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7.50 KB
  • 2021-05-13 发布

2017年度高考历史二轮分类练习题1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备战2014历史分类突破赢高考1‎ ‎1.家(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家(族)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世系》。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家(族)谱的产生可能与下列哪一制度关系密切(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解析:C 本题考查知识迁移理解能力。宗法制是依据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家(族)谱的记载也是血缘关系,故选C。‎ ‎2.下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内阁制 解析:B 可直接读取图片信息,“祠堂”主要是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一般是一姓一祠,内有旁文记载着姓氏渊源、族人荣耀等。可见强调的是血缘关系,因此,选B宗法制符合题意。‎ ‎3. 某位同学假期翻阅自家的族谱,他发现自己与李氏皇族有着渊源关系,且为大宗,此事的依据是(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井田制 解析:B 本题考查宗法制。根据题干“族谱”、“大宗”等关键词可知这是宗法制的影响。‎ ‎4.在我国古代有一种说法:“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解析:D题干中的说法,意为通过“封建”,建立“藩”以拱卫周,故选D。‎ ‎5. 从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中可以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 )‎ A. 权力高度集中 B. 王权与神权结合 C. 严格的等级差别 D. 君主专制独裁 解析:C 本题思维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判定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二、分封制: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大宗——小宗。体现的都是等级差别。而分封制表明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所以可排除A、D;而王权与神权结合则集中体现在商代的祭祀制度上,B项也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6. 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致这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发展 C. 诸侯争权夺利 D. 井田制的破坏 解析:A 本题易错选D,主要原因是没有用发展的、辩证的、客观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由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种制度不可能适用于各个历史时期,如果运用同一制度不求变通,将出现与西周分封制一样前后截然不同的后果,可见“发展”是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而判断社会发展的标准往往是生产力标准。‎ ‎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立于( )‎ A. 公元前2世纪前期 B. 公元前2世纪后期 ‎ C. 公元前3世纪前期 D. 公元前3世纪后期 解析:D ‎ ‎ 本题考查学生记忆能力和对公元纪年的方法掌握,涉及秦朝建立的知识点,学生易误选C。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公元前和公元的时间表示恰好相反,本题的时间应属于公元前3世纪后期。建议把公元元年当作时间坐标轴的原点来理解公元前与公元。‎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 A. 中央集权制建立 B. 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C. 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D. 王位世袭制确立 ‎ 解析:A 注意提炼题目的关键词“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故选A。‎ ‎9. 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印称“玺”,任何人都要对皇帝的名字避讳。秦朝作出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 ‎①维护皇帝至尊 ②增加皇帝的神秘感 ③统一皇家用语 ④显示皇权至高无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解析:C 皇帝专有用语体现的是皇权的独尊和至高无上,同时也显示皇帝的神秘。‎ ‎10. 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的( )‎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诸卿 解析:B 本题是对秦朝中央官制职权的考查,属容易题。结合官位职权,只有御史大夫具有监察职能。‎ ‎11. 20世纪90年代,陕西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 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 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 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 用泥制陶的事实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知识迁移的能力。通过材料,提炼信息“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不难和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度联系起来,所以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为C。‎ ‎12.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 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 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解析:C 本题考查对郡县制相关知识的理解。郡县制之下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故C错误。‎ ‎13.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 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 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 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解析:D 本题考查郡县制下官员的职权。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A项正确;郡的最高长官为郡守(尉),B项正确;县令由皇帝任命,C项正确;郡县长官只有俸禄,无封地,故D项错误。‎ ‎14.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 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 ) A. 分封制的确立 B. 郡县制的确立 C. 宗法制的确立 D. 三省制的确立 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题。郡县制的确立,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任命,有效地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从而“有叛人而无叛吏”。‎ ‎15. “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创立新制的识记。秦朝所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而行省制度为元朝所创立。‎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 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 ‎(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 解析:第(1)问,可以依据材料分封的人物身份得到答案;第(2)问,关键是从材料的事件挖掘事件背后所隐含的危害,此材料为太子的废立问题,其破坏的是西周统治支柱的宗法制;第(3)问,涉及史学研究的资料和研究方法问题。‎ ‎17. (原创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令)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材料二 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各地分设官职以掌管兵、刑、钱、谷等事。 ‎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来说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2)阅读材料二,关于毛泽东所叙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试以秦始皇举措加以论证之。‎ ‎(3)据材料三,说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 备战2014历史分类突破赢高考 ‎1. 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 A. 郡国并行制度 B. 中外朝制度 C. 刺史制度 D. 郡县制 解析:A 解题的关键信息一是题干中的时间“西汉”,二是中央集体管制之外,采取“斑马式”省级组织,意指存在并行的体制,据此判断即为郡国并行制度。‎ ‎2.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 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 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 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 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解析:A 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因此应选A项。‎ ‎3.下列能证明“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一结论的有 ( )‎ ‎①宰相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 ②诏令需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 ③诏书需三省六部长官共同议决 ④拟诏、审核和执行机构共掌国是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B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如同委员制。中书省、门下省分别负责决策和审议,尚书省和其下的六部是执行机构,不参与诏书的决议,排除①③。‎ ‎4. (2009·南京模拟)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 )‎ A. 九品中正制 B. 军功爵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解析:C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的“举”、“察”和“孝廉”是解题的有效信息,据此可判断这一制度为察举制。‎ ‎5.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 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 A. 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 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 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 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解析:A 材料探讨的是科举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选拔人才这一积极作用,故A符合题意。‎ ‎6.与下图相对应的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别是( )‎ A. 分封制、郡县制 B. 分封制、行省制 C. 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D. 郡县制、行省制 解析:C 本题为图片识别题,属于基础题。根据两幅图片中的文字信息,可判断C项正确。‎ ‎7.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 A.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 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解析:D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分封制不是封建社会的制度,故A项错误;B项地方制度解决的是地方与中央的矛盾;C项不是瓦解,而是完善; D项正确。‎ ‎8. 某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考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 A. 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 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动乱 C. 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 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对废除丞相制度的理解。皇权与相权存在矛盾,当这一矛盾激化时会影响社会秩序,但不能说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动乱。‎ ‎9. 明太祖曾写诗发出这样的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到了明成祖时( )‎ A.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 授予殿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解析:B 本题属史实考查题。解题关键是区分明太祖和明成祖在内阁设置上的不同措施,明太祖时开始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故选B。‎ ‎10.右图是一位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图片。据此判断,这位同学的研究课题最有可能是( )‎ A. 中央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C. 官僚体制的创新 D. 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解析:B 此幅图片为明朝内阁。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11.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 A. 秦丞相府 B. 唐尚书省 C. 元中书省 D. 清军机处 解析:D 本题考查对军机处职责的理解。从材料中的流程看与军机处的上传下达职责相符。‎ ‎12.清人评价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这样说是因为( )‎ A. 军机大臣大权独揽 B. 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C. 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D. 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 解析:B 本题考查军机处的实际职权。材料提示军机处“罔不总揽”、“执政之府”,实际上所有军国大事的最终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军机处只是跪受笔录,据此B正确。‎ ‎13.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A. 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 B.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 C.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 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解析: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趋势中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这一特点。题干所给出的制度设置反映了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而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选B。‎ ‎14.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 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 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属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C.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D. 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解析:D A项皇帝称呼的出现,是至高无上皇权的体现;B项相权一分为三,保证皇权的独尊;C项直接废除威胁皇权的丞相,加强了专制皇权;D项议政王大臣会议有决策权,威胁专制皇权,故选D。‎ ‎15.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 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B. 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C. 皇权不断加强 D. 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 解析:C 从上述材料的君臣关系看,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表明了皇权的不断加强。‎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知封建(指分封制)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请回答:‎ ‎(1)柳宗元认为秦、汉的过失分别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 ‎(3)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解析:解题关键是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把握理解。材料一指出了秦之失是“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等,而“非郡邑之制失”;材料二明确指出“秦制之得亦以明”;材料三中顾炎武指出“郡县之失,其专在上”,这是与柳宗元的不同之处。‎ 答案:(1)秦的过失是滥用民力,严刑酷法。汉的过失是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其主要观点是肯定郡县制。‎ ‎(2)两人都肯定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 ‎(3)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造成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建立在郡县制之上的皇权专制;顾炎武则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分专制。由于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所以看法上有差异。‎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故忠贤俊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