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6.50 KB
  • 2021-05-13 发布

2020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卷 几何图形的动态问题精编(含解析)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几何图形的动态问题精编 ‎1.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AB= cm,BC=‎2cm,∠ABC=45°,点P从点B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折线BC→CD→DA运动,到达点A为止,设运动时间为t(s),△ABP的面积为S(cm2),则S与t的大致图象是(   ) ‎ A.                  B.                  C.                  D. ‎ ‎【答案】A ‎ ‎【解析】 :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当0≤t≤2时,过A作AE⊥BC于E.∵∠B=45°,∴△AB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 ,∴AE=1,∴S= BP×AE= ×t×1= t; ②当2<t≤ 时,S=   = ×2×1=1; ③当 <t≤ 时,S= AP×AE= ×( -t)×1= ( -t).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题意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0≤t≤2时,过A作AE⊥BC于E;②当2<t≤ 2 +时;③当 2 + <t≤ 4 +时,分别求出S与t的函数解析式,再根据各选项作出判断,即可得出答案。‎ 31‎ ‎2.如图,边长为a的菱形ABCD中,∠DAB=60°,E是异于A、D两点的动点,F是CD上的动点,满足AE+CF=a,△BEF的周长最小值是(    ) ‎ A.                                      B.                                      C.                                      D. ‎ ‎【答案】B ‎ ‎【解析】 :连接BD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B=AD, ∵∠DAB=60°, ∴△ABD是等边三角形, ∴AB=DB,∠BDF=60° ∴∠A=∠BDF 又∵AE+CF=a, ∴AE=DF, 在△ABE和△DBF中, ∴△ABE≌△DBF(SAS), ∴BE=BF,∠ABE=∠DBF, ∴∠EBF=∠ABD=60°, ∴△BEF是等边三角形. ∵E是异于A、D两点的动点,F是CD上的动点, ‎ 31‎ 要使△BEF的周长最小,就是要使它的边长最短 ∴当BE⊥AD时,BE最短 在Rt△ABE中,BE== ∴△BEF的周长为 【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菱形的性质,证明∠A=∠BDF,AE=DF,AB=AD,就可证明△ABE≌△DBF,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证得BE=BF,∠ABE=∠DBF,再证明△BEF是等边三角形,然后根据垂线段最短,可得出当BE⊥AD时,BE最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E的长,即可求出△BEF的周长。‎ ‎3.如图,菱形 的边长是4厘米,  ,动点 以1厘米/秒的速度自 点出发沿 方向运动至 点停止,动点 以2厘米/秒的速度自 点出发沿折线 运动至 点停止若点 同时出发运动了 秒,记 的面积为 ,下面图象中能表示 与 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是(    ) ‎ A.                            B.  ‎ 31‎ C.                                D. ‎ ‎【答案】D ‎ ‎【解析】 当0≤t<2时,S=2t× ×(4-t)=- t2+4 t; 当2≤t<4时,S=4× ×(4-t)=-2 t+8 ; 只有选项D的图形符合. 故答案为:D. 【分析】分别求出当0≤t<2时和当2≤t<4时,s与t的函数解析式,再根据各选项的图像逐一判断即可。‎ ‎4.如图,矩形ABCD,R是CD的中点,点M在BC边上运动,E,F分别为AM,MR的中点,则EF的长随M点的运动(      ) ‎ A. 变短                                  B. 变长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答案】C ‎ 31‎ ‎【解析】 :∵E,F分别为AM,MR的中点, ∴EF是△ANR的中位线 ∴EF= AR ∵R是CD的中点,点M在BC边上运动 ∴AR的长度一定 ∴EF的长度不变。 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已知E,F分别为AM,MR的中点,,可证得EF是△ANR的中位线,根据中位线定理,可得出EF= AR,根据已知可得出AR是定值,因此可得出EF也是定值,可得出结果。‎ ‎5.如图甲,A,B是半径为1的⊙O上两点,且OA⊥OB.点P从A出发,在⊙O上以每秒一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回到点A运动结束.设运动时间为x,弦BP的长度为y,那么如图乙图象中可能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是(   ) ‎ A. ①                                     B. ④                                     C. ①或③                                     D. ②或④‎ ‎【答案】C ‎ ‎【解析】 当点P顺时针旋转时,图象是③,当点P逆时针旋转时,图象是①, 故答案为①③. 故答案为:C. 【分析】由题意知PB的最短距离为0,最长距离是圆的直径;而点P从A点沿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后与点B的距离有区别,当点P从A点沿顺时针旋转时,弦BP的长度y的变化是:从AB的长度增大到直径的长,然后渐次较小至点B为0,再从点B运动到点A,则弦BP的长度y由0增大到AB的长; 当点P从A点沿逆时针旋转时,弦BP的长度y的变化是:从AB的长度减小到0,再由0增大到直径的长,最后由直径的长减小到AB的长。‎ 31‎ ‎6.如图,一块等边三角形的木板,边长为1,现将木板沿水平线翻滚,那么B点从开始至结束所走过的路径长度为________.‎ ‎【答案】‎ ‎【解析】 :从图中发现:B点从开始至结束所走过的路径长度为两段弧长即第一段= ,第二段= . 故B点从开始至结束所走过的路径长度= + = . 故答案为: 【分析】B点的运动路径是2个圆心角是120度的扇形的弧长,根据弧长公式求解。‎ ‎7.如图,长方形ABCD中,AB=‎4cm,BC=‎3cm,点E是CD的中点,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1cm的速度沿A→B→C→E 运动,最终到达点E.若点P运动的时间为x秒,那么当x= ________时,△APE的面积等于5 . ‎ ‎【答案】或5 ‎ ‎【解析】 ①如图1, 当P在AB上时, ∵△APE的面积等于5, ∴ x⋅3=5, x= ; ②当P在BC上时, ‎ 31‎ ‎ ∵△APE的面积等于5, ∴ , ∴3×4−  (3+4−x)×2− ×2×3− ×4×(x−4)=5, x=5; ③当P在CE上时, ∴  (4+3+2−x)×3=5, x= <3+4+2,此时不符合; 故答案为: 或5. 【分析】先对点P所在不同线段的区间进行分类讨论,再结合实际情况与所得结果进行对比从而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8.如图,在矩形 中, 点 同时从点 出发,分别在 , 上运动,若点 的运动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且是点 运动速度的2倍,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停止一切运动.以 为对称轴作 的对称图形 .点 恰好在 上的时间为________秒.在整个运动过程中, 与矩形 重叠部分面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 ‎ ‎【答案】;‎ ‎【解析】 :(1)如图,当B′与AD交于点E,作FM⊥AD于F, ∴∠DFM=90°. ∵四边形ABCD是矩形, ∴CD=AB.AD=BC.∠D=∠C=90°. ‎ 31‎ ‎∴四边形DCMF是矩形, ∴CD=MF. ∵△MNB与△MNE关于MN对称, ∴△MNB≌△MNE, ∴ME=MB,NE=BN. ∵BN=t,BM=2t, ∴EN=t,ME=2t. ∵AB=6,BC=8, ∴CD=MF=6,CB=DA=8.AN=6-t 在Rt△MEF和Rt△AEN中,由勾股定理,得(1) EF=AE= ∴+=2t 解得  :t= (2)如图, ∵△MNE与△MNB关于MN对称, ∴∠MEN=∠MBN=90°. ∵∠MEN+∠MBN+∠EMB+∠ENB=360°, ∴∠EMB+∠ENB=180°. ∵∠ENA+∠ENB=180°, ∴∠ENA=∠EMB. ∵tan∠ENA= ∴tan∠EMB=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D∥BC, ∴∠EFG=∠EMB. ‎ 31‎ ‎∵BN=t,BM=2t, ∴EN=t,ME=2t. ∵AB=6,BC=8, ∴CD=MF=6,CB=DA=8.AN=6  ∴GA=(6-t)  GN=(6-t) ∵EG=EN-GN=t-(6-t)= ∴EF=()×=2t- ∴当时, S=t2-(2t-)()=-(t-6)2+ ∴t=4时,s最大=. 当0<t≤时,S=t2 ∴t=时,S最大=. ∵> ∴最大值为【分析】(1)如图,当B′与AD交于点E,作FM⊥AD于F,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出CD=AB.AD=BC.∠D=∠C=90°.进而判断出四边形DCMF是矩形,根据矩形的对边相等得出CD=MF.根据翻折的性质得出△MNB≌△MNE,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得出ME=MB,NE=BN.然后表示出EN=t,ME=2t.CD=MF=6,CB=DA=8.AN=6-t,在Rt△MEF和Rt△AEN中,由勾股定理EF,AE的长,根据线段的和差得出方程,求解得出t的 值; (2)根据翻折的性质得出∠MEN=∠MBN=90°.根据四边形的内角和,邻补角定义及等量代换得出∠ENA=∠EMB.根据等角的同名三角函数值相等得出tan∠ENA=tan∠EMB=, 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出∠EFG=∠EMB.EN=t,ME=2t.CD=MF=6,CB=DA=8.AN=6-t,进而表示出GA,GN,EG,EF,的长,当 < t ≤ 4 时,与当0<t≤ 时,分别求出S的值,再比大小即可得出答案。‎ ‎9.如图,在△ABC中,BC=AC=5,AB=8,CD为AB边的高,点A在x轴上,点B在y轴上,点C在第一象限,若A从原点出发,沿x轴向右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则点B随之沿y轴下滑,并带动△ABC 31‎ 在平面内滑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B到达原点时停止运动 ‎ ‎(1)连接OC,线段OC的长随t的变化而变化,当OC最大时,t=________; ‎ ‎(2)当△ABC的边与坐标轴平行时,t=________。 ‎ ‎【答案】(1) (2)t= ‎ ‎【解析】 (1)如图: 当 三点共线时, 取得最大值,       ( 2 )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①设  时,CA⊥OA, ∴CA∥y轴, ∴∠CAD=∠ABO. 又   ∴Rt△CAD∽Rt△ABO, ∴  即   解得   ②设 时,   ‎ 31‎ ‎∴CB∥x轴, Rt△BCD∽Rt△ABO, ∴  即     综上可知,当以点C为圆心,CA为半径的圆与坐标轴相切时,t的值为 或   故答案为:     或   【分析】(1)当 O , C , D 三点共线时,OC取得最大值,此时OC是线段AB的中垂线, 根据中垂线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得出OA =OB = 4 ,  然后根据时间等于路程除以速度即可得出答案; ( 2 )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①设OA = t 1  时,CA⊥OA,故CA∥y轴,然后判断出Rt△CAD∽Rt△ABO,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得出AB∶CA = AO∶CD ,从而得出答案;②设 A O = t 2 时,BC ⊥OB ,故CB∥x轴,然后判断出Rt△BCD∽Rt△ABO,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得出BC∶AB=BD∶ AO, 从而得出答案.‎ ‎1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4,0)、B(0,-3),以点B为圆心、2 为半径的⊙B上 有一动点P.连接AP,若点C为AP的中点,连接OC,则OC的最小值为________. ‎ ‎【答案】‎ ‎【解析】 :作A关于y轴的对称点A′, 则A′(-4,0), ∴OC是△AA′P的中位线,当A′P取最小值时,OC取最小值.连接A′B交⊙B于点P,此时A′P 31‎ 最小. 在Rt△OA′B中,OA′=4,OB=3, ∴A′B=5,∴A′P=5-2=3,∴OC= , ∴OC的最小值 . 故答案为: . 【分析】作A关于y轴的对称点A′,可得出点A′的坐标,可证得OC是△AA′P的中位线,因此当A′P取最小值时,OC取最小值.连接A′B交⊙B于点P,此时A′P最小,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再根据圆的半径求出A′P的长,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即可求出OC的最小值 。‎ ‎11.已知矩形 中, 是 边上的一个动点,点 , , 分别是 , , 的中点. ‎ ‎(1)求证: ; ‎ ‎(2)设 ,当四边形 是正方形时,求矩形 的面积. ‎ ‎【答案】(1)解:∵点F,H分别是BC,CE的中点, ∴FH∥BE, . ∴ . 又∵点G是BE的中点, ∴ . 又∵ , ∴△BGF ≌ △FHC. (2)解:当四边形EGFH是正方形时,可知EF⊥GH且 ∵在△BEC中,点G,H分别是BE,EC的中点, ∴  且GH∥BC, ∴ 又∵AD∥BC, AB⊥BC, ‎ 31‎ ‎∴ , ∴ . ‎ ‎【解析】【分析】(1)根据点F,H分别是BC,CE的中点,可证得FH是△BCE的中位线,就可证得FH∥BE, FH=BE 再根据点G是BE的中点,得出FH=BG,就可证得结论。 (2)当四边形EGFH是正方形时,可知EF⊥GH且 E F = G H ,根据已知在△BEC中,点G,H分别是BE,EC的中点,可证得GH是△BCE的中位线,可求出GH的长及GH∥BC,再根据AD∥BC, AB⊥BC,可证得AB=GH,然后利用矩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解。‎ ‎12.如图,在△ABC中,∠C=90°,AC=‎4cm,BC=‎5cm,点D在BC上,且CD=‎3cm.动点P、Q分别从A、C两点同时出发,其中点P以‎1cm/s的速度沿AC向终点C移动;点Q以 cm/s的速度沿CB向终点B移动.过点P作PE∥CB交AD于点E,设动点的运动时间为x秒. ‎ ‎(1)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EP; ‎ ‎(2)当Q在线段CD上运动几秒时,四边形PEDQ是平行四边形; ‎ ‎(3)当Q在线段BD(不包括点B、点D)上运动时,求当x为何值时,四边形EPDQ面积等于 . ‎ ‎【答案】(1)解:如图所示, ∵PE∥CB, ∴∠AEP=∠ADC.  又∵∠EAP=∠DAC, ∴△AEP∽△ADC, ∴ = ,  ‎ 31‎ ‎∴ = , ∴EP= x. (2)解:由四边形PEDQ1是平行四边形,可得EP=DQ1.  即 x=3- x,所以x=1.5. ∵0<x<2.4 ∴当Q在线段CD上运动1.5秒时,四边形PEDQ是平行四边形 (3)解: S四边形EPDQ2=  ( x+ x-3)·(4-x)=-x2+ x-6, ∵四边形EPDQ面积等于 , ∴-x2+ x-6= , 整理得:2x2-11x+15=0. 解得:x=3或x=2.5, ∴当x为3或2.5时,四边形EPDQ面积等于 . ‎ ‎【解析】【分析】(1)抓住已知条件PE∥CB,证明△AEP∽△ADC,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对应边成比例,可得出EP的长。 (2)根据已知可知PE∥CB,要证四边形PEDQ是平行四边形,则EP=DQ1 , 建立关于x的方程,求出x的值,再写出x的取值范围即可。 (3)根据PE∥CB,可证得四边形EPDQ是梯形,根据梯形的面积=, 建立关于x的方程,再解方程求解即可。‎ ‎13.如图1,图2中,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6,点P从点B出发沿边BC—CD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D匀速运动,以BP为边作等边三角形BPQ,使点Q在正方形ABCD内或边上,当点Q恰好运动到AD边上时,点P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      ‎ ‎(1)当t=2时,点Q到BC的距离=________; ‎ ‎(2)当点P在BC边上运动时,求CQ的最小值及此时t的值; ‎ 31‎ ‎(3)若点Q在AD边上时,如图2,求出t的值; ‎ ‎(4)直接写出点Q运动路线的长。 ‎ ‎【答案】(1)解: (2)解:点P在BC边上运动时,有 ,根据垂线段最短,当 时,CQ最小, 如图,在直角三角形BCQ中, ,     ∴   ∴   ∴ (3)解:若点Q在AD边上,则   ∵   ∴Rt△BAQ≌Rt△BCP(HL), ∴   ∴   ∵ ,且由勾股定理可得, ∴ 解得: (不合题意,舍去), ∴ (4)解:点Q运动路线的长等于点 运动的路线长:   ‎ 31‎ ‎【解析】【解答】 如图: 过点 作   当 时,   是等边三角形,     故答案为: 【分析】(1)过点 Q 作QE⊥BC,  根据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由 t = 2 , 得出BP的长,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Q = 4 , ∠QBE = 60 ∘ ,在Rt△BPQ中,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即可得出QE的长; (2)点P在BC边上运动时,有 ∠QBC = 60 ° ,根据垂线段最短,当 CQ⊥BQ 时,CQ最小,如图,在直角三角形BCQ中, ∠QBC= 60 ° ,从而得出BQ的长度,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P=BQ=3,根据时间等于路程除以速度,从而得出t的值,再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即可得出CQ的长; (3)若点Q在AD边上,则 C P = 2 t − 6 ,  首先利用HL判断出Rt△BAQ≌Rt△BCP,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得出A Q = C P = 2 t − 6 ,  进而得出DQ =DP= 12 − 2 t , 由 BP = PQ ,且由勾股定理可得,DQ 2 + DP 2 =QP 2 , BC 2 +CP2 =BP 2,得出关于t的方程,求解并检验即可得出t的值; (4)根据题意点Q运动路线的长等于点 P 运动的路线长,由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即可得出答案。‎ ‎14.已知:如图①,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12,BC=6,AD⊥BD.以AD为斜边在平行四边形AB CD的内部作Rt△AED,∠EAD=30°,∠AED=90°. ‎ ‎(1)求△AED的周长; ‎ 31‎ ‎(2)若△ AED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DC向右平行移动,得到△AE0D0 , 当A0D0与BC重合时停止移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A0E0D0与△BDC重叠的面积为S,请直接写出 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t的取值范围; ‎ ‎(3)如图②,在(2)中,当△AED停止移动后得到△BEC,将△BE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α(0°<α<180°),在旋转过程中,B的对应点为B1 , E的对应点为E1 , 设直线B1E1与直线BE交于点P、与直线CB交于点Q.是否存在这样的α,使△BPQ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α的度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答案】(1)解:(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6. 在Rt△ADE中,AD=6,∠EAD=30°, ∴AE=AD•cos30°=6×=3, DE=AD•sin30°=6×=3, ∴△AED的周长为:6+3+3=9+3。 (2)解:在△AED向右平移的过程中: (I)当0≤t≤1.5时,如答图1所示,此时重叠部分为△D0NK. ∵DD0=2t,∴ND0=DD0•sin30°=t,NK=ND0÷tan30°=t, ∴S=S△D0NK=1ND0•NK=t•t=t2; (II)当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