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9.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热点链接
中西类比
命题观点
第六章 世界现代史
宏观概要
第一节 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17-1945年)
第二节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20世纪90年代初)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的世界(20世纪90年代至今)
热点链接
中西类比
命题观点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
宏观概要
第一节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
第二节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第四节 隋唐时期(581~907年)
第五节 宋元时期(960~1368年)
第六节 明清时期(1368~1840年)
热点链接
中西类比
命题观点
第二章 中国近代史
宏观概要
第一节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0年)
第二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0-1901年)
第三节 从辛亥革命到国民革命时期(1901-1927年)
第四节 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1927-1949年)
热点链接
中西类比
命题观点
第三章 中国现代史
宏观概要
第一节 过渡时期(1949-1956年)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年)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6年至今)
热点链接
中西类比
命题观点
第四章 世界古代史
宏观概要
一、上古时期
二、中古时期(中世纪)
热点链接
中西类比
命题观点
第五章 世界近代史
宏观概要
第一节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与发展(14-16世纪)
第二节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7-18世纪)
第三节 工业社会的来临(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第四节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高中历史通史复习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
宏观概要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第一节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
阶段特征
先秦是秦朝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知识整合
一、远古时期
1.政治
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
(1)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农业:①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手工业:①纺织业: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②青铜制造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③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
(4)商业: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
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有人认为这些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二、夏商周
1.政治
(1)王位继承:夏朝世袭取代禅让(启),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商朝父子相传,兄终弟及;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2)政治特色:神秘色彩(天意、占卜决定国事)。垄断神权强化王权。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占卜进行决策、理解天命、主宰国政)。
(3)分封制:分封目的、受封者、诸侯的义务和权力、主要封国、影响、崩溃。
(4)宗法制目的、特点、大宗和小宗的概念、作用、影响。
2.经济
(1)土地制度。井田制:①土地国家所有:名义为国家公有,实际为国王所有。②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③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④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⑤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土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耕地形同汉字的“井”字,被称为“井田”。)
(2)农业。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木制的末耜和石锄、石犁仍是农业主要生产工具。
(3)手工业。①工商食官: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②纺织:商朝:甲骨文出现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出土的商代遗物中,多次发现玉蚕。有了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这种劳作的人列入“国有六职”之中。这时已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③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展示了青铜文明。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铸造工艺达到很高水平。④冶铁:春秋晚期已有铁器。⑤陶瓷: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4)商业: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可以看到流通骨币和铜币的情形。
3.文化
至今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字约有5000个左右。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三、春秋战国
1.政治
(1)东周建立: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春秋: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3)战国:改革、战争、秦灭六国。
商鞅变法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背景:(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2)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3)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4)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5)秦孝公求贤若渴,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2.内容:(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2)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3)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加强思想控制。(4)改革旧俗。
3.作用:(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2)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为奏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并促使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4.局限性:(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3)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4)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经济
(1)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铁犁牛耕——井田制破坏——初税亩(税制改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2)小农经济: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重农抑商”政策:①含义:强调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②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即安定人心。③最早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并发展。
(4)农业:①铁犁牛耕: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秦国“以牛田”。②耕作技术: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③水利: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5)手工业:春秋——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冶炼生铁和钢——块炼铁)。战国——铁器大量出土,河北易县燕国下都遗址出土的铁器中,有经过淬火的钢件,表明当时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
(6)商业: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②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③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开始作为货币。④随着商业的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都会。⑤“市”出现。
3.文化
(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士”的崛起,私学兴盛,学术下移。②诸子百家: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知道其代表人物)。③影响: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孔子:①思想:“仁”、“礼”的学说;主张德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抱敬而远之的态度。②教育:“私学”、“有教无类”。礼法并用。
(3)孟子:①他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这是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4)荀子:①在天人关系上,他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②主张“性恶论”。③他对儒家“礼”的思想进行深人研究,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④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⑤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观点。
(5)科技文化成就:①科技:人们已具有了有关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的知识。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了“司南”。②文学:《诗经》(内容、精华、代表作品、艺术特色、影响)、楚辞(屈原)。
导学要旨
1.关于分封制与宗法制
(1)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现了西周王朝在制度建设上的卓越成就。
(2)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立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使权力早有归属,以免争夺残杀。
(3)在宗法制下,小宗围绕在大宗的周围.同姓之家围绕在小宗宗子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网络,我们称之为宗法国家。它可以说是家的放大与延伸。家与国是同构的(这一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2.关于夏商周的经济
夏商周的经济,几套教材史实差别较大,共同的知识点涉及:井田制、青铜铸造技术。
3.关于甲骨文与《诗经》
甲骨文与《诗经》是几套教材共同涉及的内容,围绕甲骨文和《诗经》也较为容易寻找到命题的“题眼”和素材。《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五经”
之一)。要注意其艺术特色(现实主义),其精华是国风。
4.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三大内容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复习时先要明确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标志性事件:井田制的破坏、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
二是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史书、文学作品等著作中充满了对小农生产生活状况的描述,这些都是命题的好素材。对于小农经济一定要理解其产生的背景、特点和影响,以备命题者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三是重农抑商政策。几套教材对这一政策都作了系统的论述,属于相关性较高的内容。从考试命题角度来说,因为材料丰富可命大题,因涉及的方面多可从各个侧面命制选择题。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人民版认为: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其它版本教材的表述也大同小异。
5.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春秋战国文化史学习的重点应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关键点是三位代表人物的思想内涵:孔子学说的要旨在于“礼”和“仁”。孟子侧重发展孔子的仁学,倡言“民贵君轻”,将民本主义推向高峰。荀子侧重发展孔子的礼学,人性恶是其礼学的人性论基础。
第二节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阶段特征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开创,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是先秦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整合
一、秦朝
1.政治
(1)走向“大一统”: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公元前221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2)确立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3)中央官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诸卿(“三公”职责、宰辅制度的特点);朝议制度。
(4)地方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职责、任命,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2.经济: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商业的发展。
3.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一)主要活动与贡献
1.兼并六国:广泛吸引各国贤士,采取先弱后强等方略。于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六国。
2.巩固统一:(1)建立中央集权的制度,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2)在地方推行郡县制。(3)南服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4)统一文字,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交流。(5)统一度量衡。(6)修筑以成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7)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实行焚书坑儒。
(二)历史评价
1.功:(1)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兼并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2)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官僚制度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早期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3)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4)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派兵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经略西南等。
2.过:(1)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地灾难。(2)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二、西汉
1.政治
(1)地方制度:继续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县、封国并行制。
(2)王国问题:由来(异姓王、同姓王);贾谊、晁错主张“削藩”,吴王刘濞等发动七国之乱;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3)相权的变化:汉初相权大(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汉武帝削弱相权,实行“中朝”“外朝”制度,相权削弱。
(4)监察体制:汉武帝划全国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政治。
(5)选官制度:察举制。
2.经济
(1)“重农抑商”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2)农业:①牛耕普及:推广耦犁(西汉赵过);犁壁出现。②铁制农具的推广:曲柄锄、大镰;耧车。③耕作技术:赵过推广代田法。④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⑤水利:漕渠、白渠和龙首渠,“井渠”。
(3)手工业:①盐铁专卖:从汉武帝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归官办。②纺织业:长安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开辟丝绸之路。③冶铁:西汉高炉炼铁,炒钢和铸铁柔化技术;开始用煤做燃料,并用来冶铁。
(4)商业:①市:西汉“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②商业都会:王莽执政时曾在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
3.文化
(1)科技文化:①文字:隶书创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楷书、行书、草书大多源于汉。②文学:汉赋(作家、作品)。
(2)思想:①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儒学逐渐取得封建正统地位。②太学的创办:时间、概况(官立学校、“五经”作教材)、影响(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大地主子嗣垄断官位的状况;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太学生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并敢于批判时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三、东汉
1.政治
(1)选官制度:察举制。
(2)外戚、宦官专权:东汉后期100多年间,即位皇帝大多幼小昏弱,外戚和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
2.经济
(1)农业:①耕作方式:某些地方出现一牛挽犁。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②水利:王景治理黄河。
(2)手工业:冶铁(东汉杜诗发明“水排”);陶瓷(早期生产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
3.文化:蔡伦与“蔡侯纸”。
导学要旨
1.关于秦朝的政治制度
秦朝历史突出的是制度建设,秦朝制度建设在政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皇帝制度”的由来;
二是皇权政治的内涵和皇帝制度的特征:皇帝制度的典型特征,人教版概括为“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皇权至上显示地位不可僭越”两个方面。人民版作了这样的概括:皇帝独尊、皇帝独裁(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制约);皇权的独断性、随意性,影响国家决策;“家天下”下的君臣关系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三是秦朝的中央官僚制度建设: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使行政权(丞相主持)、军权(太尉主持,实为虚职,由皇帝独揽)、监察权(御史大夫主持)分治,以相互制约而统归皇帝管辖。
四是郡县制度的建立。秦通过郡县制度,组成了严密的垂直统治网,将地方权力集中于朝廷。
2.关于汉代中央集权问题
中国历史上,政治领域统一与分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地方割据与反割据、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在反复地进行着。
(1)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反映中央集权对地方分权的胜利。郡国并行制是几套教材共有的内容,是值得关注的命题点。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人教版和岳麓版共同涉及的内容。
(2)汉武帝对相权的削弱,则反映了君权对相权斗争的成功。相权在汉代的削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
3.关于西汉经济
西汉经济中,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是特别需要关注的。汉代是铁犁牛耕逐渐普及的重要时期。几套教材都提到了汉代的耦犁(二牛抬杠)、耧车。赵过是一个对汉代农业技术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代田法以及耦犁和耧车的创制都与他有关。耦犁(二牛三人)、耧车要熟悉教材提供的插图。人教版提到的犁壁及其进步意义也要注意。
汉代的官营手工业和盐铁专营制度是几套教材共同涉及的内容。
汉代的商业是繁荣的,所谓“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汉代的“市”在经营时间和空间上受国家的严格控制。
4.关于秦汉文化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代思想领域的一个突出事件。董仲舒是上承孔子、下启朱熹的人物。其学说包容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董仲舒的中心思想是“大一统”思想;所提出的最重要建议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重要的理论工具是“天人感应”学说。
5.关于东汉的历史
教材中关于东汉的内容涉及不多,多属于一些细小的知识点,复习以识记具体的史实为主,如蔡伦改进造纸术、水排是鼓风冶铁工具等。
6.关于两汉的历史人物
汉武帝学习两汉历史,汉武帝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教材所介绍的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成就多发生在其统治时期,如政治:中外朝制度的形成;“推恩令”以及王国问题的解决。经济:赵过推行代田法,发明耦犁、耧车;实行盐铁专卖,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在天下郡国设学校;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等。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1)政治:南方士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
(3)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农学、数学、思想、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知识整合
1.政治
(1)三省体制逐渐形成: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有中书省、门下省。
(2)“九品中正制”:①内容: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②不足:世家大族凭门第入仕;有才而出身低微的人难在地方和中央任高官。③结果:随着世家大族没落,这一制度无法继续下去。
2.经济
(1)农业:北魏实行均田制。
(2)手工业:南北朝的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3)商业:“草市”(南北朝)。
3.文化
(1)思想宗教:随着佛道盛行,儒学受到挑战,但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
(2)书法:进入自觉阶段,楷、行、草书成熟,出现钟繇(三国)、王羲之(东晋)等书法名家。
(3)绘画:总结了许多绘画理论,出现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著名画家。
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2)孝文帝学习汉文化。(3)阶级矛盾尖锐。(4)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2.内容: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2)推行均田制,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3)设立三长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5)迁都洛阳。(6)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3.评价
(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2)作用:①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②加速封建化。③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
导学要旨;各教材都介绍了汉代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1.理清线索
线索一:选官制度的演进过程: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线索二:察举制(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至1905年)。
2.明确内涵
三套教材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解释实质相同,文字表述差异较大。如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南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一种自上而下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
3.拓展认识
借助史料理解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实施背景和制度本身不足。通过典型材料,联系现在的高考制度、公务员考试制度、英国的文官制度等内容,认识科举制的积极作用以及对中国教育、文化,以至民风、官风、世风的影响。
第四节 隋唐时期(581~907年)
阶段特征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文化辉煌灿烂,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
知识整合
1.政治
(1)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①三省名称与职权: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和尚书(执行)。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议国事的场所。②实质:相权分散、削弱,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独尊。③六部:设于尚书省下,具体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影响: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既限制了相权,又提高了效率,此后历代沿袭这种制度。
(2)科举制的实行:①开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②正式形成: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③实质: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④影响: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把选才、任官之权,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而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3)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2.经济
(1)农业:曲辕犁——传统步犁定型;均田制的实行。
(2)手工业: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官营手工业规模相当大。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兴起。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越窑青瓷、邢窑白瓷等)。丝织业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民间手工业也很发达,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来自农夫织妇之手。唐朝时,中国瓷器大量出口。
(3)商业唐长安城设有东、西二市,官府对商业进行控制(时间、率问)。草市、夜市较前繁荣。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著名的商业城市。广州成为著名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3.文化
(1)科技:火药开始用于军事、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2)文学:唐诗进入黄金时期(繁荣原因、李白和杜甫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3)书法:楷书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形成的三体);草书名家(张旭、怀素);行书名家(颜真卿)。(4)绘画:展子虔(隋)《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主要活动与贡献
(1)贞观之治:①政治方面:吸取隋朝灭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慎用刑法,制定《唐律》。②经济方面: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强调“存百姓”思想。③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2)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①开明的民族政策。②武力征服东突厥和西突厥。③设立机构,羁縻府州、安西都护府。④册封东突厥世袭都督、刺史宫职且其后代均由唐政府册封。⑤接受松赞干布求亲,派文成公主入藏。
(3)开放的对外政策:设专门机构鸿胪寺;鼓励外商到中国贸易等。
2.历史评价
(1)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3)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导学要旨
1.注意上连魏晋下接宋元的思想文化史内容。文学的唐诗、宋词、元曲是重点内容
需要关注的是细节,如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宋代柳永、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苏轼、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书法的“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唐代书法“颠张(张旭)狂素(怀素)”将狂草带引至巅峰;欧(阳询)、虞(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将楷书推向极至。
绘画领域关注山水画、文人画和风俗画的特点;张择端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中透露出的商品经济发展的信息等。
另外,唐宋还是综合命题的重要区域,如从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着手来考查在文化领域的反映(文学、艺术作品的平民化、通俗化同、曲、风俗画;娱乐场所瓦子)等。
2.要注重以隋唐、唐宋、两宋为时限的问题进行综合思维
通史学习不可忽视对一些重要朝代发生的重大事件、取得的重要成就的归纳概括。如以唐或宋为主题,将涉及这两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实进行归类,形成系统的整体的朝代知识。隋唐:隆盛时代;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第五节 宋元时期(960~1368年)
阶段特征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中国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知识整合
1.政治
(1)宋加强中央集权: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宋太祖主要从“权”“钱”“兵”三个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宋初这些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却造成了“三冗”的国家财政危机。
(2)中央机构的变化:①中书门下的设置: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分割相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3)地方行政机构设置:宋设路、州、县三级;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经济
(1)农业: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2)手工业:①工匠:宋代匠户为被官府以强制服役的役使;元代以后,工匠被编人专门户籍。②制瓷:宋代制瓷技术发达,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③纺织:织锦吸收花鸟画的写实风格、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
(3)商业:北宋城市经济繁荣,突破坊、市限制,商品经济发达(纸币“交子”、草市);元大都是著名城市,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3.文化
(1)理学:①代表:“二程”、朱熹。②
主张:“万物皆只一个天理”;“格物致知”以贯通明“理”;“存天理,灭人欲”。③影响: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文学: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3)历法:郭守敬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历法。
(4)绘画: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5)科技: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和外传深刻影响了世界。
王安石变法[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背景:(1)内忧外患: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辽和西夏的威胁。(2)积贫积弱:财政危机,机构重叠,官俸开支多,军队训练废弛,战斗力弱。(3)直接目的: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实现富国强兵。(4)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内容:(1)富国之法:①青苗法。②农田水利法。③免役法。④市易法。⑤方田均税法。⑥均输法。(2)强兵之法:①保甲法。②保马法。③将兵法。④设军器监。(3)取士之法:①改革科举制度。②整顿太学。
3.作用:(1)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2)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
4.局限性:(1)新法的实行显得操之过急,执行导致走形。(2)农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3)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5.结果:(1)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遭到激烈反对。(2)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导学要旨
1.政治史应关注三个方面
(1)君权与相权之争:注意三个时期①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完善;②北宋——“二府三司”辅政体制的建立;③元朝——省制(中书省)。
(2)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度是复习的重点,省的设置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也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经济史应重点关注中国古代“市”的发展
这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古代城市商业经营时间的变化(由按时开市、闭市到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二是城市商业经营空间范围限制的变化(由坊市制到坊市制的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其中汉、唐、宋是三个关键的朝代。
3.宋代理学是复习的难点
理学指中国宋元明清时期以讨论理气、心性等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其特点是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同时也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是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
理学的内涵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1)这个学派首先提出“理”,作为其哲学的本质特征。程朱以“理”作为其哲学最高范畴、宇宙本原。认为理既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也是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的概括和升华,从而形成了有别于以往任何哲学的独特的理论形态。
(2)理学家都强调“遏人欲,存天理”或“存天理,去人欲”,企图通过哲学的思辨,把封建道德、伦理和等级制度安放在理的宇宙观和人性论的基础上。
(3)“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理学尊信的主要经典,这些经典的问题经过新的不同诠释获得了新的意义。
第六节 明清时期(1368~1840年)
阶段特征: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阶段,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是其基本特征。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与此相适应,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界相比,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逐渐落伍。
知识整合
一、明朝
1.政治
(1)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
(2)明成祖:设立内阁,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2.经济
(1)纺织业:①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了自由劳动力市场。②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③使用花楼机。
(2)制瓷: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
(3)外贸: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4)商业:徽商和晋商。
(5)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文化
(1)思想:①王守仁的心学(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②李贽的反正统思想(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否认儒学权威,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文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3)戏曲:明传奇。
二、清朝
1.政治: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2.经济
(1)手工业: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杭和南京成为丝织业中心;制瓷业进步(瓷窑、品种、技术);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商业:晋商和徽商;闭关锁国政策。
(3)外贸:海上丝绸之路;根据欧洲人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3.文化
(1)思想:①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工商皆本。②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注重实学(《天下郡国利病书》)。③王夫之:政治思想: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哲学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2)文学:曹雪芹的《红楼梦》。
(3)艺术:郑板桥的《墨竹图》(文人画)。
(4)戏曲:京剧的形成和成熟。
导学要旨
1.学习明朝政治制度史要明确如下内容
(1)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事实上兼任了丞相的职责,从而使君权与相权合而为一,形成了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
(2)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内阁的职责是只备顾问,无决策权,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2.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钱穆语)在军机处任职的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只能秉呈皇帝的旨意办事。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政治决策的封闭性特征明显。因此,军机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3.明清经济史要特别关注商帮的出现、海禁政策、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1)商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随着商人异地经商渐成风气,商帮便应运而生。它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而会馆或公所则是他们的汇聚地和活动场所。明清时期的商帮中以徽商和晋商实力最为雄厚。
(2)明清两朝都实行“海禁”政策,但其内涵并不相同,注意结合教材去理解。应明确:长期坚持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促进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这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3)关于资本主义萌芽,人教版新修订教材删去了这一内容,学习的重点是了解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诸如封建制度的束缚。特别是受到封建王朝“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阻碍等。
4.明清思想史的内容最为厚重
明朝两位思想家王阳明、李贽,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的思想及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5.注意从经济和思想方面说明明朝中期至鸦片战争前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1)经济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2)思想方面: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例如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等。
热点链接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制度特征
(1)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世袭制相统一。(2)中央和地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3)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皇权不断加强,相权受制约而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削弱。(4)借助神权和思想控制来巩固政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2.中国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加强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2)加强思想控制。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中央),推行郡县制(地方);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军机处等。(4)注重官吏的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
3.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积极方面
:(1)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族的侵扰,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3)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如修筑长城,兴修水利等。(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如:生产工具和农作物品种的推广等。
消极方面:(1)皇帝决策具有专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机构膨胀,导致政治腐败、贪污腐化。(2)思想文化的专制,钳制了思想,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3)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
1.正确分析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1)新的社会制度或经济制度的确立。(2)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局面的出现。(3)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4)民族融合的加强。(5)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6)重用人才。(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2.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如纺织),农业生产力革新的要求又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如冶铁);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品商品化的趋势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唐、明清),商业的繁荣又反过来刺激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生产。
3.对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评价
(1)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2)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3)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经济上瓦解着封建经济基础;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4.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2)原因: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
(3)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4)表现: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5)影响:①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积极作用为主):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定,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②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消极作用为主):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三、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地位的发展变化
1.春秋战国:创立和发展时期。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苟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善。儒家提倡仁、中庸、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2.西汉:改造与独尊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3.宋明:转型与成熟时期。宋代,程朱理学形成,明初。理学官学化。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4.明清:继承和批判时期。出现反封建,提倡经世致用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主思想。
中西类比
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区别
项目
雅典民主政治
中国君主专制
政治基础
城邦政体
大一统帝国
基本特点
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君主独裁和家族世袭
决策机构或人
公民大会
君主
政治文明贡献
希腊民主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任期制、议会制、差额选举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
创造出一套独持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中的郡县制度、三省六部制度、行省制度等,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突出作用
极大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促成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
权力集中,对广大国土实施了强有力的管理
二、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罗马人文精神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古希腊先哲的思想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的“人性善”,苟子的“人性恶”,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等,无不关心人与人类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的学说,“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仁”的内涵极为丰富,但其核心内容是“爱人”。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要治理好城邦政治,就要改善人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
2.不同点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儒家思想提倡人伦价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占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古希腊哲学家强调人的平等。
(3)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合而为,讲究天人合一,但儒家在人与自然的研究方面,则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古希腊思想家对自然与人的探索采用不同的方式,其人文主义精神中充满理性和激情,理性是认知世界、发明技术、探索宇宙自然奥秘的力量;激情是追求浪漫、寻找快乐、欣赏美感的动力。
命题观点(必须知道的知识点)
1.先秦时期
(1)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西周政治的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两者互为表里。
(4)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阶段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5)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6)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7)重农抑商政策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8)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9)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苟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2.秦汉时期
(1)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古代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国家。
(2)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充分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的特点。
(3)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5)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长期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6)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8)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9)兴办太学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10)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早在商朝时已形成完整体系。
(11)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
3.魏晋隋唐时期
(1)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九品中正制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4)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5)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技术日益成熟;隋唐时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6)唐朝开放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促进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
4.宋元时期
(1)元朝行省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宋朝的商业突破了时间、空问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同时,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3)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陆王心学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4)宋明理学的出现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5)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意义的科学技术成就——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后,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6)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睦艺术的成熟。
5.明清时期
(1)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3)明清时期,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
(4)中国古代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5)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6)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7)明清社会的变化,市民阶层的壮大,为小说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章 中国近代史
宏观概要
1.中国近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更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2.中国近代史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再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可以说整个近代中国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西方列强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同时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反抗西方外来侵略、追求民族独立的历史。从鸦片战争中的三元里人民抗英,到义和团运动,以及清政府中的爱国将领抵抗西方列强的斗争,日本侵华战争中自发的抵抗和政府的抵抗。反映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4.中国近代史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史。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的探索精神。
5.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西方列强侵略、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以后,在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几经曲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6.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由传统科学向自然科学转变的历史。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国门被打开。西方的思想、科技、文化也伴随而来,逐渐影响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
第一节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0年)
阶段特征
1840年至1860年,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处于萌发状态,中国人民一方面抵抗外国侵略,维护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另一方面,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开启了民智。但由于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专制主义势力仍然强大,广大中国人的思想仍然僵化,加上外国势力的阻挠,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仅仅出现了一些有利于近代化的因素,近代化的历程并没有真正开始。
知识整合
一、政治
1.鸦片战争
1840年,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1842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3.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前期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革命纲领,后期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救国方案《资政新篇》。
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1.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侵入,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中国经济开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近代工业出现(外商企业)。
2.社会生活: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岸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开始变化。
三、文化
1.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开始了开眼看世界的历程。
2.1859年,洪仁歼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导学要旨
1.明确近代中国两大任务
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富裕,是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任务。
2.注意从不同史观认识鸦片战争
从革命史观看,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与中华民族进行的反侵略战争。从文明史观看,是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耕文明的冲突。
3.运用多种史学范式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史学范式
理解与认识
革命史
范式
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现代化
范式
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整体史
范式
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被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明史
范式
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
社会史
范式
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4.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知识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标志是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不要误认为是英法联军攻陷了广州城。
(2)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的是《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的是《南京条约》。
(3)《北京条约》的赔款是“对英法赔款各赠至800万两白银”,避免两点失误:一是误认为“对英法赔款各增加了”;二是误认为“对英法赔款共计800万两白银”。
(4)“增设天津为商埠”是《北京条约》的规定而不是《天津条约》,开辟“南京”为通商口岸的是《天津条约》而不是《南京条约》。
第二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0-1901年)
阶段特征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走向深入并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古老的中国走出了“器物变革的重要一步,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在此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行了戊戌变法。
知识整合
一、政治
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3.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定《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1894年,孙中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一一兴中会。
5.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
6.1898年,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势力发展迅速,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并加速了它的灭亡。
7.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戊成变法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背景
(1)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2)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早期维新思想,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理论准备。(4)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5)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2.内容
(1)政治:鼓励官民上书言事;举荐新政,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等。(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等。(3)文教:废除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遣留学生;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等。(4)军事:建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等。
3.评价
(1)爱国性: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2)进步性: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利学文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启蒙性:它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猛烈抨击,为近代思想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1.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推动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化。
2.民族资本主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资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一批近代民族工业在东南沿海诞生。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3.社会生活
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序幕;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轮船、铁路,四通八达的电报网形成,近代报刊产生。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
三、文化
1.19世纪六十年代,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维新派出现他们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在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3.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合理性。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君主专制,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思想。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主思想 [选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康有为的思想
(1)近代西方自由平等理论在中国“古已有之”。(2)用儒家语言为政治制度的变革提供了一种进化论的依据。(3)坚持渐进变革,只能先实行君主立宪,将来再实行民主共和。
梁启超的思想
(1)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2)要建立“新’’的中国,必须先培养新的国民。“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自新国民。(3)君主立宪政体是世界上最好的政体要实现立宪政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定一部宪法和培养有资格的国民。(4)中国立宪不可操之过急。(5)宪法的权威高于一切。
导学要旨
1.综述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经济:是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2)政治: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思想文化: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习俗。(4)发展趋势:由于“先天不足”,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难以独立发展。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完成中国民主革命任务。
2.归纳中国近代思想演变的特点
(1)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是紧密相联的,体现出强烈的反建反侵略性质。
(2)是在西学影响下进行的,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
(3)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经历了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由初期模仿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后来逐渐领悟到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等。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师夷长技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4)每一步新的探索都吸收了前面探索的得失而有所发展;每一个新的探索又为后面的探索提供了借鉴经验,都有继承和发展的联系;每一步探索都集中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5)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其中最重大的选择是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土地,使中国有了先进的革命指导思想。
第三节 从辛亥革命到国民革命时期(1901-1927年)
阶段特征
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中国跨越了清末、民初(北洋军阀统治)两个阶段,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在一战期间有了长足的进步。其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下层代表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开创性地建立了共和政体,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这一时期,近代化的“整体发展”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知识整合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1901~1912年)
1.政治
1
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
1912年春,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孙中山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主要活动与贡献
(1)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①主张改良: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②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创立兴中会,踏上民主革命道路。③成立革命政党:1905年成立同盟会,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④提出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⑤建立民国:1912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
(2)建设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否定独裁专制,赋予国民权利。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法令。
(3)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促成国共合作。
2.历史评价
(1)民族民主革命先行者。(2)高举三民主义大旗,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促进民族觉醒和民主精神高涨。(3)捍卫民主共和,领导二次革命,参加护国运动,发起护法运动。(4)开创新三民主义,促成国共合作。
2.经济与社会生活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成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②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起步。③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④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⑤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3.文化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1905年,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没落(1912~1919年)
1.政治
(1)列强与北洋军阀公开勾结,近代中国两大社会主要矛盾合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
(2)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连遭挫败,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困境。
(3)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2.经济与社会生活
(1)经济:1912~1919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轻工业发展较快,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出现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2)社会生活:改阳历,采用先生、同志等称呼,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3.文化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开始传人中国。后相继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1927年)
1.政治
(1)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3)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4)1924~1927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5)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6)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7)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2.经济与社会生活
(1)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士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2)社会生活:①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至天津彤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②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势。
3.文化
(1)1919年,五四运动后,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勃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1924年,动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从中共创建到大革命时期(1921~1927),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导学要旨
1.五四运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历史事件,复习这段历史有几个方面的材料必须重视
(1)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五四运动的论述。
(2)了解关于五四运动的主要观点,如关于五四运动爆发原因、性质和领导者,五四精神与主旨等的不同见解。
(3)关于五四周年的纪念性文章,如李长春2009年5月4日在纪念五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认为:“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
2.要认识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必须理解中共成立的意义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工人阶级及其够党中国共产党(不再是资产阶级的够党领导);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指导思想);新的革命纲领——彻底反帝反封建纲领;新的斗争策略和莽命方法——统一战线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等;新的前途——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
3.学习新文化运动可以将其放在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历史传承)审去综合思考
第四节 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1927-1949年)
阶段特征:本阶段是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同时也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的进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有所发展的十年,推动了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抗战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遭到严酷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同时,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知识整合
一、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1.政治
①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运动失败。②1927年8月,南昌起义,中共走上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道路。③1927年8月7日,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④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⑤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⑥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定都瑞金。⑦1934~1936年,红军长征。⑧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经济与社会生活
(1)经济: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②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2)社会生活:①电影成熟,《渔光曲》获国际声誉;②《义勇军进行曲》传唱;③《红色中华》、《中央日报》针锋相对。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3.文化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1.政治
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②1937年8~11月,淞沪会战。③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④19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⑤1942年初~1945年初,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⑥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2.经济与社会生活
(1)经济: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2)社会生活:《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创刊。
3.文化
①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
②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人民要求民主的斗争 [选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抗日战争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1)国民党的独裁统治。(2)延安的民主政治建设。(3)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
2.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1)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2)国民党的“制宪”和人民民主运动。(3)民主党派同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4)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
三、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1.政治
①1945年,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署。②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③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④1948年秋,开始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⑤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⑥1949年4月,渡江战役。⑦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2.经济与社会生活
(1)经济:①美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压迫,民族工业陷入绝境。②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发起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保证。
(2)社会生活:国民政府政治腐败、民生凋敝,重工业薄弱,公路、铁路、民航业发展缓慢。
3.文化
1949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准备。
导学要旨
1.整合“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土地革命和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方面的重要论著及其主张”等考点,探讨中共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南昌起义是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长期占领大城市,重走北伐战争道路的尝试。秋收起义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以建立,在实践上开始走上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道路。广州起义最终证明了城市中心论的失败。注意:在解决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是最杰出的代表。1930年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表是其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他提出的“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标志着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是“工农武装割据”。其要义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建设为依托,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
2.抗日战争史是学习的重点
(1)对“侵华日军的罪行”,可采取宏观概述、次第展开的方式。如野蛮的暴行重点介绍日军发动的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等。对于抗战的特点要抓住两个关键词:一是“全民族”,二是“共同抗敌”。
(2)“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是学习的重点,应着重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是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意义”;二是探讨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经验”。
(3)关于抗战胜利的原因其要点如下:在中共倡导、推动并坚持和发展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抗战,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国共两党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是抗日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根本原因;中国人民与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人民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加快了抗日战争决定性胜利的进程。
3.解放战争史
考纲要求较低,注意结合地图复习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状况,深刻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4.学习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将其放在整个中国近代化的整体框架内去了解
热点链接
1.近代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影响
(1)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中国历史迈入近代。
(2)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半殖民地程度开始加深。
(3)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4)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腐朽垂死的清政府再次出卖国家主权,与各国签订《辛丑条约》,至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5)1937~1945年的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烧杀抢掠,成为中华民族最为凶恶的敌人,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最终,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战败。
2.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阶段特征及认识
(1)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①近代前期: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②近代后期:除了原有的三种经济形态外,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其中新民主主义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日益发展壮大,最终赢得了胜利。
(2)对中国近代经济的总体认识
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②政治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③思想上,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3.中国近代各阶级的强国思想
(1)地主阶级的思想
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开始了寻求变革、振兴国家的探索历程,先是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继而主张洋务思想,兴办近代企业,与西方抗衡。
(2)资产阶级的思想
在学技术之路没有达到目的之后,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把目光转向西的政治制度。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引发了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大大推动了维新变法;在君主立宪的尝试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研究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
义,开始了民主共和的伟大尝试,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民国以后,旧的思想观念仍在阻碍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于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人士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巨大影响。
(3)无产阶级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重要成果便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引入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逐渐成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最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
4.近代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①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②1927年,“七一五”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完全破裂。③1937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④国民党对人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后,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
历史思考:事实说明,两党合则国兴,分则是民族和人民的不幸。
5.近代史上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及失去机遇的原因
(1)第一次:①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并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②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了胜利果实,并逐步恢复了封建帝制。此后,北洋军阀继续实行封建专制独裁统治,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
(2)第二次:①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并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中国再次出现建立民主政治的良机。②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3)第三次:①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民主党派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联合斗争,通过了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②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坚持独裁,悍然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并压制或解散民主党派,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灭。
中西比较
一、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比较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①人民的反抗。②新兴地主、商人的不满。③统治阶级内部(大名、中下级武士)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幕府统治被武力推翻。
①封建危机严重。
②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顽固势力较强大。
领导力量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顽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措施
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大力推行。
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和顽固派力量强大,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
①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②列强忙于本国事务以及英法正帮助清政府镇压革命运动,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①发生在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中国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②帝国主义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
二、工业革命对西方和中国的影响
1.对西方
(1)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力量的增强,升了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能力。(2)促使资本主义制度扩展和不断完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已经稳定的国家,如英国,通过议会改革,使民主范围有所扩大;未能建立稳定政治制度的国家如德国、法国,则通过颁布宪法,将政治制度明确下来。(3)是欧洲各国工人阶级力量逐步加强,导致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
2.对中国
(1)外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重大变化。(2)外国商品大量进入中国,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中国社会新的经济因素逐渐出现,洋务运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三、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联系
1.工业革命一市场、原料产地一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一洋务运动兴起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列强的资本输出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一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一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4.列强(尤其是日、美)掠夺一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四、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1.从性质上说,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运动。2.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同:(1)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批判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2)中国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3.出现不同态度的原因:(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借助传统文化,便于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十分繁荣,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可借鉴其反对天主教的神学禁锢;(2)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高,资产阶级已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的专制主义源远流长,难以借鉴。中国的民族危机深重,容易产生偏激情绪。
命题观点(必须知道的知识点)
1.近代前期
(1)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和近代中国的开端。
(2)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准备与开始。
(3)“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4)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等。
(5)救亡图存是19世纪最后30年中国社会的主旋律。
(6)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先河。
(7)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起到了建设和破坏的双重作用。维新思想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促进了国人的觉醒。
(8)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是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并存的两大社会思潮。
(9)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10)国家与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1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近代后期
(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坚强领导。
(3)新旧三民主义是20世纪初期引领中国社会进步的旗帜。
(4)马克思主义开始扎根于中国大地,并逐步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5)中共领导、武装斗争及统一战线是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
(6)中共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7)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8)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损,保证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是两党共同的根本利益。
(9)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引领中国社会进步的一面旗帜。
第三章 中国现代史
宏观概要
中国现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故又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此期从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与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底至今)两大历史时期。传统史学一般把共和国史分为过渡时期、全面建设十年、“文革”十年、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四个历史阶段。
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第一节 过渡时期(1949-1956年)
阶段特征
本阶段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政治上,革命任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国家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始起步。经济上,经过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经济基础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到以社会主义公有舣为主体;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阶级关系上,剥削阶级被逐步消灭或改造,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取代阶级矛盾。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知识整合
一、政治
1.民主法治建设
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③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④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对外关系
①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②1950年初,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③1953、年12月,局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⑤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1.经济建设
①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②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③1953~1956年,三大改造。④1956年,中共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
2.社会生活
①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党的主要舆论工具,其他类型的报刊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③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④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⑤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三、文化
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②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③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④《茶馆》、《蔡文姬》和《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导学要旨
1.关于建国初期三大民主制度
应明确:采用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的政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在单一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新型的政党制度。
2.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是我国外交事业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时期。
50年代,面对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尖锐对抗,基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以及打破孤立,我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并直接带动了中国与日本以及其他西方国家关系的发展。在其后的交往中,中美关系的焦点是台湾问题,中日关系的焦点则是历史反思。
3.过渡时期在经济上的主要内容是三大改造。
对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内涵,人民版和人教版叙述均不细致,学习时要结合一些试题和老师讲授,弄清这一运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所有制变革是从农民的个体所有到社会主义公有。与之相对应,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也主要在农村展开,也是变革生产关系,但所有制变革主要体现在提高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终点,改造后,民族资本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实现了“脱胎换骨”。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
阶段特征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历史任务是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探索过程中,既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政治上,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经济上,受“左’’倾思想影响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知识整合
1.政治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外交: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
2.经济
①“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提前超额完成;②1958年发动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的挫折。③
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调整为核心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起开始恢复发展。
3.科技与文化
①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②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刘少奇倡导下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③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④1965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实现。
导学要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内容基本不要求掌握,而经济史的内容则重在50年代后期的两大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学习时要首先弄清两者的区别:“大跃进”是片面追求生产的高速度,属于发展生产力方面的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过分提高公有化程度,是变革生产关系方面的错误。然后结合具体史实分析这两大错误的表现、类型以及产生根源、深刻教训等。这一时期尽管有严重的错误,但必须认识到,这些曲折是阶段性的,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成绩还是主流,社会主义事业是前进的。这一时期的文化史内容主要成绩是科技,在记清基本史实的同时,要知道“两弹一星”的“两弹”是指原子弹和导弹(不是氢弹)。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年)
阶段特征
“文革”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是党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和危害最大的时期。政治上,个人崇拜盛行,民主法制被破坏殆尽;“文革”后期,我国的外交局面有了重大突破。经济上,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损失惨重。思想文化领域,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知识整合
一、政治
1.民主法治建设
“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民主与法制被践踏,“红卫兵”运动、“全面夺权”,党政机关瘫痪,民主法制被严重破坏,出现大量的冤假错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
2.对外关系
①1971年10月,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②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③1972年秋,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署建交联合声明。
二、经济
①“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②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经济好转。③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三、文化
①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工农兵大学生”。②“双百”方针被废除,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都受到政治批判。③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④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凭推荐入学。⑤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导学要旨
文化大革命时期首先要掌握的内容是外交,如前所述,要结合国际背景掌握这一时期的三大外交成就。政治民主在“文革”中被破坏殆尽,全国一片混乱,因此,“文革”
的深刻教训在于要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深入持久的进行民主法制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在社会风尚方面,政治性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6年至今)
阶段特征:我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经济上,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政治上,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取得突破进展。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世界与周边和平环境,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思想文化上,科技、文艺、教育事业欣欣向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显著,先后出现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知识整合
一、政治
1.民主法制建设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2)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4)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6)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7)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8)1999年,“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
2.祖国统一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海峡两岸实现真正停火。(2)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问题与她会谈。(3)1984年12月,中英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4)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5)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6)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7)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8)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9)2008年,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3.对外关系
(1)邓小平提出和平、发展是当代的两大主题;反对霸权主义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2)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倡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1.经济建设
(1)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②意义: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起点,改革开放的序幕,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点):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以公有制为基础,农民在生产和分配上享有自主权。(作用):克服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迅速发展。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全面展开。(内容):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所有制: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活力增强,效益显著提高。
(3)对外开放
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一一沿边开放城镇一一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对外开放格局。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②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④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2.社会生活
①衣食住行变化翻天覆地:吃讲营养、穿讲时尚,住讲舒适;②铁路、公路密集,民航世界大国;③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④报刊业恢复生机;⑤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电影走向辉煌的新时代,电视普及;⑥20世纪90年代中国接入互联网之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三、文化
1.思想
(1)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2)1978年底,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3)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5)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视察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6)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7)2001年,江泽民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内涵;2002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十六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科技文化教育
(1)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党和国家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2)1983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一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3)文艺领域出现了以反映“文革”为主题的“反思文学” 、“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4)90年代,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211工程”计划。(5)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6)2003年,中国“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成功。
导学要旨
1.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起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起点,更是建国60多年中的关键点、转折点,以此为标志,前后两个三十年有着工作重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差异。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既见诸于政治史(必修一),又见诸于经济史(必修二)、文化史(邓小平理论,必修三),还见诸于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足见其地位之重要。在这些内容中,关键是经济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施改革开放的决定。
2.在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命题者更关注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制度是新中国的又一次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近年来,已有十多个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农业、农民、农村),而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真正起点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这一制度的学习,要弄清如下基本问题:①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广大农民长期在饥饿线上挣扎。②
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③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④改革后土地所有制没有变化,依然是公有,农民获得的是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
3.对外开放是新时期的一项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不仅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推动了中国的外交。使中国逐渐融人世界。学习时要注意新时期开放与近代列强侵略下的“开放”有本质区别:过去是中国在主权逐渐丧失下的被迫开放,是为适应列强侵略而采取的被动反应,今天的开放是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的主动开放,是为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合作时代,为推动本国经济发展而实施的积极战略。
4.1992年是新时期继1978年后的又一个关键年
在这一年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三个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当前我国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共同富裕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③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5.学习本专题内容还要注重两个结合
一是与当前的热点时政问题结合。二是与以前相关联的历史知识结合。如台湾问题,中、日、美国家关系问题,国际经济危机问题,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等。本专题是中国史的下限时期,命题人在命制综合性试题时很容易把古今中外放在一起,比如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问题、古今中外的政治体制问题、社会风俗与观念问题等。
热点链接
1.科学发展观
相关理念与史实:人文主义、民本思想、民生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关注民生;科教兴国;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国家、知识经济与新经济等。 (涉及高考考点: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近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选考内容考点: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邓小平。)
2.经济发展道路、模式、经济体制、发展战略
相关理念与史实:“海禁”政策与闭关自守政策、重商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府干预与市场作用相结合、英国的圈地运动、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结局、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作用、特点与各自局限性、斯大林体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教兴国’’战略等。
涉及高考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近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三农问题、民族关系、和谐社会建设
相关理念与史实:以农为本、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工商皆本的思想。重农抑商政策、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和农民的负担、经济重心的转移。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古代农业主要特点与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失误、罗斯福新政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举措、赫鲁晓夫改革农业方面的措施和政策、新中国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
涉及高考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4.大国崛起、国际关系与外交战略、方针
相关理念与史实:
国家利益至上、霸权主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结盟;殖民扩张、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斗争、抗日战争、新中国外交活动、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美苏争霸、苏联解体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涉及高考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经济政策、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西类比
一、苏(俄)中两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异同
1.相同点
(1)政治上:①都是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暴力方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权。②排除内忧外患,为过渡提供了安定的国内环境。③都以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的成果确立下来。
(2)经济上:①都采取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过渡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②都开展有计划地国民经济建设,并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的后盾。③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完成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④都曾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促进向社会主义的过渡。⑤都把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收归国家,由国家经营。
(3)思想上: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依据国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不同点
(1)国际背景不同:十月革命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面临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新中国是在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中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2)过渡的时间相差较大: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基本上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近20年的时间。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大致经历了建国初期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和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两个时期,仅用近7年的时间,与苏联相比,时间要短。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赎买政策实现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国民经济中农、轻、重比例不同:苏联比例失调,中国比例适合。
(5)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和方式不同。
二、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的对比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权分立”制度
经济基础
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
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
行政权力主体
全体人民
资产阶级
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
分权制衡
性质
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是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政党制度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在西方国家,实行的是两党制或多党制,政党操纵选举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同点及优势
1.运行机制的相同点:均符合市场经济的特征:自主经济、平等经济、竞争经济、开放性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市场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特征,还具有以下特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由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很强的调控能力。
命题观点(必须知道的知识点)
1.过渡时期
(1)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从此走上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3)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
(4)新中国初期,我国外交积极、主动,走向国际、走向成熟。
(5)“一五”计划的实施和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工业化起步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成。
2.二十年探索时期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
(2)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有计划地协调发展。
(3)20世纪70年代,中国打破外交僵局,开创外交新局面。
(4)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科技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果。
3.改革开放新时期
(1)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薪道路,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2)“一国两制”是为祖国统一而提出的创造性的指导方针和可行方案。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新时期新阶段引领中国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旗帜。
(4)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5)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地区事务,致力于维护世界与周边和平环境,立足经济建设和祖国统一。
第四章 世界古代史
宏观概要
本章主要讲述了西方文明之源的古代希腊、罗马。作为欧洲最早跨入人类文明门槛的两个地区,对后世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政治上:希腊民主政治机构为人类提供了一套先进的管理模式,比如议会制、差额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成为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而在罗马政治制度中,罗马法则独树一帜,包括民法典、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原则、继承制度等,构成了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是现代西方法治制度的法律基础。文化上: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有一些学者开始从以前对神的研究转为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于是出现了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多德等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人文精神产生的重要条件)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主张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他们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一、上古时期
1.政治
(1)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城邦。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
(2)公元前6世纪初(前594年):雅典梭伦改革。
(3)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4)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①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组成十将军委员会;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②影响: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5)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诞生。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
(6)公元前5世纪,雅典伯利克里改革。①内容: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向公民发放工资和“观剧津贴”。②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7)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希腊城邦时代结束。
(8)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并统一了意大利半岛。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梭伦改革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背景:(1)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2)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3)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改革,振兴城邦。
2.内容:(1)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2)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3)改革国家权力机构,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4)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改革币制和度量衡;确立私有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
3.特点(1)革命性;(2)中庸式。
4.结果:想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但其改革的成果并没有被废除。
5.意义:(1)大大促进了雅典城邦的繁荣与发展。(2)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3)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4)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5)但下层公民没有得到充分的政治权利;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经济
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为其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文化
(1)智者学派和普罗泰戈拉(普罗泰格拉):公元5世纪以后,出现了智者学派;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2)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①苏格拉底宣传“知德合一”、“认识你自己”等哲学思想;②柏拉图政治著作《理想国》和他的教育实践对欧洲和世界影响深远;③亚里士多德在物理、生物学、哲学、伦理学、特别是逻辑学方面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其办学实践培养了人才,对整理和保存希腊文化贡献巨大。
二、中古时期(中世纪)
1.政治
(1)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①内容: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②
影响: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2)13世纪,英国议会制度开始萌芽。
2.经济
(1)14~15世纪,《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广泛流传。
(2)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地中海东部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西欧同东方的贸易更加困难。
导学要旨
1.注意对教材地图的利用
几套教材都有相关的地图,通过观察地图,感悟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和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如古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使之形成以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为特征的城邦国家。为了保证城邦的独立和发展,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雅典实行民主政体。
2.用图示法掌握古代罗马的法律制度。
3.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
(1)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是其基本特点。(2)本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3)形式:直接民主制。(4)得失:有利有弊,辉煌中留有阴影。
4.注意比较方法的运用。
如:古希腊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诸侯国的区别、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君主政体与古希腊的民主政体的比较、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观点的异同、亚里士多德和孔子思想的差异等。
热点链接
一、雅典民主政治
1.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人民主权。(2)轮番而治。(3)直接民主。(4)民主集中原则和多数通过原则。(5)参政公民的个人自由与平等。(6)法律至上。
3.雅典民主政治的影晌
①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②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4.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1)雅典民主政治仅限于占雅典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对于妇女、外邦人和广大奴隶而言,民主是遥不可得的。(2)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3)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其实施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概念
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称为罗马法。
2.罗马法的特点
(1)蕴涵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2)保护私有财产(3)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是其本质特点。
3.罗马法的作用
①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从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②针对国内各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实际差别,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③总之,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到国家各个角落,稳固了帝国的统治。④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它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点
(1)相同点:①都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人是认识的主体,主张人要“认识自己”。②都把“人”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认为研究人和人类社会比研究自然更重要。③都怀疑甚至否定神的存在。④都重视论辩术和修辞学。
(2)不同点:①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标准。很容易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潭。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的唯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有其客观标准,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②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苏格拉底重视道德。③智者学派认为只要借助感觉就可获得知识。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强调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④智者学派开始把“人”作为哲学研究对象,苏格拉底则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
智者学派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智者运动可以看作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而普罗泰格拉则可看作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四、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比较
古希腊文明
古罗马文明
拓展方式
通过殖民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部文明并拓展希腊文明
通过兼并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政治体制
在古代首次实现了公民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
建立共和国后没有进一步演化为民主制;进入罗马帝国后,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突出贡献
希腊民主政治
罗马法
国家形式
分散的城邦制;各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
统一的集权制;采取行省制度,实行总督统治
中西类比
1.诸子百家与西方智者学派的比较
不同点
诸子百家
智者学派
产生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各国需要人才
工商业发展.公民地位提高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表现形式
争论辩雄.相互交融
修辞学,公开演说
发展历程
儒家成为百家之首,人文主义萌芽逐渐消失,沦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枷锁
经过中世纪的一千多年思想黑暗时期,人文主义开始复兴
目的
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强调个人为统治服务
发展人的个性,强调个体力量的发挥
相同点:①研究内容:都研究社会问题,都研究人类本身;②社会背景:战争频繁;③遭遇: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制;④成就: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都是思想家解放的产物,都是早期人文主义的萌芽。
2.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比较
(1)相同点:都关注人,人与社会,都具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
(2)不同点:孔子从君主统治出发,根本上是压制了人的个性发展;而苏格拉底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责任,有利于个性发展。
3.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
(1)相同点: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2)不同点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孑1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③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命题观点(必须知道的知识点)
1.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是古希腊(雅典)形成民主政治的重要因素。
2.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雅典的民主制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3.民主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
4.罗马法的发展源于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及罗马帝国疆域不断扩大的现实需要。
5.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6.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
7.智者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第五章 世界近代史
宏观概要
以文明发展为主题,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经历了四个阶段:从14~16世纪起,人类文明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17、18世纪的政治革命开启了工业文明的大门;19世纪是工业文明时代确立和扩展的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文明进一步深化。在此过程中,世界各国文明相互碰撞,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
以现代化为主题,西方的现代化历程首先在思想领域获得了突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吹起了思想解放的号角;然后在政治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了制度保障;最后在经济领域迎来了工业革命,最终完成了现代化历程。西方现代化历程的特点是先思想解放,然后制度创新,最后工业革命,是早发内生型的现代化模式。而中国近代化(现代化)历程走的路与西方正好相反,是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
以全球化为主题,近代世界又是一部从孤立分散到逐步成为一个整体的全球化历史: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进入20世纪,全球化的潮流已不可阻挡。
第一节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与发展(14-16世纪)
阶段特征;14~16世纪是农业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的时期。从社会形态看,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从文明发展的进程看,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的过渡时期;从世界面貌变化的角度看,是人类由隔绝逐渐走向联合的历史。在经济领域,资本主义萌芽先后在城市和农村产生,新航路的开辟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人类历史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在思想文化领域,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并迅速扩展,人们的观念意识发生剧变。在政治领域,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反对教会专制主义的斗争此起彼伏(宗教改革)。
知识整合
一、政治
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也追求现世的享乐。
二、经济
1.14、15世纪,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新航路的开辟
(1)历史背景:从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商业危机、宗教动力几个方面去概括。(2)条件: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广泛应用、航海图的绘制、多桅帆船。(3)过程: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航海活动及其结果。(4)影响: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一体化进程);引起了“商业革命” (世界市场雏型)和“价格革命”;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引发了殖民扩张运动。
三、思想文化
1.文艺复兴
(1)代表人物及其作品:①但丁:代表作《神曲》,歌颂现世生活,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②薄伽丘:代表作《十日谈》,被称为“人曲”,欧洲文学第一次用现实主义笔法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③彼特拉克:代表作《歌集》,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2)人文主义的含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2.欧洲的宗教改革
(1)背景:人文精神的推动;天主教会的压榨。
(2)实质: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3)内容: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信仰得救;简化宗教仪式;《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世俗王权高于教权。②加尔文宗教改革(选修一):坚持《圣经》绝对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主张先定论;主张发财致富.提倡奋斗精神;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③亨利八世宗教改革(选修一):断绝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的关系;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保留天主教的教阶制度、教义和仪式;没收修道院财产。
(4)意义:削弱教会的控制;形成新教;传播和发展人文主义;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导学要旨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高举以人为中心的古典文化大旗,热情颂扬人性的高贵与完美,称赞人的价值与尊严,从而把人的思想意识从宗教迷信中解放了出来。这不仅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而且是资产阶级借以唤醒人民,反对封建束缚,谋取自由解放的思想武器。人文主义者不但发展了现实世界,而且发现了人自身。所以,对“人性”的发现是整个文艺复兴运动的最重要成就,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2.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是本专题的核心内容
新航路的开辟使原本相互隔绝、鲜有来往的世界各民族、地区、国家有了接触和联系。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对外贸易的空间、世界市场范围空前扩大,流通商品的数量和品种大大增多,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第二节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7-18世纪)
阶段特征:17、18世纪,英、法、美等国爆发的政治革命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开启了大门。17、18世纪,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得相应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开展了反对封建专制(殖民)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政治革命。首先,英国爆发了反对专制王权的政治革命,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确立开辟了道路,也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土壤。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形成。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新兴的美国开创了政治新体制,法国大革命摧毁了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开启了大门。
知识整合
一、政治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取得了胜利,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主权,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它启发和推动了美、法等国资产阶级争取普遍人权和国家公民资格的革命斗争。18世纪早期,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颁布,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共和政体,它体现了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人民主权原则;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1787年宪法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标志着总统共和制在美国确立。但它允许奴隶制存在,忽视了人民基本权利。
3.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
美国独立战争与共和政体 [选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
(1)根本原因: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英国的殖民统治的矛盾激化。
(2)直接原因:英国政府向殖民地征收各种赋税,殖民地人民反抗。
(3)思想原因:启蒙思想的传播。
2.美国独立战争过程
(1)导火线:波±顿倾茶事件;开始: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2)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宣告独立。(3)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转折点。(4)1781年约克镇北美英军投降。(5)1783年英国承认北美独立——正式独立。
3.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共和国确立——1787年宪法
(1)内容:①确立了代议制共和体制。②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了互相制衡的思想。③确立了联邦制,规定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分割,互不侵犯(联邦权力高于州权力)。
(2)历史意义:①建立了总统制、联邦制、代议共和制相结合的国家制度。②为美国200多年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③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二、经济
1.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1)发展历程:1581年,荷兰独立,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17世纪.荷兰在美洲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三次英荷战争,夺得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起世界霸权。
(2)殖民扩张的影响: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2.第一次工业革命
①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政治前提、市场、资金、劳动力、技术。②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③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正式投入工厂使用。
三、文化
1.启蒙运动(17~18世纪)
(1)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并形成高潮。
(2)它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
(3)核心内容是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以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天赋人权学说、三权分立学说、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等学说。
(4)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5)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的作用,对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起了催化剂作用。
2.经典力学
(1)奠基者——伽利略(近代实验科学之父):创立自由落体定律(研制天文望远镜);采用观察、实验和推理等研究方法,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近代科学。
(2)创立者——牛顿:①标志:1687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②意义: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经典力学是近代自然科学体系中最先成熟和完善的核心理论体系;它的创立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标志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导学要旨
1.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是本专题的重点。
一要注意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形式,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内涵、特点、作用等,认识政治文明在调节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二要注意比较英德两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英国君主立宪与美国总统共和制的异同等。
2.对“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的认识。
(1)早期殖民扩张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不一样,其手段带有野蛮的性质,其目的主要是为工业资本主义进行资本积累。
(2)殖民扩张的主要手段:利用特权贸易公司,进行不平等的贸易;公开的武力掠夺;野蛮的黑奴贸易。
(3)殖民扩张的结果:①随着殖民扩张的进行,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②殖民扩张和掠夺来的大量财富,却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3.关于启蒙运动。
(1)几位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一直是考查的重点,如伏尔泰倡导君主立宪,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卢梭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
(2)启蒙思想家共同的观点是: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平等。同时还要注意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思想家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
(3)启蒙运动宣扬自由和平等,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
第三节 工业社会的来临(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阶段特征:
18世纪末~19世纪70年代是工业文明时代的确立与扩展时期。18世纪下半叶由英国引发的工业革命在18世纪末开始向西欧和美洲的一些国家扩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工业文明时代到来。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展,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扩展和完善。同时,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随着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和弊端的逐渐暴露,一些思想家和改革家纷纷提出改造资本主义的方案。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对“理性王国”和工业革命后的失望和不满,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知识整合
一、政治
1.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内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统一德国。
4.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近代西方历史上的改革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①农奴制危机;②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方;③新思潮的涌动;④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2)内容:①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②农民可以通过赎买获得一块份地.但付清赎金之前必须负担各种临时义务;③强化村社管理,严格控制农民。
(3)影响:①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道路,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推行;②推动了俄国政治的缓慢变革;③是俄国近代化的重要步骤,但不彻底,改革后的俄国经济发展依然赶不上西欧各国。
2.日本明洽维新
(1)背景: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德川幕府统治晚期,社会矛盾激化;③两方国家入侵,民族危机加深;④武装倒幕,明治政府建立。
(2)内容:①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四民平等,制定宪法;②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③思想文化上,文明开化,求知识于世界;④军事上,建立新式军队。
(3)影响: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独立富强,成为亚洲强国;走上对外扩张之路,给亚洲人民带来灾难。
二、经济
1.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2.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对英国:工厂出现并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
(2)对世界: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越来越多的亚非拉美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三、文化
1.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出现新古典主义美术。
[法]大卫《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安格尔《泉》
2.1815年以后,欧洲出现浪漫主义美术。
[法]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3.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
[德]贝多芬(代表作《第九交响曲》)、
4.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浪漫主义文学。
[法]雨果《巴黎圣母院》[英]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德]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5.19世纪30年代以后,现实主义文学。
[法]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美]马克·吐温。
6.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美术。(代表作):
[法]米勒《播种者》《拾穗者》[俄]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7.19世纪初,拉马克提出早期生物进化思想。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标志生物进化论诞生,其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8.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9.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导学要旨
1.18世纪末~19世纪中后期是工业文明时代的确立与扩展时期。
学习中,要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及主要成就;了解工业革命的扩展及其影响下的世界近代工业文明成果,即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扩展和完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2.两次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1)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①背景:工业革命——物质条件。交通发展——成为联系的纽带。殖民体系确立——提供保障。②标志:日本的开国、澳洲成为英国殖民地以及中国“门户开放”。③主导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由资本主义开放性和扩张性的特点决定的。其形成的内在动力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而外在动力是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的推动。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多重作用。①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国际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②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在客观上向世界传播了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狭隘性,开始向现代文明转化。③从道德角度看,是西方列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宰割、奴役的产物,使亚非拉国家变成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
第四节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阶段特征: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是工业文明的深化时期。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形成,大企业时代到来,以科技为依据、以提高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的现代经济模式基本成熟。同时,以欧美工业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标志着工业文明向纵深发展。
知识整合
一、政治
1.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1年,德意志帝国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德意志帝国宪法》是德国人民追求民主制度的一大成果,它为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
2.巴黎公社
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革命爆发,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巴黎公社打碎了资产阶级国家旧机器。建立了以无产阶级民主原则为基础的新型国家政权。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设民主制度的一次尝试。19世纪70年代,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尚未发展成熟,法国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是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
3.法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从法律上确立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君主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其通过使法国政局稳定下来,加速了法国民主化进程,有利于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
法国共和制确立的曲折历程 [选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
(1)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791年通过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2)1792年,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3)1794年,发生“热月政变”,标志法国革命高潮阶段的结束。
2.拿破仑帝国的建立和封建制度的复辟
(1)1804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被法兰西第一帝国所取代。181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波旁王朝复辟。(2)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建立了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3)1848年“二月起义”,推翻了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立。(4)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军事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5)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制定了1875年宪法。
二、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
1.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电机。
2.电力的发明及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发明):爱迪生研制成电灯等重要发明。
3.出现的新兴部门、产业:电力——汽车——石油——化工技术和化学工业(塑料、绝缘材料、人造纤维)——飞机。
4.影响:①促进生产力飞速发展。②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③垄断组织的出现(性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④标志着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三、文化
1.科技
(1)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诞生。
(2)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文学
20世纪早期,现实主义作家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英]萧伯纳的《苹果车》;[法]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等。
3.艺术
(1)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印象画派:[法]莫奈《日出·印象》;[荷]凡高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代表作《向日葵》;[法]塞尚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2)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拍摄的电影短片,标志电影诞生。
导学要旨
1.宏观理解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历史特点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是工业文明的深化时期。在学习中.要注意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主要成果及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注意从科学技术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及其特征,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关键是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2.19世纪~20世纪初期的科学技术
归纳记忆几位科学家在科学史上的贡献:
(1)伽利略:物理学的奠基人,近代实验科学之父
(2)牛顿:经典力学标志近代科学的诞生。
(3)爱因斯坦、普朗克: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4)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为达尔文创立进化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5)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开创了生物学的新时代。
3.要重点把握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科学技术总是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社会,重大的科学发现及其社会价值总是不可估量的。这是命题的重点所在。如①经典力学: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思想奠定了科学基础。②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基础;成为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③相对论、量子论:对哲学世界观及现代大工业产生重大影响。
4.准确把握近代世界民主思想的内涵,树立正确的民主价值观念
(1)科学看待各国人民的民主道路的选择:①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中,人民对民主的理解不尽相同,建立的制度也存在差别。②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民主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③适合自己国情的、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有利于国家统一与稳定的民主制度,就是人民所需要的,就是合理的。
(2)树立坚持民主、发展民主的正确价值观:近代以来的曲折反复的民主斗争告诉我们,民主得来不易,维护民主、与各种反民主行为进行坚决斗争,是每位公民都应该确立的正确的价值观念。每个公民都应该从近代民主的发展历程中得到启发,树立参与民主、发展民主的意识和远大志向。
热点链接
一、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两次快速发展
1.第一次(19世纪中期)
(1)原因:工业革命提供了科技条件;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提供了市场、资源等条件。
(2)影响:欧美主要国家掀起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浪潮,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列强进一步对外扩张,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基本形成;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促进了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
(3)特点:现代工厂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第二次(19世纪晚期)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科技条件;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提供了市场和原料产地;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提供了发展环境;垄断组织的形成,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影响:垄断组织产生,发达国家以重工业为主导;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的目的和手段,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3)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美德发展迅速;英法发展缓慢,地位下降,俄、日发展迅速,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二、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
1.基础:(1)渊源:古希腊、罗马民主政治的思想和实践。(2)理论基础:启蒙思想家倡导的“人民主权说”。
2.过程:1689年起约两百年时问里,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美、法、德等国先后建立起来。
3.依据: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德意志帝国宪法》。
4.形式
(1)英国:以君主立宪为主要特征,国王(君主)“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议会拥有立法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内阁是中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美国:典型的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联邦法院执掌,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的平衡。
(3)法国:总统执掌行政权,议会警握立法权。由于总统和内阁向议会负责,实际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
(4)德国:国家首脑拥有绝对的实权;君主是实,立宪是虚,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5.作用
(1)建立了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性王国”,从政治体制上否定了君主专制政治。(2)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防止专制独裁,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3)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有利于避免暴力冲实。(4)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①从15世纪末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孤立发展的状态被打破,联系日益密切。同时,由于西欧国家通过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攫取了大量财富,也推动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②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动力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特征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展开,随后向欧美各国扩散。③19世纪下半叶,在英国、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又几乎同时展开了以电力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并推动世界市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
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规律
1.由空想到科学
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2.由理论到实践
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社会主义已由理论发展到实践。
3.由理想变成现实
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4.由一国到多国的胜利
二战后,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形成了一个由12个国家组成的地跨欧亚社会主义阵营。
5.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
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形成。二战后,各社会主义国家相继沿用该模式。五六十年代东欧各国开始改革。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但中国吸取经验教训,从本国国情出发,社会主义建设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近代西方科学与文艺
1.西方自然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1)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是天文学革命。哥白尼的“日心说”成为天文学革命的标志,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天主教神学的世界观,是人们宇宙观的根本改变,也为理性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大综合,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3)电力的发明及广泛应用,把人类从蒸汽时代推进至电气时代。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推翻了生物学的“神创论”思想。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是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基础,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自然科学取得的新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世界面貌。
2.文学艺术反映了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1)18世纪末到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剧烈的革命、频繁的战争、腐败的政治,使启蒙思想家曾经渴望的“理性王国”一时破灭。文学、艺术家们转而关注和表现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崇尚浪漫主义。如《巴黎圣母院》《自由引导人民》等。
(2)19世纪中叶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文学艺术家开始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现实主义开始风行。出现了《人间喜剧》《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一批表现社会现实的文艺作品。
(3)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不断的经济危机带来了大动荡和大变化,使西方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变化,现代主义文学兴盛起来。
中西类比
一、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历史的不同发展趋势及认识
1.17、18世纪的中国:在政治上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在外交上闭关锁国,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文化上实行文字狱,禁了人们的思想。
2.17、18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通过加强君主专制来反对罗马教廷的控制,实行开明君主专制;在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在外交上鼓励对外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在文化上,启蒙思想蓬勃发展。
3.认识:加强君主专制和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的初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益显现,成为历史发展的阻碍,中国已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英国内阁制与中国明朝内阁制的不同
1.最大的不同是性质不同:英国的内阁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中国的内阁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
2.产生方式不同:英国的内阁是民主选举产生的,而中国的内阁是皇帝专制独裁的产物。
3.影响不同:英国的内阁制促进了英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内阁制则促使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三、三省六部制与三权分立制的异同
比较项
三省六部制
三权分立制
不同点
设置目的
加强皇权
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分权内容
决策、审议、执行
立法、行政、司法
分权部门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实质
封建社会皇权专制
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相同点
分散权力达到中央政府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防止集权
四、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比较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
欧洲启蒙思想
政治条件
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但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封建统治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西欧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经济条件
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
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
文化条件
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
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内容
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并为资本主义设计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影响
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后来的辛亥革命只起了一定的影响
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鼓舞的作用
五、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变法思想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异同
1.相同点
(1)从内容上看,都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政治上兴民权,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从背景看,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2.不同点
(1)从作用上看,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维新思想则促进了戊戌变法的兴起,并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就夭折了。
(2)从社会基础上看,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
(3)从发展过程来看,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思想十分顽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命题观点(必须知道的知识点)
1.15、16世纪的欧洲
(1)新航路的开辟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4)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是近代资本主义和人文主义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的思想解放。
2.17、18世纪的欧美
(1)议会选举与立法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本特征;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是西方大国崛起的政治保障。
(2)启蒙运动是西方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3)牛顿力学体系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4)克伦威尔、拿破仑与华盛顿都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3.“蒸汽时代”的世界
(1)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扩展是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必然产物。
(3)巴黎公社运动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4)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三大社会思潮。
4.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
(1)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2)一战是帝国主义的战争。
(3)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使俄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相对论与量子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第六章 世界现代史
宏观概要:从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阶段。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世界朝着整体化大步迈进的历史时期。从宏观上来看,世界现代史是以纵向和横向发展为经纬
主线,构成了世界现代化体系。纵向是指现代化的发展,横向发展是整体世界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成果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成果之二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经历重大改革后获得了新的发展。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有力地推动世界现代化向纵深拓展。
20世纪以来的整体世界的发展,经济文明上,表现在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频繁,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增多。政治文明上,表现在到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格局明显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的走向。精神文明上,表现在多元化、理性化、民族化并存的多元一体的世界出现。
第一节 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17-1945年)
阶段特征: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时期(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这一时期政治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局面,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由盛转衰。经济上,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在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知识整合
一、一战后的世界(1917~1929年)
1.政治
(1)俄国十月革命:①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②1917年4月,列宁提出“四月提纲”,规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③1917年7月,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④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2)苏联建立:1922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背景:(1)19世纪末,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争夺世界权和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根本原因)。(2)以德、意、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和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形成,双方相互敌对和竞争,导致危机加深。(3)19世纪末,科技成果被应用于军事领域。(4)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使得两大军事集团的争夺和斗争愈发激烈。(5)巴尔干地区是欧洲的“火药桶”,1914年6月28日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
2.经过: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惨烈的战役)——索姆河战役(首次使用坦克)——美国参战(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苏俄退出战争一德奥集团失败
3.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4.后果:①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②使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西欧衰落,美日崛起;③引发了一系列革命,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2.经济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动员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有积极意义。
(2)新经济政策(1921~1928):固定粮食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1928~1933年,苏联“一五”计划。
3.文化
(1)一战后,美国爵士乐受欢迎。
(2)①20世纪初(1925年),苏联拍摄电影《波将金号战舰》(“默片”)。②1927年,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③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机出现。④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
(3)20世纪早期(1929年),英国现实主义作家萧伯纳创作《苹果车》。
二、从经济大危机到二战(1929~1945年)
1.政治
(1)1936年,苏联新宪法,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二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战后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确立了雅尔塔体系。
(3)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 [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背景: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2)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的影响。(3)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苏的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4)局部反法西斯战争未能联合成一个整体。
2.经过:
(1)战争爆发和初期阶段:德军空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法国沦陷;不列颠之战。(2)扩大:德军突袭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3)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之战、阿拉曼战役。(4)胜利: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德国和日本投降。
2.经济
(1)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
①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供给与需求的矛盾。②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③影响: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国际关系日趋恶化;造成政治危机。
(2)“斯大林模式”
①形成:是在实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②特点: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③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片面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3)罗斯福新政
①内容:整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②性质: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③评价:罗斯福新政开创了美国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4)世界经济体系: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签署。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3.文化
(1)①1935年,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家》拍摄成功,标志彩色电影问世。②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首次开办每天两小时的电视广播。③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④二战后,宽银幕、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
(2)①20世纪上半期(1933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②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之一,代表作是《格尔尼卡》(1937年)。
(3)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导学要旨
1.关于十月革命的特点
(1)理论创新: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得以实现。
(2)革命道路:从城市到农村。
(3)革命阶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4)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2.关于苏俄(联)的经济政策
(1)注意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认识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经济,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3)要特别注意新经济政策的创新之处,联系罗斯福新政借鉴计划经济的做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综合分析这种突破意识形态的经济政策运用的现实意义。
(4)注意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工业、农业和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其影响。
3.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是学习的重点
几套教材对此内容都作了系统的论述,属于相关性较高的内容。对30年代大危机发生原因的分析要注意联系现实来思考,如贫富差距,社会分配不公;股票投机对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等。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应着重掌握其中心措施(《国家工业复兴法》),解决就业、拉动内需的措施,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关注罗斯福新政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对当下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启示。对罗斯福新政的作用与影响的理解和认识应抓住的关键词是:国家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二节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20世纪90年代初)
阶段特征
本阶段从1945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是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阶段。政治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冷战共处,社会主义经历了迅速发展和重大挫折,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经济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双重趋势。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思想文化上现代主义色彩浓厚。
知识整合
一、战后初期的世界(1945~1955年)
1.政治
①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②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③1949年,美国牵头成立北约。④1949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⑤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⑥1955年,苏联牵头成立“华约”。
2.经济
(1)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日内瓦签署。其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3)1949年,苏联牵头成立经互会。
(4)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5)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3.文化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2)二战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代表作品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55~1991年)
1.政治
(1)1961~1973年,越南战争。(2)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3)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4)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5)1988年,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6)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7)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8)1991年底,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2.经济
(1)1957年,《罗马条约》签定,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2)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3)1965~1982年,勃列日涅夫执政,试图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但是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框架,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4)1967年,欧共体成立。(5)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也日渐完备。(6)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7)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8)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9)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10)1985年,苏联戈尔巴乔夫执政,进行经济改革。(11)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2)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3.文化
①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摇滚乐《时代在改变》。英国的披头士乐队在西方也有很大影响。②1969年,国际互联网(因特网)问世。③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④20世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尼日利亚的索卡因等都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导学要旨
1.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与影响
(1)欧洲一体化的过程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这一过程的代表性事件主要有: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成立欧洲共同体。此后,欧共体的发展沿着两条途径展开:“一是组织规模逐渐扩大,二是一体化的程度日益提高。这两条线索是相辅相成,交织着向前发展的”如从1973~1994年,欧共体经历了四次扩大;欧共体也由最初的关税同盟发展到今天的政治一体化等。
(2)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深刻影响欧洲各国及欧洲政治、外交政策。
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遭到重创,美国实力空前膨胀(实力对比发生变化)。②如何重建战后世界特别是如何解决世界经济领域里的货币、贸易等问题,成为战后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关键。
(2)特点:①美国为主导,美元处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为美国进行对外经济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②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③世界经济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3)影响: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为美国的对外扩张和确立霸主地位提供了条件,但在客观上,也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的世界(20世纪90年代至今)
阶段特征: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多极化和全球化、区域化。政治上,世界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地区冲突时有发生,国际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目前主要是“一超多强”的局面;经济上,“新经济”(或“知识经济”)兴起,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深入发展。
知识整合
一、政治
①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②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③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④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
二、经济
①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②1992年,签署《欧洲联盟条约》。③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④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⑤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⑥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问世。⑦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⑧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导学要旨
1.世贸组织建立的影响
(1)宗旨和基本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相同,旨在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的实施,达到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2)标志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表明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标志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已经开始)。
(3)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对所有成员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各成员必须进行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调整,以适应世界贸易组织管理全球贸易的要求。这意味着世界贸易自由化将在相互妥协、互相监督、尽量有序的基础上进行。
(4)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问题
(1)原因:①随着生产国际化程度的大大加强,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的程度也越来越高。②跨国公司正在跨越国界、洲界,日益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主体。③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2)主导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它们不仅垄断了世界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科技市场,而且通过大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压低初级产品价格等手段,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因为它们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3)实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4)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热点链接
1.两极格局的特点、影响与瓦解
(1)特点: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对抗;军事上两大集团强烈对抗(全面冷战和局部战争);两种类型经济并行发展、交往很少;两大阵营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世界局势相对稳定。
(2)影响:在雅尔塔体系基础上形成的两极格局,一方面由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另一方面,由于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两强为核心的,是大国主宰世界的表现,两大集团日益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工具,两强相争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3)瓦解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1991年12月苏联的解体。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利”与“弊”
(1)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余粮收集制在实施中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走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还包括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口粮,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3.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1925年,苏俄各项经济指标基本上都达到了战前的水平。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
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利: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2)弊: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斯大林时期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逐渐僵化。
5.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1)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经济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2)保存了美国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3)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的政策,成为资本主义特别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4)新政仅仅是在解决引起经济危机的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上初见成效,并没有消除导致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因此,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6.“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利弊
“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人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工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但是,“福利国家”制度也有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7.“新经济”成为一种趋势
(1)含义:所谓“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2)新经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①经济持续增长;②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稳步下降;③物价增幅保持在较低水平,政府过去长期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得以消除;④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⑤联邦财政赤字逐年减少。
中西类比
一、对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
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中国改革开放
背景
大战、内战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经济困难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文革
特点
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扩大生产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借以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内容
工业、农业、流通、分配,农业为核心
金融、工业、农业、福利,工业为核心
农业、工业
作用
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生产得以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的成就
相同点:都面临经济困难的背景;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改革内容都比较全面;都在历史上起了巨大的作用。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背景
体制僵化、丧失活力
指导思想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性质
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目标
全盘西化
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政治前提
削弱、放弃党的领导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策略
经济改革失败,过早政治改革
逐步推进,比较稳定
结果
改革失败、国家解体
成就辉煌
三、中外历史上三种不同发展
比较项
斯大林模式
英国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全盘集体化
资本主义市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政治制度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
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命题观点(必须知道的知识点)
1.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1)大危机加剧世界动荡,使世界走向大战。
(2)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小农经济占据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的大规模运用。
2.二战后的世界
(1)二战后国际格局经历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到多极化趋势出现再到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过程。
(2)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未能很好地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导致苏联最终解体。
(3)二战后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是两大发展趋势,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新一轮的资本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