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 苏省淮安市2013年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分)(2013•淮安)下列常见食物中,富含糖类的是( )
A.
黄瓜
B.
鸡蛋
C.
豆油
D.
米饭
考点:
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专题:
化学与生活健康.
分析:
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黄瓜中富含维生素,故选项错误.
B、鸡蛋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C、豆油中富含油脂,故选项错误.
D、米饭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2分)(2013•淮安)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干冰升华
B.
蜡烛燃烧
C.
海水晒盐
D.
酒精挥发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解答:
解:A、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升华时,二氧化碳由固体变成气体,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蜡烛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海水晒盐的过程中,通过风力、阳光的作用使水蒸发,从而使食盐从水中析出,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酒精挥发的过程中,酒精由液体变成气体,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
判断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依据只有一个,就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3.(2分)(2013•淮安)下列材料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
A.
陶瓷
B.
生铁
C.
塑料
D.
玻璃钢
考点:
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有机合成材料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人工合成、有机物、高分子.
A、陶瓷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B、生铁是铁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C、塑料属于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
D、玻璃钢是玻璃纤维与合成材料复而成的一种特殊材料,属于复合材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4.(2分)(2013•淮安)下列选项中图示是利用NaCl固体配制生理盐水的主要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
取用NaCl
B.
称量NaCl
C.
量取H2O
D.
溶解NaCl
考点: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A、根据粉末状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D、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中进行.
解答:
解:A、取用粉末状药品时,瓶塞倒放在桌面上,用药匙取药品,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中进行,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实验室配制溶液的步骤、方法、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2分)(2013•淮安)将X、Y、Z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硫酸中,只有Y表面有气泡产生;将X、Z放入AgNO3溶液中,X表面有固体析出,而Z表面没有变化.根据以上事实,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
Y、X、Z
B.
X、Z、Y
C.
Y、Z、X
D.
X、Y、Z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根据能否发生反应,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解答:
解:将X、Y、Z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硫酸中,只有Y表面有气泡产生,说明Y能与稀盐酸反应,X、Z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即Y>X、Z;
将X、Z放入AgNO3溶液中,X表面有固体析出,说明X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即X>Ag;而Z表面没有变化,说明Y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弱,即Ag>Z;
则X、Y、Z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Y>X>Z.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应用“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2分)(2013•淮安)尿素[CO(NH2)2]是含氮量较高的氮肥.工业上以CO2等物质为原料合成尿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X=CO(NH2)2+H2O,其中X的化学式是( )
A.
N2
B.
NH3
C.
N2H4
D.
NO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由题意“CO2+2X=CO(NH2)2+H2O”,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则可推测X的化学式.
解答:
解:由题意“CO2+2X=CO(NH2)2+H2O”,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则:反应前除2X外有碳原子1个、氧原子2个;反应后碳原子1个、氮原子2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6个,因此2X中有氮原子2个、氢原子6个,故X的化学式是NH3.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和质量守恒定律来推断物质的化学式,抓住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来解答.
7.(2分)(2013•淮安)下列各项为小明同学记录的物质燃烧现象,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A.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
C.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D.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正确.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选项说法正确.
C、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8.(2分)(2013•淮安)化学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有关主题知识与应用不正确的是( )
选 项
主 题
知识与应用
A
化学与生活
防治骨质疏松﹣﹣服用钙片
B
化学与能源
改善能源结构﹣﹣开发太阳能、氢能
C
化学与环境
减少白色污染﹣﹣禁止使用塑料制品
D
化学与安全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先做灯火试验
A.
A
B.
B
C.
C
D.
D
考点:
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白色污染与防治.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A、根据钙元素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分析;
B、根据新能源的种类分析;
C、根据减少减少白色污染的措施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性质分析.
解答:
解:A、服用钙片,向人体中补充钙元素,能防治骨质疏松.故A正确;
B、为了改善能源结构,应该开发太阳能、氢能、核能等新能源.故B正确;
C、塑料制品使用能造成白色污染,但禁止使用是不现实的,故C错误;
D、由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应先做灯火试验.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9.(2分)(2013•淮安)催化转化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为:
下列从图示所获得的信息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有三种不同的氧化物
B.
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不变
C.
反应过程中没有单质生成
D.
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化学式,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根据方程式进行有关的分析和判断.
解答:
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为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氮气,反应条件是催化剂,反应的方程式是:2NO+2CO2CO2+N2.由方程式可知:
A、在该反应中有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碳三种氧化物,故A正确;
B、由方程可知,反应物的每四个分子变化成了3个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故B错误;
C、反应过程中有单质氮气生成.故C错误;
D、由方程可知,生成物中有单质生成,反应前后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在解答时,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示意图,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由方程式再解答就简单了.
10.(2分)(2013•淮安)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A
FeSO4溶液(CuSO4)
过量锌粉
过滤
B
CO2气体(CO)
过量氧气
点燃
C
CaO固体(CaCO3)
足量的水
过滤
D
NaCl固体(Na2CO3)
过量稀盐酸
蒸干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A、FeSO4溶液和CuSO4
均能与锌粉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且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CaO固体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不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Na2CO3能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干除去水分和盐酸,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
故选D.
点评: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18分)
11.(4分)(2013•淮安)化学用语丰富多彩.现有①O2;②2O;③;④O2﹣四种符号,其含义与下列表述相一致的是(用序号填空)
(1)表示2个氧原子的是 ② ;
(2)表不﹣2价氧元素的是 ③ ;
(3)表示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氧离子的是 ④ ;
(4)表示1个氧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的是 ①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
解:(1)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氧原子可表示为:2O;故答案为:②;
(2)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2价氧元素可表示为:;故答案为:③;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氧离子可表示为:O2﹣;故答案为:④;
(4)根据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的原子个数,故1个氧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可表示为:O2;故答案为:①;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2.(2分)(2013•淮安)某同学做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将点燃的红磷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红磷剧烈燃烧,过一会儿,燃烧匙内火焰熄灭.接着立即从集气瓶中取出燃烧匙,熄灭的红磷又复燃了.
(1)请你分析红磷复燃的原因: 红磷又接触到空气中氧气,且温度达到了红磷的着火点,满足了燃烧的条件 ;
(2)消防队员在火灾现场扑灭明火后,还要继续洒水的原因是 继续洒水,可进一步降低温度,使其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防止重新燃烧 .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1)根据从集气瓶中取出燃烧匙,红磷又接触到空气中氧气,且温度达到了红磷的着火点,满足了燃烧的条件进行解答;
(2)根据水蒸发吸热和燃烧的条件回答.
解答:
解:(1)从集气瓶中取出燃烧匙,红磷又接触到空气中氧气,且温度达到了红磷的着火点,满足了燃烧的条件,所以红磷又复燃;故答案为:红磷又接触到空气中氧气,且温度达到了红磷的着火点,满足了燃烧的条件;
(2)火灾基本扑灭后,可能存在暗火,继续洒水,可进一步降低温度,使其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防止重新燃烧.故答案为:继续洒水,可进一步降低温度,使其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防止重新燃烧.
点评:
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解答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
13.(4分)(2013•淮安)洪泽湖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某同学对洪泽湖的水样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1)洪泽湖水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可以采用 C 来测定湖水的酸碱度(填字母);
A.酚酞试液 B.石蕊试液 C.pH试纸
(3)为了检验湖水是软水还是硬水,可向水样中加入 肥皂水 ,搅拌;
(4)在日常生活中,常采用 加热煮沸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溶液的酸碱度测定;硬水与软水.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1)根据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
(2)测溶液的酸碱度用的是pH试纸;
(3)根据检验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使用肥皂水;
(4)根据硬水软化的方法考虑.
解答:
解:(1)洪泽湖水中含有水、可溶性杂质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2)酚酞试液、石蕊试液只能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不能测酸碱度,测溶液的酸碱度用的是pH试纸;
(3)检验湖水是软水还是硬水滴加肥皂水,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否则是硬水;
(4)降低水的硬度方法是加热煮沸.
故答案为:(1)混合物;(2)C;(3)肥皂水;(4)加热煮沸.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不同之处,熟悉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方法和转化方法.
14.(4分)(2013•淮安)如图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此图回答:
(1)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C>B>A ;
(2)t2℃时,将30gA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20% ;
(3)t3℃时,将等质量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析出晶体质量较大的是 A ;
(4)t3℃时,将25gC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C的饱和溶液,在不改变溶剂量的前提下,将其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降温至低于t2℃ .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1)据溶解度曲线可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2)据t2℃时A的溶解度及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分析解答;
(3)一定温度范围内,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相同温度溶解度变化幅度越大,则析出晶体越多;
(3)据C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分析解答.
解答:
解:(1)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2)t2℃时,A的溶解度是25g,所以将30gA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不会全部溶解,最多溶解25g,所得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0%=20%;
(3)t3℃~t2℃,A的溶解度变化幅度比B大,所以将等质量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析出晶体质量较大的是A;
(4)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一般方法是降温、蒸发溶剂,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t3℃时,将25gC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C的饱和溶液,要在不改变溶剂量的前提下,将其变为不饱和溶液,应采取降温的方法,t2℃时,C的溶解度是25g,即降温至t2℃时恰好饱和,所以应降至t2℃时以下;
故答案为:(1)C>B>A;(2)20%;(3)A;(4)降温至低于t2℃.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 了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考查、重点是溶解度曲线的意义的应用,能很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15.(4分)(2013•淮安)A~F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如图所示是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图中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未全部标出.已知:A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B在常温下为液态,F是黑色粉末.
(1)B→D是 放热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2)C→E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化合 反应;
(3)写出E→F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Fe2O3+3CO2Fe+3CO2 ;
(4)写出E物质的另一种用途 燃料 .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A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则A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B是液态,则B是水,C是二氧化碳,水能与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则D是氢氧化钙;二氧化碳能与灼热的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则E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还原金属氧化物;红棕色固体可能是氧化铁,则生成的F是铁,据此解答.
解答:
解:A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则A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B是液态,则B是水,C是二氧化碳,水能与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则D是氢氧化钙;二氧化碳能与灼热的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则E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还原金属氧化物;红棕色固体可能是氧化铁,F是黑色粉末,则生成的F是铁,代入框图,推断合理;
(1)B→D是氧化钙与水反应,此反应是放热反应,故填:放热;
(2)C是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是化合反应,故填:化合;
(3)E是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填:Fe2O3+3CO2Fe+3CO2;
(4)一氧化碳还具有可燃性,能用作燃料,故填:燃料.
点评:
本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完成此题,关键是根据题干叙述,找准解题突破口,直接得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然后推断得出其他物质的化学式,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要注意配平.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16分)
16.(5分)(2013•淮安)根据如图所示装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①的名称 锥形瓶 ;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K2MnO4+MnO2+O2↑ ;
(3)实验室用B、E、C装置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氧气,则E中应盛放的试剂是 浓硫酸 ;
(4)实验室用D装置收集氧气,当 气泡连续均匀冒出 时开始收集;
(5)E装置中充满水时,也可以作为氧气的收集装置,则氧气应从 b 端通入(填“a”或“b”).
考点:
氧气的制取装置;气体的干燥(除水);氧气的收集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熟练掌握常见的化学仪器名称和用途;
(2)根据A装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品及反应原理;
(3)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干燥氧气;
(4)根据用排水法收集的注意事项分析最佳的时机;
(5)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分析进气口.
解答:
解:(1)仪器①的名称是锥形瓶;
(2)A装置的特点适合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产生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3)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干燥氧气,因此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氧气,则E中应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
(4)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合适时机是: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收集,以防收集的氧气不纯;
(5)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因此氧气从短管进入,把水从长管排出进行收集;
故答案为:(1)锥形瓶;
(2)2KMnO4K2MnO4+MnO2+O2↑;
(3)浓硫酸;
(4)气泡连续均匀冒出;
(5)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制气体的依据以及气体的干燥和除杂、实验的注意事项等,综合性比较强.本题型要充分利用题目给出的信息,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分析.
17.(5分)(2013•淮安)牙膏中常用碳酸钙、二氧化硅等物质作为摩擦剂.某同学对牙膏中摩擦剂碳酸钙的含量进行探究.
【实验原理】测定C装置中生成的BaCO3沉淀的质量,通过计算确定牙膏中CaCO3的质量分数.
【查阅资料】CO2+Ba(OH)2=BaCO3↓+H2O,牙膏中其他成分遇到盐酸时无气体产生.
【实验装置】
根据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
(2)实验过程中需持续缓缓通入空气,其作用有:①搅拌B、C 中的反应物,使其充分反应;② 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完全被氢氧化钡溶液吸收 ;
(3)从C中过滤出BaCO3沉淀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漏斗 和玻璃棒;
(4)实验中准确称取三份牙膏样品,每份4.0g,进行三次测定,测得生成BaCO3的平均质量为1.97g.则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 25% ;
(5)若没有A装置,直接通入空气,则测得CaCO3的质量分数 偏大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气体的净化(除杂);盐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碳酸钙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控制好相关量是做好实验的基础;
过滤可以把不溶于水的物质除去;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解答:
解:(1)装置B中,盐酸能和碳酸钙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
(2)持续缓缓通入空气,可以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完全被氢氧化钡溶液吸收.
故填: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完全被氢氧化钡溶液吸收.
(3)过滤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玻璃棒.
故填:漏斗.
(4)由CaCO3+2HCl═CaCl2+H2O+CO2↑、CO2+Ba(OH)2=BaCO3↓+H2O可知,CaCO3→BaCO3,
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BaCO3,
100 197
X 1.97g
=
X=1.00g,
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25%.
故填:25%.
(5)若没有A装置,直接通入空气,则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中,被氢氧化钡吸收,从而导致生成的沉淀偏多,计算出的碳酸钙偏多,最后求出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偏大.
故填:偏大.
点评: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注意规范性,计算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时要注意不能漏掉×100%,这是比较容易忽略的问题.
18.(6分)(2013•淮安)某化学兴趣小组学习酸、碱、盐性质后,通过实验对碱的化学性质进行验证和总结,如图所示(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CaCl2+Na2CO3=CaCO3↓+2NaCl).
(1)甲同学将酚酞试液滴入Ca(OH)2溶液中,观察到溶液变红,得出结论:Ca(OH)2溶液呈 碱性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2)乙同学将过量的稀盐酸加入到甲同学所得溶液中,观察到红色褪去,此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 CaCl2、HCl (酸碱指示剂除外);
(3)丙同学根据反应③得出结论:实验室存放碱溶液时需 密封保存 ;
(4)丁同学将Na2CO3溶液加入Ca(OH)2溶液中,充分反应后,与乙同学所得溶液混合,静置后发现:上层为无色透明的溶液,底部有白色沉淀.则上层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CaCl2、NaCl (酸碱指示剂除外),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NaOH ;为验证可能含有的溶质,应该补充的实验操作是 向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如果变红,说明含有氢氧化钠,如果不变色,说明没有氢氧化钠 .
考点:
碱的化学性质.
专题:
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
(1)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2)根据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还需要考虑盐酸过量问题;(3)根据碱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要密封保存;(4)两种溶液混合时,首先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盐酸再与碳酸钙反应考虑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由于氯化钙、氯化钠都是显中性,所以检验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向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即可.
解答:
解:(1)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将酚酞试液滴入Ca(OH)2溶液中,观察到溶液变红,说明Ca(OH)2溶液呈碱性;
(2)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所以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含有氯化钙,因为盐酸过量,所以溶质中还含有氯化氢;
(3)由于碱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所以要密封保存;
(4)Na2CO3溶液加入Ca(OH)2溶液中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再与乙同学所得溶液混合时,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再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由于最后溶液中含有碳酸钙沉淀,所以盐酸可能没有与碳酸钙反应,可能将氢氧化钠反应完了,也可能没把盐酸反应完;所以上层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CaCl2、NaCl;可能含有的溶质是NaOH;由于氯化钙、氯化钠都是显中性,所以检验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向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即可,向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如果变红,说明含有氢氧化钠,如果不变色,说明没有氢氧化钠.
故答案为:(1)碱性;(2)CaCl2、HCl;(3)密封保存;(4)CaCl2、NaCl;NaOH;向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如果变红,说明含有氢氧化钠,如果不变色,说明没有氢氧化钠.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判断方法是:先根据反应的生成物考虑,再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检验溶液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可以用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进行检验.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6分)
19.(6分)(2013•淮安)某同学称取一定质量的铁粉样品(含有少量不与稀硫酸反应的杂质),放入烧杯中,加入98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象,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氢气的质量是 0.2 g;
(2)样品中铁的质量是多少?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
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
分析:
(1)从图象可直接读出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
(2)利用氢气的质量可求出反应的铁和硫酸的质量,而后根据问题计算即可解答;
解答:
解:(1)由图象可知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是0.2g;
(2)设样品中铁的质量是x,反应的硫酸的质量是y
Fe+H2SO4 ═FeSO4+H2↑
56 98 2
x y 0.2g
x=5.6g y=9.8g
故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0%
故答案为:(1)0.2;(2)样品中铁的质量是5.6g,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
点评:
解答此类问题的根本点在于对反应图象的曲线进行分析,曲线的折点表示此时恰好完全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