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15年中考数学卷 22页

  • 457.50 KB
  • 2021-05-13 发布

苏州市2015年中考数学卷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5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 数 学 本试卷由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大题组成,共28小题,满分13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的相符;‎ ‎2.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3.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2的相反数是 A.2 B. C.-2 D.- 考点:‎ 相反数..‎ 分析:‎ 根据相反数的含义,可得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就是在这个数的前边添加“﹣”,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 解:根据相反数的含义,可得 ‎2的相反数是:﹣2.‎ 故选:C.‎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相反数的含义以及求法,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就是在这个数的前边添加“﹣”.‎ ‎2.有一组数据:3,5,5,6,7,这组数据的众数为 A.3 B.‎5 ‎C.6 D.7‎ 考点:‎ 众数..‎ 分析:‎ 根据众数的概念求解.‎ 解答:‎ 解:这组数据中5出现的次数最多,‎ 故众数为5.‎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众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众数.‎ ‎3.月球的半径约为1 738 ‎000m,1 738 000这个数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 A.1.738×106 B.1.738×‎107 ‎C.0.1738×107 D.17.38×105‎ 考点:‎ 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分析:‎ 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确定n的值时,要看把原数变成a时,小数点移动了多少位,n的绝对值与小数点移动的位数相同.当原数绝对值>1时,n是正数;当原数的绝对值<1时,n是负数.‎ 解答:‎ 解:将1738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1.738×106.‎ 故选:A.‎ 点评:‎ 此题考查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表示时关键要正确确定a的值以及n的值.‎ ‎4.若,则有 A.0<m<1 B.-1<m<‎0 ‎C.-2<m<-1 D.-3<m<-2‎ 考点:‎ 估算无理数的大小..‎ 分析:‎ 先把m化简,再估算大小,即可解答.‎ 解答:‎ 解;m=×(﹣2)=,‎ ‎∵,‎ ‎∴,‎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公式无理数的大小,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估算的大小.‎ ‎5.小明统计了他家今年5月份打电话的次数及通话时间,并列出了频数分布表:‎ 通话时间x/min ‎0<x≤5‎ ‎5<x≤10‎ ‎10<x≤15‎ ‎15<x≤20‎ 频数(通话次数)‎ ‎20‎ ‎16‎ ‎9‎ ‎5‎ 则通话时间不超过15min的频率为 A.0.1 B.‎0.4 ‎C.0.5 D.0.9 ‎ 考点:‎ 频数(率)分布表..‎ 分析:‎ 用不超过15分钟的通话时间除以所有的通话时间即可求得通话时间不超过15分钟的频率.‎ 解答:‎ 解:∵不超过15分钟的通话次数为20+16+9=45次,通话总次数为20+16+9+5=50次,‎ ‎∴通话时间不超过15min的频率为=0.9,‎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频数分布表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频率=频数÷样本容量,难度不大.‎ ‎6.若点A(a,b)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则代数式ab-4的值为 A.0 B.‎-2 ‎C. 2 D.-6‎ 考点:‎ 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 分析:‎ 先把点(a,b)代入反比例函数y=求出ab的值,再代入代数式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 解:∵点(a,b)反比例函数y=上,‎ ‎∴b=,即ab=2,‎ ‎∴原式=2﹣4=﹣2.‎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点,即反比例函数图象上各点的坐标一定适合此函数的解析式.‎ ‎7.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中点,∠BAD=35°,则∠C的度数为 A.35° B.45° C.55° D.60°‎ ‎(第7题)‎ 考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分析:‎ 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可知∠BAC=70°,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 解:AB=AC,D为BC中点,‎ ‎∴AD是∠BAC的平分线,∠B=∠C,‎ ‎∵∠BAD=35°,‎ ‎∴∠BAC=2∠BAD=70°,‎ ‎∴∠C=(180°﹣70°)=55°.‎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熟知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8.若二次函数y=x2+bx的图像的对称轴是经过点(2,0)且平行于y轴的直线,则关于x的方程x2+bx=5的解为 A. B. C. D.‎ 考点:‎ 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 分析:‎ 根据对称轴方程﹣=2,得b=﹣4,解x2﹣4x=5即可.‎ 解答:‎ 解:∵对称轴是经过点(2,0)且平行于y轴的直线,‎ ‎∴﹣=2,‎ 解得:b=﹣4,‎ 解方程x2﹣4x=5,‎ 解得x1=﹣1,x2=5,‎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二次函数的对称轴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难度不大.‎ ‎9.如图,AB为⊙O的切线,切点为B,连接AO,AO与⊙O交于点C,BD为⊙O的直径,连接CD.若∠A=30°,⊙O的半径为2,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第9题)‎ ‎(第10题)‎ A. B. C. D.‎ 考点:‎ 扇形面积的计算;切线的性质..‎ 分析:‎ 过O点作OE⊥CD于E,首先根据切线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OB=60°,再根据平角的定义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COD=120°,∠OCD=∠ODC=30°,根据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OE,CD的长,再根据阴影部分的面积=扇形OCD的面积﹣三角形OCD的面积,列式计算即可求解.‎ 解答:‎ 解:过O点作OE⊥CD于E,‎ ‎∵AB为⊙O的切线,‎ ‎∴∠ABO=90°,‎ ‎∵∠A=30°,‎ ‎∴∠AOB=60°,‎ ‎∴∠COD=120°,∠OCD=∠ODC=30°,‎ ‎∵⊙O的半径为2,‎ ‎∴OE=1,CE=DE=,‎ ‎∴CD=2,‎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2×1=π﹣.‎ 故选:A.‎ ‎10.如图,在一笔直的海岸线l上有A、B两个观测站,AB=‎2km,从A测得船C在北偏东45°的方向,从B测得船C在北偏东22.5°的方向,则船C离海岸线l的距离(即CD的长)为 A.km B.km C.km D.km 考点:‎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向角问题..‎ 分析:‎ 根据题意在CD上取一点E,使BD=DE,进而得出EC=BE=2,再利用勾股定理得出DE的长,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 解:在CD上取一点E,使BD=DE,‎ 可得:∠EBD=45°,AD=DC,‎ ‎∵从B测得船C在北偏东22.5°的方向,‎ ‎∴∠BCE=∠CBE=22.5°,‎ ‎∴BE=EC,‎ ‎∵AB=2,‎ ‎∴EC=BE=2,‎ ‎∴BD=ED=,‎ ‎∴DC=2+.‎ 故选:B.‎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得出BE=EC=2是解题关键.‎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把答案直接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1.计算:= ▲ .‎ 考点:‎ 同底数幂的乘法..‎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m•an=am+n计算即可.‎ 解答:‎ 解:a•a2=a1+2=a3.‎ 故答案为:a3.‎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熟练掌握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2.如图,直线a∥b,∠1=125°,则∠2的度数为 ▲ °.‎ ‎(第12题)‎ ‎(第13题)‎ 考点:‎ 平行线的性质..‎ 分析:‎ 先根据对顶角相等,∠1=65°,求出∠3的度数,再由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出∠2的度数.‎ 解答:‎ 解:解:∵∠1=125°,‎ ‎∴∠3=∠1=125°,‎ ‎∵a∥b,‎ ‎∴∠2=180°﹣∠3=180°﹣125°=55°.‎ 故答案为:55°.‎ 点评:‎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对顶角的性质,熟记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13.某学校在“你最喜爱的球类运动”调查中,随机调查了若干名学生(每名学生分别选了一项球类运动),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扇形统计图.已知其中最喜欢羽毛球的人数比最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少6人,则该校被调查的学生总人数为 ▲ 名.‎ 考点:‎ 扇形统计图..‎ 分析:‎ 设被调查的总人数是x人,根据最喜欢羽毛球的人数比最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少6人,即可列方程求解.‎ 解答:‎ 解:设被调查的总人数是x人,则40%x﹣30%x=6,‎ 解得:x=60.‎ 故答案是:60.‎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扇形统计图的综合运用,读懂统计图,从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扇形统计图直接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大小.‎ ‎14.因式分解:= ▲ .‎ 考点:‎ 因式分解-运用公式法..‎ 分析:‎ 直接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分解.平方差公式:a2﹣b2=(a+b)(a﹣b).‎ 解答:‎ 解:a2﹣4b2=(a+2b)(a﹣2b).‎ 点评:‎ 本题考查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熟记公式结构是解题的关键.‎ ‎15.如图,转盘中8个扇形的面积都相等.任意转动转盘1次,当转盘停止转动时,指针指向大于6的数的概率为 ▲ .‎ ‎(第15题)‎ 考点:‎ 概率公式..‎ 分析:‎ 根据概率的求法,找准两点:①全部情况的总数;②符合条件的情况数目;二者的比值就是其发生的概率.‎ 解答:‎ 解:∵共8个数,大于6的有2个,‎ ‎∴P(大于6)==,‎ 故答案为:.‎ 点评:‎ 本题考查概率的求法:如果一个事件有n种可能,而且这些事件的可能性相同,其中事件A出现m种结果,那么事件A的概率P(A)=.‎ ‎16.若,则的值为 ▲ .‎ 考点:‎ 代数式求值..‎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原式后两项提取﹣2变形后,把已知等式代入计算即可求出值.‎ 解答:‎ 解:∵a﹣2b=3,‎ ‎∴原式=9﹣2(a﹣2b)=9﹣6=3,‎ 故答案为:3.‎ 点评:‎ 此题考查了代数式求值,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第17题)‎ ‎(第18题)‎ ‎17.如图,在△ABC中,CD是高,CE是中线,CE=CB,点A、D关于点F对称,过点F作FG∥CD,交AC边于点G,连接GE.若AC=18,BC=12,则△CEG的周长为 ▲ .‎ 考点:‎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轴对称的性质..‎ 分析:‎ 先根据点A、D关于点F对称可知点F是AD的中点,再由CD⊥AB,FG∥CD可知FG是△ACD的中位线,故可得出CG的长,再根据点E是AB的中点可知GE是△ABC的中位线,故可得出GE的长,由此可得出结论.‎ 解答:‎ 解:∵点A、D关于点F对称,‎ ‎∴点F是AD的中点.‎ ‎∵CD⊥AB,FG∥CD,‎ ‎∴FG是△ACD的中位线,AC=18,BC=12,‎ ‎∴CG=AC=9.‎ ‎∵点E是AB的中点,‎ ‎∴GE是△ABC的中位线,‎ ‎∵CE=CB=12,‎ ‎∴GE=BC=6,‎ ‎∴△CEG的周长=CG+GE+CE=9+6+12=27.‎ 故答案为:27.‎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熟知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8.如图,四边形ABCD为矩形,过点D作对角线BD的垂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E,取BE的中点F,连接DF,DF=4.设AB=x,AD=y,则的值为 ▲ .‎ 考点:‎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矩形的性质..‎ 分析:‎ 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到CD=AB=x,BC=AD=y,然后利用直角△BDE的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到:BF=DF=EF=4,则在直角△DCF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得 x2+(y﹣4)2=DF2.‎ 解答:‎ 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AB=x,AD=y,‎ ‎∴CD=AB=x,BC=AD=y,∠BCD=90°.‎ 又∵BD⊥DE,点F是BE的中点,DF=4,‎ ‎∴BF=DF=EF=4.‎ ‎∴CF=4﹣BC=4﹣y.‎ ‎∴在直角△DCF中,DC2+CF2=DF2,即x2+(4﹣y)2=42=16,‎ ‎∴x2+(y﹣4)2=x2+(4﹣y)2=16.‎ 故答案是:16.‎ 点评:‎ 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以及矩形的性质.根据“直角△‎ BDE的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求得BF的长度是解题的突破口.‎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76分.把解答过程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推演步骤或文字说明.作图时用2B铅笔或黑色墨水签字笔.‎ ‎19.(本题满分5分)‎ 计算:.‎ 考点:‎ 实数的运算;零指数幂..‎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原式第一项利用算术平方根定义计算,第二项利用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化简,最后一项利用零指数幂法则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解答:‎ 解:原式=3+5﹣1=7.‎ 点评:‎ 此题考查了实数的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20.(本题满分5分)‎ 解不等式组:‎ 考点:‎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分析:‎ 先求出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其公共解.‎ 解答:‎ 解:,‎ 由①得,x≥1,‎ 由②得,x>4,‎ 所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4.‎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求法,其简便求法就是用口诀求解.求不等式组解集的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到(无解).‎ ‎21.(本题满分6分)‎ 先化简,再求值:,其中.‎ 考点:‎ 分式的化简求值..‎ 分析:‎ 先根据分式混合运算的法则把原式进行化简,再把x的值代入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 解:原式=•‎ ‎=,‎ 当x=﹣1时,原式==.‎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分式的化简求值,熟知分式混合运算的法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2.(本题满分6分)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为校文化艺术节制作彩旗.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多做5面彩旗,甲做60面彩旗与乙做50面彩旗所用时间相等,问甲、乙每小时各做多少面彩旗?‎ 考点:‎ 分式方程的应用..‎ 分析:‎ 可设乙每小时做x面彩旗,则甲每小时做(x+5)面彩旗,根据等量关系:甲做60面彩旗所用的时间=乙做5060面彩旗所用的时间.由此可得出方程求解.‎ 解答:‎ 解:设乙每小时做x面彩旗,则甲每小时做(x+5)面彩旗,依题意有 ‎=,‎ 解得:x=25.‎ 经检验:x=25是原方程的解.‎ x+5=25+5=30.‎ 故甲每小时做30面彩旗,乙每小时做x25面彩旗.‎ 点评:‎ 考查了分式方程的应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确定题目中的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确定所设的未知数,列方程.‎ ‎23.(本题满分8分)一个不透明的口袋中装有2个红球(记为红球1、红球2)、1个白球、1个黑球,这些球除颜色外都相同,将球摇匀.‎ ‎(1)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恰好摸到红球的概率是 ▲ ;‎ ‎(2)先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再从余下的3个球中任意摸出1个球,请用列举法(画树状图或列表)求两次都摸到红球的概率.‎ 考点:‎ 列表法与树状图法;概率公式..‎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1)根据4个小球中红球的个数,即可确定出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恰好摸到红球的概率;‎ ‎(2)列表得出所有等可能的情况数,找出两次都摸到红球的情况数,即可求出所求的概率.‎ 解答:‎ 解:(1)4个小球中有2个红球,‎ 则任意摸出1个球,恰好摸到红球的概率是;‎ 故答案为:;‎ ‎(2)列表如下:‎ 红 红 白 黑 红 ‎﹣﹣﹣‎ ‎(红,红)‎ ‎(白,红)‎ ‎(黑,红)‎ 红 ‎(红,红)‎ ‎﹣﹣﹣‎ ‎(白,红)‎ ‎(黑,红)‎ 白 ‎(红,白)‎ ‎(红,白)‎ ‎﹣﹣﹣‎ ‎(黑,白)‎ 黑 ‎(红,黑)‎ ‎(红,黑)‎ ‎(白,黑)‎ ‎﹣﹣﹣‎ 所有等可能的情况有12种,其中两次都摸到红球有2种可能,‎ 则P(两次摸到红球)==.‎ 点评:‎ 此题考查了列表法与树状图法,以及概率公式,用到的知识点为:概率=所求情况数与总情况数之比.‎ ‎24.(本题满分8分)如图,在△ABC中,AB=AC.分别以B、C为圆心,BC长为半径在BC下方画弧,设两弧交于点D,与AB、AC的延长线分别交于点E、F,连接AD、BD、CD.‎ ‎(1)求证:AD平分∠BAC;‎ ‎(2)若BC=6,∠BAC=50°,求、的长度之和(结果保留).‎ ‎(第24题)‎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弧长的计算..‎ 分析:‎ ‎(1)根据题意得出BD=CD=BC,由SSS证明△ABD≌△ACD,得出∠BAD=∠CAD即可;‎ ‎(2)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BC=∠ACB=65°,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DBC=∠DCB=60°,再由平角的定义求出∠DBE=∠DCF=55°,然后根据弧长公式求出、 的长度,即可得出结果.‎ 解答:‎ ‎(1)证明:根据题意得:BD=CD=BC,‎ 在△ABD和△ACD中,‎ ‎,‎ ‎∴△ABD≌△ACD(SSS).‎ ‎∴∠BAD=∠CAD,‎ 即AD平分∠BAC; ‎ ‎(2)解:∵AB=AC,∠BAC=50°,‎ ‎∴∠ABC=∠ACB=65°,‎ ‎∵BD=CD=BC,‎ ‎∴△BDC为等边三角形,‎ ‎∴∠DBC=∠DCB=60°,‎ ‎∴∠DBE=∠DCF=55°,‎ ‎∵BC=6,∴BD=CD=6,‎ ‎∴ 的长度=的长度==; ‎ ‎∴、 的长度之和为+=.‎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弧长的计算;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并能进行推理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5.(本题满分8分)如图,已知函数(x>0)的图像经过点A、B,点B的坐标为(2,2).过点A作AC⊥x轴,垂足为C,过点B作BD⊥y轴,垂足为D,AC与BD交于点F.一次函数y=ax+b的图像经过点A、D,与x轴的负半轴交于点E.‎ ‎(第25题)‎ ‎ ‎ ‎ ‎ ‎(1)若AC=OD,求a、b的值;‎ ‎(2)若BC∥AE,求BC的长.‎ 考点:‎ 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 分析:‎ ‎(1)首先利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性质得出k的值,再得出A、D点坐标,进而求出a,b的值;‎ ‎(2)设A点的坐标为:(m,),则C点的坐标为:(m,0),得出tan∠ADF==,tan∠AEC==,进而求出m的值,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 解;(1)∵点B(2,2)在函数y=(x>0)的图象上,‎ ‎∴k=4,则y=,‎ ‎∵BD⊥y轴,∴D点的坐标为:(0,2),OD=2,‎ ‎∵AC⊥x轴,AC=OD,∴AC=3,即A点的纵坐标为:3,‎ ‎∵点A在y=的图象上,∴A点的坐标为:(,3),‎ ‎∵一次函数y=ax+b的图象经过点A、D,‎ ‎∴,‎ 解得:;‎ ‎(2)设A点的坐标为:(m,),则C点的坐标为:(m,0),‎ ‎∵BD∥CE,且BC∥DE,‎ ‎∴四边形BCED为平行四边形,‎ ‎∴CE=BD=2,‎ ‎∵BD∥CE,∴∠ADF=∠AEC,‎ ‎∴在Rt△AFD中,tan∠ADF==,‎ 在Rt△ACE中,tan∠AEC==,‎ ‎∴=,‎ 解得:m=1,‎ ‎∴C点的坐标为:(1,0),则BC=.‎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以及锐角三角函数关系等知识,得出A,D点坐标是解题关键.‎ ‎26.(本题满分10分)如图,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线,⊙O经过A、B、D三点,过点B作BE∥AD,交⊙O于点E,连接ED.‎ ‎(1)求证:ED∥AC;‎ ‎(第26题)‎ ‎(2)若BD=2CD,设△EBD的面积为,△ADC的面积为,且,求△ABC的面积.‎ 考点:‎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圆周角定理..‎ 分析:‎ ‎(1)由AD是△ABC的角平分线,得到∠BAD=∠DAC,由于∠E=∠BAD,等量代换得到∠E=∠DA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即可得到结果;‎ ‎(2)由BE∥AD,得到∠EBD=∠ADC,由于∠E=∠DAC,得到△EBD∽△ADC,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即可得到结果.‎ 解答:‎ ‎(1)证明:∵AD是△ABC的角平分线,‎ ‎∴∠BAD=∠DAC,‎ ‎∵∠E=∠BAD,‎ ‎∴∠E=∠DAC,‎ ‎∵BE∥AD,‎ ‎∴∠E=∠EDA,‎ ‎∴∠EDA=∠DAC,‎ ‎∴ED∥AC;‎ ‎(2)解:∵BE∥AD,‎ ‎∴∠EBD=∠ADC,‎ ‎∵∠E=∠DAC,‎ ‎∴△△EBD∽△ADC,且相似比k=,‎ ‎∴=k2=4,即s1=4s2,‎ ‎∵﹣16S2+4=0,‎ ‎∴16﹣16S2+4=0,‎ 即=0,‎ ‎∴S2=,‎ ‎∵====3,‎ ‎∴S△AB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记住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是解题的关键.‎ ‎27.(本题满分10分)如图,已知二次函数(其中0<m<1)的图像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对称轴为直线l.设P为对称轴l上的点,连接PA、PC,PA=PC. ‎ ‎(1)∠ABC的度数为 ▲ °;‎ ‎(2)求P点坐标(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 ‎(3)在坐标轴上是否存在点Q(与原点O不重合),使得以Q、B、C为顶点的三角形与△PAC相似,且线段PQ的长度最小?如果存在,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点Q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第27题)‎ ‎ ‎ ‎ ‎ 考点:‎ 二次函数综合题..‎ 分析:‎ ‎(1)首先求出B点坐标,进而得出OB=OC=m,再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即可;‎ ‎(2)作PD⊥y轴,垂足为D,设l与x轴交于点E,利用勾股定理AE2+PE2=CD2+PD2,得出P点坐标即可;‎ ‎(3)根据题意得出△Q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满足条件的点Q的坐标为:(﹣m,0)或(0,m),进而分别分析求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 解:(1)令x=0,则y=﹣m,C点坐标为:(0,﹣m),‎ 令y=0,则x2+(1﹣m)x﹣m=0,‎ 解得:x1=﹣1,x2=m,‎ ‎∵0<m<1,点A在点B的左侧,‎ ‎∴B点坐标为:(m,0),‎ ‎∴OB=OC=m,‎ ‎∵∠BOC=90°,‎ ‎∴△BO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OBC=45°;‎ 故答案为:45°;‎ ‎(2)如图1,作PD⊥y轴,垂足为D,设l与x轴交于点E,‎ 由题意得,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 设点P坐标为:(,n),‎ ‎∵PA=PC,‎ ‎∴PA2=PC2,‎ 即AE2+PE2=CD2+PD2,‎ ‎∴(+1)2+n2=(n+m)2+()2,‎ 解得:n=,‎ ‎∴P点的坐标为:(,);‎ ‎(3)存在点Q满足题意,‎ ‎∵P点的坐标为:(,),‎ ‎∴PA2+PC2=AE2+PE2+CD2+PD2,‎ ‎=(+1)2+()2+(+m)2+()2‎ ‎=1+m2,‎ ‎∵AC2=1+m2,‎ ‎∴PA2+PC2=AC2,‎ ‎∴∠APC=90°,‎ ‎∴△PA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以Q、B、C为顶点的三角形与△PAC相似,‎ ‎∴△Q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由题意可得满足条件的点Q的坐标为:(﹣m,0)或(0,m),‎ ‎①如图1,当Q点坐标为:(﹣m,0)时,‎ 若PQ与x轴垂直,则=﹣m,‎ 解得:m=,PQ=,‎ 若PQ与x轴不垂直,‎ 则PQ2=PE2+EQ2‎ ‎=()2+(+m)2‎ ‎=m2﹣2m+‎ ‎=(m﹣)2+‎ ‎∵0<m<1,‎ ‎∴当m=时,PQ2取得最小值,PQ取得最小值,‎ ‎∵<,‎ ‎∴当m=,即Q点的坐标为:(﹣,0)时,PQ的长度最小,‎ ‎②如图2,当Q点的坐标为:(0,m)时,‎ 若PQ与y轴垂直,则=m,‎ 解得:m=,PQ=,‎ 若PQ与y轴不垂直,‎ 则PQ2=PD2+DQ2=()2+(m﹣)2‎ ‎=m2﹣2m+‎ ‎=(m﹣)2+,‎ ‎∵0<m<1,‎ ‎∴当m=时,PQ2取得最小值,PQ取得最小值,‎ ‎∵<,‎ ‎∴当m=,即Q点的坐标为:(0,)时,PQ的长度最小,‎ 综上所述:当Q点坐标为:(﹣,0)或(0,)时,PQ的长度最小.‎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函数综合以及勾股定理和二次函数最值求法等知识,利用分类讨论得出Q点坐标是解题关键.‎ ‎28.(本题满分10分)如图,在矩形ABCD中,AD=acm,AB=bcm(a>b>4),半径为‎2cm的⊙O在矩形内且与AB、AD均相切.现有动点P从A点出发,在矩形边上沿着A→B→C→D的方向匀速移动,当点P到达D点时停止移动;⊙O在矩形内部沿AD向右匀速平移,移动到与CD相切时立即沿原路按原速返回,当⊙O回到出发时的位置(即再次与AB相切)时停止移动.已知点P与⊙O同时开始移动,同时停止移动(即同时到达各自的终止位置).‎ ‎(1)如图①,点P从A→B→C→D,全程共移动了 ▲ cm(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2)如图①,已知点P从A点出发,移动2s到达B点,继续移动3s,到达BC的中点.若点P与⊙O的移动速度相等,求在这5s时间内圆心O移动的距离;‎ ‎(第28题)‎ ‎(图②)‎ ‎(图①)‎ ‎(3)如图②,已知a=20,b=10.是否存在如下情形:当⊙O到达⊙O1的位置时(此时圆心O1在矩形对角线BD上),DP与⊙O1恰好相切?请说明理由.‎ 考点:‎ 圆的综合题..‎ 分析:‎ ‎(1)根据有理数的加法,可得答案;‎ ‎(2)根据圆O移动的距离与P点移动的距离相等,P点移动的速度相等,可得方程组,根据解方程组,可得a、b的值,根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得答案;‎ ‎(3)根据相同时间内速度的比等于路程的比,可得的值,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DB=∠BDP,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可得BP与DP的关系,根据勾股定理,可得DP的长,根据有理数的加法,可得P点移动的距离;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EO1的长,分类讨论:当⊙O首次到达⊙O1的位置时,当⊙O在返回途中到达⊙O1位置时,根据的值,可得答案.‎ 解答:‎ 解:(1)如图①,点P从A→B→C→D,全程共移动了 a+2bcm(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2)∵圆心O移动的距离为2(a﹣4)cm,‎ 由题意,得 a+2b=2(a﹣4)①,‎ ‎∵点P移动2秒到达B,即点P2s移动了bcm,点P继续移动3s到达BC的中点,‎ 即点P3秒移动了acm.‎ ‎∴= ②‎ 由①②解得,‎ ‎∵点P移动的速度为与⊙O移动速度相同,‎ ‎∴⊙O移动的速度为==4cm(cm/s).‎ 这5秒时间内⊙O移动的距离为5×4=20(cm);‎ ‎(3)存在这种情况,‎ 设点P移动速度为v1cm/s,⊙O2移动的速度为v2cm/s,‎ 由题意,得 ‎===,‎ 如图:‎ 设直线OO1与AB教育E点,与CD交于F点,⊙O1与AD相切于G点,‎ 若PD与⊙O1相切,切点为H,则O1G=O1H.‎ 易得△DO1G≌△DO1H,‎ ‎∴∠ADB=∠BDP.‎ ‎∵BC∥AD,‎ ‎∴∠ADB=∠CBD ‎∴∠BDP=∠CBD,‎ ‎∴BP=DP.‎ 设BP=xcm,则DP=xcm,PC=(20﹣x)cm,‎ 在Rt△PCD中,由勾股定理,得 PC2+CD2=PD2,即(20﹣x)2+102=x2,‎ 解得x=‎ 此时点P移动的距离为10+=(cm),‎ ‎∵EF∥AD,‎ ‎∴△BEO1∽△BAD,‎ ‎∴=,即=,‎ EO1=16cm,OO1=14cm.‎ ‎①当⊙O首次到达⊙O1的位置时,⊙O移动的距离为14cm,‎ 此时点P与⊙O移动的速度比为=,‎ ‎∵≠,‎ ‎∴此时PD与⊙O1不能相切;‎ ‎②当⊙O在返回途中到达⊙O1位置时,⊙O移动的距离为2(20﹣4)﹣14=18cm,‎ ‎∴此时点P与⊙O移动的速度比为==,‎ 此时PD与⊙O1恰好相切.‎ 点评:‎ 本题考查了圆的综合题,(1)利用了有理数的加法,(2)利用了P与⊙O的路程相等,速度相等得出方程组是解题关键,再利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得出速度,最后利用速度乘以时间得出结果;(3)利用了相等时间内速度的比等于路程的比,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利用相等时间内速度的比等于路程的比是解题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