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显微镜
1.结构:___镜、____镜、反光镜、光圈、_________,__________、物镜转换器等.
2.物镜和目镜的区别:物镜有螺纹,物镜的放大倍数越___,镜头越长
目镜没有螺纹,目镜的放大倍数越____,镜头越短。
3.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向后转,镜筒上升,且变化明显
向前转,镜筒下降,且变化明显
细准焦螺旋变化的幅度很小,其他与粗准焦螺旋一致。
4.显微镜的放大率(总的放大倍数)= 物镜的放大倍数___目镜的放大倍数
5.如何改变视野的明暗:
(1)调节光圈的大小:光圈大,视野亮;光圈小,视野暗;
(2)调节反光镜:凹面镜,视野亮;平面镜,视野暗;
(3)转换物镜:低倍镜,视野___,看见的细胞数目___;
高倍镜,视野___,看见的细胞数目___。
6. 显微镜中看见的像是原像的倒像,装片的移动方向和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7.显微镜使用的步骤:______—对光—装片—_____—观察—记录—收镜—整理
(在对光时,强光用平面镜,光线较暗用凹面镜;调焦先___再___)
二、生物的多样性
⒈生物的分类
(1)分类的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是分类的基本单位。(2)分类等级越高,所含生物种类越__,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就越__。
⒉生物的主要类群:
(1)细菌真菌和病毒
①细菌: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含有________的核区组成,膜外有细胞壁,有的还有荚膜和鞭毛,没有成形的__________,是________细胞,属________生物。
②真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的,其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膜外有_________,质内有_________。多细胞真菌的基本结构是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菌丝分地上部分—子实体,地下部分—营养菌丝。没有叶绿体,必须靠吸收现成的有机物获得营养。
③病毒:仅由_________外壳和_________组成的不具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种类多样,形态各异,专营细胞内_________生活。
(2)植物:都具有_________,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细胞都有_________。低等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生殖过程中不形成胚。
(3)动物: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靠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获得营养。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了一系列不同于植物的特点。
第二节 细 胞
1、_________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1665年,英国的科学家_________发现了细胞,实际上他看到的是死细胞的细胞壁。
3、细胞的基本结构:(1)_________:内含传宗接代的_____物质(2)_________:保护细胞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_________:各项生命活动进行的场所
4、动植物细胞 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不同点:(1)植物细胞有_________;
(2)植物细胞质中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5、细胞壁的作用:_________和_________细胞,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
叶绿体:_________场所
液 泡:内含_________
6、细胞学说: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_________和_________提出了“细胞学说”。
7、.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人体复杂的结构是受精卵不断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8、.细胞分裂: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叫做细胞分裂。问题:(1)一个受精卵经过了 n 次这样的分裂,产生了多少个细胞呢?2n
(2)细胞分裂过程:细胞核先分裂然后细胞质最后是细胞膜。
(3)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含有_________物质
(4)细胞分裂:使单细胞生物增加个体数量,多细胞生物增加细胞数量。
9、细胞_________:分裂生成的子细胞从周围吸收营养,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地长大的过程。
10、细胞的_________:子细胞在生长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形成了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
11、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分别导致了什么后果?
(1)细胞分裂的结果——生物细胞_________的增加;
(2)细胞生长的结果——生物细胞_________的增大;
(3)细胞分化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1、_________: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2、_________:又叫生物群落,是一定区域内有机生物体的总和。
3、植被: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4、生态系统:一个生物群落和它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生态系统。
(1)成分:可用下列图来表示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
_________:主要是绿色植物
生物群落 消费者:各种动物
分解者:_________
(2)功能
①物质循环:通过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能量流动: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5、生态因素:
(1)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因素。
(2)分类: 生物因素:指同种的其他个别和不同种的生物
非生物因素:指_________、温度、空气、_________、_________等。
6、生态平衡:
(1)标志: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在各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2)保持平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繁多,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就越强,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当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7、 生命系统的层次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统)→生物个体→_________→群落→_________
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
一.根、茎、叶的结构
1.根:植物的地下部分,主要起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2.茎:地上部分的骨干,输导营养物质和水分、支持叶花和果实。
3.叶:由叶片、叶柄组成。
二.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和水
1.植物的正常健壮生长,需要量最大的是含___、___、___等的无机盐。
2.不同化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化 肥
对植物的作用
缺乏时的症状
___肥
枝___茂盛
叶片___,瘦小开花少,籽实不饱满
___肥
发育良好,提早___成熟
生长缓慢,矮小,叶暗绿,花果实种子减少
___肥
使___秆坚韧,块___肥大
茎秆细弱易倒伏,叶黄或叶弯卷
铁肥
参与酶的合成
光合作用受到影响
三.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
1.细胞吸水和失水:当外界溶液的浓度______根毛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______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2.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器官是_________,部位在______。
(1)植物根尖的结构:
名称
根 冠
_____ 区
_____区
___区
位置
最前端
根冠后
分生区后
伸长区后
细胞
特点
排列
不整齐
细胞小、核大质浓,排列整齐,______强
能快速生长,质中开始出现小液泡
有根毛,出现输导组织有_____
作用
使根细胞的数目不断增多
把根推向新的土层。
(2)水分进入路径:土壤→根毛细胞→内层细胞→导管→茎→叶→散失(通过气孔)
(3)物体内水分的输导由_____来完成的。
(4)矿质元素必须溶解于水中才能被吸收。
3.水分的利用:1%左右参与光合作用等代谢活动;99%通过________散失到大气中。
4.蒸腾作用的意义:
①是植物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动力;
②促进溶解在水在的矿质养料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③可以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的______,避免因强烈阳光照射而造成灼伤。
5.水分的散失是通过______进行的。
气孔的调节机理:当水分充足时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开放;反之,气孔关闭。
五.植物的光合作用
1.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吸收太阳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2.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意义:完成了两大转变:
(1)物质转变:__________________转变为复杂的__________,同时释放________。
(2)能量转变:将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贮存在有机物中。
六.植物的呼吸作用
1.概念:是指活细胞在酶的参与下,吸入氧气,将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放出能量的过程。
2.影响呼吸作用强度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水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
3.意义:呼吸作用为生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提供了能量。
4.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很旺盛。
第二节 人体的新陈代谢
一.消化系统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
组成
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
消化道(_____→咽→食道→_____→_____→大肠→肛门)
消化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物的消化: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胃、小肠
消化酶
蛋白质
_____
小肠
口腔
消化酶
消化酶
淀粉
麦芽糖
_____
小肠
小肠
消化酶
脂肪微粒
_____
+
_____
胆汁
脂肪
消化的方式: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不能被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最后以粪的形式排出体外。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部位和过程如下:
3.营养的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吸收如下:
吸收部位
被吸收的营养物质
胃
少量的水和酒精
小肠
大量的水、无机盐、维生素
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大肠
少量的水、无机盐、维生素
二.生物催化剂——消化酶
1.概念:活细胞制造的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
2.特点: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多样性、高效性,并受温度和Ph等外界条件的影响。
3.人体消化液和消化酶列表比较如下:
消化道
消化腺
消化液
消化酶
口腔
胃
胰
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
肝脏
无
小肠
肠淀粉酶、肠麦芽糖酶、肠脂肪酶、肠肽酶
三.呼吸系统和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
呼吸道:包括_____、咽、_____、_____、支气管。保证气体通畅、处理吸入气体。
肺:用大量_____构成,__________场所。
2.呼吸全过程:外界
空气
呼吸道
肺 泡
肺部的
毛细血管
血液
循环
组织处的毛细血管
组织细胞
(氧的利用)
—→
←—
—→
←—
—→
←—
—→
←—
—→
←—
—→
←—
呼吸运动
扩散运动
扩散运动
肺的通气
肺泡内的
气体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组织里的
气体交换
外呼吸
内呼吸
O2
CO2
O2
CO2
四.循环系统和血液循环
1.循环系统的组成:由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
2.心脏的结构
分四个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心脏由心肌细胞构成,能自主地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
3.血管的种类
⑴动脉:与_____相连,将血液_____心脏血管,与此相适应,动脉管壁_____,弹性_____;
⑵静脉:与_____相连,将血液_____心脏血管,静脉管内血压低,管壁____,弹性_____;
⑶__________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_____的场所,因此管壁_____,管径_____,仅容红细胞逐个通过,血流_____。
4.动静脉血的区分:不能根据血管的名称来判断血液的名称,应该根据血液中的_____多少来判断。
3.血液循环:
(1)动力:心脏的_____。
(2)规律: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按__________流动。原因是具有瓣膜,即心房与心室之间的__________,心室与动脉之间的__________,静脉内的__________,它们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
(3)途径: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者同时进行。见下图。
体循环:_____→__________→分支动脉→除肺以外各器官组织中的_____→分支静脉→上、下腔静脉→_____
肺循环:_____→_____→肺部的_____→肺_____→__________
4.观察小鱼尾部血液循环实验:比较各种血管的血液流速和血液颜色。低倍镜下,可见毛细血管壁薄,管径小,血液流速慢,红细胞呈单行流动。小动脉血流快,有时有脉搏样波动。小静脉血流慢,色暗红。
五.血液
1.血液组成: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 细 胞
白 细 胞
血 小 板
血 浆
特点
___核,两面凹圆饼形,质中有血红蛋白
_____核,比红细胞大,有多种
最_____,无核
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
正常
数量
最多500万(男)
420万(女)
5000—10000
(男、女)
10—30万(男、女)
约占血液总量的55%
作用
运输_____、部分_____
_____异物,参与人体免疫
促进止血,加速_____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成年人血液中血细胞含量的多少对健康影响很大。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过低—__________;白细胞太少—__________;血小板太少—__________。
3.输血和血型
以输同型血为原则。除了同血型者之间可以相互输血外,血液为_____型万能受血者,而O型万能_____者(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行)。
六.泌尿系统和尿的排泄
1.泌尿系统组成:
泌尿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和尿道。其功能是将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毒物通过尿的形式排出体外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_____是尿生成的重要器官,不仅可将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物排出体外,并且对调节体内水与电解质和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七.新陈代谢
1.概念: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2.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同 化 作 用
异 化 作 用
物质转变
环境物质→自身物质
自身物质→代谢终产物
能量转变
_____能量
_____能量
举例
_____作用、_____吸收
_____作用、排泄
关系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新陈代谢的两个方面,是同时进行的,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了人体新旧物质更替的过程。
3.在物质变化的同时,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能量的获得=能量的_____+能量的_____
3.消化和氧化分解:消化是把大分子、不能吸收的物质分解为小分子、可以吸收的物质的过程,人对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进行;
彻底的氧化分解是形成代谢终产物的过程,主要在细胞内进行
大分子有机物
消化产物
彻底氧化分解产物
蛋白质
CO2、H2O、______
葡萄糖
CO2、H2O
甘油、脂肪酸
CO2、H2O
第三节 其它生物的新陈代谢
一.孢子植物的特点
1.藻类:结构简单,单细胞或多细胞构成,没有__________等器官的分化。
2.苔藓类:植株矮小,有_____,没有_____。茎叶中没有输导组织,分布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3.蕨类:具有根茎叶,有_____组织。
二.微生物的特点
1.细菌特点:细菌是_____生物,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属于原核微生物。
2.真菌的特点:属于_____生物,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变异频、分布广种类多。
三.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
动物类群中比较低等的类群,最明显的特征是不具有脊椎骨。种类、数量都是非常庞大的。包括_____动物、海棉动物、_____动物、扁形动物、_____动物、_____动物、软件动物、_____动物、棘皮动物等类群。
第一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植物的感应性
1. 植物的感应性:_____性、_____性、_____性、_____性、_____性、向热性等。
2. 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是从植物的向光性开始的,生长素的发现经历了_____、_____、_____等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认识的,由于_____引起_____在植物体内分布的__________而使植物具有向光性。
3. 植物激素有__________、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
第二节 人体神经调节
1.人体神经系统:由 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 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_____和_____,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和周围神经,
脑又分_____、_____和_____
2.神经系统各部分功能:
(1)_____人体的高级神经中枢,表面有许多沟和回,能增大大脑皮层的面积,具有运动、感觉、听觉、视觉、语言等中枢。
(2)小脑负责协调肌肉活动并保持身体的_____。
(3)_____主要控制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4)脊髓具有_____和_____功能,一般受_____控制。
(5)周围神经系统承担着信息的传导功能。
3.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_____,它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两部分,突起可分_____和_____
4.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_____: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_____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 动物的行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__________的,由大脑皮层以下__________即可完成,后天学习行为是通过__________获得,需__________的参与。
第三节 人体激素
1. 激素:由__________分泌的直接进入腺体内的__________中,在血液中含量______,但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重要调节作用。
1.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功能及不正常带来的疾病对比
内分泌腺
分泌的主要激素
主要作用
分泌异常时
疾病
主要症状
脑垂体
________ 促肾上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
控制生长发育
促进肾上腺激素分泌
促进性腺的发育
生长激素:幼年不足:
幼年过多:
成年过多
______
_____
指端肥大
矮小,智力正常
身高特长
手脚指粗大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____________
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幼年不足
分泌过多
_______
______
矮小
智力低下
易激动紧张
肾上腺
肾上腺激素
加快心跳、
血管扩张
胰岛
胰岛素
加速血糖_____
促进血糖合成糖原
过多
过少
_______
________
性腺
雄性激素雌性激素
促进________的发育和成熟,
激发并维持___________
体温的调节:人体的体温恒定受_____和_____的调节。
体温恒定是因为_____和_____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的平衡。
(1)、产热:主要器官是_____和_____,安静时以_____为主,运动时以_____为主。
(2)、散热:90%热量通过__________散失出去,它的方式有直接散热和蒸发散热。
(3)、体温调节受脑的控制: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中枢来调节和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第一章 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与发育
1、植物果实和种子
植物开花、传粉、受精后,子房各部分发生了如下的变化,形成了果实和种子。
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子房与果实的对应结构
子房壁 果皮
子房 果实
珠被 种皮
胚珠 种子
珠心 胚
(受精卵)
果实一般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种子由胚和种皮组成;
2、种子的萌发
先决条件是有完整的胚,且胚必须是活的;
而适宜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胚根发育成根,胚芽逐渐长成茎和叶。
3、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
4、被子植物的特征:(1)种子都包被在果皮里;
(2)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被子植物:会开花的绿色植物,常见的水果等
5、裸子植物的特征:(1)植株高大,根系发达;
(2)抗寒、抗旱能力特别强;(3)没有真正的花,果实
裸子植物:松、衫、柏(除卷柏)、银杏
6、裸子植物的叶子大多呈条形、针状等,这对它们有什么好处: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
第二节 人类的生殖与发育
克隆技术与试管婴儿区别
克隆技术----无性繁殖,1997年英国科学家利用克隆技术培育的绵羊“多莉”;
试管婴儿----有性生殖。
第三节 遗传与进化
1、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
而染色体由DNA分子与蛋白质共同组成的。
DNA全称叫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的一种,它是一种大分子物质,其分子由两条螺旋状长链组成。
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体的各种性状,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2、基因、基因工程和人类基因组计划
(1)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断,它控制着生物的性状与特征。
(2)基因工程 就是重组DNA技术,按照人类的意愿实现对基因进行自如地操作、转移、重新组合基因,从而定向地创造具有新性状和新生物的技术。
主要用于
医药卫生:如生产基因工程药品;基因诊断(DNA探针);基因治疗等
农牧业及食品工业:农业上获得具抗性能力的新品种;畜牧养殖业培养优良品种的转基因动物;转基因食品等。
(3)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0年10月由美国政府正式启动,随后英、日、德、法、中等国的科学家陆续加入,其核心内容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并确定各种基因的功能等,从而获得人类全面认识自我的生物学信息。这项计划一旦成功,我们将清楚地了解人为什么会衰老、发胖等问题。中国于1999年9月1日正式加入该计划,承担了1%人类基因组(约3000万个碱基)的测序任务。
3、生物的进化
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4、自然选择学说
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创立的进化论的核心内容,它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有:(1)过度繁殖(这是进化的条件);(2)生存斗争(这是进化的外因、动力、手段);(3)遗传变异(这是进化的内因、基础);(4)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学说能很好地解释了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现象,能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说明物种是可变的,但对遗传和变异的性质及自然选择如何对遗传和变异起作用等,还不能从本质上作出解释。
第一章 人、健康与环境
第一节 人体保健
1.人的健康:
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健康,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
生理健康是由身体的功能决定的,即身体无疾病,合理膳食、经常锻练、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处理好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社会关系健康是指你能与他人和谐地相处。
2.人体免疫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和能力。
免疫的功能:
①自我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②防御感染: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治疾病的产生。
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3、根据对病原体的作用是否具有选择性
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属于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是通过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来消灭抗原。抗体是一类蛋白质,一种抗体只能对抗相应的某种病原体。而细胞免疫是通过T淋巴细胞直接或间接发挥作用来消灭或消除异物。
(2)特异性免疫,人为地把菌苗、疫苗、类毒素或抗毒素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获得,这种通过人工接种建立起来的免疫力称为人工获得性免疫。人工免疫的类型有: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区别点
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接种物
抗原:疫苗
免疫效应物质:抗体、细胞因子等
免疫出现时间
慢,1~4周后产生
快,立即发挥效应
免疫力维持时间
长,数月~数年
短,2~3周
用途
主要用于预防
治疗或紧急预防
人工接种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能力如:接种牛痘预防天花,各种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等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计划免疫可以提高人体对相关传染病的抵抗力,是预防、控制、消灭传染病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措施。
3.平衡膳食。
(1)营养素的分类
人体所需营养素可概括为七大类: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矿物质、水、和食物纤维。
(3)七大营养素的基本功能
①蛋白质:人体组织的形成、生长、发育、以及当作能源和提供人体代谢过程中的酶物质。
②糖:是人体提供能量的重要来源。
③脂肪:比糖和蛋白质更高的能量源泉,但它是人体长时间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是生物体内贮存能量的物质。脂肪即可供能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部分。
④维生素:种类多,除维生素D外必须从食物中获取,虽然不能提供能量,但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它也是一种人们较为重要的营养物质,维生素可调节机体代谢活动,
⑤无机盐:参与机体组织结构的生成和代谢过程;如缺锌会导致儿童味蕾功能下降,造成食欲下降。
⑥水:是构成机体的主要成分,并担调节体内各种生理过程重任;体内的养分和废物都必须溶解于水中才能进行运输。
⑦食物纤维:虽然不能被人所消化吸收,但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刺激消化腺分泌,促进肠道蠕动,减少大肠癌的发生率、减少肠道对脂肪的吸收,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5.人类常见疾病——非传染性病症
(1)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心脏是一台永不停歇的动力泵.将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身。而心脏的血液供应则是由冠状动脉承担的。当冠状动脉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而过度狭窄时,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引起冠心病的易患因素有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其它还有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引发冠心病的某些因素,如遗传、年龄等无法控制外、有些因素是可以控制和避免的: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精神紧张,其它还有体力活动减少。
(2)肿瘤
:肿瘤是一种细胞性疾病,在致癌因素的影响下,细胞分裂会失去控制,会连续不断地分裂、形成肿瘤。
良性肿瘤细胞的特点:产生的肿瘤细胞都集中在原发部位;恶性肿瘤细胞的特点:产生的肿瘤细胞转移并侵犯新的组织。因此恶性肿瘤细胞能不间断分裂,产生与自己相同的肿瘤细胞,由于癌细胞恶性增殖,耗尽患者营养,使人消瘦衰竭死亡,且由于癌细胞在体内广泛传播,所以,难以治愈。当然,如果是良性肿瘤,只要把它切除就行。
癌症的预防三要素是:①合理饮食 ②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 ③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自身抵抗力。重视癌症的早期症状和体征,注意定期体检,认真做到“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遗传病及优生
①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染色体、DNA、基因)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常见遗传病:色盲、血友病、白化病、先天性愚型、抗维生素D佝偻病、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②降低遗传病发生的措施(优生优育措施):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遗传咨询、产前诊断。
第二节 健康与环境
1.传染病
(1)传染病及特点
①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②病原体:传染病的病原体分为寄生虫和微生物两大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
③特点: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免疫性。
(2)传染病的流行三环节
①传染源: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
②传播途径: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空气、饮用水、食物、接触等)
③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3)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措施: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
(4)常见传染病
传染病类型
病原体原始寄生部位
主要传播途径
病例
预防
呼吸道
传染病
呼吸道粘膜
和肺
飞沫、空气
肺结核 流感
腮腺炎 麻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卡介苗预防肺结核
消化道
传染病
消化道
及附属器官
饮水 食物
甲肝 菌痢 蛔虫病
饮食卫生
血液传染病
血液和淋巴
吸血昆虫
疟疾 乙脑 丝虫病
消灭蚊子
体表传染病
皮肤
和体表粘膜
直接间接接触
血吸虫病 破伤风
狂犬病
消灭钉螺
性传播疾病
泌尿、生殖器官
性接触
艾滋病 梅毒 淋病
遵守性道德
2、青霉素发现历程:
1928年莱明偶然发现,有一只细菌培养皿中的培养基发霉了,长出一团青绿色的毛。他的助手说:“先生,培养基发霉已经不能用了,把它倒掉吧。“不!我要仔细看看。”他仔细观察起,发现在青绿色毛的周围,葡萄球菌不见了。自从发现和提取出青霉素之后,人类掌握了杀死葡萄球菌、链状球菌等多种病菌的有力武器。
第三节 人类与生态环境
1、人口问题
(1)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人口与环境的问题上,人口膨胀将引发一系列问题。
①对人类生存空间的压力: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
②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地球上陆地是有限的,可以耕种的土地更是有限。
③增加了环境污染:人口膨胀造成因工业、农业、交通和生活污染源的增加而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
(2)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和优生。
2、生态平衡
(1)一个生态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具有以下的特征:
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
②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③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2)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平衡的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决定于其结构
①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生态平衡越易被破坏。
②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大,生态平衡越易维持。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来的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遇到破坏。
(3)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如:火山爆发、水灾,旱灾等。
人为因素是指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它会加剧自然因素。
(4)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保持生态平衡,才能从生态系统中获和持续稳定的产量,“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另一方面“使生态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最终将危害人类的生存。
3、保护生物多样性
(1)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保持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和珍稀动植物的保护,自然景观的保护等。森林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分,它具有净化空气、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作用,森林面积的减少是导致生态平衡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要把控制人口数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2)保护措施:环境污染的监测与防治、制定法规(如1988年11月8日我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①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保持人类的生存环境②人类生存所需的食物③药物的来源 ④工业原料⑤其它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