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 MB
  • 2021-05-13 发布

中考物理专项训练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含解析

  • 4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年中考物理专项训练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含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 ‎1.在研究水滴下落规律的实验中,答开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下落,并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了同一水滴下落时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有图可知,水滴下落0.3s内的平均速度是( ) ‎ ‎ ‎ ‎  A‎.‎‎150m/s B‎.‎‎15m/s C.‎1.5m/s D.‎0.15m/s ‎ ‎ ‎2.‎2015年5月31日,中国选手苏炳添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男子‎100m比赛中,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第三名,成为当今跑得最快的黄种人,在这次‎100m比赛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约为( ) ‎ ‎  A.‎0.1‎m‎/s B‎.‎‎1m/s C‎.‎‎10m/s D‎.‎‎100m/s ‎ ‎ ‎3.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 ‎ ‎  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  B.小车对斜面的压力就是小车的重力 ‎  C.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 ‎  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 ‎ ‎4.据新华社报道,‎2014年8月20日上午,青奥会赛艇女子双人单桨比赛的最终“奖牌榜”出炉,四川选手罗雅丹与队友潘婕合作,以3分37秒52的成绩获得银牌.赛程全长‎2000米,图所示为她们在比赛中的情境.下列四个速度中,比她们的平均速度大的是( ) ‎ ‎ ‎ ‎  A‎.‎‎5 m/s B‎.‎‎10 m/s C‎.‎‎5 km/h D‎.‎‎10 km/h ‎ ‎ ‎5.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米,第2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米,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他在这3秒内( ) ‎ ‎  A.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  B.后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6m/s ‎  C.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7m/s ‎  D.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 ‎ ‎6.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了‎120km的路程,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60km/h,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40km/h,则汽车行驶这‎120km( ) ‎ ‎  A.所用时间为2.4h B.所用时间为2.6h ‎  C.平均速度为‎48km/h D.平均速度为‎50km/h ‎ ‎ ‎7.“十•一”假期,小敏随爸妈由合肥到武汉外出旅行,两地相距‎360km,早上09:00出发,途中在服务区休息了30min,13:00到达武汉,她发现很多现象都与我们学过的物理有关,并写下一些相应的旅行日记,你认为她的日记中描述不妥当的是( ) ‎ ‎ ‎ ‎  A.全程的平均速度为‎90 km/h ‎  B.汽车经过桥梁时发现如图甲所示的标示牌是对汽车的限重 ‎  C.汽车行驶中,路边的树木向后飞驰而去,这是因为我选择了汽车为参照物 ‎  D.有十分钟时间,汽车速度仪表指示如图乙,因此这段时间汽车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 ‎ ‎8.张琳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则张琳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 ) ‎ ‎ ‎ ‎  A.‎3.21‎m‎/s B.‎2.25m/s C.‎1.92m/s D.‎1.35m/s ‎ ‎ ‎9.如图所示,一小钢球从光滑固定斜面的A点静止释放,相继经过B、C两点,且AB=BC,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 ( ) ‎ ‎ ‎ ‎  A.小钢球下滑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 ‎  B.小钢球在AB、BC两段内运动的平均速度相等 ‎  C.就A、B、C三点而言,小钢球在A点具有的机械能最大 ‎  D.小钢球所受重力在AB、BC两段内做功相等 ‎ ‎ ‎10.一个人骑自行车前进,开始以‎6m/s的速度匀速走了‎120m,然后又以‎4m/s的速度匀速走了‎120m,则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 ‎  A. ‎5m/s B‎.‎‎10m/s C.‎2.4m/s D.‎4.8m/s ‎ ‎ ‎ ‎ 二.解答题(共10小题) ‎ ‎11.吴晓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上端由静止下滑,图中方框内的数值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显示的分别是“小时、分、秒”. ‎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记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填写“大”或“小”). ‎ ‎(3)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 SAB= m tBC= s VAC= m/s. ‎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填“大”或“小”). ‎ ‎ ‎ ‎ ‎ ‎12.“K‎8456”‎列车上午10:00从泰州火车站出发,途经江都、扬州、仪征、六合四个车站(每站停靠均为5分钟),于中午12:50到达南京站,行程共165千米. ‎ ‎(1)该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多少?(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 ‎(2)今年十月泰州到南京将开通动车,动车设计时速为200千米/时,届时从泰州乘动车到南京,路途中将比乘“K‎8456”‎节省多少分钟? ‎ ‎ ‎ ‎13.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有刻度且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 ‎ ‎(1)该实验的原理是 .实验中所用的测量的工具有 和电子表.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陡”或“缓”)些. ‎ ‎(3)请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求出小车从A点到C点的平均速度为 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 ‎ ‎ ‎ ‎ ‎14.哈尔滨地铁1号线全长‎27.3km,全程大约运行0.5h,求: ‎ ‎(1)地铁正常运行的平均速度? ‎ ‎(2)下雪天公共汽车在地面上行驶相同的路段大约1.5h,结合本题和生活实际谈谈乘地铁出行的好处. ‎ ‎ ‎ ‎ ‎ ‎15.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全程是‎24m,前一半路程用时4s,后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2m/s,求: ‎ ‎(1)该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 ‎ ‎(2)该物体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 ‎ ‎ ‎16.武汉部分公交车装上了“公交电子眼”,当社会车辆侵占公交专用车道时,“公交电子眼”会将拍下来的违章照片通过‎3G无线网络实时传到交管部门. ‎ ‎(1)“公交电子眼”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传递照片的‎3G无线网络是利用 (选填“超声波”“电磁波”或“红外线”)传递信息的. ‎ ‎(2)某次一辆声音车辆停在公交专用车道,公交车距离违停车辆‎20m处开始刹车,经过3s在距离该车‎2m处停下,“公交电子眼”记录了整个事件过程,并实时传到交管部门进行处理.公交车刹车过程的平均速度约为 m/s. ‎ ‎ ‎ ‎17.厦深铁路是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四纵四横”快速客运通道的“一纵”,厦深铁路北起厦门,经漳州、潮州、普宁、汕头、汕尾、惠州引入深圳,全长502.4公里.全线于2013年12月底通车,为闽粤两省沿海人民铺就了一条希望之路、发展之路、富裕之路. ‎ ‎(1)D2316动车在深圳北10:20发车,14:14到达厦门北,则D2316动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km/h(取整数). ‎ ‎(2)在高速行驶的动车上相对于座椅来说,桌子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放在桌面上的书能够静止不动,原因是它受到 (填“平衡力”或“相互作用力”)的作用. ‎ ‎(3)高速行驶的动车进站前关闭电源,由于 动车仍以较大的速度前进. ‎ ‎(4)动车组采用了“再生制动”技术,在车速从‎200km/h减到‎90km/h的过程中电动机转变为发电机发电,把动车组的 能转化为电能输入电网. ‎ ‎(5)动车进站时由于附近的气流速度快, 小,为了候车乘客安全,不被“吸”向动车发生事故,所以乘客一定要站在安全线以外. ‎ ‎ ‎ ‎18.所谓的“测速监控”,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两监测点A、B相距‎9km,一辆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 ‎ ‎(1)该车在此路段的平均车速为多少km/h? ‎ ‎(2)若把该车运动过程看成是匀速直线运动,在此路段的所受到的平均阻力为750N,则汽车牵引力做的功为多少J? ‎ ‎ ‎ ‎ ‎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无砟(zhǎ)轨道的高速列车,无砟轨道(如图甲)的路基不用碎石,铁轨和轨枕直接铺在混凝土上.这可减少维护、降低粉尘等.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在‎2010年7月1日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省进入了高速铁路时代.高速列车在无砟轨道上运行时如子弹头般穿梭而过,时速可达‎350km(如图乙).传统铁路的钢轨是固定在枕木上,之下为小碎石铺成的路砟(如图丙). ‎ ‎ ‎ ‎(1)列车设计为子弹头型,目的是: ; ‎ ‎(2)列车在匀速行驶过程中,列车的动力 阻力(填“>”、“<”或“=”) ‎ ‎(3)小明坐在车上看到窗外铁路线旁的村庄飞速向后退去,小明以 为参照物. ‎ ‎(4)传统的铁路轨道路砟和枕木的作用是 ‎ ‎①增大受力面,防止铁轨因压力太大而下陷到泥土里 ‎ ‎②可以减少噪声和列车振动 ‎ ‎③可以减少维护、降低粉尘 ‎ ‎④可以吸热、增加透水性 ‎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 ‎(5)沪宁两地高速铁路线长约‎300km,若列车从南京到上海用时72min,则它行驶的平均速度为 km/h. ‎ ‎(6)乘客在站台边候车时,为什么站在离轨道一定距离的地方才能确保人身安全?答: . ‎ ‎ ‎ ‎20.某实验小组同学做了“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并写出以下实验报告,请仔细阅读这份实验报告. ‎ 实验报告 ‎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 ‎【实验原理】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 ‎ ‎【实验步骤】 ‎ A.如图所示,组装好带有刻度尺的斜面; ‎ B.将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并开始用电子表计时(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小车到达斜面低端时 停止计时; ‎ C.记录小车运动的时间,测量小车的路程; ‎ D.分别计算小车在甲到乙、乙到丙、甲到丙的平均速度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 ‎【实验记录与结论】 ‎ ‎ ‎ ‎(提示:不要求读出估计值) ‎ ‎(1)请你将该实验小组实验报告横线上的空格及表格中的空格填写完整; ‎ ‎(2)改实验报告遗漏的一项重要内容是【 】; ‎ ‎(3)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小车在做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 ‎ ‎ ‎ ‎ ‎ ‎ ‎ ‎ ‎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 ‎1.在研究水滴下落规律的实验中,答开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下落,并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了同一水滴下落时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有图可知,水滴下落0.3s内的平均速度是( ) ‎ ‎ ‎ ‎  A‎.‎‎150m/s B‎.‎‎15m/s C.‎1.5m/s D.‎0.15m/s ‎ ‎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水滴在某一时间段内下落的路程除以时间就是这一时间段内水滴的下落速度.‎ 解答: 解:因为水滴下落0.3s通过的路程是:‎5cm+‎15cm+‎25cm=‎45cm=‎0.45m.‎ 所以水滴下落0.3秒的平均速度是:v===‎1.5m/s.‎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属于基础题.‎ ‎ ‎ ‎2.‎2015年5月31日,中国选手苏炳添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男子‎100m比赛中,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第三名,成为当今跑得最快的黄种人,在这次‎100m比赛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约为( ) ‎ ‎  A.‎0.1‎m‎/s B‎.‎‎1m/s C.‎10m/s D‎.‎‎100m/s ‎ ‎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已知苏炳添百米所用时间,利用公式v=得到平均速度.‎ 解答: 解:‎ 苏炳添的百米平均速度为v==≈‎10m/s.‎ 故选C.‎ 点评: 此题不计是简单的平均速度的计算,更能通过阅读材料,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 ‎ ‎3.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 ‎ ‎  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  B.小车对斜面的压力就是小车的重力 ‎  C.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 ‎  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 ‎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参照物及其选择;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 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小车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在车的重心,压力的作用点在斜面上;‎ 根据v=比较不同路程的速度.‎ 解答: 解: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相当于木块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小车是运动的,故A错误;‎ B、小车对斜面的压力不等于小车的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小车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在小车的重心,压力的作用点在斜面上,故B错误;‎ C、图中所示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是6s,BC段运动所用时间是2s,故C错误;‎ 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1===,所以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压力及重力及参照物,属于中等题.‎ ‎ ‎ ‎4.据新华社报道,‎2014年8月20日上午,青奥会赛艇女子双人单桨比赛的最终“奖牌榜”出炉,四川选手罗雅丹与队友潘婕合作,以3分37秒52的成绩获得银牌.赛程全长‎2000米,图所示为她们在比赛中的情境.下列四个速度中,比她们的平均速度大的是( ) ‎ ‎ ‎ ‎  A‎.‎‎5 m/s B‎.‎‎10 m/s C‎.‎‎5 km/h D‎.‎‎10 km/h ‎ ‎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根据公式v=求出运动员的平均速度,然后比较大小.‎ 解答: 解:3分37秒52≈218s,四川选手罗雅丹与队友潘婕的平均速度v==≈‎9.2m/s=‎33.12km/h;‎ A、‎5m/s<‎9.2m/s,故A错误;‎ B、‎10m/s>‎9.2m/s,故B正确;‎ C、‎5km/s<‎33.12km/h,故C错误;‎ D、‎10km/s<‎33.12km/h,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的换算.‎ ‎ ‎ ‎5.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米,第2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米,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他在这3秒内( ) ‎ ‎  A.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  B.后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6m/s ‎  C.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7m/s ‎  D. 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 ‎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 错解分析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已知路程和运动的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运动员的平均速度.‎ 解答: 解:‎ A、前2秒内的路程为s′=‎3m+‎5m=‎8m,则平均速度v′===‎4m/s,故A错误;‎ B、后2秒内的路程为s″=‎5m+‎7m=‎12m,则平均速度v″===‎6m/s,故B正确;‎ C、3秒内的路程为s=3s+‎5m+‎7m=‎15m,则平均速度v===‎5m/s,故C错误;‎ D、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为‎7m/s,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关键是明确平均速度是表示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程度,与时间间隔和位移相对应.‎ ‎ ‎ ‎6.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了‎120km的路程,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60km/h,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40km/h,则汽车行驶这‎120km( ) ‎ ‎  A.所用时间为2.4h B.所用时间为2.6h ‎  C. 平均速度为‎48km/h D.平均速度为‎50km/h ‎ ‎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利用t=求前、后半段路程用的时间,得出总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平均速度.‎ 解答: 解:‎ ‎(1)由v=得前半段路程用的时间:‎ t1===1h;‎ 后半段路程用的时间:‎ t2===1.5h;‎ 总时间:‎ t=t1+t2=1h+1.5h=2.5h,故AB错;‎ ‎(2)平均速度:‎ v===‎48km/h,故C正确、D错.‎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记住计算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绝不是速度的平均(加起来被2除).‎ ‎ ‎ ‎7.“十•一”假期,小敏随爸妈由合肥到武汉外出旅行,两地相距‎360km,早上09:00出发,途中在服务区休息了30min,13:00到达武汉,她发现很多现象都与我们学过的物理有关,并写下一些相应的旅行日记,你认为她的日记中描述不妥当的是( ) ‎ ‎ ‎ ‎  A.全程的平均速度为‎90 km/h ‎  B.汽车经过桥梁时发现如图甲所示的标示牌是对汽车的限重 ‎  C.汽车行驶中,路边的树木向后飞驰而去,这是因为我选择了汽车为参照物 ‎  D.有十分钟时间,汽车速度仪表指示如图乙,因此这段时间汽车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 ‎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1)利用平均速度v=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2)图中的“15t”是限重标志牌;‎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则说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4)匀速直线运动是指速度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解答: 解:‎ A、由题意知,全程的时间t=13:00﹣9:00=4h,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v===‎90km/h,故A正确;‎ B、如图甲所示的标示牌是对汽车的限重标志牌,故B正确;‎ C、汽车驶中,以汽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向后运动,故B正确;‎ D、有十分钟时间,汽车速度仪表指示如图乙,虽然速度的大小不变,但不一定是直线运动,所以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机械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和题解,要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匀速直线运动要从运动快慢不变和直线运动两个方面理解.‎ ‎ ‎ ‎8.张琳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则张琳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 ) ‎ ‎ ‎ ‎  A.‎3.21‎m‎/s B.‎2.25m/s C.‎1.92m/s D.‎1.35m/s ‎ ‎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从图上读出全程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v=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 解:‎ 由图象可知‎2400m到‎3000m之间有两个格,图线指在‎2400m和‎3000m中间,所以整个路程s=‎2700m,时间t=20min=1200s,‎ 整个过程平均速度:v===‎2.25m/s.‎ 故选B.‎ 点评: 对于此类图象题,一定要明确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物理量之间的联系,抓住其中的关键点、关键线段结合相应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 ‎ ‎9.如图所示,一小钢球从光滑固定斜面的A点静止释放,相继经过B、C两点,且AB=BC,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 ( ) ‎ ‎ ‎ ‎  A.小钢球下滑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 ‎  B.小钢球在AB、BC两段内运动的平均速度相等 ‎  C.就A、B、C三点而言,小钢球在A点具有的机械能最大 ‎  D.小钢球所受重力在AB、BC两段内做功相等 ‎ ‎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功的大小比较;机械能.‎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及其转化.‎ 分析: 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小球的动能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在理想情况下(没有摩擦),小球的能量是守恒的;‎ 根据小球从斜面上滑下时,速度越来越大,高度越来越低,分析小球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情况,结合能量守恒定律对各选项进行分析.‎ 解答: 解:‎ AB、小钢球从A处由静止滚下,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增大(速度越来越大),动能增大,故A、B选项错误;‎ C、斜面光滑,整个过程能量守恒,小钢球具有的机械能不变,故C选项错误;‎ D、AB、BC两段的高度相等,因此减少的重力势能相等,故小钢球所受重力在AB、BC两段内做功相等,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在做能量的转化这种题时,我们首先要注意能量是否守恒,然后分析哪种能量增加了,哪种能量减少,即为减少的这种能量转化为增加的那种能量.‎ ‎ ‎ ‎10.一个人骑自行车前进,开始以‎6m/s的速度匀速走了‎120m,然后又以‎4m/s的速度匀速走了‎120m,则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 ‎  A‎.‎‎5m/s B‎.‎‎10m/s C.‎2.4m/s D.‎4.8m/s ‎ ‎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根据v=分别求出行走时间,求平均速度,应该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解答: 解:由v=得,‎ 前‎120m的时间t1===20s;‎ 后‎50m的时间t2===30s,‎ 总路程s=s1+s2=‎120m+‎120m=‎240m,‎ 总时间t=t1+t2=20s+30s=50s,‎ 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v===‎4.8m/s.‎ 故选D.‎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全程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 ‎ 二.解答题(共10小题) ‎ ‎11.吴晓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上端由静止下滑,图中方框内的数值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显示的分别是“小时、分、秒”. ‎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v= 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记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小 (填写“大”或“小”). ‎ ‎(3)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 SAB= ‎0.5 m tBC= 2 s VAC= ‎0.2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大 (填“大”或“小”). ‎ ‎ ‎ ‎ ‎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该实验利用速度公式v=测量;‎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3)根据图中刻度尺上的刻度,停表上的时间,可知每段的距离和所用时间,求得速度.‎ ‎(4)过了A后计时,所计时间偏小,求得速度发生变化.‎ 解答: 解:(1)实验利用速度公式v=来测量平均速度的大小.‎ ‎(2)要想时间长些,坡度应该较小,方便计时.‎ ‎(3)由图中知SAB=5.0dm=‎0.5m,tBC=2s,SAC=10.0dm=‎1m,tAC=5s,‎ vAC===‎0.2m/s;‎ ‎(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时间偏小,则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1)v=; (2)小; (3)0.5;2;0.2;(4)大.‎ 点评: 此题利用速度公式v=,涉及到时间和长度的计算,属于基本题型.‎ ‎ ‎ ‎12.“K‎8456”‎列车上午10:00从泰州火车站出发,途经江都、扬州、仪征、六合四个车站(每站停靠均为5分钟),于中午12:50到达南京站,行程共165千米. ‎ ‎(1)该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多少?(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 ‎(2)今年十月泰州到南京将开通动车,动车设计时速为200千米/时,届时从泰州乘动车到南京,路途中将比乘“K‎8456”‎节省多少分钟? ‎ ‎ ‎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1)行驶的时间为到站时间减发车时间;根据公式v=计算平均速度的大小.‎ ‎(2)根据速度的变形公式计算出乘K8456所用的时间解答即可.‎ 解答: 解:(1)列车全程行驶的时间t列车=12:50﹣10:00=2h50min=2h;‎ 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58.2km/h;‎ ‎(2)乘“K‎8456”‎行驶的时间t动车===0.825h=49.5min;‎ 因为v=,路途中将比乘“K‎8456”‎节省的时间t1=t列车﹣t动车=2h50min﹣49.5min=120.5min.‎ 答:(1)该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58.2km/h;‎ ‎(2)路途中将比乘“K‎8456”‎节省120.5min.‎ 点评: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此题属于基础题.‎ ‎ ‎ ‎13.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有刻度且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 ‎ ‎(1)该实验的原理是 v= .实验中所用的测量的工具有 刻度尺 和电子表.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缓 (选填“陡”或“缓”)些. ‎ ‎(3)请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求出小车从A点到C点的平均速度为 ‎0.03 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 ‎ ‎ ‎ ‎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 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根据公式v=,要测出速度,应测量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和电子表;‎ ‎(2)若要计时方便,应让下车下滑速度慢些,运动的时间长些;‎ ‎(3)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确定AC的长度和时间,用公式v=计算平均速度.‎ 解答: 解:(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v=,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电子表测量时间.‎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缓一些.‎ ‎(3)由图知,AC间的距离为s=‎10.0cm=‎0.1m,‎ 小车运动的时间为t=15:35:23﹣15:35:20=3s,‎ 则vAC==≈‎0.03m/s.‎ 故答案为:(1)v=;刻度尺;(2)缓;(3)0.03.‎ 点评: “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算出平均速度,测量过程中注意时间与路程的统一.‎ ‎ ‎ ‎14.哈尔滨地铁1号线全长‎27.3km,全程大约运行0.5h,求: ‎ ‎(1)地铁正常运行的平均速度? ‎ ‎(2)下雪天公共汽车在地面上行驶相同的路段大约1.5h,结合本题和生活实际谈谈乘地铁出行的好处. ‎ ‎ ‎ ‎ ‎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1)已知地铁1号线全长和运行时间,可以得到运行的平均速度;‎ ‎(2)根据地铁的运行位置和载客要求等解答.‎ 解答: 解:‎ ‎(1)地铁正常运行的速度为v===‎54.6km/h;‎ ‎(2)现代社会,城市人口密集,机动车数量激增,交通拥堵情况日益突出,地铁可以减轻地面交通运输的压力.‎ 答:‎ ‎(1)地铁正常运行的平均速度为‎54.6km/h;‎ ‎(2)地铁可以减轻地面交通运输的压力.‎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平均速度计算公式及地铁运行优点的掌握,是一道基础题,难度不大,容易解答.‎ ‎ ‎ ‎15.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全程是‎24m,前一半路程用时4s,后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2m/s,求: ‎ ‎(1)该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 ‎ ‎(2)该物体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 ‎ ‎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1)求出物体通过前一半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根据公式v=求平均速度;‎ ‎(2)先根据速度计算公式计算出后半程的运动时间;又知道物体运动路程,根据公式v=求平均速度.‎ 解答: 解:(1)s1=s2=s=×‎24m=‎12m,‎ 则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v1===‎3m/s;‎ ‎(2)后一半路程的时间t===6s,‎ 由物体走全程需要的时间:‎ t=4s+6s=10s,‎ 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v===‎2.4m/s.‎ 答:(1)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3m/s;‎ ‎(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4m/s.‎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计算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绝不是速度的平均(加起来被2除).‎ ‎ ‎ ‎16.武汉部分公交车装上了“公交电子眼”,当社会车辆侵占公交专用车道时,“公交电子眼”会将拍下来的违章照片通过‎3G无线网络实时传到交管部门. ‎ ‎(1)“公交电子眼”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凸 透镜;传递照片的‎3G无线网络是利用 电磁波 (选填“超声波”“电磁波”或“红外线”)传递信息的. ‎ ‎(2)某次一辆声音车辆停在公交专用车道,公交车距离违停车辆‎20m处开始刹车,经过3s在距离该车‎2m处停下,“公交电子眼”记录了整个事件过程,并实时传到交管部门进行处理.公交车刹车过程的平均速度约为 ‎6 m/s. ‎ ‎ ‎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电磁波的传播.‎ 专题: 透镜及其应用;信息的传递;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电子眼实际上是一个摄像头,根据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工作的.‎ 电磁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并且传播速度快,现代的移动电话都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 根据公式v=计算出平均速度即可.‎ 解答: 解:电子眼实际上是一个摄像头,它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3G手机也属于移动电话,所以它传递信息是通过电磁波来实现的;‎ 公交车刹车过程的平均速度v===‎6m/s.‎ 故答案为:凸;电磁波;6.‎ 点评: 本题考查凸透镜的运用、电磁波的传播和速度的计算,属于基础题.‎ ‎ ‎ ‎17.厦深铁路是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四纵四横”快速客运通道的“一纵”,厦深铁路北起厦门,经漳州、潮州、普宁、汕头、汕尾、惠州引入深圳,全长502.4公里.全线于2013年12月底通车,为闽粤两省沿海人民铺就了一条希望之路、发展之路、富裕之路. ‎ ‎(1)D2316动车在深圳北10:20发车,14:14到达厦门北,则D2316动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129 km/h(取整数). ‎ ‎(2)在高速行驶的动车上相对于座椅来说,桌子是 静止 (填“运动”或“静止”)的放在桌面上的书能够静止不动,原因是它受到 平衡力 (填“平衡力”或“相互作用力”)的作用. ‎ ‎(3)高速行驶的动车进站前关闭电源,由于 惯性 动车仍以较大的速度前进. ‎ ‎(4)动车组采用了“再生制动”技术,在车速从‎200km/h减到‎90km/h的过程中电动机转变为发电机发电,把动车组的 机械 能转化为电能输入电网. ‎ ‎(5)动车进站时由于附近的气流速度快, 压强 小,为了候车乘客安全,不被“吸”向动车发生事故,所以乘客一定要站在安全线以外. ‎ ‎ ‎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力与运动的关系;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运动和力;气体的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分析: (1)先求出D2316动车全程所用的时间,利用v=可求得D2316动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2)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关键是看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当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3)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4)“再生制动”技术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5)流体流速越快的位置压强越小,因此,在列车轨道两侧都要画上安全线.‎ 解答: 解:(1)D2316动车在深圳北10:20发车,14:14到达厦门北,则D2316动车全程所用的时间t=14:14﹣10:20=3小时54分=3.9h,所以D2316动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129km/h;‎ ‎(2)在行驶的动车上相对于座椅,桌子的位置并未改变,是静止的;放在桌面上的书能够静止不动,原因是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3)高速行驶的动车进站前关闭电源,由于惯性动车仍以较大的速度前进,还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 ‎(4)“再生制动”技术,在车速降低的过程中电动机转变为发电机发电,把动车组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输入电网.‎ ‎(5)动车进站时由于附近的气流速度快,压强小,人如果站得太近,身后的压强大,会将人压向车的一侧,容易发生危险,故应站在安全线外.‎ 故答案为:‎ ‎(1)129;(2)静止;平衡力;(3)惯性;(4)机械;(5)压强.‎ 点评: 本题通过与列车有关的现象或应用,考查了多个物理知识点,都较为典型,体现了物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值得我们学习和关注.‎ ‎ ‎ ‎18.所谓的“测速监控”,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两监测点A、B相距‎9km,一辆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 ‎ ‎(1)该车在此路段的平均车速为多少km/h? ‎ ‎(2)若把该车运动过程看成是匀速直线运动,在此路段的所受到的平均阻力为750N,则汽车牵引力做的功为多少J? ‎ ‎ ‎ ‎ ‎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功的计算.‎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功、功率、机械效率.‎ 分析: (1)据图中的数据得出汽车行驶的时间,根据速度v=计算;‎ ‎(2)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汽车受到的阻力等于汽车的牵引力.‎ 解答: 解:(1)由图中可得汽车通过时间为6min,即0.1h,‎ 该车在此路段的平均车速v===‎90km/h;‎ ‎(2)由于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可知牵引力F=f,‎ W=Fs=750N×‎9000m=6.75×106J.‎ 答:(1)该车在此路段的平均车速为‎90km/h;‎ ‎(2)汽车牵引力做的功为6.75×106J.‎ 点评: 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及功的计算,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相关的计算公式.‎ ‎ ‎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无砟(zhǎ)轨道的高速列车,无砟轨道(如图甲)的路基不用碎石,铁轨和轨枕直接铺在混凝土上.这可减少维护、降低粉尘等.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在‎2010年7月1日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省进入了高速铁路时代.高速列车在无砟轨道上运行时如子弹头般穿梭而过,时速可达‎350km(如图乙).传统铁路的钢轨是固定在枕木上,之下为小碎石铺成的路砟(如图丙). ‎ ‎ ‎ ‎(1)列车设计为子弹头型,目的是: 减少阻力 ; ‎ ‎(2)列车在匀速行驶过程中,列车的动力 = 阻力(填“>”、“<”或“=”) ‎ ‎(3)小明坐在车上看到窗外铁路线旁的村庄飞速向后退去,小明以 列车 为参照物. ‎ ‎(4)传统的铁路轨道路砟和枕木的作用是 B ‎ ‎①增大受力面,防止铁轨因压力太大而下陷到泥土里 ‎ ‎②可以减少噪声和列车振动 ‎ ‎③可以减少维护、降低粉尘 ‎ ‎④可以吸热、增加透水性 ‎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 ‎(5)沪宁两地高速铁路线长约‎300km,若列车从南京到上海用时72min,则它行驶的平均速度为 ‎250 km/h. ‎ ‎(6)乘客在站台边候车时,为什么站在离轨道一定距离的地方才能确保人身安全?答: 高速列车驶过时,列车附近的空气流速变大,压强变小,人外侧的大气压强会把人推向列车 . ‎ ‎ ‎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参照物及其选择;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专题: 其他综合题.‎ 分析: (1)根据流线型的外表能减小阻力的角度去分析子弹头型;‎ ‎(2)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判断列车的动力和阻力的关系;空气能传播声音;‎ ‎(3)首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若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发生了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 ‎(4)根据铁路轨道路砟和枕木在减小压强、减少噪声、可以吸热、增加透水性等方面的作用去分析,即可解答此题;‎ ‎(5)根据s=‎300km,t=72min,利用速度公式v=即可求出它行驶的平均速度;‎ ‎(6)人站在站台上等候列车,列车驶来,人和列车之间的空气流动速度增大,压强减小,人外侧的压强不变,人外侧压强大于人和列车之间的压强,人在压强差的作用下,受到压力差的作用,人被推向列车.‎ 解答: 解:‎ ‎(1)列车设计为子弹头型是因为流线型的外表能减小阻力,提高车速;‎ ‎(2)因为列车在匀速行驶过程中,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列车的动力等于阻力;快到站点时,列车鸣笛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3)此时窗外铁路线旁的村后飞速向后退去,即其是相对于小明或列车是运动的,故此时所选的参照物是列车或小明;‎ ‎(4)传统的铁轨都铺在枕木上,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来保护路基.传统的路基都有碎石,碎石能增加透气和透水性,能减小噪音和减小列车的振动.无砟轨道的路基不用碎石,铁轨和轨枕直接铺在混凝土上.这可减少维护、降低粉尘等.这也是无砟轨道和传统轨道的重要区别,故选B;‎ ‎(5)行驶时间t=72min=h,‎ 它行驶的平均速度:‎ v===‎250km/h.‎ ‎(6)高速列车驶过时,列车附近的空气流速变大,压强变小,人外侧的大气压会把人推向火车.‎ 故答案为:(1)减少阻力;(2)=;(3)列车;(4)B;(5)250;(6)高速列车驶过时,列车附近的空气流速变大,压强变小,人外侧的大气压强会把人推向列车.‎ 点评: 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通过此类题目的练习,利用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的掌握起来,另外,此题有一定的拔高难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20.某实验小组同学做了“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并写出以下实验报告,请仔细阅读这份实验报告. ‎ 实验报告 ‎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 ‎【实验原理】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v= . ‎ ‎【实验步骤】 ‎ A.如图所示,组装好带有刻度尺的斜面; ‎ B.将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并开始用电子表计时(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小车到达斜面低端时 立即 停止计时; ‎ C.记录小车运动的时间,测量小车的路程; ‎ D.分别计算小车在甲到乙、乙到丙、甲到丙的平均速度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 ‎【实验记录与结论】 ‎ ‎(提示:不要求读出估计值) ‎ ‎(1)请你将该实验小组实验报告横线上的空格及表格中的空格填写完整; ‎ ‎(2)改实验报告遗漏的一项重要内容是【 实验器材 】; ‎ ‎(3)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小车在做 变速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 ‎ ‎ ‎ ‎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 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 ‎(1)根据图示刻度尺与秒表求出小车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2)根据实验报告的内容分析实验报告然后答题.‎ ‎(3)如果小车的速度保持不变,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小车的速度变化,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解答: 解:实验原理: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 实验步骤:B、将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并开始用电子表计时(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小车到达斜面低端时立即停止计时.‎ ‎(1)由图示刻度尺可知:s甲乙=‎91cm﹣‎65cm=‎26cm,s甲丙=‎91cm﹣‎1cm=‎90cm,‎ 由图示秒表可知:t甲丙=5:10﹣5:04=6s,‎ 小车的速度:v甲乙===‎13cm/s,v乙丙===‎16cm/s;‎ ‎(2)由上述实验报告可知,该实验报告缺少:实验器材一项.‎ ‎(3)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小车的速度不断变化,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v=;立即;(1)26;90;6;13;16;(2)实验器材;(3)变速.‎ 点评: 本题考查了测平均速度实验,实验原理,分析清楚图示实验、应用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正确解题,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平时要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 ‎ ‎2019-2020年中考物理专项训练 固体密度的测量(含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15•恩施州)小江进行了如下测量:①用天平测石片的质量m;②往烧杯中加适量水浸没石片.在水面位置作上标记.取出石片,用量简取水缓慢倒入烧杯,让水面升至标记处,如图所示.量筒内倒出水的体积V即为矿石的体积.③计算出石片的密度ρ.根据以上步骤,测出的密度值会(  )‎ ‎  A.偏大 B.无偏差 C.偏小 D.无法确定 ‎ ‎ ‎2.(2015•东营)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下列步骤不需要的是(  )‎ ‎  A.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m1‎ ‎  B.用天平测量量筒的质量m2‎ ‎  C.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下量筒中水的休积V1‎ ‎  D.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下量筒中石块和水的总休积V2‎ ‎ ‎ ‎3.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石块密度的实验中,有如下操作或步骤,其中错误的是(  )‎ ‎  A.将天平标尺上的游码移至右端,再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 ‎  B.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 ‎  C.用细线系着石块放入盛有水的量筒中,测出石块的体积V ‎  D.用公式ρ=算出石块的密度 ‎ ‎ ‎4.以下各组器材中,不能测出小长方体金属块密度的是(  )‎ ‎  A.刻度尺、水、细线、烧杯 ‎  B.刻度尺、天平和砝码 ‎  C.天平和砝码、量筒、水、细线、烧杯 ‎  D.弹簧测力计、水、细线、烧杯 ‎ ‎ ‎5.测定石块的密度需要进行如下的实验操作:‎ ‎①将石块用细线系好后放入量筒,慢慢没入水中并记下总的体积;‎ ‎②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③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④将石块放在天平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⑤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为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正确的操作顺序应是(  )‎ ‎  A.①②③④⑤ B.③②④⑤① C.⑤①③②④ D.③②⑤①④‎ ‎ ‎ ‎6.小磊要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绿豆的密度,下列四种方法中最合理的是(  )‎ ‎  A.先用量筒和水测量一些绿豆的体积,再用天平测量这些绿豆的质量 ‎  B.先用天平测量一粒绿豆的质量,再用量筒和水测量这粒绿豆的体积 ‎  C.先用天平测量一些绿豆的质量,再将这些绿豆直接倒入量筒测出体积 ‎  D.先用天平测量一些绿豆的质量,再用量筒和水测量这些绿豆的体积 ‎ ‎ ‎7.在测量铝块密度的实验中,利用托盘天平测量铝块的质量,测量铝块质量前没有将铝块上的水擦干),这种做法将导致(  )‎ ‎  A.所测铝块的体积偏大 B.所测铝块的质量偏大 ‎  C.所测铝块的密度偏大 D.所测铝块的密度偏小 ‎ ‎ ‎8.做测定小石块密度的实验时,全班各实验小组所用的是同一种类型的石块,但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凡是正确、认真地进行实验的,所得的石块密度值都大致相近,略有差异.对实验结果存在差异的解释错误的是(  )‎ ‎  A.石块的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密度不可能相同 ‎  B.实验过程复杂,难免在某个环节上出现误差 ‎  C.在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面出现误差是难免的 ‎  D.有些同学测量顺序不同,也会造成实验误差 ‎ ‎ ‎9.根据雪在外力挤压下可形成冰(密度为已知)的原理,小丽采用了如下方法来估测积雪的密度:在水泥篮球场上,用脚向下用力踩在雪上,形成一个下凹的脚印,接着她应该测出下列哪个选项中的物理量,就能估测出积雪的密度(  )‎ ‎  A.积雪的厚度 B.脚印的面积 ‎  C.脚印的深度 D.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深度 ‎ ‎ ‎10.在测量铁块密度的实验中,如果铁块用较粗的尼龙线扎好再放入盛水的量筒中,会造成(  )‎ ‎  A.测量的铁块的质量偏大 B.测量的铁块的体积偏小 ‎  C.测量的铁块的密度偏小 D.测量的铁块的密度偏大 ‎ ‎ ‎ ‎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1.(2015•聊城)如图甲和乙是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金属块密度的实验.由图可知,金属块的质量为      g,金属块的密度为      kg/m3.‎ ‎ ‎ ‎12.(2015•盐城)小明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矿石的密度.先杷天平放在      桌面上,调节好天平后,测出矿石的质量如图所示,矿石的质量为      g,接着他测出矿石的体积为‎20cm3.则矿石的密度为      kg/m3.‎ ‎ ‎ ‎13.(2015•河西区二模)小欣同学在实验室里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某金属块的密度,未放物体前,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如图1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选填“左”或“右”);用天平称金属块的质量,把金属放在天平的左盘,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2所示;用量筒测出金属块的体积如图3如图所示,由此可知,金属块的密度ρ=      g/cm3.‎ ‎ ‎ ‎ ‎ 三.解答题(共7小题)‎ ‎14.在“测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尼玛同学先用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小石块的质量是      g;如图乙所示,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体积是      cm3;则小石块的密度ρ1=      kg/m3.如果尼玛做实验时,先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再用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测得小石块的密度为ρ2,则ρ2      ρ1(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原因是      .‎ ‎ ‎ ‎15.在测密度的实验中,将一块卵石放在已调好的天平左盘,当天平平衡时,右盘内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卵石的质量是      g,再将此卵石放入已装有40ml的水的量筒中,水面上升,如图乙所示,卵石的体积是      cm3,此卵石的密度是      g/cm3.‎ ‎ ‎ ‎16.小刚家准备建一栋新房,爸爸买了一堆材料相同的石子,小刚选取一块石子在实验室测它的密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步骤:‎ A.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B.把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C.将小石子用细线系好后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此时液面示数为V2‎ D.将小石子放在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E.在量筒中倒人适量的水,此时液面的示数为V1‎ ‎(1)为了更准确地测出小石子的密度,你认为以上步骤的合理顺序是       (只填字母序号).‎ ‎(2)小刚按图甲所示的方法测石子的质量,请指出操作中的两个错误:‎ ‎①      ;②      .‎ ‎(3)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当盘中砝码和游码如图乙时天平平衡,则此石子的质量为      g.在量筒内装有适量的水,该石子放入前、后的情况如图丙所示,则石子的体积是      cm3,此石子的密度是      kg/m3.‎ ‎ ‎ ‎17.在分组“使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 ‎(1)小军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操作情况如图甲所示,请指出其中的错误是哪些:‎ ‎①      ;②      .‎ ‎(2)小明这组同学先用托盘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后,把小石块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直到天平再次平衡,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砝所处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质量是      g;‎ ‎(3)接下来他们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步骤如下:‎ ‎①在量筒中注入适量的水(如图丙所示),读出此时水面所对应的示数V1;把固体浸没在盛有适量水的量筒中(如图丁所示),读出此时水面所对应的示数V2,则待测固体的体积V=      cm3.‎ ‎②你认为:在上述操作过程中怎样把握注入量筒内水的多少,才是“适量”的?‎ 答:      .‎ ‎(4)他们测得该小石块的密度为      Kg/m3.‎ ‎ ‎ ‎18.小敏和小红各自都在做“测量铝块质量“的实验.‎ ‎(1)小敏在做实验时,先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称量标尺左端的      处.‎ ‎(2)在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静止时在分度盘的位置如图中a所示,此时应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移动,使横梁平衡.‎ ‎(3)若她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出现了如图中b所示的情形,指针在左右摆动,但两边摆动均为三小格,则横梁      平衡.(填“已经“或“没有“)‎ ‎(4)若在测量时,她已在右盘中放入了‎20g、‎10g、‎5g的砝码各一个,再加‎1g的砝码时,指针位置又如图a所示,用‎2g砝码将‎1g的砝码替换下来,指针位置如图c所示,则她该进行的操作是      ,若游码位置如图中的d所示,则所测铝块的质量为      .‎ ‎(5)粗心的小红在称量另一铝块的质量时,把物体放在了右盘,砝码放在了左盘,所加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称量标尺上对应的位置与小红的完全相同,如果不再重新做这个实验,你帮小红计算她所测的铝块的质量为      克.‎ ‎ ‎ ‎19.如图所示的小文先用调节好的天平测这块小石头的质量,天平再次平衡时情景如图甲所示,则这块小石头的质量是      g.然后他先在量筒中倒入30mL 的水,用细线系好小石头,轻轻放入量筒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头的体积为      cm3.请你根据以上实验数据计算出这个小石头的密度为      kg/m3.‎ ‎ ‎ ‎20.莹莹在实验室测量金属块的密度.莹莹先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她天平的使用如图甲所示,找出其中的错误:      .天平平衡后,右盘中所放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为      g.然后莹莹将金属块放入盛有50mL水的量筒中.量筒中的水面升高到如图丙所示的位置,则金属块的体积为      cm3.由此可计算出金属块A的得密度为      kg/m3.‎ ‎ ‎ ‎ ‎ ‎ 固体密度的测量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15•恩施州)小江进行了如下测量:①用天平测石片的质量m;②往烧杯中加适量水浸没石片.在水面位置作上标记.取出石片,用量简取水缓慢倒入烧杯,让水面升至标记处,如图所示.量筒内倒出水的体积V即为矿石的体积.③计算出石片的密度ρ.根据以上步骤,测出的密度值会(  )‎ ‎  A.偏大 B.无偏差 C.偏小 D.无法确定 考点: 固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 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当将石片从水中拿出时,石片上会沾有水,向烧杯内倒入的水会偏多,根据密度公式可分析出误差.‎ 解答: 解:取出石片时,石片上会沾有水,因此倒入水的体积大于石片的体积,体积测量偏大.由ρ=可知,测量结果偏小.‎ 故选C.‎ 点评: 固体密度的测量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实验,一定要熟练掌握.要正确测量出石片的密度,关键能够分析出物体的质量、体积测量误差,然后根据密度公式分析即可.‎ ‎ ‎ ‎2.(2015•东营)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下列步骤不需要的是(  )‎ ‎  A.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m1‎ ‎  B.用天平测量量筒的质量m2‎ ‎  C.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下量筒中水的休积V1‎ ‎  D.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下量筒中石块和水的总休积V2‎ 考点: 固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 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测固体的密度用到的器材是天平和量筒,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m,根据排水法用量筒测出固体的体积V,用公式ρ=计算出固体的密度.‎ 解答: 解:测固体石块的密度的基本方法是: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在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读出体积为V1,将石块放入量筒浸没水中,读出水面体积值为V2,则石块的密度为ρ=.‎ 因此上述步骤有用的为A、C、D,测量量筒的质量是没有必要的,B无用.‎ 故选B.‎ 点评: 测固体、液体的密度是初中物理《密度》部分要求掌握的实验,各有一种基本的测量方法,用到的原理是ρ=,两种测量方法应达到理解且熟练背诵的程度.‎ ‎ ‎ ‎3.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石块密度的实验中,有如下操作或步骤,其中错误的是(  )‎ ‎  A.将天平标尺上的游码移至右端,再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 ‎  B.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 ‎  C.用细线系着石块放入盛有水的量筒中,测出石块的体积V ‎  D.用公式ρ=算出石块的密度 考点: 固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 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A、天平使用前,要放到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调节两端螺母使横梁平衡;‎ B、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密度的实验,应测出石块的质量;‎ C、根据排水法原理,先测出量筒中适量水的体积为V1,再将石块浸没水中,测出总体积为V2,石块体积为V=V2﹣V1;‎ D、根据测出的质量、体积数值,算出石块的密度.‎ 解答: 解:A、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前,应将天平标尺上的游码移至左端,此选项是错误的;‎ B、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为计算密度获得数据,此选项是对的;‎ C、用细线系着石块放入盛有水的量筒中,测出石块的体积V,为计算密度获得数据,此选项是对的;‎ D、由C、D中的m、V,用公式ρ=算出石块的密度,此选项说法是正确的.‎ 故选A.‎ 点评: 测固体密度的基本方法是: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m,在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读出体积为V1,再将固体浸没水中,测出总体积为V2,固体密度为ρ=.本实验用到的基本测量工具是天平和量筒,要掌握基本仪器的调节、使用、读数等.‎ ‎ ‎ ‎4.以下各组器材中,不能测出小长方体金属块密度的是(  )‎ ‎  A.刻度尺、水、细线、烧杯 ‎  B.刻度尺、天平和砝码 ‎  C.天平和砝码、量筒、水、细线、烧杯 ‎  D.弹簧测力计、水、细线、烧杯 考点: 固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 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ρ=可知,要测量金属块的密度,必须能测金属块的质量和体积.‎ 解答: 解:A、用刻度尺可以测量出金属块的边长,计算出体积,但缺少测量金属块的质量的工具,也就无法求出长方体金属块密度,符合题意;‎ B、用刻度尺可以测量出金属块的边长,计算出体积,用天平和砝码测出金属块的质量,从而可以求出金属块的密度,不符合题意.‎ C、用天平可以测量金属块的质量,用量筒测量金属块的体积,根据公式求得金属块密度,不符合题意;‎ D、弹簧测力计能测金属块重力,从而得到质量;可利用称重法测量出金属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变形公式求出排开水的体积,即为金属块的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即可求出金属块的密度,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此题考查了测量金属块密度的诸多方法,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其中待测物理量尤其是多种体积的测量方法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 ‎ ‎5.测定石块的密度需要进行如下的实验操作:‎ ‎①将石块用细线系好后放入量筒,慢慢没入水中并记下总的体积;‎ ‎②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③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④将石块放在天平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⑤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为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正确的操作顺序应是(  )‎ ‎  A.①②③④⑤ B.③②④⑤① C.⑤①③②④ D.③②⑤①④‎ 考点: 固体密度的测量;天平的使用.‎ 专题: 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在测密度的实验中,先测质量,再量体积,是一般的实验步骤要求,这样可减小因物体沾水而造成的测量误差.‎ 要知道天平的正确使用步骤:第一步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第二步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第三步将石块放在天平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第四步整理器材.‎ 解答: 解:为了减小误差,测量时应先测质量,再量体积,因此,正确的步骤为:③②④⑤①.‎ 故选B.‎ 点评: 用天平与量筒测量固体的密度是力学中的重点实验,我们应对天平的正确使用、量筒的使用、实验的步骤、密度公式的应用等熟练掌握.‎ ‎ ‎ ‎6.小磊要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绿豆的密度,下列四种方法中最合理的是(  )‎ ‎  A.先用量筒和水测量一些绿豆的体积,再用天平测量这些绿豆的质量 ‎  B.先用天平测量一粒绿豆的质量,再用量筒和水测量这粒绿豆的体积 ‎  C.先用天平测量一些绿豆的质量,再将这些绿豆直接倒入量筒测出体积 ‎  D.先用天平测量一些绿豆的质量,再用量筒和水测量这些绿豆的体积 考点: 固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 实验题.‎ 分析: 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物体的密度的步骤是:‎ ‎(1)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m;‎ ‎(2)采用排水法,用量筒测出物体的体积V,‎ ‎(3)物体的密度ρ=.‎ 解答: 解:(1)一粒绿豆的质量和体积不便于测量,因此要测量一些绿豆的质量和体积;‎ ‎(2)绿豆是圆形的,它们放在一起时有很大的缝隙,因此不能直接倒入量筒中测量体积,应采用排水法.‎ 故选D.‎ 点评: 本题需要注意微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都不能直接测量,另外需要掌握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和体积是没有关系的.‎ ‎ ‎ ‎7.在测量铝块密度的实验中,利用托盘天平测量铝块的质量,测量铝块质量前没有将铝块上的水擦干),这种做法将导致(  )‎ ‎  A.所测铝块的体积偏大 B.所测铝块的质量偏大 ‎  C.所测铝块的密度偏大 D.所测铝块的密度偏小 考点: 固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 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 根据条件判断所测量的质量和体积的测量误差,由密度公式分析密度的测量误差.‎ 解答: 解:测量铝块质量前若没有将铝块上的水擦干,则铝块的质量会偏大,由ρ=可知,铝块的密度会偏大.‎ 故选B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对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能够判断出质量的测量误差.‎ ‎ ‎ ‎8.做测定小石块密度的实验时,全班各实验小组所用的是同一种类型的石块,但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凡是正确、认真地进行实验的,所得的石块密度值都大致相近,略有差异.对实验结果存在差异的解释错误的是(  )‎ ‎  A.石块的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密度不可能相同 ‎  B.实验过程复杂,难免在某个环节上出现误差 ‎  C.在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面出现误差是难免的 ‎  D.有些同学测量顺序不同,也会造成实验误差 考点: 固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 实验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会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 ‎(2)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减小,而不可能避免.‎ 解答: 解:(1)因密度是一个常量,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不随体积、质量、形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尽管石块的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但密度是相同的,故A错误;‎ ‎(2)有些同学测量顺序不同,也会造成实验误差,在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面也会出现误差,因为实验过程复杂,在某个环节上出现误差也是难免的,故BCD正确.‎ 故选A.‎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及其密度及其特性的理解和掌握,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要掌握减小误差的方法,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并且要正视误差.‎ ‎ ‎ ‎9.根据雪在外力挤压下可形成冰(密度为已知)的原理,小丽采用了如下方法来估测积雪的密度:在水泥篮球场上,用脚向下用力踩在雪上,形成一个下凹的脚印,接着她应该测出下列哪个选项中的物理量,就能估测出积雪的密度(  )‎ ‎  A.积雪的厚度 B.脚印的面积 ‎  C.脚印的深度 D.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深度 考点: 固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 实验题;压轴题;设计与制作题.‎ 分析: 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当用力将雪踩下后,形成了一定厚度的冰.在整个过程中物质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即先前雪的质量等于冰的质量.‎ 但同时也要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变形.ρ=、m=ρV.‎ 解答: 解:根据题意,整个过程中雪变成冰时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 根据公式ρ=得m=ρV.‎ 设:人脚印的面积为S,雪的厚度为h雪,冰的厚度为h冰;‎ 则雪的质量为:m雪=ρ雪Sh雪 冰的质量为:m冰=ρ冰Sh冰 则ρ雪Sh雪=ρ冰Sh冰 解得ρ雪=.‎ 又知:h冰=h雪﹣h脚印;‎ 冰的密度已知,所以还需要测量雪的深度和脚印的深度.‎ 故选D.‎ 点评: 此题给出了一个情景,要求根据给出的已知条件计算雪的密度.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找到一个暗含的条件即整个过程中质量不变,根据质量相等列一个关系式,结果发现雪的密度大小与脚印的面积无关.与雪的深度和冰的深度有关.‎ ‎ ‎ ‎10.在测量铁块密度的实验中,如果铁块用较粗的尼龙线扎好再放入盛水的量筒中,会造成(  )‎ ‎  A.测量的铁块的质量偏大 B.测量的铁块的体积偏小 ‎  C.测量的铁块的密度偏小 D.测量的铁块的密度偏大 考点: 固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 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实验中测铁块的体积利用的是排水法,如果铁块用较粗的尼龙线扎好再放入盛水的量筒中,排开水的体积大于铁块的体积,根据ρ=判断密度偏大还是偏小.‎ 解答: 解:‎ 如果铁块用较粗的尼龙线扎好再放入盛水的量筒中,会排开更多的水,使测得铁块的体积偏大,而质量是准确的,由ρ=可知测得的密度偏小.‎ 故选C.‎ 点评: 本题属于误差分析题目,知道用较粗的尼龙线会排开更多的水是关键.‎ ‎ ‎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1.(2015•聊城)如图甲和乙是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金属块密度的实验.由图可知,金属块的质量为 ‎78.2 ‎g,金属块的密度为 7.82×‎103 kg/m3.‎ 考点: 固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 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测金属块的质量:读取天平示数时应将砝码质量与游码示数相加;‎ ‎(2)测量固体体积时,应将量筒中浸入物体之后和之前的示数相减;‎ ‎(3)密度的大小利用密度公式计算.‎ 解答: 解:‎ ‎(1)由图甲,游码分度值为‎0.2g,物体质量:m=‎50g+‎20g+‎5g+‎3.2g=‎78.2g;‎ ‎(2)由乙图,量筒的分度值为1ml,小金属块的体积:‎ V=55ml﹣45ml=10ml=‎10cm3;‎ ‎(3)小金属块的密度:‎ ρ===‎7.82g/cm3=7.82×‎103kg/m3.‎ 故答案为:78.2;7.82×103.‎ 点评: 能准确读取天平和量筒的示数,是物理学中测密度的基本要求,熟练运用密度的基本公式,是我们计算和测量密度中时刻都会用到的.‎ ‎ ‎ ‎12.(2015•盐城)小明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矿石的密度.先杷天平放在 水平 桌面上,调节好天平后,测出矿石的质量如图所示,矿石的质量为 ‎52 ‎g,接着他测出矿石的体积为‎20cm3.则矿石的密度为 2.6×‎103 kg/m3.‎ 考点: 固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 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天平使用时,先杷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对刻度之和;‎ ‎(2)利用ρ=计算矿石的密度.‎ 解答: 解:(1)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矿石的密度,先杷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矿石的质量为m=‎50g+‎2g=‎52g,‎ ‎(3)矿石的密度为ρ===‎2.6g/cm3=2.6×‎103kg/m3.‎ 故答案为:水平;52;2.6×103.‎ 点评: 测固体的密度首先会使用天平,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m,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出固体的密度.‎ ‎ ‎ ‎13.(2015•河西区二模)小欣同学在实验室里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某金属块的密度,未放物体前,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如图1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调(选填“左”或“右”‎ ‎);用天平称金属块的质量,把金属放在天平的左盘,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2所示;用量筒测出金属块的体积如图3如图所示,由此可知,金属块的密度ρ= ‎2.7 ‎g/cm3.‎ 考点: 固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 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根据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可知右侧质量大,所以把平衡螺母向左调节,才能使天平平衡;‎ ‎(2)根据量筒中放入矿石前后的示数求出金属块的体积;‎ 金属块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示数;最后根据密度公式ρ=求出金属块的密度.‎ 解答: 解:‎ ‎(1)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如图1所示偏向分度盘的右侧,为了使天平平衡,此时应该把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由图2可知,金属块的质量m=‎10g+‎10g+‎5g+‎2g=‎27g;‎ 由图3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金属块的体积V=40ml﹣30ml=10ml=‎10cm3;‎ 金属块的密度:‎ ρ===‎2.7g/cm3.‎ 故答案为:左;2.7.‎ 点评: 测固体密度的常用器材是天平和量筒,这两个器材是初中物理种基本的测量工具,要从使用前的注意事项、使用时的操作步骤、读数方法等方面掌握熟练.‎ ‎ ‎ 三.解答题(共7小题)‎ ‎14.在“测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尼玛同学先用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小石块的质量是 ‎24 ‎g;如图乙所示,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体积是 ‎10 cm3;则小石块的密度ρ1= 2.4×‎103 kg/m3.如果尼玛做实验时,先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再用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测得小石块的密度为ρ2,则ρ2 大于 ρ1(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原因是 石块上附有水,使得测量出的质量变大,由ρ=可知测量的密度变大 .‎ 考点: 固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 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天平标尺的分度值为‎0.2g,石块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读游码时,以左边为准);‎ 小石块的体积等于量筒中液面的两次读数之差;最后用密度公式算出小石块的密度;‎ ‎(2)先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再用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这样石块上附有水,使得测量出的质量不准确,据此分析密度变化.‎ 解答: 解:(1)由图知,小石块的体积:‎ V=70ml﹣60ml=10ml=‎10cm3,‎ 小石块质量:‎ m=‎20g+‎4g=‎24g,‎ 小石块的密度:‎ ρ===‎2.4g/cm3=2.4×‎103kg/m3,‎ ‎(2)先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再用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小石块的体积测量准确,但这样石块上附有水,使得测量出的质量变大,由ρ=可知测量的密度变大,所以则ρ2>ρ1.‎ 故答案为:24;10;2.4×103;大于;石块上附有水,使得测量出的质量变大,由ρ=可知测量的密度变大.‎ 点评: 测固体密度的基本方法: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m,根据排水法测出固体的体积V,用公式ρ=算出固体的密度;易错点:读游码时,要以左边为准;为了减小误差,测量固体密度的基本程序是先测出固体的质量,然后再测量体积.‎ ‎ ‎ ‎15.在测密度的实验中,将一块卵石放在已调好的天平左盘,当天平平衡时,右盘内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卵石的质量是 ‎77.4 ‎g,再将此卵石放入已装有40ml的水的量筒中,水面上升,如图乙所示,卵石的体积是 ‎10 cm3,此卵石的密度是 ‎7.74 ‎g/cm3.‎ 考点: 固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 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 矿石的质量可由图直接得出,读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密度由公式ρ=可得.‎ 解答: 解:(1)由图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矿石的质量:m=‎50g+‎20g+‎5g+‎2.4g=‎‎77.4g ‎(2)由图知,矿石和水的总体积:V总=50ml=‎50cm3‎ 矿石的体积V=50ml﹣40ml=10ml=‎10cm3;‎ 矿石的密度:ρ===‎7.74g/cm3.‎ 故答案为:77.4;10;7.74.‎ 点评: 本题是测量密度的实验,考查了天平、量筒的读数及密度的计算,注意分度值和实验原理的应用.‎ ‎ ‎ ‎16.小刚家准备建一栋新房,爸爸买了一堆材料相同的石子,小刚选取一块石子在实验室测它的密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步骤:‎ A.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B.把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C.将小石子用细线系好后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此时液面示数为V2‎ D.将小石子放在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E.在量筒中倒人适量的水,此时液面的示数为V1‎ ‎(1)为了更准确地测出小石子的密度,你认为以上步骤的合理顺序是 ABDEC  (只填字母序号).‎ ‎(2)小刚按图甲所示的方法测石子的质量,请指出操作中的两个错误:‎ ‎① 用手拿砝码 ;② 砝码与物体的位置放错 .‎ ‎(3)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当盘中砝码和游码如图乙时天平平衡,则此石子的质量为 ‎23.4 ‎g.在量筒内装有适量的水,该石子放入前、后的情况如图丙所示,则石子的体积是 ‎9 cm3,此石子的密度是 2.6×‎103 kg/m3.‎ 考点: 固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 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石子密度的一般步骤:‎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回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的横梁平衡.‎ 用天平测量石子的质量.‎ 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 把石子用线拴好,把石子浸没在水中,记下水和石子的总体积.‎ 整理器材.‎ ‎(2)天平使用前要调节平衡,使用时观察量程分度值,潮湿的物品不能直接放到称盘中,砝码要用镊子夹取,物体放到左盘里砝码放到右盘.‎ ‎(3)天平称量时石子质量m为砝码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用量筒根据排水法测石子体积V,体积值为放入水中前后量筒液面的读数差值,用公式ρ=计算石子密度.‎ 解答: 解:(1)经分析,测量矿石密度的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 A.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B.把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D.将小石子放在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用天平测出石子的质量m E.在量筒中倒人适量的水,此时液面的示数为V1‎ C.将小石子用细线系好后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此时液面示数为V2‎ ‎(2)图中没用镊子夹取砝码,而且放到了左盘.‎ ‎(3)石子质量m=‎20g+‎3.4g=‎23.4g,石子体积V=39ml﹣30ml=9ml=‎9cm3,石子密度ρ===‎2.6g/cm3=2.6×‎103kg/m3.‎ 故答案为:(1)ABDEC.‎ ‎(2)砝码与物体的位置放错,用手拿砝码.‎ ‎(3)23.4;9;2.6×103.‎ 点评: 测固体密度的基本方法是先用天平测出固体质量,再根据排水法用量筒测出体积,最后用公式ρ=算出固体密度.对于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密度时的步骤排序的题目,只要掌握正确步骤,无论步骤的繁与简,适当的取舍得到正确答案.‎ ‎ ‎ ‎17.在分组“使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 ‎(1)小军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操作情况如图甲所示,请指出其中的错误是哪些:‎ ‎① 直接用手拿取砝码 ;② 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 ‎(2)小明这组同学先用托盘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后,把小石块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直到天平再次平衡,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砝所处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质量是 ‎47.4 ‎g;‎ ‎(3)接下来他们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步骤如下:‎ ‎①在量筒中注入适量的水(如图丙所示),读出此时水面所对应的示数V1;把固体浸没在盛有适量水的量筒中(如图丁所示),读出此时水面所对应的示数V2,则待测固体的体积V= ‎20 cm3.‎ ‎②你认为:在上述操作过程中怎样把握注入量筒内水的多少,才是“适量”的?‎ 答: 水能浸没物体,且在放入物体后不超过量筒的量程 .‎ ‎(4)他们测得该小石块的密度为 2.37×‎103 Kg/m3.‎ 考点: 固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 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从天平的正确使用和注意事项进行判断:①平的正确使用: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 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的横梁平衡;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使天平的横梁重新平衡;‎ 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②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不要超过天平的测量范围;不要把化学药品和潮湿的物体直接放在天平盘上;‎ 要用镊子夹取砝码,不能用手拿砝码;砝码要及时放回砝码盒,要轻拿轻放.‎ ‎(2)砝码质量与游码示数之和是小石块的质量.‎ ‎(3)①小石块的体积等于两量筒示数之差;②向量筒中注“适量”水的目的是为了测出固体的体积,因此,水要能浸没物体,而且在放入物体后不能超过量筒的量程;‎ ‎(4)测出小石块的质量与体积,由密度公式可以求出小石块的体积.‎ 解答: 解:(1)天平的使用中明确规定:砝码的取放要用镊子,不可用手拿砝码,所以图示中用手拿砝码的做法是错误的.‎ 左盘放砝码右盘放物体,所以图示中错误是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2)由图乙所示,小石块的质量m=‎20g+‎20g+‎5g+‎2.4g=‎47.4g.‎ ‎(3)①由图丙与图丁可知,小石块的体积V=V2﹣V1=80ml﹣60ml=20ml=‎20cm3;‎ ‎②水能浸没物体,且在放入物体后不超过量筒的量程为适量.‎ ‎(4)小石块的密度ρ===‎2.37g/cm3=2.37×‎103kg/m3;‎ 故答案为:(1)①直接用手拿取砝码;②物体与砝码位置放反了;(2)47.4;‎ ‎(3)①20;②水能浸没物体,且在放入物体后不超过量筒的量程;(4)2.37×103.‎ 点评: 本题考查了天平的读数及使用方法、量筒读数、实验注意事项、求密度等问题,这些都是实验的常考问题,一定要掌握.‎ ‎ ‎ ‎18.小敏和小红各自都在做“测量铝块质量“的实验.‎ ‎(1)小敏在做实验时,先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称量标尺左端的 零刻度 处.‎ ‎(2)在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静止时在分度盘的位置如图中a所示,此时应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右 移动,使横梁平衡.‎ ‎(3)若她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出现了如图中b所示的情形,指针在左右摆动,但两边摆动均为三小格,则横梁 已经 平衡.(填“已经“或“没有“)‎ ‎(4)若在测量时,她已在右盘中放入了‎20g、‎10g、‎5g的砝码各一个,再加‎1g的砝码时,指针位置又如图a所示,用‎2g砝码将‎1g的砝码替换下来,指针位置如图c所示,则她该进行的操作是 取出‎2g砝码,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若游码位置如图中的d所示,则所测铝块的质量为 ‎36.4g .‎ ‎(5)粗心的小红在称量另一铝块的质量时,把物体放在了右盘,砝码放在了左盘,所加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称量标尺上对应的位置与小红的完全相同,如果不再重新做这个实验,你帮小红计算她所测的铝块的质量为 ‎33.6 ‎克.‎ 考点: 固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 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先将游码拨零,再调节平衡螺母来使其横梁平衡.‎ ‎(2)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果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应向左调节平衡螺母,如果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根据指针位置判断平衡螺母的移动方向;‎ ‎(3)若她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出现了如图中b所示的情形,说明指针左右摆动幅度相等,天平横梁已经平衡;‎ ‎(4)若在右盘中再加‎1g的砝码时,指针位置又如图中a所示,用‎2g砝码将‎1g的砝码替换下来,指针位置如图中c所示,说明质量相差在‎1g和‎2g之间,而横梁标尺上的游码可达到‎5g,移动游码可以满足横梁平衡,天平的分度值是‎0.1g,平衡后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5)游码的作用相当于往右盘中添加砝码,所以有左盘物体质量=右盘物体质量+游码对应质量.如果是左物右码,则有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对应质量,如果物体和砝码放反,则有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对应的质量.‎ 解答: 解:(1)调节天平平衡时,先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称量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 ‎(2)根据“左偏右调”的原则,指针偏左,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3)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左右偏转的角度相等,可看作动平衡,横梁已经平衡;‎ ‎(4)加‎1g砝码,指针偏左,加‎2g砝码指针偏右,可以取出‎2g砝码,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铝块的质量m=‎20g+‎10g+‎5g+‎1.4g=‎36.4g.‎ ‎(5)物体和砝码放反后,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对应的质量=‎20g+‎10g+‎5g﹣1.4gg=‎33.6g.‎ 故答案为:(1)零刻度;(2)右;(3)已经;(4)取出‎2g砝码,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36.4g;(5)33.6.‎ 点评: 天平使用前要做到放、拨、调,即将天平放到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再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天平调节平衡的方法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先快后慢”;‎ 在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先由大到小加砝码最后拨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读数时先看清天平的分度值,被称量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 ‎ ‎19.如图所示的小文先用调节好的天平测这块小石头的质量,天平再次平衡时情景如图甲所示,则这块小石头的质量是 ‎39.6 ‎g.然后他先在量筒中倒入30mL的水,用细线系好小石头,轻轻放入量筒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头的体积为 ‎15 cm3.请你根据以上实验数据计算出这个小石头的密度为 2.64×‎10 kg/m3.‎ 考点: 固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 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天平在读数时应将砝码的质量与游码的示数相加,再正确读出量筒的示数,可得出石头的体积,利用密度的公式即可计算出其密度的大小.‎ 解答: 解:图中小石头的质量m=‎20g+‎10g+‎5g+‎4.6g=‎39.6g,‎ 小石头的体积V=‎45cm3﹣‎30cm3=‎15cm3,‎ 小石头的密度ρ===‎2.64g/cm3=2.64×‎103kg/m3.‎ 故答案为:39.6;15;2.64×103.‎ 点评: 本题是实验室测固体密度最常用的方法,重点掌握天平、量筒的使用,并能熟练运用密度的公式进行计算.单位换算:‎1g/cm3=‎103kg/m3.‎ ‎ ‎ ‎20.莹莹在实验室测量金属块的密度.莹莹先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她天平的使用如图甲所示,找出其中的错误: 砝码和物体的位置颠倒、用手拿砝码了 .天平平衡后,右盘中所放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为 ‎23.4 ‎g.然后莹莹将金属块放入盛有50mL水的量筒中.量筒中的水面升高到如图丙所示的位置,则金属块的体积为 ‎9 cm3.由此可计算出金属块A的得密度为 2.6×‎103 kg/m3.‎ 考点: 固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 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左物右码,在加减砝码时,应用镊子;‎ 天平在读数时应将砝码质量与游码示数相加;‎ 金属块的体积应用图乙中量筒内的示数减去量筒内原来水的体积;‎ 利用公式ρ=可计算金属块的密度.‎ 解答: 解:由图甲知,物体与砝码的位置放置颠倒,且用手拿砝码,这样砝码容易生锈;‎ 由图乙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图乙中金属块的质量为‎20g+‎3.4g=‎23.4g;‎ 由图丙知,水的体积为30ml,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为39ml,则金属块的体积为V=‎39cm3﹣‎30cm3=‎9cm3;‎ 金属块的密度ρ===‎2.6g/cm3=2.6×‎103kg/m3.‎ 故答案为:砝码和物体的位置颠倒、用手拿砝码了;23.4;9;2.6×103.‎ 点评: 本实验考查了天平、量筒的读数,密度基本公式的计算,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应注意最后一个空的单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