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零距离上海专用中考物理总复习运动考情分析要点强化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单元 运动 第1讲 机械运动 K 此讲包含的知识点有:“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直线运动和速度”。在近四年上海中考物理试题中:‎ ‎①“机械运动和参照物”考查过三次,属于次重点知识。10年、11年第12题和12年第11题,均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以某物体为参照物时,另一物体的相对运动情况判断。‎ ‎②“直线运动和速度”考查过四次,属于重点知识。09年第8题、第11题;10年第6和12题;11年第6和12题;12年第7题,每年都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s-t图像,在填空题中有3年考查到s=vt的简单计算。‎ K ‎1.机械运动和参照物 ‎(重点)(1)选择参照物应遵循的两个原则:一个是任意性原则,指除了研究对象之外的其他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照物;另一个是方便性原则,指便于简单,清楚地判断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而选择参照物。例如我们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择地面或地面上固定的物体为参照物。‎ ‎(2)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①运动是绝对的(宇宙间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②我们说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结论是不一样的(相对于甲参照物是运动的,相对于乙参照物可能是静止的)。‎ ‎(易错点)当针对不同的运动状态的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相对运动情况是不相同的,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应选择一个参照物,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若位置发生了改变就说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②运动快慢相同、运动方向相同的不同物体,互为参照物是静止的。③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运动的,互为参照物运动方向是相反的。‎  坐在橡皮筏上随湍急的河水漂流,人相对河岸是________的,相对__________是静止的。‎ ‎【解析】 以河岸为参照物时,人的位置在改变,故人相对河岸是运动的;以橡皮筏为参照物,人的位置不变,故人相对橡皮筏是静止的。‎ ‎【答案】 运动 橡皮筏 ‎【点拨】 对于物体运动情况的判定,选择合适有效的参照物是判断问题的关键,根据物体与参照物间的运动情况加以判断。‎  游客坐在船中逆流而上,若说他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 A.船舱 B.河水 C.迎面驶来的船 D.河岸上的树木  甲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某时刻经过乙车旁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乙车和地面上的树木都向东运动.由此可判断(  )‎ ‎ A.甲、乙两车一定向东运动 ‎ B.甲、乙两车一定向西运动 ‎ C.甲车一定向西运动,乙车可能向东运动 ‎ D.甲车一定向东运动,乙车可能向西运动 ‎2.直线运动和速度 ‎(重点)(1)匀速直线运动:①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大小不变,运动方向不变;②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速度v为定值,路程s与时间t成正比,不能说v与s成正比。‎ ‎(2)变速运动:①速度是变化的;②变速运动速度公式v=表示物体在通过路程s中的平均快慢程度;③测平均速度的原理:v=。‎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和时间都不同时比速度。‎ ‎(难点)对s-t图像的理解。如图为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 ‎①根据s=vt,v不变,故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倾斜直线。‎ ‎②由v=可知纵坐标与横坐标的比值表示速度大小,即直线的斜率,并且斜率越大,表示速度越大。例如图中的v甲>v乙。‎ ‎③当s-t图像中出现与t坐标平行的曲线时,表示此时物体已静止。‎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s-t图像为图中所示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5秒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米,则(  )‎ ‎ A.甲的s-t图一定为图线a ‎ B.甲的s-t图可能为图线b ‎ ‎ C.乙的s-t图一定为图线c ‎ ‎ D.乙的s-t图可能为图线a ‎【解析】 根据直线的斜率越大表示速度越大可知,图线c一定不是甲的s-t图,图线a一定不是乙的s-t图,分析t=5秒时,sa=‎6米,‎2米s乙+2,所以图线a一定为甲的s-t图,乙的s-t图可能为图线b或图线c,故选A。‎ ‎【答案】 A ‎【点拨】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直线的斜率大小与速度的关系,通过分析比较5秒时的路程大小,然后做出结论。‎  用水平力F甲和F乙分别拉动水平桌面上的同一物体,记录两次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甲的速度等于乙的速度 ‎ B.乙的速度是‎0.4米/秒 ‎ C.F甲>F乙 ‎ D.F甲=F乙  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2米的两点,甲、乙两小车同时从P点出发向Q点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 ‎  ‎ ‎ A.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 ‎ B.甲车到达Q点时,乙车离Q点‎6米 ‎ C.乙车到达Q点时,甲车离Q点‎6米 ‎ D.经过3秒,甲、乙两车相距‎6米 ‎【解析】 由图知,v甲==‎3米/秒,v乙==‎2米/秒,即v甲>v乙,故A错;甲车先到Q点,此时乙车的路程为‎8米,离Q点‎4米,故B错;乙车到达Q点时,甲车的路程为‎18米,离Q点‎6米,故C对;经过3秒,甲车的路程为‎9米,乙车的路程为‎6米,两车相距‎3米,故D错.‎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a)和(b)所示。请根据图像判断,下列正确的描述是(  )‎ ‎ A.两小车速度一样大 B.甲车运动快 ‎ C.经6秒两小车一定相距‎1.8米 D.经6秒两小车一定相距‎3米 ‎  ‎ K ‎1.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向西快速行驶,一个行人沿该公路的便道向西散步.以行人为参照物汽车(  )‎ ‎ A.向东运动 B.向西运动 C.静止不动 D.无法确定 ‎2.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明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明“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 ‎ A.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 B.路旁的树木 ‎ C.迎面走来的行人 D.从身旁超越的汽车 ‎3.A、 B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2米的两点,甲、乙两小车从A点出发向B点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 ‎ A.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 ‎ B.经过6秒,乙车离A点‎12米 ‎ C.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两倍 ‎ D.经过3秒,甲、乙两车相距‎2米 第3题图 ‎  第4题图 ‎4.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 A. 经过4秒,两车相距‎10米 ‎ B.经过6秒,两车相距‎10米 ‎ C.通过‎40米的路程,甲用时比乙少2秒 ‎ D.通过‎60米的路程,甲用时比乙少2秒 ‎5.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所示。经过12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 ‎  ‎ 第5题图 ‎ A.甲在乙前面‎1.2米处。 B.甲在乙前面‎2.4米处。‎ ‎ C.乙在甲前面‎1.2米处。 D.乙在甲前面‎2.4米处。‎ ‎6.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2米的两点,甲、乙两小车同时从P点出发向Q点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 ‎  ‎ 第6题图 ‎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甲到达Q点时,乙离Q点‎6米 ‎ C.乙到达Q点时,甲离Q点‎6米 D.经过3秒,甲、乙相距‎6米 ‎7.甲、乙两车的s-t 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判断 (  )‎ ‎ A .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 ‎ B.甲车速度不变,乙车速度为零。‎ ‎ C.经过2秒,甲、乙两车相距‎8米。‎ ‎ D.经过4秒,甲、乙两车通过路程均为‎8米。‎ ‎ (a)‎ ‎ (b)‎ ‎       第7题图                    第8题图 ‎8.甲、乙两个重物(G甲=G乙)在起重机钢索的牵引下竖直向上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a)、(b)所示,则 (  )‎ ‎ A.甲、乙的速度大小相等 ‎ ‎ B.乙通过的路程较长 ‎ C.乙受到钢索的拉力较大 ‎ ‎ D.甲、乙受到的合力大小相等 ‎9.为倡导“节能减排”,超级电容城市客车于2012年1月在上海崇明岛正式投入运营。若某客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0.5小时内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__千米;以坐在该车内的乘客为参照物,客车是__________的(选填“静止”或“运动”)。当客车驶入上坡路段,它的重力势能将__________(选填“减少”、“不变”或“增加”)。‎ 第10题图 ‎10.我国第五代隐形战机—歼20已研制并试飞成功,速度可达声速的2.35倍.若以‎680米/秒的速度飞行,10秒内可飞行________米;飞行时,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飞行员是静止的。机翼的横截面设计成如图所示的形状,是利用了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________的原理,从而使机翼的上下表面的产生压强差,为飞机提供升力。‎ ‎11.沪宁城际铁路已通车,南京至上海路程约为300千米,若列车运行的平均速度为250千米/时,则乘坐该列车从南京到上海只需________小时。列车中的乘客看到车外的树木飞驰而过,这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列车在进站过程中,动能将__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2.我国今年实施了“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飞行器载人交会对接,对接后,“神舟九号”相对“天宫一号”是_____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若“神舟九号”在太空中短时间的运动可视为匀速直线运动,测得它5秒钟飞行39.5千米,它的飞行速度为________千米/秒。“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可以通过__________把宇航员的信息传送回地球。‎ 第14题图 ‎13.京沪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总长度1318公里,京沪高铁的建成对沿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若列车以30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2小时,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__千米.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坐在车中的乘客是__________的(选填“静止”或“运动”)。列车经过时,铁轨的温度会升高,这是通过________方式增加铁轨的内能。‎ ‎14.甲、乙两小车在水平面上同时同地反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乙车的速度为__________米/秒。运动6秒时,甲、乙两车相距__________米。若两车的质量相等,甲的动能__________乙的动能。(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第2讲 声音 K 此讲包含的知识点有:“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三要素”和“噪声”、“声波”。在近四年上海中考物理试题中:‎ ‎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噪声”和“声波”在近四年中考中均未考查到,属于一般性知识。‎ ‎②“声音的三要素”考查过三次,属于次重点知识。10年第2题,11、12年第3题,均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有关音调、响度、音色的性质及判断、应用,难度较小。‎ K 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重点)(1)音调:音调就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频率)有关。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发声体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2)响度:响度就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和人到发声体的距离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小,响度就越大;振幅越小,距离越大,响度就越小。‎ ‎(3)音色:音色与发声体本身的特征有关。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易混淆点)(1)对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的“高低”和“大”、“小”容易混淆。‎ 日常用语里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响度。‎ 科学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唯一。科学用语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声音的“大”、“小”则用来描述响度。‎ ‎(2)对三要素的实质不理解而对一些说明无法判断。例如①同一音阶中1、2、3、4、5、6、7逐个升高音调;②声音的尖细指音调高,粗沉指音调低;③“你的声音太低,听不清”、“震耳欲聋”分别指响度小和大;④“闻其声而知其人”指音色。‎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的 ‎ B.“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 C.“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音调要低一些 ‎【解析】 本题考查声音三要素的影响因素及判断。音调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动幅度及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且不同发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B、C正确;D项指声音的响度,故选D。‎ ‎【答案】 D ‎【点拨】 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区别是识别日常用语和解决问题的根本。‎  敲击大小不同的青铜编钟,主要是为了使钟声有不同的 (  )‎ ‎ A.响度强弱 B.音调高低 C.音色变化 D.时间长短  清晨,小鸟清脆的叫声让我们心情舒畅。关于小鸟的叫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小鸟的叫声是由它的发声器官振动产生的 ‎ B.小鸟的叫声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 C.口技演员主要模仿的是小鸟叫声的响度 ‎ D.推开窗户后听到小鸟的叫声变大,是因为音调变高了 K ‎1.下列物质中,声音无法在其中进行传播的是 (  )‎ 第2题图 ‎ A.真空 B.空气 C.海水 D.钢铁 ‎2.如图所示,做有关声现象实验时,小华将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目的是(  )‎ ‎ A.体验发声音叉的温度 B.估算发声音叉的质量 ‎ C.感受发声音叉的振动 D.判断声音的传播速度 ‎3.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按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4.上课时,老师对同学们说“朗读时,声音请大一点”,这里的“大”指的是声音的(  )‎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5.口技表演时,演员主要模仿的是声音的 (  )‎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振幅 ‎6.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事实依据是(  )‎ ‎ A.按住发声的音叉,音叉产生的声音消失 ‎ B.不断抽去真空罩里的空气,罩中音乐片发出的声音变小 ‎ C.增大击鼓的力度,鼓声的响度增加 ‎ D.随着发声吸管长度被剪短,声音的音调、音色均有变化 ‎7.在小提琴演奏前,乐手会调节弦的松紧,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8.关于扩音器的作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提高声音的音调 B. 提高声音的响度 C. 改变声音的音色 D. 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 第9题图 ‎9.如图所示,四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内装有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主要是研究声音的(  )‎ ‎ A. 音调 B. 振幅 ‎ C. 音色 D. 响度 ‎10.“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 B.“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 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 ‎1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 C.“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很远 ‎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12.用一组相同的瓶子盛上不等量的水就可以组成一个“乐器”,通过敲击瓶子就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被敲击的瓶子发出的音符(从左至右,音调变高)与瓶中空气柱长度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第12题图 ‎(1)由图可知音调的高低与空气柱长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 ‎(2)往热水瓶或杯子里倒水,有经验的人不用看,就可以根据声音判断水是否快倒满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 运动 第1讲 机械运动 K ‎ 【变式训练11】 A 【解析】 游客坐在船中逆流而上时,游客相对于船舱位置不变,所以说游客相当于船舱是静止的;游客坐在船中逆流而上时,游客相对于河水、迎面驶来的船、河岸上的树木位置不断变化,所以以它们为参照物,游客是运动的。故选A。‎ ‎ 【变式训练12】 C 【解析】 甲车上的乘客看到乙车和地面上的树木都向东运动,所以,甲车一定向西运动,乙车可能向东运动,可能静止,也可能以小于甲车的速度向西运动,故选C。‎ ‎ 【变式训练21】 D 【解析】 由s-t图可知用F甲、F乙拉动物体时均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F甲=f摩,F乙=f摩,所以F甲=F乙,C错误,D正确。根据V=可知,V甲>V乙,V甲=‎0.4米/秒,V乙=‎ ‎0.‎2米/秒,故A、B错误。‎ ‎ 【变式训练31】 B 【解析】 由V=可知,V甲=‎0.4米/秒,V乙=‎0.1米/秒,V甲>V乙,B正确,A错误;t=6秒时,S甲=V甲t=‎2.4米,S乙=V乙t=‎0.6米,当甲、乙同向运动时,二者相距‎1.8米,当甲、乙反向运动时,二者相距‎3米,故C错、D错。‎ K ‎ 1.B 【解析】 汽车和人都向西运动,但汽车运动的速度快.以行人为参照物,假定人是不动的,汽车相对于行人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并且一直是向前即向西运动,故选B。‎ ‎ 2.A 【解析】 小明坐在座位上,妈妈的意思是让她相对于座位没有位置的变化,即相对静止,而小明相对于树木、迎面的行人、超越的汽车都有位置的变化,即都是运动的,B、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 ‎ 3.C 【解析】 由图像可知V甲=米/秒,V乙=‎2米/秒,V甲>V乙,且V甲是V乙的倍,故A对,C错;t=6秒时,S乙=V乙t=‎12米,B正确;t=3秒时,S甲=V甲t=‎8米,S乙=‎6米,S甲-S乙=‎2米,D正确,故选C。‎ ‎ 4.C 【解析】 经过4秒,比较容易从图上读到的是甲车通过的路程为‎40米,从图线来看,乙车通过的路程在‎20米到‎30米之间,因此A选项中所讲的两车相距‎10米是错误的。经过6秒时,两个点都很容易读出来,甲车通过的路程为‎60米,乙车通过的路程为‎40米,即两车相距‎20米,所以B选项也是错误的。通过‎40米的路程,甲用了4秒,乙用了6秒,可见C选项是正确的。通过‎60米的路程,甲车用了6秒,乙车用了9秒,即甲比乙少用了3秒,D选项错误。‎ ‎ 5.D 【解析】 由图可知t=12秒时,S甲=‎4.8米。V乙=‎0.6米/秒,S乙=V乙t=‎7.2米,此时乙在甲前面‎2.4米处,选D。‎ ‎ 6.C 【解析】 由图可知V甲=‎3米/秒,V乙=‎2米/秒,V甲>V乙,A错;当到达Q点时S=‎12米,当甲到Q点时,t==4秒,此时S乙=V乙t=‎8米,距离Q点‎4米;当乙到Q点时,t==6秒,此时S甲=V甲t=‎18米,距离Q点‎6米,故B错,C正确;D项t=3秒时,△S=(V甲-V乙)t=‎3米,D错。‎ ‎ 7.B 【解析】 由图可知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V甲=‎2米/秒,乙车静止,V乙=‎ ‎0米‎/秒,故A错,B正确;C项t=2秒时,S甲=V甲t=‎4米,S乙=0,此时△S=‎4米,C错;D项t=4秒时,S甲=‎8米,S乙=0,D错。‎ ‎ 8.D 【解析】 由图可知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V甲=‎0.5米/秒,V乙=‎1.25米/秒,V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