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化生活原题 6页

  • 320.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文化生活原题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5年全国各卷文化生活命题集锦 ‎1(2015年全国1卷39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2分)‎ 答:(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分)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体现了当代人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愿望和期盼;(4分)记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更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4分)‎ ‎(3)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4分) ‎ 答:(3)在保持原有村落形态的基础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2分)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传承,使其转化为当代中国人的道德观念。(2分)‎ ‎2(2015全国卷II 39 26分)阅诚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组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 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10 分)‎ 答:(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名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3分)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2分)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2分)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3分)‎ ‎3(2015北京卷3910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里是北京。”北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行走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亲近文化遗产,探访名人故居,走入创新基地……我们会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 某校开展“漫游北京”文化实践活动,围绕“灿烂文明”“红色记忆”“魅力创新”三大主题向同学们征集活动意向。请完成下表。‎ ‎ 文化实践活动 主题:__________(从“灿烂文明”“红色记忆”“魅力创新”中任选其一)‎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应与主题相符,可从以下地点中选择其一,也可另选其他)‎ 备选地点:国家博物馆、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长城、京西古道、焦庄户地道战遗址、鲁迅故居、中国科学技术馆、青龙桥人字铁路、798艺术区。‎ 推荐词:(结合个人体验和《文化生活》知识,阐述推荐地点的文化价值。100字左右。‎ ‎3(2015北京卷3910分)所选地点与主题相符,能将个人生活中的文化体验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情景理交融。‎ 知识角度: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创新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等。‎ 等级 等级描述 第一等级 能将个人生活文化体验与学科的知识有机的结合,准确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所选地点的文化价值,情景理交融。‎ 第二等级 能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个人文化体验,较为准确地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所选地点的文化价值,但不够具体充分。‎ 第三等级 应答与试题无关;重复试题内容;没有应答 ‎4(2015年天津卷14 15分)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它在今天仍然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禧接福的祝愿,家人团聚的温馨。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却被当作落后民俗险遭废止。民国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先是采用西历,后又强令废除农历新年,但最终拗不过民情。没能“革”掉春节的“命”。 (1)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9分)‎ 答: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春节等多种形式呈现。‎ ‎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春节文化传承不断,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人对春节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春节的生命力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否定,“全盘西化”行不通。‎ 材料二  近日,江西省婺源县一座面积达1800平方米的大型清代古民居被某古玩商千里大挪移到广西复原重建.对这种古建筑千里“搬家”现象,有人认为,在地方财政无法支撑巨额维护费用的情况下,异地搬迁不失为一种保护方式;有人认为,古建筑离开了原先的地理环境和丈化土壤,会消解它本身蕴含的文化,是一种破坏。 (2)对这种占建筑“搬家”,请用所学知识给出支持或反对的两点理由。(要求两点理由不能出自“思想政治”的同一必修课程)(6分)‎ 答案示例一 支持。理由:①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搬家”是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一种形式,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融、创新。②‎ 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年久失修与缺乏维修费用的矛盾,这种“搬家”解决了维修费用缺乏的问题。③这种古建筑“搬家”的方式有利于发挥民间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弥补财政不足的缺憾。‎ 答案示例二 反对。理由: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种“搬家”会淡化古建筑的文化特色。②部分不能离开整体,古建筑不能离开它的环境。‎ ‎5(2015年重庆文综14 12分 )(2 )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运用《 文化生活》 知识,说明个人应如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答:(2015年重庆文综14 12分 )(2)①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感受历史上和平文化的熏陶,并立足传统,继承、吸收中外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确立热爱和平的价值观念。‎ ②个人积极组织或参与各种反对侵略、维护和平的文化活动,倡导、传播和平文化与理念,抵制军国主义、霸权主义等腐朽落后的思潮。‎ ‎6(2015年山东文综43 15分)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内话于心,外化于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地人民广播电台创新社会主义道德宣传模式,用广播剧的形式把当地道德模范的事迹故事化,精心打造了34部“道德模范广播剧”,展现了道德模范的奉献精神,让人们在倾听中记住道德模范的故事,引导人们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道德模范广播剧”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不仅因为故事精彩,更因为那种源自道德的力量。‎ 材料二 公务员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商家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商品,你看见需要帮助的人就热心搭把手……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每个人担负起一份道德责任,就会将社会的道德水准托起一分,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1)据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应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9分)‎ 答:6(2015年山东文综43 15分)‎ ‎⑴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 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对的榜样,‎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若考生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7(2015年四川文综卷13 12分)材料三 “一带一路”既是经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某校高二(1)‎ 班同学围绕“四川省如何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展开讨论,提出了建议(见表1)。‎ ‎(3)列出与表1各建议相对应的《文化生活》依据。‎ 答:(3)(12分)‎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3分)‎ ‎2.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超越时空局限,实现文化的传递、沟通和共享。(3分)‎ ‎3.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3分)‎ ‎4.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能推动文化的发展。(3分)‎ ‎8(2015年安徽文综38 12分)材料二 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自古以来,专注细节、精益求精一直是 中国工匠秉承的精神,这种精神铸就了传统制造业的辉煌,也是助推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动力。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时代,要自觉弘扬工匠精神,主动担当历史责任;要将工匠精神与现代高科技高度融合,创造 高品质产品,满足用户消费。中国制造正在敞开一扇扇新的梦想之门。‎ ‎(2)根据材料二,阐明“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的文化生活依据。‎ 答:(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工匠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助推制造业发展的精 神动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工匠精神,担当历史责任。‎ 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要秉承传统工匠精神,又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 神。‎ ‎9(2015年浙江文综40 10分)祠堂——是联络宗亲的场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载体。W村也曾有座老祠堂。祠堂文化在村民教化、乡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有时也被人用来排斥外姓、干扰选择。新农村建设以来,W村把老祠堂翻修扩建成宽敞明亮的新礼堂,开展创建“文化礼堂、和美乡风”系列活动,敬先贤、诵村训,仪礼传习、普法讲座、村民一家亲、评选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礼堂已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礼堂文化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了乡村治理。去年,该村被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级示范村。‎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W村成功建设礼堂文化所包含的道理。(10分)‎ ‎(答:1)传统文化是社会成员的精神纽带,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W村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发挥祠堂文化在人文教化、社会认同等方面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必须批判地继承,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打破了宗族界限,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0(2015年福建文综卷40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心逐梦的中国,正在以博大宽广的胸怀、心系天下的情怀,奏响“一带一路”交响曲,谱写自贸区战略新华章。‎ 材料一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热烈响应。2015年3月,福建被国家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2015年4月,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福建自贸区)正式建立,实施范围涵盖平潭、厦门和福州三个片区。‎ 材料三 一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既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互动、共生共荣的历史。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之路。对此,同学们围绕“经济和文化何者先行”展开讨论。‎ 观点 论据及论证过程 观点一:经济先行 经济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合作,但更重要的是经济的发展。‎ 观点二:文化先行 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尊重、交流合作,才能保证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 4 )参考材料一和材料三,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展望中华文化与沿线各民族文化交流合作的美好远景 答:(4)①文化在交流与传播中发展,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来源:Z|xx|k.Com]‎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实现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共同繁荣;‎ ‎③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在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中不断创新,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若考生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1(2015年广东文综卷37 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要实施这一基本方略,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建设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2)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中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应具有的“中国特色”。‎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建设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 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发展中国特色法治文化是全体人民共同的文化事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调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12(2015年江苏政治卷37 6分)材料一 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2014”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 材料二 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 ‎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法”字古代写作“湮”。“撞”从“扇”( zhi),“扇”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瀵”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瀵”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 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瀵”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 形,“鹰”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6分)‎ 答:37.(1)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 性,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处理好这一关 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 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