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复习咏史怀古诗完整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认识古代诗歌(一)题材篇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 ——咏史怀古诗鉴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咏史怀古诗的主要特点。把握咏史怀古诗的常见感情和主题。掌握怀古诗的解题方法、技巧。‎ ‎(二)能力培养目标 ‎ 培养学生准确鉴赏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以熟悉的典型的咏史怀古诗引路,引导学生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常见主题,以高考真题为例,引导学生把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预习设计】诵读经典,完成表格,回顾咏史怀古诗的主要特点。‎ ‎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乌衣巷》 刘禹锡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意象、人物 思路 情感 手法 赤壁怀古 咏怀古迹 乌衣巷 石头城 赤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咏史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二、 预习交流,归纳特点 ‎1.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补充完善 主要意象人物 思路 情感 手法 赤壁怀古 大江 故垒 周瑜 游赤壁(赤鼻矶)——绘景象——思周瑜——忆其事——抒己志 赞美周瑜,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渴望建功立业 用典、对比、借景抒情、想象、虚实结合、比喻、夸张 咏怀古迹 昭君村 王昭君 赴荆门——思昭君——忆其事——论怨恨 同情昭君,颠沛流离、功业无成、怀才不遇的感伤 用典、借景抒情、借代 乌衣巷 朱雀桥 乌衣巷 王谢燕 ‎(临巷口)——绘景象(融感慨)‎ 世事沧桑、国运衰微的感慨 用典、对比、融情于景、衬托、虚实结合 石头城 故国(六朝古都)‎ ‎(登石头城)——绘景象(融已情)‎ 物是人非、国运衰微的感慨,警示当朝统治者 借古讽今、融情于景、衬托、拟人、虚实结合 赤壁 前朝折戟 周瑜 ‎(过赤壁)——览折戟——表看法 认为周瑜胜利是侥幸 用典 ‎2.根据表格,小结咏史怀古诗的主要特点 ‎(1)概念点击 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 歌。——长于议论精辟。‎ 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长于情 景交融。‎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2)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 ‎(3)怀古诗的一般结构:临古地(绘景象)——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4)咏史怀古诗的典型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华清宫、汴河、淮水等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李白坟等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其他:吴钩、《后庭花》等 ‎(5)常用的技巧手法 ‎“诗”与“史”的结合:用典(明用、暗用、反用),双关 ‎ ‎“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 ‎ ‎“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 此外还有直抒胸臆、联想想象、象征、衬托以及拟人、比喻、对偶等手法也常用于咏史怀古诗。‎ 附:典故举隅 ‎1.《后庭》遗曲: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 ‎2.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3.《黍离》之悲:,国家沦亡的悲痛。《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表故国之思。‎ ‎4.封狼居胥: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后常来形容建功立业。‎ ‎5.塞上长城空自许:《南史》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齐,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此处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6.燕然勒石:燕然是指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勒,指刻石记功。公元89年,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勒石记功而归。燕然未勒是说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7.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历宋、齐、梁、陈,皆为台省(指中央政府,晋、宋时称朝廷禁省为台,故称)和宫殿所在地,因专名台城。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8.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9.淮水:秦淮河古称淮水。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有时指淮河。南宋为宋金分界线,为战争前线。)‎ ‎10.投笔:“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 ‎11.长城: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 ‎12.楼兰: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13.折腰: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14.化碧: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15.五柳: “五柳” 隐者的代称。 ‎ ‎16.东篱: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17.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8.阳关: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19.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也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20.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三、合作探究,把握情感 要求:根据思想感情和主题,把五首诗歌分类,探究咏史怀古诗的常见情感。‎ ‎(一)怀人伤己 ‎  1.对比失落型: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  2.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诗人的遭遇与昭君相似:一是王昭君出塞“一去紫台连朔漠”,杜甫 “飘泊西南天地间”;二是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 从诗的表面来看,是咏昭君,实际上是借昭君来感怀,来寄托自己不被重用的忧思和怀才不遇的感伤。 ‎ 小结一:怀人伤己寄寓作者情感 仰慕先贤之敬意;先贤失意之痛惜;壮志未酬之怅惘;怀才不遇之感伤;建功立业之渴望。 ‎ ‎(二)怀古伤今 ‎ ‎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1.昔盛今衰型: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一片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通过昔盛今衰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感慨。‎ ‎  2.物是人非型: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诗人以不变写变,山、潮、水、月伴寂寞空城,而六朝繁华已成旧时陈迹。借六朝的衰亡来抒发物是人非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小结二:怀古伤今寄寓作者情感 昔盛今衰之感慨;国运衰微之担忧;骄奢淫逸之抨击;人民疾苦之同情;物是人非之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慨叹。‎ ‎(三)理性反思 ‎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  如:杜牧的《赤壁》这首诗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小结三:理性反思 ‎ 作者身置其外,对历史作冷静思考,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 总结:咏史怀古诗常见的主题情感:‎ 对古人:仰慕先贤之敬意;先贤失意之痛惜。‎ 对自己(积极或消极):建功立业之渴望;壮志未酬之怅惘;怀才不遇之感伤。‎ 对国家对时代:(忧国伤时)昔盛今衰之感慨;国运衰微之担忧;骄奢淫逸之抨击;人民疾苦之同情。‎ 对自然(物是人非、世事变迁、自然永恒):物是人非之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慨叹。‎ 对其它(一些哲理思考)‎ 四、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三部曲 ‎1.写了什么:弄清史实(怀什么“古”,咏什么“史”:何地、何人、何事)‎ ‎——读好注释,注重积累 ‎2.为什么写: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史”?诗人表现出什么态度情感?)‎ ‎——找连接点,知人论世,归类探究 ‎3.怎样写:分析技巧(诗人的态度情感用什么方法表达?)‎ ‎——掌握术语,结合文本 五、当堂反馈,学以致用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1.作者"怀"什么"古"?‎ 答:首联和颔联写景,点出了丞相祠堂(古迹),颈联和尾联叙事抒情,写了关于诸葛亮(古人)的三 顾茅庐、平定天下、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古事)。‎ ‎2.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 答:(同病相怜型)诗人借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表达对其的称颂、崇敬、仰慕之情,同时 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借此抒发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3. 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 答:首联设问,颔联反衬,以乐景衬哀情,颈联、尾联用典。‎ ‎4.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流露了作者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诸葛 自况。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感伤 六、课堂总结 断壁残垣,记录着朝代的兴亡;秦砖汉瓦,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多少雅致的诗句,缅怀着古今风流人物;无数蕴藉的词章,倾诉着世间沧海桑田。人生路上,与诗歌结伴而行,能使我们的心灵充实而富有光辉。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热爱唐诗,热爱传统文化,因为我们是屈原的子孙,我们是李杜的后人!‎ 七、配套作业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李诗(怀古伤今):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昔盛今衰的伤感。‎ 皮诗(借古讽今):看似为汴河“罪名”,实则巧妙的对荒淫误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分析。 ‎ 李诗:以描写为主,汴水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杨花随风飞舞,见无边春色触景生愁情:春色常在、豪华不存,昔盛今衰。‎ 皮诗:以议论为主。 “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似在高度赞扬炀帝修河的功绩,一个“若无水殿龙舟事”又对此进行了否定。欲夺故予,角度独特。‎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1)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3.阅读下面三首唐诗,比较其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金陵怀古 司空曙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注】司空曙,晚唐诗人。庾开府即庾信,南朝梁著名诗人,早年在金陵做官,深受梁武帝赏识,庾信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北周代魏后,他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 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 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 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 幽怨不堪听。‎ ‎【注】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 ‎(1)思想内容:‎ A、 相同点:都写昔盛今衰.‎ B、 不同点:李诗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事变迁的感慨 ‎ 司诗既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事变迁的感慨,又借以寄寓对唐朝国势衰微的感叹,更含有自己的故园之思 ‎ 刘诗既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事变迁的感慨,又表达国家兴亡取决于人事的观点,告诫统治者不要沉迷声色,贪图享乐,步六朝后尘 ‎(2)艺术手法 A、相同点:都运用今昔对比 ‎ B、不同点:司诗用典,刘诗用典,借古讽今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注:华清宫为唐明皇杨贵妃纵乐的地方。《霓裳》《羽衣》为舞曲名。‎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突出了对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的不满。‎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突出统治者荒淫误国的主旨。‎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 ‎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将军:这里指东汉名将班超。据《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长期驻守边境,年老思归,上疏说:“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元曲包括 和 ,这是一首 。[中吕]是指 。‎ 杂剧 散曲 散曲(或小令) 宫调 ‎(2)第二首首句“美人自刎乌江岸”,是以 的典故反映 的历史。‎ 虞姬自刎,楚汉战争 ‎(3)张可久这两首曲子,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请从写法、主旨上作简要分析。‎ 两首小令,皆借历史事实来抒发感情。‎ 第一首意在说明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终致灭亡的教训。整首曲子以景语作结,与前三句的繁华盛事形成对比,显得含蓄。‎ 第二首旨在借历史事实抒写作者对战争涂炭生灵的伤叹和愤慨,说明民生疾苦更甚于英雄末路。以“读书人一声长叹”作结,直抒胸臆。‎ ‎6.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3)题。 ‎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对仗(或:对偶)‎ ‎(2)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 ”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 ”一句同说—事。‎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3)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答案1:“作者在诗句中描绘了一幅凄凉,凄清的场面。几块光秃秃的石矶矗立在水中,几只鸥鸟在天空中不断的翻飞,满眼望去,一片孤寂荒芜,与整首诗的氛围极其吻合。” ‎ ‎(这类答案基本上对如何进行诗歌鉴赏缺少必要的了解,答题时也找不到切入的角度,只是对诗歌最后一句作了点翻译,解释而已,只能给1分语言分。)‎ 答案2:“诗末一句通过写景,渲染出一派萧索荒凉的图景。眼中之情即是心中之情。作者借此景来咏叹历史,感叹历史,抒发了对战争过后的无奈与怅惋的情怀,这是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这类虽能抓住“融情于景”的鉴赏角度,也就是说观点是对的。但却没能具体展开说明诗歌中究竟写了什么景,描绘什么意象,只是笼统地说上“一派萧索荒凉的图景”,同时也没能正确地理解作者在诗中的情感抒发。由于缺乏知人论世的评价观,特别是忽略了注释①,对诗作,对作者的情感抒发作出就事论事的简单化甚至是错误的评价,所以只能给2分)‎ 答案3:“此句诗在形式上运用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以赤壁的萧索之景反映出诗人心中有一腔抱负却不得志的悲愤,也可以透射出诗人对当局者的不满,寄与自己希望当局者不学曹操的愿望。”‎ ‎(这个答案的优点在于首先有明确的角度切入和观点:情景交融或融情于景。其次在分析中能知人论世,联系注释,对诗句作出较正确的理解。但问题在于考生忽略了诗歌鉴赏中的重要环节——对于诗句或诗歌中的景的描写或者说是意象的把握和分析,还是笼统的“赤壁萧索之境”这么一句,使得鉴赏游离了诗句之外。要知道意象与意境的把握分析是诗歌鉴赏的根本,缺少了这一环节,鉴赏也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本诗中的最后一句中的“荒矾”“鸥鸟”“烟”就是句中的景,意象。正是景象的组合形成了萧索,凄凉的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正由于诗人心中不得志的哀情与眼前的哀景形成了契合,所以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所以这类答案也只能得3分。)‎ 答案4:“本诗的特色之一便是寄情于景,尤其是末句中的“荒矾”“鸥鸟”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赤壁战场荒凉的景象。诗人在官场不得志,因而触景生情,由此景引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抒发了浓浓的哀情。”‎ ‎(根据诗词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我介绍的三部分的内容,这个答案都是比较到位的,它的观点鲜明,也具体地叙述了描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对末句所表述的主旨也理解得较正确,这个答案可以给4分,为什么不能拿5分呢?请看答案5就知道了)‎ 答案5:“诗末一句,作者以“荒矾”“鸥鸟”为意象构建了一派凄迷,萧索的意境,含蓄的表达出了诗人对于历史兴亡的愁怀和人生失意,理想不能实现的淡淡哀伤,尤其是该句卒意显志,以冷景衬哀情,起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答案除了鉴赏了诗末一句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以外,“卒意显志”一句回答了题目中的“结合全诗”这个要求,所以就可以全部拿到分。当然这段答案的语言也很老练,可见考生的基本功是很不错的。)‎ 写一段鉴赏文字,应包含以下三部分: ①必须在开头(当然也可在结尾,初学者最好在开头)针对题目中提问的欣赏角度明确地提出你的看法,观点。题目中怎样问你,你就应该怎么答。譬如上题,建议我们从景和情的关系的角度欣赏,那么就可以这样回答:诗歌最后一句运用了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②‎ 然后运用诗歌中具体的内容(注意必须要具体)来论述你的观点,看法。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就像小议论文中的论证部分一样。你必须用诗歌中的具体内容来证明你的观点。一共是80字的话,这部分内容应该占主要篇幅。(你说诗歌中衬托手法用得好,那就应该具体说拿什么来衬托什么;你说诗歌中比喻修辞手法用得好,那就要具体说明拿什么比什么;依此类推。)③最后应该小结一下,通过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表达效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 注意:如果遇到无指令性的提问(任选一个角度),那么,在文字的第一句中应该加一句话,先自己给自己鉴赏文字确立一个角度,也便于阅卷老师明确你是从哪个角度来欣赏的。譬如可以这样说:“我觉得这首诗词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十分出色,尤其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值得称道。”一句话既点明了欣赏的角度,又表明了观点,十分简洁,明了。‎ 咏史怀古诗●周练(一)‎ ‎1.阅读下面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1)-(2)题。(6分)‎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忽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甲)!堂堂剑气,斗牛空以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乙)。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1)(甲)(乙)两处的文句依次是( D )‎ A、此恨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B、此恨凭谁雪 看涛生云灭 C、此恨谁雪 看涛生云灭 D、此恨凭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2)词中的“睨柱吞嬴”,指的是( C )‎ A、唐睢在秦廷胁迫秦王就范的故事 B、贾谊奋笔着文批评秦皇嬴政的故事 C、蔺相如在秦廷怒斥秦王的故事 D、荆轲行刺嬴政掷匕于柱的故事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 摸鱼儿 南宋--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歌。‎ ‎ 更能消几番几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 ‎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是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 ‎(1)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 ,属于 词派(2分) ‎ 稼轩 豪放 ‎(2)词的上阙,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2分) ( B )‎ ‎ A、设问 借代 B、设问 比拟 C、夸张 比拟 D、夸张 借代 ‎ ‎(3)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武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3分) ‎ 主和派(或:奸臣小人)没有好下场。‎ ‎(4)、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4分)‎ ‎“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 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 ‎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浮云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咏史怀古诗●周练(二)‎ ‎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2)题题。 (6分)‎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 ‎(1)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D ) ‎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 ‎【解析】最后一句诗没有指明刘备、孙权和曹操三个人物。‎ ‎(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解析】表达作者“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不恰当,因为从作品中看不出这一点。‎ ‎2.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11分)‎ ‎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 ② ,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 ③ ,‎ 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从体裁上来说,第一篇作品是 ,第二篇作品是 ,第三篇作品是 。(3分)‎ 诗(绝句) 词(小令) 曲(散曲)‎ ‎(2) 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2分)‎ 燕子 兴亡 ‎ ‎【解析】‎ 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三篇作品都借燕子来传达作者的兴亡盛衰之感。‎ ‎(3)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6分)‎ ‎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用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 ‎ ‎【解析】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的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无比繁华鼎盛,而今却野草丛生,荒凉残照。诗人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在诗中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略加暗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但含而不露。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用典)‎ ‎【解析】吴词全篇化作唐人诗句典故,使全词意境深远。‎ 全篇引用三个典故:一是“犹唱后庭花”,以小诗意,发今人伤怀之感。“南朝”借指被灭亡的北宋。“后庭花”则意指宋皇宫中传唱的旧时乐曲。二是“旧时王谢”,“王谢”都是南朝有身份有地位的士族名家。“一句”飞向谁家“使人感慨世事的变迁,王朝的更替,覆巢之下,燕子何存,因此只能发出”飞向谁家“的感慨。三是“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借意抒怀,自己和眼前的歌姬不正如同白居易之与琵琶女的境况相似吗?‎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用典)(直抒胸臆)(对比)‎ ‎【解析】赵曲在寓意上依然是盛衰兴亡。但赵曲对燕子的刻画,特别是用“寻”字将寓意表达得更显豁了。尤其是结尾二句,直抒胸臆,点破兴亡,明快直露。利用“山坡羊”句格的特点,将“兴”“亡”对比起来,抒发感慨更有力。‎ ‎3.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8分)‎ ‎ 【折桂令】问秦淮 清--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借代,反问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咏史怀古诗●配套作业 诗词详解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词句注释】‎ ‎⑴汴水:汴河。唐人习惯指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的东段,即运河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到盱眙入淮的一段。‎ ‎⑵宫阙:宫殿。这里指汴水边的隋炀帝行宫。已成尘:已经成为断壁残垣。尘,尘土。‎ ‎⑶长堤:绵长的河堤。堤,河堤。‎ ‎⑷愁杀人:把人都愁死了,形容过于发愁。 ‎ ‎【白话译文】‎ 汴水碧波,悠悠东流,望中一片无边春色。春色常在,但当年豪华的隋宫则已经荒废颓败,只留下断井残垣供人凭吊了。行人啊千万别望向长堤上的美景,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让人惆怅。‎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题内“汴河”,指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当年隋炀帝为了游览江都,前后动员了百余万民工凿通济渠,沿岸堤上种植柳树,世称隋堤。还在汴水之滨建造了豪华的行宫。这条汴河,是隋炀帝穷奢极欲、耗尽民膏,最终自取灭亡的历史见证。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就是从眼前这条耗尽民膏,成为亡隋历史见证的汴河发兴的。‎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诗人在开篇写因汴河水引发的诗人对历史的回忆。汴水碧波荡漾,缓缓东流,堤岸上春柳随着清风飘荡,显出无限柔情,两岸都笼罩在一片花红柳绿之中,到处都是一片春光无限。诗人写春,但没有具体描绘春的景象。但是诗人巧妙加上了“无限”二字,便使春意变得具体形象起来。汴水悠悠东流的形象,本来就容易引发对悠悠时间之流的联想,缀以“无限春”,更使这条流贯无数春秋的汴水,带上某种象征色彩,而且唤起汴水两岸春色无限的联想。接着诗人联想到“隋家宫阙”,象征着隋代腐朽统治和豪奢生活的隋炀帝华丽的行宫,现已荒废颓败,只剩下断井颓垣供人凭吊了。“已成尘”,用夸张的手法极言昔日华丽消失殆尽。诗句以汴水长流与隋宫化尘作鲜明对照,两相比照,正见出自然永恒、人世沧桑、豪华如烟、历史无情,世事沧桑变迁之意油然而生。隐含在这种历史沧桑感中的深层意蕴,则正如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所说:“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末两句继续写汴河岸边典型的景物,转从隋堤杨柳抒发感慨。柳絮随风飘扬,飘飞如雪,原是骀荡春光的标志,这该是让人心情舒畅的春色。但眼前这汴堤杨柳,却联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不免惹人欷歔慨叹。这些春色如今见证着历史,而当年隋炀帝沿堤栽种柳树,本是他南游奢华之举动的一个点缀而已,到头来它却成了荒淫亡国的历史见证。那随风飘荡的杨柳和飘飞的杨花,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怀,在怀着历史沧桑感的诗人眼里,它们仿佛是隋代豪华消逝的象征(杨花与杨隋构成一种意念上的关系,容易使人产生由彼及此的联想)。后人面对这垂柳,不禁生发出繁华易逝、历史永恒的感慨。不过更使人感怀不已的,或许是这样的现实:尽管隋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代统治者却并没有人从亡隋历史中汲取教训。在“风起杨花愁杀人”这种强烈深沉的感伤中,分明隐现着衰颓时世的面影。这也表现出诗人对国事的深切担忧。‎ 这首七言绝句,对比的运用,使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更加深刻。诗人将吊古伤今之情融入到了春色中,委婉曲折,感情深沉。最后伤今之笔,将诗人的忧国愁绪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词句注释】‎ ‎⑴此河:即汴河,即通济渠。‎ ‎⑵赖:依赖。‎ ‎⑶水殿龙舟事:隋炀帝下扬州乘龙舟的风景的事。‎ ‎⑷共禹论功:作者在这里肯定了隋朝大运河的积极意义,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比的。‎ ‎【白话译文】‎ 人人都说修造汴河导致隋朝灭亡,可是至今南北通行还要依赖此河。‎ 如果没有打造龙舟纵情享乐之事,炀帝赫赫功绩几乎可比治水的大禹。‎ ‎【文学赏析】‎ 第一句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设难,予以批驳。诗中说:很多研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归咎于运河,视为一大祸根,然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对经济联系与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历史作用深远。用“至今”二字,以表其造福后世时间之长;说“千里”,以见因之得益的地域之辽阔;“赖”字则表明其为国计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带赞许的意味。此句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利,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使人耳目一新。这就是唐人咏史怀古诗常用的“翻案法”。翻案法可以使议论新颖,发人所未发,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却是不易的。大运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炀帝的暴行还是暴行,皮日休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看开河这件事的。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船只相衔长达三百余里,仅挽大船的人几近万数,均著彩服,水陆照亮,所谓“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隐《隋宫》,其奢侈糜费实为史所罕闻。第三句“水殿龙舟事”即指此而言。‎ 作者对隋炀帝的批斥是十分明显的。然而他并不直说。第四句忽然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来相比,甚至用反诘句式来强调:“共禹论功不较多?”意思就是:论起功绩来,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吗?这简直荒谬离奇,但由于诗人的评论,是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提的。仅就水利工程造福后世而言,两者确有可比之处。然而“若无”云云这个假设条件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极尽“水殿龙舟”之侈的炀帝终究不能同躬身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相与论功,流芳千古。故作者虽用了翻案法,实际上为大运河洗刷不实的“罪名”,而炀帝的罪反倒更加实际了。这种把历史上暴虐无道的昏君与传说中受人景仰的圣人并提,是欲夺故予之法。说炀帝“共禹论功不较多”,似乎是最大恭维奖许,但有“若无水殿龙舟事”一句的限制,又是彻底的剥夺。“共禹论功”一抬,“不较多”再抬,高高抬起,把分量重重地反压在“水殿龙舟事”上面,对炀帝的批判就更为严厉,谴责更为强烈。这种手法的使用,比一般正面抒发效果更好。‎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词句注释】‎ ‎⑴牛渚: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诗题下有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⑵西江:从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内的一段长江,古代称西江。牛渚也在西江这一段中。‎ ‎⑶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⑷高咏:谢尚赏月时,曾闻诗人袁宏在船中高咏,大加赞赏。‎ ‎⑸斯人:指谢尚。‎ ‎⑹挂帆席:一作“洞庭去”。挂帆:扬帆。‎ ‎【白话译文】‎ 牛渚西江之夜万籁无声,无边无际的青天空无片云。登船仰望秋月,想起了晋代谢尚将军。‎ 我也能如袁宏吟诗,只是再也难遇知音,明天扬帆而去,风也纷纷飘落。‎ ‎【文学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而诗人置身其间时那种悠然神远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谢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和诗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诗人由“望月”而“怀古”的主要凭藉,但之所以如此,还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空间的无垠和时间的永恒之间,在人们的意念活动中往往可以相互引发和转化,陈子昂登幽州台,面对北国苍莽辽阔的大地而涌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幽州台歌》)之感,便是显例。而今古长存的明月,更常常成为由今溯古的桥梁,“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正可说明这一点。因此,“望”、“忆”之间,虽有很大跳跃,读来却感到非常自然合理。“望”‎ 字当中就含有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和没有明言的意念活动。“空忆”的“空”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暗示了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暗逗下文。‎ 如果所谓“怀古”,只是对几百年前发生在此地的“谢尚闻袁宏咏史”情事的泛泛追忆,诗意便不免平庸而落套。诗人别有会心,从这桩历史陈迹中发现了一种令人向往追慕的美好关系—贵贱的悬隔,丝毫没有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这,正是诗人在当时现实中求之而不可的得。诗人的思绪,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地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尽管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象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词句注释】‎ ‎⑴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⑵还家:一作“还乡”。锦衣:华丽的衣服。《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⑶春殿:宫殿。‎ ‎⑷鹧鸪:鸟名。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白话译文】‎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凯旋,战士们都衣锦封官。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这里只有鹧鸪飞落在这败壁残垣上。‎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所写的历史事件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 诗歌选取的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以“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满脸得意而又显赫的光辉。举城到处可见受了赏赐,脱去铠甲,穿着锦衣的战士,二十年的耻辱,一朝终于洗净,胜利的欢欣与胜利的沉醉同时流露出来。一个“尽”字,便暗示了越王以后的生活图景。果然,王宫里开始回荡起歌功颂德的乐曲伴以柔曼的舞姿,越王左右美女如云,缤纷落绎,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二、三两句是诗人在越国历史画卷中有意摄取的两个镜头,浓缩了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风,其中更有深味可嚼。昔日,吴败越后,越王采纳大夫文种的建议,把苎萝山女子西施献于吴王,于是迷恋声色的吴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终日轻歌曼舞,纵情享乐,对世仇越国不再防范,使得越军趁势攻入,最后亡国自尽。吴国灭亡的道理越王哪里不知,可他如今走的又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当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食不加肉,衣不纹饰,精励图治的英雄本色,随着良辰美景,江山在握都丢得干干净净了。那么这样的繁盛又会存在多久呢?至于越国的命运,诗人不去写了,一切道理已尽在不言之中,而是急转一笔,写了眼前的景色: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若无人的飞来飞去,好不寂寞凄凉。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金陵怀古 晚唐--司空曙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词句注释】‎ ‎⑴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南朝四代(宋、齐、梁、陈)都城。‎ ‎⑵辇路:帝王车驾所经之路。江枫暗:谓枫树茂密。‎ ‎⑶庾开府:即庾信,南朝梁著名诗人,早年在金陵做官,初仕梁为太子中庶子,深受梁武帝赏识,梁元帝时以右卫将军出使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北周代魏后,他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 ‎【白话译文】‎ 江边前朝天子车驾经过的道路,如今枫树参天,树色暗淡。前朝宫廷殿院,如今已是荒丘残垒,野草丛生。伤心那前朝庾开府庾信,可怜那南朝的庾开府,到老来却做了北朝的大臣。‎ ‎【文学赏析】‎ 前两句写实。作者就眼前所见,选择两件典型的景物加以描绘,着墨不多,而能把古都金陵衰败荒凉的景象,表现得很具体,很鲜明。辇路即皇帝乘车经过的道路。想当年,皇帝出游,旌旗如林,鼓乐喧天,前呼后拥,该是何等威风!如今这景象已不复存在,只有道旁那饱览人世沧桑的江枫,长得又高又大,遮天蔽日,投下浓密的阴影,使荒芜的辇路更显得幽暗阴森。“江枫暗”的“暗”字,既是写实,又透露出此刻作者心情的沉重。沿着这条路走去,就可看到残存的一些六朝宫苑建筑了。“台城六代竞豪华”,昔日的宫庭,珠光宝气,金碧辉煌,一派显赫繁华,更不用说到了飞红点翠、莺歌燕舞的春天。现在这里却一片凄清冷落,只有那野草到处滋生,长得蓬蓬勃勃,好象整个宫庭都成了它们的世界。“野草春”,这“春”字既点时令,又着意表示,点缀春光的唯有这萋萋野草而已。这两句对偶整齐,辇路、宫庭与江枫、野草形成强烈对照,启发读者将它的现状与历史作比较,其盛衰兴亡之感自然寄寓于其中。 ‎ 接下去,笔锋一转,运实入虚,别出心裁地用典故抒发情怀。典故用得自然、恰当,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 先说自然。庾开府即庾信,因曾官开府仪同三司,故称。庾信是梁朝著名诗人,早年在金陵做官,和父亲庾肩吾一起,深受梁武帝赏识,所谓“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诗人从辇路、宫庭着笔来怀古,当然很容易联想到庾信,它与作者的眼前情景相接相合,所以是自然的。 ‎ 再说恰当。庾信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北周代魏后,他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最后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他经历了北朝几次政权的交替,又目睹南朝最后两个王朝的覆灭,其身世是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动乱变化的。再说他长期羁旅北地,常常想念故国和家乡,其诗赋多有“乡关之思”,著名的《哀江南赋》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人的身世和庾信有某些相似之处。他经历过“安史之乱”,亲眼看到大唐帝国从繁荣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安史乱时,他曾远离家乡,避难南方,乱平后一时还未能回到长安,思乡之情甚切。所以,诗人用庾信的典故,既感伤历史上六朝的兴亡变化,又借以寄寓对唐朝衰微的感叹,更包含有他自己的故园之思、身世之感在内,确是贴切工稳,含蕴丰富。“伤心”二字,下得沉重,值得玩味。庾信曾作《伤心赋》一篇,伤子死,悼国亡,哀婉动人,自云:“‎ 既伤即事,追悼前亡,惟觉伤心……”以“伤心”冠其名上,自然贴切,而这不仅概括了庾信的生平遭际,也寄托了作者对这位前辈诗人的深厚同情,更是他此时此地悲凉心情的自白。 ‎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 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 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 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 幽怨不堪听。‎ ‎【词句注释】‎ ‎⑴冶(yè)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冶:一作“台”。‎ ‎⑵征虏亭:亭名,在金陵。‎ ‎⑶蔡洲:江中洲名。蔡:一作“芳”。‎ ‎⑷幕府:山名。‎ ‎⑸兴废:指国家兴亡。人事:指人的作为。‎ ‎⑹山川空地形:徒然具有险要的山川形势。‎ ‎⑺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作歌曲名。‎ ‎【白话译文】‎ 春潮淹没了冶城的洲渚,落日余晖斜照在征虏亭。蔡洲新草茁壮一片嫩绿,幕府山上仍是烟霭青青。‎ 国家的兴亡取决于人事,山河也徒有险峻的地形。玉树后庭花这支亡国曲,凄婉幽怨令人不忍再听。‎ ‎【文学赏析】‎ 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从诗中的写景看,这诗可能写于次年初春。‎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究竟在哪儿呢?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排场,也早已销声匿迹。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看哪,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江心不沉的战船——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面对着滔滔江流,诗人想起了东晋军阀苏峻曾一度袭破金陵,企图凭借险阻,建立霸业。不久陶侃、温峤起兵在此伐叛,舟师四万次于蔡洲。一时舳舻相望,旌旗蔽空,激战累日,终于击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他还想起幕府山正是由于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但曾几何时,东晋仍然被刘宋所代替,衡阳王刘义季出任南兖州刺史,此山从此又成为刘宋新贵们祖饯之处。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有没有变异呢?没有,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豁鲜明,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后来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即由此化出。足见议论之高,识见之卓。‎ 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有没有被后世记取呢?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词句注释】‎ ‎⑴华清宫:唐宫殿名,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上。‎ ‎⑵四郊:指华清宫四周。暗云端:云层黑暗。‎ ‎⑶旋:不久,立刻。‎ ‎⑷碧檐:指用琉璃瓦建筑的房檐。‎ ‎【白话译文】‎ 华清宫外四周,飞雪压低了云头,只有宫里的雪,飘落后,旋即干透。‎ 宫内青翠的树木与碧色屋檐相互掩映,(愈发显得好看),宫内没有人知道,外边的天气早已寒冷彻骨了。‎ ‎【文学赏析】‎ 首句“四郊飞雪暗云端”,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雪。一个“飞”字具有动态的美感,绘出了离宫禁城四郊朔风呼啸,雪花飞舞的景色;一个“暗”字,从色彩的角度写出大雪排空而至的威势,由视觉感受勾出触觉感受,令人极易从诗歌画面中领略到宫外刺骨的寒意,给人一种凛冽感。 ‎ 次句“惟此宫中落旋干”,笔锋由宫外转入宫内,一个“惟”字限制了雪落的特殊范围,一个“旋”字,从时间的角度传神地写出了雪落宫苑迅速溶化、消失的情景,含蓄地写出了宫中之暖,与首句成为对照。 ‎ 第三句“绿树碧檐相掩映”,具体而形象地刻画了宫中的融融春意。华清宫地下温泉喷涌,地上宫殿金碧辉煌,禁墙高筑,能够遮风御寒,因此宫中温度较高,树木常年青绿。这里的“绿树”代表了宫中大自然造物者与宫外的不同,“碧檐”则反映出宫中主人生活的奢靡。 ‎ 结句“无人知道外边寒”,写出了华清宫主人耽情声色,不以国事为重,不以民苦为忧的昏庸形象,诗人含蓄地指出:唐玄宗既然连自然界物候的变迁、冬天的到来都一概不知,那他又怎么能够知道“寒冷”呢?一国之君不知寒冷的滋味,又怎么能够对国事明察秋毫、对人民的苦乐谨记心上呢?这样的昏庸之辈,为安禄山野心的萌生、壮大自觉与不自觉地提供土壤。 ‎ 这首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夸张的成功运用也成为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词句注释】‎ ‎⑴万机:指当政者处理的各种重要事务。‎ ‎⑵霓裳:《霓裳羽衣曲》的略称。‎ ‎⑶玉辇:天子所乘之车,以玉为饰,又称玉辂。‎ ‎【白话译文】‎ 君主追求淫逸,将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结果,兵变作乱,帝后升天,惟有千年长生树仍直直地长在那里。‎ ‎【文学赏析】‎ 华清宫,中国古代离宫,以温泉汤池著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汉、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汤池。华清宫在后世名声大噪,唐玄宗、杨贵妃二人功不可没。而历来以“华清宫”为题材的咏史诗,也基本都是唐玄宗、杨贵妃二人密切相联。李约的《过华清宫》就是其中的一首,此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抒发黍离之悲。‎ 首句就直斥玄宗皇帝:作为一国之君,玄宗皇帝耽于享乐,追求淫逸,反把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第二句用“一曲霓裳”一笔带过唐玄宗、杨贵妃二人沉醉于歌舞的享受生活。“四海兵”三字,是唐玄宗、杨贵妃二人耽于享乐、追求淫逸所酿成的苦果: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使盛唐走向了衰微。这与杜牧的“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有异曲同工之妙。君王以“万机”为轻,却以享乐为重,酿成亡国之大祸必在情理之中,正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三、四两句是诗人目睹华清宫的景象:帝妃早已升天作古,只有四季“长生”的树木,见证了华清宫的兴衰。‎ 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咏史感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词句注释】‎ ‎⑴中吕:宫调名。卖花声:曲牌名。怀古:曲题。‎ ‎⑵阿房: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征发刑徒七十余万修阿房宫及郦山陵。阿房宫仅前殿即“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史记·秦始皇本纪》)。但实际上没有全部完工。全句大意是说,当年秦始皇曾在华丽的阿房宫里观赏歌舞,尽情享乐。‎ ‎⑶金谷名园:在河南省洛阳市西面,是晋代大官僚大富豪石崇的别墅,其中的建筑和陈设异常奢侈豪华。‎ ‎⑷隋堤古柳: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称为“隋堤”,即今江苏北部的运河堤。缆龙舟:指隋炀帝沿运河南巡江都(今扬州市)事。‎ ‎⑸东风还又:现在又吹起了东风。这里的副词“又”起动词的作用,是由于押韵的需要。‎ ‎⑹将军:这里指东汉名将班超。据《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长期驻守边境,年老思归,上疏说:“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白话译文】‎ 阿房宫内罗袖翻飞,歌舞升平;金谷园里玉楼拔地,再添新景;隋堤上古柳葱郁,江中龙舟显威名。往事难回首,东风又起,暮春时候一片凄清。‎ 美人虞姬自尽在乌江岸边,战火也曾焚烧赤壁万条战船,将军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门关。伤心啊!秦汉的烽火,让百万生民涂炭,读书人只能一声长叹。‎ ‎【文学赏析】‎ 这组曲子由两首小令组成。‎ 第一首曲子开头先用三个典故。一是秦始皇在骊山建阿房宫行乐,二是西晋富豪石崇筑金谷园行乐,三是隋炀帝沿运河南巡江都游乐。这三个典故都是穷奢极欲而不免败亡的典型。但这组仅仅典出事情的发端而不说其结局。“不堪回首”四字约略寓慨,遂结以景语:“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这是诗词中常用的以“兴”终篇的写法,同时,春意阑珊的凄清景象和前三句所写的繁华盛事形成鲜明对照,一热一冷,一兴一衰,一有一无,一乐一哀,真可兴发无限感慨。这与刘禹锡的七言绝句《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这首曲子的长短参差,奇偶间出,更近于令词。不过,一开篇就是鼎足对的形式,所列三事不在一时、不在一地且不必关联(但相类属),这是它与向来的“登临”怀古诗词有所不同之处。‎ 第二首更有新意。这首在手法上似乎与前首相同,也是列举三事:一是霸王别姬的故事,二是吴蜀破曹的故事,三是班超从戎的故事。看起来这些事彼此毫无逻辑联系,拼凑不伦。然而紧接两句却是“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说到了世世代代做牛做马做牺牲的普通老百姓,可见前三句所写的也有共通的内容。那便是英雄美人或轰烈或哀艳的事迹,多见于载籍,但遍翻二十四史,根本就没有普通老百姓的地位。这一来,作者揭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即不管哪个封建朝代,民生疾苦更甚于末路穷途的英雄美人。在这种对比上,最后激发直呼的“读书人一声长叹”,也就惊心动魄了。这个结尾句意义深刻且耐人回味。“读书人”可泛指当时有文化的人,也可特指作者本人,他含蓄地要表达这样的含义:其一,用文化人的口吻去感慨历史与现实,寄寓着丰富的感情,有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叹惋,有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责难,有对“争强争弱,天丧天亡,都一枕梦黄梁”的感伤。其二,用文化人的思想眼光去理解看待历史与现实,能加深作品的思想深度,显得真实准确。最后的“叹”‎ 字含义丰富,一是叹国家遭难,二是叹百姓遭殃,三是叹读书人无可奈何。在语言风格上,此曲与前曲的偏于典雅不同,更多运用口语乃至俗语,尤其是最后一句的写法,更是传统诗词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这种将用典用事的修辞,与俚俗的语言结合,便形成一种所谓的“蒜酪味儿”和“蛤蜊风致”,去诗词韵味远甚。两首相比,这一首是更为本色的元曲小令。‎ 这两首怀古元曲,在内容上极富于人民性,无论是抨击社会现实,还是审视历史,都称得上是佳作。‎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词句注释】‎ ‎⑴水军:这里指曹操的军队。‎ ‎⑵舳舻(zhú lú):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舳,船头。舻,船尾。‎ ‎⑶诸葛: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 ‎⑷曹瞒(mán):曹操小字阿瞒。‎ ‎⑸矶(jī):水边突出的岩石。芜:丛生的草。 ‎ ‎【白话译文】‎ 曹操声势浩大的水军原本就是南下平定孙权刘备一统江山的,在浩瀚无际的江面上曹操战船云集。诸葛亮中心空有兴复汉室的愿望,曹操已经不把东吴放在眼中。强劲大风助长火势迅猛蔓延,兵戎相见,人影散乱;在孤月风冷的凄凉夜晚,曹操一统天下的理想破灭了。这样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不值得回忆了,眼前荒岛上鸥鸟乱飞满目荒芜。‎ ‎【作品鉴赏】‎ 首联“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舟由舻”,诗人以惊人的艺术腕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长江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当时,曹操大军破荆州,下江陵,战船连接千里,旌旗蔽空,投鞭断流,其志在必欲一举击碎东吴,席卷天下,并吞八荒,成就帝王之业。然而,句中着一“本”字,则明白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历史结局。‎ 颔联“诸葛心中空有汉,曹满眼里已无吴”,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终究也是枉费心机。对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 颈联出句“兵销炬影东风猛”,写曹军的失败。接下来的对句“梦断箫声夜月孤”,则出现一个大跨度的跳跃、转折,作者移宫换羽,诗笔一挥越过八、九百年,联想到大苏泛赤壁的遗事,一种虚空怅惘的情绪随之升腾起来,诗境也由粗放转为凄清。句中“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全由苏轼《前赤壁赋》一文化出。这一联的两句诗对比强烈,出句尚是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对句却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如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洞箫声索回飘荡,黯然销魂。‎ 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面对荒矶鸥鸟、哀草寒烟,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感慨万端。更兼那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末句以景结情,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 咏史怀古诗●周练(一)诗词详解 念奴娇 南宋--文天祥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忽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甲)!堂堂剑气,斗牛空以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乙)。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此词善于运用典故,言简意深。上阙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愤,恨自己未能杀敌立功;下阙写要学习古代英雄,坚持斗争到底,与友人共勉。表达了战事失败后的悲愤,也表达了作者坚决的斗志。‎ ‎【注释】‎ 恨东风:三国时吴将周瑜联合刘备大战曹操于赤壁,因东风有利火攻,取得了完全胜利,后人于是有孔明借东风的传说。‎ 不惜:不助。‎ 英物:英雄人物。这里指南宋抗元的将军们。‎ 蜀鸟:指杜鹃鸟,传说它是蜀帝杜宇的魂灵变成的,啼声凄苦,能动旅客愁思。‎ 吴花:指金陵的花或江南的花。这二句写的是金陵的残破景象。‎ 铜雀春情:铜雀,即铜雀台,为曹操所建,故址在今河南临漳县西南。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说赤壁之战如果不是东风帮忙,曹操打了胜仗,就会把大乔、二乔姊妹俩掳往铜雀台了(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文天祥借这个典故,暗指南宋亡后,皇后嫔妃都被元兵掳往北方。‎ 金人秋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折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铜人,传说东汉亡后,魏明帝把长安建章宫前的铜人运往洛阳,在迁运时,铜人眼里流出泪水,这里指南宋文物宝器被敌人劫运一空,借比南宋亡国之惨。‎ 剑气:古代传说好的宝剑有剑气直冲斗、牛(星名),观望斗、牛之间的剑气,能够根据方位推测宝剑的所在。‎ 奇杰:指宝剑。‎ 上句赞美宝剑的光芒直冲斗牛;下句是说辜负了宝剑把自己认作豪杰的期望。‎ 那信:想不到。‎ 南行:指作者从元军手中逃脱乘海船去温州和福州的事。‎ 鸥盟:鸥盟,隐居水乡,象和鸥鸟结盟做朋友,这里指战友。‎ 睨(nì)柱:睨柱吞嬴,指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睨是斜视。嬴即秦昭王嬴稷。‎ 回旗走懿(yì):是指的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死后,魏国的司马懿知道这个消息后就派兵去追击,当时的蜀军主帅是姜维,在诸葛亮死前就交代他说自己死后司马懿一定会来追击他的,让他在半道带着自己的塑像和帅旗阻截司马懿,司马懿见了自己的塑像和帅旗会以为他还活着就会撤军。结果事情正如诸葛亮所说的一样,姜维用诸葛亮的帅旗吓退了司马懿。‎ ‎【诗歌译文】‎ 江水连天一派辽阔,可恨东风,不肯帮助人间的杰出英雄人物。蜀地的子规,金陵的花草都在夕阳斜照里,怎能忍心看到这荒芜的都城,倾颓的墙壁!铜雀台的春恨之情,金铜仙人的秋日眼泪,这个亡国耻辱要靠谁来洗雪!光芒四射的剑气上冲云霄,辜负了它把自己作为特出的豪杰。 ‎ 想不到前回脱险越过江海得到余生,历尽艰辛往南行程万里,把生命交托给小舟一齐出发。为的是与海鸥结成盟友才留下这双醉眼,仔细观察浪涛起伏烟云幻灭。要像蔺相如持壁睨柱的壮气压倒秦嬴,像诸葛亮回军惊走司马懿,千古流传的上冲冠的怒发。分别之后你夜里失眠,陪伴你入睡的应是秦淮河上孤零零的明月了。‎ 摸鱼儿 南宋--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歌。‎ ‎ 更能消几番几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 ‎【词句注释】‎ ‎⑴摸鱼儿:词牌名。一名“摸鱼子”,又名“买陂bēi塘”“迈陂bēi塘”“双蕖怨”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宋词以晁补之《琴趣外篇》所收为最早。双片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韵,后片七仄韵。双结倒数第三句第一字皆领格,宜用去声。‎ ‎⑵淳熙己亥:淳熙是宋孝宗的年号,己亥是干支之一。淳熙己亥对应公元1179年。‎ ‎⑶漕:漕司的简称,指转运使。‎ ‎⑷同官王正之:作者调离湖北转运副使后,由王正之接任原来职务,故称“同官”。王正之:名正己,是作者旧交。‎ ‎⑸消:经受。‎ ‎⑹怕:一作“恨”。‎ ‎⑺落红:落花。‎ ‎⑻无:一作“迷”。‎ ‎⑼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⑽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⑾飞絮:飘飞的柳絮。‎ ‎⑿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被幽闭于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 ‎⒀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借指女子容貌的美丽)遭妒。‎ ‎⒁相如赋:即司马相如的《长门赋》。‎ ‎⒂脉脉:绵长深厚。‎ ‎⒃君:指那些忌妒别人来邀宠的人。‎ ‎⒄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皆尘土:用《赵飞燕外传》附《伶玄自叙》中的语意。伶玄妾樊通德能讲赵飞燕姊妹故事,伶玄对她说:“斯人(指赵氏姊妹)俱灰灭矣,当时疲精力驰骛嗜欲蛊惑之事,宁知终归荒田野草乎!”‎ ‎⒅闲愁:指自己精神上的郁闷。‎ ‎⒆危栏:高处的栏杆。‎ ‎⒇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 ‎【白话译文】‎ 还经得起几回风雨,春天又将匆匆归去。爱惜春天我常怕花开得过早,何况此时已落红无数。春天啊,请暂且留步,难道没听说,连天的芳草已阻断你的归路?真让人恨啊春天就这样默默无语,看来殷勤多情的,只有雕梁画栋间的蛛网,为留住春天整天沾染飞絮。‎ 长门宫阿娇盼望重被召幸,约定了佳期却一再延误。都只因太美丽有人嫉妒。纵然用千金买了司马相如的名赋,这一份脉脉深情向谁倾诉?奉劝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难道没看见玉环、飞燕都化作了尘土。闲愁折磨人最苦。不要去登楼凭栏眺望,一轮就要沉落的夕阳正在那,令人断肠的烟柳迷蒙之处。‎ ‎【整体赏析】‎ 这首词内容包括:第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第二,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哀怨;第三,南宋当权者的不满。‎ 上片起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其意是:如今已是暮春天气,那里禁得起再有几番风雨的袭击?这显然不是单纯地谈春光流逝的问题。而是另有所指的。‎ ‎“惜春长怕花开早”二句,作者揭示自己惜春的心理活动:由于怕春去花落,他甚至于害怕春天的花开得太早,因为开得早也就谢得早,这是对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层的描写。‎ ‎“春且住”三句,由于怕春去,他对它招手,对它呼喊:春啊,你停下脚步,别走啊!但是春还是悄悄地溜走了。想召唤它归来,又听说春草铺到了遥远的天边,遮断了春的归路,春是回不来了。因此产生“怨春不语”的感情。就是说心里怨恨没有把春留住,有话难以说出口来。‎ ‎“算只有”‎ 三句,意思是:看来最殷勤的只有那檐下的蜘蛛,它为了留春,一天到晚不停地抽丝结网,用网儿来网住那飞去的柳絮。‎ 下片一开始就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自“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一段文字,说明“蛾眉见妒”,自古就有先例。陈皇后之被打人冷宫——长门宫,是因为有人在忌妒她。她后来拿出黄金,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仍属渺茫。这种复杂痛苦的心情,无人可以诉说。“君莫舞”二句的“舞”字,包含着高兴的意思。意思是说: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没见杨玉环和赵飞燕后来不是都死于非命吗?安禄山攻破长安后,在兵乱中,唐玄宗被迫把杨玉环缢死于马嵬坡。赵飞燕是汉成帝的皇后,后来被废黜为庶人,终于自杀。‎ ‎“闲愁最苦”三句是结句。意思是:不要用凭高望远的方法来排除郁闷,因为那快要落山的斜阳,正照着那被暮霭笼罩着的杨柳,远远望去,是一片迷蒙。这样的暮景,反而会使人见景伤情,以至于销魂断肠的。‎ 这首词上片主要写春意阑珊,下片主要写美人迟暮。词人以含蓄的笔墨,把个人感慨纳入国事之中,写出他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春意阑珊,实兼指国家大事。‎ 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归去”的“春”字,可以说是这首词中的“词眼”。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为这首词的主题和总线,有条不紊地安排上、下片的内容,把他那满怀感慨曲折地表达出来。他写“风雨”,写“落红”,写“草迷归路”,这“风雨”,正是象征金军的进犯;这“落红”,正是象征南宋朝廷外交、军事各方面的失败,以致失地辱国、造成欲偏安江左而不可得的局面;“草迷归路”,正是象征奸佞当权,蔽塞贤路,致使一些有雄才大略的爱国志士,不能发挥其所长,起抗战救国的作用。然后作者以蜘蛛自比。蜘蛛是微小的动物,它为了要挽留春光,施展出它的全部力量。在“画檐蛛网”句上,加“算只有殷勤”一句,意义更加突出。这正如晋朝的著名画家顾恺之为裴楷画像,像画好后,画家又在颊上添几根胡子,观者顿觉画像神情生动起来。(《晋书·顾恺之传》:“恺之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算只有殷勤”一句,也能起“颊上加三毛”的作用。尤其是“殷勤”二字,突出地表达作者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这两句还说明,辛弃疾虽有殷勤的报国之心,无奈官小权小,不能起重大的作用。‎ 上片以写景为主,以写眼前的景物为主。下片的“长门事”、“玉环”、“飞燕”,则都是写古代的历史事实。两者看起来好像不相联续,其实不然。作者用古代宫中几个女子的事迹,进一步抒发其“蛾眉见妒”的感慨,这和当时现实不是没有联系的。而从“蛾眉见妒”这件事上,又说明这不只是辛弃疾个人仕途得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宋廷兴衰的前途,它和这首词的春去的主题不是脱节,而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在过片处推开来写,在艺术技巧上说,正起峰断云连的作用。‎ 下片的结句更加值得注意:它甩开咏史,又回到写景上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二句,最耐人寻味。‎ 以景语作结,是词家惯用的技巧。因为以景语作结,会有含蓄不尽的韵味。‎ 除此之外,这两句结语还有以下各种作用:‎ 第一,它刻画出暮春景色的特点。暮春三月,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曾用“绿肥红瘦”四字刻画它的特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红瘦”,是说花谢;“绿肥”,是说树荫浓密。辛弃疾在这首词里,他不说斜阳正照在花枝上,却说正照在烟柳上,这是用另一种笔法来写“绿肥红瘦”的暮春景色。而且“烟柳断肠”,还和上片的“落红无数”、春意阑珊这个内容相呼应。如果说,上片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是开,是纵;那么下片结句的“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合,是收。一开一合、一纵一收之间,显得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第二,“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暮色苍茫中的景象。这是作者在词的结尾处着意运用的重笔,旨在点出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趋势。它和这首词春去的主题也是紧密相联的。这首词流露出来的对国事、对朝廷的观点,都是很强烈的。‎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词句注释】‎ ‎⑴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据《江南通志》载:“‎ 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⑵江:长江。‎ ‎⑶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⑷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⑸三山:山名。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⑹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⑺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浮云:比喻奸邪小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⑻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白话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 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整体赏析】‎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咏史怀古诗●周练(二)诗词详解 ‎[双调]蟾宫曲 阿鲁威 ‎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作者赞颂曹操、周瑜、诸葛亮的丰功伟业。借用典故,抓住“酾酒临江”、“赤壁东风”和“八阵图”等典型事件,言简意丰地塑造了曹操、周瑜、诸葛亮的英雄形象,并对三国鼎立的形势进行了鸟瞰与概括。‎ ‎【注释】‎ ‎①“有酾(shī)酒临江”二句:此处指曹操临江饮酒,横握长矛吟诗,可谓一代英雄。酾酒:饮酒。槊(shuò):长矛。‎ ‎②紫盖黄旗:指一种云气,也叫紫云,形状如黄旗紫伞。按照古代迷信说法,黄旗紫盖状的云气在哪里出现,哪里就会有真龙天子。此处指东吴孙权建立了帝业。‎ ‎③赤壁东风:指东吴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 ‎④更惊起南阳卧龙:诸葛亮出山后辅助刘备建立统一大业。‎ 南阳卧龙:诸葛亮曾隐居于南阳卧龙岗,人称卧龙先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徐庶对先主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又诸葛亮《出师表》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 ‎⑤八阵图:诸葛亮所作的阵形。《三国志·诸葛亮传》:“演兵法,作八阵图。”据说诸葛亮曾于永安县(今四川奉节县东南)永安宫前的平沙上,聚石垒成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阵。吴蜀在江陵(今湘北宜昌东)会战,蜀兵败退,吴军统帅陆逊追逐至此,看到了八阵图,惊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就退了兵。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历史功绩。‎ ‎⑥西蜀:三国之一,又称蜀汉,历史上把刘备建立的国家称为西蜀。‎ ‎⑦江东:指三国时孙权建立的吴国,地处江东,又称东吴。‎ ‎【诗歌译文】‎ 问世间谁是英雄人物?有曹操临江把酒,横着长矛赋诗,可谓是一代雄主。紫盖黄旗的云气,预兆了孙权建立霸图,但他的成功多半有赖于赤壁东风的帮助。更有诸葛亮脱颖而出,八阵图留名千古。三分天下有如鼎足,一分给了蜀汉,一分给了东吴。‎ ‎【文学赏析】‎ 在这首小令中,诗人只用寥寥九个字,就写出了曹操这个身经百战、力扫群雄、统一了中国北方,且又多情善感、文采斐然的英雄形象。第三句写英雄孙权。“紫盖黄旗”,指云气,古人附会为王者之气的象征。但诗人认为虚幻的王气不足凭信,东吴之所以能建立王业,是因为孙权、周瑜赤壁一战,借助东风,火烧了曹军的战船,遏制了曹操的攻势。第四句写英雄诸葛亮。他胸怀奇才,隐居南阳,徐庶称之为卧龙。他的本愿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还是出山辅佐刘备。诗人用“惊起”两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由隐居到出山的转变过程。至于诸葛亮出山后的功绩,用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的概括最为确切完备。这里诗人化用其意。最后一句既紧承对诸葛亮的描写,又对魏、蜀、吴三方作了一个总结。 纵观全篇,诗人以大开大合之笔,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了他们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追幕古贸、大展经纶的宏愿。感情基调雄健高昂,有苏轼“大江东去”的遗风,而无“人生如梦”的感叹。‎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词句注释】‎ ⑴ 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⑵ 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⑶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⑷寻常:平常。‎ ‎【白话译文】‎ 朱雀桥边长满了丛丛野草,点点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夕阳渐渐地西斜。‎ 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飞进平常百姓人家。‎ ‎【文学赏析】‎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读者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已经荒凉冷落了。 ‎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灸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读者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词句注释】‎ 宫髻:当时宫中流行的发髻。‎ ‎【白话译文】‎ 春社时飞来,秋社时归去,年年岁岁来来往往把寒热衔来搬去。喃喃鸣叫,忙碌飞奔,春风中堂上翻飞寻找王谢时的繁华旧迹,却只见笼罩在夕照斜阳中的寻常巷陌。兴,见证了许多;亡,也尽由着评说。‎ ‎【文学赏析】‎ 全篇化作唐人诗句典故,使全词意境深远.全篇引用三个典故:其一是“犹唱后庭花”化用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以小诗意,发今人伤怀之感.“南朝”借指被灭亡的北宋.“后庭花”则意指宋皇宫中传唱的旧时乐曲.其二是“旧时王谢”化用刘禹锡《乌衣苍》诗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堂百姓家.”“王谢”都是南朝有身份有地位的士族名家.“一句“飞向谁家”使人感慨世事的变迁,王朝的更替,覆巢之下,燕子何存,因此只能发出“飞向谁家”的感慨.其三是“江州司马,青衫泪湿”‎ 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白居易贬居浔阳江头遇琵琶女所感:“同是天涯论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借意抒怀,抒发自己和眼前的歌姬不正如同白居易之与琵琶女的境况相似吗?吴词则巧妙地引用前人词句典故,使之浑然一体,又使其借故出新,另有深意.‎ ‎ ‎ ‎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 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 ‎【词句注释】‎ 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白话译文】‎ 春社时飞来,秋社时归去,年年岁岁来来往往把寒热衔来搬去。喃喃鸣叫,忙碌飞奔,春风中堂上翻飞寻找王谢时的繁华旧迹,却只见笼罩在夕照斜阳中的寻常巷陌。兴,见证了许多;亡,也尽由着评说。‎ ‎【文学赏析】‎ 本曲突出了燕子的形象。“燕子”成为全曲的中心形象,曲中大半篇幅刻画燕子。首二句写燕子的来去。燕子有“社燕”的封号,人们说它“来时春社,去时秋社”。下一句“年年来去搬寒热”,想象新鲜奇特。燕子趋热避寒被说成是在搬运寒热,着一“搬”字,燕子带上了人情味,诗人并非吟咏燕子,而在于说明:这年复一年的搬运之中,时光流逝了,朝代更替了,盛的衰了,衰的盛了,而燕子却依然如故。它们“语喃喃,忙劫劫”,它们在私语什么,在春风中飞来飞去做什么呢?原来它们在找寻它们曾经筑过巢的王谢家的画堂。结尾二句,直抒胸臆。将“兴”“亡”对比,抒发感慨更为有力。‎ ‎ [解析]‎ ‎①刘诗是一首怀古诗。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的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无比繁华鼎盛,而今却野草丛生,荒凉残照。诗人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②吴词全篇化作唐人诗句典故,使全词意境深远。‎ ‎③赵曲在寓意上依然是盛衰兴亡。赵曲对燕子的刻画,特别是用“寻”字将寓意表达得更显豁了。尤其是结尾二句,直抒胸臆。利用“山坡羊”句格的特点,将“兴”“亡”对比起来,抒发感慨更有力。‎ ‎【折桂令】问秦淮 清--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词句注释】‎ ‎①秦淮:今南京秦淮河,作品中借杜牧《泊秦淮》之意,来表现国家风雨飘摇的情况下,众生还在歌舞升平。‎ ‎②端阳:南方重大的节日,这里指经过战乱,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 ‎③“白鸟”句: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 ‎【白话译文】‎ 曾经的秦淮两岸画船窗寮,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刚绽放的黄花上有几只蝴蝶在飞,刚落下的红叶如此美丽,却没有人来欣赏了。‎ ‎【文学赏析】‎ 此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破纸迎风,坏槛当潮”‎ 两句,以声音衬寂寥。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端阳”、“重九”代麦了南方的重大节日,“不闹”、“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不闹”从环境气氛说,虽是佳节,却无热烈欢悦的氛围。“无聊”从情绪说,写出人们没有兴致,无心无绪的委顿精神状态。节日尚且如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作者把人民的亡国哀痛心理,挖掘得多么深,表达得多么活啊!秦淮河舞歇歌罢,亦大有与南明王朝笙歌旖旎、舞榭歌台相对照的意味,在对比中,加深人们的兴亡感触。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