五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二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亮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A】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份,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B】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而自弃;【C】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  ⑤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秉(bíng)性:性格〗;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诅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日俱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写兰草,着力表现了兰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文中有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兰草的思想感情,这两个词语是:(小时候)__________;(救灾时见了兰草)__________。 3.第③段中画线部分写树和名花,这对表现兰草起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中的“竟”,表露了作者发现兰花时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里画浪线的句子中用了“顽强拼搏”一词,本段中能具体表现这种精神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④段有两个层次。在下面题目中的横线里各填写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层意。 答:①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草。 ②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草。 7.第④‎ 段未画横线部分有A、B、C三个分句,请你根据本段的内容,给C句的空缺处补写2——4个短句,与A、B两个分句构成排比。 答: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这句话对全文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喜欢或者不喜欢文中的哪句话?请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十九 ‎                                                        风不能把阳光打败                                                               毕淑敏 ①“但是”这个连词,好似能把皮坎肩缀在一起的丝线,多用在一句话的后半截,表示转折。比方说:你这次的考试成绩不错,但是——强中自有强中手。比方说:这女孩身材不错,但是——皮肤黑了些。 ②我想,“但是”这个词刚发明的时候,它前后意思的分量,应是大致相等的。也就是说,它只是一个单纯纽带,并不偏谁向谁。后来在长期的使用磨损中,悄悄变了。无论在它之前,堆积了多少褒词,“但是”一出,便像洒了盐酸似的,优点就冒着泡沫没了踪影。记住的总是贬意,好似爬上高坡,没来得及喘口匀气,“但是”就不由分说把你推下了谷底。“但是”成了把人心捆成炸药包的细麻绳,成了马上有冷水泼面的前奏曲。让你把前面的温暖和光明淡忘,只有振起精神,迎击扑面而来的顿挫。 ③其实,所有的光明都有暗影,“但是”的本意,不过是强调事物的两面。可惜日积月累的负面暗示,“但是”这个预报一出,就抹去了喜色,忽略了成绩,轻慢了进步,贬斥了攀升。 ④一位心理学家主张大家从此废弃“但是”,改用“同时”。比如我们形容天气的时候,早先说:“今天的太阳很好,但是风很大。”今后说:“今天的太阳很好,同时风很大。” ⑤最初看这两句话的时候,好像没有多大差别。可是,你不要急,轻声地多念几遍,那不同的分量和语气就体会出来了。“但是风很大”——会把人的注意力凝固在不利的因素上:觉着太阳好不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风大才是关键。借助了“但是”的威力,风把阳光打败。“同时风很大”——它更中性和客观,前言余音袅袅,后语也言之凿凿。不偏不倚,公道而平整。它使我们的心神安定,目光精准,两侧都观察得到,头脑中自有安顿。 ⑥一词背后,潜藏着的是如何看待世界和自身的目光。 ⑦花和虫子,一并存在。我们的视线降落在哪里?“但是”,是一副偏光镜,让我们聚焦在虫子上,把它的影子放得浓黑硕大。“同时”,是一个透明的水晶球,均衡地透视整体:既看见虫子,也看见无数摇曳的鲜花。 ⑧尝试着用“同时”代替“但是”吧。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自己多了勇气,因为情绪得到保养和呵护;你会发现拥有了宽容和慈悲,因为更细致地发现了他人的优点;你能较为敏捷地从地上爬起来,因为看到沟坎的同时也看到了远方的灯火……(选自《语文报》第1228期) 1.本文作者花了大量笔墨论述了“用‘同时’代替‘但是’”的主张,其意图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为本文划分段落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3.你是否同意那位心理学家提出的“废弃‘但是’,改用‘同时’”的主张?请从“但是”后面的内容是否都是贬意的角度,举例阐明自己的理由。(有创见的加1—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真阅读本文,任选一个角度(如论点、论据、论证、结构、语言等),自拟一道试题,自己解答。(①要用简答题,用其他题型的不给分。②抄用本卷中的试题不给分。③对编制的有价值的试题或有创见的答案,可另加1—2分。) 试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 父亲的弟弟 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1.为什么于勒由“全家的恐怖”变成了“全家惟一的希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家里人”怎样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中“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这句话,有照应上文的作用,它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上文后,你认为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一 1.野菊花(陈创)‎ ‎①野菊花!野菊花开在山野里。 ‎ ‎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③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④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早已敛去辽阔的绿氅(外套),只把灰褐的脊背袒露世间;曾经被悠逸的白云衬托得如此高远的天空,也被铅灰压缩了胸臆;紫燕和鸿雁归飞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水牛与山羊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惟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和进取,在这片天空下,这片山野上,举起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⑤多少墨客骚人奉和酬唱,把菊魂菊意唱彻历朝历代;唱的大多是庭院、公园、花盆里的名菊。比起野菊花来,这些被驯化、供玩赏的同类,不免沾染着脂粉气、奶油味,显得矫饰和做作。宁愿入汤入药、成渣成泥,决不任人摆布、供人亵玩——这就是野菊花!‎ ‎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⑦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胁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就一齐把眼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白天盯住太阳,夜晚盯住星星月亮。那份野性,连日月星辰也只能轮番伺候;她把她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色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跃,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⑧‎ 她不固守现状。匍匐的枝条看似软弱,却从不攀缘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冀翮(翅膀),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想往,活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含金石意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垂挂到淮河水沿。当霜雪卷藏这轴宏篇巨构,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求索”的浩歌冻结在心,待时以蹿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数丛,明年一定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集;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野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着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⑨哦,野菊花,这野性的精灵!这野性的勇敢和进取!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在哪儿开就在哪儿开。你根本辖制不住她,她也从不约束自己。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单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古代军队的大旗),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 ‎⑩这是一种怎样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又以其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之中,于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叫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才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1.①②③段是从哪些角度描绘野菊花的?请概括回答。(3分)‎ ‎ ‎ ‎ ‎ ‎2.从全文看,野菊花的野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 ‎ ‎ ‎ ‎ 3.④⑤两段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请具体分析并说明其作用。(4分)‎ ‎ ‎ ‎ ‎ ‎ ‎ ‎4.⑦⑧⑨集中描写了野菊花的性格和气质,从中找出—个你最喜爱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 ‎ ‎ ‎ ‎ ‎ ‎5.读完本文,结合你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谈谈你从野菊花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 ‎ ‎ ‎ 二十二 雪山向日葵(张抗抗)‎ ‎①从雪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晃眼。从很远的地方就望见了那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扑腾着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 ‎②车渐渐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 ‎③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④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 ‎⑤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那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粗壮的葵干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 ‎⑥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 ‎⑦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 ‎⑧呵,这是一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 ‎⑨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 ‎⑩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随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雪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 ‎⑾或许是阳光的亮度和吸引力不够么?可在阳光下你明明睁不开眼。‎ ‎⑿难道是土地贫瘠使得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么?可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 ‎⒀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籽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 ‎⒁那么,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雪山的雪水滋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可当你咀嚼那些并无异味的香喷喷的葵花籽,你还能区分它们么?‎ ‎⒂于是你胡乱猜测:也许以往所见那些一株单立的向日葵,它需要竭力迎合阳光,来驱赶孤独,权作它的伙伴或是信仰;那么若是一群向日葵呢?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 ‎⒃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悄悄地迎着阳光凑上脸去。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一直到明天太阳再度升起,一直到它们的帽檐纷纷干枯飘落,一直到最后被镰刀砍倒。‎ ‎⒄当它们的后脑勺终于沉重坠地,那是花盘里的种籽真正熟透的日子。‎ ‎⒅然而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 ‎⒆雪山脚下那一大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就这样逆着光亮,在你的影册里留下了一株株直立而模糊的背影。‎ ‎1.第③段中“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中“秘密”指什么?请结合内容谈谈。‎ ‎ ‎ ‎2.作者在⑩—⒁段中,对雪山向日葵特点形成的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猜想,删去这些内容行吗?为什么?‎ ‎ ‎ ‎ ‎ ‎3.认真揣摩③段,并结合全文,说说作者通过对雪山向日葵的描写颂扬了什么精神?‎ ‎ ‎ ‎ ‎ ‎4.作者发现了雪山向日葵的特性后,进行了深入地反思和再认识。作者“发现——反思”这一认识的过程,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 ‎ ‎ ‎ ‎5.(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文章是如何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 ‎ ‎ ‎ 二十三 石榴(莫怀戚)‎ ‎①12年前我搬来这里,最高兴的是从此有了阳台,可以养花。‎ ‎②但这个阳台不理想:冬天的阳光得不到,夏天两头晒。‎ ‎③所以我的盆花活得艰难,只要我稍有懈怠,它们立刻枯萎,而且救不过来。就这样相继死去许多株,于是栽栽种种,我阳台上的盆花不停地变换。‎ ‎④但是有一株从来没有死过,就是石榴。它是惟一的元老。‎ ‎⑤当初买它的时候,是小苗;花农要价高,说是果石榴。有一种叫花石榴的只开花。‎ ‎⑥我不懂行,但不愿凭空怀疑人,就买下了。真还是果石榴。‎ ‎⑦从此每年7月,它开花、结果,到国庆节时,大的已如小孩子儿拳头,胭脂般地红着;有的还煞有介事地绽开,如画上那样。但籽粒微酸,不好认真吃。‎ ‎⑧于是我产生了个观念,石榴易活,我家石榴尤其不会死。‎ ‎⑨然而今年情况不妙。7月过完,它一直不开花,8月中旬,枝叶突然开始发黄——这个迹象同其他盆花的死亡先兆一模一样。‎ ‎⑩我开始全力抢救它,例如每天浇水喷水若干次,检查病虫害……它依然每况愈下。‎ ‎⑾到了中央气象台宣布今年的酷热及持续时间是建国四十多年来之最时,我明白石榴完了。‎ ‎⑿那几天我老想着《二六七号牢房》一文中老爸爸的话:“他连星期肉菜汤都不吃,他连星期肉菜汤不想吃。”(他指伏契克——作者,捷克革命家——受刑严重,失去食欲。)‎ ‎⒀连石榴都晒死了,连石榴都晒死了。‎ ‎⒁有几天我不再管它,静等它的死去。‎ ‎⒂一个壮汉对一株盆花的伤感无法诉说。‎ ‎⒃但后来我变了主意。不是含有一线希望,而是出于一种情份:你陪伴我多年,我照料你到死。‎ ‎⒄我照施肥、照浇水、照拔草、照松土,你要怎样是天意了。我将我的心尽到——石榴啊!‎ ‎⒅9月10日,即今年酷暑强弩之末时,外出两天的我归来大吃一惊:‎ ‎⒆石榴满枝红花,浓如鲜血!‎ ‎⒆它什么时候打的苞,谁也不知道!‎ ‎⒇数一数,35朵,它从来没在9月开过花!它从没开过这许多的花!而且它的枝叶依然枯黄。就是说,它在死亡线上挣扎了整整一个夏天后,它憋了整整一个酷暑的生命全部用来开花结果了。‎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有的还煞有介事地绽开,如画上那样。‎ ‎ ‎ ‎2.第⒃段中“但后来我变了主意”。“主意”具体指的是什么?‎ ‎ ‎ ‎3.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而完整地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 ‎ ‎4.联系文章内容,谈谈石榴复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 ‎ ‎ ‎5.领会第⒀段句子“连石榴都晒死了,连石榴都晒死了”在表达上的作用。‎ ‎ ‎ ‎ ‎ ‎6.第⒃段中“你陪伴我多年,我照料你到死”这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假定你是那株石榴,请用一句言简意深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愿。(可以借用古诗句表达)‎ ‎ ‎ ‎ ‎ ‎7.读完文章后,你从这件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 ‎ ‎ 二十四 对一朵花微笑(刘亮程)‎ ‎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 ‎③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 ‎④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 ‎⑤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淌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而这一小片的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 ‎⑦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 ‎⑧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 ‎⑾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1.第③段中作者“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的原因是什么?‎ ‎ ‎ ‎2.第⑥⑦这两段在文章结构、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 ‎ ‎ ‎ ‎3.第⑨段和第⑩段分别使用了“出来”一词,其含义一样吗?为什么?‎ ‎ ‎ ‎ ‎ ‎4.文章最后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请概括作者在文中谈到的“从草木身上得到的人的道理”。‎ ‎ ‎ ‎ ‎ ‎5.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 ‎ ‎ ‎ ‎ ‎ ‎6.阅读第②段,仿照文章原句,发挥想象力,补写一句话。‎ 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 还有一朵 ‎ 二十五 又临黄河岸 高缨 ‎①不知为什么,每当我看到黄河,眼中常渗出热泪。‎ ‎②大约是少年时候的记忆老盘旋在我心里吧!那时,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俯冲的敌机,飞落的炮弹,爬满火车顶的难民……我被大人们塞进闷死人的车厢,暗夜中逃过黄河。在渭水之滨的山村里,我捏紧小拳头,眼里闪着泪星儿,跟流亡的大学生们学唱那首悲愤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③直到建国后,我才第二次看见黄河。火车北上,欢腾地驶过新生的中原。当列车员告诉乘客们,火车就要跨过伟大的黄河的时候,我急忙把前额贴在车窗上,看浩荡的浊流沉着而有力地漫过大地。一瞬间,我的眼睛润湿了,我胸中涌出了那首崇高的歌:“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④‎ 大前年的秋天,我去访问呼和浩特。好友邀我一道去登大青山。汽车盘旋而上,窗外掠过如花的红叶和挺秀的白桦林。一路上,好友给我说了好些抗日战争时期蒙、汉人民并肩战斗的故事,那昔日的厮杀声和马蹄声,犹在耳边。车停在山巅,他遥指苍莽的土默特平川,深情地说:“看,黄河!”可不,远处不就是我久违的黄河吗?像一根不见首尾的丝带,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把我的无尽思绪缠入过去,引向未来。‎ ‎⑤去年夏天,我又临黄河岸。不是在北方,而是在四川的若尔盖大草原。‎ ‎⑥谁都知道,四川省属于长江流域。可粗心的人们不曾留意,这巴山蜀水,却也属黄河的版图。黄河,这万水之父,来自巴颜喀拉山,奔过青海高地,急转直下,轻轻地、轻轻地擦过川西北的边缘。‎ ‎⑦我来到若尔盖的辖曼牧场,一下车,就央告牧场的同志,快带我去看看黄河。于是备马置鞍,牧场的副场长求吉同志,热心地伴我同行。‎ ‎⑧马蹄溅溅,踩过一条小溪。前面是一大片数千亩的人工草场,种植着披碱草、燕麦和紫花苜蓿。求吉告诉我,眼下这寂静的草原,也曾有过一番沸腾的景象:为建设美好家园所激奋的牧民们,用拖拉机的队列翻起了亘古沉睡的处女地,播下优良草种,造就了这草原上的草原。正是由于近年来他们狠抓草原建设,牲畜才摆脱了靠天吃草、夏足冬欠的困窘,更快地繁衍起来。‎ ‎⑨看四处,牧草高及马胸,繁花美似彩毡。这是草原牧民用辛勤的汗水描绘出来的美景。肥美的牧草,让马儿走到这里,也只恋着埋头吃草,却把我们搁在马鞍上。我想着心中的黄河,于是扬起马鞭,马儿跃过沟渠,直奔一带浅山。‎ ‎⑩求吉先登上山头,他翻身下马,欢叫着对我招手:“快,快来看!”‎ ‎⑾啊,黄河,我又一次,又一次看到了你!‎ ‎⑿千里草原上,从天地相接的远方,迂回曲折,慢慢悠悠地走来了黄河。没有奔腾的激浪,没有啸叫的怒涛,安详、舒展而从容不迫。这里河面不过百十来米,两岸像刀削般整齐;那深沉的河水,呈现着淡淡的绿色,清晰地映出白云的影子。黄河,似乎在沉思,在暂时地歇息,在默默地积蓄力量,在期待着明天的奔腾……‎ ‎⒀是这样的吗?黄河!此时此地,你多像我们中华民族的今天。我们黄河的子孙们,经历了多少苦难和欢欣,黑暗和光明,失败和胜利……空前浩劫的十年,把我们民族的元气几乎耗尽,留下了贫穷、迷惑、创伤和艰辛。哀叹吗?不!那是弱者的声音。我们需要的是智慧的目光,是积淀的力量,是航机起飞前的滑行,是健将跳高前的一顿……正如这黄河的沉思、歇息、积蓄和期待!‎ ‎⒁沿着黄河岸,我和求吉并辔而行。黄河在草原上流,也在我的心上流着。这沉着而有力的洪流,冲去我胸中的痛苦和哀伤。我不由得昂奋而自豪了。啊,我们伟大的、多难却不败的中华民族呀,纵然是身负贫穷落后的重荷,纵然是一步一个艰辛,但却更加紧密地团结着,凝聚着无尽的力量,坚韧顽强地向着光明、富足,向着最美好的未来走去!‎ ‎⒂哦,我眼中又渗出了热泪。我心中颤动着昔日和今日的颂歌:啊,黄河,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伟大坚强! (选自《改革开放30年散文选》,有删改)‎ ‎13.文中写了作者的三次流泪,表达了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 ‎ 地点 流泪原因 内心情感 第一次 山村里 ① 悲愤痛苦 第二次 火车上 想到祖国获得新生 ②‎ 第三次 黄河岸 ③ ④‎ ‎14.第⑨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了上文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了下文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15.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从文中自选一句,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50个字)(5分)‎ 答:‎ 二十六 迷雾灯塔之光 ‎【英】拉夫特里•芭芭拉 庞启帆译 ‎(1)科林慢腾腾地从学校往家走。不远处是一个坐落在山上的爱尔兰小渔村,他的家就在那里。今天是圣诞节的前一天,但科林一点也感觉不到圣诞的气氛,也许是因为没有下雪。但科林知道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使他产生了这种感觉,这是一个他甚至不敢去想的原因。‎ ‎(2)他看着远处灰色的大海,地平线上一艘船的影子也没有。七天前他的父亲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3)“我会从设德兰群岛带一条牧羊犬来给你。”科林的父亲在出海的那天早上这样对儿子说,“在圣诞节前你就会得到它,我保证。”‎ ‎(4)但现在已经是圣诞节前夜。科林朝山上的灯塔看去,一场暴风雨已摧毁灯塔的电线。明亮的灯塔之光已经熄灭。七天了,没有灯光指引他的父亲的渔船。‎ ‎ (5)科林推开家门。“科林,我们需要泥炭来生火。”科林一进门,母亲就对他说,“家里的泥炭已经烧完,并且快到点亮圣诞蜡烛的时间了。”‎ ‎(6)“我不太关心点亮蜡烛的事,妈妈。”科林回答母亲。“是,我也不想关心。”母亲答道,“但是每一个爱尔兰人在平安夜都会点亮蜡烛,即使在最伤心的时候。我知道现在家里充满了悲伤,但明亮的蜡烛表示我们的家和心扉向陌生人敞开。去吧,孩子。我有两根蜡烛,我们一人一根。如果你捡一些泥炭回来,我们待会儿就做晚饭。”科林点点头,走出了家门。‎ ‎ (7)他牵着驮泥炭的驴子来到山上。谁会关心一根蜡烛?他看着灯塔说:“什么时候才能重新点亮灯光,指引渔船回家?”驴子摇摇头,悲伤地叫了几声,似乎它能听懂科林的话。‎ ‎(8)科林凝望灯塔,叹了一口气。忽然,他的脑袋灵光一闪。“对,就这样。”他狂喜着向山顶跑去。到达灯塔,科林使劲地敲门。‎ ‎(9)看守人达非先生打开门,“你来干什么,年轻人?你吓了我一大跳。要知道,平安夜就要降临了。”‎ ‎(10)“达非先生,”科林喘着气说道,“您以前是如何让灯塔亮起来的?”‎ ‎(11)“嗯,用电池,但它们现在已经没有电了。孩子。新年后才有新电池。”‎ ‎ (12)“不,我的意思是,在使用电池这种东西之前,如何点亮灯塔?”‎ ‎ (13)“用汽油灯。这盏灯现在放在地下室里。但我们现在没有汽油,孩子。”‎ ‎(14)“用煤油行吗?”科林屏住呼吸问。“我想可以,”达非先生若有所思地说,“但是,我们最好不要采用这种愚蠢的方法。在这个村庄你不会找到一丁点多余的煤油。今年大家都没什么钱……”‎ ‎ (15)达非先生还没说完,科林已经跑出很远。回到家里,科林从厨房里拿了几个桶,然后又跑出了家门。‎ ‎ (16)这时,几乎每一家都已经点亮了蜡烛。在平安夜,一盏烛光意味着一个陌生人会受到欢迎,无论他要求什么,都会得到满足。科林加快脚步,飞奔到第一间亮着烛光的房子前。‎ ‎ (17)“你可以从你的煤油灯里分给我半杯煤油吗?”他问。科林去了每一间有烛光从窗口透出的房子。‎ ‎(18)在一小时内,他讨到了两桶煤油。他费力地把两桶煤油提到了灯塔门前,然后又使劲地敲门。(19)看到煤油,达非先生非常惊讶,但是他摇着头说道:“这点煤油最多能让灯塔的灯燃烧一个 小时。”‎ ‎(20)“我会带跟多煤油来,时间还早呢!”话没说完,科林又向山下飞奔。‎ ‎ (21)三个多小时后,科林已经收集了五桶煤油。在他往山上运送第六桶煤油的时候,灯塔上突然亮起了火光。火光迅速在整个山谷扩散开来。同时,它向大海的黑暗心脏处延伸,仿佛在召唤者迷航的人回家。达非先生重新点亮了灯塔上的灯!‎ ‎ (22)科林回到家时已经很晚了。他母亲从火炉旁的椅子上跳起来:“科林,你去哪里了?你没吃晚饭。也没点亮你的蜡烛!”‎ ‎ (23)“哦,妈妈。我已经点亮了一根蜡烛,并且是一根大蜡烛!这是一个秘密,我还不能告诉你。但它的确是一根很大的蜡烛。”‎ ‎ (24)那晚,科林睡得很香,梦里有蜡烛亮着。突然,一声惊叫吵醒了他。“船!船回来了!”‎ ‎ (25)然后,科林听到了:“灯光!他们说是灯光,灯塔上的灯光。他们其实只在十英里外,船在迷雾中迷失了方向。灯塔上的灯光让他们找到了回家的方向!”‎ ‎ (26)曙光从窗口射进来。科林蹿到窗口,他的母亲和邻居正冲向码头。是真的!在灰色的海面上,他父亲的双桅帆船正徐徐驶进码头。‎ ‎ (27)科林跑出家门,也向码头飞奔。他感到一股潮湿的风吹在脸上,就要下雪了。这才是真正的圣诞节早晨。‎ ‎12.选文标题“迷雾灯塔之光”中的“光”有什么含义?(4分)‎ ‎13.请你分析选文第①段中加点词语“慢腾腾”的表达效果。(3分)‎ ‎14.为什么“每一个爱尔兰人在平安夜都会点亮蜡烛”?请结合选文回答。(3分)‎ ‎15.为重新点亮灯塔,科林做了那些事?(3分)‎ ‎16.请结合选文内容,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它向大海的黑暗心脏处延伸,仿佛在召唤者迷航的人回家 ‎17.阅读选文后,请简要概括科林是一个怎样的男孩?(至少答出三点)(3分)‎ ‎18.选文最后一段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二十七 天 窗 江南月(抒情性)‎ ‎ ①老屋的玻璃天窗,小巧晶莹,开设在光线不足的卧房。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天窗不仅为我们平添光亮,更让我们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 ②夏夜,蝉还在院落里高大的梧桐树上鸣唱,田野里的蛙声就此起彼伏地欢快起来。穿着母亲缝制的方领衫,枕在她的怀里,仰起小脸,有时可以看到明月高悬,透过天窗,泻下轻轻柔柔的月光。一束束,盈盈的,如水似乳,漫过母亲的衣橱,在青砖地上画成一团银亮的光斑。一颗两颗美丽的星星,也赶热闹似的隔着天窗向我和母亲温柔地眨眼,低低地絮语。那一方窄窄的小小天窗,足以把稚嫩的视线放大,把美丽的想象撑起,星空的神秘和趣味便注满了我幼年幻想的心域。‎ ‎ ③因有这一扇天窗,卧房里便舞动着游丝般的轻柔和温馨。母亲手摇蒲扇,缓缓地扇着,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惬意极了。她一边借着丝丝缕缕的亮光给我扇风,一边给我猜各样的谜语:“开嘛开白花,结嘛结四牛角。”我答是母亲在池塘里采的红菱,母亲便夸我聪颖。这还不够,母亲总是拗不过我的撒娇和对故事的喜爱。每每此时,她会不由自主地抬头凝望天窗外一颗两颗水晶般的星子。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便娓娓地在我心间摇曳出莲花般的清润和痴醉。常常,母亲的声音融着天窗下的那片亮光,如小溪的流水潺潺地抚遍我的全身,溢进我的心坎。‎ ‎ ④江南多雨,尤其是阴雨绵绵的梅雨季节。因为有了这扇天窗,更让我感受到万般雨意千般诗情。天窗外,夜色冥茫。月亮躲起来了,星星躲起来了。唯有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细雨,如烟般笼着鳞鳞的瓦片和一扇玲珑的天窗。童稚的心灵,透过那一方小小的天窗,遐想着偌大的夜宇舞起了巨幅绸缎,若是裁剪一匹让母亲为我做新衣裳,那有多好呀。想着想着,雨滴水润润,湿漉漉,仿佛倏的一下钻进我的心里蔓延开来。‎ ‎ ⑤‎ 仲夏,多雷阵雨。屋内,昏黄的灯苗闪闪烁烁的,把灯光里缝制衣服的母亲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好长。雨点如一名来自天界的乐师,水乡泽国便奏起了铿锵有力的天籁,哗啦哗啦的。听久了,听熟了,就能辨出,雨声如泉水般叮叮咚咚的,是奏响在玻璃天窗上的乐音;粗犷一点的,是敲打在瓦楞上的鼓点。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迄今为止,我一直认为这是我所听过的最美的纯天然的交响乐呢!雨势来得急也去得快,往往一首乐曲作罢,衣服上便留下了母亲细细密密的针脚。‎ ‎ ⑥记忆中,老屋的天窗总是与母亲的身影相伴;现在,它时常浮现于我的脑海,一些细节还那么清晰。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 ⑦“一窍仰穿,天光下射。”走在时光的深处,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那么就让我们常常提醒自己,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让皎洁的月光,让灿烂的星辉,让诗意的雨声,让婉转的鸟鸣……都一一洒进心房。‎ ‎1.文章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4分)‎ ‎ ‎ ‎ ‎ ‎2.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4分)‎ ‎ (1)赏析下面句子。(2分)‎ ‎ 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 ‎ ‎ ‎ ‎ ‎ (2)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2分)‎ ‎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 ‎ ‎ ‎ ‎3.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4分)‎ ‎ ‎ ‎ ‎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A.老屋的那一方小小的天窗伴随着母亲的身影,让“我”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 B.第②节选取蝉的鸣唱、蛙声的欢快和星月的柔美,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迷人的夏夜图。‎ ‎ C.第③节“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中,“滑”字既写出风的轻柔,又表现母爱的温馨。‎ D.文章情景交融,通过雨景和月景的对比描写,抒发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感伤。‎ 二十八 阅读《囚绿记》(节选)一文,回答问题。(叙事性)‎ ‎①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②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③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④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⑤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⑥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5.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特点?写出其中两点并举例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第④段对于“绿”在我案前生长,“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请结合选文说说你对“生的欢喜”一词的理解,并说说“绿”还可以用来象征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第⑤段说“植物是多么固执啊”,从文中找出表现其“固执”的理由,并分析这样描写表现力长春藤什么精神品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8.下面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这句话是从侧面反衬我爱绿之深。‎ B.第④段第一句“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是个过渡句,在结构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D.“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这句细腻地描写了青藤颜色的变化,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对青藤绿色渐消的心急和怜爱。‎ 二十九 蔷薇几度花 丁立梅 ‎    ⑴喜欢那丛蔷薇。‎ ‎    ⑵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    ⑶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    ⑷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  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    ⑸可不是么!  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 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    ⑹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    ⑺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    ⑻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    ⑼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    ⑽“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    ⑾“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    ⑿“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    ⒀“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⒁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9.挑糖担的老人具有怎样的品性?(3分)‎ ‎ ‎ ‎10.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5分)‎ ‎    (1)赏析句子。(3分)‎ ‎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紊妆,淡淡笑。‎ ‎                                                               ‎ ‎    (2)句中加点的“甜”字好在哪里?(2分)‎ ‎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                                                                ‎ ‎11.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4分)    ‎ ‎                                                 ‎ ‎                  ‎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第③段中写到“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 ‎    去”,结合下文看,挑糖担老人属于走得从容、天天来去的人。‎ ‎    B.第④段中描写老人的糖担子,突出了一个“旧”字,暗示了老人做灶糖时间之久,也唤起了“我”对逝去生活的回忆。‎ ‎    C.第⑨段中的插叙交代老人的女儿不做灶糖了,表明老人做手工灶糖的技艺将后继无人,老人对此感到悲哀。‎ ‎    D.文中多处通过老人的“笑”来表现老人的心情,比如第⒀段中“老人呵呵笑起来”,第⒁段中“他看—眼,笑”都写出了老人。‎ 三十 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女高音在春天即将过去的时候,被一场致命的疾病击倒。‎ 小偷敲开门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双美丽得令人心悸的濒死者的眼睛。就在他还未来得及问“请问您要花吗?”的当儿,他手里拿着的那束花已被轻轻地接过去了。“好香的玫瑰呀!”‎ 小偷听见她凑近塑料花认真嗅嗅说。小偷一时有点惶惑。“是刚采到的吗?”她捧着塑料花往里走时又回眸一笑,“太谢谢了。”她再次把脸贴近塑料花,陶醉地闭上眼睛。小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显得拘束不安。“您看这花放在哪儿好?”她捧着那束塑料花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好久没人给我送花了。您看过我演的哪部歌剧?《杜兰朵公主》?《卡门》?还是《原野》?噢,那您听过我的音乐会了。”她总算找到一个空罐头瓶,“您看这花插在这里面行吗?我这儿空罐头瓶有的是,可就是没那么多的花。”她又喘息似的笑了笑,“您从哪儿知道我喜欢玫瑰的?我可从来没对人说起过。”她忽然偏过脸,孩子气地把双手合胸前,“您猜猜看,我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 小偷摇了摇头。‎ ‎“弹钢琴。”她轻轻吐出三个字。她坐在钢琴旁喃喃地说。琴声蚕丝一样从她手指下滑出来,显得软绵无力。“您能听得出来是哪一首曲子吗?”她说,“我的手指弱得像棉絮,您没法想象我十五岁的时候就是靠这支曲子走进音乐学院的,《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您听出来了吗?可惜我不能唱了,大学时我唱它得过大奖。”她的手指在琴键上无力地垂下,“您在听吗?”“我该走了。”小偷从沙发上站起身,语气显得很坚决地说。当他穿过客厅,快步向门口走去时,他听见身后传来一种异常的声音,“您……还来吗?”他不由自主地停住了脚步。“这束花过不了几天就枯萎了。要是每天都能闻到清新的玫瑰该多好。”她又把脸贴近那束放在罐头瓶里的塑料玫瑰,自言自语地说。‎ 三天以后,他又来了,怀里抱着满满一大束鲜花,是芳香四溢的真正的玫瑰。“噢!”她吻着那些妖艳的花朵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玫瑰。”她因兴奋过度,呼吸有些困难起来。他把她扶到床上躺下,又将插上玫瑰的空罐头瓶围绕床的四周摆了一圈。她默默地看着他做完这些。“您知道吗,我还以为您不会来了。”她说。“我也是这么想。”他说。“可您还是来了”,她说,“您不知道我有多么高兴。可惜我不能给您唱歌了,您不会见怪吧?”‎ ‎“怎么会呢!”他目光看着别处。“我本来可以给您把那首《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弹完,可我的手越来越不听使唤了。”她说,“您在看什么呢?”“我在看墙上那幅画。”“您认出来那是我了吗?”“我正这么想来着。”“那时候我刚刚成名,您看我笑得多甜。”‎ ‎“你笑的时候像我一位同学,中学时我们一直同桌,”他目光有些阴郁地看着墙上那幅画片,“后来她出国了。”他问,“我可以抽烟吗?”“抽吧!”‎ 从这以后,小偷每隔三天便送来一束芬芳袭人的玫瑰。它使房间里很长一段时间散发着奇异的花香。她久病不愈的脸一度焕发出淡淡的红润。她再次产生弹完那首《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的念头,但这种淡淡的红润并没有维持多久。直到有一天她坐在钢琴旁等了整整一个下午,始终未听到她所熟悉的敲门声。而这时罐头瓶里的玫瑰已明显地枯萎下来。就在那天夜里,她的脸变得比往常更加苍白……‎ 夏天快要过去的时候,小偷终于从拘留所里被放出来了。他胡子拉喳,目光变得更加阴郁,那天他跑遍了大半个城市,才在一个偏僻的花市上买到一束并不十分鲜艳的玫瑰。这大概是夏季里最后一朵玫瑰了,他想。‎ 他又敲响了那扇门。他敲了半天,但开门的是一个陌生的老人。老人瞥了一眼他手里的玫瑰花,漠然地说:“你是找那位女歌唱家吗?她两个月以前死了。”‎ ‎13、本文以“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为题有哪几层含义?(4分) ‎ ‎ ‎ ‎ ‎ ‎ ‎ ‎1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局不好,便将文章最后两节改为:“此后,他坚持给那位女歌唱家送玫瑰,直到她的身体康复。”你觉得改后的结局好吗?说说理由。(4分) ‎ ‎ ‎ ‎ ‎ ‎ ‎ ‎15、读罢上文,你一定获得了美的启迪和爱的滋润,有一种感动会悄悄拨动你的心弦。请简要写出你的感动。(4分) ‎ ‎ ‎ ‎ ‎ ‎ ‎ ‎16、下面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玫瑰花一出现在门前,虚弱的女歌唱家就自然而然地接了过去,可见她曾经拥有许多崇拜者,也常常收到玫瑰花。‎ B、文中女歌唱家第一次收到玫瑰花时凑近嗅嗅花香,再次收到玫瑰时,她吻着花朵。这些动作不但体现了她对玫瑰的喜爱,更传达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C、文中加点的“芳香四溢”,既写出了玫瑰花的新鲜和芬芳,又衬托出女歌唱家像花一样恢复了生命力,可以健康而快乐地拥抱生活了。‎ D、当女歌唱家拥有玫瑰花时,她苍白的脸上就会出现淡淡的红润。而当玫瑰花不再出现时,她的脸色就比往常更加苍白。这预示着她生命的光彩正随着玫瑰情谊的“消失”而逐渐暗淡。‎ 三十一《史记》的书生私见 ‎    ①我一生读书、教书、译书、著书,识字以来,除不得已外,70多年来,和书须臾不离。自称书生,当不为过。说来也难以自信,尽管我的小小书斋满架、满橱、满桌、满壁、满地都是图书报刊,但我常挂记在心头的书并没有几本。细细思来,关于太史公的《史记》实有不少久藏在心里的话,不吐不快。‎ ‎    ②我和《史记》相识是出于父命。年未及冠,父亲带我去拜见老师。礼毕,老师说:“那么,就让他从《史记》圈起吧。”这是他定下的入门规矩,先得圈几部书。图书就是现在所说的标点,但符号单纯,只用圈断句。接着又指点一句:“可以先从‘列传’圈起。”父亲和老师作出这个安排,目的在学文,而不在学史。‎ ‎    ③在我这一代,父命师训固然还起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大热天能坚持埋头圈书,其实还是出于《史记》本身的吸引力。要分别了,我去向老师告辞。他抽了一筒水烟,抬眼看了我一下:“你觉得这部书怎么样?”对这突然袭击,我毫无准备,只能率直地说:“我很喜欢读。”“为什么?”“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这位老师露出一丝微笑,并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他接着说:“既然喜欢读,还不妨多读读。”‎ ‎    ④事隔30年,我列名老九,置身册外。当其时,亲友侧目,门庭罗雀,才又想起这部“不妨多读读”的书来。读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我惘然如跌入了时间的空洞。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怎会在2000年前他已写出了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自己当时活生生的心态?‎ ‎    ⑤过了半个花甲再读《史记》,眼前不能不浮起那位老师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似乎明白了他“不妨多读读”的意思,好像是说:“年轻人,慢慢体会吧。”这么多年的世道,把我的思路导入了对《史记》新的反应——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 ‎    ⑥这种体会却又引出了一个难解的困惑。2000年的时间丢到哪里去了呢?我似乎见到了一个时间的空洞。我在“喜读”这部书的感情里,插入了一种“惶悚”的心理。如果真的是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乃见清士——这不是一个令人心寒的世界么?我生来是个软心人,盼望着在时间的推移中世界是会越来越好的。如果时间真是有空洞,人不能在时间过程中不断进步,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    ⑦又过了30年。我已入耄耋之龄。在写这篇“说史记”的短文时,突然发现我连太史公的生卒年代都不知道。查了一些工具书,对太史公哪年去世都用“?”号,存疑不写。后来我在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3321页注16下找到《集解》①说:“ 案: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古代施宫刑的牢狱)。有怨言,下狱死。”关于太史公保李陵、下蚕室的事,在《报任安书》中言之甚详,也是后世所熟知的。裴引卫宏的注,我是第一次读到。似乎是隐约地说,司马迁下蚕室的真实原因是笔下无忌,得罪了皇上,保李陵何至于下蚕室?结果是死在狱中,年月不详。这个下场,历代史书一般是隐讳不提的。‎ ‎    ⑧太史公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更不会不知道自己的落场。他忍辱偷生写完这部《史记》,最后在自序中还明白写出:“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在京师的那本是公开的,自然难免被削改。他似已防止这一手而把正本安放在下落不明之处。《索隐》②‎ 作者司马贞还故作谜语,引《穆天子传》说名山在“群玉之山,河平无险,四彻中绳”之处;又在《述赞》中告诉读者副本是受到篡改的,所以说“惜哉残缺,非才妄续”。但是正本究竟何在呢?‎ ‎    ⑨半夜不寐,似有所悟。我真是个太史公所说的浅见寡闻的俗人。怎么不领会有生无卒的妙笔?太史公的生命早已化入历史。历史本身谁知道它卒于何时?《史记》所述正是这生生不息、难言止境、永不落幕的人世。正是这台上的悲喜啼笑构成了不朽的人类心态。这就是它的正本,也是它的名山。让这台戏演下去吧,留个问号给它的结束不是更恰当、更好些么?‎ ‎    ⑩“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是60多年前老师临别时的话,不寐之夜又在耳边叮咛。时乎,时乎,怎样分辨今昔呢?‎ ‎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费孝通。)‎ ‎    注释:①《集解》:南朝裴 注释《史记》的著作。②《索隐》:唐代司马贞注释《史记》的著作,《述赞》是其中的一篇。‎ ‎16.文章第1段既写满地的书,又写心头的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                                                                                   ‎ ‎                                                                                   ‎ ‎17.文章第3段和第10段前后两次出现“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句话,含义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4分)‎ ‎                                                                                   ‎ ‎                                                                                  ‎ ‎18.文章第3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第5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这前后两次出现的相似性的话语,所指与含义有何不同?请作阐述。(6分)‎ ‎                                                                                   ‎ ‎                                                                                  ‎ ‎                                                                                   ‎ ‎19.综观全文,概括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历史观。(6分)‎ ‎                                                                                   ‎ ‎                                                                                   ‎ ‎ ‎ ‎                                                                                ‎ 三十二 爱晚亭 [台湾]谢冰莹 ‎ ‎ ‎    萧瑟的微风,吹动沙沙的树叶;潺潺的溪水,和着婉转的鸟声。这是一曲多么美的自然音乐啊!‎ ‎    枝头的蝉鸣,大概有点疲倦了?不然,何以它们的声音这样断续而凄楚呢?‎ ‎    溪水总是这样穿过沙石,流过小草轻轻地响着,它大概是日夜不停了吧?‎ ‎    翩翩的碟儿已停止了它们的工作,躺在丛丛的草间去了。惟有无数的蚊儿还在绕着树枝一去一来地乱飞。‎ ‎    浅蓝色的云里映出从东方刚射出来的半边新月——她好似在凝视着我,睁着眼睛紧紧地盯望我——望着在这溪水之前,绿树之下,爱晚亭旁之我——我的狂态。‎ ‎   ‎ ‎ 我乘着风起的时候大声呼啸,有时也蓬头乱发地跳跃着。哦哦,多么有趣哟!当我左手提着稠裙,右臂举起轻舞时,那一副天真娇憨儿惹人笑的狂态完全照在清澄的水里。于是我对着溪水中舞着的影儿笑了,她也笑了!我笑得更厉害了,她也笑得起劲。于是我又望着她哭,她也皱着眉开口向我哭。我真的流起泪来了,然而她也掉了泪。她的泪和我的泪竟一样多,一样的快慢掉在水里。‎ ‎    有时我跟着虾蟆跳,它跳入草里,我也跳入草里,它跳在石上蹲着,我也蹲在石的上面,可是它洞然一声跳进溪水里,我只得怅惘地痴望着它很自由地游行罢了。‎ ‎    更有时鸟唱歌,我也唱歌;但是我的嗓子干了,声音嘶了。它还在很得意很快活似的唱着。‎ ‎    最后,我这样用了左手撑持着全身,两眼斜视着衬在蔚蓝的云里的那几片白絮似的柔云,和我微笑的淡月。‎ ‎    我望久了,眼帘中像有限的针刺着一般,我倦极了,倒在绿茸茸的嫩草上悠悠地睡了。和煦地春风,婉转的鸟声,一阵阵地,一声声地竟送我入了沉睡之乡。‎ ‎    梦中看见了两年前死去的祖母,和去腊刚亡的两个表弟妹。祖母很和蔼的微笑着抱住我亲吻,弟妹则牵着我的衣要求我讲《红毛野人的故事》,我似醒非醒地在觉伤心,叹了一声深长的冷气。‎ ‎    清醒了。完全清醒了;睁开眼睛,满眼春色,于是我又忘掉了刚才的梦。‎ ‎    然而当我斜依石栏,倾听枫声,睨视流水,回忆过去一切甜蜜而幸福的生活时,不觉又是“清泪斑斑襟上垂”了。‎ ‎    但是,清风吹干了泪痕,散发罩住了面庞的时候,我又抬起头来望着行云和流水,青山和飞鸟微微地苦笑了一声。‎ ‎    唉!我愿以我这死灰、黯然、枯燥,无聊的人生,换条欣欣向荣、生气蓬勃的新生命。‎ ‎      我愿以我这烦闷而急躁的心灵,变成和月姊那样恬淡,那样幽闲。‎ ‎   我愿所有的过去和未来的泪珠,都付之流水!‎ ‎    我愿将满腔的忧愤,诉之于春风!‎ ‎   我愿将凄切的悲歌,给予林间鸣鸟!‎ ‎   我愿以绵绵的情丝,挂之于树梢!‎ ‎   我愿以热烈的一棵赤心,浮之于太空!‎ ‎   我愿我所有的一切,都化归乌有,化归乌有啊!‎ ‎    淡淡的阳光,穿过丛密的树林,穿过天顶,渐渐地往西边的角上移去,归鸦掠过我的头顶,呜呀呜呀地叫了几声。呜蝉也嘈杂起来,流水的声音似乎也洪大了,林间的晚风也开始了它的工作,我忽而打了一个寒噤,觉得有些凉意了,站起来整理了衣裙,低头望望我坐着的青草,已被我蹂躏得烘热而细软了。‎ ‎    “春风吹来,露珠润了之后,它该能恢复原状吧?”我很悲伤地叹息着说。‎ ‎    我提起裙子,走下亭来,一个正在锄土的农夫,忽然伸了伸腰,回转头来目不转睛地望着我——一直到我拐弯之后,他才收了视线。‎ ‎(1926年春于麓山之昆涛亭)‎ ‎(注:作者谢冰莹(1906——)湖南人,移居台湾,现在旧金山。著名女作家。)‎ ‎16、从文章来看,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思想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当时作者思想感情的三个语句。(5分)‎ ‎   ⑴作者当时的心态是:                                                 (2分)‎ ‎   ⑵从文中找出三个语句:                                                    ‎ ‎                                                                        (3分)‎ ‎17、文中写了作者对着溪水哭笑和跟着虾蟆跳的两个细节,它们的作用是:(4分)‎ ‎   ⑴写“对溪照影”的用意是(不超过16字):                            (2分)‎ ‎   ⑵写“跟着虾蟆跳”的用意是(不超过16字):                           (2分)‎ ‎18、文章中加点的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5分)‎ ‎   ⑴写法上的特点是(不超过10字):                               (3分)‎ ‎   ⑵这样写的作用是(不超过20字):                                     (2分)‎ ‎19、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6分)(        )‎ ‎    A、看到题目便让人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看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于是就有一种对秋天傍晚景象的联想。‎ ‎   B这篇散文中写了许多景物,这些景物都明显的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从中可看出作者少时的纯真,年轻时的奔放和年长时的深沉。‎ ‎   C、本文脉络清晰,先是感情的激荡,后是理智的思考,表达了作者投身自然的强烈愿望。‎ ‎   D、文中的景物与作者的喜怒哀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被我蹂躏得烘热而稀软”的青草,正表明作者对劳动人民被压迫生活的同情。‎ ‎   E、本文的风格自然朴素、热情奔放,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洒脱心境。‎ ‎   F、本文末尾突然写到农夫,看似闲笔,实则意蕴丰富,含蓄地提醒读者不要忘了社会,不要忘了还存在着人与人的差异和距离。‎ 三十三 按时看日出的人 王开岭 ‎    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 ‎    “按时看日出”,我猝然被这句话击中了。‎ ‎     一位面壁写作的世界级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平常不过的景象当做一门必修课来面对……为什么?‎ ‎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它——‎ ‎     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儿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儿,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甜香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     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闭合”;而日出,刚象征着一种“绽开”,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被新的热量所充满。‎ ‎     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净、最清澈、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渴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人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个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    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又是怎样过的呢?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    或许只有寥寥几次吧,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早晨(可能是怎样的疲惫和不情愿啊),或偶尔登山观景之时。而更多的人或许一次都没有!一生中的那个时刻,我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第几万次地打着呼噜!‎ ‎    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 ‎    意味着你已被遗弃了。意味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旧”的,和昨天一模一样的“陈”。仿佛一个人老是吃经年发霉的粮食,永远轮不上新,永远只会把新的变成旧的。意味着不等你开始,不等你在起点上,就已被抛至中场,就像一个人未谙童趣即已步入中年。‎ ‎    多少年,我都没有因光线而激动的经历了。上班的路上,挤车的当口,迎来的已是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 ‎    即使你偶尔起大早,忽萌看日出的念头,又能怎样呢?‎ ‎    都市的晨曦,不知从何时起,早已变了质——‎ ‎    高楼大厦夺走了地平线,灰蒙蒙的尘埃,空气中老有黏黏糊糊的感觉,老有挥之不散的汽油味儿,即使你捂起了耳朵,也挡不住出租车的喇叭声……没有纯洁的泥土,没有旷野远山,没有庄稼地,只有牛角一样粗硬的黑水泥和钢化砖。所有的景色,所有的目击物,皆无水洗过的那种鲜艳与亮泽、那种蔬菜般的翠绿与寂静……你意识不到一种“新”,感受不到婴儿苏醒时的那种清新与好奇,即使你大睁着眼,仍觉像在沉沉的昏睡中。‎ ‎    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 ‎    “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生活积极的一个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受生活的理念,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    让我们呼唤真正的日出,愿我们在那一刻能真正醒来。‎ ‎——摘自《中国青年》‎ ‎18.“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结合全文,作者说的“幸运”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4分)‎ ‎19.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笔墨集中的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20.作者从福楼拜的信中获得了精神启示——“按时看日出”。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按时 ‎       看日出”的理解。(6分)‎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这篇用文的题目是《按时看日出》,文章重点写了人如何看日出,同时写了人经常看 ‎       日出意味着什么。写作角度独到,主题开拓深远。‎ ‎       B.文章文笔细腻,意境恬淡,写作中运用了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如作者说早晨的 静是“那蛋壳般薄薄的静”,使听觉上无形的“静”变成了视觉上有形的“静”,从 而产生美感。‎ ‎       C.文章由福楼拜信中的一句话写起,接着与普通人的生活进行对比与反思。从中昭示 ‎       人们激活生命,清洁内心世界,做一个有活力,有热量,有激情的人。‎ ‎       D.文章中有许多警策隽永的语句,耐人寻味。尤其是作者在结尾处深情地呼唤大家作 ‎       一个真正醒着的人,一个精神上苏醒的人。‎ ‎       E.文章中多次提到了作者微妙的想象和感受。他把上班时迎接的阳光称为“煮熟的光 ‎       线,中年的光线”,形象又不失深沉,发人深思。‎ 三十四 熬药   吴克诚 ‎    所谓的药大都是些亡去很久的草。长得正好的草是不配叫药的,即使硬放进药屉里,不久它也会烂掉,因为它末经晒、烘、焙或炒——九九八十一劫,少了一劫,也不能成药。‎ ‎    所以药都身世沧桑。身世沧桑的药只能以文火慢熬。我喜欢这个“熬”,“煎药”的煎太轻薄,与药的身世不协调。‎ ‎    急火出菜,文火出药——饱经沧桑之心,除了以文火轻拢慢捻,是断不能把它再打开了——且看文火在药锅下缭绕——缭绕成花的瓣,那么锅中药就是瓣中蕊了,熬着,熬着,蕊心舒开,尘封已久的沧桑便一丝一缕地倾吐出来。‎ ‎    越王勾践很善于用文火熬药。越国病入膏肓,他却不慌不急,他用了二十多年的光阴,来熬一服复国之药。伍子胥在这方面可就逊色了,他输在一个“急”字上,一急,药糊了。急火攻心,自己当然也在劫难逃。‎ ‎    沧桑是苦涩的,所以药都苦。‎ ‎    苦药祛病。‎ ‎    魏征是个善献苦药的人。唐太宗善喝苦药。虽然有时他也会紧皱眉头,但他最终还是咽了下去。纣王咽不下去,渐渐就百病缠身了。病是潜伏着的阴谋,肉眼一时半会儿很难看到,它一旦现出山水,就势如破竹了。‎ ‎     小孩子理解不了药的苦心,所以小孩子总拒绝好心好意的药。我甚至都拒绝走进父亲的药房——我至今仍记得那个春夜,月色正好,我溜进父亲的药房,倚着门,看他熬药。摇曳的烛影里,父亲被药拥着,也如一味药了。药香如蝶,满室翩跹。父亲说:“过来啊,过来叫药熏熏。”我可不愿让它熏,我一扭头,转身就跑,一地花影都被我踩碎了。‎ ‎    今夜,父亲故去整已十年。当初那些被我踩碎的花影仍在。春夜也在。月也正好。可是再也不会有人唤我熏药……‎ ‎    当初面对那些苦药,我真不应拔腿就跑……‎ ‎    从生到老,谁能离得了那些药?从生到老,谁能说清究竟咽下多少药?‎ ‎                                 ‎ ‎18、从文中看,“药”有哪些特征?(2分)‎ ‎ ‎ ‎                                                                 ‎ ‎ ‎ ‎19、文中为何说“父亲”“也如一味药了”?请作简要解释。(4分)‎ ‎ ‎ ‎20、第八段中写了一件“我”不愿熏药的小事,请结合上下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2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5分)‎ ‎①     谈谈《熬药》的构思技巧。‎ ‎ ‎ ‎②     谈谈《熬药》的语言特色。 ‎ ‎ ‎ ‎ ‎ 三十五 奥斯威辛的风 高洪波 ‎    2004年的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 ‎    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说这话时,我不知道奥斯威辛距华沙有多远,更不晓得东道主的具体安排。波兰作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芳大姐也没接话茬儿。‎ ‎    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的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在肖邦公园举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可我仍惦记着300公里以外的奥斯威辛。‎ ‎    ‎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终于踏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威辛,却陡然狂风大作。胡佩方大姐说,奥斯威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她并没有陪我到奥斯威辛,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 ‎    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纹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犹太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在焚尸炉前,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 ‎        此刻,我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 ‎        迅速汲满了历史的汁液,‎ ‎        我的指尖也开始流泪,‎ ‎        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 ‎    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嚎叫和呻吟。在奥斯威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手造的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威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魔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 ‎    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栗,铁丝网和纹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罢!   ‎ 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威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    当天我见到一位叫何敢的中国女留学生,她说曾经陪同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威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多月,以后再也不愿意去。由何敢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芳大姐,她们对奥斯威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正像美国副总统切尼在‎2004年1月27日 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论坛上说的:“在欧洲的死亡集中营里,有人犯下了人类所不能想像的最严重的罪行。我们必须向下一代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在这里感谢那些将我们从暴政下解救出来的解放者,同时我们必须有勇气阻止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    奥斯威辛是个小镇,建镇在800年前,二战前被称为波兰的“犹太人城”,因为当时的1.23万人口中有7000名犹太人。现在小镇有些不堪历史重负,因为人们无法想像小镇如何在一个巨大的公墓旁生存。‎ ‎    这当然仅只是游客的见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 ‎14.文章开头三节写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的有关情况,有哪些作用? (4分)‎ 答:                                                                                  ‎ ‎                                                                                       ‎ ‎15.(1)第五段中,作者是怎样写奥斯威辛集中营景象的?(2)“我的心底”陡然出现的几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1)                                                                              ‎ ‎                                                                                       ‎ ‎(2)                                                                                 ‎ ‎                                                                                   ‎ ‎16.(1)文中奥斯威辛的风有什么特点?(2)奥斯威辛的“风”有哪些含义? (6分)‎ 答:‎ ‎(1)                                                                               ‎ ‎                                                                                   ‎ ‎(2)                                                                              ‎ ‎17.(1)为什么胡大姐她们会“拒绝” 奥斯威辛,而“我”参观时也“有一种逃亡的感觉”?(2)作者说“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7分)‎ 答:(1)                                                                              ‎ ‎                                                                                   ‎ ‎(2)  ‎ 三十六 烧炭工和绅士 亚米契斯 ‎(1)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热泪夺眶而出。回到家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 ‎(2)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大家都不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问是怎么回事。 ‎ ‎(3)“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 (4)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吗?”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臂,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道声对不起。” ‎ ‎(5)烧炭工以和事老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 ‎ ‎(6)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7)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办。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 ‎(8)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 ‎ ‎(9)“老师,请您帮个忙。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士问老师。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 ‎(10)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 ‎ (11)“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 (选自《爱的教育》,略有改动)‎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30字左右)(3分)‎ ‎7.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结合上下文,品析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效果。(2分)‎ ‎(1)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 ‎(2)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 ‎8.第(10)段中说“(烧炭工)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请揣摩烧炭工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把它表述出来。(30字左右)(3分)‎ ‎9.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绅士的形象。(2分)‎ ‎10.小说的结尾,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你认为“精彩”在哪里?(3分)‎ 三十七 山就这么高 仲利民 ‎ 那年,他在学校的成绩非常不理想,他觉得无颜面对父母,是父母在外拼命地打工,积攒下来钱供他来城里的这所学校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可是他现在的成绩根本就没有什么希望考上好的大学,至于将来的高考更是他不敢想象的。 ‎ ‎ 他不敢对父母说:“我不想读下去了。”那样,即使父母什么也不说,仅仅是他们那失望的眼神就会将他击垮。他想偷偷地出去打工,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再跟父母讲明。他们叹息也好,怒骂也罢,随他们去。 ‎ ‎ 经过一夜的思考,他做了决定,这个星期正好父母从外地回家,他先陪他们过上一晚。也许,这个夜晚是一道分水岭,从此就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方向。 ‎ ‎ 父亲看到他回家,很热情地和他讲外面的事情,母亲则在厨房里忙着做他喜欢吃的一切。他在等父亲问他的学习情况,可是父亲就是不问。 ‎ ‎ 吃过晚饭,父亲少见地和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村庄西边的小山脚下,父亲说:“娃儿,你看这山有多高?”他小时候爬过这山,因为山势陡峭,荆棘丛生,从未爬到过山顶,所以很难回答。没有经历过,怎么会知晓呢?面对父亲的提问,他不知如何作答。 ‎ ‎ 父亲见儿子沉默,就说:“这山,说高也不高,努力去爬了,到达山顶就知道了。如果从未爬到过山顶,你就永远也不知它有多高?”其时,圆圆的月光洒下来,如同白昼,山在那里坦然地呈现出它的身姿。 ‎ ‎ 父亲说:“孩子,今天,你母亲在山下看着,我们俩一起开始爬山,看谁先到山顶?”他想不明白,父亲今天为什么有闲心陪他来爬山,而且是晚上,以前,他很少有这样闲情逸致啊! ‎ ‎ 不过,他看了父亲一眼,那个在他的眼里曾经高大的身体,现在已经有些苍老了,他不相信会输给父亲。就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 ‎ 山虽然很陡峭,但是他熟悉这座山的身材,哪里有坡,哪里有路,还有他年轻矫健的身体,他相信自己会爬到山顶的。在母亲的注视下,他们父子俩开始爬山,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 ‎ 脚下凹凸不平,手被刺破了,腿受了伤,胳膊擦破了皮,脸上还划了条伤口,虽然如此,他还是爬上了山顶,这是他第一次到达山顶。他的心忽然有了一份豪情,他真想大喊一声,告诉别人他内心的快乐。 ‎ ‎ 看到父亲也快爬到山顶了,他弯下腰,拉了一把父亲。父亲也到达了山顶。站在山顶上,父子俩一起大声地对着夜空喊了起来:“噢——,噢——”整个小村都回荡着他们的声音。 ‎ ‎ 他对父亲说:“山就这么高!” ‎ ‎ 父亲笑笑:“其实山就这么高。” ‎ 他决定回校去好好读书。任课的老师都感到奇怪,他怎么像变了一个人,成绩像雨后的竹笋,蹭蹭地升了上来。后来,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师。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选自《大阅读》2010年5月,有改动)‎ ‎7 文中父亲要“我”爬山的起因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8 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加点词,指出其表达效果。(4分)‎ ‎(1) 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2) 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9 本文与已学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立意相似,但有区别。请你比较两篇文章,分别写出其生活哲理。(3分)‎ ‎ (1)《山就这么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走一步,再走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叙平结合的赏析性文字。(80字左右)‎ 三十八 塞外的春天①‎ ‎ ①说到长城外边,古代的诗人们,常常想作永久的荒凉。“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疑不到天涯”、“三春那得桃杏花”,好像塞外是常冬常寒,除了飞沙飘雪以外,什么都没有。其实塞外自有动人的春天,也绮丽,也温馨,使人热辣辣,软绵绵,所看到听到的充满了生命的愉快欢欣。‎ ‎ ②首先报道春消息的是“啦啦”的白乌鸦,跟“嘎嘎”的长颈雁。它们回来了,也就是说真要“大地回春”了。到了“惊蛰”,蛰伏的昆虫们可并不惊动,只是沙滩可以看见惊鸿,树上新飞来了鸣鸠,陪衬上旧有的百灵、沙鸡……天上地上,声音色泽都起了新的变化。简单的复杂了,素朴的绚烂了。‎ ‎ ③“春分河自烂”,冷冰冰静悄悄的黄河,长眠了四个月,忽然塌陷龟裂,接着流起凌来,大块的像山,小块的像床,有长条,有方块,你撞我,我挤你,筑成了冰坝,拦高了春水,大渠小渠,黄水汤汤,有金色鲤鱼在跳跃。当家家尝到开河鱼的鲜味儿的时候,宏哗咆哮的黄河流凌完了,平滑如镜,皮筏子、平底船都等着下河了。‎ ‎ ④清明确是天清日朗,可是走遍原野,也看不见一点嫩绿苹芽。春雨贵如油,那是华北的话,要是在塞外,清明时节雨纷纷,简直是百年不遇的事。碰到阴天,也说不定还是飘几片白雪。杏花要到谷雨节才能看到,天气太干了吧,薄薄的花瓣,小小的花朵,像憔悴多病的荚人。从谷雨到立夏,世界可要剧变了。娇艳是榆叶梅,芬芳是丁香,高雅是真珠穗,泼辣是马兰苹,海棠夭桃,应有尽有,葡萄藤萝,到处都成架。如果您立在归绥城头上看去,真是烟云雾树,家家锦绣,百花烂漫,万紫千红。轻浮的柳絮,精制的扬花,滥造的榆钱,随着风,飘来飘去,自由地成堆成垛。踏上去,有的软绵绵,有的沙沙响,可算是十分春色,布满了人间。‎ ‎ ⑤要想看看塞外的嬉春图,那么,黄昏的平沙落雁,清晨的乳鸠争巢,当然很有意思。不过最有情趣的还是艳阳天芳草地里看牧场。时间最好在太阳刚刚西斜的当儿,成百成千的牛羊驼马,都吃得饱欣欣地,胖油油地,各有各的美丽,各有各的精神。您看吧,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家常,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特角;有的追,有的跑,有的抱,有的跳;有三角的趣剧,有四角的笑料,有勇武的正生,有滑稽的丑角。胜利的拉开嗓子唱歌,失败的夹着尾巴逃走。形形色色,画不出也写不出。这儿的爱情广场,没有金钱、地位、门第的问题,各自凭了先天的毛色,当下的健康,平常的人缘,一时的机智,决定成功跟失败,大体上看,是“天地皆春,百兽率舞”。‎ ‎ ⑥我看过幽燕的上林春色,我看过江南的草长莺飞,这些都不能使我忘情于塞外的渠口春涨,绕郭柳烟。我参与过陕坝的“手栽杨柳三千树”,我抚摸过归绥的“春风十万散榆钱”。六七年来,却是越走越远,越走越向南,哪里是天上,哪里是人间?哪里是中原,哪里是九边?我怕听嘎嘎的雁声,因为它还是海阅天空,有去有还。我愿藉春风寄语,我想请海水传言,看饱了繁花似锦,听够了软语如绵;最好是青春结伴,最快是人在春先,我希望再踏草原,我希望飞度阴山,看天青日白,万家胜欢,埋骨在黄河湾处,大青山前。‎ ‎ ①选自《深山书简》,有删节。作奢栗容若,原籍河北行唐,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后移居台湾。‎ ‎20.品味、赏析下面的句子。(5分)‎ ‎ (1)轻浮的柳絮,精制的扬花,滥造的榆钱,随着风,飘来飘去,自由地成堆成垛。‎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 (2)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家常,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犄角。‎ 从修辞运用的角度:‎ ‎21.第⑥段中“我怕听嘎嘎的雁声,因为它还是海阔天空,有去有还。”结合全文说说“我”为什么怕听嘎嘎的雁声。(3分)‎ ‎22.仔细晶读文章最后一段划线部分,结合全文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三十九 只管向前奔跑 崔修建 ‎ ①贝基拉出生在埃塞俄比亚的一个贫苦的家庭,很小的时候,他就渴望成为一名驰聘赛场的长跑健将。他时常站在训练场边,羡慕地看着运动员们训练。但极度贫寒的家境,让他自卑得有些差愧——他不仅拿不出训练费,连最便宜的普通跑鞋也买不起。‎ ‎ ②那天,贝基拉不知不觉地又走到训练场边,望着跑道上那些奔跑的身影,他既羡慕又难过,心头奔跑的热望亮起来,又暗淡下去。‎ ‎ ③一位跨栏教练员听了贝基拉的倾诉,将他带到一组很矮的栏杆前,让他一路跑过去,他轻松地跨越一个个栏杆;教练员又指了指那组已升高到足有1.‎5米的栏杆前让他再试一试。他努力了好几次,也没能跨过去。‎ ‎ ④‎ 这时,教练员平静地告诉他:“孩子,你刚才所说的那些困难,就像眼前的这一道道栏杆,它们会横在每个人的面前,那些你现在跨不过去的栏杆,可以在一次次的失败后,最终跨越它们,你还可以踢翻它们,也可以绕过它们,你只需盯准你向往的前方,只管努力地向前奔跑,相信没有什么可以拦住你的梦想。”‎ ‎ ⑤教练员的一席话重新点燃了贝基拉的希望,从此,买不起跑鞋的贝基拉开始了他坚定而执著的赤脚奔跑训练,广袤的原野、泥泞的山路、坚硬的戈壁滩上……随处可见他奔跑的身影,他已练出了一双铁脚板。数年后,他成了埃塞俄比亚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 ‎ ⑥1960年罗马奥运会马拉松赛场上,贝基拉一出现,便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他是唯一赤脚的运动员。在数万名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贝基拉为他的祖国赢得了一块沉甸甸的金牌。‎ ‎ ⑦距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开幕还有二十多天,贝基拉动了一次手术,很多人以为他会放弃比赛。然而,三十二岁的他不仅出现在马拉松赛场上,而且再夺金牌,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蝉联这个项目冠军的选手,也成为埃塞俄比亚的民族英雄。‎ ‎ ⑧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贝基拉激动地感慨道:“一切都很简单,只要站在跑道上,就没有什么障碍可以拦住奔跑的雄心,就只管向前,再向前,一路向前地奔赴梦想的终点。”‎ ‎ ⑨没错,大千世界中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都可能会横着一些诸如清贫、疾病、磨难之类的障碍,只要不失去向前奔跑的雄心,就能勇敢地跨越它们,踢翻它们,绕过它们,就会抵达梦想的前方。‎ ‎8、第一段划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1分)‎ 错别字 改正 ‎ ‎9、品读选文,题目“只管向前奔跑”换成“金牌”好不好?为什么?(2分)‎ 答: ‎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对表现贝基拉有何作用?(2分)‎ ‎ 三十二岁的他不仅出现在马拉松赛场上,而且再夺金牌,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蝉联这个项目冠军的选手。‎ 答: ‎ ‎ ‎ l l、第②段中“他既羡慕又难过”,他羡慕什么?为什么难过?(2分)‎ 答: ‎ ‎ ‎ ‎12、选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2分)‎ 答: ‎ ‎13、贝基拉成功了,你认为他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2分)‎ 答: ‎ ‎ ‎ ‎14、品味选文,谈谈你对人生有何感悟。(3分)‎ 参考答案 一 1、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   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3、第一处:“母亲喜欢花……”。   ‎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  ‎ ① 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 ① ‎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 ②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 ③ 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 ‎4、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5、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6、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7、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二 ‎1、顺叙。    2、伞。 用伞堵住破窗。    3、把姑娘的伞弄破了。大汉帮助她用伞把破窗堵住了。    4、因为大汉“欺骗”盲人夫妇是善意的,他怕盲人夫妇知道实情后内心不安;而乘客们也理解大汉的用意,故而善意的笑了。    5、堵住洞口。传下暖意。    6、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的关系。‎ 三 ‎1、无私(伟大)的奉献精神。    2、虽然“我”的生命即将结束,但是由于“我”无私的奉献,使那些在死亡边沿挣扎的生命得以延续,这样,“我”的精神将与世长存。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略。    5、略。‎ 四 ‎1、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2、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3、①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②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    4、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    5、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逸事》、《红楼梦》;不喜欢的作用:国文教科书、《荡寇志》、《精忠说岳》。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    6、略。有见解、有新意即可给分。‎ 五 1、 多年父子成兄弟。(或:“文章标题”)    2、父亲的儿子。儿子的父亲。也。    3、绝顶聪明、很随和、关心“我”的学业。   4、两。一。怕担干系(或:“人人自危,自顾无暇”)。    5、无教养,不分辈分。平等民主。    6、略。(文中事件很多,只要能用概括简练的语言举出一例即可)。    7、议论。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8、有逗号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强化效果的作用(或:更突出了对那种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的谴责)。    9、突出“多年父子成兄弟”这一中心;也体现了文章写真实、说真话、抒真情的特点。‎ 2、 六 ‎1、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全部划对给满分。三个要点“不能……”“必须……”“应该……”)    2、D。    3、父亲说到做到。    4、第二件事:父亲讲杜处士画斗牛的故事,教育我们画画要仔细观察和向人请教。第三件事:父亲到河边实地考察后画“背纤图”。    5、这里强调了请教对象的广泛性。无论做什么工作,也不论地位高低、年龄大小,都可作为请教的对象。‎ 七 ‎1、“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海燕象征着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2、形象(身姿)、颜色、动作、声音(任答3个方面即可得分)。藐视恶劣环境,渴望暴风雨到来。    3、① B;②A;③D。‎ 八 ‎    1、A.座无虚席;B.鸦雀无声。        2、大海忽而温和平静,忽而又似万马奔腾。        3、倒叙;一把小提琴(或:“我”对小提琴的珍爱之情。)        4、父亲以七美元买琴圆了“我”的梦,“我”又以七美元卖琴圆了另一个小女孩的梦;父亲以七美元买琴买琴圆了“我”的梦;“我”以七美元卖琴圆了另一个小女孩的梦;重点突出(或:中心突出,突出主题。)。         5、生活在一个充满音乐氛围但又生活拮据的家庭。父亲表情很难过,是因为经济拮据的现实不能让他满足女儿的心愿,但他又希望能够满足,这表现出他的矛盾心情。        6、对朋友无私帮助的感激之情,为满足女儿愿望后的喜悦心情。        7、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        8、第一次出现引起下文的回忆,第二次出现呼应开头。        9、当年“我”以七美元的价格买到这把琴,得到别人的无私帮助,今天“我”也愿意以同样的方式帮助别人。         10、这个“梦”既是指“我”及另一个小女孩渴望得到一把小提琴的心愿,也是“我们”周围的人帮助“我们”实现梦想的一种心愿,同时也是“我”希望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爱心永远传递下去的心愿。‎ 九 ‎    1、①对“我”犯错的不满;为“我”回避惩罚而生气、惋惜。②为犯错而脸红;为同学替自己辩护而感到害羞;为自己逃避惩罚而惭愧;为有负华老师的希望而不安。        2、详写了“我犯错而被教育”;略写老师的严厉、我的造句受到表扬、老师带我吃馆子及坐错车(答对其中3点给2分,答对2点给1分,答对1点给0.5分。);好处是:突出老师对“我”的教育,同时也展现老师其他方面的性格特点,使老师的形象鲜明而富有个性。(答对第一点或者第二点给1分。)        3、有才学;工作极端认真;管理严格;善于教育学生;热爱学生。        4、①朴实、亲切,平淡中蕴含真情(或语言表情达意准确、生动、形象;或语言含蓄、委婉、充满情意等)。‎ 十 ‎1、因为这是一扇用信任和爱心制造的,能够使人懂得珍惜和呵护的心灵之门。    2、用经不起踢打的玻璃门达到感化教育的目的。    3、形象地写出对学生倾注充分的爱,以及学生沐浴在爱的氛围之中。    4、教导主任:用铁门阻止踢打,主张用硬堵的方式教育学生。校长:用信任和爱心使学生懂得珍惜,主张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十一 ‎1、①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②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2、①抓住“我”与蚕的相似点回答可得分,如: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它们和我非常相似。②找准指代的内容可得分,如:对真理的探索。    3、抓住两类人的不同特点及作者对他们的不同态度可得分。如:①‎ 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工作或进行科学研究是为了获得报酬。梦想家:投身于科学研究本身,被纯粹的科学研究所吸引,无暇也我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②对前者,居里夫人表示理解,对后者表示赞同。   4、①扣住这一比喻的含义回答。如:痴迷。②扣住本段中作者对科学的理解回答。如:“科学展现出的崭新远景”或“科学本身具有的伟大的美”。    5、答案须从文章中找到依据。答对一个短语得1分。如:“专心致志”、“追求真理”、“甘于寂寞”、“淡薄名利”、“温和沉静”等。‎ 十二 ‎1、①我也买了许多信封,写上父亲的名字。②我将会经常给父亲写信,③告诉他我在部队的一切都好(或答“我也像父亲那样……)该题有三个得分点。    2、不矛盾。写父亲“认真得很”,是从父亲来信的“仔细答复”和及时、主动的角度来说的;写父亲“随意马虎”,是从父亲来信的信纸和笔迹来说的。角度不同,所以不矛盾。    3、“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或“偶然翻看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多划1句扣1分,扣完为止。    4、找到自己认为最受感动的一处给1分,说明理由的给2分。    5、‎ 相同点 不同点 ‎         篇名 内容 ‎《背影》‎ ‎《父亲的信》‎ ‎         篇名 内容 ‎《背影》‎ ‎《父亲的信》‎ 主题 父爱 记叙线索 背影 信 语言 平实(朴实)‎ 描写父亲的方法 正面描写(有外貌、动作描写)‎ 侧面描写(我外貌、动作描写)‎ 十三 ‎1、A。 ‎ ‎2、密密地斜织着。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待着点什么;柳枝横着飞;尘土四下里走。举一例即可。 ‎ ‎3、绿、青、黄;箭头、瀑布。‎ ‎4、不能。用“撕”略嫌闪电的威力小,只有用“掀”才能充分显示出闪电的气魄和威力。或勇“掀”生动有力,形象传神。 ‎ ‎5、表达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衬托祥子拉车的痛苦。 ‎ ‎6、朱自清;老舍。‎ 十四 ‎1、①xùn;②chán;③něi;④yǔ。 ‎ ‎2、①惭愧;②昧;③挽;④挚。 ‎ ‎3、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 ‎ ‎4、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多量的欢乐,多量的眼泪。 ‎ ‎5、此题的开放性强,言之成理,理由充分即可。参考:持否定态度。这种观点是偏激的。在生活中,家庭和朋友是和谐的、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亲情、友情会使家庭的生活更加充实。 ‎ ‎6、朋友们给我的关爱是我过去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柱;我要将这些化作精神,化作动力,满怀信心地去开创新生活。 ‎ ‎7、表现朋友之间那种真诚的友情;只想付出、给予,不求回报、索取的崇高思想境界。 ‎ ‎8、此题具有一定开放性,能从“品行修养、奉献精神”的角度来答即可。 ‎ ‎9、这是自谦的说法,作者对朋友给予的关爱回报甚少,深感愧疚;作者决心要用自己的光和热去回报朋友,回报社会。 ‎ ‎10、此题开放性较大,形式上有三个分句,内容相关,观点正确即可给分。 ‎ ‎11、此题具有一定开放性,在观点正确的前提下,能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但观点不正确不能给分。‎ 十五 ‎1、当初享受大自然美景却不懂得珍惜。“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理所当然属于我们”、“我那浮浅、单纯、蒙昧的心里……理所当然”、“我仍然觉得……而且永远”(答到其中两句即可)。   ‎ ‎ 2、①小生命的脆弱;在人类的伤害下处境的危险。②河水枯竭,生命死亡;悲凉,衰败;对人们破坏自然环境的愤慨。    3、a.因为它哺育了众多的生灵,弹奏着生命的乐章,却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理解、珍惜和保护。b.因为我们(或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大自然是人与万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就像水是鱼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如果不懂得珍惜和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必将毁灭自己。   4、①生机盎然,成了干涸的遗体,理所当然地属于我们,理所当然地去珍惜。②人的心灵,没有被污染、没有干涸的河流(充满生机的河流),人没有被污染的心灵。    5、示例:我怀念那片树林,它曾使我有过许多神秘的幻想;或:我怀念老师的宽容,它曾使我战胜过错、重树信心……‎ 十六 ‎1、①女儿送给母亲礼物,②不被母亲接受(理解),③雕像破碎。    2、①表现女儿既盼望上学,又担心家里生活困难,凑不够学费的那种复杂、矛盾的心情。②a.1万元来之不易,b.凝聚着母亲的心血。③a.嫌女儿浪费钱,b.认为女儿所送礼物不健康。    3、感激;委屈。    4、①母亲对女儿不理解,②女儿伤心失望。‎ 十七 ‎1、老师像妈妈。    2、美丽、纯洁。    3、a处表现杨老师羞恼(难堪、生气)的心理;b处表现杨老师对恩师怀念、感激(崇敬)的情感。    4、①老师的眼泪;②老师的教诲(老师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或:老师那慈母一样的爱。    5、爱。    6、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从“自信”、“乐观”、“宽容”、“豁达”等某一方面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均可。‎ 十八 ‎1、①(咒)骂;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2、具有超强生命力(生命力极强、顽强拼搏,或其它相同意思的表达);想见(兰草);肃然起敬。    3、反衬或衬托(或对比)。    4、惊喜、敬佩。    5、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    6、①描写或描绘、绘;②赞(美、颂等)。    7、本题难度较大,评分应从激励出发,不必苛求能否构成排比,只要所写的短句中又恰当的,一句给1分,给满2分为止。若其中出现有创意的某个短句即可高给满分。(原句:兰草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先机。仅供参考。)    8、揭示(表现、突出等)主旨(中心、主题等);含义理解要点:①两者同样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或顽强拼搏的精神;②战胜灾害(困难),重建家园(美好生活)。    9、本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论选句是否恰当,只要言之成理都应给分。‎ ‎ 十九 ‎1、作者的意图是要我们具有正确看待世界和自身的目光。    2、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3、有创见的加1—2分。第一类:“同意”举例且理由阐述清除的给3分。其它酌情给分。“不同意” 举例且理由阐述清除的给6分。其它酌情给分。    4、第一类:知识性的简答题且答案正确,给1—2分;第二类:理解性的解答题且答案正确,给3—4分;第三类:问题独特、有价值且答案正确,给5—6分。‎ 二十 ‎1、因为接到于勒的两封信后,全家认为他一回来就能改变家里生活困难的境况。    2、表现了“家里人”对尽快过上富裕生活的热切期盼和向人夸耀的虚荣心。    3、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将该句上一句话也抄上的不扣分。    4、此题答案具有开放性,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只要紧扣选文内容,言之成理,就可给满分;有观点,但理由不够充分的,酌情给分。‎ 二十一 ‎1.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形状、颜色、大小 评分:共5个要点,答对两个得1分,答对四个得2分,全对得3分。‎ ‎2.①不任人摆布②不禁锢自己③不固守现状 评分: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3.第④段描写秋后山野的灰褐、天空的铅灰、紫燕和鸿雁的归去、松柏的褪色、檀竹的落魄等,反衬出野菊花的勇敢和进取;第⑤段描写庭院、公园、花盆里被人驯化、供人玩赏的名菊,反衬出野菊花桀骜不驯的野性美。‎ ‎4.答案示例:句子: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举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 理由:本句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野菊花与恶劣环境不屈斗争、为胜利而自豪的战胜者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且排比句的运用使得语言节奏感很强,极富感染力。‎ ‎5.人生要像野菊花一样有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要在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 二十二 ‎1.雪山向日葵不是围着太阳旋转的。(或: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 ‎2.不行。写这各种猜测,又加以否定,更好地突出了不围着太阳旋转是雪山向日葵不盲从、特立独行、敢于坚持自我的精神。‎ ‎3.颂扬了雪山向日葵不盲从,不谄媚,团结向上,始终如一,坚持自我等精神。‎ ‎4.盲目信从和简单的概念化,使人远离真实与真理。(或:只有认真观察,深入思考,才能抓住事物真谛,得出独到的见解。)‎ ‎ 5.象征手法。(或“托物言志”“托物抒怀”)作者用不盲从,不谄媚,团结向上,始终如一,坚持自我等精神的雪山向日葵,象征了具有特立独行、敢于坚持自我精神的人。‎ 二十三 ‎1.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原指故作姿态,让人感到一本正经、真有其事,有贬义。文中是指石榴认认真真的开花的样子。褒义。‎ ‎2.我不再管它,静等它的死去 ‎3.石榴易活;石榴晒死;经过我努力,石榴活了;‎ ‎4.“我”的精心照料。(凡答石榴生命力顽强的不给分。)‎ ‎5.反复,起强调作用。表现了酷热的程度,更表现了作者对石榴的痛惜之情。‎ ‎6.略 ‎7.略 二十四 ‎1.作者被盛开的花的美好姿态所感染 ‎2.过渡,由上文的回忆过渡到下文的感怀;设问,启发读者,引发思索。‎ ‎3.不一样。前者指的是:无法体验大自然的情感,不能相融为一;后者指的是:人为自己的事劳忙而又不受其所囿,关注更为广大的空间。‎ ‎4.人不能生活得太麻木,应该为生活中的美好而感动;人要学会以微笑面对人生,面对其它生命;与大自然的和谐融合能使人愉悦;大自然的美好能让人产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人应当在关注自身的同时关注更为广泛的自然空间;人无法完全理解自然,与大自然悲哀的相隔着。‎ ‎5.视鉴赏情况给分。‎ ‎6.不用拟人手法不给分;手法正确,根据语言酌情给分。‎ 二十五.‎ ‎13.答案示例:‎ ‎①想到国土遭到日寇践踏(人民颠沛流离)②兴奋激动③想到历经磨难的祖国正走向美好未来④昂奋自豪 ‎14.答案:①草原建设取得的可喜成果②看到黄河的情景 ‎15.答案示例:‎ ‎(黄河)像一根不见首尾的丝带,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把我的无尽思绪缠入过去,引向未来。”作者把黄河比作“不见首尾的丝带”,形象地写出了黄河蜿蜒绵长的流动之形;又用“缠”和“引”将黄河“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之态与对往昔的回忆和对未来的畅想巧妙地结合,表达出作者的无限感慨 二十六 ‎12.灯塔再次亮起的火光,也指人的爱心、真情所闪烁的人性之光。‎ ‎13.写出了科林心事重重,或答但有父亲。 ‎ ‎14.“明亮的蜡烛表示我们的家和心扉向陌生人敞开”,或答“在平安夜,一盏烛光意味着一个陌生人后受到欢迎”。‎ ‎15.询问达非重新点亮灯塔的方法;得到答案后,挨家挨户收集煤油;不断地向灯塔运送煤油;‎ ‎16.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或答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火光照向大海的深处,给大海上迷航的船只指明方向。 ‎ ‎17.聪明、懂事、能干、有主见、做事执著、果断、关心亲人、爱父亲。‎ ‎18. 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深化中心,表达了科林通过自己的努力,并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迎回父亲的喜悦、兴奋之情。‎ 二十七 ‎1.母亲陪我看星月;为我扇扇子;给我猜谜语,讲故事;为我缝衣服。(意对即可)‎ ‎ 2.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雨声的美妙和我听雨的沉醉。或:运用叠词,使文句形象且有音韵美。(2分,意对即可)(2)童年的生活经历可能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或:童年的生活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2分,意对即可)‎ ‎ 3.以天窗为题,交待写作对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天窗既指老屋的天窗,也指心灵的天窗,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意对即可)‎ ‎ 4.D 二十八 ‎5.能写出2点即可)①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②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③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④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 ‎6.(3“生的欢喜”是指对于生命成长的喜悦,表达了作者对于充满生机的绿的喜爱,对充满活力的生活的向往。【示例】“绿”的其它象征意义: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在中国文化中有生命的含义,也是春季的象征。性格色彩中绿代表和平、友善、善于倾听、不希望发生冲突的性格。‎ ‎7.“固执”指“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或“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表现了长春藤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 8.C 二十九 ‎9、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每点1分,意对即可)‎ ‎10、(1)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3分,手法1分,表达效果2分。意对即可) (2)一个“甜”字,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 乐。(2分,“赞美老人”1分,“赞美”的内容要答出“给别人带来甜”的意思,1分。意对即 可) ‎ ‎11、①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比喻(象征)老人的品格(或:比喻 人生最好的状态);④烘托老人的形象。 12、C 三十 ‎13.①指小偷送的最后一朵玫瑰②指《夏日里的最后一朵玫瑰》那一首歌③指那个女歌唱家④象征着小偷身上复活显现的美好的人性(答到3点即可得满分) ‎ ‎ 14、我觉得改后的结局没有原来的好。尽管原来的结局会让读者心痛,但也更具有敲击心灵的力量。它更真实、更合理,因为文章开头就已经交代,女歌唱家患的是致命的疾病,不太可能因为玫瑰就奇迹出现,重新康复。(答“觉得好”也可以,言之有理即可。有明确的表态,1分;理由3分) ‎ ‎15、示例1:你虽然是小偷,但在你的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回归。当你看到孤独而衰弱的女子,你的恻隐之心马上激活了,你坚持给她送去她钟爱的玫瑰,让她在生命最后的时光少了缺憾,多了期盼!你的夏日里的最后那一朵玫瑰,让人感动! 示例2:女歌唱家,尽管你病魔缠身,万分虚弱,但你是美丽的。在你的身上,我看到了对你生命的热爱,对艺术的眷念,对美的追求。你的美甚至感化了小偷! 示例3:美丽的花、美好的音乐等会给人以生活的动力,甚至会改变一个人!16、C 三十一 ‎16.两者对比,表明作者钟爱《史记》,有久藏心里的话要说,引出下文。(对比2分,引出下文,2分)‎ ‎17.第一次只是老师的嘱咐,第二次已经融入了作者的感悟,成为作者的自我告诫。(各2分)‎ ‎18.第一次说“文中有我”,其中“我”指司马迁,读者阅读时无不感到司马迁在写他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化入了多种多样的历史人物,把他们写活了。(3分,仅指出“我”指司马迁,给1分)‎ 第二次说“文中有我”,其中“我”指读者,意思是说一个读者在命运坎坷之际读《史记》,会和书中人物、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以至于觉得两千年前司马迁竟然写出了读者当时活生生的心态。(3分,仅指出“我”指读者给1分)‎ ‎19.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人世生生不息、难言止境、历史的舞台永不落幕。(所谓历史观指作者对历史的看法,注意答案的全面性,否则酌情扣分。)‎ 三十二 ‎16、(1)探索(或不满现状)、进取和勇于牺牲。(2)我似醒非醒地在觉伤心(“清泪斑襟上垂”)。我愿以我这死灰,黯淡,枯燥无聊的人生,换条欣欣向荣、生气蓬勃的新生命。我愿我所有的一切,都化为乌有。   ‎ ‎17、(1)表现作者在追求自由过程中的乐与悲。(2)表现作者追求自由时的无奈与怅惘。‎ ‎18、(1)排比、夸张、拟人、比喻(写出三项即可)(2)抒发了热爱自然、投入自然的强烈感情,加强语势,形象活泼。  ‎ ‎19、ACF(B项判断是错误的,作者在文中并没有明确写出自己人生的三个阶段。D项表述是一种牵强附会,从文中看不出作者把那青草与劳动人民联系起来的内容。E项在文中找不到根据)‎ 三十三 ‎18.(4分)(1)福楼拜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他处在上个世纪的巴黎,那时的清晨没有现代城市的喧嚣和污染,拥有真正纯净、清澈,让人激动的光线。(2)福楼拜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他懂得欣赏日出,迎接晨曦。把“按时看日出”当作精神体验与心灵洗礼。‎ ‎19.(4分)(1)渲染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纯净、清澈的环境中,去品味日出带给人们的精神盛宴。(2)对比,与下文现代城市灰蒙蒙的清晨作对比,表现出作者对真正的清晨的渴望。‎ ‎20.(6分)(1)“看日出”,是一种激活生命,清洁内心世界的精神洗礼。(让一天中最纯净、最清澈、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鼓舞生命,添置信心与渴望,荡漾青春,勃发幻念;看清远方,梦想,光阴……)“按时看”意味着天天的行为,代表着永不放弃。(2)“按时看日出”是一种热爱生活的精神理念,是生命健康与生活积极的一个标志。(3)是双重的呼唤:呼唤自我意识的苏醒,呼唤自然与社会都能有真正的日出。‎ ‎21.(4分)AB 三十四 ‎18、沧桑,苦涩,馨香 ‎19、①父亲也有如草药一样的沧桑经历;②父亲积累了为人处世的药方;③父亲养成了用药治人的能力。‎ ‎20、①用“我”经历的小事来例证小孩子不解药、拒绝药、现身说法,增强了说服力、感染力;②承上意在说明不解药、拒绝药的人异于小孩子;③为突出下文“我”因不愿熏药而后悔、内疚,以及对父亲的良苦用心的理解和怀念作铺垫。‎ ‎21、略 三十五 ‎14.自然地引出参观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内容;表现心情的热切;以美丽的城市、“欧洲的独特魅力”、美好的诗意反衬在这块土地上纳粹曾经犯下的种族灭绝罪行;马列克沉吟、胡大姐不说话为下文“拒绝”埋下伏笔。‎ ‎(本题5分,答案共四个要点,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答对两个要点得3分,答对3个要点得5分。)‎ ‎15.(1)先概括叙述,再选取典型细节加以描写,如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及一幅照片中德军枪口下小男孩天真和无奈的目光等。‎ ‎(2)“心底”陡然出现的诗句表现“我”目睹悲惨历史的巨大震撼和为人类的无助与悲伤而无比的痛心。‎ ‎(每小题3分。第一小题答“由面到点”,并作具体解说也可;第二小题“震撼”与“痛心”只答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 ‎16.(1)奥斯威辛的风常常是“陡然”来到;寒气袭人;具有“愤怒”、“狂暴”的气势;发出“嚎叫”、“呻吟”的声音。‎ ‎(2)奥斯威辛的风是自然界的狂风;百万冤魂形成的死一般的压抑、恐怖的氛围;人们心底的风暴。‎ ‎(每小题3分。第一小题四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答对3点即得3分;第二小题3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17.(1)人承受不了心灵的折磨和历史的重负,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 ‎(2)奥斯威辛的存在使人们正视历史上的人类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刺痛良知;并使人们警惕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本题6分。第一小题2分,两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第二小题4分,三个要点,答对一个要点1分,答对两个要点的2分,答对3个要点得4分。)‎ 三十六 ‎6.绅士的儿子(诺比斯)羞辱了烧炭工的儿子。绅士要儿子道歉。 ‎ ‎7.(1)“皱皱眉头”包含了多层意思:既为自己的儿子侮辱同学感到意外、吃惊,也为自己没能教育好儿子感 到羞愧,同时还为如何妥善处理此事而担忧。 ‎ ‎ (2)“用力”一词一方面写出了烧炭工为绅士教子有方而感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没有贫贱观念、平等 待人的绅士的崇敬之情。‎ ‎8.示例一:孩子,对不起.我难为你了。你知错能改.真是一个好孩子,我很喜欢你。 示例二;我真为你的勇敢高兴,更为你的爸爸感动。孩子,委屈你了!‎ ‎9.他是一位严于教子、有错必纠、平等待人、尊重弱势群体的绅士。‎ ‎10.这一课告诉学生;不能仗势欺人、嫌贫爱富;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并主动道歉;从人格上说.人人都是 平等的。‎ 三十七 ‎7 “我”成绩非常不理想,不想读下去。‎ ‎8 (1)“攀”字表现了山的陡峭,突出了爬山的艰难 ‎(2) “屹立”突出了这句话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或产生的重大影响 ‎9 (1)有信心和勇气就能克服困难 ‎ (2)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因难,逐步解决 ‎10 例 :文中父亲关爱儿子成长。儿子成绩不好想辍学,父亲通过爬山让儿子明白学习需努力的道理。父亲勤劳,肯吃苦,重视子女教育,注重教育方法,耐心,言传身教 三十八 ‎20.(1)参考答案:“轻浮”写出了柳絮轻盈飘逸的情状;“滥造”突出了榆钱数量之多(评 分:2分。每词1分)‎ ‎ (2)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动物的活动描写得丰富多彩而富有情 趣。(评分3分。修辞1分,表达效果2分)‎ ‎ 21.参考答案:因为“我”听到大雁嘎嘎的叫声,就会由大雁的“有去有还”,想到“我”却远离家乡,有去无还。(评分:3分。大意对即可)‎ ‎22.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希望尽快回到家乡,叶落归根的思想感情。(评分:4分。大意对即可)‎ 三十九 ‎ ‎8:聘 骋 (1分) ‎ ‎9、不好。(1分)“只管向前奔跑”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了文章的中心,”金牌“则没有这种效果(意近即可)‎ L0、“三十二岁”“不仅”表现他作为运动员年纪偏大,但面对困难,勇于挑战。“弟一个蝉联”说明他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强调了贝基拉面对困难,勇敢跨越,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 l 1、他羡慕那些运动员能有机会参加训练(1分)又为自己拿不出训练费,买不起跑鞋不能参加训练,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而难过。(意近即可)(1分)‎ ‎12、总结全文,点明并深化中心。(意近即可) (2分)‎ ‎13、一是靠自己勇敢,不放弃梦想而努力训练。二是遇到一个给他希望和鼓励的教练。(意近即可) (2分)‎ ‎14、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