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0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记叙文专题知识点非常详尽所选题目都是经典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记叙文专题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 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 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 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6)作者情感 14、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5、 语言特色: ‎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16、 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 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 ‎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 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 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1、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2、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23、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6、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7、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28、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9、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0、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2、记叙文中议论:‎ 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3、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4、记叙文中的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3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3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37、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8、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39、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当堂练习】‎ ‎(一)‎ ‎①不少人都是通过我的笔知道了格尔木[注]城的这个望柳庄。可是,有谁知道格尔木城起始于望柳庄,有谁知道望柳庄的第一棵柳树何时栽下,又有谁知道一位将军在飞雪的戈壁滩播种春天的故事。    ②五十年前的那个初春,昆仑莽原上弥漫的风沙卷着雪粒石子在狂吼,格尔木混沌一片。春天在哪里?    ③一位军人攥着一棵柳树在敲格尔木冬眠的门:醒来吧,我要给你换新衣!他挥锹铲土,一愀铲下去,沙地上就铲出了个盆状的坑坑,格尔木的第一棵树便栽在了这坑里。这个军人就是修建青藏公路的总指挥慕生忠将军。    ④还是在修路队伍离开西宁途经湟源县城时,慕生忠买了一百棵杨柳树苗。 [甲]他对随行人员说:“我们要做第一代格尔木人,我们要在格尔木扎根安家。人和树一起扎根这根才扎得牢靠!”    ⑤一百棵树苗,都栽在了刚刚撑起的帐篷周围。一共两大片,杨柳分栽。第二年.这些小苗落地生根,绿茵茵的叶芽把戈壁滩染得翠翠的,叫人看着眼馋。将军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    ⑥直到现在,第一次看到望柳庄的情景还历历在日。那天午后,我从拉萨执勤回到格尔木,车刚行驶到转盘路口就抛锚了。我无法承受迎面扑来的风沙无情的撕打,便顺势走向路,的一排平房,站在了房檐下。一抬头,门楣的方砖上“望柳庄”三个红漆大字,格外醒目。也就在这时候,我发现平房前的沙滩上横七竖八地半躺半立着一棵棵树苗。这就是将军带领大家栽的那些柳树,有的已经被沙土埋得不见真面日了。这些树站在冬风与春风之间,经受着风沙的考验,他们要告别寒冬实在不容易;要把春天迎来,路途也很艰难。在我的感觉里,他们是亭亭站立的硬汉子⑴。此时,昆仑莽原突然间变得亲切起来,我的眼前仿佛绿树成荫,鲜花遍地。    ⑦风沙还是那么大,可它绝对吹不走我心中这春天的世界。    ⑧听说,当风沙停止以后,慕生忠带着同志们把那些倒地的树苗—棵—棵都扶了起来,培好土。[乙]他边收拾残局边对大家说:“吹倒一次,咱扶它一次。吹倒一百次,咱扶它一百次,直到它可以结结实实地站在沙滩上为止。”    ⑨又是一个烈日暴晒的午后,我看到望柳庄前不远的戈壁滩上.一群人围着一个坟堆默默静立,空气好悼凝固了一样。埋的什么人?我心中疑惑着。    ⑩弄清真相后来的事。望柳庄有三株柳树死了,慕生忠把三棵死去的柳树掂在手中,端详了几番又几番,末了,【丙】他说:“它们毕竟为咱格尔术绿了一回,是有功之臣。应该把它们埋在沙滩上,还要举行个葬礼。”于是就出现了这个土丘-----独特的柳树墓。这戈壁滩上死去的树,人们没有遗忘它,常有格尔木人给那土丘浇水。谁也没想到。人们有心无意浇的水,晓醒了死去的柳材。到了第二年夏天,土丘上冒出了一瓣嫩芽儿。那芽儿一夭一个样.由小变大_由低变高……    (11)经过了一次死亡的墓柳,活得更潇洒更坚强了。青铁的叶子泛着刚气,粗褐的枝干储存着力量。大风刮来它不断腰,飞沙扑面它不后退,寒冬腊月它依然挺立。    (12)时间年年月月地消逝着。望柳庄前的柳树越来越多,树片越来越大。杨柳成林,浓密成荫……    (13)青藏公路通车到拉萨后不久,彭德怀元帅来到格尔木,就住在望柳庄。[丁]慕生忠对彭老总说,自己百年之后,就安葬在格尔木,这样能天天望见昆仑山。自己这一辈子什么都可以舍弃,就是离不开格尔木.离不开昆仑山。    (14)1994年10月18日,84岁的慕生忠将军在兰州与世长辞。10月28日,将军的子女们护送着他的骨灰,踏上了昆仑山的土地……    (15)随着将军的骨灰洒向高天,昆仑山忽然飞起了漫天的雪花,天地皆白!    (16)此刻,覆盖着积雪的望柳庄格外庄严、神圣……      (作者:王宗仁原文较长有删改) [注]格尔木:现为青海省第二大城市,国家命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10.选文讲述了慕生忠将军的故事,请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军带领大家护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军与树同在。 11.选文第⑤段慕生忠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请根据文意说说将军这样命名表达了他哪些心愿。(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2分) A.选文明写树扎根的经过,暗写人扎根的经过,写树扎根的艰难暗示了人扎根的艰难。 B.选文第⑦段中“我心中这春天的世界”是指此时的望柳庄已经是绿树成荫,鲜花遍地。 C.选文表现了以将军为代表的一代建设者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与崇敬之情。 D.选文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突出了将军感天动地的崇高精神,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13.选文善用修辞,用词富有表现力,请从文中划线的⑴⑵两处中选择一处进行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而的链接材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慕生忠将军,请综合文中【甲】【乙】    【丙】【丁】四处对将军语言的描写和链接材料,说说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链接材料】    人们这样评价慕生忠—他是青藏套路的缔造者,更是格尔木的莫基人。整个修路过程中,他和筑路工人们同吃同住,甚至还在医疗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共同用缝衣针缝合脚后跟上的裂口。青藏公路开通后,在拉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庆祝仪式,刚刚从工地上下来的将军还没来得及换上军装,穿着一件和工人们一样的旧棉袄,风尘仆仆来到会场,那一幕令许多人潸然泪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词典的故事 ‎ ‎ 阿 来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上的是两个班合用一个教室一个教师的小学。快读完小学了,不要说现在孩子们多得看不过来的课外书与教辅书,我甚至没有过一本小小的字典或词典。那时,我是多么渴望自己有学问啊,并觉得世界上的所有学问就深藏在张老师那本翻卷了角的厚厚词典中间。小学快毕业了,学校要组织大家到15公里外的刷经寺镇上去照毕业相。我们便每天盼望着去到那个对我们来讲非常遥远的小镇。    不久以后,十多个穿上新衣服的孩子,一大早便由老师带着上路了。将近中午时分,我们这十多个手脚拘谨、东张西望的乡下孩子便顶着高原的强烈阳光走到镇上人漠然的目光中和镇子平整的街道上了。第一个节目是照相。照完相我们走到街上。太阳照在头顶。    我们开始出汗。我伸在衣袋里的手也开始出汗。手上的汗又打湿了父亲给我的一元钱。父亲把吃饭与照相的钱都给了老师,又另外给了我一元钱。这是我那时候可以自由支配的最大的一笔钱。我知道小伙伴们每人出汗的手心里都有一张小面额的钞票,比如我的表姐手心里就攥着五毛钱。表姐走向了百货公司,出来时,手里拿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彩色丝线。    而我走向了新华书店。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干净的玻璃柜台里摆放着几十本领袖书,以及几部当时流行的小说。我有些胆怯地在玻璃柜台前轻轻行走,突然停了下来,因为我一下就把那本书认了出来。    那本书跟领袖书同样大小,同样的红色,同样的塑料封皮。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我把攥着一块钱人民币的手举起来,嘴里发出了很响的声音:“我要这本书!”    书店里只有我,还有一个营业员。    ‎ 营业员走过来,和气地笑了:“你要买书吗?”    我一只手举着钱,一只手指着那本成语词典。    但是,营业员摇了摇头,她说:“我不能把这书卖给你。买这本书需要证明,证明你来自什么学校,是干什么的。”我说自己来自一个汉语叫马塘、藏语叫卡尔古的小学,是那个学校的五年级学生。她说:“那你有证明都不行了。你们马塘是马尔康县的,刷经寺属于红原县。你要到你们县的书店去买。”我的声音便小了下去,我用自己都不能听清的小声音说了一些央求她的话,但她依然站在柜台后面坚决地摇着头。然后,我的泪水便很没有出息地下来了。我越想止住眼泪,这该死的液体越是欢畅地奔涌而出。营业员吃惊地看着我,脸上浮出了怜悯的表情。    她说:“你真的这么喜欢这本书?”    “我从老师那里看见过,我还梦见过。”    现在,这本书就在我面前,但是与我之间却隔着透明但又坚硬而冰凉的玻璃,比梦里所见还要适遥不可及    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她说:“那我要考考你。”    我看到了希望,便擦干了眼泪。她说了一个简单的成语,要我解释。我解释了。她又说了一个,我又解释了。然后,她的手越出柜台,落在了我的头顶,深深叹了口气,说:“不容易,一个乡下的孩子。”然后便破例把这本小书卖给了我。    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像阅读一本小说一样阅读这本词典。从此,我有了第一本自己的藏书。从此,我对于任何一本好书都怀着好奇与珍重之感。   ‎ ‎14.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几个词语依次概括出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参照示例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6分) 示例: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 分析:“漂亮”主要反映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营业员的怜悯使我产生好感。  (1)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她的手越出柜台.落在了我的头顶,深深地叹了口气,说:‘不容易,一个乡下的孩子。’然后便破例把这本小书卖给了我。”请体会这一细节,用一段话描写营业员此刻的心理活动。(4分) 答:营业员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三)妹妹扮演的角色    为了募捐,学校准备排练一部短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丈地去报名当演员。可是定角色那天,妹妹回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    “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    “因为我的角色!”    短话剧中只有4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你的角色是什么?”    “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觑。妹妹有幸扮演“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全家不知道该恭喜她,还是安慰她。饭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    总之,妹妹没有退出,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们都纳闷: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豆豆”。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    ‎ 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甄妮——豆豆(狗)”。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椅子里缩了缩。有一个演狗的妹妹,毕竟不是很有面子的事。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先出场的是“父亲”,他在舞台正中的沙发上坐下,召集家人。接着“母亲”“女儿”和“儿子”先后出场。在一家人的谈话声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但这不是简单地爬,“豆豆(妹妹)”蹦蹦跳跳、摇头摇尾地跑进客厅,她先在地毯上伸个懒腰,然后才在沙发旁安顿下来,开始呼呼大睡。一连串动作,惟妙惟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    接下来,剧中的父亲开始给全家讲故事。他刚说到“夜晚,万籁俱寂,就连老鼠……”“豆豆”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儿有老鼠?”神情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我用手掩着嘴强忍住笑    男主角继续讲:“突然,轻微的响声从屋顶传来……”昏昏欲睡的“豆豆”又一次惊醒,好像察觉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妹妹一定费尽了心思。很明显,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妹妹幽默精湛的表演使得台下的笑声此起彼伏。    那晚,妹妹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却抓住了所有观众的心。后来,妹妹说让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    40年后,那句话我仍然记忆犹新。命运赋予我们不同的角色,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再小的角色也有可能边成主角。    ‎ ‎6.对待演出,妹妹的神情态度先后有很大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写下表。(2分)‎ 时间 报名时 定角色那天 排练时 排练归来 神情态度 ‎ ‎ 热情万丈 ‎ ‎ ‎ 很投入 ‎ ‎7.通读全文,概括妹妹演出成功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5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交代爸爸和妹妹谈话的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13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词语“主角”有何含义?“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指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爸爸的一句话,让妹妹改变了态度,让“我”40年后仍然记忆犹新。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对待长辈的引导?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四)成全一棵树     ①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它们栽在门前。     ②母亲栽种完毕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地出现了,“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她又瘦又小,一点也不强壮,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③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④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⑤‎ 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它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⑥每一天,孩子都要拎了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他自己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⑦小树一天一天长大。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它的哥哥姐姐们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⑧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最小的孩子也去学校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没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读书。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⑨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了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冬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⑩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他们都叫他阳光。    (11)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他的家乡,母亲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就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12)他是坐着一辆小轿车回来的。但他没有让车子进村。从村头他就下来自己走路,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13)远远地他首先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那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的心里一热,急急忙忙冲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他的母亲搂在怀里。他发现母亲是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14)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门外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那些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15)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她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儿,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了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去偷偷喂那树啊!”   (16)他一下子怔住了。许久许久,他突然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 ‎18.第④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2○4○8○9段中的“一拐一拐”共出现了四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孩子;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认真揣摩文章标题,说说它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祖母的葵花     我总是要想到葵花,一排一排,种在小院门口。     是祖母种的。①祖母伺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     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     丝瓜、黄瓜是搭在架子上长的。②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南瓜多数是趴在地上长的.长长的蔓,会牵引得很远很远。像对遥远的他方怀了无限向往,蓄着劲儿要追寻了去,在一路的追寻中,绽放大朵大朵黄花。黄得很浓艳,是化不开的晴。     还有一种植物,被祖母称作“乌子”的。它像爬山虎似的,顺着墙角往上爬,枝枝蔓蔓都是绿绿的,一直把整座房子包裹住了才作罢。忽一日,哗啦啦花都开了,远远看去,房子插了满头黄花呀,美得让人心醉。     最突出的,还是葵花。它们挺立着,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再昂起。小时候我曾奇怪于它怎么总迎着太阳转呢,伸了小手,拼命拉扯那大盘的花,不让它看太阳,但我手一松,它弹跳一下,头颅又昂上去了,永不可折弯的样子。     ‎ 凡高在1888年的《向日葵》里,用大把金黄来渲染葵花。画中,一朵一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仿佛是“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的火焰”。凡高说,那是爱的最强光。在颇多失意颇多彷徨的日子里,那大朵的葵花,给他幽暗沉郁的心,注入最后的温暖。     我的祖母不知道凡高,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她喜欢种葵花。在那些缺衣少吃的岁月里,院门前那一排排葵花,在我们心头,投下最明艳的色彩。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葵花结籽,亦有另一种风韵。沉甸甸的,望得见日月风光在里头喧闹。这个时候,它的头颅开始低垂,有些含羞,有些深沉,但腰杆仍是挺直的。一颗一颗的瓜子,一日一日成形,饱满,吸足阳光和花香。葵花成熟起来,蜂窝一般的。祖母摘下它们,轻轻敲,一颗一颗的瓜子,就落到祖母预先放好的匾子里。放在阳光下晒,会闻见花朵的香气。③一颗瓜子,原来是一朵花的魂啊!     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这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那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我们的童年就这样香香地过来了。     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我想,那里,一定有一棵葵正在开放,开在祖母的心窝里 9. 上文第三段说,“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通读全文,说说“我”记忆里的黄花有哪些。(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联系上下文,从不同方面体会“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一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上文加方框的三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文句中蕴涵的语言运用的美或情感表达的美。(4分) 选句序号:[  ]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上文第七段写到了凡高和他创作的《向日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 请从下面的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做,只批阅第①题。)(想像合乎情理,描写生动形象,语言准确流畅,最多可获加2分。)(4分)  ①祖母摘下成熟的葵花,轻轻敲落瓜子时,跟在祖母身边的“我”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请你联系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想像,进行描写,不超过60个字。(可描写神态,可描写动作,可描写语言,可描写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祖母可能在想些什么呢?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像,进行描写,不超过6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六)宛如英雄     ‎ 上中学时,教我们音乐欣赏课的老师,五十多岁,常年穿一件旧工作服,颜色像他的脸色一样灰白。他寡言少语好脾气,即使有的同学在他眼皮底下十分调皮,他也从不呵斥。我坐在前排,每次上课总是专注地看着他的眼睛。许多个午后,在沉闷的课堂上,他用一台老式录音机播放许多世界名曲给我们听,引导我们去触摸古典音乐的脉搏。其实,他并不善于表达,当音乐实在精彩而话语又无从继续时,他就猛地转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很用力地写下几个大大的形容词。因为太激动的缘故,粉笔常常折断了,他在纷飞落下的粉笔灰中奋笔疾书的样子实在令我难忘。每当他那木讷苍老的脸上显出一种睿智神情的时候,我知道是音乐又一次激活了他。     一天下午,他为我们讲解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时,在最初的几个强音过后,他说:“同学们请注意!请注意!"(A)他的双手骤然在空中抓握成拳,一络白发披到领前。这时,我听到一段十分短暂明晰的休止①。他说,这休止是智者的沉族,是伟大的沉双。虽然它稍纵即逝,但其中饱含着屈辱、忍耐和孤独,又酝酿着愤怒和杭争。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沉致有时具有比喧嚣更强大的爆发力。     “听!仿佛险恶巨测的命运在敲门,那种混乱与恐惧就要扼住我们的咽喉。休止的运用仿佛黎明前的黑暗。大师伸出手,抓住了黑夜的幽灵,把它从深渊中驱逐出来。这种拼搏愈演愈烈,越升越高……”他紧握的双拳渐渐伸开,变成向上托着的手掌,语调也变得舒缓起来,“太阳终于升了起来,凯旋的歌声响了起来,所有的昏暗、所有的忧郁在最后欢呼的激流之前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听着贝多芬的音乐,感到那种热情、振奋、激昂潮涌而来,我渴望更多地了解大师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渴望对人生有更深的体会,这一切都是从那个休止开始的—(B)午后的阳光映着老人的白发,他就像一位遥望天际的向导。     多年以后,我逐渐明白,沉默并不是死寂,无言并不代表无心,命运坎坷的小人物也许更能从贝多芬的音乐中汲取到精神的力量。今天,我还远不能说已经听懂贝多芬的音乐,但我读懂了我那平凡老师的内心,他在贝多芬的《命运》中获取了悲壮美与幸福感,仿佛是一位凯旋的勇士。这正如贝多芬本人所说:“谁能参悟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     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注:①[休止]这里指乐曲演奏中的停顿。 ‎ ‎16.文中的音乐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阅读全文,概括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对他的客人说:“听我心里的音乐!”本文的音乐老师从《命运》第一乐章的“休止”中听出了贝多芬心里怎样的音乐?(用本文中的语句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3分)    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对老师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从本文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此时无声胜有声”是一种绝妙的表达效果,音乐中有,文学中也有。下列课文中的相关描写不具有这种效果的一项是( )(3分) A.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写完“法兰西万岁”后,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最后一课》 B.着父亲艰难地过铁道时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了下来。《背影》 C.我向藤野先生告别时,他的脸色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藤野先生》 D.时近初冬,店里没有一个顾客,我靠着火,合了眼坐着。《孔乙己》 21.文中对一个“休止”的描述,抒写了音乐老师对生命的感悟。生活中一定有一句歌词或一段旋律也曾深深地感动过你,请把你的感受描述出来。(60字以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过 河 ‎ ‎               周涛     ①这时我才发现,我骑了一匹极其愚蠢的马。一路走了二十多公里,它都极轻快而平稳,眼看着在河对岸的酒厂就要到了,它却在河边突然显示出劣根性:不敢过河。     ②它是那样怕水。 尽管这河水并不深,顶多淹到它的腿根;在冬日的阳光下,河水清澈平缓地流着,波光柔和闪动,而宽度顶多不过十几米,但是它却怕得要死。这匹蠢马,这个貌似矫健的懦夫!它的眼睛惊恐地张大,前腿劈直胸颈往后仰,仿佛面前横陈的不是一条可爱的小河,而是一道死亡的界限或无底的深渊!     ③我怀疑这匹青灰色的马儿对水一定患有某种神经性恐惧症。也许在它来到世间的为期不算很长的岁月里,有过遭受洪水袭击的可怕记忆,因而这愚蠢的畜牲总结了一条不成功的经验。像一个固执于己见的被捕的间谍似的。任凭你踢磕鞭打,它就是不使自己的供词跨过头脑中那个界限。     ④我想了很多办法——用皮帽子蒙住马的眼睛,先在草地上奔驰,然后暗转方向直奔河水,打算使其不备而奋然驰过。结果它却在河沿上猛地顿住,我反而险些从马头上翻下去。不远处恰有一个独木桥,我便把缰绳放长,自己先过对岸,用力从对岸那边拽,它依然劈腿扬颈,一用力,我又差点儿被它拽下水。     ⑤面对如此一匹怪马,我只好长叹:吾计穷矣!但今天又必须过河,我必须去酒厂;倘要绕道,大约需再走二十公里。无奈之下,只得朝离得最近的一座毡房走去,商量先把马留在这里,我步行去办完事再来取。     ⑥一掀开毡帐我就暗暗叫苦,里面只有一位哈萨克族老太太,卧在床上,似有重病。她抬起眼皮,目光像风沙天的昏黄落日,没有神采;而那身躯枯瘦衰老,连自己站起来也很困难似的。看样子,她至少有八十岁;垂暮之年,枯坐僵卧,谁知哪一刻便灵魂离开躯壳呢?可是既然进了门,总不好扭头便走,我只好打着手势告诉她我的困难和请求,虽然我自己也觉得等于白说。     ⑦她听懂了(其实是看懂了)。摆摆手,让我把她从床上挽起来,又让我扶她到外边去,到了河边上,她又示意,让我把她扶上马鞍。我以为老太太的神经是不是也不对劲儿了?     _________我无论怎样钦佩哈萨克人的马上功夫,也不能相信她眼前这种可笑的打算。     ⑧可是当我刚把她扶上马背,我就全信了。她那瘦小的身躯刚刚落鞍,那马的脊背竟猛然往下一沉,仿佛骑上来一个百十公斤重的壮汉,原来的那种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顽劣劲儿全不见了,它立得威武挺直,目光集中,它完全懂得骑在背上的是什么样的人,就如士兵遇上强有力的统帅那样。(这马不愚蠢,倒是灵性大得过分了)它当然还是不想过河,使劲想扭回头,可是有一双强有力的手控住了它,它欲转不能,它四蹄朝后挪蹭的劲儿突然被火烧似地转化为前进的力,踏踏地跃进河中,水花劈开,在它胸前分别朝两边溅射,铁蹄踏过河底的卵石发出沉重有力的声响,它勇猛地一用力,最后一步竟跃上河岸,湿漉漉地站定。     ⑨我把老太太扶下马,又把她从独木桥上扶回对岸。然后在她的视线里牵马挥手告别(我不敢当她的面上马)。她很弱,在河对岸吃力地站着,久久目送我。     ⑩此事发生在一九七二年冬天的巩乃斯草原,而天山,正在老人的身后矗立,闪闪发着光。    ‎ ‎8.为何我最初觉得马“愚蠢”,后来又说它“不愚蠢,倒是灵性大的过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老太太示意我扶她上马鞍,我却以为她的神经“不对劲儿”,请结合上下文展开想象,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段表现“我”心理活动的语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在写法上出色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分条列举出三处对比。(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有人认为这位老太太身上有一种令人感动的胡杨树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种精神的主要内涵。(3分)    相关链接:胡杨树是生长在沙漠恶劣环境中的一种树。作家余秋雨曾经赞美它说,胡杨树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八)乡村教师               岳 勇     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老师再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他把那个女孩背到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救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背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 ‎ 10.有人认为第三段中加点的成语“轻描淡写”用得不恰当,你的意见如何?请讲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上文的故事内容,不超过55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 小说作者叙述故事为什么用插叙而不用顺叙?(至少讲两个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见文中划线的句子。乡村教师在“看了她俩一眼”到“最后咬咬牙”的瞬间是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象,用3~5句话描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也有人说是娟子。请对娟子这一人物形象作一点简要的分析(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她的表现看她是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九)谁与我同行               严忠付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路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悚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桠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两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毛发尽力往上梳,露出亮亮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捉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天晚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时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     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 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                   (选自沈阳出版社《海盗般的男孩》2003年4月版)    ‎ ‎20.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题目中的“同行”既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 22.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 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 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 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 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24.找出与第二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